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旱室
A.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農業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抄: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襲農業研究所 (衡水市農科院),成立於1955年。現有幹部職工103人,其中幹部73人,工人30人,在研科技人員52人,非營利科研機構編制為60人。 研究員11人,副研究員20人。設7個研究室、4個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和1個 旱作節水農業試驗站。擁有固定資產總值1200餘萬元,儀器設備總價值1260餘萬元。主要從事作物高產、抗旱新品種選育、旱作-節水農業、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研究和開發。
B. 科學性的問題
1、無土栽培的優點是:不怕營養流失,只用營養液操作簡單栽培所需營養液費用低,成活率高。缺點是:容器代價高,適合搞長期投資,但此投資容器得不到充分利用,另外得時刻注意植物的生長情況,無土栽培比有土栽培死亡等待時間更快(這是因為土壤的營養成分可以擴散補給)
2、無土栽培是根據植物需要的微量元素的比例調配成營養液供植物吸收成長。試驗是基於外國一名科學家用三年時間試驗出:植物的成長不是吸收了土壤,而是吸收了土壤中的元素(通過稱量土壤的重量得到的結論)
3、醫院里的醫葯器材全部是按照一次性設計的,並且各種品種的容器形狀都是唯一的,一方面是為了方便管理,防止用錯葯,另一方面是葯物需要密閉,葯物容器是由國家有關部門統一按照標准消毒後才可用的,二次利用的容器一般密閉性不好。當然,針管之類的東西是怕傳染。
4、溫室種植原理:太陽光照射到地球時的傳輸關波為短波,同時向外以紅外線的長波輻射方式向空中放熱。塑料薄膜和玻璃能讓光短波透過,同時又能阻止紅外線長波,所以在塑料薄膜貨玻璃房內種植植物的生長不受外界溫度的影響而有適宜的而且能持續吸收太陽光。
5、塑料是一種很難分解的聚乙烯有機化合物,其分解周期至少100年,並且可能達到上千年。其破碎形成的塑料微粒很小,但是堅硬無比,隨河流匯集到海洋。海洋的動物在進食時將其吃入體內。一部分小微粒滲入動物體內,在動物體內聚集,通過食物鏈的作用,在高級的動物比如貓、狗、老虎、獅子、人等體內大量聚集,造成血液循環受阻、排泄不暢,引發不可阻擋的心血管疾病 ,動物滅絕。當然直觀上它是白色的,我們視野中也不好看,但這只是表面的。
回答完畢
C. 幾個問題,很急,,科學好的進啊!~
1.A
2.B 鼓腹巨蝰是非洲著名的毒蛇,長約90-130厘米,體型粗短,尾部短小,頭部寬大,體色褐黃,如稻草稈,且伴有斑紋。主要生活在半乾旱地區,棲息通常在水域附近。攻擊速度極快(為1/25秒),毒性劇烈。一次可產下90多條幼蛇。
3.B 能量守恆,即使是提取真空能的裝置,也最多能使效率到百分之百
4.C 南美林蟒
B應該說的是網紋蟒
網紋蟒(又叫網蟒)是世界上最長的蛇,雖然綠水蟒沒有它這么長,但是綠水蟒比網紋蟒要粗重得多,網紋蟒的皮膚斑紋十分漂亮,它們是卵生的蛇類,每次產下近100隻蛇卵,並且有護卵的習性.網紋蟒幾乎同緬甸蟒同樣常見,但是它比緬甸要難馴化得多,並且攻擊性很強.曾經有過網紋蟒襲擊人致死的事件.印度尼西亞捕獲了一條網紋蟒長14.85米,如果經過證實,這條蟒將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蛇.
網紋蟒
5.B.僧帽水母
6.B
7.(1)怒號 是因為風吹過窗逢,門縫, 氣體高速流過物體表面形成的.
"卷我屋上三重草" 是指捲起屋上的三重草?
物理學中, 速度越高的地方, 氣壓越低, 屋頂上強風吹過, 風速高, 屋內因為室內空間, 明顯不會刮大風, 氣壓比屋上面高.形成一向上的揚力.
