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簡史論文
① 世界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啟示 一篇2000字論文 謝謝 兩天內出來直接給分
世界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啟示
摘要: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生與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擁有了更好的聯系手段,更快的到達目的地,更方便的購物……這些變化成為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如果現代社會沒有這些科技產品,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誰也說不清楚。但是在這些科技產品產生的背後,又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啟示,值得我們去思考。
關鍵詞:科學技術、生產力、生產率、競爭、環境、資源
正文:
現在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發展,從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自由落體實驗到現在的日新月異的高科技產品的問世,如:電腦、手機(現在的功能是越來越先進)等等。
17世紀初,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自由落體實驗,推翻了長久以來在人們心中「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落得快」的錯誤的觀念。從此也開辟了,事實重於想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進入21世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科技進步和創新愈益稱為增加國家綜合世紀的主要途徑和方式,依靠科學技術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人與自然地和諧發展愈益稱為各國共同面對的戰略選擇,科學技術作為核心競爭力愈益稱為國家間競爭的焦點。
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有力的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世界的計算機、通訊、生物醫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業的迅速增長,極大的提高了各國的產業技術水平,促進了工業、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有力的帶動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標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普及,為人類提供了廣播、電視、電影、錄像、網路等傳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的載體。同時,它對於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為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永無止境的發展及其無限的創造力,必定還會繼續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貢獻。
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因歷史時期而不同,從技術領先到科學領先發展,從技術與科學分離到科學與技術精密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更加使科學的基礎研究與技術的應用開發之間的時間縮短,尤其系統科學的誕生,導致了自動化、計算機、通訊技術從科技到產業化的迅速轉化,而系統科學應用於生物醫學又導致了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之間偶合,將迅速導致系統醫學與系統生物工程的應用,從而導致個體化醫學、轉化醫學與醫療工程化系統的生物醫學與生物工業革命,使科學技術越來越凸顯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生產力。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強國已經成為現代國家的共同選擇。
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中的一個籌碼和大國地位的象徵。鄧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可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科學技術所開拓的生產力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對科學技術的使用不當,又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環境問題。
目前,世界的勞動生產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盡可能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將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其作用大大超過了資金、勞動力對經濟的變革作用。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使人的主體因素在現在世界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了,這體現在人與自然地關繫上。由於科學與技術的融合,人對自然的關系由解釋過度到控制;有分析物質結構和自然過程到有目的地合成物質結構和影響自然過程,甚至合成生命和影響生命的過程。體現了人在生產體系中的地位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人們從直接參加生產過程者轉變為監督者、調節者來控制整個生產過程,並成為決定生產力、競爭力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
但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又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問題:
資源問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 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 據統計, 地球上的原油只能使用三五十年, 地球上的煤炭也只能使用三五百年, 雖然地球上可用物質可以不斷擴展, 如水中的氫也可以進行開發, 但這些有用物質總有一天要耗盡的。 在利用資源過程中,必須注意節約。例如目前在我國煤礦等礦產資源,正在許多地方被亂挖亂采,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如果不採取積極措施, 這種浪費將會繼續下去,後果不勘設想。我們要為後代著想,要節約資源, 要有效利用資源。
