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初中科學重點

初中科學重點

發布時間: 2021-03-23 14:52:35

⑴ 初中科學重點知識點,高懸賞!

1.老師課堂上的重點
2.作業中的錯誤(最好有一個錯題本)
3.自己找習題做
4.靈活應用
5.注意書本中的重點實驗(考試比分大)
6.正規考試一般57道選擇題,所以還要注意基礎知識要扎實
6.要背的數據要記熟
7.盡量配上一些中考難題,開闊視野。

以上是我的經驗吶~~~~
lz採納~~
thanks~

⑵ 初中的科學主要是什麼內容

主要課程:自然地理學、現代地貌學、環境演變、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計量地理學、測量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區域地理等。
專業實驗:地質學實驗、地貌學實驗、氣象與氣候學實驗、水文學實驗、植物地理學實驗、土壤地理學實驗、沉積學實驗、地理模擬實驗、地理信息系統實驗等

⑶ 初中科學知識要點

浙教版科學七上

第一章 科學入門

一、科學在我們身邊
作為科學的入門,本節內容從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現象入手,通過對這些自然現象的疑問,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理解科學的本質——科學是一門研究各種自然現象,並尋找相應答案的學科。
觀察、實驗、思考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改變著世界,但是我們要辯證地來看待這個問題。它對我們的生活既帶來了正面的影響,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從而理解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並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二、實驗和觀察
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基礎,實驗又是進行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環節。要進行實驗,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儀器及其用途和實驗室的操作規程。
試管:是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可以加熱,用途十分廣泛。試管加熱時要用試管夾(長
柄向內,短柄向外,手握長柄)。給試管內的液體加熱時,液體體積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1/3,試管夾應夾在距離試管口1/3處。加熱時試管要傾斜45度。,並先均勻預熱,再在液體集中部位加熱。熱的試管不能驟冷,以免試管破裂。
停表:用來測量時間,主要是測定時間間隔。
天平和砝碼:配套使用,測量物體的質量。
電流表:測定電流的大小。
電壓表:測定電壓的大小。
顯微鏡:用來觀察細胞等肉眼無法觀察的微觀世界的物質及變化。
酒精燈:是常用的加熱儀器,實驗室的主要熱源。使用時用它的外焰加熱。
燒杯:能用於較多試劑的反應容器,並能配製、稀釋溶液等。
表面皿:可暫時盛放少量的固體和液體。
葯匙:用來取用少量固體。
玻璃棒:主要用於攪拌、引流、轉移固體葯品。
認識自然界的事物要從觀察開始。首先要有正確的觀察態度,不能為了觀察而觀察,要明確觀察目的,全面、細致地觀察實驗現象,通過比較、分析,正確地描述、記錄實驗現象。
由於人體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運用感覺器官的觀察——直接觀察往往不能對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斷。為了能正確地進行觀察,做出准確的判斷,我們可以藉助工具,擴大觀察的范圍和進行數據的測量。

三、長度和體積的測量
測量和觀察是我們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謂測量是指將一個待測的量和一個公認的標准量進行比較的過程。根據不同的測量要求,測量對象,我們應能選用合適的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盡可能使用國際公認的主單位——即公認的標准量。

1、長度的測量。
國際公認的長度主單位是米,單位符號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長度單位,並掌握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納米(nm)
測量長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
(1)了解刻度尺的構造。
觀察:零刻度線
最小刻度值:讀出每一大格數值和單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
長度和單位,即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測量的最大范圍。
(2)使用刻度尺時要做到:
*放正確:零刻度線對准被測物體的一端,刻度尺緊靠被測量
的物體(垂直於被測物體)。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測量結果是什麼?(讀數偏大)
零刻度線磨損了怎麼辦?
(找一清晰的刻度線作為零刻度線,如圖所示,但讀數時要注意)
*看正確:眼睛的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思考:視線偏左和偏右時,讀數會怎樣?
(視線偏左讀數偏大,視線偏右讀數偏小)
*讀正確:先讀被測物體長度的准確值,即讀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計值。數值後面註明所用的單位——沒有單位的數值是沒有意義的。
*記正確:記錄的數值=准確值+估計值+單位
了解測量所能達到的准確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決定的。根據實際測量的要求和測量對象,會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和測量方法。了解捲尺、皮尺的用途。知道指距、步長可以粗略測量物體長度,聲納、雷達、激光也可以用來測距。
(3)長度的特殊測量法。
*積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積少成多,測多求少的方法來間接地測量。
如:測量一張紙的厚度、一枚郵票的質量、細鐵絲的直徑等。
*滾輪法:測較長曲線的長度時,可先測出一個輪子的周長。當輪子沿著曲線從一端
滾到另一端時,記下輪子滾動的圈數。長度二周長X圈數。
如:測量操場的周長。
*化曲為直法:測量一段較短曲線的長,可用一根沒有彈性或彈性不大的柔軟棉線一
端放在曲線的一端處,逐步沿著曲線放置,讓它與曲線完全重合,在棉線上做出終點記號。用刻度尺量出兩點間的距離,即為曲線的長度。
如:測量地圖上兩點間的距離。
*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測量物體直徑。

2、體積的測量。
體積是指物體佔有的空間大小。固體體積常用的單位是立方米(m3),還有較小的體
積單位,如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立方毫米(mm3)等。
液體體積常用的單位有升(L)和毫升(ml)。
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1立方米=103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09立方毫米
1升=l立方分米=1000毫升=1000立方厘米
我們有時還會聽到「cc」,lcc=lcm3
對於一些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如立方體、長方體體積的測量,是建立在長度測量的基礎上,可以直接測量,利用公式求得。如果是測量液體體積,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測量。
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時應注意:
1)放平穩: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觀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讀正確:讀數時,視線要垂直於筒壁並與凹形液面中央最低處相平。
俯視時,讀數偏大;仰視時,讀數偏小。
對於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如小石塊,則可利用量筒和量杯間接測量。

3、面積的測量。
規則物體的面積測量與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一樣,是建立在長度測量的基礎上。
不規則物體的面積測量有割補法、方格法等。
方格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面積:
1)測出每一方格的長和寬,並利用長和寬求出每一方格的面積。
2)數出不規則物體所佔的方格數:佔半格以上的算1格,不到半格的捨去。
3)面積=每一方格的面積×總的方格數。

