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基礎學科
1. 論述:綜合實踐,談一談學習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對將來從事學前教育工作有何幫助 300字以上
一、學前教育專業自然科學課教學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幼兒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幼兒期是各種感知覺發展的敏感期;是人生一個相對獨立的成長階段;在這個特定的階段進行自然科學教育;對其科學素質以及各方面發展都具有深遠意義。 從素質教育入手;使人的整體人格與自然、社會協調一致;與當代物質文明相對應;相同步發展;通過自然科學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幼兒感受、理解、創造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幼兒情操;發展幼兒智力;促進其自身各種因素的協調發展;從而提高幼兒素質實現個性全面和諧的發展。那麼對於我們來說;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科學素質;就十分重要;對於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繼續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學前教育專業自然科學教學中呈現問題的原因
在對中師的學生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缺乏對自然科學學習的熱情。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學生基礎差 。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教育政策的不斷改變;相應的學校生源也發生了變化;大部分學生;尤其是成績好的學生都積極地要求進入高中;進入高等學府;導致中師學校學生的入校成績較低;文化課基礎較薄弱;學校生源質量普遍低下。 這部分學生普遍存在學習態度不夠端正;積極性不高;惰性強;學習習慣一般等問題。
1/6頁
2、學生重視程度下降 。就自然科學學科而言;學生普遍認為都學了好多年了;而且感覺對自己的專業幫助不大;再怎麼學也不過如此;因此;對自然科學學習的重視度不高。所有這些無疑為我們的自然科學教學工作帶來了許多困難。由於職業教育的目標旨在培養應用人才;學生普遍認為專業課才是心目中的主打課;文化課則是「小菜」。
3、教師的自身素質。中師學校的自然科學課教師往往都是從普通本科院校畢業;所學內容與基層的學前教育專業聯系甚少;即使懂得一些學前教育專業的知識;也只是皮毛而已。因此;教師普遍與具體幼兒自然科學教學實踐相脫離;缺乏具體的教學經驗。另外;中師學校的學生沒有升學壓力;再加之學生整體素質下降;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缺乏對課堂創新的熱情;形成了教學惰性;教學形式化、程式化。呆板的教學過程鮮有與學生情感的交流與互動;使得學生最終得到的都是死記硬背的知識。因而造成學生對自然科學課普遍淡漠;索然無味;影響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後果。
4、自然科學教學定位不明確。學前教育專業所學課程可籠統地分為文化基礎類課程、專業技能類課程、教育類課程。三類課程在整個教學中所佔的比例究竟如何分配尚沒有嚴格定論。學前教育專業又是屬於專門從事培養專業知識技能的職業教育;側重於專業技能的培養。因此;多數學生;甚至部分教師認為應該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專業技能和教育類課程;尤其是專業技能方面;從而忽視了自然科學在內的其他文化課程的教學。這樣即使在課程安排上給予了自然科學教學充分的課時;也有可能導致自然科學課被偏廢的不良現象。然而;通過去幼兒園聽課;我發現一些幼兒教師在給孩子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只是將書本知識灌輸給孩子;當孩子問及一些書本上沒有又看似「奇怪」的問題時;教師就搪塞應付;甚至忽視不答。此類現象的出現;充分說明了幼兒教
2/6頁
師的科學素養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因此;不論是學校、教師或學生;都要對自然科學等文化課程重新定位。
三、學前教育專業自然科學教學改革的策略
1、端正學生學習態度;認識自然科學教育的重要性 。新生剛入校時思想鬆懈;自然科學作為中師學校的一門基礎課程難以引起學生的重視。針對這種情況;自然科學教師要用各種手段。比如;科學家的真實故事;魔術中的科學知識;生活的科學常識等。讓學生了解自然科學學習的重要意義。自然科學具有工具性;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要讓學生明白學好自然科學是現代青年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作為一名有文化、有素養、有技能的青年;特別是對快要步入社會的幼兒教師;具備自然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是參加工作最起碼的要求。
2、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一是專業知識的提高;自然科學教師除了繼續學習本專業的知識;同時還要認真、全面地學習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學前兒童教育學、學前兒童教育科學研究等學前教育理論知識;並靈活運用;藉此來指導自然科學教學;二是教學能力的提高;教師應深入實踐;走出課堂;走進幼兒園;虛心向幼兒園教師求教;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研究適合學前教育專業的自然科學教學方法;以適應學前教育專業自然科學教學。
