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科學課堂教學

科學課堂教學

發布時間: 2021-03-22 16:16:38

① 怎樣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效率

加強教學有效性,提高課堂效率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用好科學課堂的每一分鍾是加強教學有效性、提高課堂效率的第一步。由此,我們可以從提高教學水平,增加教學有效性;明確課堂紀律要求,嚴格管理;注重言語聲音,強化語感效應;把握知識容量,合理控制時間;根據教材特點,選擇恰當方法等五方面來努力。

② 如何把小學科學課上好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如何讓學生學得主動、認真、愉快,對於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培養「四有」的社會主義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我們以《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為指導,結合教材特點和當地自然和社會環境以及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做了一些嘗試。現在寫出來與各位同仁共享。不當之處,請各位老師予以批評指正。
一、要更新教育觀念,確立正確的課程理念:
1..主動學習 :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了解科學知識的功能與價值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主開發的過程,是疑問、困難、障礙、矛盾的暴露過程和心智、個性、成果、喜悅的展示過程的統一。 2.、我們應更多的關注課堂:課堂教學是學生 最主要、最經常、最大量地獲得教育的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對於師生猶如戰場對於將士。向課堂40分鍾要高效益,是科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學生心往神馳的境界。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深刻領悟:「學科學對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3.定準角色: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教互學、主動開發、共同提高的科學課的雙向互動的創造性過程。 4.面向全體:以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為本,兼顧優秀生、中等生和後進生,創設良好的科學教學氛圍,讓科學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
二、要有強烈的新課程所要求的目標意識。
教學目標有預設目標和生成目標,有直接目標和間接目標。至於原來我們特別關注的知識,它只是用來整理的其中一個目標,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或主要目標。如:科學三上年級的《我的大樹》一課教學中不是追求學生對大樹的知識究竟知道多少,而是引導學生如何確定觀察內容,如何充分利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讓學生通過活動體會和領悟「什麼是觀察」「觀察和看有什麼不同」,學會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匯報交流等等。學生在活動中通過看、摸、聞、聽等多種方式全身心的感受和體驗;用測量的方法知道大樹的粗細、高矮等有關信息;用文字、圖畫、採集標本等方法記錄收集到的信息;用形象的語言和動作向大家描述大樹……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對自己觀察的大樹有了直接的認識,對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的興趣,科學素養也就在這樣的活動中形成了。 因此,在科學課堂上要有強烈的新課程所要求的目標意識,沒有目標意識或目標偏失的課就是沒有質量的課。
三、要優化教育資源,整合具體的操作過程,並要重視教學設計在實施中的合理性。
小學科學是一門具有活動性特點的比較綜合的新課程,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對教學內容進行活動化的處理,把課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有關聯的活動組合。上課時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活動組織和指導工作,根據探究價值的大小引領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活動,並在多向互動中培養學生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素養。 科學新課程標准中指出:在小學階段,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過高,必須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涉及科學探究的某一個或某幾個環節,也可以是全過程。因此,科學課堂教學是一項靈活性比較大的工作,不同的教學內容就有不同的教學重點和教學環節。
四、要體現學生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雙主體」
