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波斯的科學技術

波斯的科學技術

發布時間: 2021-03-21 04:40:08

① 古代阿拉伯人在世界科技史上的特殊貢獻

科學技術
天文
帝國的天文學在宗教、生產和航海貿易的需求下得以高度發展。阿拉伯人在巴格達、大馬士革、開羅、科爾多瓦等地建有當時世界一流的天文台,並研製了相當精密的天文觀測儀器。
地理

伊本·白圖泰遼闊的阿拉伯帝國還培養了一批地理學家。花刺子密所著的《地形志》、伊本·胡爾達茲貝的《各地知識的最佳分類》、雅各特的《地名辭典》等,都是後人認識當時中亞、西亞、北非等地理概貌的經典文獻
數學
阿拉伯人在數學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突出體現在對印度數字與零符號體系的改造與推廣,它不僅方便了阿拉伯人的日常生活,也導致了人類計算領域的一場革命。另外,來自花剌子模的波斯人花刺子密用印度數字(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阿拉伯數字)編寫了《積分和方程計演算法》一書,系統闡述了最早的三角函數表,並首次將代數理論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
醫學

穆罕穆德·拉齊斯所著《論天花和麻疹》相傳先知說學問有兩種:一是教義學,二是醫學,可見阿拉伯人對醫學的重視。伊斯蘭教的醫葯學以希臘醫葯學為基礎,但帝國地理上的擴展,使得穆斯林們獲得了更多新的疾病和新的葯物的相關知識
物理
阿拉伯學者對物理學的貢獻也非常大。他們製作了許多精確的儀器,測量物質密度和大氣層引力。

伊本·海賽姆(965年-1038年)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和阿拉伯光學之父,他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說明光在同物質中是在一條直線上傳播的,著作《論光學》,奠定了光學的基礎。

② 就歷史上中國與國外的科學技術交流

整整600年前,從雲南晉寧走出來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統率由上百艘大船組成的舉世無雙的龐大船隊,從南京龍江關下水,經江蘇太倉劉家港揚帆出海,取道福建長樂港放洋,開始了28年內七下西洋、泛海九萬里的偉大海上和平之旅。從此,南京、太倉、長樂和晉寧等名字,就和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大航海活動連在了一起。

這些紀念地,承載著歷史榮光,昭示著未來夢想。本報從今天起,刊發本報記者采寫的「踏訪鄭和下西洋紀念地」系列專稿,向讀者介紹600年前和平之旅留下的寶貴遺跡及其

對我們的諸多啟示。

———asL0005

盛夏時節,記者穿梭於古城南京的大街小巷,尋訪著偉大航海家鄭和留下的歷史足跡。作為七次下西洋的決策地、大本營,600年前鄭和從這里走向了大海,走向了世界。今天,拂去歷史的煙塵,昔日的輝煌壯舉彷彿又浮現在眼前……

鄭和公園是鄭和府邸遺址,600年前,鄭和在這里籌劃了龐大的下西洋計劃,如今,所有籌備工作的細節都成了不解之謎

鄭和公園大門口,紅色的倒計時牌———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在墨綠松柏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一群遊客正爭先恐後站在倒計時牌旁合影留念,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位於南京馬府街的鄭和公園,是鄭和府邸遺址。據《龍江縣志》記載,這里以前光房屋就有72間之多,可惜毀於戰火。據介紹,南京市前不久剛剛開辟了「鄭和旅遊專線」,各地遊客紛紛慕名而至。

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決策地。1403年,明代永樂皇帝為了打通海道、宣揚國威,在京都南京作出了下西洋的重大決策。受命下西洋的鄭和開始在自己的府邸伏案籌劃並組織籌備了龐大的下西洋行動。

從受命到啟航,鄭和只有一年多的籌備時間。准備工作繁雜瑣碎,光是船,就要大大小小造200多艘;要調集、招募的航海人員,就達二萬八千之眾。這些人必須具備各種專門技能,比如掌舵、氣象、禮賓、醫療、文書、翻譯等等。鄭和是如何解決千頭萬緒的難題呢?今天,這一切成了歷史的謎。

鄭和也許根本不會想到:他所做的一切,拉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可以說,張騫「鑿空」西域,開創了陸上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則讓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延伸到了世界,成為世界航海史上最偉大的創舉之一。

歷史選擇了鄭和,鄭和創造了歷史。在公園西北角的鄭和紀念館,參觀的遊客正在興奮地聽導游介紹著:比起鄭和1405年的首次航海,哥倫布晚了87年,達·伽馬晚了92年,麥哲倫晚了114年……

「當然,紀念決不僅僅是為了炫耀昔日的輝煌,更重要的是為了國家未來的興盛發展。」江蘇省鄭和研究會馬光汝主任平靜地說,「對於全面開放的當今中國來說,我們需要的是鄭和面向世界、征服海洋敢為天下先的魄力和他獻身航海的執著精神。」

龍江寶船廠當年開出了舉世無雙的巨大寶船,也從一個側面表明:惟有先進科技的支撐,「鯨舟吼浪」才能變成現實

穿過下關三叉河橋,便到了龍江寶船廠遺址。

一進大門,迎面而來的是遺留下來的長約500多米的造船作塘(船塢)。這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鄭和下西洋所用的寶船就在此修造。現存的《龍江船廠志》稱:「永樂五年取造海運船249隻,備使西洋諸國。」

寶船之稱來自「入海取寶」之意。原中國鄭和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教授潘群說:「造船技術的優劣,是一個國家生產水平的反映。鄭和寶船是世界桅帆船的巔峰標志。」

作塘旁的寶船廠博物館里,陳列著寶船微縮模型。寶船到底有多大呢?據《明史》記載,最大的寶船長44丈4尺,寬度為18丈。

如此之大的尺寸,曾引起許多學者的質疑:「當代造如此之大的船隻尚且不易,古代的人能造出來嗎?」而在此出土的兩件鐵栗木船艙構件,長度在10米以上,重量在一噸以上;挖出的鐵錨、銅錨各一隻,都是重約三四百公斤。它們的尺度和規格印證了史料記載的「體勢巍然,巨與無敵,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的規模。著名歷史學家、英國人李約瑟博士在其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明代文獻中有關鄭和船隊旗艦的尺度,乍看似乎難以相信,但實際上絲毫不是『奇談』」。

除了寶船,鄭和船隊中還有馬船(快速綜合補給船)、座船(將領軍官乘駕的船)、戰船、水船(儲運淡水)、糧船等。據統計,鄭和七下西洋所使用船隻累計數為1456艘,規模之大,勘稱當時世界之最。

鄭和船隊,幾乎集中了當時在船舶導航方面最為先進和完善的設備。在航海科技體驗區,導游用多媒體做著生動形象的介紹:船隊的航海羅盤製作精巧,指針浮於盛著水的羅盤內,遇風浪顛簸也不易脫落。羅盤邊緣分為24方向,48指向,每指向為7.5度。在茫茫大海中辨認方向,靠的是「過洋牽星術」,就是靠日月升落辨別方向,靠測星體高低度量遠近。測量工具是12片牽星板,在太陽升起和落下後的「晨昏朦影」時測量。他們還繪制了當時世界上范圍最大也最先進的航海圖。所有這些先進技術手段,保證了龐大的船隊在茫茫大洋中縱橫馳騁。

時光廊柱、航海體驗台、寶船部件雕塑的面前,遊客們紛紛親自動手,尋找著「鯨舟吼浪」的感覺。一位參觀的小孩,摸著巨大的鐵錨對媽媽說:「真過癮,我以後也要去航海,像鄭和一樣。」

