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科學滅蝗蟲

科學滅蝗蟲

發布時間: 2021-03-24 23:14:38

❶ 如何消滅蝗災

1、環境保護,治本之法。
蝗災的發生,自然因素是主要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為因素。
蝗蟲必須在植被覆蓋率低於50%的土地上產卵,如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衍。現在有些地方的生態意識不強,有的單純認為治理污染才是保護環境,而對於改善蝗蟲適生區的植被、土壤和小氣候等工作,由於短期內看不到效益,並不重視。
所以,要從根本上防治蝗災,應該十分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

2、葯劑防治,最主要手段。
建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對口農葯,如5%銳勁特懸浮劑,每畝用20—30毫升兌水50—60公斤噴施。
也可以在蝗蝻(蝗蟲若蟲)出土10日內,用敵百蟲粉撒於小竹、雜草上,或用敵敵畏煙劑熏殺。施葯後還要加強監測,在一周內迅速檢查防治效果,對漏治和防效差的地段及時補施葯一次。
還可使用誘殺法:將稻草切成四五寸長,放入用人尿50公斤,加入50%可濕性敵百蟲0.05-0.l公斤配製的葯液中,浸沒8小時,於晴天早晨分散堆放於蝗蟲多處。
目前,最有效的滅殺蝗蟲辦法是用飛機噴灑農葯,該法殺蟲率高、滅殺范圍廣,但成本高,而且以化學防治為主的防治方式只能應一時之需,不能保證長治久安。

3、天敵防治,效果明顯。
從長遠看,要有效防治蝗災,必須著眼於生態建設,要實行植物保護、生物保護、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四結合。特別是要確保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好蝗蟲的天敵。據統計,我國目前有68種蝗蟲的天敵,包括鳥類、兩棲類、爬行類等,它們對控制蝗蟲的數量具有重要作用。
山東省有關部門曾在東營搞過培育蝗蟲天敵———中華雛蜂虻的實驗,取得了一定效果。
新疆等地採取牧鴨、牧雞等方式消滅蝗蟲,效果也比較明顯。
廣東省昆蟲研究所曾在珠三角地區做過一項試驗,將大量鴨子引入農田捕食水稻蝗蟲,結果僅需2000隻鴨子就能把4000畝土地里的蝗蟲吃得乾乾凈凈。此外,掛網田間的園蛛及狼蛛、貓蛛等遊走蛛,也能在田裡迅速找到小蝗蟲並將其吞食。
廣大農民應盡量保護農田蜘蛛以防止蝗害發生。具體做法是:收割後不要把稻草隨便燒掉,而將其放在田裡,為蜘蛛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另一種做法是:在收割前後將發現的蜘蛛卵囊集中到安全地方並加以保護。

❷ 如何消滅蝗蟲

消滅蝗蟲的方法如下:

1、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葯,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也可在山坡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防治。

2、減少蝗蟲的生存地,有些蝗蟲發生地地勢較低,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地塊改造成池塘,養魚、養蝦,這樣可以使蝗蟲的生存地大大減少。

3、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4、減少蝗蟲的食物源,很多種蝗蟲都吃玉米、小麥、高粱、水稻、穀子等,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樹等。因此在蝗蟲發生地盡量多種植大豆、苜蓿、果樹和其它林木,則可以防治蝗蟲。

(2)科學滅蝗蟲擴展閱讀

地理分布:

蝗蟲,俗稱「螞蚱」,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餘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其中東亞飛蝗在我國分布范圍最廣,為害最嚴重,是造成我國蝗災的最主要飛蝗種類,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農業害蟲。

危害性:

它們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葉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將大面積植物的葉片和花蕾食光,造成農林牧業重大經濟損失。

當季節乾旱時,它們更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經充分消化即排泄出體外,以便從中獲得大量水分,供給生理代謝需要,從而增加了對作物的危害程度。

❸ 國家可以以科學滅蝗蟲嗎

國家當然可以科學滅蝗蟲啊,這次我國不就派出專家組趕赴國外協助治理蝗災,並且取得成功了嗎

❹ 蝗蟲用什麼方法可以滅它

除蝗蟲方法:

1、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

2、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葯,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也可在山坡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防治。

3、減少蝗蟲的食物源,很多種蝗蟲都吃玉米、小麥、高粱、水稻、穀子等,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樹等。因此在蝗蟲發生地盡量多種植大豆、苜蓿、果樹和其它林木,則可以防治蝗蟲。

4、減少蝗蟲的生存地,有些蝗蟲發生地地勢較低,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地塊改造成池塘,養魚、養蝦,這樣可以使蝗蟲的生存地大大減少,也會較好地防治蝗蟲。

(4)科學滅蝗蟲擴展閱讀:

蝗蟲的天敵:

1、蛙類

幾乎所有蛙類都是蝗蟲的天敵,蛙類與蝗蟲生活在同一類型的生態環境中,凡長有蘆葦、雜草的低窪地、坑塘、溝渠等處,都是其良好的生存場所,所以蛙類是制約蝗蟲生息繁衍的先頭部隊。

