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專題講座如何開展課題研究

專題講座如何開展課題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3-21 20:28:27

① 如何開展好「課題研究」

針對我國學生的基礎知識比較扎實,但動手能力不強,不善於發現問題,不會作研究的現實,新大綱中首次提出開展「課題研究」,並強調課題研究的成績要納入考核成績中,這是我國高中物理課程的一項重大改革。開展課題研究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身邊的問題中選擇研究專題,採取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並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不重於學生對某項具體知識的學習,不再有專家預先規劃設計的知識體系,它的主要著眼點是引導學生關心實際問題,進而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培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題研究中,一方面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比以往大大拓寬,另一方面一些課題與社會和高新科學技術相銜接、是跨學科的、甚至沒有惟一正確的答案。這些都對教師提出的新的挑戰,要求教師要正確面對,不求面面俱到、樣樣精通,關鍵是開發出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能對學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給予指導,並在與學生一起探索、學習中提升自己。

② 怎樣開展課題研究

一、教師為什麼要做研究 1、新課程的需要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說:「將教學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學校,形成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這是當前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的現實要求與緊迫任務,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點。」新課程呼喚小學教師要專業化發展,教師職業和醫生、律師一樣已經成為一種專業,那就要求我們教師變「教書匠」為「研究型」的教師,而教師專業化的核心是教師的教科研素養,「教科研素養」是一個教師成熟度高低的重要標志。 2、教師自身的需要 創名牌學校必須開展教育科研,同樣,要想成為優秀教師必須投身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依靠教育科研;要尋找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還得依靠教育科研。教師職業專業化已經使越來越多的老師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不僅是承擔「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園丁」、「蠟燭」的角色,教師也有自己的生命,自身也需要不斷的成長和發展。 首先,教師通過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反思和能力,了解自己行為的意義和作用。教師只有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行為進行研究,才能夠了解自己在課堂上做了什麼,這些行為有什麼意義,反映了什麼樣的教育教學理念,對學生的學習有什麼影響。同理,教師只有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探詢,才有可能了解學生在做什麼、想什麼,他們到底學到了什麼,這種學習對他們的學習有什麼作用。 其次,教師參與研究有利於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由於了解了自己的教學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教師才有可能了解自己的不足,進而採取行之有效的改進措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可喜的是近幾年來我們的向校長已經為大家營造了濃厚的科研氛圍)。不難看出,教師從事研究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改進教育實踐,還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中,教師能夠體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可以逐步實現教師的專業自主性發展。 3.評職、評優的需要。 二、教師怎樣進行課題研究 (一)正確把握教育科研在學校的定位 1、學校是以「應用型」研究為主,重在實踐,重在改造本校的教育現實,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本校教育工作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2、學校教育科研主要是一種教學研究(不是學術性的研究),要求教師結合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開展科學研究,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意識和教學研究的能力。 (二)學校教育科研的特點 學校教育科研有以下特點: (1)問題即課題。教育科學研究的對象是教育問題。教育問題決定了研究的方向,也決定了研究的方式。 (2)教學即研究。在研究狀態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研究。 (3)成果即成長。教師通過研究專業素養得以提升,使得課堂結構更優化,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4)全員參與。(5)全程參與。教師通過參與課題研究的全過程,演練研究的能力。 (三)什麼是課題研究:1、概念:課題研究是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教育的客觀規律的過程,也是通過認識教育規律來提升教師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過程。即教師以自身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的解決為研究目標的一種研究活動。2、作用:課題研究是校本教研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重要方式,更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形成學校特色、打造教育品牌的重要渠道。3、類型①按研究目的分:理論性課題、應用性課題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屬於應用研究,應用研究是運用關於教育基礎理論知識,解決教育工作實際問題的研究。這一概念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應用教育基礎理論知識;二是解決實際問題,產生實踐效益。②按研究深度分:描述性課題、因果性課題、預測性課題課題研究一般由淺入深,先從描述性課題入手,然後逐步進行因果性課題和預測性課題的研究。③按研究級別分:規劃課題、個人課題。規劃課題一般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門批准立項的課題,由教育行政部門委託各級教育科研部門進行規劃、申報、評審和管理。個人課題一般是指由教師個人獨立或教師小組合作承擔的課題。個人課題申報給各級教育研究部門得到批准後,也將成為規劃課題,通過統一管理,更有利於課題的開展。(四)課題研究方法:每個課題都需要有一定的研究方法。課題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輔法之分,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等。輔法有:統計法,測量法,問卷法等。常用研究方法及其步驟為:1、調查法:即通過問卷,訪談等方式,搜集研究對象的現實狀況的有關材料,以此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的方法。基本步驟為:選擇課題→確定調查對象→選擇調查方法→制定調查方案→開展調查→分析調查資料→撰寫調查報告。2、文獻法:文獻研究法就是對文獻進行查閱、分析、整理而找出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包括圖書雜志、電子資源、檔案文件、會議資料等。基本步驟為:確立課題→搜集文獻→閱讀文獻、做好摘記→分析文獻→得出結論、提煉觀點。3、實驗法:借鑒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在教育實踐中採取的「假設—求證」活動。基本步驟為:提出研究假設→選擇實驗對象→進行前測→開始實驗→進行後測→對檢測結果統計分析→撰寫實驗報告。4、案例法:以具體的事例、題例、課例為研究對象,在了解、認識、分析的基礎上,尋找出一些更為積極的教育方法的過程。基本步驟為:確立案例→呈現案例發生的過程→分析和診斷案例→歸納結論、得出啟示。5、行動研究法: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或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步驟:計劃→行動→觀察→反思。6、敘事研究法:所謂敘事研究就是抓住人類經驗的故事性特徵進行研究,並用故事的形式呈現研究結果的一種研究方式。其基本步驟為:確定研究問題→選擇研究對象→進行觀察訪談(記述事件)→整理分析資料→撰寫研究報告(教學反思)。每一種方法都有其優點與局限性,一般可採用綜合(多法並用、交替使用、各法互補)的方法、或以一種方法為主,其它方法為輔,這樣有利於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可以得到可靠的結論。(五)課題研究基本流程:課題研究的基本流程:選擇課題—確定課題—課題立項—制定研究方案—實施研究計劃—分析處理研究資料—總結研究結果—結題鑒定。在此過程中應重點把握以下方面:1、怎樣選題一切科學研究始於問題——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實驗課題是實驗研究的題目,它明確而集中地規定了研究的范圍、目的和任務。課題的選擇是實驗工作的起點,它決定著教改實驗工作的方向、價值和成敗。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林崇德先生指出:教師參加教育研究的特點是「面向實際,重在應用」。其研究內容表現為「實踐性」特徵。所以中小學課題研究應從教育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中、從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中、從教師自身課堂實踐的矛盾沖突中等等方面進行選題。具體表現為:①從教育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中選擇課題。②從教育教學的困惑中發現課題。③從成功的教育經驗中提出課題。④在理論學習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啟發下形成課題。⑤從科研管理機構發布的課題指南中選擇課題。每位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教育情境的不同,用反思的眼光去研究自己的教學行為,用科學的思想指導和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並以此為基礎確立研究課題。選題時要學會「小題大做」,避免大題目小文章,並盡量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2、怎樣制訂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對課題研究的總體規劃,是進行課題研究的具體設想,是進行研究工作的思路和框架。教育科研在完成選題後,如何把握研究問題,理清研究思路,合理規范地設計好課題研究方案,是目前中小學教師常常遇到的困難。研究方案主要解決以下四個問題:①研究什麼?當課題確定後,該課題要研究什麼,研究者必須要回答這個問題。主要對課題中的關鍵詞進行界定,使研究的問題更加明晰,更具操作性。②為什麼研究?首先要明確研究的目的、意義,揭示課題研究價值;其次,明確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階段性和最終目標。例如,本課題能解決哪些教育實踐問題?研究該課題對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發展中的作用是什麼?③怎樣研究?明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學校領導和教師在制定課題研究計劃時,要明確採用什麼方法?具體有個案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等。制訂哪些措施?具體包括活動的形式、時間的落實,可能的情況下還有經費的支出等。④預期研究成果是什麼?明確研究成果的預期成效、成果的表現形式等。比如:在課題研究中,經過認真學習、討論、反思後有所感悟,可以把感悟的東西通過「教研論文」、「教學案例」、「教育反思」、「教育日誌」等形式寫出來,促進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這些都屬於課題研究成果的呈現形式。呈現形式要形成系列,便於其他教師的學習借鑒。3、怎樣開展研究研究方案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設想,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創造教育實踐新形態的過程。落實好研究過程是課題能否成功的關鍵。課題研究中的形式主義。根本原因在於過程沒有得到落實,只注重立項和結題,卻沒有過程。①制定好年度研究計劃。每年研究的重點是什麼、將開展幾次研討活動、將形成什麼樣的研究成果、下一步該怎樣做等等。②尋找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關鍵。將重點和關鍵問題分解,從而降低研究的難度。③結合日常工作開展研討活動。如:課堂教學的觀摩與研討活動、教育理論與政策的學習活動、課題組內專題研討、外出學習與交流等,把日常工作與課題研究緊密結合,而不是把課題研究當作額外的負擔。④做好年度小結,邀請專家進行階段論證。⑤注意積累研究資料,如:會議記錄、教案資料、課例(案例)資料、論文資料、學習與培訓資料、研究數據、師生獲獎證書等。課題組要建立課題檔案。⑥經常發表成果,如:雜志發表、學術活動評選、網路發表等。4、怎樣總結成果這是整個課題研究的終結環節,主要是進行歸納、整理和提升。①把與研究問題有關的各種現象進行回顧、歸納和整理,其中特別注重具體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及其「情節」,使其成為教師自己的教育故事或教學案例,用以指導他們以後的教學實踐。②在回顧、歸納和整理的基礎上,對研究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釋,以揭示規律,提高認識,提煉經驗。③對課題實施中存在的各種偏差或「失誤」,以及新的感悟、新的發現、新的認識進行新的思考。從這個角度講,課題研究的總結,又意味著一個新的課題的開始。在此基礎上,最終形成一份研究報告。(主要格式:題目、摘要、研究問題、、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假設、研究意義、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及其分析、討論或小結、結論、參考文獻、附錄。)(六)結束語:教育有規律,科研有程序,只要遵循規律,按照一定程序,扎扎實實地進行研究,定能取得預期效果。 以純文本查看內容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③ 如何進行教學課題研究