飽經滄桑的靜海寺、閱江樓見證了昔日的榮與辱,也向我們昭示了一個道理:強大昌盛的中國,必定是開放的中國

中午時分,步入南京獅子山麓的靜海寺。這座古寺是為了紀念鄭和下西洋的成功壯舉而建的。它當年還是一座「西洋寶物展覽館」。「當年,殿堂內陳列著船隊從海外帶回的象牙、玉石等珍寶;寺院里到處栽種著鄭和帶回的奇花異木……」在鄭和史料陳列館,記者感受著昔日下西洋帶來的榮耀和輝煌。

這座古寺,見證了榮光,也見證了恥辱。近代中英《南京條約》談判就是在寺廟內舉行的,「蓋香港之割,本據南京條約,而實協議於南京下關之靜海寺也,帝國主義強加於我之不平等條約,即始於此」。如今,寺內設有中英《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它的出口處,青銅所鑄的警世鍾提醒著每一個遊人:不要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

鄭和研究會的馬光汝主任感慨地說:「600年後重談鄭和,除了自豪,也有遺憾。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睜開眼看世界的勢頭,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戛然而止。昔日乘風破浪的寶船再也沒有出過海港,接下來的就是西方殖民者的堅船利炮在中國的領海、內河橫沖直撞。」

靜海寺,用它的鄭和、《南京條約》兩個史料陳列館向世人說明:強大昌盛的中國,必定是開放的中國;落後挨打,必定是閉關鎖國的結果。

離開南京之前,我們登上了瀕臨長江的閱江樓。放眼遠眺,但見浩瀚的長江滾滾東去,江面上大大小小的船隻連綿不斷。閱江樓工作人員介紹說:當年鄭和龐大的船隊就是從不遠處的下關龍江出水,駛向「去中華絕遠之處」。

閱江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時期。2001年,毀於戰火的閱江樓重建並對外開放。前不久,這里舉行了大型記錄片《1405年———鄭和下西洋》的開拍儀式。

在三層大廳正中,裝飾著中國最大的景德鎮巨幅瓷畫———《鄭和下西洋》。畫高12.8米,寬8米,畫面由12個部分組成,色彩斑斕,氣勢磅礴,全景式地描述了1405至1433年間鄭和下西洋這段輝煌歷史。

「看,他手中拿的是海圖而不是寶劍!」指著瓷畫中鄭和的圖像,導游特別強調道:「鄭和下西洋明顯區別於後來西方殖民者的炮艦外交。」

為何化劍為海圖?南京大學教授潘群說:鄭和下西洋不是「耀兵西域」,而是「宣德化而柔遠人」,不掠奪土地,不搶奪他國的財富,傳播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這樣共同繁榮、共同進步的「格局」,正是全人類所企求的,也是和平友好外交政策的典範。

江水匆匆而逝,歷史只留下一些殘片來向世人述說著如煙往事。此刻,閱江樓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注視著腳下這座城市在改革開放中一天天成長。正如詩中所贊美的:「鄭和當年啟國門,艨艟鼓角氣祥和。六百年後重開放,登樓再聽盛世歌。」

③ 我國科學技術的巔峰是在宋朝嗎`

不是宋朝 是元朝
元朝的科技是在宋朝的基礎上發展的
1 元朝_中國科技史的頂峰
在科學技術方面,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朝代達到像元朝那樣的居於世界領先集團之列的水平或程度.
元朝的科學技術達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甚至醫學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

彼時,領先於世界的阿拉伯與波斯科學技術傳入中國,原因恐怕在於元朝的帝國有實力征調大批阿拉伯、波斯等地的科學、技術精英前來中國。這些精英掌握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們大多是伊斯蘭教徒。這些伊斯蘭教徒和其他先前來華穆斯林一道,與中國其他一些民族經過長時間的融合,遂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回。回回把阿拉伯與波斯甚至希臘與羅馬的天文、數學、化學、地理、醫學、文學、哲學、歷史等各方面知識在中國加以傳播和介紹,其中尤以天文、數學等科技圖書最多。

應該說這些人類文明成果,尤其是一些自然科學技術知識出現在元朝時期的中國,具有特別的意義。因為幾千年來,中國在傳統上一貫推崇「學而優則仕」及「重文章輕科技」的思想,例如締造天府之國的李冰父子,遠遠無法與孔孟、朱熹等思想家或理學家,以及蘇軾之類的文學家相提並論。但是這種狀況卻在元朝卻有所不同。

(1)、天文學

元朝的天文學具有濃厚的「吸收」色彩,但是可以肯定地說,在元朝,天文學方面的科學技術造詣是世界水平的。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徵招「回回為星學者」。他們翻譯及帶來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優努斯(也譯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譯作《哈基姆歷數書》)等天文學著作。

1260年,元廷承金人舊制,設立司天台;1271正式設立回回司天台,1312設立回回司天監。後來還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馬剌丁(又譯作扎馬魯丁、扎馬剌丁)為代表的天文學家管理此類工作。札馬剌丁等一批天文學家先後在這里工作,為中國天文歷算的完善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些天文學家們不僅帶來或使用一批先進的天文儀器(主要來自阿拉伯及波斯),而且還設計並製造了許多先進的天文儀器。札馬剌丁自己製作的天文儀器有多環儀、方位儀、斜緯儀、平緯儀、天球儀、地球儀,觀象儀等七種。這些儀器,當時在世界上是罕見的。研究科學史的英國李約瑟博士在談及地球儀時說:「除公元前2世紀馬洛斯的克拉特斯古地球儀(已失傳)外,沒有比馬廷·貝海姆1492年的紀錄更早的人。」可是札馬剌丁的地球儀卻誕生於1267年,比馬廷·貝海姆的記錄整整早了225年!

札馬剌丁的地球儀是球狀的,體現了寰球這一科學概念與設想。這無疑對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觀念進行了勇敢的否定,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天文學家(及水利和數學家)郭守敬設計、製造了簡儀、仰儀和圭表等天文儀器,比丹麥人第谷的同樣的儀器要早300年。同時,他主張以實際觀測為依據,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規模龐大的天文監測網[另外,郭守敬還設計、製造了大型計時儀器——七燈漏(大明殿燈漏),該儀器是反映中國古代計時機械製造技術水平的代表作]。

在歷法方面,札馬剌丁依照阿拉伯歷法編制有《萬年歷》;在此前後一段時間,尚有《回回歷》被使用。《回回歷》其實是阿拉伯太陰歷,即目前仍在使用的伊斯蘭教歷。而王恂與郭守敬等合作,在反復學習、稽考《哈基姆星表》及其它資料的基礎上,於1280年編制完成一部著名的歷法——《授時歷》。《授時歷》是我國古代最好的一部歷法。在編撰《授時歷》的工作中,王恂負責推演計算,郭守敬負責實際觀測和製作儀器,另外還有許衡負責研究「天道」。《授時歷》以365.2425天為一年,與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只有26秒的差距,其准確程度相同於現行公歷,但比公歷的使用要早300年左右。《授時歷》自元以來一直延續使用了約360年。
(2)、數學

元朝不但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的巔峰,而且還是中國數學的最後一個黃金時期。中國人使用阿拉伯數字是從元朝開始的。這些美妙的數字是元朝時期來華穆斯林贈與我們的禮物。1957年,在西安元代安西王府遺址中,考古隊員發現五塊鑄有阿拉伯數字撤離形鐵塊,其中四塊出土時夾在鑿刻整齊的兩塊方石中。經研究,這是用阿拉伯數字排列的六六幻方,其縱、橫、對角線的數字之和為「111」。上述遺跡是1273年修建安西王府時,作為奠基埋藏的。

