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小學堂
『壹』 怎樣上好一節小學科學課
「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經成為科學一個基本教學特點。新教材不再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惟一依據,而是越來越成為一種教學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範例。教師也不再是單純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教師正成為教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教師對教學目標的關注將更加全面,把兒童的主體發展作為出發點和歸宿,更重要的是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之中來因此,科學課的教學必需真正貼近自然、貼近經驗、貼近生活、充滿生命的活力,那麼,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以下談談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和最大的動力。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小學生最喜愛的學習方式。為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領孩子步入科學學習殿堂。
教師要准確把握實驗教材所體現的幾點基本思想,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將教學建立在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努力建立新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實的實例,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師生共同創設一個生動的、有趣的、形象的,而又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境。創設的情境必須具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要充滿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自然科學問題。教學《動物與環境》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們自己扮演小浣熊和爸爸,媽媽無家可歸、到處流浪躲藏的情景;緊接著,通過放錄像,讓孩子們看到亂捕亂獵、亂砍濫伐,野生動物紛紛倒下,學生們開始還議論紛紛,到最後全部默默無聲。見此情景,我對學生們說:「這一切是由於人類不善待我們的『朋友』造成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不能只有人類,我們、動物還有植物都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大家園里。」在不知不覺中,既提高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又知道了要愛護環境,保護動物,關愛他人。如有段時間,三年級的學生對玩紙飛機成風,可多數人的紙飛機卻飛不高,飛不遠,熱情與日俱減,這時就需要幫助學生找到其中的原因,此時,我們恰好學習《紙飛翼》這一課,我給學生介紹了紙飛翼的常識,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如何讓紙飛機飛得又高又遠。學生們參與積極性非常高。通過實踐,每人手中的紙飛機試飛時,多數人眉飛色舞,熱情高漲,因為他們既能玩得痛快,又能得到一些科學知識,一舉兩得。
二、師生互動、合作 使課堂更精彩
新課程和新教材對教師角色的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且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中,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親密合作者,還應作到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織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採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教師要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將課堂變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讓學生把課下研究的成果在課上充分的展示、交流,使課堂更精彩.可以說這樣是一種最優方法。
三、注重和加強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新的科學課程標准強調「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無疑,實驗是學科學的最有效的手段。動手實驗可以激發學生愛科學的興趣,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科學素質。但是任何一個實驗不是讓學生隨便動手做一做,看一看,說一說就行了,還需從中培養學生嚴謹科學的態度。實驗時要做到:
(1)明確目的。每次實驗前都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說的白一點,就是讓他們明白為了研究什麼做這個實驗。
(2)設計實驗。此環節是重中之重,因為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他們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盲目亂動,做了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做什麼,顛倒操作過程,少做漏做,導致實驗失敗,所以在實驗前就要設計好實驗。設計實驗的過程,要靠學生的猜想,學生會有很多創造性的想法和做法,這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良好契機。
(3)明確任務。在做實驗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小的變化。另外還可以直接給學生出示實驗記錄表,讓學生邊做邊認真填寫。這就是科學地聽,科學地做,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
(4)明確結果。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
(5)應用結論。學科學,關鍵是要用科學,如在教完"磁鐵的力量"這一課後,我設計了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巧取縫衣針」,讓學生把自己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這樣,不僅聯系了生活實際,還培養了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這時,再讓學生把課堂延伸到課外,找出生活中利用磁鐵的例子,也為後面學習「磁的應用」作了鋪墊。
