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科學規律是

科學規律是

發布時間: 2021-03-20 22:26:04

1. 科學的規律是最一般的規律,哲學的規律是最具體的規律

哲學揭示一般規律,具體科學揭示特殊規律

2. 人科學的生活規律是什麼

健康十大法則? 有人將健康比作「第一態」,將疾病比作「第二態」。近年來,人們發現介於兩者之間的是一種「無疾病又無活力」的「第三態」———亞健康。亞健康離你有多遠?對此,我們無從回答。這種似遠又近、觸而不及的「模糊」狀態,可能本身就是「亞健康」的本性之一吧!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第三態」為人們帶來健康隱患的同時,也為醫學和營養學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有效地從亞健康的陰影中從容走出? 幸運的是,科學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飲食原則為我們提供有效的手段。雖然,真正做到「科學」和「合理」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但我們別無選擇。 1.戒煙 吸煙要絕對禁止。眾多醫學研究已證實,吸煙可導致肺癌、心腦血管疾病、肺氣腫等多種疾病,是危害人類生命的第一殺手。 最無辜的還是吸煙者周圍的親人和朋友———被動吸煙的危害可能比吸煙本身還大。 2.節酒 有人說,喝酒可以少吃飯,有利減肥;還有人期望通過酒來舒筋活血,甚至治療一些疾病。這些說法雖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總的來看,酒精對人體的影響是弊多利少。飲酒可導致食慾下降,影響正常進食,以致發生各種營養素缺乏,嚴重時還會造成酒精性肝硬化。 如果一定要飲酒,建議你將杯中之物改成低度紅葡萄酒。有研究表明,適度飲用低度紅葡萄酒,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或許有益。 3.全面查體,並咨詢一次營養門診 一年一次的全面查體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它可以早期發現疾病,為治療贏得寶貴的時間,還能發現引發疾病的危險因素,使我們防患於未然。可惜這種做法還未成為共識,或者,大家都知道但少有實施。 查體記錄是每個人都要悉心保存的重要數據。如果你長期沒有查體,或既往查體有異常,或查體記錄沒有好好保存,不妨抽個時間去正規醫療機構做一次較為全面的查體,記錄以下的查體數據並妥善保存:血壓、血脂、血糖、血液黏稠度、肝功能、腎功能。 在很多人心中,「去醫院」就意味著找大夫看病,沒有病的人是不願意輕易沾醫院的邊兒的。但實際上,現在國內很多大醫院都開設有營養咨詢門診,為人們提供營養查體和咨詢服務。花點時間為自己開一劑「營養處方」吧! 4.稱稱你有多重 體重是重要的生命指征,與呼吸、心跳、血壓和脈搏一樣重要;體重是歷史上沿用已久並且目前仍是最主要的營養評定指標,可從總體上反映人體的營養和健康狀況,是營養評定中最簡單、直接而又可靠的指標。 標准體重=身高(厘米)-105 體重指數=體重(千克)÷身高2(m2) 記住每次稱重時保持時間、衣著、姿勢等方面的—致。體重計的最小單位不應大於0.5千克。 5.制定飲食計劃 每個月月初應稱稱體重,回顧一下自己上月的飲食有無不妥之處,再根據季節的食物供應制訂下月的食物種類、搭配的大體狀況。寫下和不寫是不同的,即便你不去常翻你的記錄,它仍會在你心裡形成一種暗示,讓你自覺不自覺地照單行事。 如果你體重指標異常,則建議你寫下所喜愛食物的清單,放棄那些你喜歡但不適宜的,加進你或缺的。如果你又穿不下去年的褲子了,那就在食物日記里稍許減少你吃或喝的任何食物的量,堅持一星期。由此慢慢調整至你自己的目標體重。 貼心提示 一些基本的食物能量互換: 500克西瓜=25克主食 25克燕麥片=200克橘子 10克油=50克萑?20粒花生 25克瘦肉=50克雞蛋 50克生米=130克米飯 50克生面=75克饅頭 50克生肉=35克熟瘦肉 6.每天6-8杯水 水是生命之源,多數營養物質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利用。多飲水有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通利大便、美容的妙用。水喝少了可能造成血液濃縮,使含氮廢物無法排出,長此以往對身體不利。 切記養成「定時喝水」的好習慣,平均分配你這6-8杯水(約1500-2000毫升)的喝水時間,不要等到渴了再喝。 7.每天1-2個水果 水果有「三寶」:維生素、無機鹽和膳食纖維,對維持人體健康起著特殊的作用。每日進食1-2個水果是健康必需。 吃水果的時間:水果一般作為加餐食用,也就是在兩次正餐中間\(如上午10點或下午3點\或睡前一小時吃,這可避免一次性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而使胰腺負擔過重。不提倡在餐前或餐後立即吃水果。 吃水果的種類:1種水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約為6%-20%。可根據自身的實踐經驗作出選擇;一般而言,西瓜、蘋果、梨、橘子、獼猴桃等含糖量較低;而香蕉、紅棗、荔枝、紅果、菠蘿、甜橘、葡萄等含糖量較高。 8.每天1杯奶 營養學界一直在呼籲「為全民健康加杯奶」。奶類除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外,含鈣量及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鈣質的極好來源。我國居民膳食提供的鈣普遍偏低,平均只達到推薦供給量\(800毫克\的一半左右(約380-400毫克)。我國患佝僂病的嬰幼兒也較多,這和膳食中鈣不足有一定聯系。大量的研究表明,給兒童、青少年補鈣可以提高骨質密度,從而延緩其發生骨質疏鬆的年齡;給老年人補鈣也可以減緩其骨質丟失的速度;而成年人從30歲開始也應注意從飲食中補充鈣質。 9.試試橄欖油 橄欖油中單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達80%,還含有對心血管健康有益的角鯊烯、谷固醇、維生素A和維生素E等成分。這使得橄欖油有很強的抗氧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的能力。在大量進食橄欖油的一些地中海國家,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遠遠低於其他國家。此外,最新的研究表明,常食用橄欖油還可預防鈣質流失,預防膽結石、高血壓,減少癌症發病率以及降低胃酸、血糖等。 10.開始運動 早一日開始運動,早一日擁有健康。運動的時間並無固定———或清晨,或黃昏,只要你方便。運動的形式並無強求———或跑步,或打球,只要你喜歡。