教師如何開展課題研究

內容提要: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點,也是教師踏上「幸福的研究路」的必經之路。通過課題研究,教師能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從而激發學生熱情、挖掘學生潛能、塑造學生人格,進而豐富自己的情感、滿足自己的精神追求、提升自身的生命價值、實現自己的幸福理想。

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點,也是教師踏上「幸福的研究路」的必經之路。教師要關注自身實踐中有意義的事件和日常工作中有價值的困惑,在看似無問題的「教學慣性」中發現問題,在問題成堆時聚焦某一個問題,並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熱情,挖掘學生潛能,塑造學生人格,進而豐富自己的情感,滿足自己的精神追求,提升自身的生命價值,實現自己的幸福理想。這是教師科研的真正境界。
下面從選題、開題、結題三個環節談談如何進行課題研究。
一、課題研究如何選題
選題,是課題探究的第一步。選題水平是中小學教師科研能力的重要標志,選題過程本身也是中小學教師提高科研能力、走向專業化的重要一環。中小學教師要有效地開展科研,必須首先學會如何選題。
(一)選題原則
1.價值性原則
選題的價值性原則,是指所選研究課題必須要具備一定評定標準的理論學術價值或實踐應用價值。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一種目的性和針對性很強的探索活動,這就要求作為科研起點的選題,必須符合教育科學理論自身發展的需要,利於驗證、批判和發展教育理論,完善教育科學本身的理論體系;必須符合教育實踐應用的需要,利於指導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2.科學性原則
選題的科學性原則,是指所選研究課題必須符合教育科學理論及規律,必須具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根據。一方面,中小學教師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直接選定的研究課題,必須具有豐富、可靠的事實依據和很強的針對性。另一方面,選題的指導思想必須是正確的、科學的,要有一定的科學理論作支撐,否則將經不起推敲,徒有立論,而毫無意義可言。
3.創新性原則
選題的創新性原則,是指所選研究課題必須具有新意,有獨創性和突破性,也就是所選的課題是別人沒有提出過的,或者是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是解決別人沒有解決的問題,它是新穎的。
4.可行性原則
選題的可行性原則,是指所選研究課題必須具備保證其正常開展並取得預期成效的現實條件。要充分考慮到整個科研過程的各種必要條件,包括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條件。主觀方面的條件主要包括研究者自身的知識結構、理論修養、研究能力、科研品格、興趣愛好等;客觀方面的條件主要包括保證課題順利開展的資料、設備、時問、人員、經費和必要的行政支持與研究時機等。
(二)選題路徑
1.從教育實踐中選題。教育實踐是課題研究的第一源泉。中小學教師天天生活和工作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對教育教學的直接感受最多、最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和優勢,從課堂中、教材中、學生中、管理中尋找那些最實際、最有效的研究專題,使課題研究與實踐和諧地統一起來。
2.從社會需要中選題。我國當前的社會正處於迅猛的改革之中,它向教育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課題,如素質教育問題、創新教育問題、減輕學生負擔問題、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等,這些問題都有待於教師進一步深入地研究。
3.從科學理論中選題。教育教學理論和同教育教學相關的理論,也是教師選擇研究專題的另一重要渠道。在我國,學科教育理論已具備雛型,但還未形成完整的科學。而與教育相關的學科雖然多已相當成熟,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學科的進步,任何學科的任何理論都會有新的空白點需要填充。這些正是教師應該關注的課題。比如以接受美學的理論為依據研究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問題,依據人類文化學學說研究教科書中的文化內涵和表現形式等。
4.從學術信息中選題。當前,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學術的發展變化都日新月異,新的信息有如潮湧,這也為教師的研究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新的學術信息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來自新概念、新理論,二是來自新事實,新動態。作為教師要有一種研究者的敏感,及時捕捉新的信息,並將其與教育教學研究相聯系,從中發現新的研究專題,使自己處於教育研究領域的前沿。
其實,選擇課題的渠道還有很多,如從有關部門發布的課題指南中得到專題,從先進的經驗和方法中提煉專題,從學科教育史料中發現專題,從個人興趣特長中確立專題等。
二、課題研究怎樣開好題
課題研究的開題關鍵是課題研究方案(開題報告)的撰寫。
一份完整的開題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題名稱
課題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寫課題名稱時,往往寫的不準確、不恰當,從而影響整個課題的形象與質量。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那麼,如何給課題起名稱呢?
1.名稱要准確。准確就是課題的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比如「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這裡面研究的對象是小學生,而不是中學生或者大學生,研究的問題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實驗研究,這就說的很清楚,別人一看就知道這個課題是研究什麼。而有些課題名稱則起的不是很准確,比如,「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研究」這個名稱,就沒有把研究的對象、問題說清楚,你是中學生或者說是小學生、大學生,是所有的學科或者是單指語文、數學等。總之,課題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確地把你研究的對象、問題概括出來。
2.名稱要規范。規范就是所用的詞語、句型要規范、科學,似是而非的詞不能用,口號式、結論式的句型不要用。因為我們是在進行科學研究,要用科學的、規范的語言去表述我們的思想和觀點。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個題目,作為課題的名稱就不是很好,因為課題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正在探討,正開始研究,不能有結論性的口氣。
3.名稱要簡潔。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就盡量不要,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
(二)研究意義
首先要介紹國內外對此課題的研究情況。這部分要有理論方面的,也要有實踐方面的,要認真查閱資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對本課題相關問題做過的研究,如:研究的指導思想、研究的范圍、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成果等。在此基礎上闡明本課題研究要在哪些方面有所發現、創新。然後陳述本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總之,這部分要回答「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課題」的問題。
(三)研究目標
課題研究的目標也就是課題最後要達到的具體目的,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相對於目的和指導思想而言,研究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研究的具體方向是什麼,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干擾。
(四)研究內容
有了課題的研究目標,就要根據目標來確定這個課題具體要研究的內容,相對研究目標來說,研究內容要更具體、明確。並且一個目標可能要通過幾方面的研究內容來實現,他們不一定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有些教師在確定研究內容的時候,往往考慮的不是很具體,寫出來的研究內容特別籠統、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這對整個課題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課題進行分解,一點一點地去做。
(五)研究方法
任何科學研究除了要應用哲學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之外,還要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研究方法」這部分,主要反映一項課題的研究通過什麼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以及要「做什麼」、「怎麼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理論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一個大的課題往往需要多種方法,小的課題可能主要是一種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
(六)研究步驟
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系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個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
(七)成果形式
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報告、論文、專著、軟體、課件等多種形式。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麼,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這個課題就沒有完成。
(八)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方案中,要寫出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課題組的分工必須分得明確合理,爭取讓每個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責任,不能吃大鍋飯。但是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九)設備條件和經費預算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設備條件和研究經費,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對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如有關測驗題和問卷題等研究工作與材料、經費預算及沒備條件的需要,必須寫清。但要實事求是,不能多多益善,胡寫亂要。
三、課題研究結題應注意什麼
(一)結題所需的材料
教育科研結題是整個課題研究的工作總結,是對研究成果的鑒定。對一個教育科研課題的結題工作,需要哪些材料呢?一般需要准備如下材料:
1.結題申請報告;
2.課題立項申報報告;
3.課題立項批復通知;
4.課題研究的階段性總結;
5.課題研究終結性結題報告;
6.附件:
(1)課題成果;
(2)課題的有關研究材料等。
(二)結題專家組構成
對一個課題的結題,主要是對這一個課題的成果進行鑒定,所以,結題也需要成立一個專家組,以完成對課題成果的鑒定工作。專家組的構成一般由學科專家和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水平的人員構成,也可以與課題組協商確定人員構成。
(三)結題材料的提交和審閱
1.結題材料的提交
在提交結題申請報告後,經上級主管部門進行審核,同意後即可提交結題材料。在提交結題材料時,一般要准備專家組人手一份,以利於專家組對材料的審閱。
2.專家組審閱結題材料
在收到課題提交的結題材料後,即由專家組對結題材料進行審閱。一般而言,專家組主要是審核材料中對課題的研究情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課題的選題意義如何;
(2)課題的研究設計是否科學、合理;
(3)課題的研究過程包括管理過程是否科學;
(4)課題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確,特別是有關變數的投放、控制、資料和數據的收集是否科學、充分等;
(5)課題的研究成果如何,特別是有無充分的數據、資料加以說明和論證所取得的成果,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課題研究成果的價值如何等;
(6)課題研究的特點有哪些?
(7)課題研究還存在哪些問題,對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有什麼建議等。
專家組在完成上面幾個方面的工作後即可要求召開結題論證會議。
(四)召開結題論證會
在專家組審閱完結題材料後,就可以召開結題論證會議了,結題論證會議一般由專家組組織召開,由課題組負責提供會場及會議接待工作。
結題論證會議議程一般如下:
1.專家組聽取課題小組對課題研究的簡要說明或簡要介紹,也可以對結題材料進行補充說明。
2.如有必要專家組也可以進行聽課或到有關科室查閱核實有關數據,也可以召開小型教師學生座談會、聽課等。
3.在專家組完成聽課或召開小型座談會,聽取課題組簡要介紹後,就可以要求課題組就課題研究的有關問題進行答辯了。
4.在完成答辯會後,專家組召開會議,進一步討論對課題成果的評價。
5.專家組向課題組公布及提交對課題研究成果的評價結果,專家組的評價結果可以作為課題研究的成果認證依據,也可以作為有關科研評獎依據。
以上是結題論證會的一般議程。
(五)結題工作應注意的幾點
1.課題組在提交結題申請前,應先對結題材料進行充分准備,特別是結題報告的撰寫(結題報告的撰寫方法見「案例二」)
2.對課題的研究結果要客觀、如實地進行反映,正確認識課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失敗也是一種成功,它是以後對同類課題進一步研究的寶貴經驗。

