少數民族教育發展課題
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階段也同漢族一樣是9年制的,教學上一般分為漢語文授課、漢民雙語授課和民語文授課三種,在有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教材多為民族文字。
我是蒙古族,所以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在蒙古族自治地區蒙古族學生學習的大多都是蒙古語文,歷史有民族史也有中國通史,其餘的數理化地理政治外國語等課程基本與漢語區相同,只是文字實用蒙古文而已。不過在蒙古語學校也必修漢文的,因為漢文是國文。
❷ 論文題目:如何發展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
家庭傳承模式面臨現實沖擊
兒童是民族文化血脈的繼承者和文化基因的承載體。兒童獲得文化傳承的知識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比如土家族、畲族等民族,有語言而沒有本民族文字,他們的文化靠口耳相傳,言傳身教,孩子自一出生就開始了文化傳承與習得的過程。
這種家庭與文化傳承的關系是人類最古老、最強韌的關系之一。但是在今天,這種關系出現了松動的跡象。
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很多外出務工人員將孩子留在了農村,出現了大批「留守兒童」。
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例,長年在外務工的青壯年人數在10萬左右,其中80%是朝鮮族,留守兒童達到3萬多人,其中個別學校的個別班級有85%以上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在中西部地區,留守兒童也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其中有不少是少數民族兒童。
這種人口流動的趨勢帶來了文化生態的改變,民族文化的家庭傳承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一些青壯年在經濟發達地區創業、成家而後定居,置身於一個沒有本民族文化底蘊的城市,民族傳統習慣的保持更加困難。文化生態具有不可再生性,傳統紐帶一旦被割斷,要想再重新拾起難上加難。
另外一個沖擊來自集中規模辦寄宿制學校。有些農村地區開始推行低年級寄宿制學校,三年級小學生基本要求到各所屬的鄉鎮完全小學寄宿。這樣,學生的學習條件的確得到了改善,但長年的寄宿生活使少數民族學生與家庭的接觸大大減少,使得那些原本依附於本民族文化之上的兒童的個人行為和經驗日漸淡薄,對本民族的認同也隨之減弱。
這種情況已經引起了很多有識之士的憂慮。
學校教育能否扛起文化傳承的大旗
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人們將更多的目光轉向了學校教育。在不少學校,民族文化的教育也已經開始。
雲南省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學通過開設「民族常識」、「民族文化」、「阿語基礎」等課程對學生進行教育,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校本課程(現行課程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即以校為本開發的課程)體系;貴州省貴陽市民族中學將民族知識校本課、民族體育、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藝製作納入各年級教學計劃,全校100%的學生都能得到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寧夏自治區銀川市六中則以學校大型活動和常規活動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活動;江蘇省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學把藏語文課程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開展民族歷史文化教育和民族節慶活動,讓這些與父母相隔千里的藏族學子也能感受到濃濃的民族文化氛圍。
但是記者了解到,民族文化的學校傳承還有不少難題需要破解。
其一,師資缺乏
民族文化的傳承,關鍵在於教師。在不少民族學校,師資問題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民中學就面臨這樣的問題:「我們沒有專業的民族教師,教民族文化課程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兼職教師,真正懂得回族文化內涵的教師則更少,參加過培訓的教師根本沒有,上課方式還很呆板。」
在青海省西寧市,有的民族學校因為缺少具備相關教學能力的教師,把開設阿語課的任務交給了清真寺承擔,由清真寺阿訇對學生進行普及性的知識教育。
農村地區、偏遠山區的民族學校師資力量本來就很薄弱,要想再解決民族文化課程的師資問題,對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其二,語言危機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種語言都蘊藏著一個民族獨特的文化智慧,寄託著深厚復雜的民族情感。對於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來說,民族語言是他們最古老、最輝煌的成就,是他們世世代代創造能力的主要表現。
為了保護民族語言,我國在條件成熟的民族地區實行了雙語教育。如新疆、內蒙古、吉林延邊、西藏等地,都開展了雙語教學,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族出版物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也成績斐然。
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民族語言的傳承情況令人擔憂,很多語言現在正在成為瀕危語言。比如滿語,現在全國能講滿語的人也就100人左右,而精通滿語的人不足50人,而且多數都年齡偏大。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民族中學校校長高春梅說:「我小時候居住在達斡爾族自然屯,所有達斡爾族的孩子都用母語交流,甚至連漢族等其他民族的孩子也都會用達斡爾語交流。如今在民族地區,40多歲的漢族兄弟還能用達語交流,但是達斡爾族的青少年卻很少會說母語了,人與人交流的主導語言完全變成了漢語。」
達斡爾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語言的傳承面臨更大挑戰。同樣在東北,赫哲語也沒有文字記載,現在能說赫哲語、懂赫哲族歷史的也就20多人。在我國,像達斡爾族、赫哲族這樣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民族一共有29個。
