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題設計
Ⅰ 幼兒園美術課題研究方案
Ⅱ 美術學科課題類型有哪些
主要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築、書法、篆刻、設計、新媒體和攝影等類型。
美術,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形式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作用於於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一名稱時,廣義上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
美術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占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種生產形態。
(2)美術課題設計擴展閱讀
美術不僅僅為賞心悅目的生活課題,還是博大精深的學術課題,它反映著民族的歷史積淀,也預示著民族文化的發展,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狀況的標志,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狀況的標志。
美術學為人文科學的組成部分,是一門研究美術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美術歷史的演變過程、美術理論及美術批評均是它的主要內容。美術學要研究美術家、美術創作、美術鑒賞、美術活動等美術現象,同時也要研究美術思潮、造型美學、美術史學等。
此外,美術學還要研究本身的歷史 即美術學史,就像哲學要研究哲學史一樣。美術學既可以運用自己特有的方法進行研究,也可以借鑒哲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文藝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因此對美術學的研究還可以同其他學科的研究結合起來,形成美術學研究的邊緣地帶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學科。
例如美術社會學、美術心理學、美術市場學、美術信息學、美術管理學等等。這里,「美術」二字的涵義有時會擴大到書法及攝影等造型藝術領域。通過這一界定,美術學的基本研究對象包括美術史、美術批評與美術理論,構成了對「美術」這一現象的研究,這在我國已經形成美術學的基本框架。
Ⅲ 小學美術課題怎麼做
小學美術課題怎麼做
美術課題選題要有前瞻性,學校教育科研,應充分領會、反映、適應這種變化的趨勢,做出具有預見性和前瞻性的課題,突出和強化面向未來的意識。小學教師要運用更多的前瞻性思維和系統性思維去審視,這也可以是對未來某項教育的策劃,也可以改善當前教育現狀。
美術課題選題要有實用性,考慮選題是否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能否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能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選定的課題要具有實用價值,能夠指導教育實踐。對於填補科研空白性課題,研究價值最大。
小學美術課題選題也要有科學性,體現在研究問題的指導思想和研究目的上,指導思想要明確,研究目的要明確。要求立論科學合理,事實真實充分。具有科學性的課題,既要有實踐基礎,又要有理論基礎。對於我們一線的教師來說,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容易使選題具有實踐基礎。
歸納起來主要如下。1.課題名稱。 課題名稱能起到揭示課題主題的作用。 課題名稱設計要求言簡意明,具有新穎性和點睛之效。 如「校園藝術創作與學生審美能力發展的實踐與研究」、「中學生美術能力的測查與評價」、「美術心育與美術教材的創新研究」等等。
2課題研究問題的提出。 要在設計中明確提出開展該項課題研究的理論、實踐背景以及研究條件,說清楚該研究的必要性、緊迫性和歷史與現實意義。 寫作思路可參考如下順序:問題提出的背景、課題研究的現實意義、課題研究的必要性、實施本項研究的有利條件等。
3.界定課題研究的對象和范圍,確定內容及理論依據。通過對研究對象和研究總體范圍的界定, 明確課題研究要實現的目標,突出自變數和因變數的因果關系。
以上就是總結的小學美術課題的研究方法與製作方法,當然,具體例案需要自己多做研究
Ⅳ 如何做好小學美術教學課題的設計
美術教學設計的特點意義是什麼?在美術教學中「創設情境」方面,試舉一例加以 說明 美術教學設計的特點意義:1 、認真做好教學設計,就能夠有利於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是實施教學課程的前提。2 、做好教學設計就是增強我們每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3 、教學設計也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文字組織,語言表述,知識積累,同時促進學習 4 、做好教學設計是從合格教師到優秀教師的過程,每個優秀教師都是從教學設計中成長起來的。 在美術教學中「創設情境」方面,試舉一例加以說明 一、聯系生活展現情境
藝術來源於生活,通過創設情境,將學生的生活與所學內容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庫藏,增強其情感體驗,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美的形式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美術日常教學中,無論是欣賞一件美術作品,還是用造型去表現一個場景或主題,往往都要聯繫到學生的實際生活。如在欣賞現代繪畫大師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時,畫中各種造型令初見者費解,在欣賞這幅畫之前,我讓學生首先談談人在痛苦時的一些表情、感受。拉近學生與畫面所反映主題、生活的距離,讓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與學生生活有貼近之處,這樣做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畢加索畫中表現了人民受到種種苦難而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氣氛,表達他對法西斯的仇恨,而立體主義是他觀察、表達事物的一種方法。
