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綜合實踐課題結題報告
A.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題有哪些
:1 小學數學活動課與綜合實踐相整合的研究結題報告一、課題背景及研究意義(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還沒有成熟的評價體系。新課程推行以來,教育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自主性,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一門活動性、實踐性課程,主題性活動是它的主體內容。然而,綜合實踐活動進入學校課程領域, 面臨了一系列的問題,如:綜合實踐活動開課難,缺乏詳細的開課流程;相關的實踐基地使實踐活動逐漸變味;只停留在形式層面上,走過場,無實效。針對這些問題,實踐活動的課程建設經歷了從課程內容開發研究,到有效實施策略探討,以及對綜合實踐活動方法論教學研究等艱辛的歷程。這些研究對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過,課程實施的主體還是學生,沒有成熟評價體系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就像是一份沒有正確批改的試卷,老師稀里糊塗,學生也不知所措,這樣的課堂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低效的,甚至也有可能誤導學生。因此,綜合實踐活動有效評價,對當前科學高效地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規定的課程總目標,是一個重要的系統性研究工程。 2. 很多老師只以能否應付考試來評價學生對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學習成果。作為數學新課程標准四大版塊之一的「綜合實踐活動」,倡導以其鮮明的教育性、科學性、實踐性、思考性、趣味性、開放性、層次性去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創造能力,發展數學思維和問題意識,從而成為課改的特點之一。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出, 綁縛在數學綜合實踐上的培養責任非常多。但是,現實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開展後並沒有實際性的收效,很多老師還是以能否應付考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通過何種方式真正轉變老師的這種評價觀念,如何催生健康有效的評價體系迫在眉睫。因此,「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有效評價」在課程研究中,應當擁有足夠的關注:強化過程性評價和過程檔案,把素質報告逐漸提升為包含學業評價和實踐評價的綜合評價體系。 3. 課程理念的落實,學生的需要。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綜合與實踐」是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是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途徑。針對問題情景,學生藉助所學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經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感悟數學各部分內容之間.數學與生活實際之間及其他學科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內容的理解。這種類型的課程對於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是有益處的,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 2 合作精神。合理地設計課程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既要考慮學生的直接經驗.能夠啟發學生思考,也要考慮問題的數學實質.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這種類型的課程對教師是一種挑戰,教師應努力把握住問題的本質,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同時,教師又應努力幫助學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導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報告自己的工作。這種類型的課程應當貫徹「少而精」的原則,保證每學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以將課內外相結合基於上述願景,結合我校實際,我們思考把數學活動課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作為研究重點,擬定課題為:小學數學活動課堂與綜合實踐相整合的研究。(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 改變教師觀念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結果而輕視過程,認為讓學生動手操作和小組活動,探索等方式,難以控制學生。學習過程浪費時間,而且有時不一定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不如教師真接講解,即能節省時間,又能直指問題詞的結論,省時省力。而新課程標准中指出, 不但要發展學生的知識技能的學習,更要注重學生過程的感受。數學教學中有一些活動的內容是不參加考試,有一些教師就人為的把這部分知識給省略掉了,忽視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實踐活動能力的提高。要徹底轉變教師這種想法, 就要為教師搭建一個平台,讓教師能夠有章可依的主動的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 2. 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一些學生因為個人智力水平的差異,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有不同的差異。以往的學習活動,他們的興趣並不是很高,往往有偏科和厭學的情緒,通過參加數學活動課的綜合實踐活動,這部分學生在活動中也會發揮一定的作用,他們也會產生一種被需要和被認同的情感,加上教師適時、恰當的鼓勵,進而提高他們學習數學課程的興趣,實現「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數學上得到發展」的課程目標。 3. 改變家長的教育理論很多學生的家長沒有培養孩子多方面能力的意識,在他們心目中認為只要孩子的成績高,一切就都好了,形成一種重成績而輕能力的思想。然而,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多方面發展的人才,這些人才就需要從小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通過數學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區,得到家長的幫助,更有助於家長理解新的教育理論,改變他們傳統而落後的教育思想,更好的和學校配合,為培養全方面發展的人才共同努力。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3 小學數學活動課與綜合實踐整合是指在數學活動課上對學生按照綜合實踐的方法來進行學習,把班主任引導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與數學活動結合起來,在不增加學習學習負擔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的聯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採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的精神。力求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全面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質量, 促進學生發展,提高學生對於綜合實踐課的興趣。