3、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理念與其教學方式息息相關。目前;許多中師自然科學教師採用一成不變的滿堂灌教學方法。在這種方式下;教師是課堂的核心;而學生只是「儲存知識」。有不少教師習慣於把教材通通「喂」給學生;不管學生接受與否;辛辛苦苦;卻收效甚微。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同時阻礙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個性的張揚。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在應試教育中;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可能有幾分積極意義;但卻並不能培養具有一定的學習技能人才。我們應該選擇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方式。孔子說~「知之者不
3/6頁
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課堂教學更多的時間應該給予學生。教師可以嘗試「研究性學習」;打破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利用研究性學習「開放性」的特點;將教材內容和社會信息結合;將自然科學課的學習與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相結合;從而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開闊學生的眼界;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傳統教育下的自然科學課程綜合性和多樣性不足;過於強調學科中心;過於關注專業知識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即偏重於以教師為主導的知識技能的傳輸與訓練;學習內容單一、高深、繁多;我們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實踐;因材施教。以三年制的幼兒教師職業教育為例;自然科學教材遵循「注重基礎、強化能力、突出重點、學以致用」的原則;教材的體系編排完整;涵蓋了自然科學知識與能力訓練。但是從學生的實際和幼師教育的目標來看;其教材與教學內容顯得不太適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針對學生知識水平偏低的特點;遵循學生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的原則;靈活處理教材;提高學生的科學素
養。例如;在講物理知識時舉一些自然界現象解釋;講化學知識時舉一些生活常識解釋;講數學知識時舉一些生活的數學解釋;講生物知識時舉一些動、植物故事等。
4、重新認識自然科學教學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地位。 正確的行為源於正確的認識。要端正和調整自然科學教學和學習的態度;首先要明確在整個學前教育專業中的地位。自然科學是最重要的基礎學科和工具;是人們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的需要;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整體素質提高的基礎。《幼兒園教育工作綱要》規定幼兒教師不但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而且要有智力技能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教育、藝術活動素質。因此學前教育專業要求學生不僅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而且具備較高的科學素質;而較高
4/6頁
科學素質的取得依賴於我們的自然科學教學。因此;自然科學教學在整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既然明確了自然科學教學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地位;那麼學校、教師和學生就應該給自然科學教學重新定位;努力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幼兒教師;從而滿足社會對幼兒教學人才的需求。
5、自然科學教學與專業的結合 。 自然科學對學生的影響程度因人而異;學生對自然科學的需求各有取捨;所以;要制訂具有專業特色的自然科學教學目標;使自然科學教學和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專業為導火線;把自然科學教學與學生的專業巧妙地聯系起來;做到教學內容具有專業性、實用性和可行性。老師可選擇自然科學讀物或科學家傳記供學生閱讀;從而使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擴大了課外閱讀量;體會自然科學的美;受到情感的沖擊;感受自然科學的魅力;
中師職業教育中的自然科學課教學意義重大;無論是社會、學校、老師還是學生本身;都應端正態度;根除落後的觀念;通過課程的優化設置;用最短的時間;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相互推動;提高中師自然科學課教學質量;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綜合素質;努力培養出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過硬的崗位能力;創造一定社會價值的人才。總之;中師自然科學課教學還有待進一步發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研究和探索。
