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論科學
㈠ 著名教育家杜威說,生活及學習。隨著科學技術發展速度的加快,知識更新周期的縮短,人們的學習越來越多的
1)在學校里我們學著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在與朋友相處中我們學著誠實守信,相互扶持。在與父母相處中我們學著換位思考,寬容理解。
2)學習對於我們來說意味著成長成熟。在學習中我們的意志得到了鍛煉;對社會和生活更加的了解。學習豐富了我們的閱歷,無論是從生活中還是書本上獲得的知識都能提高你的人生價值,更進一步的了解世界,讓自己從內在得到成長。
3)初中三年是積累基礎知識的關鍵,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每一科都不要放棄。盡自己的能力學好每一門課。
在所有科目中一定有你感興趣的,把它當做愛好,在課余時間輕松的去學習它。
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要注重發揮自己的潛力。學會勇敢嘗試,哪怕自己的表現很差勁也不要放棄嘗試,你會在不斷地嘗試中積累寶貴的經驗。
㈡ 杜威的「雙中心」論是如何提出的
杜威的教育思想一方面受西方歷史上的兒童本位論思想的影響,其中尤以盧梭的影響最大;另一方面又深受社會本位論思想的影響,19世紀法國社會學家孔德、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等人都是社會本位論的力倡者。正是在吸取西方歷史上眾多思想家的觀點,又結合現代哲學、心理學、倫理學以及實驗科學的新成果的基礎上,杜威提出了獨特的教育「雙中心」論。
㈢ 杜威有哪些有名的論點或著作
《哲學之改造》、《民主與教育》、《平民主義與教育》。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如果說皮爾士創立了實用主義的方法,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實用主義的真理觀,那麼,杜威則建造了實用主義的理論大廈。
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學、藝術、宗教倫理、政治、教育、社會學、歷史學和經濟學諸方面,使實用主義成為美國特有的文化現象。
杜威是一個重視藍領階級利益和教養的思想家。但他不鼓動藍領階級去掀翻整個舊世界。他對藍領階級的關注體現在他的教育哲學里,表達在他的《平民主義與教育》一部書里。
(3)杜威論科學擴展閱讀:
杜威的著作,顯現了一個事實,即他是一位致力於寫作的學人,他在維蒙特大學求學的時候,就顯示出是一個專心致志的好學生,但他不擅於口才,文筆亦不精闢,並不是一位善用文思表達意見的人,他的作品是不容易立即被理解的。
杜威在哲學見解上,早期雖然承襲了黑格爾的部分思想,但是由於生物學及生物學上的進化理論,對他早期思想的一番沖擊,在他一篇《從絕對主義(Absolutism)到實驗主義》的論文中,已經剖析地敘述了他思想改變的來龍去脈,說明他何以舍棄了十九世紀德國黑格爾派的絕對主義。
㈣ 簡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
1、「兒童中心論」
杜威認為,學校生活組織應該是以兒童為中心,一切需要的措施都應該是為著促進兒童的生長。
2、「從做中學」
杜威認為兒童在出生後對每一件事都是要學習的,但是他們只有對真實的活動本身產生了興趣,才會對活動中產生的一切進行觀察;然後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
杜威是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杜威建造了實用主義的理論大廈。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學、藝術、宗教倫理、政治、教育、社會學、歷史學和經濟學諸方面,使實用主義成為美國特有的文化現象。
(4)杜威論科學擴展閱讀
1、主要著作
《哲學之改造》、《民主與教育》(Democracy and Ecation,或譯為《民本主義與教育》)、《自由與文化》、《我的教育信條》、《教育哲學》、《明日之學校》、《兒童與教材》、《追求確定性》(The Quest for Certainty,1929)、《心理學》、《批判的理論學理論》、《學校與社會》、《經驗和自然》、《經驗和教育》、《自由和文化》、《人類的問題》。
2、人物影響
杜威的教育思想曾對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教育界、思想界發生過重大影響。民國時期一些重要人物如胡適、陶行知、郭秉文、張伯苓、蔣夢麟等均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曾是杜威的學生。
杜威反對傳統的灌輸和機械訓練、強調從實踐中學習的教育主張,對蔡元培、晏陽初以至毛澤東等都有一定的影響。
㈤ 杜威實用主義的教學理論的核心是什麼
杜威是美國繼皮爾士、詹姆斯之後的第三位實用主義大師,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用即真理」是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的經典表述。以往哲學是由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三部分組成,分別回答是什麼,為什麼,有什麼用三個問題。杜威認為「是什麼」的問題,應由科學,而不是由哲學來解決。「為什麼」和「有什麼用」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人們往往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認識事物,認識事物的目的是為我所用。因而,實用主義哲學否定規律的客觀性,只相信人的經驗。人的經驗就是真理的尺度。有用的就是真理,沒有用的便是謬誤。以事物的多樣性而抹殺事物的共同性,以事物的多變性而抹殺事物的永恆性,以事物的價值形態取代事物的實體形態。實用主義哲學實質上是一種建立在唯心主義世界觀和認識論基礎之上的價值哲學。杜威認為哲學的意義在於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而當時人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教育問題。因而,他把哲學和教育等同起來,既然其哲學是價值哲學,那麼他的教育哲學也就是教育價值哲學了。其教育哲學是為解決教育問題提供理論的。
杜威曾說,「如果我在提出科學作為一種知識的特性時,徹底地用『技術』代替『工具論』,我就有可能避免大量的誤解。」杜威雖然沒有關於技術的專門著作,但是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卻充滿了對技術的批判。與通常理解不同,杜威用「技術」描繪人類的各種活動,它是人類面對各種疑難情形時,利用各種探究工具作為手段來解決各種問題。因此,技術是對工具和技藝的探究。
㈥ 杜威教育思想有哪些
1、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
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把社會生活維系起來和發展起來。
2、教育無目的論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
3、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 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願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4、教學論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對教材和教法等課題。作出和傳統觀念不同的論述。
5、道德教育論