所以,注重學生科學探究的過程,即通過「動手做實驗」來進行,通過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驗證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次次實實在在的科學探究過程,會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真正地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四、運用當地資源,讓學生感知、體驗
在學習《觀察身體》時,教師首先讓同桌同學互相觀察對方的身體,了解身體由幾部分組成,各部分是什麼樣的,並把觀察到的畫下來,在對身體的外形有一定的了解之後,再讓孩子摸摸自己,發現身體里還有什麼,比如找心臟的的位置,找肋骨,並數數肋骨有幾根。
在學習《植物的一生》時,教師又讓孩子在觀察種子的基礎上,分小組親自種植,在種植的過程中進行觀察、記錄,並為植物的每個生長時期畫像。在這游戲,觀察、實驗、記錄、製作、畫畫等多種活動中,孩子不僅僅親身體驗了一次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而且還有了極高的興趣。
在教學《青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弄清青蛙是怎麼跳躍、游泳的,教師就可自製課件,向學生播放青蛙跳躍、游泳時的慢動作畫面,讓學生與實物進行對比觀察,以讓他們了解青蛙是怎樣運動的。學生們一會兒低頭看看桌上水槽中的青蛙,一會兒抬頭看看電腦播放的青蛙跳躍、游泳的慢動作畫面。不一會兒,學生們就紛紛舉手請求匯報觀察結果。通過這種教學手段,學生們很快完成了教材上要求完成的觀察任務。
五、賞識教育更使學生學會學習
在課堂上,我總是鼓勵學生上台發表自己的意見,並且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如學習《植物的根和莖》一課時,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後,我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此時學生思維積極,設計方案也層出不窮,有的學生乾脆走上講台,像個小老師一樣在黑板上寫寫畫畫。台下的同學聽得很認真,不時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對設計得好,講得精彩的,還自發地報以熱烈的掌聲。我想這樣的課堂效果比一味的說教來的優勢吧。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做有心人,細心觀察每一個學生,善於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潛能,用心走進學生的心裡,對一些學習困難的或甘於自暴自棄的學生,要堅持以鼓勵、表揚為主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賞,保護學生的自尊,重樹學生的自信,逐步培養學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內部動力機制,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課堂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學會選擇;課堂上學習是快樂的,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和感悟;課堂中是充滿挑戰的,給孩子一點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嘗試解決;課堂外是不斷延伸的,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給孩子每次成功的機會,就是給自己最成功的、最大的機遇!
總之,課程標准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創造空間,從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出發,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就能做到對新教材的最有效的使用。
『貳』 小學堂指的是什麼
就是小學校。
『叄』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有哪些
為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科學小學堂擴展閱讀:
科學的核心素養具體表現:
1、個體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表現的價值標准、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
2、崇尚真知。重點是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等。
3、理性思維。重點是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理性務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規范行為等。
4、勇於探究。重點是有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能夠提出問題、形成假設,並通過科學方法檢驗求證、得出結論等。
『肆』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
小學科學是一門操作性、實踐性、創造性和社會性很強的學科。在科學教學中不能單純地採用閱讀、講解來學習科學知識,應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學設備讓學生進行觀察、實驗、操作獲得感性的認識,再引導學生對所見現象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的思維活動,使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概念和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並且能把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我認為抓住以下四個環節,是上好小學科學探究課的關鍵。一、精心創設情景,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而創設實驗情境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小學科學課的科學性、實驗性和通俗性,為我們進行情境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我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創設適合於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的教學情境,對活躍課堂教學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如「探究輪軸省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先讓學生進行實驗競賽,然後我示範試驗。