●操作點化
優秀教師搞好課題研究需要以下五步驟:
第一步:確定研究問題
這是課題研究的開端,也是課題研究的關鍵性的一步。課題研究要關注各種富有意義的教學現象、事件,更強調在研究中體察教育中的特殊行為或思想現象。課題研究的問題應是具有研究意義的教育現象、事件。它包括兩重含義:一是該問題困惑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二是該問題是普遍現象或典型問題,對教師具有實際意義。確定了研究問題,教師的課題研究才有了方向。
第二步:篩選研究對象
篩選研究對象是研究順利開展的保證。選擇對象不僅與問題典型與否有關,更與師生良好的溝通、足夠的熱忱密切相關。課題研究的對象可以是課堂,也可以是學生;可以是群體,也可以是個體。教師要根據自己的課題目標,有效地確立具體的研究對象。
第三步:進人研究情境
能夠直接進入教學情境是課題研究的捷徑和優勢所在。對情境進行研究的過程,就是教師自身進行教學活動、了解研究對象的過程。這是教師獲得真實資料的第一來源。對於課題中的個人研究,自己就是教學情境的組成部分,自然可以得到原汁原味的資料;小組研究,可以通過設計教學方案、備課、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獲得資料。
第四步:分析研究資料
課題研究離不開對具體教學問題的分析、研究。這個過程既是教師進行反思的過程,又是教師與這些教學現象、事件進行對話的過程。教師每一次分析、研究資料的過程,都是與文本進行新一次的對話,都會產生新的認識和感悟,進而尋求合理的意義解釋和問題解決方案。當然,分析研究資料特別要注意避免主觀臆斷和閉門造車,要讓資料說話。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將搜集到的資料編排成有序的現象、事件,讓結論在動態的教學與分析研究中生成。
第五步: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是對所做工作的概括性歸納。它既包括對現象、事件的敘事性描述,又包括對現象、事件的論述性分析、研究和展望。課題研究需要翔實細致地展現問題及其產生原因、解決方案等,從而指導實際教學,助推教師專業發展,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④ 課題研究如何開展

課題研究程序,包括制訂課題研究方案、研究開題、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課題總結等。

一、制訂課題研究方案

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內容包括:准確表述研究問題和分解研究問題,將研究問題轉換成假設,確定採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計劃及人員分工,課題研究的組織和協調等。

(一)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

1、確定研究目標

確定研究課題,一般是確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題、總體目標。一項研究課題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須考慮研究背景,縮小研究范圍,把握好研究角度,找准研究「題眼」。開始研究前必須進一步研究,做到准確把握研究主題,分解研究問題,把總體目標分解為若干個具體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做好研究整體計劃。研究目標可分平行目標、層次目標和綜合目標等。

2、選定研究切入點

一是從基礎性的、容易的、關鍵性的問題中選定;二是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中去尋找;三是從學校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四是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中去尋找;五是從教育科學理論中去尋找。

(二) 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

一個課題特別是比較綜合的課題,涉及的研究內容十分豐富,包含著多重關系、多重矛盾和多層次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其中必定有一對基本的關系、矛盾或問題,准確找出基本關系的意義就在於找到研究的切入口,使研究思路變得清晰且可操作。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歸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輔法。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質的研究法等等;輔法有統計法,測量法,問卷法等等。

3、課題研究方法的使用與選擇

教育科研方法的使用有多種選法:有一種為主、多法綜合運用;多法並用、交替使用、各法互補;單一方法也有,但較少。不同類型(內容、條件)的研究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選擇研究方法。

一是以課題研究的延續性為標准,按延續方向確定方法。如,對事物發展過程的追蹤研究,選擇縱向研究法;對同一時間內不同對象的研究,選擇橫向研究法等。

二是以研究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劃分,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如,進行常規研究時,選擇自然觀察法、測試式實驗法、調查談話法,等;採用現代技術手段研究,選擇不同的技術設備的測試及調控等。

(三)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

什麼叫研究假設?研究假設就是研究者對研究問題中的概念轉變為能通過觀察來計量的變數思考時預測的研究結果(也稱「半成品」)。研究假設是陳述兩個(或多個)變數之間關系的命題,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必須積極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

一是積極開展理性思維。假設就是尚未得到實踐證明姑且認定的預想,它是人們思維過程中推理與判斷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暫定的理論。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歷來是科學研究探索的正確途徑。根據對研究對象的了解,從已知推未知的猜想、推斷,包括各種可能性理論認識或初步結論,在進行研究之前推測出來。

二是掌握研究假設的基本標准。研究假設應有4條標准:(1)能說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間的期望關系;(2)研究者應有該假設是否值得檢驗的明確的理由;(3)假設應是可檢驗的;(4)假設應盡可能簡潔明了。

三是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研究假設是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相結合的產物,是從觀察發現到理論發現的中間環節,是由個別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發現的主式。基本步驟是:⑴要在搜集一定數量的事實、資料基礎上,提煉出科學問題;⑵尋求理論支持、形成初步假設;⑶推演出各相關現象的理論性陳述,使假設發展成比較系統的形態、具有嚴謹而穩定的結構;⑷充分運用各種有關的科學知識,靈活展開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類比和想像等各種思維活動,形成基本觀點;⑸對基本觀點再提煉,形成假設的核心。

四是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有:⑴要以科學觀察和經驗歸納為基礎;⑵要以科學的思想方法為指導,通過類比、歸納、演繹等方法,做出合乎邏輯的某種命題;⑶研究者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

五是明確研究假設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設的表述應該是有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舉的變數與變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能夠操作,能夠觀察和驗證。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和解釋性假設。

(四)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

課題研究的設計,基本要求包括研究總目標和分目標、研究工具和方法、人員分工等,不同類型的課題也有不同的設計,突出研究類型,反映課題特點。

1、應用性研究課題的設計

應用性研究課題是運用基礎課題研究取得的基礎理論知識,探尋有具體實用目的的教育方面的新知識、新的教育途徑和新的教育措施,以解決教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的研究;是對教育原理的嘗試性應用,是聯結教育理論和教育實際的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和橋梁。這類課題,重點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學知識同實際教育教學銜接起來,達到某種預定的實際目標。

應用研究又有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層面。

課題特點:應用性、時代性、效益性和靈活性。

課題設計:要突出「應用」,包括應用性研究的內容、范圍、操作等,有應用研究事實性目標和理論性目標。課題設計包括研究目標、研究途徑(思路、方法)和研究組織等,按照不同內容有不同的設計。