杜威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道德過程和教育過程是統一的。」在杜威看來,德育在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杜威極力強調道德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6、兒童中心論
杜威是在批判舊教育的過程中提出「兒童中心主義」思想的,也就是說,是在「破舊」中「立新」的。
在杜威看來,在傳統教育那裡,「學校的重心在兒童之外,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即時的本能和活動之中」,教科書「是過去的學問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師是使學生和教材有效地聯系起來的機體,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及實施行為准則的代言人」。
(6)杜威論科學擴展閱讀: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
1、強調知行合一,將教學中死的知識變為活的知識。
2、教育是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的觀點是內發論和外鑠論的超越和突破。
3、教育是生長和生活的觀點從心理學角度探討了教育的本質。將教育的本質概括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
4、教育即經驗從認識論的角度探討教育的本質,解決知識、經驗的獲得以及心理與社會、過程與目的的協調問題。
5、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將個人與社會統一起來。將學校的生活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解決教育與社會的脫離問題。
6、教材心理學化,適合學生經驗的心理發展,而不是邏輯順序。
7、教學方法的科學化和探究精神使科學精神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8、教學專業,提高教育學的學科地位,增強學術性。在其影響下教育專業機構大量設立。
9、杜威具有世界性影響,其教育理論對世界教育進程發揮巨大作用,對日本中國土耳其蘇聯墨西哥等國有直接影響。
10、杜威的理論中過於強調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而使得教育實踐忽視了系統知識的傳授,並引發了自由和紀律、師生關系等諸多矛盾。另外根據經驗和教材心理學化原則編寫新型教材的設想過於理想,難以實現。
㈦ 如何理解杜威的工具主義理論(不要寫成教育學問題)
工具主義,正如其名,它強調科學等理論是人類認識與改造世界的工具。從認識論來講,它強調只要對人類有用的理論即為真理。對於這種偏向於實用主義的觀點,馬哲認為其是十分有害的,馬哲認為真理是標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真理不能以有用無用來區分。
工具主義可以避開一系列虛無主義,引導人類把精力集中於實用科學,如臨床醫學,製造科學等等,有利於人類的文明進程。相對的,它反對把精力大量耗於天文學,量子學等與人類現實生活聯系微弱的科學領域。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們很難判定到底那一樣科學會一直處於實用邊緣(未來星際航空的發展可能會把天文學引向大眾)
從社會哲學講,它強調人生活要用實用精神,這點對個人生活會有較大影響。
純手打,望採納~
㈧ 杜威的教育本質論的主要內容
在杜威看來,教育的本質就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持續不斷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長。杜威認為,兒童的心理發展基本上是以本能為核心的情緒、沖動、智慧等天生機能不斷開展、生長的過程,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這種本能的生長。以此為基礎,杜威提出了著名的「兒童中心主義」教育原則。杜威批評傳統教育無視兒童內部的本能與傾向,只是從外部強迫他們學習成人的經驗,教育成為一種「外來的壓力」,他明確提出了以兒童為教育中心的主張。
(2)教育即生活。從教育即生長出發,杜威又從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質即是生活。在杜威看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人不能脫離環境,學校也不能脫離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為未來的生活作準備。根據「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了一個基本的教育原則――「學校即社會」。
(3)教育即經驗的持續不斷的改造。經驗是杜威實用主義哲學和實用主義教育體系中的核心概念。他把教育視為從已知經驗到未知經驗的連續過程,這種過程不是教給兒童既有的科學知識,而是讓他們在活動中不斷增加經驗。經驗的獲得離不開兒童的親身活動,由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一個教育基本原則――「從做中學」,他認為這是教學的中心原則。
㈨ 杜威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
教育本質論
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杜威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並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
由於生活就是生長,兒童的發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長的過程,因此,杜威又強調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由此,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它的自身以外無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其實,他反對的是把從外面強加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證式目標。
2、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既然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麼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他強調說,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在學校里,應該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到一個雛形的狀態,應該呈現兒重的社會生活。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提出,一是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校內學習應該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應有自由的相互影響。