民族語言的危機,部分來自於民族成員對自己的語言、文化缺乏正確的認知,認為本民族的弱勢地位是由文化造成的,產生了對民族恥於認同的心理,導致青少年對自己的「母語」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歡的不正常狀況,對有關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沒有任何了解,甚至表現得極為冷漠。
民族語言的危機還源於社會經濟的壓力。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學習民族語言之後的出口問題是教師、家長關注的焦點。近幾年來,受到中韓貿易的影響,朝鮮族語言成為了香餑餑,有些漢族學生甚至轉到朝鮮族學校讀書學習。但是其他一些民族語言的學習,情況就沒有這么樂觀了。有些少數民族認為自己的語言不實用,沒有保留的價值,拋棄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轉而使用另外一種語言,民族學校的學生也大量流入漢族學校學習。即使在開展雙語教學的民族地區,這樣的現象也不鮮見。
在全球化、現代化的背景下,如何轉變民族成員的觀念,形成「文化自覺」,讓民族語言得到更好的傳承,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命題。
其三,關注不夠
學校是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陣地。但在不少地方,民族學校的發展非常艱難,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隨著集中辦學的推進,不少民族學校面臨被兼並的危險。一些民族學校迫於生存壓力,更改了校名。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目前國家的政策傾斜性還不強,資金扶持的力度不夠。民族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師資培訓、民族文化活動的開展等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但是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經費來做保障,民族文化的傳承在民族中小學還處於自發階段,沒有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再加上民族地區相對貧困,發展舉步維艱。在很多地方,民族文化的學校傳承缺乏整體規劃。
其四,傳承困惑
民族文化包含一個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在學校傳承中,如何去梳理這些內容,如何界定傳承的范圍,哪些文化可以注入時代元素使其走得更遠,都是困擾民族學校的難題。
在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如何發揮民族文化對學生的吸引力,解決生源問題,如何應對當前應試教育的影響,解決民族文化傳承與提高升學率的矛盾,是這些地區民族學校的校長最頭疼的問題。部分民族學校領導缺乏民族感情,忽略了傳承、弘揚、保護民族文化的職責,還有的認為,民族文化進校園是一種作秀,是一種形式主義,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措施不力。
在傳承的模式上,如何突破現有的模式,使傳承的載體從顯性向隱性滲透,使民族文化的精髓真正融入到少數民族學生的血液中,而不僅僅是表面光鮮亮麗的文藝演出,這又是一個難題。
在學校教育充分發揮出對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功能之前,民族地區原生態文化氛圍的保護更加緊迫。在一些注重記憶和口傳心授民族傳統技藝瀕臨消失之前,如何培養好接班人,如何實現與學校教育的對接,考驗著政府與學校的決心和智慧。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一個民族如果完全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那麼,這個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許多發展中的國家、民族在經歷經濟發展巨變的過程中,其傳統文化都經歷了從被忽視到重新回歸的過程。我們應該吸取前車之鑒,在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問題上做好充分的准備,及時破解傳承中的難題,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❸ 新中國是如何對少數民族教育的發展實施特殊經費照顧
我們國家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漢族和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但是目前少數民族由於歷史原因。在各方面發展還比較落後,所以說國家會加大對少數民族的一些經費的照顧。
❹ 楊洪的科研課題
1. 1990年~1992年,參加了聯合國UNDP計劃開發署資助的課題《國外高等教育管理人員培訓比較研究》,獨立完成《印度高等教育管理人員培訓研究》子課題。研究成果在教育部直屬六所師范大學作內部交流。
2. 1995年~1997年,參加了世界銀行貸款辦資助項目《中國民辦教師專題研究》子課題。完成實地考察、問卷整理、數據和表格整理並起草研究報告的部分內容。研究成果已匯總到北京師范大學靳希斌教授任組長的總課題組。
3. 1996年~1998年,參加了《貴州省成人高師畢業生教育實習研究》課題,為課題組第三參與人,作了前期資料收集、製作與分析問卷、教學實習追蹤調查並撰寫部分調查報告。研究成果1999年編輯成書,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更名為《成人高師畢業生教育實習學程》。該成果的研究報告還獲得2000年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4. 2000年~2002年主持貴州教育學院院立科研項目《印度師資培養及其教師地位研究》,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2002年第4期的《貴州教育》和2002年第5期的《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等刊物上。