這時進行談話,提出問題「怎樣才能使這輪軸省更大的力呢?」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後通過實驗把把輪換成更大的,則省力更大。通過實驗和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懂得輪軸省力大小與輪的大小有關,完成向學生進行啟發教育的任務。二、合理指導,讓學生自行探索在教學活動中,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是一種獨立的活動,主動的認識過程。而中年級學生能力相對底,知識並不多,根據這些特點,教師更要合理指導,引導學生去自行探索知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可得到培養。例如探究《聲音是怎樣的產生》活動時,可先演示尺子振動實驗,指導學生觀察具體操作方法及尺子振動方式,然後才讓學生動手實驗。此後,逐步做皮筋、鼓、吉它發聲實驗。指導學生邊實驗邊思考:它們發聲時有什麼共同點?聲音的產生與什麼有關?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其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出聲音產生的原理。當學生明白聲音產生的原理之後,則可通過研究聲音的高低變化,培養學生創造性、發散性思維。如問:「研究聲音的產生有什麼用?利用物體產生高低不同的聲音我們可以做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利用某些發聲原理而製造的各種樂器,他們也同樣會明白為什麼有的人會把嗓子喊啞,……。課後,不拘泥於教科書介紹的自製樂器的方法,動員學生多找一些材料自製樂器。如:拿同樣大小的玻璃瓶(汽水瓶、啤酒瓶),分別加入高度不同的水即可。三、盡可能多讓學生進行實驗活動在實驗中單靠教師,不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但教師總讓學生跟著自己做,到頭來還是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只有讓學生根據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獨立研究,自己找路走,經過多次失敗、成功的經驗總結才能形成一種能力。例如:在六年級《電磁鐵》的實驗中學生會發現:同樣的釘子,繞著同樣的線圈,為什麼有的釘子帽是南極,有的釘子帽是北極呢?這種現象不必告訴學生是什麼原因,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樣促使學生去觀察、去實驗。通過觀察、實驗學生會發現電磁鐵的磁極不同是因為線圈兩端連接電池的正負極不同,或線圈的繞向不同。再如指導學生認識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麼有關系也是可以這樣做。分組做實驗,並按教科書後面的記錄形式把實驗活動的結果記錄下來。從而知道電池的節數、線圈的匝數與磁鐵的數量關系,串聯電池越多,線圈匝數越多,電磁鐵的磁力越大。反之電磁鐵的磁力就越少。又如探究第九冊《讓燈亮起來》活動時,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活動獲得了知識:1.電是可以流動的;2.只有用導線把電池的正極、負極和燈泡連接起來,組成一個閉合電路,電才能從電池中流出來,經過燈泡,使燈泡發出光亮;3.一個簡單的電路,至少要有電源(電池)、導線、用電器(燈泡)幾部分組成。然後要求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自備材料,組裝一個簡單的電路,燈泡發出光亮。學生明白了電流的原理,達到了實驗的目的。這樣會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達到了最好的教學效果。如果我們在課上都充分放手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驗能力就會一步步發展起來。四、尊重實驗效果,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演示實驗需要教師精心准備,充分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各種因素的干擾,以保證實驗的最大限度的成功。萬一遇到失敗,這是學生可能比任何時候更感興趣,更專注地看著老師。老師應沉著、冷靜,充分利用機會,向學生示範實驗失敗應當怎麼辦,因為這也是難得的教學契機。切不可礙於面子,草率收場,更不可文過飾非,糊弄學生。老師首先要尊重實驗事實,和學生一起事實求實地分析各種可能的客觀原因,並坦誠造成失誤的主要原因,如:教三年級《氣體的熱脹冷縮》,我在堂上演示一個「噴泉」的實驗,把一個帶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裝有少量冷水的燒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熱水澆燒瓶,燒瓶內的冷水便會立即從玻璃管口噴出來。課前我曾做了一次,噴出的水柱有幾十厘米高,實驗很成功的。可在教學過程中,玻璃管卻噴不出水來,玻璃管內連水柱上升都看不到。面對失敗,我並沒有慌亂。而是坦誠地和學生一起分析原因:按理澆熱水在燒瓶上瓶內的空氣受熱膨脹占據瓶內的空間會把冷水壓上玻璃管。我回想整個過程和課前做的一樣,於是仔細檢查儀器,才發現那個膠塞有一個小孔,由於瓶口沒密封而漏氣,就沒法把冷水壓上玻璃管。我如實向學生說明這是由於自己的粗心,那膠塞時沒檢查膠塞不慎造成的後果,教育學生要吸取教訓,並當場換了膠塞重新演示了該實驗,噴出的水柱比課前做的還高。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學到知識還能讓學生真正懂得了科學實驗必須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道理。總之,老師們要盡心上好科學實驗活動課,讓學生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培養探究自然科學的興趣。
『伍』 如何上好一堂小學科學課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性課程。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肩上擔負著提高公民科學素養的重任。怎樣做好培養公民科學素養的基礎課程,上好每一節科學課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引領者,想讓學生對科學的探究興趣持久下去,就要從小細節上多下下功夫。如果每位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都對課程教學多一些准備,多從各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上去考慮的話,對學生的主動學習能起到一個良好地引導作用。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我覺得上好科學課應該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了解學生,備好課,注重導入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在課前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及心理特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認真鑽研教材,讀懂教材的設計意圖,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安排合適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注重課堂導入的設計。