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課題研究
A. 大學歷史課中哪些課題適合於中學歷史教學
中學歷史教學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內1)分析《課程標准容》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B. 初三歷史學科有哪些微型課題研究
同桌討論在本課中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方面,本課內容「經濟全球化」材料雖包羅萬象,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較深的體驗和感悟,所以不管是原因還是影響,這些問題都相對比較簡單,容易觀察,以同桌討論的形式組織課堂,能很好地節省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閱讀更豐富的歷史資料;另一方面,初三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大部分時候都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個別時候語言表達欠佳,同桌討論的形式可以讓同桌之間互相提醒,糾正,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正確答案。但本課運用同桌討論也暴露一些問題:對於較難的題目,教復雜的問題同桌討論則顯得操作性不強,比如在「中國應該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這個問題時,有的同桌就覺得無從下手,思考的角度不夠豐富,回答的廣度也比較局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規模的大小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定,以便給學生提供高效有序的學習氛圍和廣泛交流思想的機會。
C. 如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信課題實施方案
初歷史期定義副課各考否考歷史科目統標准考試值偏低初歷史教說形勢嚴峻何吸引提高初歷史課堂教效性值深思問題 、激發情讓孩習歷史種需要 理研究表明使習種需要習根本機讓喜歡門課程趣用所習機才加強 教教師要准備些歷史故事用豐富內容吸引用靈形式打引入歷史習例:《鴉片戰爭》課講述清朝官員用馬桶付英洋炮歷史故事初聽故事笑教師發笑提問:馬桶抵抗洋槍洋炮官員犯愚蠢錯誤通思考結論:期閉關鎖盲目尊導致官員迂腐鴉片戰爭結給今我帶啟示 通例讓進步受習歷史重要性激發保持習機重要步 二、展競賽讓孩習歷史種競爭 歷史知識復習傳統復習讓通反復達記憶目重復程枯燥味失習主性、積極性適展競賽激發習積極性爭取優異績種效手段通競賽勝求知慾更加強烈習興趣克服困難毅力加強 期期末復習准備些典型練習題全班男兩組或幾組進行各組間歷史知識比拼答問題同爭先恐翻閱課本、組討論交流熱烈種模式既增加課堂趣味性躍課堂氣氛能突破教重難點使所知識掌握更加牢固同利於培養合作競爭意識初特別適用必要精神獎勵物質獎勵要准備 三、創設情境讓孩習歷史種體驗 化教首先要求設置潑教情景展讓能夠親身體驗教完整教程 比《三鼎立》課探究赤壁戰曹操失敗原總點全面般認火燒赤壁戰爭與敗關鍵忽略主觀原析 突破教難點安排角色扮演挑選三名別扮演曹操、周瑜、諸葛亮表演赤壁戰前片斷角色扮演效歷史角色台詞赤壁戰曹操失敗原融於物身體語言喜歡參與種類似於穿越同展示機通角色扮演曹操自負、輕敵孫、劉聯合、同舟共濟積極應淋漓盡致表現 四、合作探究培養手能力體現主體位 新課標要求突主體位避免教師滿堂貫言堂何改變傳統教模式鼓勵引導合作探究《三鼎立》課例教材涉及官渡戰赤壁戰戰爭勝負原教重點讓全面掌握歷史事件原採取合作習探究式接若干組讓同角度析原集思廣義形較全面答案通合作習答條理性、較全面由於自已手知識點掌握牢固種合作形模式體驗習快樂激發習力 五、善加肯定讓孩習歷史獲覺 教教師注意抓住閃光點針習態度、習習慣、習、習能力等進行激勵性評價種激勵往往要根據同性、氣質、特點、習水平異異境異做針性評價例每節課復習環節些簡單內容設計問題提問些基礎差些問題肯定能順利答教師及表揚讓其同用熱烈掌聲喝彩讓前聽慣批評覺自值表揚優點覺自能抬起挺起胸充滿自信慢慢消除厭情緒同喜歡歷史門功課於優秀教師表揚同設計些定難度題目提問讓聽慣表揚視自知道自許足自需要努力種異激勵式讓每位同確給自定位制定適合自習目標並且向目標努力奮斗 探究課堂效性課題落實課程改革要求提升教師素養要求通實踐促進教師專業促進全面發展提升初歷史教效性途徑重要點要本教要貫徹文關懷要平視換位思考要讓真歷史習獲進步握關鍵點才能真做教相提高教效
D. 初中課題研究怎麼做
教育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觀察法
1.觀察法:為了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
2.觀察法的步驟:觀察法的實施分為以下三個步驟,步驟之一就是進行觀察研究的設計,此步驟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1)作大略調查和試探性觀察。
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於搜集材料,而在於掌握基本情況,以便能正確地計劃整個觀察過程。例如:要觀察某一教師的教學工作,便應當預先到學校大致了解這位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生的情況,有關的環境和條件等等。這可以通過跟教師和學校領導人談話,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學日記、學生作業等,以及聽課等方式進行。
(2)確定觀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據研究任務和研究對象的特點,考慮弄清楚什麼問題,需要什麼材料和條件,然後作明確的規定。如果這規定不明確,觀察便不能集中,結果就不能深入。觀察不能有幾個中心,范圍不能太廣,全部觀察要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如果必須要觀察幾個中心,那就採取小組觀察,分工合作。
(3)確定觀察對象
一是確定擬觀察的的總體范圍;
二是確定擬觀察的個案對象;
三是確定擬觀察的具體項目。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學任教的中師或大專畢業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業務、文化進修的情況,那麼,擬觀察總體就是教師工作年限達一年或兩年的新教師。在這一總體范圍內,再定下具體觀察哪幾所小學,哪幾個教研組中的哪些教師。具體觀察名單確定以後,再把擬觀察的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