元朝是繼兩宋中國數學濟身於世界水平的黃金時期。中國數學家不但繼承、超越了以往的數學成就,而且眾多來華穆斯林將先進的數學知識傳入中國,使中國的數學研究在元朝有了質的飛躍。

1280年,元代數學家及天文學家王恂與郭守敬等制訂《授時歷》時,不但列出了三次內插公式(「招差法」),還使用「垛壘、招差、勾股、弧矢之法」進行縝密計算,其中將穆斯林發明的弧三角法應用於割圓術獲得「弧矢割圓術」(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最為稱奇。

1303年,《四元玉鑒》問世。其作者數學家朱世傑將「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四元高次聯立方程),並提出「消元」的解法;歐洲則在1775年由法國人別朱提出同樣解法。朱世傑的另一項成就是對各有限項級數求和問題的研究,而且在此基礎上得到高次差的內插公式;在歐洲1670年英國人格里高利、1676~1678年牛頓才提出內插法的一般公式。

一般認為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其中的一部分是明朝的徐光啟在義大利人利瑪竇的幫助下翻譯並引進中國的(合譯《幾何原本》前6卷),但是有學者(方豪,《中西交通史》)認為,在此前的元代,此書已經被來華的穆斯林帶到中國。

14世紀中、後葉明王朝建立後,由於科舉大興八股文模式並刪減數學內容,以及珠算盛行,因此建立在籌算基礎上的中國古代數學便衰落了。

(3)、醫葯學

在元朝,中醫葯學有很大發展,出現了金元四大學派,特別是中國與阿拉伯、波斯等地密切而頻繁的交往,不但大大促進了中國人的重大發明及中醫葯知識廣泛向外傳播,而且使得當時處於領先水平的阿拉伯及波斯醫葯學典籍被帶來中國並翻譯成中文。阿拉伯式的芳香揮發劑、滴鼻劑、露酒劑、油劑與糖漿劑等已經普遍得到推廣應用。在元朝的秘書監中,保存了不少阿拉伯人關於醫葯學方面的著作。中國傳統醫葯學此時已經深受這些外來醫葯學的影響,特別是中葯學擴大了「中葯」的內涵,大量吸收、使用由阿拉伯人、波斯人甚至印度人傳來的「海葯」。元朝政府在太醫院下面專門設置廣惠司,掌管回回醫葯事務;公元1291年先後在大都、上都建立「回回葯物院」。著名的「回回葯方」也是元朝時期從伊斯蘭國家傳來的。另外,元末杭州穆斯林已經開始設立比較正規的醫院為國人治病。

元時的中國,醫葯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出現了兼收並蓄、互通有無的局面,大大豐富了醫葯學知識的內容。

《回回葯方》(以下簡稱《葯方》)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回回醫葯學典籍(作者不詳),原有36卷,少數殘存本現可見於北京圖書館。該書多以漢語書寫,同時夾雜許多阿拉伯語與波斯語醫葯術語及漢語音譯。僅以少數殘存本目錄就可以看出,《葯方》是一部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和皮膚病等科、內容豐富、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醫學典籍;研究中國醫葯史的學者根據殘存部分推斷,《葯方》約有葯方6000~7000首之多,其價值與中醫古籍《外台秘要》相當。
4)、元大都與「京通」大運河

北京的歷史約有2000年以上,然而今日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馬可·波羅曾經贊揚元大都說:「城是如此美麗,布置的如此巧妙,我們竟是不能描寫他了!」

就建築學成就而言,元大都堪稱享譽中、外的建築學藝術瑰寶。元大都城在技術方面的主持設計與參與建設者,是來華穆斯林建築學家亦黑迭兒丁。難以想像,這位建築學家竟能夠運用中國傳統的建築學特色,結合世界上先進的建築學風格,設計出格局宏大、規劃嚴整,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元大都。參與元大都設計、建設的,還有一大批專家、學者、能工巧匠。全面地說,元大都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汗水的結晶。元大都自1267年開工興建,至1285年歷時18年建成(先前的金中都城址位於今北京城西南部蓮花池以東,元大都的新城建在中都舊城東北)。

除了一些伊斯蘭教清真寺與基督教堂之外,元朝還在元大都興建了國子監(孔廟)、白塔、妙應寺、白雲觀等文化性和民俗性建築。
元大都的經濟繁榮同開鑿通惠河密不可分。史書記載當時元大都每年要從南方運進糧食百萬石以上,多時高達300餘萬石。在通惠河開鑿之前,糧食從水路運抵通州後,要轉經陸路方能抵達元大都城內。

公元1291年,郭守敬指揮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從通州到元大都,他設計七座水閘,這七座水閘彼此相距約半公里的地方,又設計有斗門。郭守敬就是通過水閘和斗門的關閉與開放,調節運河各段的水位高低,引導船舶順暢通過。工程竣工後,元世祖親自將這段164里長的運河命名為 「通惠河」。通惠河是中國工程建設史上的傑作,其運用的巧妙方法與現在國外一些運河採用的技術是基本相同的。宋濂編撰的《元史·志第十六河渠一》亦有記載。

通惠河使用之後,前往大都的船隻可由沿海進入河道,以及由大運河,最後經通州直達元大都城內碼頭(即今天北京積水潭)。這是北京歷史上第一次由完全的內陸城市變成東方繁榮、昌盛的大港。黃仲文《大都賦》有「華區錦市,聚萬國之珍異;歌棚舞樹,選九州之穠芬」之寫照。

元大都不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還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從運河和陸路,都有大量商品進入這座大都市。來自亞洲各國、歐洲,以及非洲海岸的使者和商隊絡繹不絕。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沿著時間的縱軸把今天的北京在世界上進行橫向比較的話,不足百年的元大都,是北京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5)、刺桐港——「東方第一港」

古代的泉州因環城大量種植由海外引進的刺桐樹而得名「刺桐港」。歷史上泉州的絲綢、瓷器與銅鐵製品工藝先進,質量上乘,享譽海外。公元684年(唐嗣聖元年)該地開始立州建置,名曰武榮州,公元711年(景雲二年)改稱為泉州。

自1087年北宋在泉州設置福建市舶司「掌蕃貨、海舶、征榷貿易之事」以來,至北宋後期,海外已有31個國家和地區與泉州進行通商貿易,南宋則有58個;而到了元代,泉州與海外的通商貿易已涉足近百個國家與地區,至今屹立在泉州沿海的六勝塔,就是當年引導航船進出的燈塔遺跡。當時的刺桐港港口裡船舶相連無邊無盡,巨宗貨物堆積如山。元政府不但曾經在泉州設置行省,以加強和鞏固該地政治和軍事地位,而且在1281年元政府還做出規定:「商賈市舶物貨,已經泉州抽分者,諸處貿易,止令輸稅,不再抽分」。這一極富開放性的政策使得泉州對於四海商賈頗具感召力,因而極大地促進了泉州的繁榮昌盛,泉州也在此時贏得「東方第一港」之贊譽。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專家學者考證,當時的刺桐港(泉州)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並列的世界兩大港口之一。

《泉州府志·城池》曰:「四海舶商諸番琛貢皆於是乎集」。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行紀》(即《東方聞見錄》)中寫到:「應知刺桐港即在此城……由是商貨寶石珍珠輸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議,然後由此港轉販蠻子境內。我敢言亞歷山大或他港運載胡椒一船赴諸基督教國,乃至此刺桐港者,則有船舶百餘……」