環境問題: 人類生活的環境已在不斷惡化, 由於工業化, 一些有害物質在不斷增加, 這些有害物質會不斷進入人類生活的周圍環境中,如水、空氣等等, 現在許多河流受到污染,許多城市的空氣受到污染, 甚至吃的糧食也受到污染, 有些魚類及一些生物正在瀕臨滅絕, 如果這樣發展下去, 而不採取積極措施, 人類終將自己消滅自己。
人類活動將不可避免地改變自然環境乃至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在改變和破壞的同時,是否從自然環境的整體觀念出發,通過生態建設以建立新的生態平衡,無疑是決定地理環境發生有利或不利反饋的關鍵。因此,我們既要保留一定的天然生態系統,以保護物種資源和改善環境;又要建立有利於人類而又不導致環境惡化的人工生態系統,以創造更高的生產率,從而使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構成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
② 【求1000字論文】從科學技術發展史來認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人類造的機器人可以幫做你工作的所有,機器人種田,機器人養豬,機器人建房子,機器人去挖煤那人類就可以享福了。
③ 跪求求科技發展史論文一篇
中國科學技術史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都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中國歷史上的的科學技術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它在發展的過程中,也與許多其他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科學技術發生了交流。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成就最大的是農學、天文學、數學和中醫學。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與其他民族和地區的科學技術相對來說比較獨立,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更注重實用性和經驗性,缺乏西方科學的思辨性,因此有些人對於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是否自成體系而表示懷疑。
科學技術的萌芽
中國科學技術的萌芽時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葯的地區之一。而且這時也開始利用蠶絲。
先秦時期
夏商周時期奠定了中國科學技術的雛形。這時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器的鑄造冶煉技術非常高超。這時也出現了原始的瓷器。
尤其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基本上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這時中國廣泛使用鐵器,同時還出現了煉鋼技術和鑄鐵柔化技術。這時已經有了許多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的興建,著名的有都江堰、鄭國渠等。數學上確立了十進位制;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測定了比較精確的回歸年長度;中醫學理論初步建立。
秦漢時期
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封建制的鞏固,中國古代的各個科學技術已經趨於成熟。
農業上,輪作制已經確立。《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九章算術》確定了中國古代的數學體系。造紙術在這一時期被發明並且得到了重大改進;造船技術已經非常成熟。長城的建造體現了建築技術的發達。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劉徽、祖沖之、張子信對數學和天文學做出了很大貢獻。裴秀提出的制圖六體,創造了中國古代地圖學的基礎理論。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標志著農學的成熟。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豐富了中醫學體系。葛洪在煉丹上的研究,對原始的化學做出了貢獻,馬鈞在機械製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國古代機械製造的水平。
宋朝──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
隋唐時期的繁榮,使科學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
到了宋元時期,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發展達到了高峰。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這時中國的四大發明相繼問世,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元朝
元朝的科學技術達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甚至醫學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當時領先於世界的阿拉伯與波斯科學技術傳入中國。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徵招「回回為星學者」。他們翻譯及帶來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優努斯(也譯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譯作《哈基姆歷數書》)等天文學著作。1260年,元廷承金人舊制,設立司天台;1271年正式設立回回司天台,1312年設立回回司天監。後來還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馬剌丁(又譯作扎馬魯丁、扎馬剌丁)為代表的天文學家管理此類工作。
中國人在此時開始使用阿拉伯數字。
1280年,元代數學家及天文學家王恂與郭守敬等制訂《授時歷》時,不但列出了三次內插公式(「招差法」),還使用「垛壘、招差、勾股、弧矢之法」進行縝密計算,其中將穆斯林發明的弧三角法應用於割圓術獲得「弧矢割圓術」(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
一般認為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其中的一部分是明朝的徐光啟在義大利人利瑪竇的幫助下翻譯並引進中國的(合譯《幾何原本》前6卷),但是有學者(方豪,《中西交通史》)認為,在此前的元代,此書已經被來華的穆斯林帶到中國。