二、運用直觀物品演示情境
直觀性物品在各種教學中都需運用,但美術運用得更廣泛,它包括范畫及過程范畫、模型、投影片、 cd、錄像帶等其他輔助教具。通過這些直觀性教具的運用,學生將會使一些抽象又難懂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和簡單化。在美術教學中,有許多問題,如以語言表達顯得十分復雜,但通過直觀性的圖表或工具來反映十分簡單與清晰。例如在將素描五大調子時,運用一隻白色石膏球和一個聚光燈教具,石膏球在聚光燈的照射下會呈現出明顯的五個調子,這樣給學生分析,既形象又直觀。而過程示範也是在美術技能教學中最常見也最有效的方法,美術教學中有許多難以表述的東西,看過示範形象便能直觀地解決問題。比如,中國畫教學,毛筆和宣紙性能的掌握,需要教師反復示範,學生通過反復實踐訓練才能領悟其法。如果沒有示範,任憑你任何精講細練,學生也很難了解筆、墨在宣紙上的微妙變化。
三、藉助文學作品展示情境
文學作品與美術之間有著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美的,它們都藉助不同的形式表達、抒發各自的情感。利用它們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讓學生在表現春天的景色之前,朗讀一些有關春天的優美散文、詩歌,體驗到春天的美好、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美好,情感由此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用視覺形象去表現立體的春天。
四、利用音樂效果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藝術,它激盪心靈、撫慰情緒,對渲染情境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說美術是形象的藝術,音樂則是抽象的藝術,如能把音樂語言與美術語言很好地溝通起來,教學就能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器官,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藝術是相通的,美妙的音樂令人陶醉,使人遐想,不同風格的音樂會呈現給觀眾不同的畫面。我在上《外國風景畫、靜物畫賞析》這一課時,精選了三段音樂,先播放自然界的風、雨、流水、蛙鳴等天籟之音以及聖 .桑的《動物狂歡節》選段,學生描述所想像的畫面,同時展示一組相關畫面(自然界的圖像和寫實風格的繪畫作品),再播放雅尼音樂,學生聆聽音樂,用簡潔的詞語描述自己的感受:飄渺、激情、空靈、令人陶醉等。從雅尼音樂獨特的現代風格引出19世紀末的繪畫。這樣豐富了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生的創造力,提高了課堂效率。
在美術教學情境的創設過程中,具體的方法豐富而復雜,目的都是為了優化教學效果,進一步提高我們的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發展其創造性思維,陶冶情操,使他們都能快樂和諧地發展。
Ⅳ 《怎樣培養小學生美術學習中的美感》小課題研究結題報
美術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必修的藝術教育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通過美術學習,不僅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也可以令其美感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下面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來培養學生的美感。
一、什麼是美感
所謂美感是指學生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或通過繪畫等方式養成的對美的一種認知。它的初步建立能夠使學生以一種全新的角度去欣賞事物,產生愉悅感,積極面對生活。而通過小學美術教學正好能夠培養學生的美感,也能使小學生思考問題、看待問題有一個新的思路。
美感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要通過後天的培養。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美感認知,還要滲透一些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相關知識,通過美術教學逐漸培養學生對自然美、藝術美的鑒賞能力,使他們提高審美能力。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美感
學生美感的培養並不簡單,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美感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靈活採取多種有效方法,以幫助學生建立對美的認知,更好地去欣賞生活中各種美的事物,從而逐漸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向學生展示世界上的優秀繪畫作品
世界上優秀的繪畫作品有許多,要想讓學生更好地欣賞它們,教師就要做好引導工作,挑選一些適合小學生欣賞的優秀繪畫作品,讓他們在課堂上感受這些優秀的繪畫作品有什麼樣的意境,並在教師的帶領下,品讀這些優秀的繪畫作品,弄清楚作品的創作意圖、蘊藏含義等,從而使學生對美產生初步的認知。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荷蘭的後印象派畫家梵高的經典作品《十五朵向日葵》,讓學生觀察之後,分組討論交流:這部作品中作者要表達的是什麼,給了人一種什麼感覺,你看到這幅畫時想到了什麼。學生眾說紛紜,各有各的看法。這就代表了在學生的心裏面美往往可以有不同方面的詮釋,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通過美術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優秀繪畫作品,使得更多的學生走進了藝術的殿堂,激發了他們內心對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從而使學生初步建立了美感。由此可見,向學生展示世界上的優秀繪畫作品是培養小學生美感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注重「美感」的知識傳授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堅持不懈地對學生傳授與「美感」有關的知識,這可以讓學生正確理解什麼是美,並逐步形成美感。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色彩、質感、大小、空間等美術元素的講解,逐步引導學生認識美、理解美,明白什麼才算是真正的美;教師可以通過美術實踐,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讓學生理解美的應用,形成審美情趣。