針對新課程標准所提出的科學課要體現學生主體與教師指導、活動的趣味性與探究性、活動的量和質這三對關系是否和諧。學生主體與教師指導的關系的具體表現之一是:尊重孩子的學習意願和教師控制教學進程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孩子做出的回答、選擇以及結果、結論,而學生的活動往往非教師所能控制,因此任意性的學生主體作用將直接影響後續教學的方向和質量;另一方面教師必須把課堂教學引向課程目標、教學目標,因此教師的引領必不可少。但引得多了,學生主體就淡化了,引得少了,學習效率就下降了。本人認為:教師在處理這對關系時要承認學生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雙主體」,即教師是在學生主體活動中發揮著主體作用,及時介入、及時提煉,做到心中有譜;活動的趣味性與探究性的關系表現在:趣味性的活動不一定具有探究性,而探究性的活動也不一定具有趣味性,兩者往往不可兼得。本人認為:教師在處理這對關系時要從學生的特點、生活和學習基礎等實際情況出發進行考慮,允許學生探究生成性的大家都興趣的又有價值的問題。至於事先考慮好的問題,教師應根據需要有機地穿插在教學過程中,在不影響教學目標達成的前提下,讓學生自由選擇自由探究。另外,教師還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把課內的多種有價值的探究性問題延伸到課外,做到趣味性和探究性的統一;活動的量和質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活動的結構及內涵的研究上。科學課就是有一個個有關聯的活動組成的,這些活動存在著一定的結構性,好的結構不但能使活動達到好的效果。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五、要充分利用現代電化教學手段。 《課程標准》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展為主線」的現代教學理念。因此,我們根據目標和內容,結合小學生對新奇事物具有好探究的心理特徵,運用音響、幻燈、電視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們有意指導學生看中央電視台的《動物世界》、《人與自然》、《致富經》等電視欄目,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人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在教學有關植物的根、莖、葉和動物方面的一些內容時,又把這方面的內容製成幻燈片,學生的學習由原來書中的抽象講解,變得栩栩如生,一目瞭然。學生掌握起來也輕松、愉快。
六、要重實驗操作、讓學生主動發展。在教學中,我們強化演示實驗,提高教學效果。實驗具有直觀性、趣味性、知識性。做好一個演示實驗會比抽象籠統講解更具體、更有吸引力,學生觀察實驗操作時都精力集中,甚至留下終身難忘的記憶。如《浮力》的教學,我們准備了一個裝滿水的水槽,手中拿一木塊,問學生:將木塊放入水中,會是什麼樣呢?學生有不同的說法,都紛紛說出自己的結論。當我們演示時,學生聚精會神地觀察,證實自己的結論是對或錯,這樣學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後讓幾個學生上來演示,用手向下按木塊,說說手有什麼感覺,這時我們告訴學生這種向上推的力就是浮力。再讓學生想想,如果把鐵塊放在水中又是什麼樣的結果呢?(沉下水底)是不是下沉的鐵塊就沒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學生思考後,我們再演示。用測力計先測出鉤碼的重量,記錄下數據,然後將鉤碼放入水中,再看此時測力計的數據有什麼變化, 得出數據,既真實、又可信。最後,師生共同分析,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由於學生參與其中,記憶深刻,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果。
七、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求知慾是對新事物進行探究的心理傾向,是激發創造活動的「誘發劑」, 是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原動力。好奇心則是求知的大門。為了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教學中,我們從學生感興趣的材料著手,有效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的位置上,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找出問題的答案。尊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如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課前,我們有意把一個乒乓球弄癟,課堂上,我們向學生求教:「老師剛才打球時,不小心把球弄癟了,誰能幫老師修復一下。」這時有幾個同學說:「老師,你把球放在杯子里,再倒點熱水,球就會鼓起來。」有的同學說會不會喲?這時,我就找個同學按他說的方法做。等球鼓起來,教室里一片歡呼聲。我們就抓住時機問:這是什麼原理呢?你們知道嗎?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好嗎?學生一下子都活躍起來了。對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老師要加以保護,不能因學生的想法幼稚而嘲笑、斥責。教學中,無論學生思維成就的大小,都要給予鼓勵。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應充分體現學科特點,根據教學實際充分挖掘科學的教育功能,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切實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科學素質。