四、溫度的測量
物體的冷熱程度用溫度來表示。溫度的常用單位是攝氏度,單位符號是℃。人為規定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一個標准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為100℃。在O℃和100℃之間分成100小格,則每一小格為l℃。
通常我們認為冷的物體溫度低,熱的物體溫度高。但是光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溫度高低容易發生錯誤,不能客觀地反映實際物體溫度的高低,這時需要藉助溫度計。
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的。上面有刻度,內徑很細,但粗細均勻。下有一個玻璃泡,裝有液體。常用的液體溫度計有水銀溫度計、酒精溫度計、煤油溫度計等。在使用液體溫度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測量前,選擇合適的溫度計。切勿超過它的量程。
2)測量時,手握在溫度計的上方。溫度計的玻璃泡要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但不能碰
到容器壁。溫度計的玻璃泡浸人被測液體後,不能立即讀數,待液柱穩定後再 讀數。
3)讀數時,不能將溫度計從被測液體中取出。視線應與溫度計內液面相平。
4)記錄時,數據後面要寫上單位。
體溫計是一類特殊的溫度計。測量范圍從35℃~42℃。玻璃泡容積大而內徑很細。當溫度有微小變化時,水銀柱的高度發生顯著變化。由於管徑中間有一段特別細的彎曲,體溫計離開人體後,細管中的水銀會斷開,所以它離開人體後還能表示人體的溫度。使用體溫計後,要將體溫計用力甩幾下,才能把水銀甩回到玻璃泡中。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更先進的測溫儀器和方法也不斷出現。如電子溫度計、金屬溫
度計、色帶溫度計、光測溫度計(在SARS期間發揮巨大的作用)、輻射溫度計、衛星的遙感測溫、光譜分析等。

五、質量的測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喲接觸到大量的物體,一切物體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物體的質量是由物體本身決定的。所含的物質越多,其質量就越大。
質量具有以下屬性: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溫度、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國際上質量的主單位是千克,單位符號是kg。常用的單位還有噸,符號t;克,符號g;毫克,符號mg。
它們之間的換算是:
1噸=1000千克 I千克=1000克=106毫克
常用的質量單位和中國傳統質量單位的換算關系是:
1千克=1公斤 1斤=500克 1兩=50克
測量質量的常用工具有電子秤、桿秤、磅秤等。(彈簧秤不是測量質量的工具)實驗室中常用托盤天平來測量質量。
了解托盤天平的基本構造:
分度盤 指針 托盤 橫梁 橫梁標尺 游碼 琺碼 底座 平衡螺母

使用托盤天平時要注意以下事項:
(1)放平:將托盤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調平:將游碼撥至「0」刻度線處。調節平衡螺母,使指針對准分度盤中央刻度線,或指針在中央刻度線左右小范圍等幅擺動。
思考:當指針偏轉時,應如何調節平衡螺母?
指針偏左,平衡螺母向右(外)調;指針偏右,平衡螺母向左(里)調。
(3)稱量:左盤物體質量=右盤砝碼碼總質量+游碼指示的質量值
加砝碼時,先估測,用鑷子由大加到小,並調節游碼直至天平平衡。
不可把潮濕的物品或化學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盤上(可在兩個盤中都墊上大小質量相等的兩張紙或兩個玻璃器皿)。
(4)整理器材:用鑷子將砝碼放回砝碼盒中,游碼移回「0」刻度線處。
思考:如果物體和砝碼放置的位置反了,這時怎樣求得物體的實際質量?
將上述公式變為左盤砝碼質量=右盤物體質量+游碼指示的質量值求解。

六、時間的測量
在自然界中,任何具有周期性的運動都能用來測量時間。古時,人們常用日晷、燃香、
沙漏等方法來計時。現在人們常用鍾、表等先進的儀器來測量時間。
時間的主單位是秒,單位符號是s 。
常用的單位還有分、時、天、月、年。
時間的基本換算關系是:
I天=24小時 l小時=60分鍾=3600秒
時間通常包含兩層含義:時刻和時間間隔。
時刻指的是時間的一個點,如10:00;時間間隔指的是一段時間,如課間休息10分鍾。

實驗室中常用來計時的工具是停表,有機械停表和電子停表。電子停表的准確值可以達到0.01秒。機械停表在讀數時,要分別讀出分(小盤:轉一圈15分鍾)和秒(大盤:轉一圈30秒),並將它們相加。它的准確值為0.1秒。

七、科學探究
理解科學的本質,它的核心是探究。
知道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提出問題——建立猜測和假設——制定計劃——獲取事實和證據——檢驗與評價——合作與交流
能完成簡單的科學探究方案設計和過程實施。

第二章 觀察生物

走進這一章,你就輕輕推開了生物世界的大門,首先你將會認識和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各種生物,熟悉它們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明確它們的類別;其次通過對生物微觀世界的了解,你將逐漸建立生物個體的結構層次概念;最後讓我們再放眼生物的整個生活環境,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一、生物與非生物

1、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
生物的特徵也就是生物與非生物區別的最基本標准,即生物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蛋白質和核酸;生物能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因此能通過新陳代謝實現自我更新;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並適應周圍的環境;生物能進行生長和繁殖,並能將自身的遺傳物質傳遞給後代。在以上這些特徵中最基礎的是新陳代謝,它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2、動物與植物的主要區別。
動物不進行光合作用,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養活自己,屬於異養;植物從外界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屬於自養;動物能進行自由快速地運動,植物卻不能。

二、常見的動物

1、動物的分類。
根據有無分節的脊惟,動物可以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兩大類。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又分別可稱為低等動物和高等動物。

2、脊椎動物的五大類群及特徵。

3、節肢動物門的特徵。
節肢動物門約有100多萬種動物,是種類最多的一個門,它可分為四個綱,分別是昆蟲綱(典型動物一蜜蜂、蝴蝶),甲殼綱(典型動物一蝦、蟹),蛛形綱(典型動物一蜘蛛、蠍子,多足綱(典型動物一蜈蚣、馬陸)。它們的共同特徵是身體和足都分節,並且擁有外骨骼。