(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對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流程進行研究,總對數學活動課與綜合實踐課的分課型課時的教學模式。能對學生數學活動進行動態評價,從評價的主體、方式、及評價的時間、評價的延伸價值等方面進行研究。 2.通過多種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三) 課題研究的目標 1.轉變對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認識理念。 2.建立數學活動課的分年級分段的教學模式。 3.探索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有效評價策略。 4.探索 1-5 年級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之間的互相銜接,對學生數學綜合實踐能力形成縱向的培養。三、課題研究的方法和過程(一)研究方法 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文獻資料研究,了解國內外有關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有效評價的有關文獻,以及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與實施的要求。 2 .調查訪問法: 對課題組、當地教育知名專家、學者進行訪問或書面調查,了解對構建綜合實踐活動有效評價策略的看法,並對本課題改革方案提出建設性意見。 3 .實踐教學法: 對綜合實踐活動有效評價策略進行實驗,創建「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特色班」,並及時總結經驗。 4 .理論分析法: 以基礎教育課程理論和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為指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與方法,從整體上研究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堂有效評價。(二)研究步驟 1 、准備階段: 2012年 3月~20 14年 4 月,搞好課題設計,成立研究組織,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和工作措施。 4 2 、文獻研究階段: 2012年 5月~20 12年
B. 高一綜合實踐的結題報告
以下舉例說明一、課題的提出
1、概念的界定
從研究性學習的含義看,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看,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滲透於學生學習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學習方式,當然也包括學科內的專題研究活動。從狹義上理解,它是一種專題研究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並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無論是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還是研究性學習的課程都是為了改變學習以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從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和特點來看,學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課程兩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課題所說的「研究性學習」涵蓋了以上的兩項內容。
2、課題研究背景及解決問題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對學生來說是個很有趣、很實用、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由於傳統的教學主要採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實踐探索的機會很少,被動地學習使學生對地理失去興趣和信心,更談不上培養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十分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3、課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價值:地理學科跨文理兩科,涉及的知識范圍廣,實踐性強,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經濟發展的諸多領域,如工業、農業、交通、商業、旅遊、文化等,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和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意義:有利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將來造福人類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學生的各種實踐活動和探索學習,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的人文精神。同時,增強老師的全面素質提高。
4、課題目前在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和成果
研究性學習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它作為一種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人才的新型學習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廣泛的關注。在我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進,以主動探究、建構自己的知識為特色的探究性學習也逐步為大家所認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地理教材以新課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為指導,設計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動。目前的研究性學習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學習模式,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探討、不斷創新。
5、課題研究目標
使學生由傳統教育的知識點的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發展為具有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和熱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學生將來關注社會、服務於社會打下基礎。
提高教師的改革創新意識,適應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為實踐服務。使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注國家建設,關注家鄉的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實驗法、實地考察法、問卷調查法、上網查詢法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04年11月)
學習理論:廣泛搜集並學習了研究性學習方面的有關資料,提高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科研素質。