⑤ 教師怎樣有效開展課題研究的步驟

一、如何選擇課題
課題的選擇,是教育科研的起點,它關繫到科學研究的方向、成效、價值與意義。為此,一線教師要開展課題研究,必須選准課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選擇。
1、課題研究立足「小」字。確立的課題題目要「小一點」, 便於我們研究,易出成效,研究周期的不要太長。通過自己自主探究可以改變行為的「小」課題;或將上級下達的重點課題結合自身教學實際選擇一個「子課題」,以增強課題的可操作性,達到解決平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高自身專業能力與科研能力的目的。
2、課題研究注重「真」字。課題研究內容要「真一點」,以教師教育教學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為研究對象,以自主研究為主要方式,以解決教師平時教育教學中的困惑為根本目的所展開的教育研究。圍繞課堂教學的真實情景和真實事件,發現帶有共性的問題,而問題必須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在教學的同時以研究者的身份,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審視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通過研究使課堂教學改革能夠與時俱進,通過改革實現教師專業成長。
3、課題研究突出「新」字。所謂「新」,選題要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又要符合新課改的要求,還要有時代感,有生命力。在開展教學研究時,應把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研究的主陣地,以新課程理念為導向,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具體問題為對象,不斷探討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或新困惑,以求新的突破,力爭新的提升。
4、課題研究追求「實」字。 從平時教學中找課題, 平時教學中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選擇課題的基本來源。這些問題的研究與解決,可以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推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為此,在課題研究方案設計時,對課題研究的具體步驟與實施方案要進行科學安排,做到研究方案、研究目標與平時教學緊密結合,做好落實工作。同時,教師還要及時進行自我反思、歸納總結、提煉經驗,使整個課題的操作始終處於有步驟、有成效的運作之中。
二、如何進行研究
任何研究都始於「問題」。當教師在教學中出現的某種「問題」或感到某種困惑時,並想方設法加以克服,給合平時教學不斷地去探討、去解決,從中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這樣教師就踏上了一條由「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 」的校本教研之路。
1、把「問題」當作「課題」。搞教研強調解決教師自己的問題、真實的問題和實際的問題。不過,並非任何教學「問題」都構成研究「課題」,只有當教師持續地關注某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只有當教師比較仔細地探究與解決問題的思路之後,平時的教學「問題」才可能轉化為成研究「課題」。
小學教師搞教科研的目的和任務就是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終要落實到為教學服務這個根本上。為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就應該是要研究的課題。教師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直接性問題。就是明顯存在,需要我們去面對,又必須想辦法加以解決的問題,如學生的學習習慣好不好?數學教材的主題圖怎樣呈現等等。二是探索性問題。就是將教育理論、教育觀念、教育成果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時所遇到的問題,如分層分類教學應該怎樣操作,綜合實踐活動應該怎樣開展等。三是反思性問題。這是具有「問題意識」的教師,為改進自己的專業水平,通過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回顧和反思,發現的問題,如「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應如何調整?」等等。因此,有效的教科研所研究的「課題」的產生過程是:教師在平常教學中經常遇到困惑與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究、去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就可以轉化為課題。
2、把「教學」當作「研究」。絕大多數的教育科研,最終都要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即使是理論研究,其成果也要在教學中得到檢驗和應用。教學和科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開的「兩張皮」。其實,教學活動就是在不斷地探究、修改與完善的過程,已經伴隨著科研的性質。有效的教學不是日復一日地簡單重復,而是教師自覺學習新的教學經驗和理論,充滿激情的創造性探索活動。同時,還必須適當開展一定規范的教育科研,提升我們教育科研的水平。而小學教育科研往往是降低標准和要求,也體現了小學教師工作的性質和特點。近年來我們採取互動教研方式,即:圍繞「備課—預設;上課—聽課;評課—完善;跟進—再創」四大環節展開,努力提高教師業務能力。
(1)精心備課—預設方案。首先,認真備課。從教科研的主題與目標出發,選定易於體現研究主題的教材,並確定研討課的內容。了解這節課編者的意圖,了解教材編排體系,弄清新的知識的內在聯系,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其次,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採取「以學定教」,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再次,預設教學方案。預設方案後再組織教師進行討論,通過討論交流進行取長補短,形成共識;然後由「執教者」集思廣益,綜合地預設教學方案。
(2)上課試教—組織聽課。推薦一位教師根據預設教學方案進行試教,其他教師要進行聽課,做到既聽又看,聽看結合,注重觀察。以便尋找問題與不足,並做好修改、充實、完善等工作。還要對看聽的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為評課做好准備。
(3)合理評議—充實完善。互動研討課的評課,我們堅持客觀性與指導性的原則。針對不足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議,與執教老師交流切磋。評價課堂教學我們抓住兩個看點:a看教師的教。應觀察教師教的四個維度即:組織能力、調控能力、教學機智、練習設計。b、看學生的學。應觀察學生學的四個維度即: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
(4)及時跟進—拓展再創。「互動研討課」是在「真實的常態中,驗證預設方案」。常見的有兩種類型:主流是好的、成效較大的課;主流是好的、問題較多的課。問題的產生,有的是預設方案失誤,考慮不周;有的是上課時經驗不足,出現失誤,或隨機應變不強等。說主流是好的,是因為通過「互動研討課」,最大的收獲是激起了教師的思維碰撞,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感悟與發現。同時「互動研討課」的根本目標是把新理念轉化為日常的教學行為。因此,在三個環節之後,還需要「跟進—再創」緊跟其後,朝著目標與方向繼續推進。總的要求是:對己取得的經驗要進行重新審視、探索,從而獲得更深入、更正確的認識,並轉化為平時教學行為。並逐漸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以促進教師整體水平的提高。
3、把 「成長」當作 「成果」。小學教育科研成果既有目標指向性,又有過程性和生成性。在研究結束後,教師們將按計劃對整個研究過程進行分析和總結,寫出總結,提煉經驗。把自己對教育科研的認識、體驗、感悟寫出來與同伴交流;把教學過程成功的案例記錄下來,並用新理論加以剖析與同事共享;把教學經驗總結出來,教學成果撰寫成論文呈現出來與同行們共同切磋交流,從而不斷從實驗過程中總結出經驗,並用它去指導平時教學實踐,以提升自己業務水平。還要不斷進行自我反思,通過反思能正確地認識自己,通過反思客觀地評價自己,進而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自覺性。讓課堂教學的成功或失敗等能為以後的教學提供借鑒,也就是使經驗得以提升,失誤得以避免,那麼實現這些最好的辦法就是勤寫教學反思。而撰寫教學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機智、教學感受的流失,教學中的「缺陷」與「遺憾」的忘記,為我們今後的經驗總結,進行行動研究提供鮮活的素材,促使教師有效進行自評、自查、自省、自改、達到自主提高的目的。同時,教師要主動學習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積極進行思考和創新,認真尋找有效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促進教師的教學水平的提高。為此,我們認為,小學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應該是教師的成長和提高,這也是小學開展教育科研的意義和目的所在。

⑥ 如何搞好課題研究

一、勤於學習,提高認識,轉變教育科研觀念。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出路決定前途。教育科研觀念是教育實踐的靈魂,是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前提。為師之道貴在學習,只有擁有扎實豐富的理論底蘊,樹立正確的教育科研觀念,才能消除功利思想,真正有效地進行課題研究。為此,我們要轉變教育科研觀念,多看書,不斷的給自己充電,用教育教學理論驗證自己的教學行為,指導課題研究。

在課題實驗中,教師首先要學習科研基礎知識,如四川教育出版社《一線教師教育科研指南》、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引領》、北京大學出版社《學校教育科研》等。

其次,學習與自己的實驗課題相關的理論知識,如《新課程標准》和《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等書籍。

最後 ,學習科研、教研的實踐知識,學科之間、教師之間相互借鑒交流,取長補短,在實驗研究的操作過程中,不但要學習他人的經驗,而且還要提煉自己的實踐知識,並形成較高的理論觀點和堅實的科研功底,為撰寫階段總結、科研論文、結題報告做准備,提升課題研究的經驗、體會和成果。

二、善於積累,注重細節,搜集整理過程材料

「細節決定成敗」,實驗研究作到用心,材料積累作到細心。

(一)作為實驗教師,不僅勤於學習,還要善於積累。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多看、多寫、多思,堅持寫日記、寫體會、寫反思,片刻感悟、點滴思想、稍縱即逝的靈感與經驗,隨時記載,並且細心整理、歸納和終結,形成規范的文字材料,進行分類歸檔。

(二)要做真、做實、做精,關鍵是平時多搜集整理有關課題方面的材料。文獻資料妥善保管,如學生在郭耳羅斯報、校報刊登的作文、教師在各級教育刊物、書籍發表的文章等,實驗教師都存留一份。實驗資料及時存檔,主要有六個方面:

1、計劃性資料。如課題負責人撰寫的實驗方案

2、基礎性資料。如實驗對象的基礎情況測評,實驗教師在研究的前期、中期、後期對學生和各種能力(閱讀、寫作、合作、心理問題、分析能力等)利用問卷調查或測試等多種形式進行測評。設計一個圖表。

3、過程性資料。每位實驗教師都要建立一個實驗跟蹤記錄,結合課堂教學每月進行一次實驗研究課堂教學反思。

4、專題性資料。如實驗教師的專題理論講座或報告,舉行某專題的研討會的說課稿、教案等。

5、效果性資料。期中期末學生的成績分析、優秀作文(每兩周選1-2篇加上教師的點評)、格言、作業、學科各種競賽獲獎的作品等。

6、總結性資料。實驗教師每學期末進行一次課題研究的階段性總結(報告),每年撰寫1—2篇有價值的支撐課題的教研論文或科研論文,課題驗收撰寫的結題報告(以上軟體材料,課題負責人每次及時上交學校一份備案,並建立專題個人文件夾存入)。

整理材料就是為了使用材料,因此,課題研究的過程積累的材料必須達到「五性:—系統性、科學性、完整性、適用性和規范性。

積累是科研的基礎,反思是科研深化的源泉。課題研究要想取得預期的效果,我們就要不斷的學習,反復歷練,經常積累,深入總結。

三、勇於創新,構建模式,提升課題研究能力。

教研是科研的基礎,科研是教研的深化。課題研究必須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從實效性和實用性出發,根據學科特點構建創新性教學模式,並做到「六優化「,即:優化創新性教學備課信息、優化創新性教學目標、優化創新性教學內容、優化創新性教學方法與手段設計、優化創新性教學課堂設計、優化創新性教學總體設計。以縣、片、校創新性課堂教學研討會為載體,開展備、說、作、評、寫創新性教模式課活動(每次活動後都要寫模式課教案、說課稿、論文等)。

研究始於教學問題,把問題變成課題。實驗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要形成學習—研究—積累—反思—體化。認真做好實驗跟蹤記錄。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你想讓老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這是我們今後共同努力奮斗的目標,讓我們共同努力,在課題研究的道路去探索,去學習,去思考,去實踐,從而使我校的科研工作更上一層樓。