2.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你認為《自然科學基礎》應該學什麼
1、教育學、中文、數學、音樂、繪畫、心理學、英語、等相關專業學歷。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2、教育部的小學教師資格認證:是成為小學教師的必備條件,2001年開始全面實施。
(2)自然科學基礎學科擴展閱讀
教師的道德素養:
教師要勇於點亮職業理想之燈。
教書易,育人難。育人之難就在於需要我們教育者全身心地投入,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花費很多心血,甚至要迎接現實的考驗,抵制各種誘惑。
作為承載著道德教育重任的教師特別是品德學科教師,要勇於點亮職業理想之燈,做有思想的教師和教育的思想者。
3.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自然科學基礎和理論來源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於19世紀中葉,這是社會發展、科學發展和哲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階級基礎。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一些主要國家已佔統治地位。由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使機器大工業普遍地發展起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都日益尖銳起來。從19世紀30年代起,先後爆發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和英國工人的憲章運動。這三次工人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已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無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斗爭迫切需要有正確的思想指導。同時,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使社會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的經濟根源日益明朗化。生產規模的擴大,又打開了人們的眼界。這樣,科學地認識社會歷史已有了可能。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和階級斗爭發展的必然產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離不開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哲學作為知識體系中「最高的智慧」,只能建立在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基礎上,並由此決定哲學的內容和形式。恩格斯說:「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19世紀初,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這時,自然科學從搜集材料階段發展為整理材料階段,自然科學各領域有不少新的學科相繼產生和發展起來,如地質學、胚胎學、生理學、有機化學等相繼建立。特別是關於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等偉大的科學發現,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質統一性以及自然界一切現象之間聯系和發展的辯證性質,沉重地打擊了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從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全面地揭示客觀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奠定了自然科學基礎。
4.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直接理論來源各是什麼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
自然學科來源: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
直接來源:以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19世紀法國復辟時期的歷史學家基佐、米涅、梯葉里關於階級斗爭作用的論述;19世紀初以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5. 自然科學基礎知識是一門什麼樣的課程
重點介紹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學的基礎知識,如物理學中的力學、電專磁學、光學、屬熱學及近代物理學的有關知識;化學中的空氣、水溶液和常見的幾種元素;生物學中的生物體構造及生物的營養、呼吸等機能,生物的進化及與環境的關系;地學中的宇宙、地殼、礦物岩石、土壤及氣象觀測知識等。
6. 一名優秀的設計師應該具備什麼自然科學基礎知識