設計方案;每月召開一至兩次會議共同研究探討課題的實施情況,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互相交流學習體會,明確分工,各負其職,考慮到高中教學的實際情況,鑒於目前處於研究性學習的探索階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級試行。高三教師積極參與。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04年12月—05年5月)
具體任務:
1、挖掘、編寫出地理學科教材中的有關研究性學習的素材和信息;
2、組織相關教師上好研究性學習研討課並撰寫出地理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教案;
3、撰寫研究性學習論文、體會,學生做研究性學習作業。
4、撰寫地理課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05年6月)
以會議的形式對課題進行全面總結,形成成果,申報驗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學習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麗、楊桂玲、車穎、王崴、於曉坤、冷天崖、楊蕊老師等分別負責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六單元、第七單元、第八單元的研究性學習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學生研究性學習作業。
由王崴老師搜集和整理了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作業。
3、整理各種研究報告、論文
本課題組負責人曲秀麗老師撰寫了研究性學習結題報告,於曉坤和冷天崖老師分別撰寫了淺議中學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的作用等研究論文。
4、整理形成了研究性學習課教案
王崴老師上了地理研究性學習匯報課— 「丹東七日游」,組織學生進行了「全球變暖是否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地理研究性學習辯論會,並撰寫了研究性學習教案。探討和摸索了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
5、整理形成了學生研究性學習課題論文。
6、由楊桂玲老師整理和形成了課題組例會的紀錄。
五、課題研究的結論
高中地理教學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改革創新意識,發展了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理解和熱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學生將來關注社會、服務於社會打下基礎
C. 如何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以學生活動為主體,強調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實踐,獲得自身能力、創新精神與探究能力的發展。但這並不是說學生的實踐活動就不需要教師的指導。沒有教師的組織與指導,再好的課程也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的組織與指導是完成課程目標的基本條件。
教師的組織與指導包括:活動前期准備階段的組織與指導;活動過程中組織管理與指導;總結交流評價展示階段教師的組織與指導。
如何才能有效的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首先要理解這樣一個概念:什麼是綜合實踐活動及其特點是什麼?國家《課改剛要》與《指導剛要》是這樣定義的: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從其定義來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是單純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而是一種實踐性的綜合課程;是著眼於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發展性課程。涵蓋的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從定義及涵蓋的內容來看它具有鮮明的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生成性特點。
綜合實踐活動就其性質及特點而言,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從大的方面來講應該分兩個方面,一個是教師的組織學習,再一個就是學生的學習。因此,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一般流程可以總結為這樣兩條線:
一是教師組織學習,包括:
1.確立活動主題
確立活動主題時一定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要立足學校特色,能夠切實可行易操作,只有這樣才有利於活動的開展與實施。
2.確立活動組織形式
活動過程中獨立探究活動,還是分組合作活動,還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活動,要根據主題活動內容靈活選擇)。
3.設計活動方案或開題報告。
開題報告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課題研究背景,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研究內容,研究目的及意義,研究人員分工,研究過程設計,研究成果展示形式,主要文獻參考等
設計活動方案很重要,其實它就是一個指導性方案,它可以引領你一步一步開展活動,能夠使活動開展不走彎路,少出現偏差。教師活動開題報告的寫法和學生開題報告寫法大同小異,這里不再說了後面還要講到。
4.組織開展實踐活動
包括學生學習這條線,從指導學生選題,寫子課題開題報告,活動的實施與監督,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最後結題,實際上本環節基本囊括了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
5.匯總、組織交流活動成果
6.反思活動過程
7.撰寫結題報告
二是學生的學習,包括:
1.選題(確定主題下的子課題)
2.開題(寫開題報告並進行策)
3.進行實踐活動(活動實施,資料的搜集與整理)
4.結題(寫結題報告)
5.展示匯報與交流(活動總結交流)
6.反思
開展活動分兩個方面並不是說兩條線各自獨立的,而是兩條線起頭並進,互相融合在一起的。
從活動流程來看,要想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首先,教師要確立好活動主題,選擇的主題要切實可行,易操作。並且要做出主題活動總體規劃,寫好開題報告。
接著要組織學生進入活動准備階段,首先選題,輔導教師應幫助學生做好三件事:指導選題;指導分組(也可以不分組,可根據活動內容靈活選擇);指導學生編寫活動設計。
1.指導選題。
選題時建議把活動主題分為幾個子課題來進行研究,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學生自主選題,但不能放任自流。輔導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自身學習、生活來選擇活動主題,把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轉化為研究的主題。選題要有新意,有特色,子課題切入點要小,挖掘要深,可操作性要強。
比如,二年級九班蘇老師選擇的主題內容《曲藝》研究,曲藝的種類太多了,這個課題就給了孩子廣闊的施展空間,比如相聲、快板、山東快書等等范圍太廣了,可以讓孩子海闊天空的尋找資料。可以分為幾個子課題來研究:曲藝的種類;曲藝傳統劇目有哪些;傳統劇目的特點;曲藝傳統劇目發展史;作為地方戲種萊蕪梆子是不是曲藝啊等等,把主課題分成若干個小課題,便於學生把握,使其操作性更強一些,從而避免開展活動顧此失彼,膚淺,走形式這樣一種弊病。
2.指導分組。
是否分組可根據活動內容而定,有的不適合分組咱們就不分組。分組時不能放任學生隨意分組,要通過調查,觀察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比如學生有什麼愛好,有什麼資源優勢(攝像機,照相機),有什麼社會關系啊等等,要請一些自身能力及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交往能力,協作能力強的學生去組織學生小組,建議他們組組的時候要兼顧不同方面的同學。分組的意義就在於,每個小組都有一個子課題,每個同學都有事做,活動比較具有針對性,也能保證活動的效果。比如:曲藝研究,一個小組研究曲藝的種類,另一個小組研究中國曲藝傳統劇目有哪些,都經歷了什麼發展歷程等等分成好幾個組,把主課題分成幾個小課題來研究這樣便於學生操作。