(4)制定觀察計劃
觀察計劃除了明確規定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麼問題、搜集什麼材料之外,還應當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5)策劃和准備觀察手段
觀察手段一般包括兩種:
一種是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一種是保存觀察資料的手段。
獲得觀察資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覺器官,但有時需要一些專門設置的儀器來幫助觀察,如觀察屏、計算機終端裝置、更高級的如動作反應器等。這些儀器主要起兩方面作用:保證觀察的客觀性與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在保存資料的手段中,人腦是天然器官。但這種與觀察主體連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確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實現資料的客體化。因此,人們先利用文字、圖形等符號手段,進而又利用攝影、錄音、錄像等技術手段,把觀察時瞬間發生的事、物、狀況以永久的方式,准確地、全面地記錄下來,供研究地反復觀察資料和分析資料所用。
無論哪一類手段,都應在觀察開始前就准備好,對觀察中使用的種儀器也須事先作好功能檢查,以保證在使用過程中不出現障礙。對於觀察人員來說,必須掌握使用儀器的基本方法,並知道在觀察中應做些什麼。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我們以中學生課堂行為記錄為例,見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員根據研究需要,列出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但估計所列不會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讓觀察員在需要時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請別人幫助觀察,必須事先和觀察人員講清楚每一個項目的具體所指,遇到意外情況的處理方法,要求他們熟悉每一個項目的所在位置。為了穩妥起見,還可以在正式觀察前先作幾次觀察練習,幫助觀察人員熟悉表格的內容;如發現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觀察前作出調整。
(6)規定統一性標准
為了增加觀察的客觀性,為了便於衡量和評價各種現象,為了易於用數量來表達觀察的現象,為了使觀察結果可以核對、比較、統計和綜合,必須事先考慮自己的觀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種因素,並對每一因素規定出統一的標准。每次觀察或觀察同一現象的不同觀察者,要堅持採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這主要在於,不同的研究項目常會涉及到不同性質的標准。如:有的涉及到單位問題,如怎樣衡量學生表現的知識質量;有的涉及到定義問題,如怎樣才算違反紀律;有的涉及計算方式問題,如怎樣登記和表達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的頻率,等等。對類似問題,都應事先做好統一規定。
(7)逐段提出觀察提綱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應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便使觀察者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要獲得什麼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可以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並且應當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提出來。亦可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便於分類統計。
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種結論。也許可以形成某個研究課題。
二、調查法 :
同樣是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等。了解事實情況、分析情況、認真研究,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或進一步研究的方案。
舉例說明調查法的操作過程:
抽樣調查的主要步驟
在實際的抽樣操作中,整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1.確定調查的目的(確定問題,形成假說;通過調查驗證假說,使問題明確化,得出結論)。
2.確定抽樣總體。要從中進行抽樣的總體應與要得到信息的總體(目標總體)一致。從樣本得出的結論適用於被抽樣總體,超出這個范圍結論的適用程度取決於被抽樣總體與目標總體的差異程度。
3.確定待收集的數據。一般只收集與調查目的有關的數據,過長的調查表會降低回答的質量。
4.選擇抽樣方法。這時總體中的哪種單位作為個體基本上可定下來。
5.編制抽樣框。如學校名錄、學生花名冊等。
6.確定需要的精確度。因抽樣調查是要由樣本推斷總體,會帶有某些不確定性。一般是對相對誤差或絕對誤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計樣本容量,估計費用。
8.抽樣試驗,在小范圍內試填一下調查表,做些必要的改進。
9.實地調查工作的組織。按抽樣方案進行調查。對收回的調查表的質量及時進行檢查。對不回答的表要有處理方案。
10.根據所用的抽樣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11.可對同樣的數據採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較。
12.寫出調查報告。留存有關總體的信息,它們可能對將來的抽樣起指導作用。