一名優秀的設計師應該具備以下自然科學基礎知識:
根據國際設計協會聯合會對設計師的定義「設計師是受過訓練,具有技術知識、經驗和鑒賞能力的人;他能決定生產過程中產品的材料、結構、機構、形狀、色彩和表面修飾等。設計師可能還要具備解決包裝、廣告、展覽和市場等問題的技術知識和經驗」,何為一個成功的設計師,一個優秀的設計師應具備一些什麼樣的素質。
設計從20世紀70年代末引入我國,到現在已有20多年時間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設計業從傳統的工藝美術中脫離出來,逐漸成長並且發展壯大。中國的設計業經過了一個又一個的熱點,然而奇怪的是,作為設計基礎和核心的設計卻始終默默無聞,不為許多企業家和大眾所知。面對如此尷尬景況,從事設計行業的設計師們是如何應對的呢,他們需要具備一些什麼樣的素質才能自如地應對呢,這正是本文所要闡述的問題。
設計師的基本素質
設計被稱為「技術與藝術的統一」。作為設計科學技術性的一面,它涉及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眾多的學科領域,包括材料學、數學、仿生學、生理學、光學、色彩學、聲學、人體工程學以及工藝學、環境工程學、信息工程學、哲學、技術經濟學、市場學、心理學、價值工程學、系統工程學、生態學等等;作為工業設計藝術性的一面,它涉及到美學、技術美學、審美心理學、符號學、技術學特別是技術藝術的理論等等。上述所有學科都在工業設計中起著各自的作用,而工業設計則是綜合上述學科來創造功能與審美外觀統一的創造性的活動。
理論上講,設計師的知識結果屬於通才型。他們的知識范圍往往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個領域,將不同的學科知識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具有處理設計中各種復雜因素的綜合能力。但人掌握知識的能力總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每一個領域都成為專家。工業設計師的知識由於涉及面的廣,對許多學科知識的掌握不可能深,只是對許多學科的應用性質有所了解,而以對「問題」的觀察能力、綜合比較能力、系統處理問題的能力見長,但工業設計師還必須善於與不同學科的專家攜手合作、討論,因為任何問題的判斷和解決僅靠設計師一種人是無法勝任的。優秀的設計師應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擴延知識的能力以及善於合作的能力,最終要能夠適度、適時、適場合地表達對問題的理解、限定、處理、組織、評價的能力。
然而我們要在四年本科的學習中了解以上所有的學科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但如果我們想做一個成功的工業設計師,就需要有良好的技術背景和藝術背景,需要廣博的知識,需要良好的理解力和悟性,這樣才能適應多變的工作環境,培養良好的判斷力。想做一個成功的工業設計師,就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善於發現問題,善於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設計師需要的不是死的知識,而是多學科的文化素養、合理的知識結構。國外對設計師知識結構作了這樣的測定:
30%的科學家(要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
30%的藝術家(要有好的審美能力)
10%的詩人(要有創造的激情)
10%的商人(要了解商業的需要)
10%的事業家(要把設計當作一生的事業)
10%的推銷員(要了解用戶的心理和需要)
這是對設計師很高的要求。實際上,設計師的一生都需要不斷地學習。設計師必須活到老,學到老,因此要具備很好的自學能力。
設計師的基本技能
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的技能和素養同樣重要。沒有基本的設計技能,設計師就無法將頭腦中的構思轉化為實際的產品。包豪斯校長格羅佩斯曾經這樣說過:「任何創造性活動的最終摸表是構築„„建築師、雕塑師、畫家都必須再次成為手工藝工匠„„在藝術家和手工藝工匠之間並沒有根本的區別。藝術家是一個具有更高層意識的手工藝工匠„„但一個手工藝工匠的基本技能對於各種藝術家來講卻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各種創造性工作的重要源泉。」
1.1998年9月澳大利亞工業設計顧問委員會就堪培拉大學工業設計系進行的一項調查指出,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應具備10項技能:1.應有優秀的草圖和徒手作畫的能力。作為設計者,下筆應快而流暢,而不是緩慢遲滯。這里並不要求精細的描畫,但迅速地勾出輪廓並稍事渲染是必要的。關鍵是要快而不拘謹。 2.有很好的製作模型的技術。能用泡沫塑料、石膏、樹脂、MDF板等塑型,並了解用SLA、SLS、LOM、硅膠等快速模型的技巧。
3.必須掌握一種矢量繪圖軟體(比如FREEHAND、ILLUSTRATOR)和一種像素繪圖軟體(如PHOTOSHOP、PHOTOSTYLER)。
4.至少能夠使用一種三維造型軟體,高級一些的如PRO/E、ALIAS、CATIA、I-DEAS,或層次較低些的如SOLIDWORKS98、FORM-Z、RHINO3D、3D STUDIO MAX等。
5.二維繪圖方面使用AUTOCAD或MICROSTATION和VELLUM。 6.能夠獨當一面,具有優秀的表達能力及與人交往的技巧(能站在客戶的角度看待問題和理解概念),具備寫作設計報告的能力(在設計細節進行探討並記錄設計方案的決策過程)。有製造業方面的工作經驗則更好。
7.在形態方面具有很好的鑒賞力,對正負空間的架構有敏銳的感受能力。 8.拿出的設計圖樣從流暢的草圖到細致的刻畫到三維渲染一應俱全。至少具有細節完備、公差尺寸精細的圖稿和製作精良的模型照片。僅僅幾張輪廓圖是不夠的!