D. 如何有效開展小學低年級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研究
(一)核心概念1.課標關於有效數學教學的相關界定《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改稿)》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2.關於課題研究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界定課題組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引導、組織和幫助下完成了學習任務,獲得了預期的進步和發展。其中的發展,包括三維目標中的三個維度的發展;學生智慧的發展;生成性的發展;面向未來的發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較多的進步和發展。(二)研究目的及意義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應該是在課堂教學中花盡可能少的時間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獲得較多的進步和發展。而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聽課觀察中發現,不少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新課程理念有差異,課堂教學低效。主要表現為:教學目標不明確,重點不突出,重「結果」輕「過程」,練習欠精當,事倍功半;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如:「自主探究」不充分,「合作、交流」過程簡短,全員參與性不夠);學力培養不夠,學生學習能力不強;課堂評價浮於表面,缺乏導向性和激勵性等。針對這些問題,結合《雲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課題指南》,我們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研究。本研究著眼於以學生長遠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以求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用以大面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進而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是一項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富有現實意義的研究。(三)研究內容及假設1. 研究內容(1)學習相關理論和已有研究成果,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核心理念;(2)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表現進行理性分析;(3)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2.研究假設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不僅可以將國內外有關系統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中,實現已有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升值,還可以為其它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提供參考,帶動其它學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是一項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富有現實意義的研究。二、研究背景和文獻綜述(一)相關研究成果國外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西方比較有影響的教學理論與模式有維果茨基的兒童最近發展區和最佳教學階段學說,贊可夫的教學與發展理論,巴班斯基的最優化教學和布魯姆的目標分類說等等。從中,我們可以對教學有效性進行探尋。國內有效教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寫的《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教授對「有效教學」的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學的理念。還有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實驗報告及其完成的《重建教學價值觀》《重建教學過程觀》《重建教學評價觀》,對有效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極為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但是,縱觀國內外研究,多是側重於宏觀理論研究,相對微觀的、可直接用於指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操作性策略研究尚需同仁們進一步探究。基於此,我們提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這一研究課題,著力探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用以大面指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進而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二)研究理論基礎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修改稿)》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要處理好教師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2、崔允漷「有效教學」理論崔允漷認為: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盡可能明確與具體;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3、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維果茨基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有兩種水平,即現有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區」。 「教學應當是在發展的前面」,「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並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設置的問題應該設在學生智力的「最近發展區」內才是合適的,所謂「摘挑子,要讓學生跳一跳」。如果問題設在現有發展水平區域內,學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對學生起不到激發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但如果問題設在超過最近發展區,學生即使使勁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對學生也同樣起不到激發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4、巴班斯基「最優化」理論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准來看,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按照巴班斯基的觀點,最優化最重要的標準是效果和時間,所有的教學行動都要使師生耗費最少的必要勞動時間,而獲得的效果是最佳,也就是既要提高教學質量,又不增加負擔。