⑦ 怎樣開展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理論學習之一

怎樣開展課題研究 確定研究課題或取得批准立項課題後,怎樣開展課題研究?這是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中小學教師,經常提到的一個重要問題。課題研究做法多樣,但總有一個基本程序。 課題研究程序,包括制訂課題研究方案、研究開題、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課題總結等。一、制訂課題研究方案教育科研在完成選題後,如何把握研究問題,如何理清研究的思路,合理和規范地設計好課題及課題研究方案,是目前中小學教師常常遇到的困難。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內容包括:准確表述研究問題和分解研究問題,將研究問題轉換成假設,確定採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計劃及人員分工,課題研究的組織和協調等。(一)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1、確定研究目標 確定研究課題,一般是確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題、總體目標。一項研究課題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須考慮研究背景,縮小研究范圍,把握好研究角度,找准研究「題眼」。開始研究前必須進一步研究,做到准確把握研究主題,分解研究問題,把總體目標分解為若干個具體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做好研究整體計劃。研究目標可分平行目標、層次目標和綜合目標等。 2、選定研究切入點一是從基礎性的、容易的、關鍵性的問題中選定;二是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中去尋找;三是從學校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四是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中去尋找;五是從教育科學理論中去尋找。 (二) 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1、理清研究思路一個課題特別是比較綜合的課題,涉及的研究內容十分豐富,包含著多重關系、多重矛盾和多層次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其中必定有一對基本的關系、矛盾或問題,准確找出基本關系的意義就在於找到研究的切入口,使研究思路變得清晰且可操作。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歸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2、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輔法。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質的研究法,等等;輔法有統計法,測量法,問卷法,等等。3、課題研究方法的使用與選擇 教育科研方法的使用有多種選法:有一種為主、多法綜合運用;多法並用、交替使用、各法互補;單一方法也有,但較少。不同類型(內容、條件)的研究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選擇研究方法。一是以課題研究的延續性為標准,按延續方向確定方法。如,對事物發展過程的追蹤研究,選擇縱向研究法;對同一時間內不同對象的研究,選擇橫向研究法等。二是以研究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劃分,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如,進行常規研究時,選擇自然觀察法、測試式實驗法、調查談話法,等;採用現代技術手段研究,選擇不同的技術設備的測試及調控等。(三)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什麼叫研究假設?研究假設就是研究者對研究問題中的概念轉變為能通過觀察來計量的變數思考時預測的研究結果(也稱「半成品」)。研究假設是陳述兩個(或多個)變數之間關系的命題,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必須積極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一是積極開展理性思維。假設就是尚未得到實踐證明姑且認定的預想,它是人們思維過程中推理與判斷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暫定的理論。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歷來是科學研究探索的正確途徑。根據對研究對象的了解,從已知推未知的猜想、推斷,包括各種可能性理論認識或初步結論,在進行研究之前推測出來。 二是掌握研究假設的基本標准。研究假設應有4條標准:一是能說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間的期望關系;二是研究者應有該假設是否值得檢驗的明確的理由;三是假設應是可檢驗的;四是假設應盡可能簡潔明了。三是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研究假設是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相結合的產物,是從觀察發現到理論發現的中間環節,是由個別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發現的主式。基本步驟是:⑴要在搜集一定數量的事實、資料基礎上,提煉出科學問題;⑵尋求理論支持、形成初步假設;⑶推演出各相關現象的理論性陳述,使假設發展成比較系統的形態、具有嚴謹而穩定的結構;⑷充分運用各種有關的科學知識,靈活展開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類比和想像等各種思維活動,形成基本觀點;⑸對基本觀點再提煉,形成假設的核心。 四是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有:⑴要以科學觀察和經驗歸納為基礎;⑵要以科學的思想方法為指導,通過類比、歸納、演繹等方法,做出合乎邏輯的某種命題;⑶研究者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五是明確研究假設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設的表述應該是有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舉的變數與變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能夠操作,能夠觀察和驗證。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和解釋性假設。(四)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課題研究的設計,基本要求包括研究總目標和分目標、研究工具和方法、人員分工等,不同類型的課題也有不同的設計,突出研究類型,反映課題特點。1、應用性研究課題的設計應用性研究課題是運用基礎課題研究取得的基礎理論知識,探尋有具體實用目的的教育方面的新知識、新的教育途徑和新的教育措施,以解決教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的研究;是對教育原理的嘗試性應用,是聯結教育理論和教育實際的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和橋梁。這類課題,重點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學知識同實際教育教學銜接起來,達到某種預定的實際目標。 應用研究又有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層面。課題特點:應用性、時代性、效益性和靈活性。課題設計:要突出「應用」,包括應用性研究的內容、范圍、操作等,有應用研究事實性目標和理論性目標。課題設計包括研究目標、研究途徑(思路、方法)和研究組織等,按照不同內容有不同的設計。 2、經驗研究性課題的設計經驗研究性總結分為一般性經驗總結和科學性經驗總結兩個層次。一般性經驗總結是對教育活動進行回顧、反思、分析、總結,將對教育措施、教育現象和教育效果之間關系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科學性經驗總結是指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積累的教育經驗進行分析概括,深入、全面而又系統地揭示經驗的實質,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找出別人可以借鑒的規律性的東西。 研究特點:在教育實踐中進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預先提出的、十分明確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與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識地運用教育科研的有關方法;依據科研思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採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識、有目的地搜集資料,搜集的資料全面、完整;等等。 課題設計:要突出通過經驗總結得出理性認識和揭示規律的主題。這類課題設計,內容包括:研究主題(什麼經驗?),研究對象(誰的經驗?),研究內容(什麼樣的經驗?),搜集資料,概括經驗。這類課題研究,一要認識經驗研究與經驗總結的聯系與區別,二要廣泛搜集教育事實性資料,三是重視以理論指導分析教育現象、概括教育經驗、揭示教育規律。3、實驗性課題設計實驗性課題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或假設指導下,通過實驗探究變數關系揭示教育規律的活動。在教育實驗研究中,一般有三種變數關系,即自變數(研究者主動操縱的條件和因素)、因變數(隨著自變數變化而產生反應、發生變化的變數,研究中需要觀測的指標和能否成功的證據)和無關變數(也叫控制變數,是指與研究目標無關,但卻影響研究結果的變數),只有通過控制,處理好三種變數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驗證假設、探究因果關系的目的,才能較為科學地、准確地揭示規律。實驗性課題要求:研究者必須有一個關於解決該問題的設想或初步的特徵理論;用比較嚴密的研究程序組織研究,便於重復驗證;預設實驗條件,把變數明確區分,加以控制;對測量的事物規定操作定義。實驗性課題設計:要突出「實驗」的特點,充分體現實驗要求。實驗性課題設計內容包括:提出實驗假設;確定實驗被試;選定實驗變數;明確實驗控制;設計實驗步驟;記錄實驗結果。怎樣選定實驗變數?變數是指與本課題有關的條件、現象或特徵。根據課題研究的目標,詳細地列出所有變數,分析與目標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排出相關程度和課題要求、研究力量、實驗條件,認真篩選,做到變數適當少、實驗結果准確度盡量高,以實現對教育現象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怎樣設計實驗控制?