③ 如何組織科學課堂教學

有效教學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它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高效的、低效的、無效的?教學有沒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教學內容或教得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沒有學到什麼或學得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的唯一指標。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中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這意味著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策略將由重「知識」傳播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研」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科學課堂因此呈現出新的特點。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我們原來的教學思想,探索出一條適合科學課教學的新路子,提高我們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每個教師都要思考並付諸行動的重要事情。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想法、做法。一.良好的課堂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科學課堂中,特別是觀察、實驗課,面對眾多新鮮的器材、實驗材料,學生都有一種好奇與沖動。表現在:有的學生爭搶儀器、爭做操作,隨意擺弄器材,只顧玩,忽視了要研究的問題。有的學生總是爭著動手,不願做記錄、觀察。這充分體現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良好的紀律是教學活動有效的前提,課堂中我們發現學生有「偏離」現象,我們應該及時給以提醒,維持好課堂紀律。在平時教學中逐步與學生建成約定俗成的習慣,貫穿於活動的始終。我們也可以從小組人員搭配和評價上去改善。小組人員合理搭配。把不同能力、不同特長的學生分在一組。如動手能力強的、觀察細致的、好記錄的分在一組,讓其各展所長、各盡所能。同時可以把小組分的小一些,如兩人組可以滿足學生愛動手的心理。注重實驗活動全過程的評價。把從明確步驟到交流所得都納入成績的范圍。讓學生重視每一個環節。這樣就可以杜絕爭搶儀器,影響活動氛圍,沖淡思維集中度,浪費時間的情景發生,提高科學實驗的效果。二.讓課堂生活化《科學》作為課改中的一門新課程,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他們喜聞樂見的內容來研究,顯得更具有生活性、實踐性和知識性,這樣能調動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關注生活、增強生產生活中科學的意識。從而讓他們從生活中學到科學知識,初步懂得一些科學原理,為今後的生活和學習奠定基礎。自然科學課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讓生活課堂化,讓課堂生活化,引導學生把自然科學知識應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去體驗和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然科學來源於生活又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達到科學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目的。我們科學課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科學源於生活並且無處不在,使學生的學習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讓學生們懂得學習自然科學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驗生活。例如在教天氣這一單元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水,大家都知道水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和常用的資源,學生對水有著豐富的感性認識,但水有哪些基本的物理性質呢?比如水的顏色、氣味等等學生沒有充分的理性認識;在生活中水的各種形態(比如冰、雪、雨、雲霧……)學生在生活中都親自感受過,但它們是不是水?它們是怎樣形成的?蒸氣能直接變成冰嗎?這些問題就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也成為科學課課堂自主探究的主要內容。再如:聲音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在教學聲音這一單元時,我這樣設計教學:利用橡皮筋和木版製作的能發生的木版,通過游戲激發興趣,然後通過實驗找出聲音的存在並適時提問: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都聽到了聲音?這時將課堂實驗與生活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聲音是無處不在的。從而達到在生活中學習,通過學習更好的認識自然、認識生活的目的 三.科學課課堂是開放的科學課程的開放性,表現在時間、空間、過程、內容、資源、結論等多方面。即科學課不受課時的束縛,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外去探究、去發現;科學不受課堂的束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科學課的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強調豐富性、多樣性;科學課的結論可能不是唯一的。例如:在教授有生命的物體一單元時,我安排了這樣的前奏:讓學生在家長帶領下課前通過調查「動植物生活的環境?」「動植物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動植物生長需要的條件」「影響動植物生長的原因?」等等,讓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再把對大自然的認識帶到課堂中來。通過各方面的課前調查和課堂上的匯報、討論與思考,孩子們對大自然有了比較豐富的、系統的認識。再如:教授溶解一單元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讓他們思考:「你們知道什麼是溶解嗎?」引發了學生們熱烈的討論,同時激發起學生的思維,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對溶解

④ 怎樣才能使科學課堂教學更有效,讓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⑤ 如何組織小學科學課堂教學

科學課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要「以探究為核心」。而探究課的開展,必須以成功的課堂組織為前提。課堂組織管理中要注意樹立教師威信,制定必要規則,要讓學生明確探究的目的、還要指導探究的方法

