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貨計價方法答辯問題
Ⅰ 我的論文題題目是「論存貨計價問題」,我想問的是我該從哪下手,是存貨四種計價方法還是期末存貨計價方法
都可以,從那方面入手,最終都將是一個問題
Ⅱ 現行存貨計價方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別計價法,這種方法的成本計價准確,但在存貨收發頻繁的情況下,其發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較大。2、先進先出法:可以隨時結轉成本,但較繁瑣。如果存貨收發業務較多、且存貨單價不穩定時,其工作量較大。在物價持續上升時,期末存貨成本接近市價,而發出成本偏低,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庫存存貨的價值;反之,會低估企業存貨價值和當期利潤。3、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只在月末一次計算加權平均單價,比較簡單,有利於簡化成本計算工作,但由於平時無法從賬上提供發出和結存存貨的單價及金額,因此不利於存貨成本的餓日常管理與控制。4、移動加權平均法:能夠是企業管理當局即使了解存貨的結存情況,計算的平均單價成本及發出和結存的存貨成本比較客觀。但由於每次收貨都要計算一次平均單價,計算工作量較大,對收發貨頻繁的企業不適用。
Ⅲ 存貨計價方式的問題
謝謝各位了,我們是按存貨計價!因為每次在加存貨檔案的時候都要填寫計價方式,難免出錯!並且一旦使用,就不能修改!因為計價方式不一樣,又記不了賬!唉,要是能固定下來就好了
Ⅳ 存貨計價方面的論文答辯問題
庫存控制的最佳理解實踐 在談到所謂「庫存控制」的時候,很多人將其理解為「倉儲管理」,這實際上是個很大的曲解。 傳統的狹義觀點認為,庫存控制主要是針對倉庫的物料進行盤點、數據處理、保管、發放等,通過執行防腐、溫濕度控制等手段,達到使保管的實物庫存保持最佳狀態的目的。這只是庫存控制的一種表現形式,或者可以定義為實物庫存控制。那麼,如何從廣義的角度去理解庫存控制呢?庫存控制應該是為了達到公司的財務運營目標,特別是現金流運作,通過優化整個需求與供應鏈管理流程(DSCM),合理設置ERP控制策略,並輔之以相應的信息處理手段、工具,從而實現在保證及時交貨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庫存水平,減少庫存積壓與報廢、貶值的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物庫存控制僅僅是實現公司財務目標的一種手段,或者僅僅是整個庫存控制的一個必要的環節;從組織功能的角度講,實物庫存控制主要是倉儲管理部門的責任,而廣義的庫存控制應該是整個需求與供應鏈管理部門,乃至整個公司的責任。 為什麼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對庫存控制的理解僅僅局限於實物庫存控制呢?以下兩方面的原因是不可忽視的: 第一、我們的企業不重視庫存控制。特別是那些效益比較好的企業,只要有錢賺,就很少有人去考慮庫存周轉的問題。庫存控制被簡單地理解為倉儲管理,除非到了沒錢花的時候,才可能有人去看庫存問題,而看的結果也往往是很簡單,采購買多了,或者是倉儲部門的工作沒有做好。 第二、ERP的誤導,特別是一些國產所謂ERP的誤導。一些簡單的進銷存軟體被大言不慚地稱之為ERP,企業上了他們的所謂ERP就可以降低多少庫存,似乎庫存控制就靠他們的小軟體就可以搞定了。即使像SAP、BAAN這些世界ERP領域的老大們,也在他們的功能模塊裡面把簡單的倉儲管理功能定義為「庫存管理」或者「庫存控制」。這樣就使得本來就不太明白什麼叫庫存控制的我們,更搞不清楚什麼叫庫存控制了。 其實,從廣義地角度理解庫存控制,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庫存控制的根本目的。我們知道,所謂世界級製造的兩個關鍵考核指標(KPI)就是,客戶滿意度以及庫存周轉率,而這個庫存周轉率實際上就是庫存控制的根本目的所在。 第二、庫存控制的手段。庫存周轉率的提高,單單靠所謂的實物庫存控制是遠遠不夠的,它應該是整個需求與供應鏈管理這個大流程流程的輸出,而這個大流程除了包括倉儲管理這個環節之外,更重要的部分還包括:預測與訂單處理,生產計劃與控制,物料計劃與采購控制,庫存計劃與預測本身,以及成品、原材料的配送與發貨的策略,甚至包括海關管理流程。而伴隨著需求與供應鏈管理流程的整個過程,則是信息流與資金流的管理。也就是說,庫存本身是貫穿於整個需求與供應管理流程的各個環節,要想達到庫存控制的根本目的,就必須控制好各個環節上的庫存,而不是僅僅管理好已經到手的實物庫存。 第三、庫存控制的組織結構與考核。既然庫存控制是整個需求與供應鏈管理流程的輸出,要實現庫存控制的根本目的就必須要有一個與這個流程相適應的合理的組織結構。直到現在,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企業只有一個采購部,采購部下面管倉庫。這是遠不能適應庫存控制要求的。從需求與供應鏈的管理流程分析,我們知道,采購與倉儲管理都是典型的執行部門,而庫存的控制應該預防為主,執行部門是很難去「預防庫存」的,原因很簡單,他們的考核指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供應(生產、客戶)。如何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合理的需求與供應鏈管理流程,從而設置與之相應的合理的組織結構,是一個值得我們很多企業探討的問題。
Ⅳ 有關存貨管理的論文,畢業答辯會問什麼問題
我也是存貨管理的論文,你答辯的時候都遇到什麼問題了,能不能告訴我一下
Ⅵ 淺談企業存貨計價方法的選擇論文答辯開場白
我昨天剛答辯完,你上面的問題都沒提到,其實答辯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復雜,剛開始自我介紹下,介紹自己的論文題目,然後就是介紹論文的主要內容,上面加起來2—3分鍾,自述完後就是老師問你問題了,基本是過場而已!
