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默科學家
『壹』 在線等,非常急啊!
元件精度沒什麼要求,畢竟只是收音機…按型號購買就是了
『貳』 二十一世紀新四大發明有哪些
1、數學機械化方法發明人:吳文俊
當選理由:給中國傳統數學注入活力
吳文俊開創了被稱之為數學機械化的研究工作。他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數學的傳統,轉而研究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徹底改變了這個領域的面貌,被稱為「吳方法」。
吳文俊的數學機械化方法「把中國傳統的數學思想方法化腐朽為神奇」。牛頓發明了微積分,從此西方數學佔了上風,中國傳統數學只能「靠邊站」了。可吳文俊受到中國古代數學的啟發,結合當代計算機的原理,開創性地發明了「吳方法」。
作者觀點:該方法雖然是開創性的,但是數學機械化方法至今仍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數學結果。一項數學方法除了方法本身是否具有開創性,還應該起到實際數學作用。
2、雜交水稻發明人:袁隆平
當選理由:第二次綠色革命,解決全球飢餓問題
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作者觀點:雜交水稻的確是袁隆平的創新,但是過去外國同行曾經做過雜交小麥,所以這個創新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創新,但是雜交水稻對全世界的貢獻毋庸置疑。
3、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發明人:集體
當選理由:首次用人工合成生命體
1965年9月17日,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標志著人類在認識生命、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質。過去世界普遍認為生命體是天然的,大都認為人工合成生命體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首次讓它變成可能。
作者觀點:隨後別的國家紛紛做了類似的研究,合成了大量的生命物質,目前中國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地位已經沒有了。
4、陸相成油理論發明人:李四光
集體當選理由: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中國在大慶、大港、勝利等地連續建成大油田,陸相成油理論的作用功不可沒。此前,人們一直認為,只有在海相地層中才有可能出現大的油田,西方人確認中國貧油,就因為中國一些大型中新生代盆地多為陸相沉積。
『叄』 科學問答題
知識體系
美國科學家達默
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動化、能源、新材料和海洋
導電聚合物
原子核裂變
氨基酸
色球
1946年二次世界大戰
物質世界
回答者:8終極戰士8 - 試用期 一級 1-18 17:54
知識體系
美國科學家達默
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動化、能源、新材料和海洋
導電聚合物
原子核裂變
氨基酸
色球
1946年二次世界大戰
物質世界
名詞和簡答題我接著回答!!!
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
1、細胞學說
主要內容是:細胞是動、植物有機體的基本結構單位,也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這樣,就論證了整個生物界在結構上的統一性,細胞把生物界的所有物種都聯系起來了,生物彼此之間存在著親緣關系。這是對生物進化論的一個巨大的支持。細胞學說的建立有力地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為辯證唯物論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依據,恩格斯對此評價很高,把細胞學說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2、生物進化論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和生物進化論的奠基者達爾文,在其巨著《物種起源》中提出了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該學說的要點是群體中的個體具有性狀差異,這些個體對其所處的環境具有不同的適應性;由於空間和食物有限,個體間存在生存競爭,結果,具有有利性狀的個體得以生存並通過繁殖傳遞給後代,具有不利性狀的個體會逐漸被淘汰(達爾文把自然界這種留優汰劣的過程稱為自然選擇);由於自然選擇的長期作用,分布在不同地區的同一物種就可能出現性狀分歧和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3、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
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一塊重要理論基石。能量守恆的意義首要的是建立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的某種物理量間的等量關系。對此,我們無需知道物質間實際的相互作用過程,也無需知道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的能量間的轉化途徑,只要建立和物質運動狀態相對應的能量與物理量間的關系,就可以對物質運動變化過程中得初狀態和終狀態間建立一種等量關系,這樣便於對物質運動變化過程的量求解。
什麼是納米材料
廣義地說,所謂納米材料,是指微觀結構至少在一維方向上受納米尺度(1nm——100nm)調制的各種固體超細材料,它包括零維的原子團蔟(幾十個原子的聚集體)和納米微粒;一維調制的納米多層膜;二維調制的納米微粒膜(塗層);以及三維調制的納米相材料。簡單地說,是指用晶粒尺寸為納米級的微小顆粒製成的各種材料,其納米顆粒的大小不應超過100納米,而通常情況下不應超過10納米。目前,國際上將處於1—100nm納米尺度范圍內的超微顆粒及其緻密的聚集體,以及由納米微晶所構成的材料,統稱為納米材料,包括金屬、非金屬、有機、無機和生物等多種粉末材料。