⑥ 如何打造科學課的有效課堂

如何打造科學課的有效課堂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科學課程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活動也是「做中學」的核心活動。科學課上,我們看到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親自體驗,親身經歷著一個又一個的探究過程,科學課呈現出了與以往明顯不同的特點:學生動手機會多了。然而,學生的科學探究到底情況如何?以探究為核心的高效課堂教學怎麼樣?這是我們近兩年來關注的問題,事實上,我們的許多科學課都存在著課堂教學低效的現象。本人在這方面作了一些調查研究發現如下科學探究高效性缺失的現象:
一、內容不實際,探究走過場。有些時候,
由於教師對學生的已有經驗了解不夠,要求探究的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與學生認知水平、年齡特點不符,學生缺乏探究能力,臉上一片迷茫,無從下手或隨意擺弄,致使探究成為一種課堂教學的擺設,走過場,毫無意義。
二、常規未養成,課堂鬧哄哄。
良好的習慣影響人的一生,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但我們經常會碰到或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才進實驗室,或剛到導入環節,就開始偷偷擺弄材料,到了活動環節,學生只顧著搶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燒杯,不會傾聽,不會觀察,不會記錄,不會交流,課堂上鬧哄哄,老師扯著嗓子叫,或者拿著小棒敲桌子,學生充耳不聞。
三、材料雜而亂,擺弄無結果。
新課程強調讓學生經歷過程,這是針對原來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象而言的,雖然說:收獲盡在過程中,學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獲,但現在有些老師片面地理解了這一新課程的理念,學生通過對一堆材料的擺弄,毫無收獲也是徒勞。因為,只要過程不要結果,相當於只要耕耘不要收獲,沒有結果的過程是無意義的過程。
四、分組不合作,只作壁上觀。
學生探究活動往往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但由於學生認知上的差異、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參與科學探究的學生只佔少數,小組活動中,個別學生承擔全部探究任務,成了小組探究活動的主角,其它學生成了觀眾的現象不在少數。這種分組不合作的現象屢見不鮮。
五、動手不動腦,探究淺層次。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課堂上,問題剛提出,學生就摩拳擦掌,准備操作,缺乏了有根據的猜想,缺乏對研究方案的思考與制定,也缺乏組員之間思維的碰撞。這樣雖然能保證較長的探究時間,然而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只是動了手,到底在探究什麼,觀察到了什麼現象,觀察到的現象說明了什麼,從中發現了什麼,學生卻說不上來。
造成學生在科學探究學習中的低效益的原因,我們認為是多方因素的綜合結果。其一,社會因素造成學生將學習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語數外三個學科的學習上,他們要應對主要學科的考試壓力。其二,《科學》教科書幾乎成為學生科學探究學習唯一的信息源,它們比較空泛,盡管做了很多的改進,但仍較遠離學生的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單調枯燥。其三,在科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教師為了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量,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往往缺乏足夠的溝通,鮮於理解與幫助,不會合作。教師對學生的指導缺乏策略,表現為多灌輸驗證,少啟發探討,多指責壓抑,少寬容引導,多包辦限制,少激勵創新。
課程改革在構建高效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那麼,如何讓科學課堂教學更高效?如何讓科學教學更科學?以下將著重從活用教材、關注過程、把握評價三個方面談一談如何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一、活用教材。
教材只是為教師提供一個思路、一個模式。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准確把握教材的科學體系和邏輯結構,把握教材的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把握教材的難點和疑點。然後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根據教學內容,研究相關的學習策略,設計各種新穎的活動形式,設計有明確的目的並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動,才能使學生能夠學得輕松、有趣。同時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基礎、生活經驗和困惑為出發點,找准學生學習的新起點、興趣點、生長點。如我們可以根據季節時令來合理安排我們的教學內容順序,把《各種各樣的花》、《花的構造》安排在百花爭艷的三月份,讓孩子到戶外去觀察各種各樣植物的花,這時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花的共同特徵,了解花的構造,認識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區別。再如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可以抓住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等等。這時學生的探究興趣是伴隨著各種情感進行的,讓學生帶著最感興趣的問題學習往往最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二、關注過程。
課改倡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那麼如何讓小組合作真正有效,讓學生真正合作學習呢?首先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地、整體地研究,袪除那些繁雜偏亂的或者易懂的無必要的合作,其次我們在明確合作探究目標的基礎上,小組分工要明確。教師必須先分配好小組的成員,小組長,小組組員的分工,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有事可做:發材料、做實驗、記錄、發言、總結、匯報等等分別由不同的學生承擔,讓每個人在小組學習中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人人都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然後建立合作機制。教師必須有意識的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整組的學習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述說,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最後還要教師適時引導。由於在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動,並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保證合作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三、把握評價。
科學探究並非要求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必須解決某些具體的問題,科學學習的評價是一種形成性的評價,並能夠如實地反映學生的成長發展歷程。在課堂上評價方式應注意:1、口頭、體態語言評價應及時性。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具有針對性、激勵性、情景性、發展性的特點。對於學生的回答,不論正確與否,老師都應及時做出評價,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個表揚的手勢,一句鼓勵的話,都能使學生心潮澎湃,甚至對他們的一生都有影響。2、可進行有形的物質獎勵。通過評選「創意之星」、「小能手」、「小科學家」等活動使接受者感到光榮,更加積極主動,未得到者有所嚮往,有所期待,從而更加踴躍地參與到教學中來。3、也可採用簡單易操作的量化表評價。評價可以對學生的某一方面或幾方面進行量化評價,評價應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樣在才能反映出學生的實際,做出客觀的評價。無論採取什麼樣的評價,都應有得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建立促進每個學生全發展的評價機制,將評價貫穿於科學教學的全過程,靈活運用,才能最終實現「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宗旨。
總之,提高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是科學教師教學中需要面對的一個長久的、棘手的又必須要關注、要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廣大科學教師在不斷的實踐總結中不斷地完善,讓我們在整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活用教材,關注學生的活動過程,作好合理適時的評價,讓科學課堂教學真正做到高效,讓科學教學真正的「科學」。