(6)農業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元史·食貨志》

蒙古統治階級發源於草原游牧民族,他們在進入黃河流域的初期,曾經嘗試用自己原先擅長的畜牧業代替農業生產(後經耶律楚材的勸阻而收斂),這是一種倒退現象。

但是在元朝入主中國,基本平定全境之後,自元世祖時期即開始重視農業,很好地制定了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使得農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禁止圈佔農田為牧場,並派遣官員清理被侵佔為牧場的民田,按籍悉歸於民或聽民耕墾;設立專管農業的機構,派人到地方檢查農業生產(考核地方官吏政績的標准――「五事」的前兩個,便是「戶口增、田野辟」);招集流民,鼓勵墾荒,並且免稅一年,第二年稅收減半;組織軍民屯田;建設水利(中央與地方分別設都水監與河渠司),整治黃、淮水系(當時黃河經淮河入海,經常引起下游地區嚴重水患,元中央政府征調各地人力物力大力加以整治,從而免除了水患)。另外,在通惠河開鑿之前,元世祖已經下詔命官員組織財力與人力鑿通通河,以改變隋代大運河的水陸並用、迂迴曲折的不合理走向。

王禎編著《農書》一書有三十七卷(現存三十六卷),是中國古代一部對農業生產進行全面系統論述的偉大著作。

中國古代關於農業方面的著作,《呂氏春秋》與漢朝的《氾勝之書》(「氾」音同「范」),僅殘存片言只語,而後魏的《齊民要術》在系統性上也遠不如王禎的《農書》。

《農書》全書約有13多萬字與300多幅圖畫,全文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三大部分。

《農桑通訣》包括對農、林、牧、副、漁及水利等各個方面的綜合性論述,提出「順天之時、因地之宜、存乎其人」這一重要的農耕思想。《百穀譜》對各種農作物的品種、特性、栽培、種植、收獲、貯藏和利用等知識加以介紹,尤其是王禎將農作物分為谷、蔬、果、雜等6大類,堪稱中國農作物分類學的奠基人;此外作者對於植物性狀的描述,也是此前書籍不曾有過的。而《農器圖譜》則是《農書》的重點部分,該部分就田制、倉廩、舟車、灌溉、蠶桑、織纖、麻芒等20門類,詳細介紹了257種農業機械,而且配繪圖譜306幅並加以文字說明,其價值超過以往所有農業機械書籍,甚至中國古代後來在這方面的論述,亦無超越王禎者。
《天工開物》也是一部經典。
元時中國棉花種植區域擴大,尤其是南方棉花種植技術有了質的飛躍並帶動了紡織業發展,黃道婆等對改進與創新棉紡織技術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無疑對解決穿衣問題至關重要。

另外,紙幣開始在中國大量流通,使包括農業在內的元朝的經濟生活進一步繁榮。

(7)、文學藝術與活版印刷術的改進

元朝的戲劇空前繁榮,有《西廂記》、《竇娥冤》等一大批影響深遠的作品相繼問世。元朝小說創作也十分繁榮並波及此後的明、清兩代。而元曲成為與唐詩、宋詞並稱的中華優秀文學遺產,涌現出諸如馬致遠、馬九皋、貫雲石等散曲小令名家。

元朝對中國音樂的主要貢獻是推廣回回樂器——興隆笙、殿庭笙、火不思、胡琴。其中火不思(又譯「渾不似」)本是一種四弦的波斯彈撥樂器。將火不思四弦改造成二弦並使之成為拉弦樂器,就是現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胡琴。胡琴是中國最早的拉弦樂器。雖然胡琴的歷史久遠,但是與現代樣式最為接近的胡琴出現於元代的中國。自元代伊始,胡琴這種伊斯蘭樂器便取代先前在樂器演奏中佔主導地位的中國傳統樂器琵琶。後來的三弦也是在這兩種樂器的基礎上產生的。至今,胡琴、三弦更是廣泛應用於中國戲曲音樂之中,成為所謂的「民族樂器」。

在活版印刷術方面,王禎(同時還是農學家)設計出木活字及轉輪排字架,並於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其《造活字印書法》(附於《農書》書末)是最早的系統性介紹活字排版印刷術的科技文獻。

④ 歷史上中國與國外的科學技術交流

漢朝中國絲綢、鐵器、造紙、井渠、養蠶、繅絲等技術,通過

海上與路上絲綢之路傳到朝鮮、日本、波斯、大秦等地及各少數民

族地區,促進當地物質生活提高,技術進步。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給中國文化新的元素。

唐朝日本派「譴唐使」學習,回國或進行著名的「大化改

新」,推動日本發展。而玄奘、義凈更為中印文化交往作出巨大貢

獻。中國繪畫、雕刻、壁畫、思想、音樂多有佛教色彩。

宋朝指南針為歐洲發現美洲,實現環球航海提供條件。活字印

刷為歐洲資本主義宣傳啟蒙思想創造條件。

這些都是東學西漸,明清多以西學東漸。

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等先進思想家思想受西方思想影響。
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將西方的天文、地理、數學等著作介紹給

中國,把中國儒家、道家學說介紹到西方。徐光啟等開明士大夫將

西方科學技術書籍著作引進,為科學發展注入新的生機。

近代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康有為、梁啟

超的「戊戌變法」,學習先進制度。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民主科學

思想。這些,不斷引領中國近代化發展。

⑤ 為什麼中世紀歐洲科學技術衰敗的時候阿拉伯科學技術

  1. 蠻族對文化破壞嚴重。在中世紀之前,其實歐洲也只有南歐的義大利、希臘、以及西班牙沿海地區具有高度發達的羅馬文明。而羅馬衰弱後,歐洲阿爾卑斯山以北地區遭到多個波次的蠻族入侵,甚至連義大利本土也遭蹂躪。由於蠻族入侵時並未打算長期佔有高文明地區,所以多以劫掠方式奪取財物,這種多波次的破壞導致歐洲陷入武力至上的時代。而這種理念下,對於文化是極不重視的,基督教會成為幾乎唯一的繼承文化的組織,但工藝方面的技能主要由奴隸階層掌握,他們在混亂中得不到保護,很容易就被沖散,而服務於奢侈生活的某些技能和文化對於蠻族是沒有保留意義的,所以很容易就失傳了。

  2. 2.教會壟斷知識。當中世紀初的混亂逐漸穩定下來後,歐洲上層社會主要分成兩種人:以教會為代表的教士階層和以君主為代表的武士階層,分別掌握「文」「武」兩方面的職責,而教會對待文化時又常忽略一部分對教會沒有意義的甚至與宗教推崇的理念相反的理論和文化摒棄,這也是導致文化失傳的原因之一。

  3. 在上述進程中,歐洲的文化損失慘重。

  4. 3.地域限制。另外,歐洲的偏處歐亞大陸的一角,其北方只能通過被游牧民族控制的俄羅斯大草原與外界接觸,而游牧民族本身的文明程度很低,對於文化上幾乎沒有什麼能幫助歐洲的。歐洲南方與非洲大陸隔地中海,沒有船隻很難接觸,而接觸渠道多在教會控制下的義大利;而當南方被伊斯蘭勢力控制後,南方的渠道也被敵對勢力所控制了。歐洲的東南通道被拜占庭帝國控制,拜占庭與歐洲主要地區在宗教上、外交上長期敵對。這種情況下歐洲文化很難得到其他周圍文明的滋養。

  5. 對比下伊斯蘭地區的情況:

  6. 1.文化破壞小。在伊斯蘭教興起過程中,沒有出現像歐洲那樣的多波次的野蠻入侵,伊斯蘭教的君主是以永久佔有為目的去佔領一個地方的,所以佔領一地時並不進行嚴重破壞。而伊斯蘭教勢力推廣時也沒有採用野蠻方式強行執行,所以對文化沒有大的影響。這樣,伊斯蘭教勢力就能繼續在原有的中東-波斯-北非文明區繼續發展而非破壞後重建。在阿富汗還能看到巴米揚大佛就是伊斯蘭教對其他宗教存在寬容性的體現。