Ⅶ 關於企業存貨的答辯會問些什麼問題
先是自我介紹,包括姓名,系別,論文題目等然後把自己的論文主要內容概括一下,也就專是自己的屬論文摘要和個部分內容整合一下,答辯開始的時候會要求你做陳述,照念就OK了。。陳述完之後,評審老師會給你兩到三個問題,一般都是你論文里邊的相關內容,找到問題的出處,結合論文里邊你的觀點,給他胡吹一下,實在有故意刁難的老師提出比較BT的問題,你就誠懇的對他說,關於這個問題,我研究得還不是很深入,還請老師提點,回去我再加以研究。這樣,一般的老師或學校都不會在論文答辯的時候卡你的。。。畢竟畢業生的質量和數量還是關繫到學校的聲譽的。我也是前幾天剛剛答辯完的,祝你順利通過答辯,早日找到好工作!
Ⅷ 如何正確選擇存貨計價方法的建議
存貨在大多數企業的流動資產總額中佔有較大的比重,而且處於不斷購買、耗用和銷售之中,因而存貨數量及其價值的確認(即存貨計價問題)至關重要。並且採用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對企業財務狀況的經營成果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而不少企業由於對這個問題認識不全面,理解不深刻,或受某一方面因素的影響,對企業存貨計價方法做了不切合企業實際的選擇,從而對企業的存貨管理、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造成不利影響。在此,筆者對不同存貨計價方法進行分析比較評價,幫助企業做出合理選擇。
存貨成本流轉的假設
企業的存貨是不斷流動的,有流入也有流出,流入與流出相抵後的結余即為期末存貨,本期期末存貨結轉到下期即為下期的期初存貨,下期繼續流動,就形成了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存貨流轉。
存貨流轉包括實物流轉和成本流轉兩個方面。企業存貨實物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流轉成為存貨的實物流轉。所謂存貨成本流轉指外購或自製存貨的成本流入及出售商品時的成本流出。在理論上,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其實物流轉應當一致,也就是說,購置存貨時所確定的成本應當隨著該存貨的銷售或耗用而結轉。例如,某商品購進成本,第一批100件單價15元,第二批50件單價10元,第三批80件單價11元。本期銷售結果是,第一批售出80件,第二批售出30件,第三批售出10件。由此可見,該商品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是一致的,但在實際工作中,這種一致的情況非常少見的。因為,企業的存貨進出量很大,存貨的品種繁多,存貨的單位多變,難以保證各種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相一致。由於同一種存貨及單價不同,但均能滿足銷售或生產的需要,在存貨被銷售或耗用後,毋需逐一辨別哪一批實物被發出,哪一批實物留作庫存,成本的流轉順序和實物的流轉順序可以分離,只需要按照不同的成本,流轉順序確定已發出存貨的成本和庫存存貨的成本即可。這樣就出現了存貨成本流轉的假設。
採用某種存貨成本流轉的假設,在期末存貨與發出存貨之間分配成本,就產生了不同的存貨成本分配方法,即發出存貨的計價方法。按照國際會計慣例,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常見的存貨計價方法有: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加權平均法、後進先出法等。
幾種存貨計價方法的分析
個別計價法
個別計價法,又稱分批實際法,個別認定法,具體辨認法。這種方法是假設存貨的成本流轉與實物流轉相一致,按照各種存貨,逐一辨認分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所屬的購進批別或生產批別,分別按其購入或生產時所確定的單位成本作為計算各批發出存貨和期末存貨成本的方法。
採用這種方法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比較合理、准確,但這種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對發出和結存存貨的批次進行具體認定,以辨別其所屬的收入批次,實務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難較大。並且採用這種方法極易被用作調節利潤的手段。因為如果營業不佳,估計利潤不高,管理人員就可以高價售出低成本的商品,以提高利潤,或以相反的方法調低利潤。
企業中一般不能互換使用的存貨、或為特定的項目專門購入、或製造並單獨存放的存貨,以及購入批次少、容易識別、單位價值較高的貴重物資,一般採用個別計價法。並且這種方法在實地盤存制和永續盤存制下均可使用。