實驗控制是實驗性課題研究極為重要的研究技巧。實驗性課題的設計,必須對實驗過程中的無關變數加以控制,努力排除其混淆效應,將自變數的作用分離出來。實驗控制的辦法有:消除無關變數;平衡無關變數的影響;使無關變數保持恆定;統計處理;等等。 二、研究課題開題研究課題開題,也稱課題設計和論證。研究課題的設計和論證是教育科研的一個重要環節。設計和論證課題,就是研究人員從科學性、創新性、應用價值以及進行研究的條件等方面對所選課題的目的意義、研究現狀、研究內容、研究價值、研究基礎、研究條件、研究分工、研究經費等進行分析、設計和論證。 課題設計和論證,要抓住重點和關鍵。目的意義、研究現狀、研究內容是重點。(一)開題意義主要是從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兩方面,闡明選題的意義。對所選課題的目的意義、價值作用進行論證,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價值、思路,要闡明和論述清楚,把選題時已經有的基本思考或初步設想進一步細化,提出明確的認識。(二)開題內容開題內容:報告研究現狀,研究內容,研究思路,研究目標,研究方法,以及計劃安排和分工等。報告研究現狀:就是對所選課題涉及到的研究內容進行資料調研,研究國內外同類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對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述評,明確所選課題所要解決的問題,指出可能實現的突破等。報告研究內容:經過系統分析,列出完成課題研究任務所涉及到的全部研究內容並進行整理,形成研究內容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構成情況。報告研究思路:闡明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課題研究的視角、方法、途徑和目的,闡述本課題研究的重要觀點。報告研究目標:教育科研的目的是為了探索未知的教育規律,在獲得了對教育規律的正確認識以後,通過指導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間接地為提高教育質量服務。課題研究成功的標志是達到了預定的研究目標,獲得對某些教育現象的規律性認識。因此,要明確研究目標,把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經過分析歸納,形成具體的研究目標並明確地定下來。確定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務達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徑、技術、手段或操作規則。研究方法要服從於研究目的。確定研究方法時需要考慮:本課題採用哪些研究方法;用什麼方法和技術手段收集研究材料,整理和分析材料;如何安排具體的研究程序。(三)開題方式開題可在立項前,也有在立項後。 開題的方式一般是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由課題負責人報告課題研究方案,課題組成員進行討論,統一認識,確定任務,明確分工。也可邀請專家作相關內容的學術報告。三、實施課題研究實施課題研究,主要是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和概括結果。資料是研究者思想、科學文化知識和科研實踐活動賴以記錄、保存、交流和傳播的文字材料、音像製品等的總稱。資料在課題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課題研究工作的基礎,是課題研究成果概括的依據。(一)搜集資料搜集資料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環節。搜集資料是指在課題研究中,圍繞課題研究目的、運用既定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把所取得的有關研究對象的資料。在課題研究搜集資料方面,存在問題主要是:⑴文獻資料不註明出處;⑵事實性材料沒有時間、地點,沒有背景;⑶對資料的可靠性缺乏考證;⑷對代表性的事實性材料沒能科學選擇,有時使用數據前後自相矛盾,經常看到採用舉例法,不知道該典型在所屬群體中的位置;⑸搜集資料的方法,使用的工具,調查問卷,往往是欠科學;⑹對材料缺乏綜合分析,有時變成材料堆砌,不知道為了說明什麼問題;等。1、認真搜集資料怎樣搜集資料?一是堅持圍繞研究主題的指導思想,根據課題研究需要,設計資料收集、數據採集的計劃;二是設計科學、明確的搜集資料的工具;三是採用適當的科學的方法,主要通過查閱文獻檔案、調查訪問、發放問卷、實驗觀察、實驗測試、學生作業等多條渠道、多種手段,傳統手段、現代手段,廣泛搜集能夠反映研究對象實際的包括文字、實物、聲像等各種資料;四是按計劃進行收集和採集,力求收集基礎材料,採集原始數據;五是注重資料、數據的客觀性。2、 制訂調查計劃通過調查手段搜集資料,必須搞好調查計劃設計。調查計劃的內容是對調查全過程的分步驟、分階段的細化的描述。設計調查計劃內容包括明確調查題目、闡明調查目的、選定調查單位、規定調查規模、研究調查對象、說明調查方法、編寫調查提綱、擬定調查順序和時間安排等等,調查採集數據要製成表格。調查設計分為縱向設計和橫向設計兩種。縱向設計是涉及隨著時間推移收集資料的調查和在特定時間內及時收集資料的調查。一種縱向設計是趨勢研究。這種研究,是在一段時間內對研究總體的縱向研究,通常要從總體中取樣,再測量隨機抽樣。另一種是群體研究。這種研究,是在一段時間內對特定群體進行的縱向研究。再一種是專門對象研究。這種研究,是對同一樣本進行兩次或兩次以上測量的縱向研究,其樣本可以代表一個特定總體或一般總體。橫向設計是指在某一時間從一個樣本或者從一個以上代表兩個或兩個以上總體的樣本中收集數據。這種設計不能測量個體的變化,但能以不同調查對象間的差異反映總體的變化。3、設計調查問卷問卷是一種書面的個別調查。問卷設計要求:一是題目,要與調查目的相符,不要給被調查者以不良的心理刺激;二是指導語或說明信,包括稱謂、調查目的、調查意義及與被調查者的利益關系、回答問題的要求、兩方的責任,最後註明聯系人、聯系地址及電話等;三是問卷的具體內容有事實問題、態度問題(意見、情感、動機、觀點等);四是編號。注意事項:問題內容切忌與主題無關,或模稜兩可,或難理解,或有誘導性;文字表述要通俗、簡煉、具體;問題順序,時間順序由近及遠,內容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類別順序由靜態到動態;問卷長度要適當。問卷可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開放式問卷,就是不事先給出問題選擇答案有由問答者自己作答的一類問卷。這種問卷任由調查對象發表己見,更有利於反映真情,了解調查對象的獨特觀點、思想;但數據不標准化,處理就困難。對於不能用幾種簡單的答案就能概括清楚而要詳加討論的復雜問題,使用開放式問卷比較恰當。封閉式問卷,就是已經明確給定問題可選擇答案的問卷。這種問卷,問題和答案標准化,方便回答,易於處理。在實際中,更多的問卷調查是兩者相結合,既有關於基本變數的封閉性問題,又包括一些開放性的探究性問題。問卷調查,要設計好選配得當、措詞精確的一套問題,編製成問卷。問卷格式,主要有:問答式;劃記式;排列式;評判式;是否式;數量式;等等。設計調查問卷,要注意寫好問卷說明或導語。4、確定研究樣本在課題研究中,不管採用什麼方法都涉及「研究樣本」問題。「研究樣本」是研究總體的一個子集,研究者往往從樣本特徵推斷出它所屬的總體的特徵。一項科學研究活動,可以包含整個總體的所有個體,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受到時間和工作精力的限制往往不容易做到,而往往是採用抽樣的方法。這就涉及「研究樣本」的確定問題。怎樣確定樣本,是教育科學研究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怎樣選擇研究樣本?要根據研究目的和實際可能選擇樣本,抽樣設計應是可行的並能充分包容所要研究的問題。選擇樣本應注意:一是樣本要保證從數學的觀點看具有代表性;二是從時間和精力看是可能的,選擇樣本的量要適當;三是選擇樣本的方法要科學。一個優秀抽樣設計應滿足目標定向、可測性、可行性和經濟性等4個方面的標准:抽樣設計應滿足目標定向:對抽樣方法進行設計時要以研究方案和研究目標為依據;抽樣設計應滿足可測性:抽樣設計要為必要的分析提供數據,能從樣本數據推斷出總體特徵;抽樣設計應滿足可行性:抽樣設計的實際活動在現實情境中是行得通的;抽樣設計應滿足經濟性:抽樣設計達到的研究目標要與時間、財力、人員等研究資源相吻合。樣本可分為「隨機樣本」和「非隨機樣本」。(二)整理資料整理資料是指把收集到的文獻資料和採集到的數據資料進行一定的加工整理,使獲得的資料整齊、有序,便於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順利進行。整理資料一般需要經過核對、分類、挑選等步驟。核對的任務是對獲得的資料,從資料來源、資料的完整和准確等角度進行核實、查對,以保證基本事實資料的可靠。分類的主要任務是根據研究需要,把獲得的事實資料分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材料的加工整理是科學研究重要的輔助工作,通常採用核對資料、選擇論據、匯總統計、綜合加工的辦法進行加工整理。1. 核對資料。就是把搜集起來的材料核實、鑒定,了解它的真實性、科學性、整體性和可比性等,從而對材料的准確性與可靠性做出全面評價。核對資料也要講方法。2. 選擇論據。就是對搜集來的材料經過處理,把所需要的論據材料特別是支持論點的材料選擇出來。挑選的主要任務是確定事實資料對研究的有用程度,在分類的基礎上,挑選富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資料,淘汰錯誤的、用途不大的資料。要注意四個原則:材料的真實性與客觀性;材料的有效性;材料的代表性;抽樣選取的正確性。3. 匯總統計。注意按照課題設計的要求,進行不同序列和專題的匯總統計,以利於分析和揭示規律。 4. 綜合加工。注意綜合分析,進行必要(縱向、橫向)的比較,要通過理論思維,以敏銳的目光發現科研資料中的閃光點,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整合加工,謀求新發現,形成新認識,以利於研究結果的概括。(三)分析資料。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揭示本質和規律。任何事物都有其質和量兩個方面,都是一定的質和量的統一體。所以,對教育科研結果進行分析處理,既要從質的角度進行定性分析,也要從量的角度進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沒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種盲目的、毫無價值的定量;定量分析又能使定性分析更加科學、准確,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廣泛而深入的結論。1.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和加工,從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對事物認識產生飛躍,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乃至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定性分析是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分析研究過程。