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對本節課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科學課的課堂導入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因為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學生思維大門的鑰匙。要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毫無壓抑感的氣氛中學習,敢於設疑,敢於動手操作論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內在的心理需求。 好的導入能讓學生主動提問,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如:我在教學《磁鐵有磁性》一課的導入是這樣設計的:課前用紅色的彩紙做了一條小魚,魚身上粘有一枚回形針。在一根筷子前端系一根魚線當魚竿,用一小塊磁鐵當魚鉤。課上我拿一透明的水槽,用另一塊磁鐵隔著水槽吸著小魚在「池塘」里游來游去。師激趣:「同學們,老師一下就能把這條小魚釣上來,信不信?」然後我拿出「魚鉤」釣魚,學生觀察。我又請一名學生到前面試一試,學生釣上來後發現魚鉤的特點,引發本科要探究的問題:磁鐵為什麼能吊起小魚?磁鐵有什麼特點?這樣的導入迅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既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又符合三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對磁鐵性質的探究建立在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及主動探究的慾望,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於本課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教學中注重引導,真情互動 有了良好地開端,之後的探究活動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圍繞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的引導。在教學中要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知、情、意、行」,使其協調地參與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課程,教師要善於創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發現並解決問題。如在講「溶解的快與慢」一課時,教材雖然是結合實際提出問題,但我感覺仍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於是,我創設了一個生活中鮮活的問題情境----「請你幫忙」:小東家來了一位客人,他把水倒好,再倒入一勺白糖,給客人沖了一杯糖水。可是過了好一會糖也沒有溶解,怎麼辦呢?誰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幫幫小明呢?學生一看讓自己幫忙,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學生帶著問題興致勃勃的投入到知識的學習中,探究中。得出結論後我又帶領學生做了「加快糖塊溶解」的比賽,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我覺得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又發現問題,讓學生始終帶著不斷深入的問題進行研究,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潛移默化的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每位教師課前對每一個提問要進行精心的設計,既注重啟發性,還要適時,難度適中;既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又能讓學生感興趣。教學中盡量避免出現這樣的提問:「對不對呀、是不是呀…」讓學生不用思考就隨口答出的問題,避免提問的隨意性。在學生經過思考回答完問題後,教師的評價要具體一些,如「你的觀點很獨到,一下抓住了磁鐵的性質」,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回答好在哪裡。而不要用「你真棒」「說得好」等沒有具體指向的詞語去評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有提高了教學效率,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三、延伸課堂,自然拓展 一節好的科學課不但要在課堂上引領學生積極探究,還要引導學生用課上學到的科學的探究方法在課外繼續研究。如教學《磁鐵有磁性》一課時,課上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分研究了幾塊環形磁鐵相吸或相斥的疊加在一起,磁力大小的變化情況;又研究了兩塊條形磁鐵的相吸和相斥的疊加在一起磁力大小的變化情況。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兩塊環形磁鐵相吸的疊加在一起,磁力增大;兩塊環形磁鐵相斥的疊加在一起,磁力減弱。而兩塊條形磁鐵相吸或相斥的疊加在一起並沒有和環形磁鐵的結果一樣,出現了不同的情況。所以在課程結束時的拓展我是這樣引導的:磁鐵還有很多形狀,還有很多種組合方式,它們在按不同的方法疊加在一起,磁力大小還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同學們課後可以用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繼續研究。這樣的拓展,既結合課堂內容,鞏固課上學到的探究方法,又進一步加深了教材內容,讓學生的課後探究有正確的方法來引領,有利於探究興趣的培養和探究習慣的養成。 總之,要想上好一節科學課並不難,關鍵是要用心。作為引導者的教師要努力建立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開放的課堂氛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關注課堂中學生是否得到了發展,是否學會了學習,讓學生真正動起來,思維活躍起來,在學習中產生問題、困惑,設計方法研究得出結論,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求知的積極性,就一定能上好一堂小學科學課。 參考書目: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 小學科學——《新課程課堂教學技能指導與訓練》 《小學生心理學》 《小學生教育學》投稿單位:大興小學作者:荊銳 審核:孫亞東