9.對產品從設計製造到走向市場的全過程應有足夠的了解,如果能在工業製造技術方面懂得更多則更好。
10.在設計流程的時間安排上要十分精確。三維渲染、制模、精細圖樣的繪制等應規定明確的時段。要知道,僱主聘用專業設計人員是為了盡快地賺到錢! 當然,一個設計師的素養和技能同樣重要,就像你的左膀右臂,很難分清孰輕孰重。但實際上,重技能而輕素養的情況經常存在,設計公司在招聘中也往往過分強調技能而忽視設計師的個人素質,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其實,對大多數人而言,只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掌握某項技能往往並不難。但是,設計技能並不等同於設計,會用某種造型軟體並不意味著會做工業設計。知識面狹窄、個人素質較差的人往往工作一段時間後就會感覺思想枯竭、力不從心。如果你忽視
自己各方面素質的培養,你就會很快成為無源之水,因為良好的個人素質和知識結構是你設計創造力源源不斷的,鮮活的源頭。 下面著重說一下工業設計師必備的幾種能力。 §3 造型能力
美術是培養造型能力的最好方法。工業設計專業用結構素描取代傳統美術專業的素描課,就是為了重點突出造型能力的訓練。對設計師來講,美術訓練的一大任務就是培養造型能力。在結構素描中,比技巧和調子更為重要的是畫面的空間、結構布局的處理能力。三大構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基礎課程就是訓練造型能力的重要途徑。
包豪斯的基礎課都由一流的畫家(如伊頓、納吉、康定斯等)擔任,他們非常注重在基礎課中創造性地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伊頓強調「體驗——感受——實驗能力」的原則,他讓學生用手感觸木材、樹皮、玻璃、鐵絲、煤等,去觀察體驗它們的材料特性,去探索它們的可塑造性和應用,然後憑記憶去表現。他要求學生在繪畫中要掌握物體的表面外觀,表達時要反映物體的本質(功能、表面紋理),從有形,到無形,到自由繪畫,逐步到抽象。他給學生們分析大師作品的引導光線、組成結構、畫面秩序、各區域的分配,以及節奏感和肌理感等,討論形體、節奏和色彩的規律,把教學從技巧的模仿變為藝術規律的感性——理性的體驗和認識,從根本上理順了基礎教學和專業教學的關系,即以視覺藝術的基本現象和基本規律的認識作為基礎教學,然後過度到對特定專業的各種藝術技巧、規律的把握。 §4 創造能力
設計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設計課程都把創造能力的培養作為最高目的。在包豪斯,伊頓極為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伊頓認為,「把一個富有個性的學生塑造成具有全面而完整的創造能力的人,是設計教育的根本性的問題」,「教育是一種大膽的探險,特別是藝術教育更是如此,因為它涉及人的創造精神」。在教學方法上,他主張「學生的想像和創造能力應當首先被解放和加強。一旦成功地做到這一點後,技術實踐方面的要求,以及最終經濟上的考慮因素才被引入到設計創作過程」。
伊頓甚至在教學中引入東方式的冥思玄想、禪的訓練方法,他說:「訓練身體,使之成為供大腦驅使的工具,對一個具有創造力的人來講是極其重要的。如果人的手和臂不能自由地伸展,它的手怎麼能表現出一條線的不同性格呢?」 設計永遠在變,創造性卻是工業設計永遠不變的法則。創造性也是設計與藝術的相通之處。關於工業設計有許許多多的爭論,但是創造性的重要幾乎得到所有爭論各方的公認。如德國和美國的設計思想仍然認為設計需要的是創造性,如果有創造性,設計可以不用藝術。他們認為設計思想的主要來源是文化、勞動學、心理學和社會學。 §5 動手能力
動手能力是設計師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國內設計教育欠缺的地方。在台灣的一些設計學校,學生入學後完全拋開了傳統的素描與色彩訓練,而造型訓練通