4、昆蟲的特徵。
要判斷它是否是昆蟲,就要知道昆蟲的特徵,昆蟲的身體可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三對分節的足,一般有兩對翅,體表長著一層保護身體的外骨酪。

5、無脊椎動物的分類。
無脊椎動物的共同特徵是體內沒有脊椎骨,它們的形態各異,按照形態和結構可分類如下。

三、常見的植物

1、植物的分類。
自然界的植物共可分為五大類,即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它們的特徵如下。

2、被子植物的開花結果。
被子植物的花可按性別分為單性花、兩性花和雜性花三類。單性花是指缺少雄蕊或雌蕊的花,或是雌雄蕊其中之一退化無效的花(如冬瓜等)。兩性花指同時具有雄蕊和雌蕊的花(如桃花等)。雜性花指單性花和兩性花同生於一株或同種的不同植株上(如山菊外圍的舌狀花是單性花,內圍的筒狀花是兩性花)。其中單性花中缺少雌蕊或雄蕊退化的花一般不能結成果實(如南瓜、西瓜等的雄花),而兩性花和雜性花則可以通過昆蟲和風的媒介完成傳粉過程結成果實。花在傳粉後,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中的受精卵(由花粉管中的一個精子與胚珠中的一個卵細胞結合而成,發育成胚。

四、細胞

1、細胞的各部分結構及作用。
細胞的基本結構分別是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它們的作用如下。
細胞膜:保護並控制細胞與外界的物質交換;
細胞質:是細胞進行生命活動的場所;
細胞核:內含遺傳物質,與遺傳有關。
除此以外,植物細胞所特有的結構的作用如下。
細胞壁:保護與支持植物細胞;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泡:內含細胞液。

2、動植物細胞的異同點。
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共同點是::動、植物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
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不同點是:
(1)植物細胞的細胞中具有細胞壁和葉綠體,成熟的植物細胞一般還有大液泡,動物細胞的細胞質中沒有這兩種細胞器;
(2)植物細胞的細胞膜的作用是保護細胞和控制細胞內外的物質進出;動物細胞的細胞膜成為細胞質和外界環境之間唯一的屏障。

五、顯微鏡下的各種生物

1、生物在細胞結構上的異同點。

2、顯微鏡的使用。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一般包括四個過程:
(1)安放:左手托鏡座,右手握鏡臂,將顯微鏡安放在接近光源,身體的左前側;
(2)對光: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物鏡正對通光孔。再轉動遮光器,讓較大的一個光圈對准通光孔。用左眼通過目鏡觀察,右眼張開,同時調節反光鏡,光線強時用平面鏡,光線暗時用凹面鏡,直到看到一個明亮的圓形視野;
(3)放片:1)將載玻片放在載物台上,兩端用壓片夾壓住,使要觀察的部分對准通光孔;2)從側面觀察物鏡,向前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下降,物鏡靠近載玻片時,注意不要讓物鏡碰到載玻片;
(4)調焦::用左眼朝目鏡內注視,同時要求右眼張開,慢慢向後調節粗准焦螺旋。使鏡筒慢慢上升。當有物像時,停止調節粗准焦螺旋,然後輕微來回轉動細准焦螺旋,直到看到物像清晰為止。

3、製作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步驟如下。
(1)把洋蔥鱗片切成大小約0.5厘米見方的小塊;
(2)在干凈的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鑷子撕下洋蔥表皮,放在載玻片上用鑷子展平;
(3)蓋玻片與載玻片成45度夾角,蓋上蓋玻片,防止氣泡產生;
(4)在蓋玻片一側力口1一2滴紅墨水。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水進行染色;
(5)用顯微鏡觀察,繪圖。

六、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1)人體與許多生物都來自一個細胞——受精卵;
(2)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通過細胞分裂實現細胞數目的增加,通過細胞分化實現細胞種類的增加;
(3)形狀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群形成組織,人體的四大基本組織是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肌肉組織;植物的五大基本組織是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機械組織和分生組織;不同的組織構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即器官;
(4)動物體內不同的器官按一定次序結合在一起,形成行使一項或多項生理功能的系統。所以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為:細胞一組織一器官一系統一動物體;
植物體直接由器官組成,所以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為:細胞一組織一器官一植物體

2、動物皮膚結構層次性的體現。
動物的皮膚由外到內可分為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三層。
(1)表皮位於皮膚的外表,細胞排列緊密,主要有上皮組織構成;
(2)真皮內有許多血管,還有汗腺、觸覺小體、毛囊、立毛肌、熱敏小體及冷敏小體等。觸覺小體、熱敏小體和冷敏小體能接受皮膚的觸碰、擠壓、冷或熱等外界刺激,主要有神經組織構成。而血管內流動著的血液,則屬於結締組織。另外,當人體遇到寒冷或某些刺激汗毛會豎起來,這是立毛肌在起作用。立毛肌主要由肌肉組織構成;
(3)皮下組織主要有脂肪組成,能緩沖撞擊,並儲藏能量。

3、植物的五大基本組織。
植物的基本組織有:
(1)保護組織—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質少,覆蓋在植物體的表面,起保護作用;
(2)輸導組織—由導管和篩管組成,分布在莖、葉脈等處,擔負水分和營養物質的運輸;
(3)營養組織—細胞壁薄,細胞間質多,分布廣泛,具有吸收、貯藏等多種功能;
(4)機械組織—細胞壁加厚,分布在莖、葉柄、葉脈等處,對植物器官起鞏固和支持;
(5)分生組織—細胞體積小,細胞壁薄、細胞核大,具有持續分裂能力。
每一種組織郡具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和行使一種主要的生理功能,但各種組織又是相互依賴、密切配合的。

