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科學的動態指

科學的動態指

發布時間: 2021-03-25 05:03:05

科學是是動詞還是名詞

科學是名詞,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科學是對已知世界通過大眾可理解的數據計算、文字解釋、語言說明、形象展示的一種總結、歸納和認證。

⑵ 「科學」就是正確的嗎科學的定義是什麼呢

科學在我們現代社會中並不陌生。這一名詞下到幾歲的孩童。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可以對他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在素質教育和義務教育普及的年代,越來越多的人對科學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小的時候,父母會問孩子,你將來想做什麼職業呢?有的孩子會說我想當宇航員,有的孩子會說我想當科學家。可見科學這一詞深深紮根於現代社會人們的心中,並且與人們的生活也息息相關。

科學藉助各學科的能力總結,分析,歸納宇宙的規律,並將其訴諸文字解釋的學問。科學一定是正確的嗎?其實並不一定,因為萬事萬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科學並沒有到達。可以分析,概括,探索出所有問題的程度,仍然會有幾大未解之謎的存在,還需要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所以現在的科學只能說是現階段的正確認知,但是在很久的以後可能也會被新的結論所推翻。科學的更替,就像是地心說和日心說的推進和演變。是不斷發展的動態循環的過程。

⑶ 科學指的是什麼

科學應該是一種追尋事物本質的嚴謹的態度,對待一切事物以理性的角度去判斷,而不應該是指一些具體的學科現象之類的.有句話說的是:世界上有很多事是科學不能解釋的.這句話其實完全沒有明白科學的含義.世界上一切不可解釋的現象也都會有來龍去脈,起因經過.科學就是在現象的本質被證明之前不做定論,繼續尋找真相.而上面的一句話明顯在沒有揭示事物的本質的時候,否定了科學.舉一個例子.世界上有沒有鬼?你如果一口咬定說有,那就是迷信,因為沒有被證明.但科學並不是說沒有,一口否定,因為也沒有被證明.如果有一天鬼被確確實實的證據證明存在,那麼鬼也是科學的范疇.

⑷ 科學的基本特性是什麼

科學的基本特性有:

(1)客觀真理性。所謂科學的客觀真理性,首先是就其來源而言,它是以存在的事實為研究對象,以客觀事實為基本依據和出發點的;其次是就其內容而言,是對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質及其規律性的真實反映。

(2)社會實踐性。任何科學都具有社會實踐性。所謂社會實踐性是指,凡科學都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被社會實踐所檢驗、並指導社會實踐、服務於社會實踐。

(3)理論系統性。科學,尤其是近代科學都是以科學概念、科學理論等邏輯地組織起來的知識體系,這是發展了的科學即近、現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特徵。

(4)動態發展性。科學作為認識的結果,是時間的函數,是發展著的知識體系。科學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具有穩定的內容,但這種穩定是相對而言的、有條件的。科學是相對穩定性和動態發展性的辯證統一。

(4)科學的動態指擴展閱讀:

科學是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實現具體統一的實踐活動,是通往預期目標的橋梁、是聯結現實與理想的紐帶。也可以說科學是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包括事物的本質屬性、實際聯系、變化規律)和創造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使主觀認識轉化為客觀實際事物、條件、環境)的實踐活動。

這是科學的內涵。不去探索追求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統一,沒有充分地根據卻固執地堅信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能轉化成客觀實際,這樣的思想認識就是迷信。

能實現預期目標的主觀認識,就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主觀認識。日歷是主觀認識,預期的晝夜、四季變化都能實現目標,這是符合客觀實際的主觀認識。實現了的預期目標,就是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產品設計是主觀認識,合格產品就是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

科學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 追求真理,科學是認真的、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同時,科學又是創造的。科學的基本態度是疑問,科學的基本精神是批判。 對於科學的核心特徵或科學精神,隨著人類的進步,有不同的觀點,一般認為科學具有如下特徵:

1 對象化:以能所區分為前提,並以 對象化之物(即所取)為研究對象,再 依據定量化尋求物量間的規律,由此建 構理論體系。

2 真實、理性客觀、中立、無邊界:從事科學研究不以「神」、「鬼」、「仙佛」、「上帝」為前提(一些科學家仍會信仰宗教,"科學"本身是理性思維的結果。),重事實講道理, 一切以客觀事實的觀察為基礎,探尋現象背後的原因,揭示現象發生或變化的內在規律。