對於教育現象,有時難於進行嚴格意義上的概率抽樣,可以考慮採用下列方法抽樣:從總體中選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單位(群),在群內進行概率抽樣;從一個小總體中選出接近於研究者對總體平均數的印象的那些個體;樣本限於總體中易於取到的部分;樣本是隨便選取的;樣本由自願被調查的人員組成;等等。但對這樣得到的樣本要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結論也要慎重,應充分利用其它信息進行核查、確認。在教育現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經驗和抽樣技術的有機結合,是獲取好樣本的關鍵。
三、測驗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為的狀況,或推論某些行為的狀況(包括:能力與成就,個性、興趣、動機、態度、觀念及心理需要等);從而考慮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進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課題。
在教育學和心理學中,測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評估、診斷和預測。(舉例,如XXX老師所做的「學生自學能力測驗(試驗)」,就是為了了解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自學能力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
所謂測量就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將某種物體或現象所具有的屬性或特徵用數字或符號表示出來的過程。測驗法是教育和心理學測量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形式。
測驗的客觀性是關於測驗系統化過程好壞程度的指標。測驗的控制,在不同時間對於同一個被試,或同一時間對於不同的被試,其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觀性則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師在做這一測試前邀請我去在他們的家長會上的講話,目的就在於排除和避免人為因素影響,排除測驗的隨意性和不真實性,實現評測標準的同一性)。
推論的客觀性指對同一結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論應該一致,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結果的所做解釋應該相同。
四、經驗總結法:
這是教師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經驗總結法是根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分析概括教育現象,挖掘現有的經驗材料,並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導新的教育實踐活動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關鍵是要能夠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出實際經驗中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進自己的教學。進行教育經驗總結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注意經驗的先 進 性(觀念必須更新)
2.要全面考察總結的對象,充分佔有原始的事實材料;且做到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3.要以教育實踐活動為依據,不能憑空想當然,那是毫無價值。
4.要善於進行理論分析
五、文獻法:
分類閱讀有關文獻(包括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理論價值和資料價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結論或者發現問題,尋找新的思路。
文獻按內容性質分,有零次文獻、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和三次文獻。零次文獻是未經發表和有意識處理的最原始的資料。一次文獻指直接記錄事件經過、研究成果、新知識、新技術的專著、論文、調查報告等文獻。二次文獻是指對一次文獻進行加工整理,包括著錄其文獻特徵、摘錄其內容要點,並按照一定方法編排成系統的便於查找的文獻。三次文獻是指工具書和在二次文獻的基礎上,又對眾多一次文獻的綜合研究結果。
六、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就是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人而具體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個別團體或機構。前者如對一個或少數幾個優生或差生進行個案分析,後者如對某先進班級或學校進行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一般對研究對象的一些典型特徵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謂「解剖麻雀」的方法。
個案研究中,原始的資料積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個案研究不僅停留在對個案的研究和認識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認識教育與發展之間的因果關系,提出一些積極的教育對策,以改革教育教學方法。也可能通過對某個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說,進而產生新的研究課題或教改實驗。
觀察或追蹤一個人、幾個人、一個團體、一節課……的過程,時間可長可短,依需要而定,進行分析概括,透過現象看本質,得出規律性的結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個案研究的對象少,研究規模也較小;同時個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沒有控制的自然狀態中進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時間內突擊完成。所以,個案研究就特別適合教師的研究。教師可以抓住一兩個典型的學生或一類學生,結合教學、教育工作實踐進行研究。對於每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來說,總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對象,而且也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處理,不影響正常的教育活動)。
