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答辯
1. 商標侵權答辯狀怎麼寫
對於商標侵權指控,可以從下列三個方面進行答辯:
第一、可以從被控侵權產品上的標識與注冊商標不相同也不近似來進行抗辯;
第二、可以從被控侵權產品具有合法來源方面進行抗辯;
第三、可以從侵權情節、損害、獲益等方面進行抗辯。
2. 16字的勵志的 名言警句 座右銘
1、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韓非子》
譯文:不飛翔就罷了,要是飛翔便會沖向廣闊的藍天。不鳴叫就罷了,要是鳴叫就會使他人驚訝。
2、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通過苦難,走向歡樂。—貝多芬
3、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譯文: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4、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 ——李大釗
5、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高爾基
3. 十六字訣的十六字訣
充分發揮主動性
1930年12月,在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期間,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在寧都縣小布召開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會場兩邊貼著:「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的巨幅對聯,生動地反映了紅軍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和反「圍剿」作戰的指導思想。
初創時期的紅軍,人數少,裝備差,物資補給困難,一開始就處於強大敵人的四麵包圍之中,不斷遭到敵人的「進剿」和「會剿」。敵強我弱的基本特點,決定了紅軍的主要作戰形式,只能是實行游擊戰爭。毛澤東說,五指伸出有長有短,荷花出水有高有低,與強敵作戰就要避實擊虛。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轉移到井岡山地區,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大力開展游擊戰爭。1928年1月,毛澤東在遂川縣城主持召開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師前敵委員會、遂川縣委員會和萬安縣委員會聯席會議,對幾個月來開展游擊戰爭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提出了「堅壁清野,敵來我退,敵走我追,敵駐我擾,敵少我攻」的原則。同年4月下旬,朱德率領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起義農軍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所率部隊會師,成立中國工農革命軍第4軍(6月改稱紅軍第4軍)。5月,第4軍在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的指揮下,以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打破了國民黨軍的第三次「進剿」。1929年4月5日,以毛澤東和朱德為主要負責人的中共紅軍第4軍前敵委員會在《紅軍第四軍前委給中共中央的信》中,將紅軍游擊戰爭的作戰原則,正式概括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同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在給紅4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中央九月來信」)中,第一次將其稱為「十六字訣」。
朱毛紅軍的作戰經驗,不僅在井岡山的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得到黨中央的認可和推廣,對全國各地紅軍開展游擊戰爭,產生了重要影響。1929年六七月間,中共中央將中共紅4軍前委的報告轉發給賀龍、湘鄂西前委和四川省委,指出「這些經驗很可以作你們的參考」。隨後,鄂豫皖、湘鄂西、鄂西南、贛東北等蘇區的紅軍,也相繼提出了反映本地區特點的游擊戰爭原則。比如洪湖地區提出:「你來我飛,你去我歸,人多則跑,人少則搞」;湘鄂贛邊區提出:「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晝伏夜出,化整為零」等。
4. 什麼是十六字訣
十六字訣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簡稱,是中國工農紅軍游擊戰爭作戰指導原則。
它是對中國工農紅軍初期作戰經驗的理論概括。其實質是,要求弱小的紅軍在強敵面前,充分利用農村的政治、經濟和地理等有利條件,趨利避害,靈活機動,以便最有效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它是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在作戰指導上最早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並且成為以後中國革命戰爭各個時期開展游擊戰爭的作戰指導原則。中國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體系,基本上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5. 演講前准備的十六字原則指的是什麼
您好!我是演講教練王坤。
您說的十六字原則應該是「深入實際、內容具體、迎合聽眾、有的放矢。」 吧!
以上僅供參考!
6. 十六字訣有什麼作用與影響
它是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在作戰指導上最早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並且成為以後中國革命戰爭各個時期開展游擊戰爭的作戰指導原則。中國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體系,基本上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7. 十六字方針是什麼意義啊
一開始是朱德提出來的,本來只有前面十六個字,簡稱十六字方針。那是中回國工農紅軍答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進行游擊戰爭的作戰指導原則,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簡稱「十六字訣」。「十六字訣」包舉了反「圍剿」作戰的基本原則,包舉了戰略防禦和戰略進攻兩個階段,在戰略防禦時又包舉了戰略退卻和戰略反攻的兩個階段。「十六字訣」的基本精神是,從敵大我小、敵強我弱的基本特點出發,利用根據地創造的有利形勢,靈活地使用兵力和變換戰法,趨利避害,揚長擊短,在戰爭中務求保存和發展自己,以多打勝仗、消滅敵人的辦法,逐步改變敵強我弱的形勢,奪取戰爭的勝利。
關於這副對聯的出處是這樣的。反圍剿期間,紅軍原計劃設伏打譚道源的第五十師,因先聞得譚師的源頭拉夫,准備在12月25日向小布前進。這樣,譚師脫離後方,深入地形有利於我軍設伏的小布地區,是我軍運動殲敵的絕好機會。為此,毛澤東還親撰一副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戰人",並在戰前誓師會上用這副對聯向指戰員說明紅軍在此戰中的戰略戰術。
8. 十六字訣的提出背景
十六字訣是從中國工農紅軍初期的游擊作戰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部隊,於1927年10月轉戰到江西省西部的井岡山地區,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在實踐中取得了初步經驗。1928年1月,毛澤東在遂川縣城主持召開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前敵委員會、遂川縣委員會和萬安縣委員會聯席會議,總結了幾個月來開展游擊戰爭的經驗和教訓,研究了進一步開展游擊戰爭的問題。不久,敵人進攻遂川時,毛澤東避開強敵,率領部隊返回井岡山。敵人進攻萬安時,中共萬安縣委員會採用了「堅壁清野,敵來我退,敵走我追,敵駐我擾,敵少我攻」的原則,同敵人進行斗爭。同年4月,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成立後,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又指揮部隊,在游擊活動和反對敵人「進剿」、「會剿」的作戰實踐中,進一步豐富了游擊戰爭作戰指導原則的內容。現已查到的歷史文獻中,完整地提到「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原則的,以1929年4月5日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前身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前敵委員會給中共中央的報告為最早。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來信),第一次將其歸納為「十六字訣」。
9. 十六字訣都有哪些內容
十六字訣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簡稱,是中國工農紅軍游擊戰爭作戰指導原則。
它是對中國工農紅軍初期作戰經驗的理論概括。
10. "十六字方針"是什麼
十六字方針,是指黨和國家在新型的社會主義社會中用於處理各方關系的方針政策,其包括"黨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十六字方針"、"發展黨員的十六字方針"、"反腐倡廉十六字方針"三大要點,每個要點都深刻闡釋了其含義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