5、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掌握學習的理論要點:(1)90%以上的學生能掌握90%以上的學習目標,區別僅是時間長短;(2)採用形成性評價和綜合總結性評價。三、研究設計(一)研究對象長安小學1-6年級數學課堂教學。重點是實驗班和實驗對照班(六年級的3個班)的課堂教學。(二)研究方法1、文獻法藉助網路和有關書籍,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2、調查法對學校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低效行為進行調查,並作理性分析。3、實驗總結法主要是採用班級教學實驗研究,通過一定時期的實驗,對階段實驗進行總結,從中找出優劣,更好地改進數學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三)研究實施步驟第一階段(2010年8—12月):准備和啟動階段的工作和成果1.制定實驗研究方案,落實課題研究組成員工作任務。2010年9月15日,課題組召開會議,討論制定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並對課題研究組成員進行分工安排。制定完善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由潘先德、付兵負責;組織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由柳昌雨、毛自環、王懷偉、黃天壽負責;深入小學數學課堂聽課,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構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王忠穩、柳昌雨、王懷偉、黃天壽負責;在實驗驗證、個案分析中不斷完善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由黃天壽、楊艷、駱燁、周吉飛負責;整理分析課題研究資料,進行研究結論的最終論證,推出研究成果,並做一定范圍的推廣普及工作,形成結題報告由王忠穩、柳昌雨、王懷偉負責。2.理論學習反思。2010年9—11月,組織課題研究組成員學習有關理論,進行總結反思,重建科學、合理的教學價值觀,尋求進行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重點學習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崔允漷「有效教學」理論,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巴班斯基「最優化」理論和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等。同時,還組織課題研究組教師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撰寫教學論文和經驗文章,向各級教育刊物投稿或者參加各級教育教學論文評審活動。3.籌備舉行開題報告活動。2010年11月25日,課題組召開會議,商量決定舉行課題開題報告的時間、地點、參加人員及活動議程,並確定由課題負責人作開題報告。2010年12月9日下午,課題開題報告會在長安小學舉行。會上,鄉中心校校長李縉鈄作動員講話並宣讀立項通知;課題負責人王忠穩作開題報告;鄉中心學校陳遠強代表評議專家組作評議;課題組成員付兵老師代表課題組作表態發言。開題報告會為課題組指明了方向,使參加研究的教師明確了任務。課題研究組依據與會領導和評議專家指導意見進一步修定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實施方案》。第二階段(2011年1—7月):研究實施階段的主要工作和成果。1.確定實驗班和實驗對照班。2011年2月25日,為了使實驗研究順利進行,確保便於科學、客觀地驗證和分析實驗效果,課題組對長安小學六年級的3個班分別進行了科學分析,並將這3個班的2010年春季學期統一抽測的數學平均成績分別進行對照,最後將數學平均成績處於中間水平的的班級確定為實驗對照班,將數學平均成績處於較高和較低的班級確定為實驗班。六丙班為實驗對照班,六甲班、六乙班為實驗班。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驗前數學平均成績對照表年級 六年級班級 丙班(對照班) 甲班(實驗班) 乙班(實驗班)2010年春(實驗前) 76.5 78.5 75.5與對照班差距(實驗前) — +2 -1由上表可見,實驗前實驗班六年級甲班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實驗對照班高2分,實驗班乙班的數學平均成績比實驗對照班低1分。三個班的數學成績差距不大,基本處於平衡發展水平,便於今後客觀地驗證和分析實驗效果。2.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初步構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2011年2月26日—3月15日,課題研究組組織研究成員深入小學數學課堂聽課,理性反思分析教學中的低效行為,並召開會議討論研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操作策略。(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低效的行為反思。
E. 綜合實踐活動結題報告
1、題目
2、班級、姓名(如果是課題組,那麼按照貢獻大小排列,先大後小,一般不要超過5個)
3、內容摘要
4、關鍵詞
5、開題報告中的前面幾部分內容:問題的緣起、選題理由、研究內容、目的、意義、核心概念界定、國內外研究綜述
6、正文:
(1)研究對象、研究方法
(2)研究內容、研究假設
(3)研究步驟、過程如何
(4)研究結果分析和討論
7、結論
8、參考文獻
F. 如何更好地指導小學生撰寫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課題報告
要點:一、存在的問題困難歸納:
1、 論文(報告)格式
(1)格式是否太成人化
(2)學生對論文格式不清楚或理解不了。
2、 資料來源
(1)太少,不足以說明問題
二、 問題原因分析及建議措施:
1、成果方式是否可以多樣化:
2、資料問題
類型 問題原因分析 建議措施資料少A、方案設計准備不足,考慮不周詳,沒有整體規劃。 應注意搜集的數據要足以說明結論。
B、指導教師監督力度不夠。由於學生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存在惰性,沒有落實計劃,開展研究。 教師應隨時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指出並糾正。(如日記只寫兩行)
A、寫課題方案時,設想不周詳,目的不明確,導致學生在收集資料時盲目性。 限於學生的水平有限,教師應指導學生從數據中想問題(結合下面案例中再具體闡述)。
B、不會分析、歸納,不會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客觀描述。
在撰寫結題報告時,是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從學生的視角看問題。具體的格式可根據課題而定,但基本格式肯定要有。理由:搞課題研究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初步掌握調查研究的方法。結題報告就是其中重要環節。
如:實驗報告實際上相當於一個實驗過程的詳細記錄。一開始要有個實驗設計(相當於調查研究的課題方案,實驗的步驟就是按設計來進行),接下來是對實驗過程的詳細記錄(當然在過程記錄中必須有具體的數據和觀察到的現象),然後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最後得出結論。但必須注意的是結論要具有客觀性。
縱觀基本格式,大框架包括:
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闡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意義
2、分析問題:對各因素分析;分析調查、實驗中獲得的數據,提取數據特徵以便說明問題。
3、解決問題:得出結論——運用結論得出延伸(如上次五(1)班調查夜排擋的課題組通過自己的調查,寫信到區政府提出建議,信轉到旅遊局,得到他們的高度贊賞。)注意:調查報告不要一開始就設定必然結果。一旦調查結果與所設想的不符合就否定自己的調查過程。必須遵循實際,實事求是。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無論結論正確與否,都是建立在對調查結果的科學分析上。
存在問題剖析:
(1) 學生撰寫的結題論文,應該是按一定的格式,用學生自己的語言寫成,因為學生在研究調查過程中是按自己的視角看問題。出現格式、語言的成人化現象,是指導教師沒有把握指導的「度」,出現包辦代替的現象。
