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尼采科學神話

尼采科學神話

發布時間: 2021-03-22 12:44:30

① 求一句尼采說過的話大致意思是,哲學家還是科學家看著

1、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2、完全不談自己是一種甚為高貴的虛偽.
5、人類唯有生長在愛中,才得以創造出新的事物.
6、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斷的在超越自己.而人類,你們又做了什麼?
7、對真理而言,信服比流言更危險.——尼采名言
8、謙遜基於力量,高傲基於無能.
9、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尼采名言
10、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

② 尼采關於上帝的名言

發瘋和去世
在1889年1月3日,尼采開始顯露出一些精神狀況不穩的徵兆。有一天在義大利都靈街上引起公眾騷動後,尼采被義大利警方帶回。當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至今已無從得知,經常流傳的一種說法是尼採在卡羅·阿爾伯托廣場看見一匹馬被馬夫鞭打,突然上前抱住馬的脖子痛哭道:「我受苦受難的兄弟啊!」,接著便癱倒在地上(巧合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與罰》中有一幕便是主角拉斯柯爾尼科夫看見馬匹遭到鞭打的場景。

「上帝已死」是德國哲學家尼採的一句名言,此句在尼采《快樂的科學》一書中出現了三次,後來又在其名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出現。「上帝已死」是尼采最常被誤解的名言之一。

解釋「上帝之死」並不能照字面所述而解釋,尼采並不是說上帝在形而下的層面已死;相反地,尼采希望表達的是,上帝已經無法成為人類社會道德標准與終極目的。尼采明白到上帝已死代表現存道德標準的危機,因為「當一個人放棄基督信仰的時候,他就把基督教的一套道德觀從自己腳底下抽出來。這種道德觀完全不是不證自明的……當對上帝的信心這種基督教的主要信念被打破時,整個信仰就崩潰了:人的手中可以什麼都沒有。(當一個人對基督的信仰被人推翻時,這個人就把他們自己那一套基督教的理念翻出來反駁。這種證明的方法只是自圓其說……信仰上帝,這個基督教中心思想被徹底打破的一刻,本身基督教思想就是架空的了——換言之,這些人已經沒有一點可以使用證明自己的教義的東西留下了)」

上帝之死是說明人類再不能相信這種宇宙秩序的方法,因為他們已經無法識別這種秩序是否真正存在。尼采認為,上帝之死不單對人對宇宙或物質秩序失去信心,更令人否定絕對價值——不再相信一種客觀而且普世地存在的道德法律,把每個個體都包括在內。這種絕對道德觀的失去,就是虛無主義的開端。這種虛無主義令尼采盡其努力去找出重估人類基本價值的方法。意思是,尼采找尋的是比基督教價值更深入的宇宙觀。

尼采相信,大部份人都不認同(或拒絕認識)「上帝已死」這種觀念,因為他們內心深處都有深層的恐懼或憤怒。所以,當這種死亡被廣泛認識之時,他們會覺得十分痛苦,然後虛無主義變得猖獗,而且相對主義會在人類社會中成為法律——所有事物都是被許可的。這是尼采認為基督教相當虛無的部份原因。對尼采而言,虛無主義是所有理想化了的哲學體系的必然後果,因為所有理想主義都有像基督教道德觀一般的弱點——沒有「基礎」。所以他形容自己為「地下工作者」,發掘地底下的通道。

《反基督:對基督教的詛咒》(Der Antichrist. 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是尼采最知名而又最具爭議的著作之一,尼採在這本書中對基督教的道德觀發起了論戰式的批判攻勢,後來世人將尼采視為是反基督教的狂熱者的形象主要也是源自於這本書。在這本書里尼採集結了他在之前的作品裡對於基督教的各種批評,但改以一種諷刺的寫作風格表達他對於基督教倫理中奴隸道德腐敗了高尚的古羅馬道德的惡心和痛恨。

他舉出基督教中的一些成分—例如福音書、保羅、殉教者、神父、以及十字軍,認為那些都屬於奴隸道德中的怨恨,認為基督教企圖鼓吹軟弱和不健康以犧牲掉那些更強壯的道德。

「 上帝愛世人有一個先決條件,這就是世人要相信他;誰不相信這愛,他就給誰投去凶神惡煞似的眼神,以示威脅!