通過證據,依據理性和邏輯推導出結論,通常科學家會設計實驗並控制各種變因來保證實驗的准確性及解釋理論的能力。

3 普遍必然性:科學理論來自於實踐,也必須回到實踐,它必須能夠解釋其適用范圍內的已知的所有事實。

4 存在一個適用范圍:也就是說可以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絕對真理。例如:廣義相對論在微觀世界失效,量子理論在宏觀世界失效。不過科學家們仍然努力尋找與探索是否有某種理論可以囊括所有自然現象(至少在物理界,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合並是一至少延續數十年的野心。)。

5 可證偽:這是來自卡爾·波普爾的觀點,人類其實無法知道一門學問里的理論是否一定正確,若這門學問有部份錯誤時,人們可以嚴謹明確的證明這部分的錯誤,的確是錯的,那這門學問就算是合乎科學的學問。

⑸ 科學的動機是什麼


一般地說,科學認識發生和發展的動因,有兩個方面:

一是存在於是科學外部的,是社會的經濟發展需要;

二是存在於科學內部的,是科學認識本身的邏輯,這兩者構成了科學認識發展的外部因素的內部因素。

⑹ 科學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1)客觀真理性。任何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之所以能夠稱之為科學,就因為它們都具有客觀真理性,這是科學的一個最根本特徵。所謂科學的客觀真理性,首先是就其來源而言,它是以存在的事實為研究對象,以客觀事實為基本依據和出發點的;其次是就其內容而言,是對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質及其規律性的真實反映。
(2)社會實踐性。任何科學都具有社會實踐性。所謂社會實踐性是指,凡科學都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被社會實踐所檢驗、並指導社會實踐、服務於社會實踐。
(3)理論系統性。科學,尤其是近代科學都是以科學概念、科學理論等邏輯地組織起來的知識體系,這是發展了的科學即近、現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特徵。
(4)動態發展性。科學作為認識的結果,是時間的函數,是發展著的知識體系。科學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具有穩定的內容,但這種穩定是相對而言的、有條件的。科學是相對穩定性和動態發展性的辯證統一。

⑺ 科學技術指的是什麼

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的計算機、通訊、生物醫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業的迅速增長,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產業技術水平,促進了工業、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
二、科學技術是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
社會發展水平的大幅度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是分不開的。科學技術可以豐富勞動者的文化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技能水平;可以使勞動組織與管理手段科學化,從而提高勞動各個環節之間的協調功能。總之,科學技術已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歐美等發達國家只用了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在經過工業革命為代表的科技進步階段,就將近代科技成果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創造經濟發達的社會。而歷史更加悠久的中國卻是由於由於自大閉關鎖國而導致了錯過這次工業革命的潮流。結果導致了社會基礎薄弱,經濟水平相當低的近代現狀。最終從鴉片戰爭開始走上了屈辱的半殖民地社會。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一次次領地的割捨,一幕幕血的教訓。近代的悲痛歷史表明,科學技術的落後只會導致社會的延遲發展甚至倒退。
三、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標志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普及,為人類提供了廣播、電視、電影、錄像、網路等傳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的載體。同時,它對於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義。
四、科學技術帶來的負面效應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科學技術的應用就是一把雙刃劍。現代科技的發展成就既可以為人類造福,也可以給人類帶來災難。科學技術越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幫助就越全面,技術所體現出來的威脅也就越嚴重。技術的正面毋庸置疑,若沒有技術的發展,我們人類社會就不會進步。正式因為科學技術的存在,我們才有今天的文明和進步。但同樣,技術的負面價值也不容忽視。科技所帶來的環境破換等問題,我們要向有效地解決,必須還要依靠先進的科技來實現。我們對科技應用的後果評價不足采導致了破壞的發生。現在我們去解決科技帶來的破壞,需要更加先進的技術去處理,去解決。因此,我們要進一步發展科技,但在發展和應用科技的同時一定要處理好人類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關系。