⑦ 怎樣才能使科學課堂教學更有效,讓學生學得

一、創設有新意的「開場白」
一節課的開場白好比是一首樂曲的前奏,前奏旋律優美,給聽者的感覺是享受和欣賞。一段巧妙的開場白往往能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自然想聽、想學。而一段老調、慣用的開場白沒有任何新意和創意,就像一首催眠曲,即便是想聽、想學的學生也是處於慣性的麻木狀態,其餘的學生更是不言而喻,一開始就提不起精神,一節課更是難熬啊!看來那些老套的開場白盡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而設計一些獨具匠心、形式多樣的開場白,比如:一個故事,一個謎語,一種游戲,一種活動,一幅圖畫,一段音樂等等都可作為一節課的開場白。一段有新意的開場白就等於給了學生一份充滿誘惑的見面禮,小學生對外面的世界都充滿好奇,而好奇的東西必然是豐富多彩的,而絕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堅持「為學生的發展而設計」
教學設計是有效地上好課的必需環節。教師面對的是富有個性,具有興趣、愛好、特長的學生。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個體,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活動,如果教師以千篇一律的教學行為、統一僵化的教學策略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模式去設計課堂,學生的創新就無從談起了。我們設計科學課堂時,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如面科學知識、自然規律、實驗,教師和學生應如何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即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獲得結論;教師如何組織並促進討論、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我們要堅持「為學習而設計」「為學生發展而設計」的原則,精心設計好課堂,只有好的設計才有可能使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充滿智慧、探究和創新。
三、明確的教學目標
原哈佛大學校長埃利奧特認為:「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使個體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固定的標准,是人的身心和精神充分發展的天敵。」其實他反對的是教學目標受「知識中心」的束縛,在和諧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完美整合。在教學中,首先應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關注生活現象,然後鼓勵學生大膽生疑,激發學生從多角度進行質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師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共同確立教學目標,如研究車輛尾氣對植物的影響,採取學生自由組合幾個小組,開展調查、走訪以及採集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防治空氣污染,了解保護潔凈的空氣,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從身邊的環境變化和動植物變化意識到空氣對人類和全世界的重要性。這些目標不僅符合課標、教材、而且來源於學生的實際,和學生的生活世界緊密相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課堂教學中學生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這樣,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自主學習。同時學生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適合自我發展的個性目標,又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