但是,「學校即社會」並不意味著社會生活在學校里的簡單重現。杜威又認為,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環境,應該具有3個比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簡單和整理所要發展的傾向的各種因素;把現存的社會風俗純化和理想化;創造一個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時可能接觸的更廣闊、更美好的平衡的環境。」
教學論
在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教學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1、從做中學
在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這個基本原則。由於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是關於怎樣做(how to do)的知識。因此,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做」的過程。在他看來,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事和要工作的願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興趣,對此要給予特別的重視。
杜威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入它使得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由於兒童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那就有助於兒童的生長和發展。在杜威看來,這也許標志著對於兒童一生有益的一個轉折點。
但是,兒童所「做」的或參加的工作活動並不同於職業教育。杜威指出,貫徹「從做中學」的原則,會使學校所施加於它的成員的影響更加生動、更加持久並含有更多的文化意義。
2、思維與教學
杜威認為,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所謂思維,就是明智的學習方法,或者說,教學過程中明智的經驗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思維,那就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因此,學校必須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的情境。
作為一個思維過程,具體分成五個步驟,通稱「思維五步」,一是疑難的情境;二是確定疑難的所在;三是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四是對這些假設進行推斷;五是驗證或修改假設。杜威指出,這五個步驟的順序並不是固定的。
由「思維五步"出發,杜威認為,教學過程也相應地分成五個步驟:一是教師給兒童提供一個與的社會生活經驗相聯系的情境;二是使兒童有準備去應付在情境中產生的問題;三是使兒童產生對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假設;四是兒童自己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兒童通過應用來檢驗這些假設防。這種教學過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稱之為「教學五步」。在杜威看來,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兒童可以學到創造知識以應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認,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兒童與教師論
約翰·杜威登上《時代周刊》封面
盡管杜威並不是「兒童中心」思想的首創者,但是,他是贊同「兒童中心」思想的。其最典型的一段話是:「,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政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這里,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
從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做法出發,杜威認為,學校生活組織應該以兒童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為兒童的而不是為教師的。因為以兒童為中心是與兒童的本能和需要協調一致的,所以,在學校生活中,兒童是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強調說我們必須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並且以兒童為自己的出發點。
在強調「兒童中心」思想的同時,杜威並不同意教師採取「放手」的政策。他認為,教師如果採取對兒童予以放任的態度,實際上就是放棄他們的指導責任。在杜威看來,要麼從外面強加於兒童,要麼讓兒童完全放任自流,兩者都是根本錯誤的。
由於教育過程是兒童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是他們雙方真正合作的過程,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與教師之間的接觸更親密,從而使得兒童更多地受到教師的指導。杜威說:「教師作為集體的成員,具有更成熟的、更豐富的經驗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設計中繼續發展的種種可能,不僅是有權而且有責任提出活動的方針。」在他看來,教師不僅應該給兒童提供生長的適當機會和條件,而且應該觀察兒童的生長並給以真正的引導。
杜威還特別強調了教師的社會職能。那就是:「教師不是簡單地從事於訓練一個人,而且從事於適當的社會生活的形成。」因此,每個教師都應該認識到他所從事的職業的尊嚴。
倫理學理論
杜威的倫理學理論認為,思想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活動,不是從一些沒有問題的絕對真理去作推論,而是一個有效的工具與方法,用以解決疑難,用以克服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難。杜威說,思想總是起於一種疑惑與困難的情境;接著就是研究事實的真相,並提出種種可能的假定以解決起初的疑難;最後,用種種方法,證明或證實哪一種假定能夠圓滿地解決或應付原先激起我們思想的那個疑難問題或疑難的情境。這就是杜威的思想論。從這個思想的概念,很自然地會產生兩個明顯的系論來。第一,人和社會的進步,靠的是積極地運用智慧以解決一些真實而具體的問題,而不是什麼主義或口號。杜威說:「進步總是零零碎碎的。它只能零賣,不能批發。」這種觀念來自他的實驗主義哲學。實驗主義的思想背景(當年)是三百年來的實驗科學(迄今已四百年),是一百年來的生物科學(迄今已二百年),也就是「生物進化論」。生物的進化是天然的演化過程。實驗主義認為所謂進步,所謂演進,並不是整個籠統地突然而來的;是由一點、一滴、一尺、一寸、一分的很微細變遷而來的。杜威不相信突變與進步能夠兼得,所以他的社會哲學就是主張以「零售的生意」的方式,改善人類的生活的進步。而中國的激進思想偏相信天翻地覆的變革可以在一夜之間帶來全面的進步。前蘇聯經過七十多年激進的實踐,沒有造成進步而解體,就是最具有檢驗說服力的證明。第二個系論是說,在合理的思想過程中,所有的理論,所有的學說,統統不能看作是絕對的真理,只能看作是有待考驗的假設,有待於在實用中加以考驗的假定;只能看作是幫助人類知識的工具和材料,不能看作是不成問題、不容考據的教條,因而窒息了人類的思想。杜威在北京講演「道德教育」的時候說:「要經常培養開闊的胸襟,要經常培養知識上誠實的習慣,而且要經常學習向自己的思想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