(2) 學生對結題報告不清楚,說明一開始沒有把研究步驟設想周密,沒有很好地設計方案。結題報告的撰寫應該是建立在方案的落實上的。因為:「建議(措施)」是從結論中獲得(具有科學性、客觀性),結論從數據特徵中提取,建議(措施)——結論——提取數據特徵——分析、歸類數據——收集數據——研究步驟(方案)
G. 如何調查微德育有關學科學習綜合實踐科學探究報告
微德育小課題研究報告 德育課題研究總報告
《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研究》
結 題 報 告
xx河小學 德育課題組
人們常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可見行為習慣與人的性格命運的密切聯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行為習慣可以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一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來說終身受益,所以,《小學生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案研究》實驗課題的選擇,是結合我校校情、結合我校周邊環境實際而實施的一項迫在眉睫、非常必要的一項研究。二年來,課題組教師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小學生良好道德水平和良好行為習慣初步養成,形成了良好的班風、校紀,探索出了一套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近年來,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少年兒童
的身體發育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豐富的社會信息來源,也大大促進了少年兒童的智力發育。與此同時,在主流文化下出現了一些灰色文化,影響著少年兒童的健康發展,導致在少年兒童中存在著「行為霸道、不懂禮貌、磨蹭馬虎、好吃懶做、自私任性、孤僻膽小、依賴性強」等不良習慣。因此,對於小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學生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小學生行為規范訓練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強對小學
生的行為規范訓練和養成是提高一代人思想、行為素質的重要途徑。
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許多家長外出打工、經商、離異,孩子由爺爺、奶奶管理,或生活在後組合家庭中,孩子的隔代教育,單親現象造成了家庭教育環境差,家長缺乏教育方法,子女無人管住的現象相當嚴重。因此,我校學生在行為習慣方面存在著不少問題。如:學生學習習慣差,課堂常規不規范;吃零食現象尤其嚴重,校園垃圾隨處可見;學生臟話頻出、打人罵人司空見慣;自私自利,漠不關心„„因此,如何加強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規范訓練,盡快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不僅關繫到我校的健康的良性發展,關繫到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而且關繫到全鎮的整個精神文明建設。所以,我們認為,對小學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培養是當前小學德育的一個重要任務。
二、課題界定
本課題主要研究了農村學校學生學習、生活、衛生、禮儀、勞動、自我保護教育方面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途徑、方法及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
三、研究內容
小學階段是人的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而人的行為習慣是通過訓練、強化形成的。要通過示範、實踐、榜樣等方法對學生進行培養訓練,做到「知、情、意、行」的相對統一,其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農村學校小學生行為習慣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2、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及不良習慣矯正的策略。其包括的內容如下:(1)遵規守紀教育:要重點抓好班規、班紀、校規、校紀和基本社會法規兩方面的教育。(2)學習習慣的培養:包括與學習態度相關的習慣,與學習過程相關的習慣,與能力相關的習慣等內容(3)禮儀教育:要提出符合學校和學生實際的學校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著裝禮儀等方面的具體要求。(4)勞動教育:學校要研究制定學生自我服務、家務勞動以及公益勞動等方面的實踐要求。(5)安全和自我保護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動安全、用電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護方面的養成教育。(6)衛生和生活習慣:重點規范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衛生習慣。
四、研究的對象:我校全體學生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周期為二年,分了三個階段實施。
(一)准備階段:
擬定方案、申報立項、考察論證等工作。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實驗成員認真搞好學生思想、行為、學習習慣等方面的調查摸底工作,了解掌握當前學校養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廣泛宣傳動員,為全面推進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課題研究做好各方面的准備。
(二)實施階段:
在廣泛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研究制定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具體實施方案。對研究內容進行研究。每學月制定相應的研究
目的、內容、計劃、方法等。針對研究中出現的新情況,及時調整研究方案。其間,注重各種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時,通過各種手段方法,檢測成果,寫出階段性分析報告。
(三)結題階段
整理總結研究成果,完善過程資料,撰寫結題研究報告,申請結題驗收。
六、課題實施的策略
近二年來,我緊緊圍繞「小學生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研究」實驗的實施方案展開了研究與實驗,積極探索了新形勢下農村學校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途徑和方法,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了學生生動活潑、全面健康地發展。
(一)構築網路,形成全員育人格局。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學校中道德教育重要的問題,是關於知識和行為的關系。」他指出:「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進去,所需的態度不能粘貼上去。」柯爾伯格在給德育教師的十條建議中提出「用直接教的方法灌輸某些條文是無用的,德育應鼓勵學生進行道德認識沖突的自我選擇,發展道德認知力。」事實證明,擁有知識並不一定具有教養,關鍵在於通過學生的思維把道德內在的本質轉化為學生自己所具有的信念和行為。為此,我們成立了全員育人德育網路,通過課題組研究落實開展各項活動,調動了各方力量,加強了對行為習慣規范訓練工作的指導。
1、學校德育領導小組。
學校德育領導小組由校長負責,成員由黨支部、學校行政、工會、政教處、大隊部等成員組成。兩年來, 定時分階段、有目的地指導,及時交流總結,改進訓練方法,分析學生思想狀況,布置訓練內容。
2、班級行為規范訓練小組。
班主任任組長,科任教師任成員,組成班級訓練小組,小組成員參加班級訓練活動,共同採取措施對學生進行訓練。
3、紅領巾行為規范監督小組。