⑧ 如何開展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相關概念
1. 問題與課題
課例研究以課為載體,課題研究以問題為載體。何謂問題?陳桂生教授認為:「一是所『問』之『題』,或有疑問之事;一是指事物的嚴重性,如通常所謂『成問題』。」正是這些「疑問」之事和「成問題」的事情,引發了教育科學研究者的探究心理,推動了教育科學的深入發展,因此,問題是構成研究活動的核心因素,是推進科學前進的內在動因。但是問題本身又是怎麼來的呢?它來自研究者的詢問、發問與追問。教師只有養成向教育教學日常生活詢問、發問與追問的意識和習慣,才能不斷提出有意義的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學問題。但是教師職業本身的相對封閉特性和教師日常生活的重復性特徵卻容易使得教師對他自身所面臨的問題熟視無睹,當問題習以為常地不再被看作是問題,解決問題就無疑成為天方夜談或曰痴人說夢。課題研究更是無從談起。
從問題性質和意義來分,有真問題和假問題,其區分維度在於事實——虛構、有意義——無意義。在教學研究中,真問題起碼應具有兩個方面的屬性:第一,客觀性。即所說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是教室里發生的「真實的問題」而非「假想的問題」,是教師(研究者)「自己的問題」而非「人的問題」。第二,價值性。即所說的問題對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來說是具有意義的。問題探究有助於提示教學規律、深化教學認識,或有助於解決教學問題、改善教學實踐。
課題的形成是一個由感覺到、意識到的問題經過概括、提煉、轉化到確定問題的過程,確定問題意味著該問題已經成為研究者關注的焦點、思考的對象,對問題的探究已經成為研究者的行為和工作。從教師角度而言,研究課題的確立要基於以下五個方面的考慮:第一學科背景。課題要與自己任教的學科相關聯,從而使課題研究活動與日常的學科教學活動合二為一,體現「教學即研究」、「研究教學化」的理念。第二經驗基礎。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憑空進行,教師原有的教學、研究的經驗和基礎是開展課題研究的必備條件。第三,興趣愛好。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專業興趣點,有的教師喜歡探究學科本身的問題,有的教師樂意思考教學過程的問題,有的教師則對學生及其成長感興趣,課題研究要是能反映教師個人的興趣愛好,則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第四教學意義。教學意義是研究課題的價值定位。研究課題應該圍繞教學活動中重點、難點等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來確立,從而使課題的研究在化解教學難點、重建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式有所突破、有所創新、有所前進。第五實際可能。課題研究對研究資料、人員素質、時間投入、學術環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一方面學校要積極營造研究氛圍、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研究課題的確立一定要從學校和教師實際出發,同時著眼於學校和教師最迫切解決的問題。
2. 規劃課題與個人課題
規劃課題一般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門批准立項的課題,分為國家、省、市、區(縣)級課題等,由教育行政部門委託各級教育科研部門進行規劃、申報、評審和管理。規劃課題具有較高的組織程度,並具有較強的宏觀性、前瞻性和理論性,其研究偏重學術性、政策性和普遍性,與基層教師的教育教學有一定距離,與他們的實際需要往往也不相吻合,因而缺乏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個人課題」一般是指由教師個人獨立或教師小組合作承擔的課題。它是一種切合教師自己教育教學實際的、對改進教師自己教育教學有用的、能夠促進教師自己專業發展的課題。
「個人課題」具有以下特徵:①從研究目的看,「個人課題」主要解決教師個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在研究如何讓不交作業的學生交作業,我們在研究如何讓學生喜歡自己的課,我們研究的都是真實的課題和有生命力的課題,都是發生在學生和前線的課題」。②從承擔者的角度看,「個人課題」由教師個人自己確立並獨立承擔,教師即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而不是配合專家進行研究。當然,教師在研究過程中需要專家的引領、幫助和指導。③從研究內容看,「個人課題」一般是小課題,小指的是研究內容和范圍,而不是指研究價值和意義。④從研究方法看,「個人課題」主要採用適合教師個人的敘事研究、個案研究和行動研究等方法。⑤從研究成果看,「個人課題」的研究成果強調「做得好」的基礎上「寫得好」,「做得好」表現在實踐上的創新和經驗的先進性,「寫得好」體現在研究報告的形成既具有個性意義的紮根理論,又具有教師自己的「話語系統」,它是質的研究中形成的、富有教師內心體驗的、情境性、過程性的描述。
規劃課題自上而下,個人課題自下而上。當然,規劃課題和個人課題的劃分絕不是截然的,規劃課題進入學校層面,就會轉變或分解為許多教師的個人課題;而個人課題經過發展、提煉、總結也可以升華為規劃課題。對中小學教師而言,重要不是課題的級別和類型,而在於課題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也是校本課題研究的靈魂。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個人課題的立項標准主要看:這是不是一個真實的實踐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對改進教學實踐和教師教學行為有無積極作用?作用有多大?
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
1. 界定研究內容
准確界定研究內容是課題研究的前提和關鍵,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不管大小,一般都是可以也應當進一步具體化的。研究內容的界定不但將課題分解為一個個可以直接著手的具體的問題,也規定了一定的范圍,任何一項研究不可能也不必要將課題所能涉及的所有問題進行全面研究。中小學教師開展課題研究首先必須明了研究的內容,否則,研究工作將無從著手。如對「中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課題,我們界定的研究內容是:第一側重理論方面的有,①自主學習的本質和特徵,②自主學習能力構成和表現,③中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第二側重實踐方面的有,①中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教學原則、教學策略,②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模式,③各學科自主學習的特殊性。這樣的內容界定使課題具體化、明朗化,問題結構有層次也比較清晰,各科教師都可以選定其中的任一問題,作為課題研究的切入點、聚焦點和突破點,任何一個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必然會引申新問題,從而成為研究課題的派生問題。
2. 設計研究方案
研究問題明確後,就要進一步分析問題的成因,規劃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步驟。這里最重要的工作有二:第一,要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學習相關理論。任何課題研究都不是從「零」開始,有效的研究都是以原有成果為起點的。教師要圍繞課題研究的問題,搜集相關的文獻,並對文獻進行認真閱讀和分類疏理,從而全面了解同類或相關課題研究現狀方面的信息,明確已有的研究結論和經驗,發現原有研究的不足,站在問題的前沿,尋找研究問題的理論支撐,保證研究工作在理論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開展。第二,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設,這是研究方案中最富有個性化和創造性的部分。任何假設都具有假定性、科學性和預見性。所謂假定性是說它具有推測的性質,即這種假設是現實中暫不存在的或未被確認的,或雖見於彼處卻未見於此處的,它可能被實踐證實,也可能被證偽,因此,假設決定了研究的探索性。但是假設又並非臆斷,它以教育理論為導向、以經驗事實為根據、以原有研究為借鑒,又經過研究者的論證和交流,因此,假設又具有科學性,正是科學性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假設也是一種走在行動之前的思想、一種先於事實的猜想,是研究者從思想觀念上對未來的洞察和把握,所以它能使研究活動更富有預見性。事實證明:一個好的假設,是課題研究的關鍵。當然,一個好的有價值的研究假設的提出是經過一個過程的,研究者要在研究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研究假設。
3. 開展行動研究
研究方案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設想,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但是這種行動不是一般意義的行為和動作,而是一種變革、改進、創新,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創造教育實踐新形態的過程,它具有以下特徵:第一,驗證性,檢驗研究方案的可行性,證實或證偽研究假設。這是課題研究的基本特徵。第二,探索性,發現和尋找各種新的可能性。行動絕不是按圖索驥的按部就班的機械活動,而是一種積極尋找和探索解決問題、達到目的的最佳途徑和最佳策略的過程。這意味著教師在行動時,不應拘泥於原有的假設和事先的設計,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對方案作出有根據的調整、變更。探索性是課題研究的本質特徵。第三,教育性,服從、服務於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任何行動都應該無一例外地遵循人道主義原則,體現教育活動的價值導向和人文關懷,無條件地有利於所有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這是行動的最高原則。驗證和探索只有在完整地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的前提下進行才是有價值的、符合教育道德的。[6]教育性是課題研究的靈魂。行動研究不僅需要行動,而且也要求「寫作」,教師應將行動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激發出的新思考、新創意忠實而全面地記錄下來,並形成改進自己教學行為的方案,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作新的嘗試,在嘗試過程中再記錄新發現,形成新思路,從而使自己的教學行為處於不斷的重新建構之中.
4. 總結研究成果
總結在課題研究中既是一個研究循環的終結,又是過渡到另一個研究循環的中介。在總結這個環節中教師作為研究者主要要做以下幾件事:
第一,整理和描述,即對已經觀察和感受到的,與研究問題有關的各種現象進行回顧、歸納和整理,其中要特別注重對有意義的「細節」及其「情節」的描述和勾畫,使其成為教師自己的教育故事或教學案例。這是敘事研究在課題研究中的體現,它會給教師的研究帶來新的變化,教師作為研究者不再依賴於他人的話語而轉向直接講述自己的教育生活經歷和教育生活體驗,「做自己的事」、「說自己的話」。這是個人課題校本研究改變教師職業生活方式的關鍵。
第二,評價和解釋,在回顧、歸納和整理的基礎上,對研究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釋,探討各種教學事件背後的理念,揭示規律,提高認識,提煉經驗。
第三,重新設計,針對原有方案及其實施中存在的各種偏差或「失誤」,以及新的感悟、新的發現、新的認識和新的思考,修改原有方案或重新設計方案,並付諸予實施,進行進一步的檢驗、論證和改革探索。個人課題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改進和改正,它不可能停滯在一個凝固的「成果」上,而是一個不間斷的自我修訂、自我完善的「過程」。所以,任何總結,都只是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8]
在上述工作之後,教師應該撰寫一份相對完整的課題研究報告,其構成主要包括:①課題提出的背景;②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③已有研究成果;④課題研究的內容、目標;⑤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⑥課題研究的主要結論。這是一般的體例,切忌將其形式化和絕對化,寫作過程也要避免「科學化」、「客觀化」的純理性論述,要積極採用生活故事和經驗敘事來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突顯課題研究的人文性、個體經驗性,反映教師的個體體驗和個體實踐知識,使研究報告充滿生活氣息和人文氣息。
課題研究過程是一個螺旋上升循環發展的動態過程,它不是一個線性結構,而是一個不斷的趨進問題解決的復式循環結構。實踐證明,課題研究對於提升教師科學素養和理論水平具有特別重要的推進作用。