⑻ 科學的定義是什麼

科學是由實踐檢驗並無限趨近真理的方法。

指的就是分科而學,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在一個舊的,密切相關的意思,「科學」還指可合理解釋,並可靠地應用型知識的主體本身。科學的專業從業者習慣上被稱為科學家。


(8)科學的動態指擴展閱讀:

科學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是對因果的探索,追求真理,科學是認真的、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同時,科學又是創造的。科學的基本態度是疑問,科學的基本精神是批判。

科學與非科學的根本區別在於假設能否被驗證。比如,我們可以假設如果西安事變中蔣介石被殺,抗日戰爭將會更快的取得勝利。這一假設無法得到驗證,故歷史不是科學,可歷史、文學、社會學、經濟學、哲學也都有其具有邏輯的核心思想。

同時,科學與非科學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經濟學,其中也使用了大量的科學方法來輔助解釋經濟現象,總的來說,它與科學還相距甚遠。

科學方法使用可再現的方法解釋自然現象。從預測當中提出思想實驗或假設。預測是在確認實驗或觀察前提出的,用於證明其中沒有受到干預。而對預測的反證則是進步的證明。

科學研究者提出假說來解釋自然現象,然後設計實驗來檢驗這些假說,這種實驗需要在可控條件下模擬自然現象(在觀測科學,如天文學或地質學,可預測的觀察結果可以替代核對實驗)。

⑼ 什麼是動態指紋法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21日說,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指紋探測技術,比傳統方法靈敏度更高,適用范圍更廣,有望廣泛用於犯罪偵察等領域。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科學家克里斯托弗·沃爾利等人說,人的手指表面有許多微小的汗腺,當與物體接觸時會留下汗液。汗液中的水分蒸發後,物體表面就會留下微量的鹽分,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和氯化鉀,這些鹽分組成的圖形和人的指紋一樣 。

因此,研究人員藉助微X射線束熒光技術(MXRF),來「放大」物體表面的微量鈉、鉀、氯等元素的痕跡,顯示它們在物體表面的位置。用這種方法可以生成一張熒光圖,顯示出指紋。

研究人員說,過去在犯罪現場等採取指紋多用對比增益法,也就是用粉末、揮發性液體或蒸氣等處理探測的區域,使指紋能凸顯出來。如果要在彩色背景物體、纖維紙或紡織品、皮革、塑料等物質表面取指紋,這種方法就很難有好效果。

此外,用傳統方法採取指紋,要靠手指末端的皮脂分泌物來粘附住葯劑,使指紋顯示出來,對於乾性皮膚者或兒童等皮脂腺不發達的人效果就很差。而新方法就沒有這些缺陷。

沃爾利等人說,盡管微X射線束熒光技術的靈敏度也有待提高,但它不用對指紋進行化學處理,得到的是完好的指紋,因此它能像分析一樣,成為偵察犯罪時

⑽ 科學這個詞怎麼解釋呢

科學」這個詞,源於中世紀拉丁文「Scientia」,原意為「學問」、「知識」。但科學至今還沒有一個為世人公認的定義。甚至有人認為,給科學下定義是無益的,也是不可能的。英國著名科學家貝爾納指出:「科學在全部人類歷史中確已如此地改變了它的性質,以致無法下一個適合的定義」,「科學不是個能用定義一勞永逸地固定下來的單一體」。

一般地說,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知識,但並不是任何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都是科學。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作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至於規律,則是指客觀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因此,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

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不同對象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的科學。社會科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不同領域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哲學也是一門科學,它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也是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最一般的規律。

科學是特殊的社會歷史現象,在其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有不販的性質和特點。20世紀以來,由於科學的迅猛發展和科學研究的規模日益擴大,現代科學已不僅僅是單一的知識體系,同時又是一種社會活動,即生產知識的社會活動。這種特殊的社會生產形式,現已逐步發展為國家規模和跨國規模,使「科學是一種建制」的界說成為人們的共識。因此,我們不應把科學理解為僅僅是知識本身,也不能看成是單一的社會活動。前蘇聯科學拉契科夫認為:「科學是關於現實本質聯系的客觀真知的動態體系,這些客觀真知是由於特殊的社會活動而獲得和發展起來的,並且由於其應用而轉化為社會的直接實踐力量」。科學既是歷史發展總過程的產物,又是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巨大動力。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