『陸』 用小學的方法來解釋科學殿堂
1+2-3+4+5-6+7+8-9......+97+98-99==(1+2-3)+(4+5-6)+(7+8-9)+....+(97+98-99)=0+3+6+9+12+....+96=(3+96)+(6+93)+(9+90)+...+(48+51)=99*16=(100-1)*16=100*16-16=1600-16=1584
『柒』 淺談如何上好一堂小學科學課
四川省遂寧市順南街小學梁春艷 我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長期從事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本學期我有幸加入了我校國家級「十一五」專項課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科技教育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組,和其他同事一起探討如何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上好科學課。這次活動我感受頗多,下面我就如何上好科學課談談心得體會。一、和以往的自然課相比,科學課程目標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小學科學課成為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專業性很強的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動手操作的要求高,教學活動的組織難度大,對教師的業務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教師要充分理解課程目標的意義,努力掌握多種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用新課程目標指導科學課的教學,靈活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盡管教材在設計時已考慮到課程目標的落實,但因教育對象、教學條件、教學資源的不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對教材作靈活處理,可以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礎上補充、替換或刪減教材上的某些內容或活動,使之更有利於目標的達成。我在小學三年級科學《紙》這一課教學時。我大膽的把教材已經編排好的幾個並列關系的試驗重新安排順序,目的是精減教具,一種教具可以多個活動重復使用。二、兒童的天性是他們總想通過自己的觀察、研究弄明白問題。「紙的吸水性為什麼有強有弱?」「紙的橫向和縱向結實程度是否一樣?」等問題對於他們來說很有吸引力。這種探究的天性為教師採用探究方法教學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在小學三年級科學《紙》這一課探究紙的透光性時,我為孩子提供了兩種情境:一種是讓他們把科學書依次墊在幾種不同的紙下面,透過紙看科學書上的文字和圖案來比較紙的透光性;一種是把不同的紙覆蓋在掃描儀的燈座上觀察紙的透光性。這個時候,有趣的一幕出現了:有一個孩子把紙蒙在臉上四處張望來觀察紙的透光性。我及時抓住這個細微的動作因勢利導,使這個環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三、利用孩子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引入《紙》這一課時,當問到生活中紙常見的種類和用途時,孩子們聯系個人的生活實際積極踴躍發言,為下一個教學環節探究紙的幾種有趣的性質作了充分的鋪墊。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創設各種動手做的機會,要讓孩子動手動腦學科學。孩子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只有做,才能理解。在安排孩子親自動手試驗的環節,我展示試驗的做法的時候不直接把試驗的結果展示出來,而是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去做獲得結果,讓孩子把老師傳授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四、兒童會因閱歷、經驗、智力的不同,在科學課上表現出興趣、態度、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讓能力強的孩子做小組長帶領其他孩子動手試驗。老師可以騰出手來手把手的教能力相對弱一些的孩子。既給能力強的孩子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鼓勵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又給能力弱的孩子提供了幫助,使之不被冷落。五、在教學時要仔細安排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悉心指導學生的學習。科學課程強調以學生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科學課的活動應當是學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們學習興趣的、精心選擇和設計的、具有典型教育意義的。通過這些活動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因此,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參與者。要讓活動簡潔高效,教師必須要認真設計與准備科學教學活動。我在設計活動時就考慮到孩子天性好動,好奇心強。怎樣才能讓孩子用好教具而不因為玩教具影響教學效果呢?我認為用好教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課前簡單的介紹教具,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2、使用教具之前先講清活動要求,讓孩子聽清要求後才能把教具發下去動手開展活動。3、活動結束後要馬上妥善安置教具。實踐證明我的設計是有效的。整個活動進行得有條不紊,好的秩序保證了學習效果。六、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中的充分運用,能為學生提供比教科書多得多的信息。現代教育技術已經滲透進各科的教學,科學課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很多課都變成了一場現代教育技術的「秀」現在有專家提出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必須為教學目標服務,成為教學過程與方式的有機成分,在必要的時候、以恰當的形式進行,不可濫用。對小學生學習科學而言,親歷探究過程、獲取第一手經驗是最為重要的,不能用高新技術代替他們的親身體驗。滿手沾滿泥巴栽種蔬菜和親手飼養小動物的感覺是觀看別人栽花的短片和觀看《動物世界》的感覺有本質的不同。教師要在課堂合理的安排現代教學技術,讓科學課回歸本真的科學味,探究味。聽、看、做,讓學生真正做小科學家,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捌』 怎樣上好小學教科版科學課
怎樣上好小學教科版科學課?