  7. 2.地域方便文明溝通。伊斯蘭的中心在中東,此地居於歐亞非大陸的交匯點,四通八達。在伊斯蘭教勢力的東方還有古中國文明、古印度文明,阿拉伯人又善於進行航海、商業活動,所以他們也能在開放的姿態下,不斷吸收周圍文明的優點以自補。

  8. 3.教會不壟斷知識。伊斯蘭教會在文化方面比羅馬的教會開放,只控制「神」的方面,其他方面並不控制。由於伊斯蘭勢力擴張中也沒有破壞文化,所以文化傳播在教會之外可以自由傳播。

  9. 對比上述各點,可見中世紀這兩個地區文化發展程度不同的原因。

⑥ 這門學科是一個整體,不管色諾芬對波斯人的教育說了些什麼,反正這門學科是不可

運籌學是近代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主要是研究如何將生產、管理等事件中出現的運籌問題加以提煉,然後利用數學方法進行解決的學科。
運籌學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經產生了。但是作為一門數學學科,用純數學的方法來解決最優方法的選擇安排,卻是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才開始興起的一門分支。
運籌學主要研究經濟活動和軍事活動中能用數量來表達的有關策劃、管理方面的問題。當然,隨著客觀實際的發展,運籌學的許多內容已經深入到日常生活當中去了。
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的發展,運籌學已滲入很多領域里,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運籌學本身也在不斷發展。
最後,我個人認為它是一門非常有用的科學,很多學科最終問題都要用到它。裡麵包括排隊論,線性規劃,最優化方法等知識。要學習它之前高等數學,概率論與隨機過程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⑦ 簡述古代希臘、羅馬的科學技術發展的四個時期和主要特徵