4、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可分為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組成。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臟、腸腺、胰腺。
口腔內有牙齒,在舌的攪拌作用幫助下,將食物弄碎,混合了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後,對澱粉進行初步消化,消化成麥芽糖。
胃能貯存食物,也能消化食物。胃壁上的胃腺能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質,還能通過蠕動起到一定的物理消化作用。
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肝臟分泌的膽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分別從膽總管和胰管進入小腸,小腸腸壁上的腸腺還能分泌腸液,通過小腸的蠕動,多種消化液與食糜充分混合,將澱粉、脂肪、蛋白質等有機高分子物質消化分解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小分子物質。這些小分子物質和水、無機鹽、維生素等物質透過小腸壁進入毛細血管。
因此消化系統的三大主要功能是:首先,將食物分解成能被身體利用的分子;然後,這些分子被吸收到血液中並被帶到全身各處;最後,廢棄物通過肛門被排出體外。

七、生物的適應性和多樣性及其意義
生物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適應所賴以生存的環境,如植物的向光性、根的向水性、動物的保護色、擬態和警戒色等,這些方式有利於捕食、逃避天敵、尋找配偶等等。獲得有利的生存條件,從而使種族得以不斷繁衍。
而在生物與生物之間,同種與異種之間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種內關系包括種內互助和種內斗爭,種間關系又包括寄生、競爭、捕食等,無論哪一種生物的滅絕或增加都會影響到其他生物,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嚴重的還會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所以人類要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動物園、植物園等措施來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第三章 地球與宇宙

一、地球與地圖

1、地球的形狀,顧名思義,是「球」形的。不過,對於「球」形的認識曾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公元前五六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從球形最完美這一概念出發,認為地球是球形的。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後,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通過觀察月食,根據月球上地影是一個圓形,第一次科學地論證了地球是個球體。我國戰國時期哲學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球形的看法。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5艘海船,用3年時間,完成了第一次環繞地球的航行,從而直接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從此,人們便一致把我們所在的世界稱為「地球」。20世紀50年代後,科學技術發展非常迅速,為大地測量開辟了多種途徑,高精度的微波測距、激光測距。特別是人造衛星上天,再加上電子計算機的運用和國際間的合作,使人們可以精確地測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狀了。通過實測和分析,終於得到確切的數據: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徑為6738.14千米,極半徑為6356.76干米,赤道周長和子午線方向的周長分別惱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測量還發現,北極地區約高出18.9米,南極地區則低下24~30米。地球,確切地說,是個三軸橢球體。

2、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都是圓,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經線是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也叫子午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圓狀,長度都相等。眾多的經線和緯線如何區分?人們採取了給經線和緯線標定度數的方法,這就是經度和緯度。
經線的特點 幾條重要的經線 緯線的特點 幾條重要的緯線
1)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2)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
3)兩條正相對的經線構成一個經線圈,任何一個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分為兩半球。 1)0o經線(本初子午線),它是東經和西經的分界線。
2)西經20o和東經160o經線,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3)180o經線,是國際日期變更線。 1)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每條緯線都自成圓圈;
3)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從赤道向兩極緯線圈越來越小,到了兩極就縮小成一點。 1)0o緯線(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2)南北回歸線(23o26'),是太陽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3)南、北極圈(66o34')是有無極晝和極夜的分界線,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3、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問、圖例。
(1)比例尺的大小與地圖的詳略。在同樣的圖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圖上所表示的實際范圍越小,但表示的內容越詳細,精確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則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單,精確度越低。大范圍的地區地圖多選用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區圖、中國政區圖等,小范圍的地區地圖多選用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圖、軍事圖、旅遊圖等。
比例尺的縮放: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乘以放大到的倍數。例如將l/10000的比例尺放大l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後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變大。比例尺縮小,用原比例尺乘以縮小到的倍數(分數倍)。例如將1/50000的比例尺縮小1/4,即比例尺縮小到3/4,縮小後的比例尺

⑷ 初中科學重點要記哪些

你先把握好重點,這個最好去請教一下你的老師,中考的時候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所佔的比重分別是多少,這樣你才能找到切入口。你現在去一本本書的背誦學習的話有點晚了,只能先抓重點學習和背誦。

⑸ 初中科學化學知識重點

第1單元 走進化學世界
1、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科學。
2、我國勞動人民商代會製造青銅器,春秋戰國時會煉鐵、煉鋼。
3、綠色化學-----環境友好化學 (化合反應符合綠色化學反應)
①四特點P6(原料、條件、零排放、產品) ②核心: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消除污染
4、蠟燭燃燒實驗(描述現象時不可出現產物名稱)
(1)火焰:焰心、內焰(最明亮)、外焰(溫度最高)
(2)比較各火焰層溫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現象:兩端先碳化;結論:外焰溫度最高
(3)檢驗產物 H2O:用乾冷燒杯罩火焰上方,燒杯內有水霧
CO2:取下燒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盪,變渾濁
(4)熄滅後:有白煙(為石蠟蒸氣),點燃白煙,蠟燭復燃。說明石蠟蒸氣燃燒。
5、吸入空氣與呼出氣體的比較
結論:與吸入空氣相比,呼出氣體中O2的量減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氣與呼出氣體成分是相同的)
6、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科學探究
一般步驟: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實驗驗證→記錄與結論→反思與評價
化學學習的特點:關注物質的性質、變化、變化過程及其現象;
7、化學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一、常用儀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於加熱的儀器--試管、燒杯、燒瓶、蒸發皿、錐形瓶
可以直接加熱的儀器是--試管、蒸發皿、燃燒匙
只能間接加熱的儀器是--燒杯、燒瓶、錐形瓶(墊石棉網—受熱均勻)
可用於固體加熱的儀器是--試管、蒸發皿
可用於液體加熱的儀器是--試管、燒杯、蒸發皿、燒瓶、錐形瓶
不可加熱的儀器——量筒、漏斗、集氣瓶
(二)測容器--量筒
量取液體體積時,量筒必須放平穩。視線與刻度線及量筒內液體凹液面的最低點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來加熱,不能用作反應容器。量程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讀到0.1毫升。
(三)稱量器--托盤天平 (用於粗略的稱量,一般能精確到0.1克。)
注意點:(1)先調整零點
(2)稱量物和砝碼的位置為「左物右碼」。
(3)稱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盤上。
一般葯品稱量時,在兩邊托盤中各放一張大小、質量相同的紙,在紙上稱量。潮濕的或具有腐蝕性的葯品(如氫氧化鈉),放在加蓋的玻璃器皿(如小燒杯、表面皿)中稱量。
(4)砝碼用鑷子夾取。添加砝碼時,先加質量大的砝碼,後加質量小的砝碼(先大後小)
(5)稱量結束後,應使游碼歸零。砝碼放回砝碼盒。
(四)加熱器皿--酒精燈
(1)酒精燈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著的酒精燈內添加酒精;②用火柴從側面點燃酒精燈,不可用燃著的酒精燈直接點燃另一盞酒精燈;③熄滅酒精燈應用燈帽蓋熄,不可吹熄。
(2)酒精燈內的酒精量不可超過酒精燈容積的2/3也不應少於1/4。
(3)酒精燈的火焰分為三層,外焰、內焰、焰心。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物體。
(4)如果酒精燈在燃燒時不慎翻倒,酒精在實驗台上燃燒時,應及時用沙子蓋滅或用濕抹布撲滅火焰,不能用水沖。
(五)夾持器--鐵夾、試管夾
鐵夾夾持試管的位置應在試管口近1/3處。 試管夾的長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試管夾夾持試管時,應將試管夾從試管底部往上套;夾持部位在距試管口近1/3處;用手拿住
(六)分離物質及加液的儀器--漏斗、長頸漏斗
過濾時,應使漏斗下端管口與承接燒杯內壁緊靠,以免濾液飛濺。
長頸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氣體從長頸漏鬥口逸出。
二、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一)葯品的取用
1、葯品的存放:
一般固體葯品放在廣口瓶中,液體葯品放在細口瓶中(少量的液體葯品可放在滴瓶中),
金屬鈉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葯品取用的總原則
①取用量:按實驗所需取用葯品。如沒有說明用量,應取最少量,固體以蓋滿試管底部為宜,