納米材料按其結構可以分為四類:具有原子蔟和原子束結構的稱為零維納米材料;具有纖維結構的稱為一維納米材料;具有層狀結構的稱為二維納米材料;晶粒尺寸至少一個方向在幾個納米范圍內的稱為三維納米材料。還有就是以上各種形式的復合材料。
按化學組份,可分為納米金屬、納米晶體、納米陶瓷、納米玻璃、納米高分子和納米復合材料。
按材料物性,可分為納米半導體、納米磁性材料、納米非線性光學材料、納米鐵電體、納米超導材料、納米熱電材料等。
計算機語言是:計算機語言通常是一個能完整、准確和規則地表達人們的意圖,並用以指揮或控制計算機工作的「符號系統」。
計算機語言通常分為三類:即機器語言,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
恆星由熾熱氣體組成的、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是太陽。其次是半人馬座比鄰星,它發出的光到達地球需要4.22年,晴朗無月的夜晚,在一定的地點一般人用肉眼大約可以看到 3,000多顆恆星。藉助於望遠鏡,則可以看到幾十萬乃至幾百萬顆以上。估計銀河系中的恆星大約有一、二千億顆。恆星並非不動,只是因為離開我們實在太遠,不藉助於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難發現它們在天上的位置變化,因此古代人把它們認為是固定不動的星體,叫作恆星。
簡答:1、為什麼說核能是高效、清潔和安全的能源?試比較核能與傳統能源的優劣。
答:(1)高效:從教材P69頁表2-3中看出核能比其它天然和石化能源高效;(2)清潔:一座1000MW的核電站每年卸出的燃燒後的核燃料(稱作乏燃料)30餘噸,大部分經處理後可回收利用,僅餘50kg的待處理「廢物」。放射性元素總量少、總容積小是基本特點。與次相比,一座同功率的燃煤電站每年需耗煤200餘萬噸,向環境排放的廢物有650萬噸CO2,1.7萬噸SO2,4000噸NOx及28噸煙灰。在煙灰中約含400t有度的重金屬,如砷、汞、鉛、鎘,還有0.68g鐳、4.3噸釷及2噸鈾放射性物質隨煙灰排放到大氣中。煤電站排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是造成酸雨的根源。二氧化碳則是影響全球大氣環境的溫室氣體,均屬應限制及減少排放的對象。二氧化硫對人體的健康是極為有害的。上述排放量約為人群致死劑量的1/10。(3)安全:人類的生活環境本來就存在天然放射性,來自於土壤、居室、空氣及宇宙線,這些放射性稱為「天然本底」。由於核電站對核燃料在反應堆內、外的整個循環過程中,都採取了嚴密的與環境隔離的措施,周圍居民受放射性污染只比「天然本底」增加百分之一,而煤電站對煤的吞吐量大,沒有隔離防護措施,隨煙灰排放的放射性對周圍居民的影響比「天然本底」高一倍,其放射性也比核電站大得多。另外,核電站動力堆的核燃料中,鈾-235的濃度一般只佔3%~4%,不具備原子彈那樣的爆炸條件。而且反應堆外還有三道屏障,不會讓放射性物質排放出去。
簡述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問題。
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因污染,基因污染是指在天然的生物物種基因中摻進了人工重組的基因,並且這些外來的基因可隨被污染的生物的繁殖而得到增殖,再隨被污染生物的傳播而發生擴散,因此,基因污染是一種非常特殊又危險的環境污染。
(2)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關於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尚無定論,因此,用轉基因生物生產的轉基因食品和葯品要進入市場,必須進行消費安全評估。
(3)基因治療的不確定性,以目前的技術水平,基因治療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此外,還存在異種移植的危險性、生物武器的恐慌等種種安全性問題。
論述
為什麼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第一,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首要的變革作用。現代科學技術廣泛滲透到經濟活動中,滲透到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決定了它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不只是使經濟在量上即規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長,也使經濟發生質的飛躍,在經濟結構、勞動結構、產業結構、經營方式等方面發生了變革。
第二,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中起著第一位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技術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進人生產,使生產力成為一個復雜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它自身不但直接體現為生產力,而且它作用於其他諸因素,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促進生產工具和生產工藝的進步,擴大了勞動對象的來源和種類,從而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第三,現代科學使管理日趨科學化、現代化。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使物的要素和人要素有機結合,即管理是使潛在生產力變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科學技術與經濟廣泛結合,使得管理成為生產力的重要范疇。
『肆』 6.20世紀的新四大發明是分別是什麼
原子能
��������1911年,物理學家發現電子的中心是帶正電的原子核.1913年,玻爾提出電子在不同軌道上繞原子核運動.1919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用帶正電的.粒子轟擊氮和氫,發現了質.1932年,盧瑟福的學生和助手查德威克發現中子,進而提出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1938年,物理學家發現重原子核裂變.