政教處主抓養成教育,學校學生會成員、值周生、大隊部幹部為成員,對全校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日日監督檢查。
4、家庭人員評估組。
即由各位同學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的行為進行檢查評估,對學生在家行為表現進行評估、監督。
(二)健全制度,完善規范訓練體系。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並不是靠幾次教育、幾個活動就能完成的,需要長期的、嚴格的、持之以恆的規范訓練才能形成。建立一套完整的養成教育工作制度和成立相應的監督機構是持之以恆抓好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重要保證。為此,學校將《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作為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行動准繩, 還根據《中小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范》的基本精神,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制訂並實施了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合理、可行的規章制度, 從校內到校外規定了學生言行所必須遵守的內容,並把它們作為學
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具體要求,去引導和規范著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品質與行為習慣的形成。
我們尊重學生,相信學生能實現自我教育,但從小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來看,必要的監督手段能有利地保障學生克服不良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集體輿論,喚起學生強烈的集體意識和主人翁精神。為此,我們還成立了規范養成教育方面的相關監督機構——「紅領巾監督崗」和「班級文明監督崗」。即全校學生從一進校園開始,其所有的言行舉止在自覺履行規范的同、紀時,也在接受著禮儀崗、衛生崗律崗等學生管理機構的監督。研究實踐證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與他律有機結合,是實現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最有效手段。
(三)活動實踐,培養良好行為品質。
讓道德認識實踐化,具體化,是實施主體性德育,提高學生道德素質,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方法。為此,我們努力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個性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自身的潛能得到充分地發展,以促進學生良好個性品質與行為習慣的形成。
1、班級管理體現自主性。
班級管理不僅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更要突出學生在管理過程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努力使之成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多年來,我校一直堅持施行大隊委幹部競爭上崗制、班級幹部民主選舉制 使學生們早日適應社會,學會主動學習,
主動競爭,主動進行自我選擇教育。 這些活動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和綜合能力的培養無疑是一種最好的方式,而且學生能幹得主動、幹得開心、幹得有激情,充分體現了教育的自主性。
2、興趣活動突出主動性。
素質教育特別重視學生的個性培養和發展,認為「個性的多樣性、自主性和首創精神,甚至是愛好挑戰,這一切都是進行創新和革新的保證。」創新人才的培養,注重因材施教,特別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要求評價學生的標准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我們學校重視藝體學科,少年宮活動成為學生第二課堂 各種興趣小組,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潛能得到充分地發展,發掘和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藝術天賦,培養了學生的各種素質,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實踐活動展示了學生的自主教育潛能。
學校本著一切從學生發展的需求出發,讓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在社會實踐中體驗鍛煉自己的道德意志,激發自己的道德情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專門設置了「小手拉大手」、「我是環保小衛士」等少先隊服務崗位,最大限度地為隊員提供參與實踐的機會,培養他們從小不怕累、不怕臟的良好品質。
4、以各種節日為契機,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自我教育能力。
利用節日為契機,對學生進行專題教育,是我校培養學生主動參與,進行自我教育的一種良好方式。如每年三八節讓學生為母親做一件事(洗頭、洗腳)讓母親開心;六一節做一件令自己
最滿意的事;九月十日教師節給老師一聲祝福;十一國慶節向祖國母親道一聲祝福;元旦節向親人表示新年祝福等等。
此外,學校還通過組織開展各類有益的主題班隊會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和高尚的思想品質。如以「愛國」為主題開展主題班會,「共築中國夢」、紀念抗張勝利70周年大合唱比賽, 「做有道德的人」演講比賽的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誠信」「感恩」「安全」等為主題開咋還能各類活動, 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了教育,達到了預期目的。
(四)加強配合,促進學生習慣養成。
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訓練,僅靠學校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我們強調學校、社會、家庭相互配合。為此,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成立了家長學校。成立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是十分重要的一環。為此,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按低、中、高三個年級段,分別建立了家長學校,每期聘請關工委和有資深的領導來為家長學校上課,並且做到了每次講課內容和要求不同,這樣有針對性地教育,實踐證明,效果很好。家長學校還強調家長必須重視自己的道德修養和行為規范,以身作則,用良好的行為去影響教育子女。
二是學校要求和家庭經常聯系,建立聯系網。共同做好了對學生的教育規范工作,同時認真聽取他們對學校教育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三是建立了實踐基地。主要是學校的法制校長,定期給學生講相關法律知識,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法律法紀教育。
四是開展了小學生行為規范銜接座談會。不定期舉行例會,相互交流了解,包括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學生與教師三個方面的形式。讓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達成了共識。