一、古希臘文明的開放性和擴張性
大概在今天仍有許多人持充足的理由相信:西方文明與世界其他地區諸文明迥然不同 ,是由古希臘、羅馬文明經由中世紀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業文明獨立發展演變而 成的。甚至常常有人把工業革命後的歐洲政治、經濟、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直接歸 結為古希臘、羅馬文明「固有本質」的衍化。
其實在古代,米利都的赫開泰烏斯認為,希臘人長期以來就是埃及文明的子孫①(註: (美)J.W.湯普森:《歷史著作史》(上卷,第1分冊),謝德風譯、李活校,商務印書館1 988年5月第1版,第66頁;另參閱希羅多德:《歷史》,王嘉雋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6 月第1版,第340頁。);希羅多德指出希臘的一個主要城邦底比斯的創建人卡德摩斯就 是屬於閃族的腓尼基的一個王子,並且指出希臘的許多神名來自埃及;文藝復興時期的 法國古典學者約瑟夫·斯卡利傑也指出希臘人受益於非希臘人的成就;偉大的科學史專 家喬治·薩頓說:「希臘科學的基礎完全是東方的,不論希臘的天才多麼深刻,沒有這 些基礎,它並不一定能夠創立任何可與其實際成就相比的東西。……我們沒有權利無視 希臘天才的埃及父親和美索不達米亞母親。」②(註:(美)喬治·薩頓:《科學史和新 人文主義》,陳恆六、劉兵、仲維光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64頁。)自20 世紀80年代以來,這種認為「西方」自古希臘、古羅馬以來就自成一個文明傳統的觀點 開始從根本上遭到質疑。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西方」文明實際上「起源」於非 西方——更確切說是古代東方諸文明,③(註:早在1928年西方就出版過Ramsay,Sir Wm .,Asianic Elements in Greek Civilization,New Haven 1928。西方世界最近出版的 有關這方面的作品有:《世界有色偉人》(1946)、《偷來的文化遺產》(1954)、瓦爾特 ·伯克爾特(W.Kurkert)《東方化的革命》(1982)、馬丁·伯納爾(M.Bernal)《黑色雅 典娜》(第1卷1987年出版,第2卷1991年出版,計劃要出4卷)、魏斯特(M.L.West)《赫 利孔的東方面孔》(1997)。尤其是伯納爾的著作在古典學界引起了一場空前的爭論,有 人指責他沒有足夠證據就輕易下結論,也有人說這是趕修正主義派的時髦。但是不管怎 么說,他提出的希臘文化受北非、西亞文化的影響這個重大命題,是無法輕易地置之不 理的。不過我們要反對的是那種「非洲中心論者」——這種觀點早已以世界文明「埃及 源流說」的形式表現出來——他們不僅否定古代希臘人在哲學、科學、民主等方面的成 就,而且竟說蘇格拉底和克里奧帕特拉都是黑人,亞里士多德盜竊了亞歷山大里亞的圖 書館等等如此荒謬不經的話。參孟悅《<泰晤士文摘>:什麼是西方文明》,載《讀書》 1998年第8期;董樂山《東方和西方,相會終有期》,刊董著《文化的誤讀》,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也就是說古希臘文明具有一種開放和擴張的特徵。
古希臘文明特徵新論 來自: 免費論文
(一)前古典時期希臘文明對東方文明之吸收 事實已經證明:東方的各種文明——蘇 美爾文明、埃及文明、赫梯文明、巴比倫文明、希伯萊文明以及古印度文明等等——對 古希臘文明都有較大的貢獻,尤其是赫梯文明扮演了古代東方和古代歐洲的橋梁作用。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以前,在今日所說的近東一帶,包括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敘 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區,就已建立了高度發達且嚴密的政治和文字系統國家。這 一近東文化圈與鄰接地區建立了密切的往來關系,不僅有政治、軍事、商業、技術上的 交流,而且更有語言、文學、藝術上的互滲。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地中海世界東部的愛琴海一帶,產生過一個繁盛的克里特文明 ,這種文明同亞非大陸的關系非常密切,深受西亞和埃及文明的影響,而當時的歐洲— —「希臘地區」,還是一個蒙昧未開化的區域。和希伯來人不同,希臘人和美索不達米 亞自身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在邁錫尼時代,希臘人和美索不達米亞的近鄰赫梯、迦南 有著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系。通過南安那托利亞的城市、迦南、塞普勒斯和克里特傳送 著物質與精神的財富——毫無疑問,這些東西將在希臘土壤中紮根。幾年前在希臘底庇 斯發現的令公眾驚奇的地窖中的圓柱形印章並沒有使考古學界震驚,可以肯定的是未來 在希臘大地上將會發現眾多的此類物品。20世紀早期英國考古學家吳雷在敘利亞奧隆特 斯(Orontes)河口附近阿爾·敏納的挖掘,證實至少在公元前9世紀末期以前,優卑亞島 上的希臘人就已來到此地(當時可能叫Posideion),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希臘人把此地 當作一個貿易貨棧,說明這一時期希臘已和西亞地區有了很密切的貿易往來。這個貿易 點繁榮昌盛達好幾百年之久,④(註:The Macmillan Dictionary Archaeology,edited by Ruth D.Whitehouse,London:Macmillan Press 1983,p.14.)希臘人以此為據點並進 而與兩河流域進行直接的貿易往來。這種貿易把西亞的青銅器、珠寶、象牙飾品等傳到 希臘,與此同時,由於西亞社會動盪,不僅許多物品出口到希臘,同時相當數量的工匠 也來到希臘世界尋求生路。他們在克里特建立起自己的手工作坊,從事珠寶飾品加工, 並製作青銅器,另有一部分工匠甚至到達了阿提卡。這樣的交往和聯系對希臘文化產生 了不可估量的影響⑤(註:黃洋:《來自東方的影響》,刊張廣智主編:《世界文化史( 古代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187—188頁。);不只是在西亞,古希 臘人在埃及的尼羅河支流卡諾色斯河也建有諾克拉底斯商站。埃及法老薩美提克一世( 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09年)為爭霸的需要,建立了強大的陸軍和艦隊,他的士兵大多 數是希臘雇傭兵,他還邀請了許多希臘商人在埃及定居,⑥(註:(埃)A.費克里:《埃 及古代史》,科學出版社1956年8月第1版,第100頁。)諾克拉底斯就是在這時建立起來 的。⑦(註:The Macmillan Dictionary Archaeology,edited by Ruth D.Whitehouse, London:Macmillan Press 1983,p.348.)到法老阿美西斯(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25年) 時答應希臘人可以把這里建造成一個純粹的希臘城市,可按照自己的形式建造廟宇,並 且按照自己的願望經營市場。此後,諾克拉底斯就成了埃及和希臘以及其他地中海國家 的商業中心了。可想而知,希臘人從這里學習了多少埃及人的知識。在藝術方面,被稱 為「原始科林斯風格」(約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40年)時期的陶器,就明顯地存在東方 痕跡。這些東方化的陶器普遍採用東方紡織品或金銀工藝品上擷取的圖案、動物形象及 神話人物。因此,包括希臘在內的這種地中海東部的早期文明,與其說是歐洲的,不如 說是屬於東方的更為貼切。
古希臘文明特徵新論 來自: 免費論文網
隨著邁錫尼文明的衰落,早期希臘與近東的這種聯系便結束了。這種局面直到公元前8 世紀時才被突破,那時希臘人走出了他們的「黑暗時代」,並再次被東部鄰居的傑出成 就所震驚。這一時期,迦南的腓尼基人把字母傳給希臘人,而腓尼基字母又是從埃及象 形文字演化來的,後來希臘字母又演化成拉丁字母,並最終成為西方各國的字母;同時 ,在小亞細亞的米利都學派開始研讀巴比倫天文學家的作品,從巴比倫人那裡引進了日 鍾、日晷並把一日分成12個部分,⑧(註:希羅多德:《歷史》,王嘉雋譯,商務印書 館1959年6月第1版,第321頁。)開始進行天文學研究,這在後來雅典的哲學學派達到了 高峰。到公元前5世紀希臘文明進入黃金時代,它在藝術、建築、哲學和文學方面幾乎 都表現出了東方傳統的影響。
東方文明對人類的貢獻經過希臘、希伯來和基督教一直向西流傳,最終到達了近代西 方世界。在技術上,這種貢獻包括在人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車輪和播種機器;在科學上 ,則包括對天文學研究的肇始、60進位制的數字系統——直到今天還在使用,如用度來 劃分圓,把小時分成分、秒等。美索不達米亞的天文觀測最終導致了季節的劃分和月相 的固定。伴隨天文學而來是星相學,美索不達米亞人發明了黃道的名稱——公牛座、雙 星座、獅子座、天蠍座等等;那種認為哲學起源於希臘的流行說法顯然是值得商榷的。 許多世紀之前,埃及人就提出了對宇宙本質、人類社會倫理問題的許多想法。希臘人的 貢獻,在於使哲學發展比以前內容更為廣泛,包羅萬象⑨(註:(美)愛德華·麥克諾爾 ·伯恩斯等著:《世界文明史》(第1卷),羅經國等譯,商務印書館1987年1月第1版, 第231頁。);在政治上美索不達米亞把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二項內容傳給了西方文明 ——城邦和神聖王權的概念。城邦制度分布在整個地中海周圍的大多數地區,王權—— 君權神授的觀念,君應向神述職的觀念——傳入西方社會的本質之中;在法律上美索不 達米亞把成文法傳給了西方。或許這並不是誇張,美索不達米亞的法律照亮了文明世界 的大多數地方。希臘、羅馬通過近東的接觸而受到影響,伊斯蘭世界只是在征服了現在 的伊朗,即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中心地帶之後才有了正式的法典。究竟現在的法律中有 多少因素可以追溯到美索不達米亞已可斷定,就如英國歷史學家薩格斯(H.Saggs)在其 所著《偉大屬於巴比倫》(1962)一書中所說的:「有關抵押方面的法律最終都可追溯到 ……古代近東。」