��������核能的威力首先被用於戰爭.1942年6月,美國政#府啟動了代號為"曼哈頓工程"的原#子武器製造計劃.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上試爆成功.此後,前蘇聯於 1949年、英國於 1952年、法國於1960年、中國於1964年 10月分別研製出並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
��������和平利用原子能,成為整個世界的呼聲.1942年,世界上第一座裂變反應堆在美國建成;1954年,莫斯科附近的奧布寧斯克原子能發電站投入運行,標志著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時代的到來.1991年,中國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起用,繼之大亞灣核電站投產.
半導體
��������1947年,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貝爾實驗室的三位科學家巴丁、布萊頓和肖克利在研究半導體材料鍺和硅的物理性質時,意外地發現了鍺晶體具有放大作,經過反復研究,他們用半導體材料製成了放大倍數達100量級的放大器,這便是世界上第一個固體放大器晶體三極體.
��������晶體管的出現,迅速替代電子管佔領了世界電子領域.隨後,晶體管電路不斷向微型化方向發展.1957年,美國科學家達默提出"將電子設備製作在一個沒有引線的固體半導體板塊中"的大膽技術思想,這就是半導體集成電路的思想.1958年,美國德克薩斯州儀器公司的工程師基爾比在一塊半導體硅晶片上電阻、電容等分立元件放入其中,製成第一批集成電路.1959年,美國仙童公司的諾伊斯用一種平面工藝製成半導體集成電路,"點石成金",集成電路很快成了比黃金還誘人的產品1971年 11月,英特爾(Intel)公司的霍夫將計算機的線路加以改進,把中央處理器的全部功能集成在一塊晶元上,另外再加上存儲器,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微處理器.
��������隨著矽片上元件集成度的增加,集成電路的發展經歷了小規模集成電路、中規模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階段.1978年,研製成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度達10萬以上,電子技術進入微電子時代.80年代末,晶元上集成的元件數突破1000萬的大關.
計算機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埃尼克(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誕生(圖1一2).ENIAC猶如一個龐然大物,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內裝18000個電子管,但它運算速度卻比當時最好的機電式計算機快1000倍.ENMC的問世,猶如石破天驚,開辟了信息新時代.
��������1949年,第一台存儲程序計算機EDSAC在劍橋大學投入運行,ENIAC和EDSAC均屬於第一代計算機.
��������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製成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TRADIC,使計算機體積大大縮小.1958年,美國IBM公司製成全部使用晶體管的計算機,第二代計算機誕生了.第二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比第一代計算機提高了近百倍.
��������60年代中期,隨著集成電路的問世,第三代計算機誕生,其標志產品是1964年由美國IBM公司生產的IBM360系列機.
��������第四代計算機以大規模集成電路作為邏輯元件和存儲器,使計算機向著微型化和巨型化方向發展.計算機的微處理器從早期的8086,發展到80286. 80386. 80486.奔騰(Pentium)、奔騰二代(PentiumⅡ)和奔騰三代(PentiuⅢ).
��������當前,第五代計算機智能計算機的研究正漸入佳境.智能計算機的主要特徵是具備人工智慧,能像人一樣思維,並且運算速度極快,它不僅具有一種能夠支持高度並行和推理的硬體系統,還具有能夠處理知識信息的軟體系統. 世紀之交,計算機科技的前沿領域包括:神經網路計算機.超導計算機、生物計算機和光計算機等.