(2)這個
1比如風一吹門就關了,因為有風一側的壓強比沒風一側的壓強下
2刮台風的時候,屋外的壓強小於屋內的,所以房頂會被掀翻
D. 俗話說:「大旱之後必有大震」,有科學道理嗎
乍一看,乾旱和地震之間的關系似乎完全不同,就像公雞打鳴和日出一樣。然而,哲學告訴我們,世界是相互聯系的,這種聯系是普遍的。盡管我們仍然不知道乾旱和地震之間的聯系,但這些經驗數據使我們相信它們之間有不可避免的聯系。在這方面,我們也可以做出一些科學的猜測。我們知道空氣被壓縮後溫度會上升。當進行機械測試時,我們還發現金屬或其他物體被擠壓後會發熱。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去擠壓鋁廠看看,問一下工程師,馬上清楚。現代科學普遍認為,地球板塊相互擠壓和摩擦,從而引發地震。
作為一種極其強烈的自然現象,地震之前必須有許多徵兆。以動物為例,各種動物的某些功能和感知地震前兆的能力有很大差異。一些動物比人類對次聲波和超聲波更敏感。有些動物比人類對小振動更敏感。一些動物比人類對熱變化更敏感。如果我們積極收集這些數據,總結經驗並採取預防措施,我們肯定會實現我們減少災害程度的願望。正如用公雞啼叫來判斷日出是不準確的,用乾旱來判斷地震也是不準確的。然而,在現階段,它仍然是一種值得注意的經驗方法,乾旱是一種值得注意的信息。
E.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歷史沿革
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 1958年6月,中國科學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隊在原中國科學院青甘綜合科學考察隊之冰川小分隊的基礎上成立(是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的前身),大本營設在蘭州。
1962年中國科學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隊調整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凍土研究室。
1965年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室(原治沙隊)合並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
1978年以冰川凍土研究領域為主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 1958年10月在蘭州建立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地球物理研究室,領導進行人工降水、人工消雹和融冰化雪等試驗研究,並負責管理蘭州觀象台業務。
1959年5月正式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蘭州分所(是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前身),主要開展青藏高原氣象學、高原和乾旱氣候、輻射氣候、邊界層物理、雲和降水物理、大氣電學以及大氣環境監測評價等領域的研究。
1974年4月1日正式組建了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 1958年10月,國家有關部門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召開了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陝西、寧夏六省(區)治沙規劃會議。
1959年3月在蘭州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治理沙漠科學考察隊(簡稱「治沙隊」,是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的前身),並分別成立了10個考察隊,當年就開始了北方地區的沙漠、戈壁和沙地的綜合考察。
1962年中國科學院治理沙漠科學考察隊調整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室。
1965年整體從北京遷至蘭州,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凍土研究室合並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沙漠研究所。
1978年以沙漠研究領域為主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蘭州沙漠研究所。 截至2013年,寒旱所共有在職職工645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科研人員347人,科技支撐人員160人,正高級技術人員93人,副高級技術人員146人,進創新崗位人員47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7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34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4人,國家「西部之光人才計劃」入選者81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秦大河、姚檀棟、賴遠明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安黎哲陳國雄董治寶馮起高艷紅何元慶何志斌侯書貴黃春林金會軍賴遠明李鋒瑞李寧馬小飛.齊吉琳拓萬全王寧練王若愚王新平溫智文軍吳通華效存德謝昌衛徐建中薛嫻楊保楊梅學宜樹華余曄張明義趙暉周立華左小安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董治寶馮起侯書貴康世昌賴遠明李新李新榮王寧練王訓明吳青柏效存德楊保姚檀棟趙文智 2014年3月,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已形成七大研究室、三大研究系統的龐大科研及支撐體系,突出了冰川、沙漠、高寒區資源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特色。七大研究室分別是: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室,沙漠與沙漠化研究室,高原大氣物理研究室,凍土與寒區工程研究室,寒旱區水土資源研究室,生態與農業研究室,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室。三大研究系統分別是以實驗分析研究為主的實驗分析系統,以野外觀測試驗研究為主的試驗觀測系統,以信息共享和網路應用、圖書編輯服務為主的信息平台系統。為使科研與支撐體系融合成為有機整體,實驗室和野外台站均歸入到相應研究室。對外,實驗室和野外台站是相對獨立機構;對內,以學科領域為核心,研究室、實驗室、野外台站三位一體,形成整體;既可加強實驗室的外圍梯隊力量,又可使研究領域形成研究、實驗、試驗相結合的有效組合,促進學科發展。