過其他方式得以培養,比如直接的動手能力,效果相當不錯。這種訓練最大的優勢在於學生可以增強對三維空間的感覺,增強對三維形體真實的體驗,學生在製作過程中更能夠直接感受到三維產品的空間和結果,而產品更多的是三維空間、材料、工藝、使用狀況、存在環境等等,這些因素決定了使用者對產品的感受和評價。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避免這樣的情況——有時可能繪出一幅很好的效果圖,但產品實際生產出來以後效果卻往往大相徑庭。
在包豪斯學校里,除了基礎課程外,還設立了一個學期。在學校的工作室里學習各種手工製作技能,如刨、挫、鋸、膠合和焊接等,同時為今後和工業有關的職業作準備,使學生更有把握地選擇自己的工作。在這方面,材質和肌理的作業練習,可以很有意義地幫助學生。每個學生可以很快地發現他感到最有親近感的材料,它們也許是木材、金屬、玻璃、石塊、泥土或紡織品,其中某一種材料會激發他最大的創造力。 §6 市場營銷與研究
盡管市場不是工業設計的最終目的,但是以優良的產品設計增加銷售,是絕大部分企業投資於設計的重要原因。產品從工廠走向市場,就變為一種商品。因此,了解市場,了解消費者心理對於設計師來說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一個有經驗的設計師就像一隻嗅覺敏銳的獵犬,能夠准確地預測市場的走向,了解市場流行趨勢,准確地揣摩消費者的心理狀態,從而在產品設計中通過造型語言巧妙地表達出來,增加產品的銷售。這是一個設計師在工作中長期鍛煉出來的難於被模仿和抄襲的直覺。
Apple公司的imac彩色透明系列個人電腦的成功就是依靠設計師個人的天才直覺和對消費者心理的准確揣摩。設計師敏銳地預測和感受到消費者對傳統灰色、冷漠的電腦形象的厭倦,以及對時尚、可愛、親近人的高科技產品的渴望,通過imac的造型、材料、色彩、廣告、營銷等把產品的概念傳達給消費者。雖然一台彩色imac比普通的PC貴了近500美金(一台普通的PC利潤還不足100美金),但對於喜歡時尚的消費者來說,仍然會毫不猶豫地選擇imac。
了解市場就是了解消費者的需要,所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7個層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歸屬的需求、尊嚴的需求、認知需求、審美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對於產品設計而言,如果能夠提升產品對於用戶的需求層次,就能夠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7 了解相關歷史
了解設計史
了解一個學科的發展史是了解這門學科的最直接的辦法。對於工業設計更是這樣。從工業設計的發展史中,你可以了解到為什麼會產生對工業設計的需要。只有進入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你才可以理解為什麼會產生那麼對形形色色、相互矛盾的設計觀念,了解工業設計思想如何從幼稚走想成熟,如何從單純依附於藝術或技術到走想獨立。
你可以認識許多設計大師,了解他們的設計作品和設計思想。你也許會發現自己崇拜的設計英雄人物,作為你設計歷程里的精神指引,他將一直伴隨著你。你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設計發展之路,有不同的設計哲學,這與各個國家的政治、歷史、經濟、文化等緊密相連。你可以看到保守的英國人如何從首先進入工業革命,第一個建立設計學校,到實際衰落,再向德國人學習,重
新振興設計;你可以看到嚴肅謹慎的德國人如何頑固地堅持自己的功能主義設計思想;你可以看到精明的美國人如何吸納了世界各地大批優秀的設計大師和設計教育家來發展自己的設計;你還可以看到機智的日本人如何從模仿、抄襲美國的設計到確立自己的設計大國地位。當然,更多的時候你會扼腕嘆息,追問自己:中國的設計在哪裡?