14世紀中、後葉明王朝建立後,由於科舉大興八股文模式並刪減數學內容,以及珠算盛行,因此建立在籌算基礎上的中國古代數學便衰落了。
在元朝,中醫葯學有很大發展,出現了金元四大學派,醫葯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出現了兼收並蓄、互通有無的局面,大大豐富了醫葯學知識的內容。《回回葯方》(以下簡稱《葯方》)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回回醫葯學典籍(作者不詳),原有36卷,少數殘存本現可見於北京圖書館。該書多以漢語書寫,同時夾雜許多阿拉伯語與波斯語醫葯術語及漢語音譯。僅以少數殘存本目錄就可以看出,《葯方》是一部包
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和皮膚病等科、內容豐富、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醫學典籍;研究中國醫葯史的學者根據殘存部分推斷,《葯方》約有葯方6000~7000首之多,其價值與中醫古籍《外台秘要》相當。
今日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就建築學成就而言,元大都堪稱享譽中、外的建築學藝術瑰寶。元大都城在技術方面的主持設計與參與建設者,是來華穆斯林建築學家亦黑迭兒丁。難以想像,這位建築學家能夠運用中國傳統的建築學特色,結合世界上先進的建築學風格,設計出格局宏大、規劃嚴整,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元大都。參與元大都設計、建設的,還有一大批專家、學者、能工巧匠。
全面地說,元大都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元大都自1267年開工興建,至1285年歷時18年建成(先前的金中都城址位於今北京城西南部蓮花池以東,元大都的新城建在中都舊城東北)。
1291年,郭守敬指揮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從通州到元大都,他設計七座水閘,這七座水閘彼此相距約半公里的地方,又設計有斗門。郭守敬就是通過水閘和斗門的關閉與開放,調節運河各段的水位高低,引導船舶順暢通過。工程竣工後,元世祖親自將這段164里長的運河命名為 「通惠河」。通惠河是中國工程建設史上的傑作,其運用的巧妙方法與現在國外一些運河採用的技術是基本相同的。
元世祖時期即開始重視農業,很好地制定了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使得農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王禎編著《農書》一書有三十七卷(現存三十六卷),是中國古代一部對農業生產進行全面系統論述的偉大著作。 全書約有13多萬字與300多幅圖畫,全文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三大部分。 《農桑通訣》包括對農、林、牧、副、漁及水利等各個方面的綜合性論述,提出「順天之時、因地之宜、存乎其人」這一重要的農耕思想。《百穀譜》對各種農作物的品種、特性、栽培、種植、收獲、貯藏和利用等知識加以介紹,尤其是王禎將農作物分為谷、蔬、果、雜等6大類,堪稱中國農作物分類學的奠基人;此外作者對於植物性狀的描述,也是此前書籍不曾有過的。而《農器圖譜》則是《農書》的重點部分,該部分就田制、倉廩、舟車、灌溉、蠶桑、織纖、麻芒等20門類,詳細介紹了257種農業機械,而且配繪圖譜306幅並加以文字說明,其價值超過以往所有農業機械書籍,甚至中國古代後來在這方面的論述,亦無超越王禎者。
在活版印刷術方面,王禎設計出木活字及轉輪排字架,並於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其《造活字印書法》(附於《農書》書末)是最早的系統性介紹活字排版印刷術的科技文獻。
④ 自然科學簡史論文
遺傳學論文(這是我當年選修課的論文,得分不高,只有84,看看將就著用吧)
論文概要:介紹遺傳,變異,生物物種多樣性的概念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還有人類對生物資源的創造和利用狀況。並且,在論述中強調了對這些生物資源的利用要合理適當,要保護自然界生物多樣性。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遺傳,變異及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一些內容:
1.遺傳:是指生物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個體之間相似的現象,一般是指親代的性狀又在下一代表現的現象。但在遺傳學上,是指遺傳物質從上代傳給後代的現象。
2.變異:生物有機體的屬性之一,它表現為親代與子代之間的差別。變異有兩類,即可遺傳的變異與不遺傳的變異。現代遺傳學表明,不遺傳的變異與進化無關,與進化有關的是可遺傳的變異,後一變異是由於遺傳物質的改變所致,其方式有突變與重組。
突變可分為基因突變與染色體畸變。基因突變是指染色體某一位點上發生的改變,又稱點突變。發生在生殖細胞中的基因突變所產生的子代將出現遺傳性改變。發生在體細胞的基因突變,只在體細胞上發生效應,而在有性生殖的有機體中不會造成遺傳後果。染色體畸變包括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和染色體結構的改變,前者的後果是形成多倍體,後者有缺失、重復、倒立和易位等方式。突變在自然狀態下可以產生,也可以人為地實現。前者稱為自發突變,後者稱為誘發突變。但是自發突變通常頻率很低,誘發突變是指用誘變劑(X射線,γ射線、中子流及其他高能射線,5-嗅尿嘧啶、2-氨基嘌呤、亞硝酸等化學物質,以及超高溫、超低溫等)所產生的人工突變。
3.生物多樣性:指一定范圍內多種多樣活的有機體(動物、植物、微生物) 有規律地結合所構成穩定的生態綜合體。 這種多樣性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物種的遺傳與變異的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其中,物種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它既體現了生物之間及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又體現了生物資源的豐富性。
另外,遺傳(基因)多樣性是指生物體內決定性狀的遺傳因子及其組合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在物種上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區域物種多樣性和群落物種(生態)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1)
知道了遺傳,變異及自然界生物物種多樣性的概念,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它們之間的關系:
首先來看遺傳與變異的關系:遺傳與變異是矛盾的但又對立統一的關系。由於遺傳而確保了生物的穩定性和世代延續性,是相對「不變」的;而變異是絕對的「變」,它使生物原有的特性發生改變,從而產生出新的生物性狀或類型,為生物的進化與發展提供動力。沒有變異,遺傳只能是簡單的重復,生物就無法進化。因此,在維持物種的穩定性上,遺傳與變異是對立的。然而,沒有遺傳,變異就不能積累,新的變異就失去了意義,生物同樣也不能進化。所以,在進化方面,遺傳和變異又是統一的。