希臘文學也表明它受了許多美索不達米亞的影響。如,美索不達米亞的洪水故事與希 臘神話中的丟卡利翁的傳說相似,丟卡利翁造了一艘船,靠它渡過了洪水,而洪水卻毀 滅了其他人類。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的屠龍題材在希臘傳說中也有類似的傳說,如伊阿 宋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他們兩個都殺了幾個怪物。上帝為懲罰人類而施的瘟疫是希臘 和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的題材。希臘和美索不達米亞的陰府也驚人地相似,兩者的陰府 都是灰暗的地方,與現實的世界相分離,來世與現實只靠一條不祥的河連接著,死者由 此河運送。同樣地,希臘為死者所作的輓歌,似乎在蘇美爾人的作品中也有相似的地方 ,這部作品最近已由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館從泥版文書中翻譯過來。作品中一位美索不達 米亞詩人以誇張的語言哀嘆他父親和妻子的去世。甚至希臘史詩的形式,通過其他媒介 影響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史詩中也可找到它的原型。⑩( 註:A.Toynbee,Hellenism,Oxford 1959,p.2.)這時腓尼基的神也傳入希臘,如在腓尼 基神話里有一個神叫做「浦昂」(錘子神),後來被希臘人改稱「皮格梅」,意思是「拳 頭大的神」。(11)(註:(蘇)阿·尼·格拉德舍夫斯基:《古代東方史》,吉林師范大 學歷史系翻譯室譯,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6月第1版,第227頁。 Oswyn Murray,Earl y Greece,Glasgow,Fontana Press,1980年第1版、1993年第2版,該書第6章舊名為「Th e Orientalizing Period」。東方化時代首先是在藝術領域內出現的一個概念,後來這 個概念才逐漸引入其他領域。在藝術領域東方化時代也有不同的分期在Corinth主要有E arly Proto-Corinthian(725BC-700BC)、Middle Proto-Corinthian(700BC-650BC)、La teProto-Corinthian(650BC-625BC)和Corinthian=Animal Frieze Style(625BC-550BC) 四個階段組成;在雅典,主要有Early Proto-Attic(700BC-675BC)、Middle Proto-Att ic Black and White Style(675BC-640BC)、Late Proto-Attic(640BC-610BC)等三個階 段組成。關於東方化時代的起訖點也有不同的看法,如725BC—650BC、700BC—650BC、 公元前8—前6世紀、700BC—600BC,等等。)
古希臘文明特徵新論 來自: 免費論文網
在希臘「智慧」文學的領域里,學者們直到最近才發現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原型。《 伊索寓言》中的幾個故事在蘇美爾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紀的兩河流域《農人歷書》版 本中的勸導詞和赫西俄德的《田工農時》奇異地相似。許多蘇美爾的對話現在正被拼湊 在一起以圖翻譯過來,這些或許可以證明一些作品如柏拉圖《對話集》中存在一些來自 美索不達米亞的原型。
因此,追本溯源,倒是亞、非地區的文化影響了希臘文化,尤其是從公元前750年到公 元前650年的一個世紀里,希臘文化深受東方文化的影響。鑒於上述史實,英國學者奧 斯文·穆瑞在1980年首次提出了「東方化時代」(The Orientalizing Period)的概念, 不久就為人們所接受,這一概念首次從本質上肯定了東方文化對希臘文化的影響。由此 我們可以知道,在古代地中海世界,原先就存在過一種希臘因素和東方因素相匯合的文 化。當然,這種匯合並不是簡單的「合並」,雙方的關系是互動的,並不是始終一方對 另一方一邊倒的強勢影響,究竟是誰對誰的影響大,是由不同時期各種具體而復雜的因 素決定的。
(二)過渡的古典時期 在西方,「古典」一詞用於歷史時期時,有廣、狹兩種含義。 至於前者,有人認為古典時期在希臘是從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在羅馬是從公元 前300年—公元300年;(12)(註:Robert E.Lerner,Standish Meacham,Edward McNall Burns,Western Civilizations,vol.I,W.W.Norton & Company,1988,p.101.)也有人認 為大致是指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希臘、羅馬的文化藝術;(13)(註:張信錦譯、 許壽貽校:《古典藝術》,見《世界藝術網路全書選譯》(Ⅰ),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 90年版,第1頁。)還有人認為整個古代希臘文明(甚至包括羅馬文明)都可稱之為古典文 明,因此希臘—羅馬時代被稱之為古典時代或古典世界;(14)(註:朱龍華:《世界歷 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430—431頁。)甚至有人認為西方古典 文明包括古代西亞、北非、南亞、中亞的傳統;(15)(註:日知:《中西古典文明千年 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頁。)西方(歐洲)古典時代應從公元前1000年代 初古希臘文化算起,加之以羅馬古代共和國至帝國,而結束於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 亡,或延長至東帝查士丁尼(公元527年—公元565年)時代。這時又因蠻族入侵,結束了 歐洲古典文化,所以西方(歐洲)古典時代,是介於先後兩次大規模蠻族入侵的歷史事變 之間,亦即古歐洲第一次和第二次黑暗時代之間。(16)(註:日知:《論中西古典學》 ,刊《世界歷史研究動態》1993年10月。)狹義上來說是指介於古樸時期(公元前8世紀 —公元前6世紀)和希臘化時期之間的那段時期;而在這個時代中真正的古典階段約出現 於公元前460年—公元前430年之間——阿提卡和伯羅奔尼撒出現一種生氣勃勃、無與倫 比的發展時期。
一般來說,在希臘文化史上,公元前5世紀稱為古典盛期,下一個世紀則稱為古典後期 ,有時也以世紀為專名而分別稱之為「五世紀」和「四世紀」(不加公元前字樣)。嚴格 地說古典盛期在希臘是從公元前480年波斯人失敗開始到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去世 為止,在羅馬是從前1世紀開始直到公元14年奧古斯都去世為止(這段時間也就是羅馬史 上的「黃金時代」);(17)(註:M.C.Howatson,The Oxford Companion to Classical L itera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137.)也有人認為是從馬拉松戰役開始, 而古典後期則在前330年結束,並不完全等於整個世紀。(18)(註:朱龍華:《世界歷史 ·上古部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430—431頁。)本文所考察的對象就是狹 義上的古典時期。
古希臘文明特徵新論 來自: 免費論文網
這一時期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的吸收主要是因希波戰爭的爆發而得到加強。古波斯帝 國是雅利安人中的波斯人居魯士二世於公元前550年滅米底,進而向外擴張而建立的。 雅利安人這個名稱是從雅利安語系而來的,屬於雅利安語系的人有印度人、希臘人、羅 馬人、日耳曼人、克爾特人以及斯拉夫人等等。波斯人,在語言方面,也屬雅利安語系 。不過其雖同屬雅利安語系,他們的骨骼、血緣、發式、眼睛、頭蓋等並不完全相同。 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米利都反抗波斯起義,加之波斯人支持腓尼基艦隊活 躍於小亞細亞和黑海海峽地區,侵犯了希臘人的商業利益而爆發了希波戰爭,最終以希 臘的勝利而告終。這場戰爭在世界歷史上的影響是深遠的,此後,世界文明發展的格局 便逐漸形成東西方並立共存之勢,一直延續至今。這次戰爭更大大地擴展了希臘人的視 野,進一步促進了希臘人海納百川的雅量,增強了希臘人的自信心。
希波戰爭曾把「苜蓿」輸入到希臘。苜蓿是喂馬的一種很好的飼料,希臘人稱之為Mē dikē,因為大量生產於波斯境內的米底,而由希波戰爭時傳入希臘的。中國音譯為苜 蓿,可能出自波斯境內靠近裏海一個地方的土語būso。希臘人稱桃子為波斯蘋果,杏 梅為亞美尼亞蘋果。他們以為桃子出自波斯,杏梅出自亞美尼亞。勞費爾(Berthold La ufer)在《中國伊蘭》一書里說,希臘人錯了:桃子原來出自中國,杏梅原來也出自中 國。波斯人和亞美尼亞人,不過做個媒介,把桃子和杏梅從中國經由波斯輸入地中海而 已。(19)(註:周谷城:《古代西亞的國際地位》,刊《世界歷史》1979年第1期。)