激光器
��������1958年,貝爾實驗室的湯斯和肖洛發表了關於激光器的經典論文,奠定了激光發展的基礎.1960年,美國人梅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1965年,第一台可產生大功率激光的器件二氧化碳激光器誕生.1967年,第一台X射線激光器研製成功.199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研製出第一台原子激光器.
��������激光器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
��������在通信技術領域,光通信依賴的基礎器件便是激光器,用於存儲信息的CD-ROM光碟,可存儲數百兆比特的信息;越洋光通信已進入1萬億比特/8的開發階段;光計算機的研究也正日益深入.
��������在能源領域,激光可用於工業、軍事上的能量源,大功率激光器被用於受控核聚變研究.
��������在醫學領域,激光治療已在外科、內科、婦科、牙科、五官科、腫瘤科得到應用,可治療數百種疾病;激光針灸可以無痛,無菌地穿透皮膚,達到治療的目的.
��������此外,激光在軍事、生物工程等領域也嶄露頭角,應用范圍日益拓寬.由此,激光被人們譽為20世紀的"世紀之光".
『伍』 達默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什麼思想
世界上第一個提出集成電路思想的人是英國科學家達默Dummer,時間是 1952 年。
『陸』 最近俄羅斯發現了2.5 億年前的晶元能有大神具體說說嗎
據國外媒體報道,俄羅斯科學家發現2.5億年前的晶元化石。
據介紹,俄羅斯拉賓斯克市郊當地居民維克托·莫羅佐夫在捕魚時撿到了一塊有奇怪斑點的石頭,並把它交給了新切爾卡斯克工業大學的專家。科學家進行了一
系列測試後得出結論,這是一枚在2.25億至2.5億年前用納米技術製成的晶元,與我們今天使用的晶元類似。但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個時間並不準確,因
為石頭的准確年齡無法確定,而「晶元」年齡又是根據包裹它的有機物的線索確定的。
誰會在2.5億年前使用這枚「晶元」呢?或許,它是某種遠古技術的殘留,而這種技術屬於曾在地球居住的某種高級文明?又或許,它並非來自地球,而是外星人在其他星球上製造的?
一般認為,電子晶元出現於1952年5月7日,英國無線電學家傑弗里·達默首次提出將許多電子元器件集成在一塊半導體晶片上。1958年至1959年,半導體工業實現了突破。美國物理學家傑克·基爾比獲得集成電路技術專利,製造出首批不完善的晶元樣品並投入量產。
『柒』 世界上第一個提出集成電路思想的人是
1952年,英國科學家達默Dummer。
『捌』 世界上第一顆硅基集成電路的發明人是誰
傑克·基爾比。
1958年9月,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的青年工程師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成功地將包括鍺晶體管在內的五個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基於鍺材料製作了一個叫做相移振盪器的簡易集成電路。
並於1959年2月申請了小型化的電子電路(Miniaturized Electronic Circuit)專利(專利號為No.31838743,批准時間為1964年6月26日),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塊鍺集成電路。
(8)達默科學家擴展閱讀:
個人經歷
1947年~1958年中央實驗室,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1958年~1970年德州儀器公司,德克薩斯州,達拉斯;1970年11月自德州儀器公司離職,但繼續為其擔任兼職顧問;
1978年~1984年德克薩斯農工大學,電機工程學特聘教授傑克·基爾比在這本筆記本里記下了他關於第一塊集成電路的成功構思。1958年的傑克·基爾比,發明了世界第一塊集成電路。傑克·基爾比的第一個集成電路只包含一個單個的晶體管和其它的組件。
傑克基爾比正在研究300mm圓片。傑克·基爾比在基爾比研究中心的實驗室里。傑克·基爾比發明的集成電路幾乎成為今天每個電子產品的必備部件,從手機到數據機,再到網路游戲終端,這個小小的晶元改變了世界。
『玖』 談談你對軍事高技術的理解,考試題,求解
對軍事高技術的理解是:軍事高技術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基礎上,處於當代科學技術前沿,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在軍事領域發展和應用的,對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那一部分高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