在這樣極端的批判風格中尼采也不忘批評耶穌基督以及其他許多重要的基督教象徵,這本書也因此拋棄了他其他作品中相對而言較為中立(雖然仍都很激動)的分析風格,轉而採取全然事實的論戰風格批判。尼采並且提出一套「反基督」的道德以改造未來:重新評價所有的價值觀。 例如, 尼采指出:

. . . . . . ' 4. 上帝存在的條件 :

「要是沒有聰明人,上帝本身也不能存在。」路德說過此話,說得在理;然而,「沒有愚人,上帝更不能存在。」這句話,善良的路德沒有說過!

血的真理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個教徒在他的神學論調被駁倒時,便會說這樣的話作為掩護︰「信教畢竟是件德行的事!」

殊不知在基督教最完美的時期,卻有慘無人道的宗教裁決所、殺人如麻的十字軍,這些都表明了, 用血來寫教義的殘酷性,而教義中地獄的信仰,更是一種不道德的信念。

—— 尼采 , 反基督

③ 尼采全部美學和哲學的前提來自於哪兩位神話人物

在尼採的第一部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尼採用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的象徵來說明藝術的起源、藝術的本質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義等等,它們成為尼采全部美學和哲學的前提。

④ 請問尼采那句「上帝已死」出自他的哪部著作

「上帝已死」是德國哲學家尼采最常被誤解的名言之一。它在尼采《快樂的科學》一書中出現了三次,後來又在其名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出現,成為名句。

⑤ 尼採的哪一本書對酒神和日神做出了精闢的分析

《悲劇的誕生》
貫穿於本書的兩個基本概念是日神和酒神.日神阿波羅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輝中,萬物顯示出美的外觀;酒神則象徵情慾的放縱,是一種痛苦與狂歡交織著的癲狂狀態.尼采以日神和酒神象徵說明古希臘藝術的起源和發展,及人生的意義.由日神產生了造型藝術,如:詩歌和雕塑,由酒神沖動產生了音樂藝術.人生處於痛苦與悲慘的狀態中,日神藝術將這種狀態遮掩起,使其呈現出美的外觀,使人能活得下去,希臘神話就是這樣產生的.酒神沖動則把人生悲慘的現實真實地揭示出來,揭示出日神藝術的根基,使個體在痛苦與消亡中回歸世界的本體.
尼采認為,古希臘藝術產生於日神沖動和酒神沖動.悲劇產生於二者的結合.悲劇是不斷地走向日神形象世界的酒神歌隊.在悲劇中,一方面是酒神的合唱抒情,一方面是日神的舞台夢境.但酒神是悲劇的根據和基礎.當古希臘悲劇作家歐里庇得斯試圖將悲劇安放在日神的基礎上時,悲劇就走向了滅亡.
尼採的悲劇世界觀強調,只有在酒神狀態中,人們才能認識到個體生命的毀滅和整體生命的堅不可摧,由此才產生出一種快感,一種形而上的慰藉.在悲劇中所體現出的人生態度是一種非科學的、非功利的人生態度.尼采對西方自蘇格拉底以來的理性主義的、科學主義的和功利主義的人生觀進行了猛烈的批判.認為它們是一種淺簿的樂觀主義.它們只能使人類喪失其生存的基礎,人類只有在悲劇的再生中才能實現自我拯救.