2、蜘蛛

蜘蛛除南極洲以外,全世界分布,多以昆蟲、其他蜘蛛、多足類為食,對於蜘蛛而言,撞在它的陷阱上的蝗蟲和蒼蠅、蚊子沒多大區別。

3、鳥類

吃蝗蟲的鳥類有燕鴴、白翅浮鷗、田鷯等,尤以燕鴴最為突出。吃蝗蟲的鳥類在育雛階段,更需要捕食大量的蝗蟲,以普通燕子為例,一對親鳥和一窩雛鳥每月吃蝗蟲可達16200多隻。

❺ 中科院團隊揭秘蝗災罪魁禍首,蝗災有什麼危害

破壞農產品

俗話說:“蝗蟲經過,顆粒無收。可見蝗蟲這一聚集性極強的蟲類對於農作物的破壞性是很大的,不僅會吞食禾田,導致作物死亡,還會對地區的糧食儲備造成嚴重的影響,導致糧食短缺,飢荒等問題,對於以土地為生的農民來說無異於是滅頂之災,嚴重的甚至會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更加困窘的境地之中。

❻ 殺滅蝗蟲該用什麼葯

蝗蟲的危害一般不必用殺蟲劑防治,原因有二:

一是,蝗蟲多為集群危害,如果蝗災一旦形成,一般損失也就定型了。人為撲殺可以降低次年或後幾年的爆發幾率。
二是,蝗災多與旱災相伴而生。大旱年份之後,若雨量持續偏少,則爆發蝗災的幾率倍增。若要防治,必是舉全省,甚至全國之力,統防統治,同時還要結合農事操作、墾荒造林,興修水利,深翻改土,是一個系統工程。

但是,並不是說蝗蟲就沒法防治。

首先是,注意預測預報,大蝗災爆發後,注意查殘留蟲量;乾旱年份查低窪地退水區域的蟲卵;夏秋季注意查蝗蝻數。准確的預測預報是防治蝗蟲的先決條件。

其次,消滅蝗蟲源地。飛蝗蝗區一般地勢低窪,有一定傾斜度,土質多為沉積、沖積黏土和鹽鹼土,有季節性積水,喜隨退水後在坡地產卵,植被以蘆葦、稗草、茅草、馬絆草等禾本科植物為主,雜以鹼蓬、蒿子、野扁蓄、黃須等野草,植被覆蓋度一般在75%以下。 採用墾荒造林、深翻改土的方法改變地貌和植被構成。就破壞了蝗蟲滋生的源地,可有效降低附近地區的蝗災危害。

最後,做好統防統治,根據測報結果,在蝗災爆發前,大面積噴灑農葯,飛機噴葯是一種較好的選擇。六十年代,主要用六六六粉等噴灑,該葯劑由於殘留問題已經禁用多年。現在可以選用,氧樂果、菊酯類、滅多威 等,觸殺性較好的農葯大面積噴灑。

蝗蟲個體並不難殺死,大多數的殺蟲劑都能起作用,關鍵是種群數量太大,極大的增加了防治難度。

❼ 消滅蝗蟲的辦法

除蝗蟲方法:

1、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

2、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葯,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也可在山坡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防治。

3、減少蝗蟲的食物源,很多種蝗蟲都吃玉米、小麥、高粱、水稻、穀子等,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樹等。因此在蝗蟲發生地盡量多種植大豆、苜蓿、果樹和其它林木,則可以防治蝗蟲。

4、減少蝗蟲的生存地,有些蝗蟲發生地地勢較低,我們可以把這樣的地塊改造成池塘,養魚、養蝦,這樣可以使蝗蟲的生存地大大減少,也會較好地防治蝗蟲。

❽ 什麼東西才能滅絕蝗蟲

現在還沒有辦法徹底滅絕蝗蟲。

蝗蟲災爆發盡管發生在乾旱或旱澇交替的年份,但由於具有突然爆發的特性,再加上蝗蟲的遷徙飛行速度快數量太過龐大,讓人類應接不暇,一旦蟲災大規模爆發,再實施殺蟲治理往往會效果低微而導致損失慘重的後果。

地球上發生蝗災最多的種類是沙漠飛蝗和草原飛蝗,這是因為全球人口稀少的草原和沙漠地帶占據了大部分比例,人類活動頻繁的可耕地范圍卻只佔據很少的一部分,在人煙稀少的地帶治理蝗蟲絕對是一個非常困難的挑戰,這也就造成了這兩類蝗蟲容易泛濫成災的直接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沙漠和草原地帶的氣候非常適合它們生存,一旦蟲口密度超出飽和狀態跟天敵失去了生存平衡的指數,就有發生蝗災的可能性。

5 就是吃,蝗蟲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在我國的一些地區蝗蟲還是一道美味佳餚,還可以做動物飼料。

❾ 講一個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蝗蟲,任何殺蟲劑對其都無效,而且繁殖能力超強,電影叫什麼名字

講一個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蝗蟲,任何殺蟲劑對其都無效,而且繁殖能力超強,電影叫什麼名字?

❿ 科技這么發達為什麼消滅不了蝗蟲

蝗蟲喜歡吃嫩草,你在野外草比較旺盛的地方可以捉到蝗蟲,至於誘捕沒有什麼可行的辦法。你如果是想捉來玩,可以用手捉就可以了,須要注意的是:蝗蟲主要是用後腿彈跳後再起飛的。在草旺盛的地方起飛不容易,也比較好捉。如果你想捉很多蝗蟲,可以用網撲捉,用捉蝴蝶的那種網比較好,粘網容易粘到草,也不好操作。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