(三)走進大自然,欣賞自然之美
大自然作為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它是一種天然的美,是一種沒有經過雕琢的美,如春天的萬物復甦、鳥語花香,夏天的蟲鳴蟬叫、綠蔭如蓋,秋天的碩果累累、霜天紅葉,冬天的白雪皚皚、滴水成冰……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在自然中進行美術創作,將大自然千姿百態的美描繪於筆下,讓學生通過觀察、描繪等方法展現出他們眼中的大自然之美,從而使他們體驗到自然之美,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四)讓小學生走進美術評論
讓小學生走進美術評論是指讓學生對美術作品認真地進行理性觀察分析後,做出自己的判斷。這種判斷既能體現出學生個體的審美觀,也能體現出學生不同的審美標准。而他們學會了怎麼評論一幅作品,也就自然增加了對美的感受力和鑒賞力。美術教學中,教師可先出示一幅作品,並進行簡單介紹,再讓學生談談自己認為這幅作品想表達什麼、好在哪裡、不足在何處,然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之後小組總結派代表表達自己的看法,最後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學生不僅能學會怎樣正確地鑒賞一幅作品,提高自身判斷能力,還能深化對美的認知。
三、結語
美感只能通過後天的實踐才能形成與發展,且不是短時間或者僅靠幾節美術課就能讓學生完全領悟的。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注重給學生灌輸美學的知識,將對學生美感的培養貫穿於美術課內外,始終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目標。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對美的認知,真正實現美術教育的價值。
Ⅵ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課題研究計劃
解決的問題: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但在農村的小學里,對美術不是那樣很重視,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此情況下,在教學中研究學生學習興趣和感受學習美術的方法。通過不斷的鑽研教材,不斷地實踐和探索更多的方法,使學生歡樂,愉快積極的獲取知識,從而有效的實現美術育人的目的。
研究目標:
美術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本課題的研究志在探討讓學生對美術課產生真正的興趣,也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美術課的學習中來,使學生從內心希望能在這節課中學到一定的美術知識。同時,使老師通過美術課的教學,更好的提高文化課的效率,和諧發展的人。
研究內容:
課堂教學中圍繞主動參與設計活動,繪畫,手工設計。
方法設計:
抓住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如讓學生在繪畫中用不同的表現方式,手工製作等,繼而對這些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完善。針對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進行調查。調查學生喜歡什麼類型的美術課的有效對策。
保障措施:
時間保證,確保課題研究融入教學之中,整理相關資料,方法提高,參與培訓,提高自身研究水平,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設備,創造良好的課題研究環境
Ⅶ 如何進行美術教學課題研究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實現價值和享用價值。而評價,就是人類發現價值,揭示價值的一種根本方法」.在課程研究發展史上,第一次把課程評價納入課程開發過程並使之成為課程開發的核心環節之一的,是美國著名課程學家拉爾夫?泰勒。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名著《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把課程評價問題作為課程開發的四個基本問題之一,從而使課程評價研究成為新課程研究領域的重要內容。自泰勒之後,課程評價領域從價值取向到操作模式,已經歷了幾代嬗變與演化,每次嬗變和演化都直接體現了整個課程領域的變化;每一次的嬗變和演化也都體現了人類不斷擺脫盲目被動而走向自覺能動,同時間接地折射出了時代精神的發展軌跡。
近觀歷史文化,自20世紀後半葉起,世界文化格局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呈現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和文化相對主義的發展趨勢。世界各國藝術教育改革的焦點集中於一種具有開放、互動、多元特徵的,能不斷擴展的藝術課程,而作為小學藝術教育的主幹課程-美術與這一趨勢相對應,其研究方向也向這一方向聚焦。21世紀中國的藝術教育在繼承全世界藝術教育成就的同時,也必須保持本國藝術教育特色,同時建構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新時代特色的藝術教育新格局。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把課程評價觀的轉變作為一條重要樞紐,新課程更重視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美術教育內容不斷更新,美術教育評價也面臨新的挑戰,立足於素質教育的美術教育也更應重視對每位學生發展的可能性作出積極的評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二、研究動因