⑹ 初中科學重點是什麼

了解每一個學習內容的重點,學會解題方法,加強對題目的分析
力學(浮力,壓強之類的—),電學,化學方程式這幾塊比較重要
祝你能學好

⑺ 初中科學知識重點總結,要初一到初三的每個單元。麻煩了!華師大版的!

內容太多,放不下,先給一部分

生命科學復習綱要
主題1 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
建議把握三條線索:
1.生命系統的層次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生物個體。
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2.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生活習性與環境相適應。
3.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生物物種的多樣性和同種生物的差異性。
一、觀察多種多樣的生物
1.生物的基本特徵
(1)具有嚴謹的結構——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2)都有新陳代謝作用。 (3)都有應激性。
(4)都有生長現象。 (5)都能生殖和發育。
(6)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7)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2.顯微鏡的結構、原理和使用方法
顯微鏡是生命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觀察工具,可以幫助人們觀察肉眼無法看到的微小物體或細微結構。
(1)顯微鏡的結構:
(2)顯微鏡的成像原理:目鏡看到的是倒像;玻片移動的方向與物像移動的方向正好相反。在視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標本應朝左下方移動物像才能移到中央。
(3)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其操作步驟為:取鏡→安放→對光→調焦距→放玻片→觀察。觀察前,轉動粗准焦螺旋,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從側面注視物鏡,不讓它接觸玻片,否則會壓碎玻片,損壞物鏡(透鏡);觀察時,一定要慢慢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徐徐上升,避免物像一晃而過,或根本沒有覺察。
(4)計算所觀察物體的總放大率:所觀察物體的總放大率=目鏡的放大率×正在使用的物鏡的放大率。
3.常見生物的種類、形態及生活特性
(1)常見的動物類群(2)常見的植物類群


]

4.觀察蝸牛,學會描述其形態和生活習性,學會使用放大鏡。
5.生物多樣性及其意義:地球上現在的生物約有500萬種,人類要保護這些生物。
(1)意義:自然界中的生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一種生物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到與它相關的其它生物。
(2)大多數生物滅絕的原因:喪失棲息地,濫砍、濫伐森林,隨意開荒,無節制排放污染物等。
二、細胞
1.製作臨時裝片
利用顯微鏡觀察生物體的微觀結構時,必須把待觀察的生物材料製成玻片標本,使光線能夠直接透過。玻片標本有切片、塗片和裝片三種。
(1) 製作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
①在干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鑷子在洋蔥鱗片葉的內側表皮上撕取一層很薄的表皮,放在水滴中。
③用鑷子展平,蓋上蓋玻片。蓋蓋玻片時,讓蓋玻片的一邊接觸水滴,用鑷子挑起另一端,然後輕輕放下玻片,以避免產生氣泡
④為能觀察清楚,用稀釋的碘液或紅墨水進行染色。滴一滴碘液在蓋玻片的一側,用吸水紙從另一側吸,使染液浸潤到整個標本。
(2)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製作
准備(擦乾凈、滴生理鹽水);製作(刮幾下、塗抹;蓋蓋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2.細胞的結構
(1)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細胞的基本結構: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細胞膜:具有保護細胞內部結構和控制物質進出的細胞作用。
細胞質:物質合成與分解的場所。
細胞核:近似圓球狀,含有遺傳物質。
但是植物細胞還含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動物細胞一般沒有這些結構,這也是動植物細胞的主要區別點。
(2)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細菌的細胞沒有細胞核,屬於原核生物;植物、動物和真菌的細胞都具有細胞核,屬於真核生物。
3.細胞的分裂及其意義
(1)細胞的分裂:細胞的分裂指一個細胞分成兩個細胞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細胞核先分成兩個,隨後細胞質分成兩份,每份各含一個細胞核,最後在原來細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細胞膜。植物細胞還形成新的細胞壁。細胞分裂中最重要的變化是細胞核中染色體的變化,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復制加倍,隨著分裂的進行,染色體分成完全相同的兩份,分別進入兩個新細胞中。
(2)細胞分裂的意義:實現了染色體的復制與均分,保證了子細胞與新細胞所含的遺傳物質相同。它是一切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的基礎
4.細胞的生長與分化
(1)細胞的生長:是指細胞由小變大的過程。生物體的生長指生物體內細胞數目增多、體積增大和細胞間質增加。
(2)細胞的分化:隨著細胞的增殖,細胞數量增多,細胞的形態和功能逐漸出現了差異,最後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態和不同功能的各種細胞。這種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相異的細胞變化的過程,稱作細胞分化。
5.組織、器官和系統
(1)組織:具有分生能力的細胞,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生長和分化,可以形成形態和功能相同的細胞群,這一細胞群即組織。植物的基本組織有保護組織、輸導組織、營養組織、機械組織、分生組織等。人體的基本組織有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
A、植物組織:
分生組織:細胞具有分裂能力。 保護組織:具有保護作用。
營養組織:能貯藏或合成營養物質。 輸導組織:運輸水分,無機鹽和養料等。
機械組織:起支持作用。
B、動物和人的主要組織:
上皮組織:具有保護作用。 結締組織:有支持、連結、保護和營養作用。
肌肉組織:能收縮、舒張產生運動。 神經組織:受刺激能產生興奮和傳導興奮。
(2)器官: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順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被子植物由根、莖、葉(營養器官)、花、果實、種子(生殖器官)等六大器官構成。人體由心臟、肺、腦、胃、骨、血管等器官構成。
(3)系統: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構成系統。人體由消化、循環、呼吸、泌尿、生殖、神經、運動和內分泌等八大系統構成。
多細胞生物有明顯的結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個體。
三、種群、生物群落、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1.生物分類的單位、方法和檢索表
生物分類的單位與方法:現代生物學家根據生物進化的親緣關系和形態結構的特點,用七個等級對生物進行分類,依次為界、門、綱、目、科、屬、種,其中界是最大的一類。
分類等級越高,共同點越少,分類等級越低,共同點越多。
2.種群
(1)種群的概念:種群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總和。
(2)種群的特徵: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等。種群的數量變動與種群的這些特徵密切相關。
3.生物群落
(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叫做生物群落,簡稱群落。
(2)群落的分層現象:在森林群落中,高大的喬木組成喬木層,灌木和小樹組成灌木層,草本植物組成草本植物層,苔蘚和地衣等植物組成苔蘚地衣層,形成垂直分層現象。動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也有類似的垂直分層現象。
(3)植物群落和植被的概念
生活在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植物的總和,稱為植物群落。被覆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稱為植被。分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4.生態系統
(1)生態系統的概念
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們所生活的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圈還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許多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類型
(3)生態系統的成分