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也稱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指以期初存貨數量和本月購進存貨數量作為權數來確定本期存貨發出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這種方法只需在月末計算一次,比較方便。但只能在期末確定存貨成本,無法隨時從賬面上提供存貨的結存金額,不利於加強存貨的日常管理。同時無論在上漲還是下跌情況下,計算出的存貨成本與現行成本都有一定的差距,並且這種方法在實地盤存制下才可用。
移動加權平均法
移動平均法,是指以本批購進數量加賬面結存數量的權數,滾動計算加權平均單價,並據以確定存貨發出成本與期末存貨成本。
移動平均法的優點在於能使管理人員及時了解存貨的結存情況,並且每次購入存貨的單位成本和購入前庫存存貨的單位成本對發出存貨成本的影響,分別與購入數量加購入前庫存數量的多少成正比,因而成本計算較為客觀可信,但與市價仍有一定差距,而且頻繁地計算移動單位平均成本,使存貨核算相當繁瑣。對於儲存在同一地點性能相同的大量存貨一般採用加權平均法或移動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只能用於永續盤存制,不能用於實地盤存制。
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根據先購進的存貨先發出的成本流轉假設對存貨的發出和結存進行計價的方法。在物價持續上漲情況下,採用此法使存貨發生成本降至最低,從而使賬面利潤需增,導致資本分派過度,對企業的長期經營不利。
經營活動受存貨形態影響較大或存貨容易腐爛變質的企業,一般採用先進先出法,並且這種方法在永續盤存制和實地盤存制下計算發出存貨成本相等。
後進先出法
後進先出法是根據後購進的存貨先發出的成本流轉假設,對存貨的發出和結存進行計價的方法。
採用後進先出法計算的發出存貨的成本接近於近期市場價格,使現時成本與現時收入得到配比,從而較合理地確認了當期收益,在物價持續上漲情況下,可以使當期出材料成本升高,利潤降低,延遲企業交納所得稅,減少通貨膨脹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由於期末材料結存成本是按早期價格確定的,這樣也減少了庫存材料的資金佔用,可以增加企業後勁,提高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符合穩健性原則。但這種方法有可能會造成成本虛增或虛減。並且在實地盤存制和永續盤存制下,這種方法計算的發出存貨的成本不相等。
幾種存貨計價方法的對比評價
各種存貨計價方法是因物價變動而產生的。若存貨進價固定不變,不同存貨計價方法將失去存在的必要。對各種存貨計價方法的評價也要以物價變動為背景。下面以物價上漲為前提比較幾種存貨計價方法。
從價值角度看
採用先進先出法時,期末存貨均按後期進價計算,比較接近編表日重置成本,使資產計價較為合理。當採用後進先出法時,期本存貨按較早期的單價計量,與編表日的重置成本差距較大,物價變動幅度越大,這種現象越明顯。在通貨膨脹時期,後進先出法所產生的期末存貨數偏低,使資產計價失去意義。結果,財務分析也受到相當大的影響,營運成本、流動比率、投資報酬率偏低。從利潤確定角度看,後進先出法,則以最近的進貨成本可與最近的營業收入相配比,可以產生較有意義的利潤數據,以恰當地解釋評價預測企業的經營成果。所獲得的利潤倘以所得稅、股利等形式全部分配的話,也不會過多影響企業按原有規模持續經營。相反,若採用先進先出法,則以較早期的存貨成本與現時的營業收入相配比,毛利虛計。若將算得的毛利全額以所得稅、股利等形式分盡的話,收回的成本因數額較低,在現時物價水平下,難以重置相同數量的存貨,致使企業不能按原有規模持續經營。
從納稅和現金流量角度看
後進先出法具有壓低期末存貨成本、提高銷貨成本,減少本期應稅利潤,因而減少應納稅所得產生的現金流,因此使企業的凈現金的流入比採用先進先出法和平均法為多。但是,後進先出法減少應納所得稅額和增加凈現金流入的效果並非絕對。從長遠時期看,企業的全部存貨成本,不管何時形成,正常情況下最終將轉化為銷貨成本。若所有存貨均已售出,其成本將全部轉化為銷貨成本,則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無論採用哪種存貨計價方法,幾個會計期的銷貨成本總額、稅前利潤總額、所得稅總額、稅後利潤總額、現金流入總額都是一致的。
從管理人員業績評估角度看
某種存貨計價方法的合適與否,還與企業管理人員業績評價方法與獎勵機制有關。不少企業按利潤水平的高低來評價企業管理人員的業績,並根據評價結果來獎勵管理人員。此時,管理人員往往樂於採用先進先出法,因為,這樣做會高估任職期間的利潤水平,從而多得眼前利益。
企業存貨計價法的選擇
對於企業來說,選擇哪種存貨計價方法最好,主要看企業所在的角度、考慮的主要因素,另外還要看企業所經營存貨的特點和財產物資的盤存制度以及物價變動情況等,適合企業的存貨計價方法才是最好的計價方法,企業才會從中受益。所以企業必須全面考慮,揚長避短,選擇最適合企業的存貨計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