七、案例研究法:
什麼是「案例」?中外學者尚無普遍公認的、權威的定義,一般認為,案例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一具體現象的客觀描述。教育案例是對教育活動中具有典型意義的,能夠反映教育某些內在規律或某些教學思想、原理的具體教學事件的描述、總結分析,它通常是課堂內真實的故事,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實記錄。對這些「真實記錄」進行分析研究,尋找規律或產生問題的根源,進而尋求解決問題或改進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關鍵。
關於案例含義的基本觀點:
第一,所有的案例都是事件,但並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教育上的案例首先表現為一個事件。但是能夠作為案例的事件必須要具備這樣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在事件中必須要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換句話說,沒有問題在內的事件不能稱為案例;二是這個事件應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通過這個事件可以給人帶來許多思考,帶來若遇到同樣或類似事件如何應對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第二,所有的案例都是故事,但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成為案例。案例講述的肯定是一個故事,並且許多情況下講述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其中會有一些生動的情節、鮮活的人物。作為案例的故事至少應該具備這樣兩個兩個條件:一是這個故事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事例,不能是編制者自己憑空想像杜撰出來的,沒有真實發生的故事不能作為一個案例;二是這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片段的、支離破碎的無法給人以整體感的所謂故事不能成為一個案例。
第三,所有的案例都是對某一個事例的描述,但不是所有事例的描述都可以成為案例。
除了滿足上述兩個方面的要求外,在案例的敘寫上,要具備下列條件:
一是事例的描述中要包括有一定的沖突;二是事例的描述要具體、明確,不應是對事情大體如何的籠統描述,也不應對事情所具有的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說明;三是描述中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四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教育教學工作的復雜性,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態度、動機、需要等;五是事例的描述要能反映出故事發生的特定的背景。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雖然一項練習、一個難題、一篇文章或其它近似於案例的材料,也可以在課堂上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效果,但它們並不能稱為案例。既然任何案例的基礎,都是個人或一個單位在實際情景中所面對的事實,若把虛擬的材料、沒有任何問題或疑難包含在內的材料也納入案例的陣營,案例的主要特徵也就幾乎不存在了。
案例的結構(每個完整的案例大體包括以下四個部分):
①主題與背景——每個案例都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它通常應關繫到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常見問題、困擾事件,要富有時代性、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和改革精神。
②情境描述——案例描述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是多麼復雜,它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應來源於教師真實的經驗(情境故事,教學事件)、面對的問題;當然,具體情節要經適當調整與改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緊緊環繞主題並凸顯了討論的焦點。
③問題討論——首先可設計一份案例討論的作業單,包括學科知識要點、教學法和情境特點,以及案例的說明與注意事項。然後提了建議討論的問題,如學科知識問題、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方法和情境問題、擴展問題。
④詮釋與研究——對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讀,可包括對課堂教學行為作技術分析,教師的課後反思等,案例研究所得結論可在這一部分展開。這里的分析,應回歸到對課堂教學基本面的探討才能展現案例的價值。最後,案例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個的,例如橫向的差別比較,縱向的改變和進步,各有不同的作用。
八、實驗法:
1.什麼是「實驗法」
通俗地說,這是一種先想後做的研究方法(相對來說)——「想」:從已有的理論和經驗出發,形成某種教育思想和理論構想,即「假說」(亦可稱「假設」);——「做」:就是將形成的假說在積極主動有計劃有控制的教育實踐中加以驗證。通過對實驗對象變化、發展狀況的觀察,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有效的驗證和完善假說。
2.試驗法的特徵:「驗證假說」和「控制條件」是一切實驗方法所具備的共性。但教育實驗還有倫理原則、有限控制、控制下的形成性(其過程是很有價值的)等特徵。
教育實驗的幾層含義:首先,教育實驗必須確立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教育教學實驗必須科學地選擇研究對象。再次,教育教學實驗也必須控制和操縱實驗條件。實驗應當具有可重復性,亦即應不僅具有效度而且具有信度(即經過重復實驗後所得到的實驗結果應大致相同)。
3.什麼叫「假說」?