讀史的目的是對了鑒今。讀設計史可以把自己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思考,發現原發現糾纏自己很久的問題早已經在歷史中發生過。你可以從設計中獲得對自己有益的啟發和幫助,發現個人只不過是歷史的延續而已。你在不同的階段重讀設計史,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也會悟到不同的東西。
了解藝術發展史
許多國家的設計專業(特別是研究生)都開設了藝術發展史或現代藝術史的課程。設計與藝術尤其是現代藝術的關系非常緊密。現代藝術與工業現代化緊密相關,現代藝術的思想觀念和設計有許多相通之處。狹義上的現代藝術和建築主要指20世紀以來跳出模仿古典而新出現的重要運動潮流,像立體派、野獸派、未來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功能主義、無調派、連續派、意識派、純抽象派、大眾藝術等等,每種思想流派都有其帶邊人物,例如畢加索(立體派)、康定斯基(抽象派)、格羅佩斯(功能主義)等。在這一潮流中,人們追求現代化時代精神和想帶創新。 對於工業設計師,了解藝術發展史最重要的是培養自己的藝術素養、藝術感覺和藝術鑒賞力,這比藝術技巧重要得多。
了解技術發展史
設計是與技術發展緊密相連的。作為設計師,你就必須具備技術常識,關注各種科學技術在人類生活領域中的應用。因為技術是目前人類解決大多數問題的重要手段。而且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你站在技術發展的前沿,就可以拓展你的視野,找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手段。了解科技發展史,你還可以學到人類怎樣創造性地解決各種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許多藝術院校的學生往往缺乏技術方面的常識,這會對自己的實際設計工作造成許多障礙。如果你不懂材料,不懂工藝,不懂模具,你很難跟企業打交道。如果你要設計汽車,你完全不懂車體結構,不懂車身製造工藝,很難想像你會作出合理的設計。一個優秀的設計可能就是對某中材料、技術的創造性的使用。 你要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對技術的認識和了解。如果你對汽車感興趣,就要去了解汽車的發展史;如果你對相機感興趣,就要去了解相機的發展史;如果你對武器感興趣,就去了解武器的發展史。你會發現,在一種產品的發展歷史中,技術(包括材料和工藝等)的發展是起決定作用的。
技術的發展對設計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錢學森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必然影響著藝術表現的物質手段,從內容和形式上影響美學上的風格。至於像建築和工業設計這種影響就更顯著」。1934年克萊斯勒的「氣派」汽車由於超出技術水平的可能而失敗。飛機的實際如果不沖空氣動力學出發,解決風洞的試驗,就不可能有合理的美的造型。集成電路的誕生,用一塊集成電路板代替電子管,省去上百乃至數百萬個零件,才使得設計小巧玲瓏、實用美觀的微型電器成為可能。沒有現代材料技術、模具技術、鍛壓技術、噴漆工藝以及計算機造型技術,高品質的起初設計也無法實現。對於設計師來說,技術即是實現產品功能的基礎,又是完成設計目標的方式。設計師應該創造性地選擇和利用技術滿足設計的需要。20世紀30年代銅管椅子的出現就是德國工業設計家馬賽爾·布魯爾受自行車製作技術的啟示而設計的。如柳冠中先生所說:「應將設計目標系統建立在人的行為在不同環境、條件、時間的互補共生基礎上,從而去選擇和組合技術、工藝形態、生產方式。」 技術的發展應該不是最終目的,人類應該合理地運用技術滿足自身的合理需要,而不是濫用技術。對於現代的「生態設計」,這一思想尤為重要。設計的目標系統不僅僅是人自身的需要,而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統。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類長久的可持續性發展。
7. 如何培養中職生自然科學基礎的學習興趣
摘要:本人從事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自然科學基礎》學科教學工作多年,由於這門學科知識基本上是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等綜合性理科知識,知識難度較大,因此學生掌握這門知識很困難,從而對學習這門知識產生了厭煩情緒。為使學生有效地學好這門知識,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只有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本文利用自己的教學實例,從兩大方面闡述了如何培養中職生對自然科學基礎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中職 自然科學基礎 激發 學習興趣
《自然科學基礎》是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理論課,而教學內容卻是集物理、化學、生物等綜合性理科知識,知識難度較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感到難學,並產生了很大的厭煩情緒。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說明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並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要讓學生有效地學好《自然科學基礎》這門課程,關鍵在於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就會變被動學為主動學,提高教學效果。