要提高美術教學活動的質量,保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的落實,就離不開評價。評價不僅是個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手段,而且也是群體間交流的一種必要手段。無可否認,美術教學的過程其實就是師生雙邊的交流活動,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准確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水平,這種學習反饋形式-學業評價會促使教與學形成良性循環機制,從而完整地、准確地體現出美術教育思想。因此,如何進行作業評價成為我們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從評價標准看:美術作業的評價方式是多種多樣,在教學中,大多數老師往往採取當堂評價的方式,如學生、師生共評,教師點評等,作為美術教學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當堂評價美術作業難以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對作業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心理等意識問題,更難以做到深入的恰當的分析,只能泛泛地點到為止。尤其是面對一些大班額的具體情況,僅憑有限的課堂上三五分鍾的作業評價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除了在課堂上的當堂評價外,在辦公室批改學生的美術作業,是大多數老師所採用的對學生美術作業評價的主要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屬於靜態的對於學生學習實踐結果的評價,由於離開了學生本人,多少帶有一些教師的主觀意識,因此在評價時,教師如何通過學生的作業來和學生進行客觀的平等的意識上的交流,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從評價結果上看,發現很多老師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往往重改不重批,有的甚至不改不批,打上一個分數就算完了,至於那個分數是怎麼打的?為什麼那樣打,大多數老師都沒在等級分數之外給學生一個明確的交待,更有甚者,對一些自認為不好的作業竟一撕了之,有的甚至當著學生的面。毫無疑問,這種行為更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人以這種缺乏溝通、缺乏理解、缺乏情感因素,缺乏明確指導的作業評價方式,是對學生勞動成果和學生本人的不尊重,是與《課程標准》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相違背的。
三、課題界定
就當前情況看,提到「評價」,人們大都把它與「判斷」
「價值」等概念聯系起來。本課題所提出的學生作業評價,就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徑對學生學習的計劃、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作出判斷的過程。但要想把握它的准確涵義,還要結合幾個具體問題,其中包括:學習計劃、活動以及結果,即評價內容的問題;學習主體及其心理,即評價對象的問題;關於價值或特點的問題,即將涉及評價的標准;關於評價的方法、途徑問題等等,而其中的具體問題既相互關聯又互相制約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提出了「評語+等級學業評價體系」這一概念。
鑒於美術教學跨年級段多,我們主張應該視具體的學習任務評價,與其他的學習評價模式相互補充。事實上也是對當前學生美術學習評價領域發展趨勢作一種全面的、整體的、合理的概括和總結,同時通過實踐與研究誕生新的評價模式和方法等評價元素。
(一)理論依據
1.多元智能理論。這是美國認知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突出了多元化,認為人的智能結構由7種要素組成,不同組合使每人的智力結構各具特點,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2.教學論指出:評價是構成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布魯姆曾對評價做出過精闢的論述:A評價是一種獲得和處理用以確定學生水平的教育有效性的論證方法。B評價包括了一般期末考試更多種類的證據C評價用於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倡導把評價的過程與結果作為學生繼續學習的動力源泉。
3.烏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每個孩子都有歸屬、尊重、實現自我的需要。兒童的這種認同感來自於各方面對他的評價。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最優秀,如果他們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便會失望、情緒不振。
(二)研究意義
綜上所述,對於本課題提出和建立,也是基於四種不同的需要:學生心理的需要、家長認識的需要、學校教學的需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認為:它的現實意義具體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用「評語+等級」評價學生作業,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學習情感。同時便於家長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子女的美術學習情況。