理清了遺傳與變異的關系,現在再來看遺傳和變異與自然界生物物種多樣性的關系:
遺傳與變異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是遺傳和變異為生物的發展、進化提供了原材料。具體來說,遺傳是生物穩定性的基礎,變異是生物多樣性的前提,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在遺傳和變異的共同作用下,自然界生物存在著多樣性,同時各種生物又具有其自身的特點,能夠與其它生物種類加以區分。總之,沒有變異,自然界就不會多姿多彩,就不會有自然界的多樣性;沒有遺傳,自然界就會處於無序狀態,也不會有自然界的多樣性。 (2)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遺傳和變異與自然界生物物種多樣性的關系,那麼生物多樣性有什麼價值,人類又是怎樣利用的呢?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資料:
一.1993年,聯合國環境署組織專家編寫的《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指南》中,將生物多樣性價值劃分為5種類型:
1.具顯著實物形式的直接價值;
2.無顯著實物形式的直接價值;
3.間接價值;
4.選擇價值;
5.消極價值。(3)
二.表一:
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的價值分類系統
主要價值類型 直接使用價值 間接價值 選擇價值或潛在價值 存在價值或內在價值
產品及加工品直接使用價值 服務價值
對人們提供效益的典型用途 林業,農業,畜牧業,漁業,醫葯業,工業,餐飲業,消費性利用價值 旅遊觀光價值,科學文化價值,畜力使役價值 有機物生產,維持大氣平衡,物質平衡,水土保持,凈化環境 潛在使用價值,潛在保留價值 確保自己或別人將來能利用某種資源或某種效益
從資料中可以看出:生物多樣性是全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葯物、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大量的工業原料。生物多樣性維護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並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人們依靠生態系統凈化空氣、水,並充腴土壤。此外,科學實驗證明,生態系統中物種越豐富,它的創造力就越大。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每一種物種的絕跡,都預示著很多物種即將面臨死亡。
生物多樣性還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每一個物種都具有獨特的作用,例如利用野生稻與農田裡的水稻雜交,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種可以大面積提高稻穀的產量。在一些人類沒有研究過的植物中,可能含有對抗人類疾病的成分。這些野生動植物如果絕跡,是人類的重大損失。另外,生物物種資源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生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也是農業發展的基石。每個生物物種都包含豐富的優良基因,基因資源的挖掘可以給國家帶來財富,給人類帶來文明。一個基因甚至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乃至一個民族的興衰。矮稈基因的發現導致了全世界糧食生產的「綠色革命」;水稻雄性不育基因的利用,創造了中國雜交稻的奇跡;優質羊毛基因的育種應用直接繁榮了澳大利亞的畜牧業生產。過去數十年來,全世界植物新品種不斷推新,糧食畝產快速提高,正是得益於生物物種及其遺傳多樣性的貢獻。生物物種資源的擁有和開發利用程度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4)
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對於人類的生活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因為生物多樣性如此重要,而生物多樣性保護不僅能對當代產生最大的持續利益,而且還能造福子孫後代。因此,開展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成為各國政府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共同關注的主要問題。下面就讓我們來談談這個問題: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主要有三條:(1)建立自然保護區。建立自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已成為世界各國保護自然生態和野生動植物免於滅絕並得以繁衍的主要手段。我國的神農架、卧龍等自然保護區,對金絲猴、熊貓等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和繁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建立珍稀動物養殖場。由於棲息繁殖條件遭到破壞,有些野生動物的自然種群,將來勢必會滅絕。為此,從現在起就必須著手建立某些珍稀動物的養殖場,進行保護和繁殖,或劃定區域實行天然放養。如泰國對鮮魚的養殖。(3)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庫。如為了保護作物的栽培種及其它可能會滅絕的野生親緣種,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庫網。現在大多數基因庫貯藏著谷類、薯類和豆類等主要農作物的種子。(5)
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人類可以通過一些方法(比如說誘變,基因合成,轉基因等)創造出更多人類生活所需的物種,從而滿足人類各種各樣的需求。另外還有一些方法可產生新物種,如利用激素處理,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但它們要麼無法產生新的品種,要麼把產生的變異遺傳下去,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效率。
19世紀初,孟德爾的遺傳定律被重新提出;
20年代,美國人將雜交原理運用到玉米育種上,取得了顯著效果;
40年代,育種的手段中又增加了雜交轉導,轉化的技術;
50年代,美國人發現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分子生物學開始發展;
70年代,中國將雜交原理應用於水稻增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現在,只要我們作好當下的生物資源的保護工作,當我們展望未來時,我們有理由相信:到那時,生物資源的研究和利用將帶給人類更多的財富!
參考資料:(1),(2),(5)網路論壇
(3)聯合國環境署中相關材料
(4)中國食品產業網
(6)圖片來源:網路圖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