一、重視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通過趣味新奇的實驗演示,增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授「超重和失重」一課時,可在裝滿水的塑料瓶下部穿幾個小孔,發現水會流出;然後讓其自由下落,下落過程中水並不流出。學生看到此現象感到非常驚奇,增強了他們的好奇心。此時教師抓住時機,解釋前後現象,這樣使學生們充分理解了完全失重狀態。
2.用實驗導入新課,產生懸念,通過授課解決懸念。
例如在講授「動量和沖量」 一課時,讓兩支相同的粉筆分別從同一高度直接落到桌面上和落到用厚毛巾鋪墊的桌面上,可以發現直接落到桌面上的粉筆斷了,落到厚毛巾上的另一支粉筆卻完好無損。老師由此引入新知識的講授。
3.課前安排學生獨自完成實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根據學生求動、求趣、求異、求新等心理特點,可安排一些實驗材料隨手能找到的實驗,讓學生獨立完成,親自操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到鹽的小實驗時,讓學生在家裡把雞蛋放在醋中浸泡,觀察實驗現象;在講到磁的有關知識時,讓學生自製指南針。
二、注重課堂授課藝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使自己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1.語言生動風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教學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的語言生動風趣,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例如在講授「勢能」一課時,教師可問學生:當天花板上有一根鵝毛向你頭頂落下時,你將會怎樣?學生肯定會說:「這有什麼可怕的!」如再問:若你頭頂上的電風扇落下來你又會怎樣呢?學生肯定會下意識地用雙手遮蓋頭頂說:「那還不快跑!」這就說明了物體的勢能與質量有關。
2.教師運用豐富的教學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豐富的教學情感是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運用,也是教師職業道德情操的具體體現。一個教態大方得體、語言富有親和力的優秀教師走進課堂應面帶笑容,字里行間都應該流露出對學生真誠的熱愛和熱情的期望。大多數學生的進步都是從任課教師的期望中產生的。教學一方面是進行認知性學習,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兩者結合得好就能使學生在和諧愉快的氣氛中把智力活動由最初簡單的興趣引向熱情而緊張的思考中去。
3.利用有趣的自然科學現象、科學家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每單元結束,教材中都安排了講故事,涉及到自然現象、科學家的故事等內容。教學中教師不但不能把它視為可有可無,而且還要重視起來。在每單元教學任務完成之後,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一次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課外講故事比賽,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這樣才能達到本學科在學前教育專業中的教學目的。
4.教育學生留心觀察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科學現象,從現象中感知學習《自然科學基礎》的意義。
教師的教學不僅僅是在傳授書本知識,更要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現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體現學習本學科的意義。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適時設置問題。例如在乾燥季節里,在黑暗中脫下化纖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閃爍,這是什麼現象?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自然科學現象,並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對其作出合理的解釋。
5.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設置教學內容的層次與梯度,以適應學生的智力發展,創設更多的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取得學習上的成功,使他們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8. 物理學為什麼是一切自然科學基礎
物理學並不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邏輯學才是。
然而,嚴格說起來,物理數學邏輯學之間相互交叉,呈現出融合的趨勢,因此在若干年後,或許就統一稱為科學的基礎了。
有不明白的請追問。
9. 自然辯證法創立的自然科學基礎和哲學基礎
哲學和科學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哲學是普遍性,科學是特殊性(斯大林)科學是人類經驗的合乎邏輯的自然延伸哲學間的對立實際是看世界方法的對立。(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