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科學是否確定

科學是否確定

發布時間: 2021-03-23 12:39:27

科學現在已經有了一個確定的定義 對嗎

科學[science]
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科學是對已知世界通過大眾可理解的數據計算、文字解釋、語言說明、形象展示的一種總結、歸納和認證;科學不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渠道,但是具有公允性。
詳細解釋
科舉之學。 宋 陳亮 《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學之興,世之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2. 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知識體系。 毛澤東 《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人們必須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質,因此需要有科學。」 公劉 《太陽的家鄉》:「這種悲慘的情況,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所能改變的,根本問題是要辦教育,叫人們接受科學。」
3. 特指自然科學。 曹禺《北京人》第二幕:「白吃,白喝,白住,研究科學,研究美術,研究文學,研究他們每個人所喜歡的,為 中國 ,為人類謀幸福。」
4. 合乎科學的;合理的。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我不相信戀愛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學。」柯岩《奇異的書簡·船長》:「多麼精細,多麼科學!完全是科學家的邏輯!」
科學包含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它涵蓋三方面含義:
觀察:致力於揭示自然真相,而對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觀察或研究(包括思想實驗),通常指可通過必要的方法進行的,或能通過科學方法——一套用以評價經驗知識的程序而進行的;
假設:通過這樣的過程假定組織體系知識的系統性;
檢證:藉此驗證研究目標的信度與效度。
科學知識指覆蓋一般真理或普遍規律的運作的知識或知識體系,尤其指通過科學方法獲得或驗證過的。科學知識極度依賴邏輯推理。
據說文解字,科,會意字:「從禾從斗,斗者量也」;故「科學」一詞乃取「測量之學問」之義為名。
從唐朝到近代以前,「科學」作為「科舉之學」的略語,「科學」一詞雖在漢語典籍中偶有出現,但大多指「科舉之學」。 最早使用「科學」一詞之人似可溯及到唐末的羅袞。
「科學」一詞由近代日本學界初用於對譯英文中的「Science」及其它歐洲語言中的相應詞彙,歐洲語言中該詞來源於拉丁文「Scientia」,意為「知識」、「學問」,在近代側重關於自然的學問。
在日本幕府末期到明治時期,「科學」是專門的「個別學問」,有的在以「分科的學問」的意義被使用著。
明治元年,福澤諭吉執筆的日本最初的科學入門書《窮理圖解》出版。同時,明治時代「science」這個語言進入了的時候,啟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學」作為譯詞。
甲午海戰以後,中國掀起了學習近代西方科技的高潮,清末主要通過近代化之路上走在前面的日本學習近代科學技術。許多人認為,中國最早使用「科學」一詞的學者大概是康有為。他出版的《日本書目志》中就列舉了《科學入門》、《科學之原理》等書目。辛亥革命時期,中國人使用「科學」一詞的頻率逐漸增多,出現了「科學」與「格致」兩詞並存的局面。在中華民國時期,通過中國科學社的科學傳播活動,「科學」一詞才取代「格致」。
在中國,教科書上一般將科學分為自然科學(或稱為理科)和社會科學(或稱為文科)。而諸如心理學、哲學(有別於科學)在中國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概念被認為存在劃分不清、界限模糊的情況。因而「科學」一詞常被模糊地使用。工程學科稱為工科,理科和工科合成理工科,而文科和理科又合稱文理科。
從准確、可驗證性並能達到普遍公認的角度講,科學一詞指自然科學。廣義的科學又包含了科技及社會學。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1978年),科學被解釋為:
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
合乎科學(精神、方法等)的。

Ⅱ 什麼原則是科學事實成立的重要判斷依據

可重復原則是科學事實成立的重要判斷依據,是科學確定性、普遍性的奠基石。

重復原則是生物實驗設計的基本要求之一。重復原則就是控制某種因素的變化幅度,在同樣條件下重復試驗,然後觀察它對實驗結果影響的程度,任何實驗都必須重復,這才能具有科學性的標志。

隨機性原則雖然要求隨機抽取樣本,能夠相當大的程度上抵消非處理因素所造成的偏差,但不能消除其全部影響,從而重復原則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提出的。

科學假說的提出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論原則。

1、解釋性原則

解釋性原則關注的是科學假說和事實的關系。提出假說的目的是解釋新的實驗現象,同時它還必須能解釋所有經過實驗復核的已知事實。

即使僅僅存在一個事實是假說不能解釋的,這個假說也應該進行修改甚至摒棄。例如燃素說由於不能對金屬煅燒之後重量增加的現象做出合理解釋,因而不能被普遍接受,最終被氧化說取代。

2、相容性原則

相容性原則關注的是科學假說和已知科學理論的關系。一般而言,科學假說不應與已知的科學理論相矛盾。若兩者有矛盾之處,應首先檢驗科學假說。但科學理論也有其適用范圍和相對性,不能將科學理論的正確性絕對化。

3、可檢驗性原則

也即可重復性原則,科學假說應該可以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否則就失去了存在的資格。這里所說的可檢驗性指的是原則上的可檢驗性,而非技術上的可檢驗性。