國家重點實驗室: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寒旱區陸面過程與氣候變化重點實驗室、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實驗室、沙漠與沙漠化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寒旱所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研究室、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實驗室
甘肅省省級重點實驗室:甘肅省極端環境微生物資源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實驗室、寒旱所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研究室、甘肅省黑河生態水文與流域科學重點實驗室 設施設備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儀器設備分被應用於研究所環境演變監測平台、環境演變分析平台、工程方法研發平台、逆境生態研究平台、計算模擬平台五大平台。有以下在用大型儀器設備。此外設有便攜設備調度中心。
環境演變監測平台:三維地貌激光掃描系統、多相流力學實驗測量系統
環境演變分析平台:離子色譜儀系統、離子色譜儀ICS-3000型、氣體同位素比質譜儀MAT-253、氣體同位素比質譜儀MAT-252、離子阱氣質聯用儀、X射線熒光光譜儀、釋光全自動測量儀、室內風沙環境風洞、氣體穩定同位素質譜儀
工程方法研發平台:多通道探地雷達、地質雷達、AGI多道分布式密度電法儀器、振動三軸材料試驗機、振動三軸試驗機
逆境生態研究平台:實時熒光定量PCR儀
計算模擬平台:超級計算 館藏資源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圖書館於2000年由原中科院冰川所、沙漠所、大氣所圖書館合並組建而成,本館是一個小型、專業化圖書館,以地學為主,邊緣學科為輔,突出書刊的學術性、理論性,力求書刊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寒旱所圖書館館藏書刊具有鮮明的冰川、凍土、沙漠和大氣、水文專業特色。截至2006年11月,有中西文現刊182種、中英文報紙16種:館藏中西文過刊3萬余冊,最早可回溯至1929年, 中文圖書23000餘冊,英、俄、日文圖書22000餘冊;各類地圖十萬余幅,航空照片近十萬張,水文氣象資料近萬冊。
F. 一個什麼科學實驗室,裡面有一個大老鼠、一個博士、一個女的(很早以前的電視節目)求全名。
我在 小神龍俱樂部 看的 好懷念啊!!
《比克曼科學世界》
英文片名:Beakman 's world
全集內視頻: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3617595/
好喜歡啊容~~~
G. 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怎樣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簡稱寒旱所)是按照中國科學院「知專識創新工程試屬點」工作的戰略部局要求,由中國科學院原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蘭州沙漠研究所和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通過學科定位、機構調整、研究領域交叉融合,在保留原有的特色學科基礎上,凝練出優勢研究方向,於一九九九年六月整合而成。
H. 怎樣建造旱垣日光溫室
關於這樣建造日光溫室的問題可登陸《邯鄲伯樂溫室有限公司》,是專業生產各種類型溫室骨架加工的廠家!
I. 中科院蘭州寒區旱區研究所
李崇銀,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員,男, 1940年出生於四川達縣, 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系,並進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85年晉升為副研究員,1987年晉升為研究員,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80.6-1987.7曾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Illinois大學大氣科學系進行合作研究,1991.11-1992.4作為訪問科學家在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組織(CSIRO)大氣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曾任大氣所大氣環流與地球流體力學研究室主任(1984-1995)兼LASG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985-1993),大氣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1988- ),中國氣象學會動力氣象學委員會主任(1987- ),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秘書長(1999-),國際動力氣象學委員會委員(1991- ),國際氣候變化及可預報性研究計劃(CLIVAR)科學指導組(SSG)成員(1997-1999),CLIVAR季風專家委員會委員(1995-2001)。
幾十年的研究工作,他在熱帶氣象學、大氣低頻振盪及其動力學和ENSO循環動力學等大氣科學前沿領域內取得了系統的創新性成果,為推動熱帶氣象學及氣候動力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大氣季節內振盪動力學研究方面,最早提出對流加熱反饋是激發產生熱帶季節內振盪的重要機制,並完善了熱帶大氣季節內振盪的CISK波理論。在ENSO循環動力學研究中,主要在厄爾尼諾事件發生機制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果,揭示了東亞冬季風異常對ENSO發生的重要激發作用;進一步的研究還指出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層海溫的異常及其東傳是ENSO發生的直接原因。在大氣低頻振盪研究方面,系統研究了大氣低頻振盪的特徵,提出了大氣低頻遙相關(響應)的理論及動力學機制。在衛星紅外遙感測濕,以及季風和台風動力學等熱帶氣象學領域,也作出了一系列有影響和有意義的成果,已在國內外主要學術刊物上發表科學論文180餘篇。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二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次;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和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三次。主要著作有:
1、《氣象衛星的紅外遙測及反演(二)》(1979)
2、《動力氣象學概論》(1985)
3、《動力氣象學》 (1988;1996)
4、《大氣低頻振盪》 (1991)
5、《氣候變化的若干問題研究》 (1992)
6、《大氣低頻振盪(修訂本)》 (1993)
7、《氣候動力學引論》(1995)
8、《氣候動力學引論(第二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