所謂「假說」,就是根據事實材料和一定的科學理論,對所研究問題的因果性和規律性在進行研究之前
預先做出一個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假說的形成是一個理論構思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發現問題——初步假設——形成假說。
4.教育實驗中的「變數」
①自變數(又稱做實驗因子或實驗因素因素)。它由實驗者操縱,由實驗者自身獨立的變化而引起其它變數發生變化。舉例如:考察不同教材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在這里,教材就是實驗自變數。再如我校構建「『樂學·會學』式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的實驗……。一個實驗因子至少要有兩種水平(比如兩個組、兩個班級等等)才能進行比較(如上所舉就必須至少要有兩種教材)。否則其本身就不能構成實驗因子。
②因變數。因變數是一種假定的結果變數是對自變數的反應變數,或曰「輸出」。它是實驗變數作用於實驗對象之後所出現的效果變數。實驗因變數必須具有一定的可測性。
③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那些不是某實驗所需要研究的、自變數與因變數之外的一切變數,這些統稱為該實驗研究的無關變數,也稱非實驗因子或無關因子。例如不同教材的比較實驗,教材之外的教師水平、學生原有基礎、家教、學習時間等一切可能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是該實驗中的無關變數。
控制無關變數非常重要:為了很好地探索因果關系,以確實保證因變數的變化是由自變數的變化所引起的,就必須排除其它無關因素的影響,控制無關因素,使實驗除了自變數以外的其它條件保持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實驗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效度,否則,實驗就失敗了。
5.實驗的操作(嚴密控制實驗過程至關重要):——形成假說
——研究制定嚴謹科學的實驗方案(選擇被試、確定對比組、實驗方法過程的設計、實驗材料和工具的選擇、研究無關變數及其控制措施、實驗的階段劃分、原始過程性資料積累的方案與分工、成果形式的確定等等)
—— 按照方案實施實驗
—— 形成實驗的階段性報告和總結性報告。
—— 對實驗進行評價論證。
教育科研的方法當然不只是上述這些。但以上方法是一般教師都可以方便使用的方法。
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網上查到的,這里左桐為您解答請採納謝謝
E. 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問(小課題研究)求答案
歷史組 陳小敏
有位教育家說過:
一、
提問要突出教材的重點
課堂提問應該為教學服務。所提之問題,應是教材的關鍵之處,能夠突出教材的重點,以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如在進行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一課《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一課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進行提問:
這樣既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又實現了自己的教學目標。盡量避免提那些與教學目標無關,對學生掌握重點、難點無多大幫助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准備,深入地鑽研教材,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設計好課堂提出的問題。
二、
提問的角度要貼近現實生活
歷史課講述的是過去的事情,時間和空間上都會使學生產生距離,繼而產生心理距離。如何在過去和現實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這是每個歷史教學工作者都要思考的問題。有些時候,設計新穎、貼近生活內容的題目,可以架起一座連接過去和現實的橋梁。比如在講到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廢除文言文時,可以提問學生,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學習文言文?比如在講到《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一課的時候,可以先用課件投影出《南京條約》簽訂現場的圖片,然後引導學生回顧鴉片戰爭後中國面臨的嚴重民族危機,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倘若你是一位生活在當時的有思想的中國人,面對這一驚變,你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貼近社會和學生生活,有利於拉近學生對歷史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階梯式提問將所要展示的內容設計為環環相扣、前後連貫、形同階梯的問題,讓學生登梯觀史,登梯尋究。如
在人教版必修1第25課《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教學中,可設計提出如下問題:①
馬歇爾計劃與杜魯門主義的相互關系及其實質?④社會主義陣營中主要有哪些國家?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中國加入產生何影響?⑤歐亞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革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⑥蘇聯等國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加強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抗?⑦冷戰對二戰後國際關系的影響有哪些?⑧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和冷戰三者的關系是什麼?其中③⑧屬於
高層次問題,①②④⑤⑥⑦屬於低層次問題。
通過發散性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多方位多層次的思維活動,既可以牢固掌握基礎知
識,又有利於培養從了解進入研究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
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具體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具體,便於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回答。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籠統模糊,模稜兩可,學生則無從作答。如問法一:(結合地圖)有哪兩個特殊的國家加入了北約組織?問法二:北約中有兩個特殊的國家,他們不是北大西洋沿岸國家,卻被美國吸收加入北約組織,他們是哪兩個國家?問法二的提法要明確、具體,有利於學生迅速作答。
總之,在設計提問時,一定要遵循符合學生心理認知的原則,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入手,針對教學中的關鍵問題,設計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課堂提問,克服課堂教學中的無效提問,以達到不斷優化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F.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題研究工作總結