2. 課題實踐和研究過程,能促使我校美術教師在積極參與教改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教育、科研等各種能力均得以提高。
3.在此過程中,運用「評語+等級」評價學生美術作業的實踐與研究,為教學決策提供科學、可操作性的依據。
四、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研究綜述
經查閱大量文獻等資料表明;教育界這對於「學業評價」「課程評價」等資料方面略有著述,但顯現出「大教育」的跡象,對於「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研究目前還未領略。因此,關於新課程中小學美術學業評價體系的建構與研究方面的課題及論文專著在國內尚屬冷門。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
本課題具體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分別是:
(一)研究內容
1.構建多元化操行評語模式
操行評語是教育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評價本身是一種操作過程,當然不可能方法單一,需要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體系。評價的正確性與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多元化是密切相關的。隨著評語的改革與發展,評語的功能日漸突出。因此,在科學、正確的「指揮棒」的導向和推動下,對受教育者的評價不再是以往的學期末一段簡單的生硬的定性文字,而是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①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
所謂主觀評價也叫做自我評價。學生根據一定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自己的學習、個性特長、與人交往等各方面進行主觀的評估,完成相應的評價任務。主觀評價應當是最重要最常用的評價手段。學生的主觀自我評價是進行積極的自我反饋、自我鑒賞、自我總結、自我調整的有效手段。其次,主觀評價沒有外界壓力,是在高度自覺、積極的基礎上進行的,可以保護和激發被評價者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學生的主觀評價往往是比較深入、貼切的,但是自我評價往往受到評價者的同一性的局限,對評價的觀點、內容、標准和效果,有很強的主觀色彩,缺少客觀標准,如果主客觀差異比較大,就難免會影響評價的准確性。因此,老師在學生的自我評價基礎上應組織學生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小組評價或老師綜合評價,這樣就彌補了自我評價的局限,使學生的操行評語既有自己的主觀認識,又有同學及老師的客觀評價。
②相對評價與標准評價
相對評價指在接受評價的一個群體中,按照一定的評價要求,將每個學生的情況與評價的要求相比較,來確定每個被評價學生所達到的水平,實現評價目的。這種評價受益面大,能全面地評估每一個學生達到的高度,並確定其在群體中的位置,同時使學生可以客觀地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激發積極向上的競爭意識。此種評價方式可根據不同年級段,制定不同的評價標准。但是,該評價是有相對性,有很大的「相比較而言」的弱點。
標准評價是一種相對絕對評價,它告訴學生明確的客觀標准,例如:「你是一位美術愛好者,美術成績優秀,懂得在美術作品中如何表現自己的情感,懂得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標准評價使被評價者只能知道自己有沒有達到某種標准,而並不清楚自己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
③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
定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其特點在對學生學習的表象進行全面的深入細致的考察和分析,進而揭示一個學生的基本特點、對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和學習效果。定性評價多用評語的形式表述,反映學生學習的質的既定性。好處是方法較簡捷,由評價者根據平時學習的直覺和理性分析予以評定,但它完全局限於評價者的教學經驗和洞察力,主觀性強,客觀依據不足。
定量評價也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評價的方法,主要運用統計學原理,考察學生的學習有個量的搜集和積累。雖然操作起來較復雜,但有具體的數據作基礎,作為分析、評價依據,就比較客觀,也比較科學。
④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
學生受教育的過程評價,指的是不單純依靠對學生結果的測定來進行評價,而是重視對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的進展情況進行觀察記錄,來評定每個學習時期或學習步驟本身的優缺點。如某位學生,剛開學一段時間學習很努力,且學習效果很好,但後期學習鬆懈,效果較差,這樣在評價時應體現他的這一學習的過程體現
結果評價主要依靠學生的最終的學習效果的測定成績,這個測定結果雖然很重要,但不能作為我們評價學生的唯一依據。因為我們要考察學生好的成績是怎麼得來的,同時,也要考察學生的學習過程所獲得的結果如何。在實踐中,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為了提高評價質量,使學生的操行評語是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各種情況,就必須建立科學、公正、多元的現代評價體系,我們必須用好評價這一杠桿,勇於探索,積極創新。如何就學生的受教育過程和結果進行有效的監控、解剖、收集和運用有關信息,對他們的學習效能和質量作出准確判斷和評價,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深感任重而道遠,我願在此課題不斷探索和研究。
Ⅷ 美術課有哪些課題可以研究
唐三彩,中國國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