有的假說根據目前的理論水平來看,是可以檢驗的,但由於技術上的條件尚未具備,檢驗不能立即實施,所以此假說具有原則上的可檢驗性,而不具備技術上的可檢驗性。

4、簡單性原則

從哥白尼到愛因斯坦,許多自然科學家都堅信宇宙的簡單性和有序性,都在不斷追求事物之間簡單、有序的關系。愛因斯坦曾指出:邏輯上簡單的東西,也許不一定是物理上真實的東西,但物理上真實的東西一定應當是邏輯上簡單的。

(2)科學是否確定擴展閱讀

從近代到現代,科學實驗經歷了很大發展,科學實驗的社會性也逐步提高。到了1940年代以後,科學實驗的規模愈來愈大。科學實驗再也不是科學家個人的事業,而成為整個社會事業的一個有機部分。

科學實驗和科學觀察一樣,也是搜集科學事實、獲得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是檢驗科學假說,形成科學理論的實踐基礎,二者互相聯系、互為補充。

應事先提出假說或需要檢驗的觀點、理論等。

實驗在科學研究中主要有兩種目的:

1、探索和發現新現象或新規律;

2、檢驗已有知識或理論的正確性。

一般說來,在做深入的大規模的實驗前,先要做一些探索性的試實驗,先簡單後復雜,這樣可以為以後的實驗工作積累相關的信息和思路。實驗要注意其可重復性。

只有多次重復,才能表明其成果是可以讓大家認可的。1959年美國物理學家韋伯曾宣布,他的實驗裝置已直接收到了從銀河系一天體發出的引力輻射,直接驗證了愛因斯坦關於引力波的預言。但是,其實驗在世界上十幾個實驗室都未能重復,因而也就沒有被科學界承認。

Ⅲ 什麼是科學

科學是具體的事物及其客觀規則,具體的實事求是,諸多的實踐經驗,實證之學,科學主要內容是具體的世界觀與具體的方法。

科學是宇宙的現象和規律,宇宙所定下的規律不會互相否定,例如宇宙不會規定它的規定是錯誤,宇宙不會規定既能穿越時空,又規定不能穿越時空,在這兩個規定中宇宙只能規定一個是對的,另一個是錯誤的。

宇宙定下的規律不會沒有意義,例如宇宙不會規定在宇宙什麼都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存在沒有意義,故宇宙中的物體才會運動,出現生命這種存在。

(3)科學是否確定擴展閱讀

科學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

布魯諾被燒死不是因為傳播日心說,而是因為捍衛自己的宗教信仰;哥白尼並沒有被燒死,而是壽終正寢;牛頓發現萬有引力是因為繼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並不是被蘋果砸中後憑空想出來的......一開場,吳國盛教授就澄清了公眾對科學知識的一些常見誤解。

並指出科學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都不是絕對正確的,一個時期它是正確的,後面又被修正,後面的理論使前面的理論變得局部正確,有條件的正確,而不是絕對正確,比如牛頓力學在誕生時是標準的科學理論,但是有了相對論以後,就變成局部正確的理論。

科學理論也不完全是由實驗數據歸納出來的,審美也可以引導科學發現,比如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海森堡就說過:「當大自然把我們引向一個前所未有的和異常美麗的數學形式時,我們就不得不相信它們是真的。」

科學家可能在別的問題上不計較,但在科學發現的優先權問題上一定是要計較的。比如牛頓,和胡克搶萬有引力的優先發現權,和萊布尼茨搶微積分的發明權。因為優先權是推動科學進步的重要制度安排,諾貝爾獎就只獎勵第一個發現的人。

科學家也不都是狹隘的專家,很多人都有廣泛的愛好,比如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玻爾同時也是一名足球運動員, 1922年當地報紙報道說「我國著名足球運動員玻爾獲得本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Ⅳ 從科學尤其是物理學的角度,未來是確定的嗎

這是兩種來基本的哲學觀源和世界觀的問題:這個世界是決定論的,還是非決定論的?科學目前尚未就此給出任何確定的回答,因此怎麼選擇仍然視個人而定。不過一個可以肯定的事情是,即便這個世界是決定論的,未來也仍然是實際不可預測的,因此從現實角度來看,我們大可以相信我們仍然有著我們認為的「自由意志」。

Ⅳ 科學問題,不是很確定

1.B
2.O2
3.A

Ⅵ 在科學上能否確定氣候變化的危險閾值是什麼

閾值又叫臨界值,是指一個效應能夠產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唐氏綜合征的危險沒有超過篩遷閾值。屬低危人群。開放性脊柱裂(OSB)的危險度沒有超過篩選閾值。屬低危人群。Trisomy18的危險度沒有超過篩選閾值。屬低危人群。

Ⅶ 科學是否只局限於確認事實

科學,有理論與事實之分。理論,是憑借目前的科學,經過大膽而又謹慎的推理推導出來的,而事實就不用多說了。霍金提成宇宙無邊有界的觀點,但目前科學水平無法驗證,這也就是他沒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

Ⅷ 什麼原則是科學事實成立的重要判斷依據,是科學確定性,普遍性的奠基石

可重復原則是科學事實成立的重要判斷依據,是科學確定性、普遍性的奠基石,

Ⅸ 如何看待不確定的科學和不確定的世界

作者以氣象、地質、生物、金融、政治等多方面的案例,講述了科學不確定性與世界不確定性,力圖讓讀者用對待日常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的方式,來理解和適應科學中的不確定性。
亨利·N·波拉克,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現任密歇根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曾任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地球科學部顧問、美國地球物理學聯合會委員。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