一、關注學生是上好科學課的基礎
每次上完課,教師在說自己的教學設計時,都明顯地表達了全面關注學生的願望,從各個可能的環節來滲透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但是,在課堂現場實施的時候,我們發現,教師仍然不自覺地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自己身上,這導致了教師在課堂上的緊張和壓力。例如,在學生分小組活動時,教師注意到,各個小組的學習進程出現了差異,小組的討論也非常熱烈,他們甚至提出很多的問題。這時,教師的第一個想法可能是:呀,我駕馭不了啦,會不會說我的課堂太亂了,而不是想,學生在做什麼,他們的學習進行得怎樣了,他們需要什麼,我得想辦法幫助他們。如果教師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就會忙於深入各小組的討論,了解他們的認知情況,從而靈活地安排下一個活動,緊張感也不復存在。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該特別注意關注全體學生。這就意味著以往被忽視的學生群體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每堂課上,都會有一些非常積極的參與者,還會有一些被動的參與者,或者根本不參與者。專家提出:要特別關注那些沒有參與的學生在干什麼。他們是在認真地傾聽、思考,還是神遊在外,或者被動地接受。教師的任務是幫助調動這些學生的積極性,並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如何讓更多的學生捲入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來。課堂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教師還沒有習慣於觀察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方式,從而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例如:在科學課中,教師給出一定量的鹽,要求學生想辦法使土豆在水裡浮起來,學生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有的是往水裡加鹽,有的是把鹽倒進去,然後再往裡面一點一點地加水。雖然看起來只有很細微的差別,而且都達到了目的,但是折射出來的思維方式不大一樣。因為前一種方法極容易導致實驗不成功。教師卻沒有觀察和注意到,並進行挖掘,作為科學課的關鍵點——過程和方法的引導機會,就在不知不覺中流失了。
與此相反,另一位老師卻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教學行為案例。他在上《把液體倒入水裡》一課時,請學生把各種各樣的溶液倒入水裡,並仔細觀察所發生的現象。老師發現,多數學生都按要求做了,只有一個學生將把洗發液和油一起倒入水裡,杯子里的液體分成了三層,和別的學生的結果不一樣。「你們是怎樣做的?」老師問。學生紛紛站起來說,但是這個學生卻沒有舉手。老師直接走到他的身邊:「你雖然沒有舉手,但是,老師還是要叫你。因為你的方法和大家不一樣。」學生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做法,老師除了鼓勵他的做法,還引發其他學生思考:「有什麼不一樣?」「他的方法可以嗎?」
實際上,學生在聽到一種完全不同的做法時,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戰,他的思維是在接受碰撞,尤其是當這種挑戰來自同學,而不是老師的時候,碰撞會更加激烈和深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發這種碰撞,並且引導學生去深入思考,開闊思維,並引發創新的慾望。很顯然,觀察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習過程,發現其中的閃光點,已成為教師在課堂上必備的能力。
二、教師引導學生獲得而不是給予
案例:《比較水的多少》
教師擺出三個形狀不同、大小不同的裡面裝有水的瓶子,問:「誰能告訴老師哪個瓶子裝的水多,哪個瓶子裝的水少,哪個瓶子裝的水居中?」學生在經過各種各樣的回答後,得出的答案是憑眼睛觀察是不能判定。教師隨口說:「目測不準,但我們可以統一標准,比如用一個大小相同的杯子來比較。」
教師的回答非常精彩。但只可惜是老師說的。
新課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從學生的嘴裡說出來的。很可能,經過引導,學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經過引導和沒有經過引導,在學生的腦子留下的痕跡是很不一樣的。因為,學生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哪怕一分鍾,都是有效的。這就是「引導」的價值。「給」永遠只能給死的知識,而「導」卻能激活活的源泉,關鍵在於怎麼教,怎麼去引導。教師習慣直接「給」知識。已經成為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教師還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樣的學習才是發現學習,對探究學習的理解過於狹隘。
三、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於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它有力地挑戰了教師「一言談」的專制,同時也首次在課堂上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團隊的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交往與審美的能力,強調合作動機和個人責任。
在幾乎所有的課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小組式的合作學習。這說明,教師已經在有意識地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多數討論只是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師一宣布小組討論,前排學生刷地回頭,滿課室都是嗡嗡聲,四個人的小組里,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幾分鍾過去了,老師一喊停,學生立即安靜下來,站起來發言,學生一張口就是:「我怎麼怎麼看。
