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依據雞精
1. 為什麼說雞精是雞肉濃縮而成的「妖怪」
因為雞精的成分不只是雞肉還有一些別的添加劑,所以它的雞肉味不是很重。雞精主要的成分還是味精(谷氨酸鈉),同時還有呈味核苷酸二鈉、谷氨酸鈉、琥珀酸二鈉、酵母提取物等其他鮮味物質,以及澱粉、糖、鹽等輔助成分。我們在做菜的時候,用雞精往往會比用味精的量少,比味精的提鮮效果更好,這是因為,雞精裡面一種常用的增鮮劑:呈味核苷酸。
雞精中核苷酸的加入量沒有完善的國家標准,而且也要看其和其它成分的復配效果。大眾認為的雞精比味精鮮多少倍,更有營養價值的說法是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廠商廣告的誤導所致。
2. 網上流傳的雞精加糖水會四肢無力渾身發熱有依據嗎
平時適量吃一些雞精,對身體沒有明顯危害,但過量使用同樣會讓身體吸收一些對身體不利的有害物質,會對人類身體健康形成明顯危害。因為雞精的主要成分也是谷氨酸鈉,它還含有一些香辛料和核甙酸二鈉,這些物質雖然能提味增鮮,但過量吸收就會加重身體負擔,造成身體器官病變。
3. 吃多了味精雞精真的會變傻嗎有什麼科學依據或者化學原理嗎
怎麼會,我記得好像是再電視上看到的說的是雞精超過80度才會導致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當時那個實驗是人做完菜之後用點溫槍實驗多久才到80度。
4. 味精、雞精容易致癌,是真的嗎
說起味精、雞精作為調味劑可以說家喻戶曉,家家可能都用過。不知從何時開始,這類調味品被飽受詬病。有關味精、雞精不好的傳言包括:味精是化學合成的,吃了會致癌;味精吃多了會掉頭發;長期吃味精會殺精,對腦子也不好,會降低智商…等等。“吃味精有害”這樣的傳言深入人心,我媽媽就是這些傳言的忠實擁護者,不僅自己燒菜不放味精,也不允許我們放味精、雞精。
雞精同樣如此,雞精的主要配料為谷氨酸鈉,鹽,白糖,澱粉,雞肉粉(有些甚至沒有),色素等等,所以也可以理解為雞精是在味精的基礎上製作出來的復合型調味品。可見無論是味精還是雞精,都是食物中提取製作而成的,並不是化學製品。其實醬油裡面也是含有谷氨酸鈉的。當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進入人體後,在胃酸作用下會分解出谷氨酸,谷氨酸是人體合成蛋白質的重要物質,進入血液循環後可以參與人體新陳代謝的過程。
味精雖然無毒無害,但也是要注意用法的,畢竟任何東西吃多了都沒有好處。谷氨酸鈉和鹽中氯化鈉一樣,都屬於鈉鹽。我國居民膳食指南規定鹽攝入量每日不超過6g,如果加入過多味精,鈉鹽必然會超標。過量的鈉鹽會損害人體健康,尤其是高血壓、腎病、代謝綜合征等患者要控制用量。所以,燒菜時要控制味精用量。
味精高溫加熱變成焦谷氨酸鈉,會失去鮮味,所以盡可能在炒菜起鍋前加入。此外,哺乳期婦女和兒童最好不食用或少食用味精。因為谷氨酸鈉進入人體後生成谷氨酸,谷氨酸能與血液中的鋅結合,降低鋅在血液中的濃度,導致嬰兒缺鋅,從而影響生長發育。
5. 味精吃多了好嗎有什麼科學依據
味精: 每人每日對味精的攝取量,以不超過六公克為原則,多則有害無益。
味精中含鈉,過多攝入可導致高血壓。老年人對鈉的攝入尤為敏感,所以,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壓、腎病、水腫等疾病的人應該少吃味精。
當食用味精過多,超過機體的代謝能力時,甚至會導致血液中谷氨酸含量增高,限制人體對鈣、鎂、銅等必需礦物質的利用。尤其是谷氨酸可以與血液中的鋅結合,生成不能被利用的谷氨酸鋅被排出體外,導致人體缺鋅,而鋅是嬰幼兒身體和智力發育的重要營養素,因此,嬰幼兒和正在哺乳期的母親應禁食或少食味精。WHO規定1歲以下的兒童食品禁用味精,也規定12歲以下的兒童食品不得添加味精,所以家長應讓孩子多吃天然的鮮味食品。另外,最近有研究認為,長期過量食用味精可能導致視網膜變薄、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順便說一下,近年來市場上出現的雞精並不是從雞身上提取的,它是在味精基礎上加入助鮮的核苷酸製成的。由於核苷酸帶有雞肉的鮮味,故稱雞精。從衛生角度講,雞精對人體也是無毒無害的。
科學食用味精,在烹調中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對用高湯烹制的菜餚,不必使用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菜餚口味不倫不類。
2.對酸性強的菜餚,如:糖醋、醋熘菜等,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的效果越差。
3.在含鹼性原料的菜餚中不宜使用味精,因為味精遇鹼會化合成谷氨酸二鈉,產生氨水臭味。
4.味精使用時應掌握好用量,如投放量過多,會使菜中產生苦澀的怪味,造成相反的效果,每道菜不應超過0.5毫克。
5.做菜使用味精,應在起鍋時加入。因為在高溫下,味精會分解為焦谷氨酸鈉,即脫水谷氨酸鈉,不但沒有鮮味,而且還會產生毒素,危害人體。
有點多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