⑥ 尼采有哪些比較著名的著作

尼採的著作相對是比較豐富的,建議你讀他的《朝霞》,《快樂的科學》,這兩本書非論文性質,相對好讀。其他的可以讀《善惡的彼岸》,《道德的譜系》和《偶像的黃昏》。《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闡釋了尼采永恆輪回和上帝已死的主要思想。尼採的思想是比較復雜的,所以讀時要具備一定的認識能力,我個人是非常喜歡尼採的,他的主要思想有上帝已死,永恆輪回,強力意志,超人,主人奴隸道德,酒神,觀點論等等。

⑦ 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尼采曾在《快樂的科學》中借瘋子之口喊出了「上帝死了」,瘋子接著承認,是「我們」

C

⑧ 尼采批科學這個科學指的是什麼意思

  • 尼采批科學這抄個科學指的是襲自然科學。

  • 科學是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科學包含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

⑨ 尼采對科學的看法

尼采對現代科學的評價
作者:戴暉

一、情緒的符號語言

傳統理性是自在並且在萬物中的清明的注意力,在古希臘成就了理論洞見,在中世紀體現於信仰學說(神學),在近代則採取了科學體系的形式。同樣是在近代,理性被設定為自然的人的本性,也就是所謂人的理性能力。而現代的世界理性在它的核心省思(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爾)那裡接受了人性的自我剝奪的經驗,海德格爾把這種缺失經驗作為現代的基本經驗。從這種基本經驗出發,現代不容忍純粹理性的真理認識。和海德格爾一樣,尼采把在技術理性統領下的現代科學看作是"形而上學"傳統的繼續,他說:"科學,就像今天所從事的樣子,它在這個意義上竟成可能,這證明生命的所有基本直覺、防衛和保護直覺不再起作用了。我們不再積攢,我們揮霍祖先的財產,甚至還在我們的認識方式上--"(13, 398-21)

尼采對現代科學的評價屬於他的一切價值轉換的工作。他把認識放到了生命體驗的基礎上,確立了在人的生活世界的視角性的認識。現代的真理是權力意志的行動,在贊成與反對中確立自己的視角,在與其他視角性認識的較量中創造出真理。尼采把這種較量放到對人性的歷史性省思的維度上,以權力意志收服真理意志,在提出"上帝死了"的同時宣告自我超越的新真理。

然而在權力意志的尺度下,沒有一切真理,只有某種真理。"某種"所傳達的特殊性,尼采也稱之為世界性的趣味。它仍然與普遍性和個別性一道形成合理性關系嗎?就像康德在衡量感性世界的自由的界限時涉及的是把特殊作為特殊的判斷力1,但是,為了贏得這種判斷力,作為世界本質存在的人需要理性和知性的教養,在理性忘記自身的尺度的地方,美和趣味也到了盡頭。

特殊性,挑剔,尼采把這種世界性的趣味上升到生命斗爭的普遍性上。不過普遍性不是科學認識的邏輯必然性,而是生活世界的可能性。"生命本身就是--評價!評價是品味。......一切生命都是品味和趣味以及為了趣味和品味而進行的斗爭!"(10, 401-22)在這場斗爭中科學認識是提升生命的輔助手段,服務於生命的"統治性的情感"--權力意志。

尼采認為科學認識從一開始就與情緒和直覺不可分。它在起源上就與道德這種更為本源的價值評價處在沖突之中2,而哲學被理解為與基督教教會一脈相承的道德意識形態。尼采說,哲人懷疑科學是因為道德的緣故;他們為道德進行辯護的手段是理論,而理論作為闡釋藝術則近乎詭辯術3,這種為美德和正義辯護的手段是非道德的。和其他有勇氣承認自身的惡的人一樣,哲人是完美的偽君子,於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在尼采口中變成了猶太人,甚至辯證法也是隱恨的復仇形式。4哲學的希臘開端,所謂理論的人的文化,就已經是基督教心理學的先兆。