小組合作學習的幾大要素包括,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務中的分工和評估,並尋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徑。顯然,這些要素在上述的課堂上都不具備,那麼這樣的小組討論就完全是形式的。一個很具體的例子發生在小學四年級的科學課上。老師讓小組合作測量各種物體的溫度。在小組匯報時,有一個學生說:「我量的自來水的溫度,它的溫度是40℃。
」「是嗎?」老師再一次問道。坐在旁邊的一位學生提醒了一下:「是28℃。」這個學生終於說出了合理的答案。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就是因為小組里沒有人在做記錄。這不僅僅涉及到對測量數據的嚴謹科學態度的養成問題,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正是來源於:小組里沒有分工,因而沒有真正的合作,很明顯,這樣一來,合作學習最突出的價值就被抹殺了。
這個例子同時也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在小組學習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分析和判斷,問題到底出現在哪裡,從而反思和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這的確是困擾教師的一個難題。一些教師所說的,新課程讓學生兩極分化嚴重,一部分也是來自以上原因。教師應該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組合作的規劃,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後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這樣,每個人都有思考的機會和時間。教師在要求小組匯報時,也應該首先將自己的口頭禪:「哪個同學願意來說一說」改成「哪個小組願意來說一說」
。教師還可以嘗試設一一個小組的意見為靶子,讓大家對他們的意見發表見解,那麼在具有團體性質的爭論中,學生就容易發現差異,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將會更加深刻。
『玖』 如何評價小學科學課
這門課從"自然"發展到今天的「科學」是人類不斷進步發展的要求,是新課程標准「一切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的標志,是時代的產物。人力資源強國的今日,提高全民素質,從基礎教育開始,科學能夠喚醒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熱情,刺激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也是科學知識普及的開始,全面發展學生,提高學生個體的整體素質水平。
個人體會,純手打。請指教。
『拾』 為什麼小學堂是最漂亮的
觀察教學和科研活動和評估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觀察和評估,以確定成功的課堂上教師和不足,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課堂教師和教學業務技能水平。
從從視圖中制定
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分析,要看是否全面,具體和適當的。指的是從整體的知識,能力等來確定的想法和感受幾個方面;具體是指目標的知識必須是量化的要求,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要求,思想和感情的能力,體現了學科的特點;確定教學目標的適當手段,在與學生的年齡線實際和規律,難度適中的理解。
二,決策分析
評論好壞教師在處理教課,不僅依賴於制定和實施教學目標,而且還教教材那些對組織和處理。當我們評論的老師一堂課,不僅取決於正確的科學知識傳授的教師,更要注重優秀教師分析材料處理和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的選擇是否抓住重點。
三個評論,
教學目標的教學計劃完成,教學目標就可以實現依賴於教學方案的設計和運行,從教學計劃的分析。評論教學計劃包括以下主要方面。
(A)看的?教學設計
學校老師的教學理念是思想的背景和主線,這就是兩者的實際設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情況下的各方面拉平。它反映了一系列的教學如何安排的措施結合起來,如何連接過渡,如何安排的詳細程度,如何安排口語練習等等。
(B)課堂結構安排
集中在教學設計和課堂結構,是指教學的教訓,建立各部分,過程以及它們的順序和時間分配之間的聯系。不同的課堂結構會產生不同的課堂效果。通常是一個很好的教訓結構部分,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密度適中,效率高。
四,從教學方法和分析
評論教學方法手段,教學觀察的選擇和使用和評價方法的另一個重要內容。這不是一個孤立的單一的教師活動,其中包括教師的教學方法,包括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學習「的方法是」統一教「的方法和」學習「的方法。
BR>五,分析
還談什麼從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的效果。看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評論課堂效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學生思維活躍,氣氛活躍的高效率。其次,學生受益面大,不同層次的學生已經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三是有效利用40分鍾,學生學習輕松,當教會當堂解決問題,對學生合理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