(4)食物鏈和食物網
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由於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系,叫做食物鏈。許多食物鏈常常相互交錯成網狀,稱為食物網。
(5)生態系統的功能: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時進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態系統內的能量流動從綠色植物把太陽能固定在體內後開始,並沿著食物鏈或食物網的各個營養級傳遞,最後在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漸減少的,一般傳遞效率為10-20%。生態系統中的物質流動則是循環不息的,即組成生物體的一些基本化學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可以反復地出現和循環。
5.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1)生物生存受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光、水、溫度、食物、風等的影響,同時也受其他生物的影響。
環境影響生物生存因素:
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水、大氣、土壤等);生物因素(種內關系、種間關系)
種內關系:指同種生物的個體之間關系(種內互助、種內斗爭)
種間關系:指不同種生物個體或種群之間的關系。
共棲:兩種都能獨立生存的動物生活在一起而彼此都有利的現象(寄居蟹與海葵關系)
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得益,如果使兩者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繼續生存(藻類與真菌關系)
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動(包括人類的活動)又對無機環境及其他生物造成一定的影響。
(2)生物對生活環境的適應
現存的各種生物對其生活的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即適應的普遍性。如仙人掌的葉刺、肉質莖對乾旱環境的適應;陽生植物和陰生植物葉的形態結構對光照強度、水分蒸騰作用方面的適應;蚯蚓的形態結構特點對土壤穴居生活的適應;極地狐和沙漠狐的體形等對環境溫度的適應。此外還有保護色(昆蟲、北極狐、熊等)警戒色(毒蛇、黃蜂等),擬態(竹節蟲)。

主題2 生物的新陳代謝
一、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
[知識網路]
三個代謝:
(1)水分代謝:水分的吸收(根毛)→ 運輸(導管) → 利用→ 散失(蒸騰作用)。
(2)無機鹽代謝:無機鹽的吸收(根毛) → 運輸(導管) → 利用。
(3)有機物代謝:有機物製造(光合作用)→ 運輸(篩管)→ 分解(呼吸作用)→ 利用。
三個作用:蒸騰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1.植物與礦質元素的關系
(1)礦質元素的概念
礦質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如N、P、K等。礦質元素通常以離子的形式存在於各種無機鹽中。
(2)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作用:①用於合成一些復雜的化合物,如氮元素是合成蛋白質和核酸等許多重要物質的主要原料。②參與酶的活動,擔負著調節生命活動的功能。
(3)礦質元素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不同農作物對各種礦質元素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幼苗時期對無機鹽的需要量小,生長旺盛時期對無機鹽的需要量大,到果實和種子成熟時需要量又變小了。因此要根據作物的不同種類、不同生長發育時期,進行合理施肥。
(4)植物生長中所需的重要化肥
重要化肥 元素表示 作用 缺失後對植物的影響 應多施該肥的植物種類
氮肥 N 是蛋白質、葉綠素、酶等物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充足的氮能使葉色濃綠,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生長健壯,枝葉繁茂 植株矮小,葉色發黃,生育延遲,植株瘦弱,抽穗晚 收獲菜葉類的農作物,如白菜、菠菜等
磷肥 P 能提高植物的抗旱、抗寒、抗病、抗倒伏和耐酸鹼的能力,能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促進花芽分化和縮短花芽分化的時間,因而能促使作物提早開花、成熟 植株暗綠
並帶點紅色 收獲果實類的農作物(如番茄、花生等)
鉀肥 K 能提高植物對乾旱、低溫、鹽害等不良環境的忍受能力和對病蟲、倒伏的抵抗能力 植株矮小,葉片上出現許多褐斑 收獲莖、根類的農作物(如番薯、馬鈴薯等)
2.植物體對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過程
(1)植物吸收水分和礦質元素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區。這可以通過去除根尖後與正常植株的對照實驗來證明。
(2)植物能否從環境中吸收水分取決於環境溶液(如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與根毛細胞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的大小關系。由此可知,在農業生產中一次施肥不能過多。
(3)植物體對水、無機鹽的運輸過程
根尖吸收→根、莖木質部中導管運輸→葉柄中導管→葉肉細胞光合作用或葉片氣孔蒸騰散失。
(4)植物體對水分的利用和散失過程
①植物體對水分的利用:根吸收的水分,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運輸到植物的地上部分。進入植物體內的水分,一般只有1%左右保留在植物體內,參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其他各種生命活動。
②蒸騰作用的概念
水分以氣體狀態從植物表面(主要是葉片表面上的氣孔)散失到體外的現象,叫做蒸騰作用。進入植物體內的水分,99%左右的水分都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掉了,只有l%左右真正用於各種生理過程和保留在植物體內。
③蒸騰作用的意義:一是為植物吸收和運輸水分提供動力;二是能促進礦質元素的運輸;三是降低植物的體溫,特別是葉表面的溫度。
④實際應用:
帶土移栽澆水,增強吸水的功能。
剪去部分枝葉,遮陽,盡量在傍晚移栽——減弱蒸騰作用,防止植物失水枯死
3.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義
(1)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存儲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2)光合作用的過程可以用下面的反應式來概括:

(3)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
光合作用實現了地球上最重要的兩個變化:一是把簡單的無機物合成為復雜的有機物,實現了物質的轉化;二是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實現了能量的轉化。
①光合作用為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質來源和能量來源。
②光合作用與生物的細胞呼吸以及各種燃燒反應相反,它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因此在維持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穩定方面有巨大的作用。
4.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主要指有氧呼吸)是指在氧氣的參與下,通過植物細胞內有關酶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
(2)植物的呼吸作用的過程:從表面上看,呼吸作用的過程與光合作用似乎恰好相反,但是不能把呼吸作用看成是光合作用的逆反應。因為呼吸作用是生命活動中的另一個復雜過程,其發生的場所以及所需要的酶都與光合作用不同。而且,光合作用一般只存在於綠色植物體中,而呼吸作用存在於一切生命體中。另外,呼吸作用過程所釋放的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
(3)利用萌發的種子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從本質上說,種子的萌發過程就是種子中的細胞提高呼吸作用水平的過程,由於呼吸作用旺盛,因此萌發的種子是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好材料。實驗中,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可以用燃著的木條熄滅來檢驗,而放出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來檢驗。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 在植物的葉綠體內進行
② 在光照下進行
③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
④ 製造有機物,貯藏能量

⑤ CO2+H2O ----→ 有機物+ O2

① 植物成活部分都能進行
② 有光無光都能進行
③ 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
④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⑤ 有機物 + O2---→CO2+H2O能量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聯系:
光合作用為呼吸作用提供物質,呼吸作用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對立。

二、人體的新陳代謝
[知識網路]
新陳 物質代謝:物質的轉變、合成、分解過程
代謝 能量代謝:能量的儲存、釋放、轉移、利用過程
消化系統:食物的消化,營養物質的吸收
四大 呼吸系統:氣體交換
系統 循環系統:物質運輸
泌尿系統:形成尿液,排出代謝終產物
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統的組成

(2)食物的成分和作用
糖類:①是人體細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質
②人體細胞的一種組成成分
蛋白質:①是細胞生長和修補的主要原料
②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③參與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
脂肪:生物體貯存能量的物質
水:①細胞質重要組成成分
②各種生理活動的基礎
無機鹽:構成組織和維護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質
維生素: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機物
粗纖維:來源於植物性食物,能吸收和保留水分,輔助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①消化有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物理性消化主要通過牙齒的咀嚼和胃腸的蠕動;化學性消化主要是利用消化酶,使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通過化學變化變成可吸收的物質。
②食物中各種成分的消化。食物中的水、無機鹽、維生素不經消化能直接被吸收;食物纖維不能被消化;蛋白質最終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③小腸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與其相適應的結構特點有:(1)小腸長,內壁形成小腸絨毛,可擴大小腸內表面積;(2)小腸絨毛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3)小腸內含有多種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能對食物中的各種成分進行徹底的消化。
2.酶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1)酶的概念:酶是生物活細胞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是一種生物催化劑。酶能使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迅速地進行,而本身並不發生變化,這一點與無機催化劑相似。
(2)酶的特點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②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③不穩定性:高溫、低溫以及過酸、過鹼,都會影響酶的活性。也就是說,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適宜的條件。溫度、pH都會影響酶的活性。
(3)酶的作用:酶對於生物體內的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是必不可少的。
3.消化酶在人體消化過程中的作用
(1)食物中各種營養成分的消化過程
食物中的各種營養成分,除了水、無機鹽、維生素等可以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外,其他如糖類、蛋白質、脂肪等結構復雜、不溶於水的大分子有機物,必須在消化道內經過消化,分解成溶於水的有機物小分子,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糖類、蛋白質、脂肪這三大有機物的消化過程必須在各種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完成。
澱粉、蛋白質和脂肪消化步驟以及有關消化液種類可總結為:
澱粉 麥芽糖 葡萄糖
消化道
消化 澱粉 蛋白質 脂肪
口腔 √ × ×
胃 × √ ×
小腸 √ √ √
蛋白質 氨基酸
脂肪 脂肪酸+甘油