(五)把握標准,建立科學評價機制。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能進步,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績與收獲。為了使學生能及時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明確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學校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功能,發揮榜樣的示範作用,以增強他們養成良好習慣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二年來,我們在不斷探索有我校特色的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操作性強、切實可行的學生評價機制和具體做法:
1、評價內容多元。
根據學生實際,我們把習慣分成了禮儀、學習、勞動衛生、安全幾大類,每周定時進行評價。將班級量化考核與班主任工作掛鉤, 常抽查,勤公示,每周一在升旗儀式後進行總結。對於各班表現突出的同學, 結合校園之星評選活動,評選為校級校園之星,學校將先進學生實際與圖片張貼在宣傳欄中,引領全校學生向榜樣學習,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
2、評價方式多樣。
對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情況的評價,每周一班隊課各班進行上周情況回顧,並提出本周要求和整改意見;每月最後一周進行一
次全方位深入的階段性評價,由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相結合。每學期末,進行一次總結性評價,除了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以處,還請同學們的家長進行評價。
A、學生自評。通過對自己習慣養成情況的回顧和反思,及時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和不足,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B、學生互評。通過相互間的評價,及時發現同學的優點,指出缺點,形成了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圍,同時使學生學會了傾聽,並樂意接受別人意見與建議。
C、教師評價。隨著教師們觀念的轉變,都深深地懂得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發展的人,一個有個性的人,一個有自主權的人。所以在評價時,都能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結合評價,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D、家長評價。通過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家長們逐步認識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從而也有效地促進了家長們言行的自律與示範性。
七、研究結果與分析
通過近二年來的實驗和研究,本課題達到了預期目標,取得了以下成績:
(一)摸清了小學生行為習慣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二)找到了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及不良行為習慣矯正的方法。
1、強化學校教育
(1)班主任工作:重視班主任工作,加強對班主任的培養和培訓,發揮他們在養成教育中的主力軍作用。
(2)中隊活動:圍繞養成教育,貫徹落實《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積極開展主題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動,促進學生文明行為的養成。
(3)思品課教學:在堅持對學生灌輸正確思想、觀點的同時,強化社會實踐這一環節,做到知行統一。
(4)主渠道滲透:要緊跟新課程實驗改革的步伐,加強教學研究,實現德育目標和知識目標相統一,能力培養與習慣養成相並重。
(5)校園文化:學校注重發揮隱性教育因素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和作用,加強校園環境建設,真正讓每一面牆壁說話,讓一草一木都能育人。
(6)活動育人:學校根據總體實施方案組織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自主參與、自主實踐、自主體驗中得以全方面培養、矯正。
(7)學校管理:學校加大方方面面的管理力度,做到管理育人,特別是重視教師師德建設,讓教師成為學生文明行為養成的楷模。
2、協調家庭教育
學校成立家長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完善教師家訪制度,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與聯系,讓他們認識到學校開展學生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每一階段的工作重點,爭取得到他們的支持與配合。
3、重視社會教育
加強與校外教育機構的聯系,拓寬教育的途徑,加強法制、網路文明等相關教育,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調動一切有利於學校的積極因素,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培養了學生的良好行為
1、禮儀方面:絕大多數同學禮貌待人,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能使用禮貌用語,在家能禮貌待人,孝敬父母,能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基本做到公共場合不擁擠、不喧嘩。
2、學習方面:上課能做到專心聽講,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能主動做好筆記,遇到困難能主動克服,會使用各種工具查找資料並敢於實踐。
3、勞動衛生方面:在家能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校基本能成為老師的勞動好幫手,衛生習慣較好,基本做到了勤換衣、勤洗澡,能夠自覺做好個人衛生。
4、安全方面:通過實驗,學生的安全意識增強,能認識生活中的不安全隱患,做到了不安全的事不做,安全知識深入人心。
八、結論:
1、本課題主要研究了農村學校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途徑、方法及不良行為習慣的矯正,研究內容全面具體。實踐證明,對我校是切實可行的,效果良好。
2、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採用了調查、個案研究、行動研究、對比、問卷調查、師生訪談等方法,結合我們農村學校的實際,充分調動了學校黨、政、工、團、隊、班級的一切有利因素,結合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形成了全員育人、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3、在實驗過程中,遵循了循序漸進、活動育人、研究與實踐、正面引導與負面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做到了有計劃實施、按目的探究、有方法導引、按規范進行了裝檔。
4、把握標准,建立了科學的行為習慣評價機制。實驗中,評價內容全面,採取了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全方位、多角度、靈活性地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了評價和矯正。
5、實驗效果明顯:通過兩年的努力,禮儀方面:絕大多數同學能禮貌待人,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能使用禮貌用語,在家能孝敬父母,能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基本做到公共場合不擁擠、不喧嘩。學習方面:上課能做到專心聽講,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能主動做好筆記,遇到困難能主動克服,會使用各種工具查找資料並敢於實踐。勞動衛生方面:在家能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校基本能成為老師的勞動好幫手,衛生習慣較好,基本做到了勤換衣、勤洗澡,能夠自覺做好個人衛生。安全方面:通過實驗,學生的安全意識增強,能認識生活中的不安全隱患,
做到了不安全的事不做,安全知識深入人心,學生各方面的習慣均得到了有效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