⑧ 如何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抓住討論契機,巧設討論問題
課堂討論不在於數量的多少,而在於質量的好壞,在於時機的適宜。當學生處於那種似懂非懂的狀態時討論效果最佳。我認為課堂討論問題的設計,必須因材施「論」,精心安排。不必要的問題或簡單的問題不要生搬硬套安排討論;高深莫測的、學生無從下手的問題也不必要安排討論。要抓住討論的契機,把討論放在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放在學生易混淆處,難度要適宜,否則,就變成形式化和表演化,成為無意義的討論。
【案例1】 在教學《植物和我們》一課中,教師先引出一株完整的西紅柿植物圖。
接著教師就組織學生討論:「這就是一顆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圖。它一共有幾個部分呢?分別是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了近3-4分鍾,指出西紅柿的各個部分,(5個部分,分別是根、莖、葉、花、果實。)
接著教師出示植物表格,在我們所吃的植物中,有哪些植物的多個部分被我們食用了?小組討論交流,完成表格。
這是一個失敗的案例,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多次安排討論的環節,但是教師提的問題過於簡單,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大都已經掌握,討論的質量不高。
【案例2】如在執教四年級《植物的花》一課時,重點是解剖油菜花。教者在讓學生觀察、實驗前精心設計了討論的問題。
在學生解剖油菜花前,教者組織學生討論:「解剖油菜花時應注意些什麼?」
通過討論,學生有的說把油菜花的各部分按從外到內的順序一層一層、一片一片的撕下來;有的說為了減少油菜花的損傷,解剖時應使用鑷子;有的說解剖後把相同部分排列在一起,並放在白紙上,這樣便於比較等等。
這個環節,教師一般會採用直接告訴學生在解剖時應該注意些什麼,雖然花的時間少,但因為不是學生思考的,所以印象不深刻,還是會在實驗操作中發生問題。而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發現通過討論交流,教師把對學生的操作要求變成學生自我需求了。這樣操作時,學生定會加倍留心。
二、採用多種方法,豐富討論形式
課堂討論形式的單一,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在討論時,干與上課無關的事。因此,老師們要不斷豐富課堂討論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獲得最大的討論效益。
1.小組討論協商式。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後討論,形成自己小組的意見。這種形式可以保證每個成員都有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如在上六年級《尋找生物的家園》時,教者先創設了討論的情景:如果將救出的老虎放回到大自然,應該給它提供怎樣的條件,它才能繼續生存下去?學生先自行思考寫出生存條件,然後再小組討論,進行補充完善,最終各組形成比較統一、認可的結果。這樣討論的參與度與效率也是比較高的。
2.辯論式討論法。這種討論方法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還是比較喜歡的。基於小學生有好勝心理,他們會更認真地關注討論的內容,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提出難住對方的問題,並且更仔細地傾聽同學的發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六下《尋找遺傳與變異的秘密》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分析生物變異現象有什麼利弊時,我就採用了正反方進行辯論的形式,把全班分成二大陣營,大家爭論的非常激烈,連平時不愛舉手的學困生都躍躍欲試,討論的效果非常好。
另外,還可採用集中力量「打靶子」。在小組中每位學生獨立思考後,抽簽決定一位成員陳述自己的意見,其他小組成員以他的意見為靶子,對他的意見發表見解。在這樣具有團體性質的爭論中,學生們更容易發現差異,發生思維的碰撞,從而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
三、明確討論要求,建立討論常規
課堂討論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同時也給教師控制課堂秩序帶來了困難,很容易使課堂教學產生看似熱鬧實則混亂的局面。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規,並通過訓練使之形成習慣。
1.討論之前先思考。教者可以規定討論問題提出後,1分鍾內不準舉手,也不準和同學交流,給學生一個「緩沖」階段,讓學生先進行深入的獨立思考,一旦學生經過了醞釀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才進行討論,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觀點可講,經過課堂討論後有所收獲,有所發展。
2.討論過程重方法。討論時,誰先說,誰補充,誰最後來總結,應該有一個良好的秩序。只有在討論中讓學生有明確的分工,並具備了傾聽、尊重、平等和合作等這些意識,課堂中實施的討論才能得以順利展開。
3.討論時間須控制。討論的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教者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控好討論時間。
另外,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巡視,加強有針對性的討論指導。例如當有的學生參與不夠積極,合作不夠友好時要及時指導,教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參與討論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對學生討論的方法給予具體指導,使學生能成功地討論,提高討論的自信心。
總之,只要我們都來關注討論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加以改進,並且在教學實踐中大膽運用,就一定能提高科學課堂討論的效率,充分發揮課堂討論的獨特作用,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⑨ 老師在科學課堂教學中應該怎麼做