二、苦行僧理想

在討論科學的認識時,尼采雖然也像追溯價值評價活動的起源那樣回到原始的生命世界--所謂"自然"。但是科學就像道德一樣,在尼采眼裡已經進入了現代性,因而認識和認識形式是對生活的理解和理解方式。理解和自我體驗不可分,這一點以後在狄爾泰的解釋學中成為人的歷史理性的當下所在。不同的是,狄爾泰在他的精神科學及其世界觀類型說中找出人類靈魂狀態的結構和公式,滿足於解釋學的歷史意識的一流社會服務功能,而作為先行者的尼采,他的意趣正好相反,尼採的闡釋藝術取消了歷史中的理性,不是把理解所闡釋的歷史世界觀念化,形成世界觀的理解學說,而是把歷史世界的價值秩序放到先行的生命斗爭中去,用生命原始的闡釋性--距離的激情5--來懷疑人的觀念體系,揭露科學或者認識理論和道德學說的反生命特徵,從而使迄今的歷史世界降而為人性的前史,而歷史意識從屬於懷疑精神,它以重估一切價值的行動服務於將來的現代靈魂的世界。

《道德譜系》是尼採的闡釋藝術的範例。他從虛無主義的歷史危機這種獨特的現代人的親身經歷出發來評價基督教的道德歷史,以"好與壞"和"善與惡"兩種價值體系的斗爭揭示歷史世界的整體關聯,這場由愛與恨所掀起的生命斗爭結束於復仇精神的全面勝利;道德歷史是記憶中的前史,其現實意義在現代人病態的良心中獲得當下,在這樣一種虛弱的靈魂狀態中,生命沒有理解,理性倒轉成瘋狂;最後,尼采以苦行僧理想的效應切入現代科學世界,虛構出人的自我理解的歷史連續性,其中一以貫之的真理意志決定了歷史世界在虛無主義危機中的結束。

恰是在苦行僧理想的主題下,尼采深入剖析了他所理解的科學認識的現代特徵--理性的自虐。它是現代人的自我蔑視在認識上的表現,偽造認識上的英雄,精神的懺悔者。在《道德譜系》第一章第14節里,尼采就問:"人是怎樣在大地上製造理想的?"理想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地下製造出來的。在地下的秘密是什麼?在第二章第18節和第22節那裡我們獲悉,理想的隱秘的源泉是內化了的自由直覺--權力意志的"壞良心"。如同精神和靈魂在人性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就是否定性的惡的精神和病態的靈魂,理想是負疚的意識和自虐的意志施予"喪我"、"自我否定"和"自我犧牲"等消極狀態的道德美化和宗教神化,其否定性在宗教聖人那裡達到極致。

可是,道德和宗教在現代社會不僅已經喪失建構生活的力量,墮落成意識狀態,而且虛幻的意識狀態也已經穿上皇帝的新裝,變成"新偶像"6。尤其是苦行牧師,現代人對他們幾乎沒有任何印象。就何而言苦行僧理想仍然規定著現代科學?它又是怎樣發揮出創造性的作用的呢?苦行僧理想在尼采思想中呈現為某種歷史規定的謎語。

三、猜謎高於推理

謎首先表現在繁復多樣的現象上。既然已經確定謎的內容是對生命的否定,尼採在揭示這種思維方式的歷史規定時,不是從"苦行理想是什麼?"入手,而是追問:它究竟是什麼人的理想?藝術家,哲人和學者,女人,殘疾人,牧師和聖人。其中藝術家和聖人構成意志的兩極:藝術家或者要虛無,或者要雜亂無章;而聖人要虛無中的"神",他的意志抵達虛無主義的零點:寧願要虛無,也不願不要。尼採在這里看到生命的基本事實:它需要一個目標。這個人的意志的基本事實出現在《道德譜系》第三章的開始。尼采這里問讀者有沒有理解這個話題,並讓虛構的聲音回答"根本沒有!"。謎是一個矛盾。有言道:日常觀念總是在思考矛盾之前就已經結束了它。