⑨ 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點,也是教師踏上「幸福的研究路」的必經之路。教師要關注自身實踐中有意義的事件和日常工作中有價值的困惑,在看似無問題的「教學慣性」中發現問題,在問題成堆時聚焦某一個問題,並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熱情,挖掘學生潛能,塑造學生人格,進而豐富自己的情感,滿足自己的精神追求,提升自身的生命價值,實現自己的幸福理想。這是教師科研的真正境界。

⑩ 如何開展小課題研究

小課題研究是與大課題研究相對而言的,屬於校本研究的范疇,是一種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課題研究更強調教師的自覺行動。所謂「小」是指:研究范圍微觀、內容具體、切口小、周期短,容易操作。小課題研究的目的主要是解決教師個人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困惑,並總結經驗,不以理論研究為主,是一種微觀的應用性質的研究。教師本人作為研究者,研究內容可以是教學過程中的章節或某個專題,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現象、案例、問題等。研究成果可以是總結報告、展示課、教學設計、教學論文等;研究周期長短咸宜,短則幾個月,長則一學年、幾學年等。可以是一人或多人研究。不刻意要求完整運用某種研究方法,閱讀、記錄、反思、行動可靈活運用。總之,小課題的特點可以用「小」、「近」、「實」、「真」來概括,「小」就是從小事、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類似於「提高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的研究」;「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現實,不好高騖遠,比如「數學應用題問題的研究」,「學困生轉化研究」,「提高學生對數學錯題進行自我分析診斷能力的研究」;「實」就是實實在在,摒棄大而空的描述預測,多一點實在的關注,類似於「怎樣記住學生的名字」,「怎樣排位」等;「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討論,寫真文章、真實踐。 概括來說,小課題研究,就是教師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師自身教育教學過程中迫切解決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問題解決、經驗總結為研究目標,吸納和利用各種有利於解決問題的經驗、知識、方法,改進教育教學工作,同時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課題研究。二、開展「草根式」小課題研究的一般步驟1.選題選題的一般步驟是先發現和提出問題,再查找資料,分析問題,最後結合實際,確定研究課題。選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途徑。(1)從教育教學的問題及困惑中選題 小課題研究的目的是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具體問題,教師天天置身於教育現場,這是教育問題的原發地。比如:如何提高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怎樣解決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的問題;如何讓課堂教學既開放又有序;如何對待學生間的差異等。教師可以從自己感到不很滿意或需要改進的地方去選題,長期積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來建立自己的「問題庫」。 面對諸多的實際問題,教師究竟該選哪一個問題作為小課題進行研究呢?這要從值得研究的問題的價值和緊迫性方面考慮。當問題成為困難時,教師需要分析問題的主要表現與原因是什麼。繼而查閱資料、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教師關注、追蹤、分析某個教學問題,這個問題就可以成為課題。如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主要表現在沒有掌握所學內容,解決的辦法是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習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個課題:促成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策略研究。(2)在切磋交流中發現課題 在閱讀學習中,最為關鍵的是教師要時時注意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思考,對自己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或經驗進行解讀和分析,使有價值的問題或經驗在聯系、解讀中逐漸清晰起來。(4)從學生的反應中尋覓課題 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反應,通過觀察學生的言行,與學生交流,更好地發現學生現實的需要,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同時,挖掘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價值的小課題。(5)從已有成果的應用研究中歸納課題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將他人研究的成果應用於自身的教育實踐。這類課題由於是學習他人的成果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具體實施,比較適合年輕教師。一般從教師自身感興趣的他人成果選題時,需注意可操作性。(6)總結經驗形成課題 教師結合自己的興趣,對自我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分析及總結,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這有助於幫助教師發現自己的教育教學亮點、成功之處,促進教師個性化發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這類小課題一般適合已經具有一定教學實踐的骨幹教師去研究。(7)創新工作生發出課題 這類小課題往往需要比較科學的研究方法,對教師教育科研素養要求比較高,因此比較適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師去選擇。研究的取向主要為發現新規律、探索新方法、闡述新關系。2.搜集資料資料收集包括閱讀書籍、查閱歷史文獻等收集書面資料,還包括通過實地調研,訪談獲得直接研究材料,還可以通過體驗取得有關材料,並對材料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為下一步研究做准備。3.確定研究目標與內容 小課題研究,教師不僅要撰寫詳細、規范的研究方案,還要明確自己的研究目標和內容,知道自己要研究什麼,從而突出研究重點,明確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階段性和最終目標,必須明確課題要解決什麼教育實踐問題,該課題對教育教學質量有哪些方面的改善。4.實施研究教師要先明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可採用案例法、觀察法、行動研究法等。應特別強調,小課題研究的核心是行動,行動是研究方案付諸於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尋找問題解決、創造教育實踐新形態的過程,研究過程要充實、切實。原始資料如果不及時記錄,到需要時再去追憶、收集,則為時已晚。況且,所有這些真資料也將成為教師撰寫論文最生動有力的素材。因此,教師要注意原始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做過的事情,教師要隨時注意記錄、反思和總結。要特別注重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對細節的反思與改善,可以提升教學實踐水平。要注意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實踐,反復修正。小課題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實效,立足於教師個人的特點、興趣和愛好,著眼於解決問題,改變思維方式,轉變行為,服務於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服務於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要注意與同事間的合作與交流,必要時尋求專家引領。同時,管理者要注重課題研究操作的個性化,鼓勵教師根據自身條件,選擇、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去開展研究,倡導有能力的教師嘗試運用學術型研究方法開展相關研究工作,但不強制要求。5.表達研究成果 中小學教師應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表達方式,應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課題成果。小課題研究倡導的成果表達方式很多,例如:教育敘事、論壇、論文、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於操作,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實在講述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產生新體會、新發現、新認識,進行新思考。 三、小課題研究的一般管理流程 小課題研究過程簡單,這對教學任務比較繁重的教師而言,心理上也就較容易接受,較容易入手,同時,讓教師感覺有用。但是,這種研究也並不是自生自滅的,而是需要引導與管理,組織相關培訓和課題研究指導工作。對於學校來講,如何來組織和管理「草根式」小課題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步驟。1.教師選題,填寫《教師小課題研究報告單》(見附件),藉以了解教師規劃的小課題研究的方向和步驟,還可以較好地提高教師的自我診斷能力。2.教師以教研組為單位向學校教科室申報立項。對教師提交上來的題目,管理者要進行精心篩選,幫助教師把研究的題目定位在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總結經驗。3.學校教科室研究,批准立項,向申報者發立項研究通知書。4.教師實施研究,積累研究過程資料。教科室組織各種集體研討活動,對教師的研究進行督查指導。5.階段性小結,開展中期成果鑒定會,對研究狀況進行評估。6.結題。教師向教科室提出結題申請,整理研究過程資料及成果資料並交教科室。教科室組織有關專家聽取研究者的報告,對課題進行評審,向研究者宣布評審意見。7.開展課題成果推廣會,對研究成果進行推廣和獎勵。四、小課題研究的激勵措施1.管理者要注意創設開展小課題研究的氛圍 學校科研文化具有隱性的滲透力量,組織者應設法引領教師意識到研究是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從而主動投入教育科研活動之中。管理者要幫助教師打破課題研究的神秘性,增強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信心。同時,要考慮教師的能力、素養、時間、精力等因素,這些往往決定著教師可以不可以進行研究,能不能將研究進行到底。因此,幫助教師從實際出發,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礎上設計合理的計劃和目標。2.管理者應多方為教師提供專業支持 比如,為了易於教師操作,理順思路,可以把研究流程改製成表格形式,引導教師建立科學的邏輯體系。教師的時間和教研活動時間都是有限的,為了真正提高教研活動的效果,可以讓常規教研與小課題研究相結合,在教學、聽課、評課過程中發現問題,形成小課題,通過集體備課擬定出對策,在教學、聽課、評課中去實踐研究,通過研究討論加以改進,一個一個問題去攻關。筆者主張個體研究與群體研究相結合,讓具有相同或相近課題的教師結合成「研究共同體」,一起分享、交流、實踐、提高,讓教師感受到研究的快樂、成長的快樂。可以選取教師感興趣的教學內容,輪流上課和研討,增進教師的相互了解,實現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時,利用教師研究論壇、互助交流活動、博客等為教師提供輔助。這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降低教師對小課題研究的忙亂性,讓小課題研究與常規教研相輔相承,相得益彰,激發教師進行小課題研究的興趣和積極性。3.鼓勵教師用自己的方式去開展研究 管理者要重視教師之間的差異性,以教師的個體自我需求為出發點,高度呵護這種課題研究的自我化傾向性、個性屬性。幫助教師根據自身關注點和自身能力選擇合理的課題,並幫助教師設計符合自身情況的研究計劃,允許教師過程操作的特色化,保護教師開展研究的積極性。4.注重成果評價多元化 基於普通教師的差異性,課題研究成果的評價定位不應太高。應根據教師的能力來鼓勵教師進行多樣的成果總結。教師對於自己研究結果的表述,不宜脫離自身的實際可能性去追求高深的理論闡述,應該力求避免空洞、抽象和程式化,用自己的表現方式來展示成果。要提倡生動的案例和個性化的語言,提煉自己的經驗、體現自己的特點。對高一級的課題申報,原則上是在小課題研究的基礎上提名,把教師完成課題研究狀況記入教師檔案,在評優樹先中有所體現。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呼聲日益提高。經歷過小課題研究的教師認為,小課題研究轉變了自己的工作習慣,重新認識了多年來的教學習慣,從只是埋頭工作,到學會反思,記錄總結教訓與經驗,教師不再面對工作中的問題發牢騷,而是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課題研究促進了教師不斷學習,團結一致,坦誠相待,分工合作。把小課題研究作為自己的工作行為、思維方式,那麼教師的專業水平必然會越來越優秀。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教師要實現由「經驗型」到「科研型」,由「教書匠」到「教育家」的轉變,就必須搞研究,尤其要搞小課題研究。基於小課題研究的特點,可以做到教師「人人有課題,個個搞研究」,促進一批科研成果的誕生和科研骨乾的成長。5.表達研究成果 中小學教師應有自身獨特的研究表達方式,應鼓勵教師使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課題成果。「草根式」小課題研究倡導的成果表達方式很多,例如:教育敘事、論壇、論文、日誌、案例描寫、課例報告、經驗總結等。這些方式便於操作,與教師工作實踐相輔相成,能很好地解決工作與研究的矛盾,是教師教育教研活動的重要載體。其實在講述成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產生新體會、新發現、新認識,進行新思考。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