(2)消化酶在人體消化過程中的作用
①口腔中的唾液含有唾液澱粉酶,口腔可以使食物中的部分澱粉分解成麥芽糖。
②酸性的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它能將蛋白質分解成多肽。
③小腸中的消化液包括腸液、胰液和膽汁,腸液和胰液中含有分別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酶;膽汁雖然不含消化酶,但它可以對脂肪起乳化作用,使脂肪變成極細小的微粒,從而增加脂肪與各種消化液的接觸面積,便於脂肪的消化。因此小腸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場所。
4.人體的呼吸作用
(1)呼吸系統的結構: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
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氣管和支氣管組成。
肺位於胸腔內,左右各一個,由許多肺泡組成。
肺泡有哪些結構特點與呼吸功能相適應?數量多、壁薄、外周緊緊纏繞有毛細血管。
(2)人體呼吸時氣體交換的場所和過程
①氣體交換的概念:氣體交換是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實現的,即一種氣體總是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直到平衡為止。
②人體呼吸作用的概念:人體內不斷地氧化分解有機物,放出能量,供給人體各種活動的需要,同時也不斷產生二氧化碳等廢物。因此人體必須不斷地吸收外界的氧氣,及時排出體內的二氧化碳。人體與外界進行的這種氣體交換過程,叫做呼吸。
③完整的呼吸過程:肺的換氣(外界氣體和肺泡內氣體之間的交換)→肺泡內的氣體與血液間的氣體間的交換→氣體在血液里的運輸→血液與組織細胞間的氣體交換。通過這一過程,氧到達組織內供細胞利用,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則被排出體外。
(2)呼吸作用為人體內能量的利用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通過呼吸作用,當含氧低的靜脈血流經肺泡的毛細血管後,就變成了含氧豐富的動脈血(血液中的氧大部分以氧合血紅蛋白的形式存在)。當動脈血流經組織細胞間的毛細血管時,由於細胞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地消耗氧,產生二氧化碳,因此細胞中氧的濃度比動脈血中的低,二氧化碳的濃度比動脈血中的高。於是,血液中的氧迅速與血紅蛋白分離,通過毛細血管壁擴散到細胞里,而細胞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則擴散到血液里,經過這樣的氣體交換後,流經組織細胞的動脈血就變成了靜脈血。
5.人體內尿的生成和排出
(1)人體內尿的生成過程
①腎小球的濾過作用:人體內腎小球的作用類似於過濾器。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時,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漿中的部分水分、無機鹽、葡萄糖、尿素等物質,都可以由腎小球過濾到。腎小囊腔內,形成原尿。原尿中除不含有大分子蛋白質外,其他成分及濃度都與血漿基本一致。
②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過腎小管時,其中對人體有用的物質能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包括全部的葡萄糖和大部分的水、無機鹽等。由此可見,腎小管的重吸收是有選擇的。原尿經過重吸收後,剩下的廢物,如尿素、尿酸以及一部分水、無機鹽等成為尿液。
(2)人體排尿的作用:人體通過尿的排出,不但起到排泄廢物的作用,而且對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使內環境保持相對穩定,維持組織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人每日應適量喝水。
6.人體的血液循環
(1)心臟
①心臟的結構:心臟是血液循環的樞紐,主要由心肌構成,內部被隔成左右不相通的兩部分。左右兩部分又被瓣膜分隔成上下兩個腔。因此心臟分四個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房與靜脈相連,心室與動脈相連。在心房和心室之間,心室和動脈之問,都有能開關的瓣膜,分別叫房室瓣和動脈瓣。

血液流向:只能從心房→心室→動脈→靜脈,而不會倒流。
(2)血管的種類、功能、分布及特點
血管種類 功 能 分 布 特 點
動脈 把血液從心臟送往身體各處 多分布在較深的部位 管壁厚,彈性大,管內血流速度快
靜脈 把血液從身體各處送回心臟 位置有深有淺 管壁薄,彈性小,管腔大,
管內血液流速慢
毛細血管 連接最小的動脈和靜脈 分布很廣 管壁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管內血流速度很慢

(3)人體的血液循環:證明心臟的收縮和舒張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
血液循環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兩個部分,當然,這兩個部分實際上是相互連通,且同時進行的。

體循環:血液由左心室進入主動脈,再流經全身的動脈、毛細血管網、靜脈,最後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這樣的血液循環叫做體循環。在體循環中,血液流經身體各部分組織細胞周圍的毛細血管網時,把氧和養料送給細胞,把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帶走。因此,從左心室射出的鮮紅色的動脈血,經過體循環,就變成了暗紅色的靜脈血,流回到右心房。
肺循環:血液由右心室進入肺動脈,流經整個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網,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的血液循環叫做肺循環。在肺循環中,從右心房進入肺動脈的靜脈血,流經肺部的毛細血管網時,跟肺泡里的空氣進行氣體交換,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肺泡內,肺泡內的氧進入血液中,跟血紅蛋白結合,於是,暗紅色的靜脈血變為鮮紅色的動脈血,從肺靜脈流回左心室。
會觀察魚的血液微循環:小動脈→毛細血管→小靜脈
7.與血液有關的知識
(1)血液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功能

(2)骨髓造血的功能
成年人的各種血細胞均源於骨髓,有些甚至大量儲存在骨髓中,並有規律地釋放到血液循環中。在正常情況下,成人骨髓造血只限於紅骨髓,但在異常情況下要求造血增加時,已無造血功能的黃骨髓能恢復造血功能。骨髓之所以具有造血功能是因為在骨髓中存在一種造血幹細胞。
(3)人體ABO血型與輸血
①人體ABO血型:人類的血型系統有多種,發現最早並與臨床醫學有重要關系的是ABO血型系統。血液的紅細胞上存在兩種凝集原,分別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血液的血清中則含有與它們相對抗的兩種凝集素,分別叫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同時,每個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與他自身紅細胞的凝集原相對抗的凝集素。
②輸血
輸血的時候,主要考慮獻血者的紅細胞與受血者的血清之間是否會發生凝集反應。按照這一原理就可以推斷出ABO血型之間在輸血時的相互關系如下表(「+」表示有凝集反應,「一」表示無凝集反應):
獻血者的紅細胞 受血者的血清(含凝集素的情況)
(含凝集原情況) 0型(抗A、抗B) A型(抗B) B型(抗A) AB型(無)
0型(無)
A型(A)
B型(B)
AB型(A、B) 一


十 一


十 一



但是異型之間輸血不能輸得太多太快,否則輸入的凝集素來不及稀釋,可能引起凝集反應,因此,輸血時應以輸同型血為原則。
(4)認同獻血是公民的應盡義務
8.生物新陳代謝中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
(1)相關概念
①物質代謝是指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物質的交換和生物體內物質的轉變過程。
②能量代謝是指生物體與環境之間能景的交換和生物體內能量的轉變過程。
③同化作用是指生物體把從外界環境中獲取的營養物質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且儲存能量的變化過程
④異化作用是指生物體把自身的一部分組成物質加以分解,釋放出其中的能量,並且把分解的終產物排出體外的變化過程。
(2)生物新陳代謝中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
新陳代謝中的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同化作用、異化作用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如下所示。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