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向校園、家庭、社會和大自然。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問題來學習,再通過學習來產生問題,這樣的教學就能推動學生打破時空的限制,以便開展課後的後續性研究活動。

如科學五下《薔薇花叢》的教學,為了讓學生直觀了解生活在薔薇花叢里的生物,觀察薔薇花叢里動物的食性,我把課堂搬到了學校花壇。學生在「課堂」上,利用放大鏡、小鏟子等工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結合課文要求的觀察內容——薔薇花叢附近是否有其它植物?嫩枝上有小蟲嗎?它們在吃什麼?盛開的花朵吸引了什麼動物?它們是來干什麼的?薔薇的葉上、根旁、花叢下的土壤里有沒有小動物?在花叢里一共觀察到多少種動物?哪些動物棲在這里?哪些是來往的過客?它們是靠吃什麼為生的?等一系列問題開展觀察和記錄活動。雖然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但對於探究中的眾多問題是並不是一節課就能完成的,因此我要求各小組把課堂中沒有完成的任務在課後繼續觀察,把新的發現及時進行記錄。帶著末盡的觀察興致,學生又進入了課後的自發性探究中,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發現和拓展。

又如五上科學《建立棲息地》的教學,是在《動物的棲息地》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要求學生在給魚和蚯蚓建立棲息地並對它們的生活環境進行觀察的基礎上,對自己熟悉的動物,(如:雞、芽、羊、狗、牛)在:動物怎樣運動?吃什麼?怎樣吃?動物活動什麼時候活躍,什麼時候不活躍?動物受到驚嚇往哪裡躲?對天氣變化有反應嗎?動物之間怎樣互相接觸?等方面進行觀察,我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過多的說明,由於多數學生對動物比較感興趣,他們已經把這個問題作為課後探究的對象了,並積極投入到這一活動中去。五年級科學課程中,《種子發芽實驗》、《秋冬季的生物》、《記錄動物的特徵》、《被「種下」的材料》等對知識延伸探究的內容都得到了體現。通過自主探究、觀察和記錄,學生把在課堂中看不到的知識,在課後的探究中不僅得到了補充,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⑩ 怎樣使科學課堂教學更有效