這一時期古埃及的文化對於古典時期希臘文化的影響也很大:許多偉大的希臘學者這 時前往埃及並在那裡學習過。如在公元前1世紀歷史學家迪奧多羅斯(Diodorus)的著作 中可以發現許多這類人物:泰勒斯、畢達哥拉斯、德摩克里特、希羅多德、柏拉圖、梭 倫和歐克多索(Eudoxus)等。當代學者很少認為這些人全都在埃及旅行過,但也很少有 人全部否定他們沒去過埃及,更加重要的是,當今也很少有學者爭論埃及文化對希臘文 明所發生的重要影響這一事實。
(三)後古典時期希臘文明對東方文明之擴張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東征以後所建立的 地跨歐亞非的帝國,第一次統一了地中海東部、西亞地區,也由此開創了人類歷史上光 芒萬丈的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0年)。亞歷山大帝國幾乎包括了當時人類 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猶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唯儒家文明例外。因 此,整個歐亞大陸的交通就被打通了。不過這時的西方,文化中心發生了轉移,地中海 世界的文化中心由伯里克利時代的雅典轉移到東方各地,我們可以列舉出最卓越的四個 :尼羅河口的亞歷山大里亞、小亞細亞的帕加馬、敘利亞的安條克和羅得島。以後的數 世紀,這些地方一直是歐亞非文明的匯聚地。
希臘化時代和我們前面所講的東方化時代以東方對西方的影響為主正相反,這一時期 以西方影響東方為主,充分地體現了古希臘文明的擴張性。不過東方文明對西方文明的 貢獻還是不可忽略的,於宗教信仰、科學等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文明交流的范圍也大 大拓展了,從印度到西西里,從鹹海、裏海到印度洋,到麥羅埃(Meroe),各種不同的 傳統,不同層次的文化都參與了希臘化的過程。
梵語詞彙「書」、「筆」、「墨水」等源自希臘語。這表面書寫的學問只是在印度人 與希臘化的書籍貿易中得到一些知識後,才在印度開創的。(20)(註:A.L.Basham,The Wonder that was India,London 1954,p.230.)水力磨房據說是希臘人米特羅多魯斯(Me trodoros)傳入印度的;(21)(註: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1卷(第2分冊),科學 出版社1975年版,第384頁。)在帕提亞的尼薩宮廷,酒杯上刻著酒神故事,宮中裝飾有 阿芙羅狄特、赫拉克力斯、赫拉的雕像,還上演希臘的戲劇;(22)(註:據普魯塔克在 《克拉蘇傳》中記載,帕提亞和亞美尼亞的國王們剛締結了一個婚姻聯盟,當克拉蘇的 頭顱被信使從卡雷(Carrhae)的戰場上扔到舞台上時,他們正在觀看歐里庇得斯的《巴 卡》一劇。見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黃宏煦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61 7—618頁。)小亞細亞的卡帕多西亞、本都、比提尼亞及亞美尼亞的小君主,也對希臘 文化一見傾心。他們接受希臘的崇拜名稱,宮廷中使用希臘語言,修建希臘式神廟,用 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建的城市,(23)(註:W.W.Tarn,Hellenistic Civilization,London 1952,pp.170-171.)都力圖與希臘——馬其頓人君主國同列;波斯貨幣上,已見有Basil eus(王)的文字,可見希臘文化對其影響之深。(24)(註:(日)原隨園:《希臘文化東漸 史》,楊煉譯,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第45頁。)
古希臘文明特徵新論 來自: 免費論文網
在希臘化世界所有社會集團中猶太人或許最不易受外界影響。然而,據《馬加比傳》 中記載,耶路撒冷教堂一個名叫耶孫的高級教士引導同胞們接受希臘生活方式。追求希 臘生活方式和外國風俗習慣的潮流達到了瘋狂的程度,以至就連祭司們都對聖制失去了 興趣,對祭品不感興趣。只要一見信號,他們馬上就沖出去參加律法所禁止的運動會。
羅馬是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接接觸與大量吸收希臘文化的,這已是希臘文化發展的晚 期階段——希臘化時代。我們通常所說的希臘文化精華主要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前後的 古典時代。例如,漢密爾頓的《希臘方式》一書所論,就全是古典時代的作品(還包括 像《荷馬史詩》之類更早的作品),於希臘化時代卻隻字未提。盡管羅馬吸收古典時代 的希臘文化遺產的渠道始終暢通,但直接接觸並吸收最多的畢竟是希臘化時代的希臘文 化。羅馬城這時像東地中海的許多港口一樣,歡迎來自敘利亞、小亞細亞、埃及和希臘 的學者。羅馬文化受外界影響最多的自然是希臘文化。例如,羅馬哲學、文學、戲劇、 美術等,無一不是承繼了希臘文化的衣缽。就是本來其神性跟希臘宗教毫無關系的羅馬 諸神,後來也都分別把他們對比作希臘奧林匹斯諸神,所以自古「希臘、羅馬神話」就 被混為一談。古希臘有名的一句諺語「光明來自東方」,這本來是形容古老的亞非文化 對古希臘文化的影響,如今可以原封不動地移用到希臘文化對羅馬文化的影響上。
希臘化文化以排山倒海之勢涌進了羅馬,結果使武力征服者的羅馬人變成了被征服者 ,因而也曾經惹起一些民族主義者的反抗。如大加圖和瓦羅都反對希臘學術。特別是加 圖寫了一本關於醫學和農業的書,來以此證明羅馬人比希臘人高明,他憎惡和蔑視希臘 人和希臘文化,認為希臘人的著作只配供查閱而不配供研究。然而他的著作卻大量地運 用了希臘人的資料。(25)(註:參閱M.P.加圖:《農業志》及譯者王閣森之譯文,商務 印書館1986年版,第7頁。)但是大多數羅馬人都努力把希臘人的學問吸收過來。正如羅 馬大詩人賀拉斯所歌頌的:「被征服者希臘反而戰勝了征服者羅馬,使粗野的拉丁民族 邁向文明開化。」的確,羅馬人繼承了希臘文化遺產,接著再由羅馬遠征軍把她傳遍世 界各地,使羅馬人在人類文明史上建下不朽之功。
在印度,希臘文明經由西亞地區傳入,形成了世界美術史上著名的犍陀羅藝術(因為它 盛行於阿富汗和印度間,以白沙瓦為中心的犍陀羅藝術)。印度的佛教,原來是沒有偶 像的。自從希臘文明傳入,佛教儀式里也有了偶像。而偶像的塑造,最為突出、最富有 希臘色彩。犍陀羅藝術後隨佛教向外傳播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國、日本、印度支那和印尼 的佛教藝術。(26)(註:(法)費切爾(A.Foucher):《犍陀羅的希臘佛教藝術》(L′artG réco—Bouddhique Granhāra)第2卷,巴黎1918—1922年版,第597—673頁。也正 是此人最早提出了犍陀羅藝術起源於希臘。主張這一說法的還有英國的馬沙爾爵士(Sir J.H.Marshall),見其所著《犍陀羅的佛教藝術》(The Buddhise Art of Grandhāra) ;轉引自(美)H·因伐爾特:《犍陀羅藝術》,李鐵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10 月第1版,第7頁。)新疆的早期佛教壁畫就是犍陀羅藝術的移植——天山南路發現的古 代西域畫大都是附屬於建築物中的木版畫、壁畫和藻井(天花板)圖畫,單獨成幅的有紙 本、絹本、麻本和棉本圖畫。在前一類中的木版畫和壁畫,運用最多的是水粉畫,多屬 於希臘羅馬風格,與藻井圖畫、單幅繪畫主要屬於波斯、印度和中亞系統的有顯著的不 同。(27)(註: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頁。) 羌以東米蘭遺址出土的壁畫,是4世紀以前漢晉時代鄯善佛寺的遺物。其中有一套太子 須大nà@①本生故事畫,有一個畫面是須大@①將大白象施捨給人。在白象的胳窩上有 一小段關於畫家的@②盧文題記:「蒂特作畫,值3千包馬卡(Bammakas)。」蒂特(Tita) 一字就是羅馬文字中經常使用的Titus一字,意為「仿羅馬皇帝提圖斯式的畫像」。(28 )(註:石源華主編:《中外關系史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頁;(法 )L.布爾努瓦:《絲綢之路》,耿shēng@③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8 頁。)
古希臘文明特徵新論 來自: 免費論文網
至於在此范圍之外的中國,希臘、馬其頓人也很有可能與其有過接觸。公元前3世紀末 至公元前2世紀初,塞琉古將領Euthydemus據大夏和粟特獨立,他和他的兒子狄米特里( Demetrius,死於公元前167年)向四周塞種人地區、安息和大宛擴張領土。斯特拉波曾 引用後來學者的說法,認為他們把自己的帝國擴張到中國和弗林尼(Seres and the Phr yni)。(29)(註:參閱日知:《張騫鑿空前的絲綢之路——論中西古典文明的早期關系 》,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華書局,1994年第6期。)塔恩認為這些希臘人侵入了 中國的新疆(Chinise Turkestan)。(30)(註:W.W.Tarn,The Greeks in Bactria and I ndia,1951,p.84.)西方一些學者普遍認為塞里斯(Seres)即指中國。日本學者及川儀右 衛所著《東洋史》中說:「Seres者原由中國絲字一音推演而成,即絲商之意,於是常 稱中國人為Senica。」可見,在希臘化時代西方關於中國的知識的最初來源之一,便是 與中國絲綢有關,這當然是

⑧ 伊朗也算中型國家,為啥科學技術,比朝鮮還落後,導彈還要上朝鮮那裡買

1、術業有專攻,來伊朗的化工、機械製造自和電子產品比朝鮮先進的多。他們能製造戰斗機和直升機,他們發射衛星比朝鮮早。
2、起步晚。七八十年代的朝鮮是相當先進的工業國家,而那時的伊朗連步槍都造不了。
3、後台不硬。朝鮮的核工業和導彈工業得到蘇聯的支持很大。而中國和沙特關系很好,但沙特和伊朗是世仇。所以中國和伊朗的關系雖然不錯但也算不上特別好。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