5. 2004年5—2006年6月,本人參與了由吳明海博士主持的中央民族大學 「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課題《少數民族教育立法國際比較研究》(該課題也是十五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重點課題,課題編號是GMB010909)。本人為課題第二負責人。鑒定部門分別是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和中央民族大學。該課題已於2006年7月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
5. 2004年5—2006年6月,本人參與了由吳明海博士主持的中央民族大學 「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課題《少數民族教育立法國際比較研究》(該課題也是十五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重點課題,課題編號是GMB010909)。本人為課題第二負責人。鑒定部門分別是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和中央民族大學。該課題已於2006年7月由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
6.2005-2006年參加由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馬陸亭(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主持的研究項目《世界主要國家教育投入政策和學生資助政策研究》,本人承擔「印度教育投入與學生資助政策研究」,課題編號是教育部財政司預函〔2003〕125號。該課題即將出版成書。
7.2007年—2008年主持貴州財經學院院級教改課題《科學研究與學術論文寫作訓練應用研究》。
❺ 哈經雄的教育成果
長期從事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和理論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是民族教育學。
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學》1999年獲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主編的《民族教育學通論》2002年12月獲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其他主編、撰寫及與人合寫的成果有:
《中國少數民族教育50年》、《中國民族教育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民族教育學科體系構成及現狀》、《新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中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學》、
《民族教育與中國現代化》、《董必武傳記》(獲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陶行知傳》、
《陳時傳》《潘怡如傳》等專著、教材十餘部、論文數十篇。
1993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
1994年獲首都五一勞動獎章。
2000年2月獲日本國創價大學最高榮譽獎。
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九五」重點課題
《21世紀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研究》和《21世紀初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參加並主持制訂了《全國民族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和《民族教育學科指南》。
現正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本資助、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
《西部大開發與中國少數民族教育改革和發展研究》。
❻ 關於少數民族地區有些怎樣的調研的課題
對漢語的學習
❼ 如何確立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學課題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今天,為了把各民族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人才,普通話的推廣顯得極為重要.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學習普通話難,難在民族學生以傳統民族語言思維習慣來學習普通話,造成師難教、生難學的現象.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改變傳統語言思維習慣是民族地區普通話推廣教學的重中之重.另外,從新課改和少數民族地區漢語教育實際而言,應提倡少數民族學生對漢語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
❽ 請列舉兩例以上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重大項目工程
在「一五」計劃期間,國家新建8條鐵路干線,其中有5條建在少數民族地區或直接與少數民族地區相聯結。如貫通甘肅和新疆的蘭新鐵路,聯結西北和西南的寶成鐵路,內蒙古集寧到二連浩特的鐵路,內蒙古包頭經寧夏到甘肅蘭州的包蘭鐵路,廣西黎塘到廣東湛江的鐵路等。「一五」計劃中公路修建的重點,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沿海地區。聞名世界的康(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經過幾年艱苦的修築,在1954年12月同時舉行了通車典禮。「所有這些,都是西藏破天荒的大好事」。(《西藏民族解放的道路》,《人民日報》,1981年5月24日。)在20世紀60年代,為滿足三線建設需要,又陸續修建了一批鐵路和公路干線,比如成昆鐵路、湘黔鐵路、枝柳鐵路及滇藏公路等。交通事業的迅速發展,對少數民族地區打破千百年來的封閉狀態,密切與內地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加快改變經濟社會的落後面貌,發揮了重要作用。
內蒙古包頭鋼鐵基地、包頭兩座大型機械製造廠、寧夏青銅峽水電站、新疆克拉瑪依油田、雲南個舊錫業公司等,並配套建設了一批能源和交通項目。這些大型企業的建成,結束了少數民族地區沒有現代化工業,甚至「手無寸鐵」的歷史,初步改變了單一的經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