一、創設有新意的「開場白」
一節課的開場白好比是一首樂曲的前奏,前奏旋律優美,給聽者的感覺是享受和欣賞。一段巧妙的開場白往往能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自然想聽、想學。而一段老調、慣用的開場白沒有任何新意和創意,就像一首催眠曲,即便是想聽、想學的學生也是處於慣性的麻木狀態,其餘的學生更是不言而喻,一開始就提不起精神,一節課更是難熬啊!看來那些老套的開場白盡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而設計一些獨具匠心、形式多樣的開場白,比如:一個故事,一個謎語,一種游戲,一種活動,一幅圖畫,一段音樂等等都可作為一節課的開場白。一段有新意的開場白就等於給了學生一份充滿誘惑的見面禮,小學生對外面的世界都充滿好奇,而好奇的東西必然是豐富多彩的,而絕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堅持「為學生的發展而設計」
教學設計是有效地上好課的必需環節。教師面對的是富有個性,具有興趣、愛好、特長的學生。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個體,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活動,如果教師以千篇一律的教學行為、統一僵化的教學策略和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模式去設計課堂,學生的創新就無從談起了。我們設計科學課堂時,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如面科學知識、自然規律、實驗,教師和學生應如何共同探討、平等對話,即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獲得結論;教師如何組織並促進討論、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我們要堅持「為學習而設計」「為學生發展而設計」的原則,精心設計好課堂,只有好的設計才有可能使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充滿智慧、探究和創新。
三、明確的教學目標
原哈佛大學校長埃利奧特認為:「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使個體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固定的標准,是人的身心和精神充分發展的天敵。」其實他反對的是教學目標受「知識中心」的束縛,在和諧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完美整合。在教學中,首先應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關注生活現象,然後鼓勵學生大膽生疑,激發學生從多角度進行質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師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共同確立教學目標,如研究車輛尾氣對植物的影響,採取學生自由組合幾個小組,開展調查、走訪以及採集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防治空氣污染,了解保護潔凈的空氣,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從身邊的環境變化和動植物變化意識到空氣對人類和全世界的重要性。這些目標不僅符合課標、教材、而且來源於學生的實際,和學生的生活世界緊密相聯,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課堂教學中學生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這樣,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自主學習。同時學生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適合自我發展的個性目標,又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
四、有效的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學習的三大亮點。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當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我首先讓學生通過討論等方法明確活動的具體任務,需要做什麼,具體怎麼做,注意哪些問題,用什麼材料,要達到什麼目標。如果沒有交待清楚任務,沒有細致的研究方案,學生可能就會玩一節課而沒有收獲。如果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合理的分工,每個小組成員分工明確,這樣學生就不會無所事事,每人都參與到活動中,都向著目標努力,而不是旁觀者。在探究活動中,根據學生活動的進展提供給學生所需要的材料,暫時用不到的就不急著發給學生,以避免材料對學生的干擾,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於學生沒有基礎的活動,該指導的還要指導,但又不幹涉學生的自由,積極鼓勵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思維和探究方式。
總之,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做到「思考什麼問題,讓學生自己提;探究什麼內容,讓學生自己定;問題的答案是什麼,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掌握如何,讓學生自己評」,讓學生在調查中學,在收集中學,在活動中學,在交流中學,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獲得成功體驗,從而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與全面和諧的發展。
五、積極的教學評價
學生的參與熱情是和諧課堂的前提。在學生活動時,適當的評價激勵機制可以對學生起到很好的調控作用。比如在平時的教學中,以適當的競爭機制來調動各個學習小組的積極性,讓他們比一比,賽一賽,看哪個組合作得好,完成得好,速度快。學生為了獲得成功與勝利,會更加齊心協力,團結協作,從而形成緊張有序的課堂氛圍。又如半學期對學生的發展情況作一個小結評價,如評選科學學習之星、優秀科學記錄本、優秀科學小組長等。在課的最後,引導學生對整節課在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發展進行自評,發現自己的優點,尋找自己的不足,並填寫在科學記錄本上,有利於學生今後的發展,也有利於老師了解每一名學生的特點,開發學生的潛力。為了使評價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個環節,我還經常引導學生之間、小組之間進行評價,也提倡學生家長參與到評價中。
當然讓科學課上得生動高效還涉及諸多方面,包括很多細節的處理,比如提問的設計、練習的設計、等等。只要我們用心去設計每一堂課,每節課帶給學生的感受都是那麼的新奇有趣,用科學獨有的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一定會自覺的愛上科學,迷上科學,與科學結下不解之緣。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