主要寫一下主要的工作內容,強調安全的重要性,取得的成績,以及不足,最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工作總結就是讓上級知道你有什麼貢獻,體現你的工作價值所在。所以應該寫好幾點:1、你對崗位和工作上的認識2、具體你做了什麼事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動腦子去解決的。就算沒什麼,也要寫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你如何通過努力解決了4、以後工作中你還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實哪些知識5、上級喜歡主動工作的人。你分內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備,即事前准備工作。以下供你參考: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評價、總分析,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總結的基本要求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基本不誇大,缺點基本不縮小。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語句通順,容易理解。3.要詳略適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突出重點。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總結的基本格式: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與日期
G. 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效率小課題
對一些內容必須進行必要的充實和具體化,使之生動形象和更易理解.就理論的深化來說,因開卷考試中越來越把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作為主要內容,而有些理論性問題又使學生感到高深莫測,無所適從,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應適當地把有關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觀點向學生進行滲透,使學生有章可循,心中有數
H. 歷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題研究背景
原文地址:《八年級歷史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研究》課題研究方案
原文作者:王高潔66
一、課題提出和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俗話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於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的提高最重要的環節是抓好課堂教學;良好的課堂氛圍又是成功開展課堂教學的基本保證。由此可見,能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對它做一些嘗試性、探索性的研究顯得尤為必要。提高學習興趣,顯然已經形成共識。當代新課程教學環境下,更應加大考慮學生興趣,寓教於樂,寓學於樂。當然,我們在把握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不能過於流於形式,過於講究「熱鬧」,更應該關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更應該重點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做到讓學生體驗學習快感的同時,能夠快速的把握知識,這才符合新課程教學的目的。歷史課的人文性、具體性等特點,視乎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深刻的歷史知識並不像小說故事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它是一門人文社會學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強,學起來並不容易。而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有學習興趣,才能發揮出主動性,並把所學知識內化,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直以來是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題。但現實的狀況卻常常出現課堂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暈暈欲睡對歷史科目失去學習興趣的普遍現象。新課程改革以來,雖然局面有所改觀,但仍然不能使人樂觀。
自信心、意志、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習中,興趣是一種激烈而持久的動機,唯有熱愛歷史,才會在積極持久的學習熱情中獲得能力。那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以便使學生對歷史科目保持濃厚的興趣呢?這正是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所在。
二、研究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和實驗,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動機,開發學生的個體潛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覺學習、科學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同時,使參加課題實驗的歷史老師在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業務方面明顯提高,從而促進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教師通過教學實踐探索出能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創造性、參與性,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最有效的幾種方法,同時,提高研究人員的現代管理理論和實踐水平,促進整個初中歷史教學的改革。
三、研究內容
了解學生的現有學習興趣和心理狀態,以及影響他們學習興趣的成因。通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現狀調查,在掌握具體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採取一些措施,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和發展,讓學生掌握更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研究方法
調查法:通過對我校八年級學生學習歷史的現狀進行問卷調查研究。
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文獻,借鑒和學習與課題有關的理論,為本課題研究提供理論基礎。這是實施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點以及方法依據。
觀察法:對學生採用觀察談話的方法了解他們的學習興趣。
訪談總結法:通過家訪、電訪、以及個別談話並進行總結,完善理論及策略的研究,
對比法:通過研究前和研究後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進行比較分析研究。
除以上的方法外,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研究的需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
五、研究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時間為一年,2017年3月——2017年12月,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