令人驚訝的是,虛無主義的零點並沒有中斷虛無主義的意志,這個"零"甚至是聖人的一即一切。神人這里顯現出的世界的深淵不禁叫人想起弗雷格關於"0"的定義,它是"一切與自身不相等同的事物的類"。弗雷格,現代數理邏輯之父,正是他把對數的理解與數的日常觀念嚴格區別開來,打破了數字與對象的直接聯系,也打破了把某一特殊學科的數字概念與其他學科中的相提並論的習慣,讓現代技術之思嶄露頭角。7我們不妨再用弗雷格給"1"的定義來理解虛無主義的"神",它是符合"等於0"的數,是"一切與0相等同的類所組成的類"。這樣,虛無主義的"神"經過概念理解的中介成為現代技術世界的組成部分。我們不妨稱"寧願要虛無,也不願不要"為"虛無的函式",與虛無主義的"神"所表達的內容雖不是世界的統一性,但卻是在現代世界成長起來的外在關涉性。就像"函式"一詞的另一個意思是功能,虛無主義的"神"在現代社會具有強大的攏集力量。8

瓦格納歌頌虛無之"神"的音樂劇至今仍然為西方人崇奉。9不過藝術家才是苦行理想的邊緣現象,這是因為他沒有自己的意志,藉助於哲人才擺脫達官顯貴的僕人和大眾偶像的地位,進入苦行理想的核心。服務於苦行理想的藝術講究的是效果,造出"否定性的事實",虛擬生命的現實性,製造再體驗和再認識。尼采沒有重提女人和落魄者所代表的兩種苦行,他們是多數人,雖然也想顯得對這個世界來說太好了,但是他們自身並沒有統治性的意志。

哲人守節是為了創造工作的有利條件,"他們想著自己,--何關''神聖''?"10苦行使人既不受追隨者的打擾,也不受敵人的打擾,在孤獨中享受得道者的愉悅。這是哪一種哲人?和前面兩章一樣,尼采談的似乎是法和良心尚未出現的世界史之前的狀況,目的卻是通過重新激活原始的生命體驗,在世界的當下挑起重估一切價值的斗爭。他懷疑、否定、伺機守候、分析、研究、尋找、冒險、比較和權衡,他的口號是:"我們追求禁忌"11。面臨這樣一種危險的褻瀆神聖的工作,哲人需要披上牧師的外衣,掩飾追求禁忌的人已經沒有禁忌。以哲人的面目偽裝虔信者,這是現代反宗教立場的頂峰。

尼采自己控訴了現代對自然、上帝和人自身的褻瀆。現代的生存方式在強暴自然、否認上帝的同時,也強暴自身,把人變成實驗對象,為了滿足好奇心不惜拿靈魂來做活體解剖。12傳統理性喪失了作為顯現者整體的理論對象,萬象的起因和道德的根據更不復存在,而人自身,他不認得任何法度,這是現代懷疑精神所處的位置。以懷疑為特徵的認識首先懷疑身體,在權力直覺無條件地肯定生命的地方尋找謬誤,身是苦,苦是幻,以道德的方式蔑視它;進而懷疑理性自身,設想出一個超越理性的真理王國,又把自身永遠排斥在這個王國之外;其結論不僅是身體為虛幻,理性也成為虛幻。尼采雖然援引古印度婆羅門教為例證,稱之為"最老的哲人",可他卻把視線投向這種古老的厭世意志的最新翻版--叔本華。

這種苦行僧的自我蔑視的理性並非傳統哲學的自我規定的理性,它也許更適合權力意志的自我保存和自我超越的兩面性。尼采也以叔本華為例,分析這種權力意志在現象上的偽裝。13然而,尼采關心的只是反生命的理想所造成的價值轉換的徹底性,視角的認識賦予了他贊成和反對的自由。在現代對人性的省思這里,沒有真理的約束性,只有統治性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