3. 作文「科學規律」

一、環境生態問題的提出
自環境臨危伊始,我們的先哲們就不止一次明示過曾被舒適、敞亮、溫馨、豪華的環境掩遮了視野的人心。蘇東坡直言不諱:「今天下人知安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莊子一針見血:「亂天之經,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災及草木,禍及止蟲。」提出擾亂自然常道所帶來的危害後果。《老子》第三十九章中也提到由於環境破壞使得河谷不能保持充盈,又難免要枯竭;萬物不能保持生長,難免要滅絕等生態環境的擔憂。但是,在農業文明的當時,雖然出現過樓蘭古國消失和瑪雅文明覆滅等由於破壞大自然的活動而導致的自然對人類的局部「報復」,但基本上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人類仍然生活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之中。
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人類進入了以機器生產為特徵的工業時代。近代科學技術則是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產物。近代科技使人類在自然面前無比地強大起來。人類的物質財富成指數倍增長,以前對自然的恐懼這一約束也得到空前的解放。但正如波普爾所說,科學進展是悲喜交集的痛苦,它在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巨大的福祉的同時,也打開了裝有災難和禍患的「潘多拉魔盒」。弗卡蘭普在《轉折點》中憂人的寫到:「空氣、飲水和食物的污染僅是人類的科技作用於自然環境的一些明顯和直接的反映,那些不太明顯但卻可能是更危險的作用至今仍未被人們充分認識。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就是,科學技術嚴重干擾了,甚至可以說正在毀滅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與此同時,在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全球化趨勢中,科技成了生態危機的加速器,艾德曾說:「雖然在低技術條件下,人類活動也會引起環境災難,但現代高技術及廣泛運用卻極大地加速和加強了這一過程。」迄今,人類生存其中的生物圈與其所創造的且日益更新的「技術圈」之間已處於極不平衡的狀態之中。於是,人與自然關系惡化,全球性的環境和生態問題頻頻發生,人類持續發展面臨巨大的威脅。於是,巴里•康芒納得出結論說:「新技術是一個經濟上的勝利——但它也是一個生態學上的失敗」丁•皮卡德說:「我們現在津津樂道的技術,除了廣泛地造成自殺性污染外,再沒有什麼東西了。」人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導致矛盾的尖銳沖突,科學的發展何以將人與自然的關系推到如此白熱化境地呢?
二、環境生態問題的科技思想根源
回顧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歷史就會發現,環境生態問題的症結在於對科學技術的不合理和無限制的應用,而這種應用又是人類在自然觀上的人類中心論和科技觀上的決定論兩種觀點共同支配下的結果。
傳統的人類中心論是一種認為人是宇宙的中心觀點。它的實質是:一切以人為中心或者以人為尺度,為人的利益服務,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它把人看成自然界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自然界及其存在物從人的道德關懷領域排除出去了,為了人的利益而不惜借用科技力量犧牲生態平衡與穩定,給人類帶來嚴重的生態和環境災難。
從柏拉圖「理念論」開始人類中心思想就踏上一條超越之路,成為人類中心論的開端。人類中心論的強化是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思潮影響下進行的,出現了以人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人類在取得了征服與統治自然理性的合理依據。笛卡兒則進行主客二分、提出「我思故我在」命題,推出「我思」中心地位,一切存在物都成為我思對象,到這時,自我意識成了 主體,它標志著人類的主體理性從價值取向上升到哲學高度。如果說前面的人類中心觀點還停留在理論中,那麼,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的論斷,使它從理性層面向操作層面成了現實。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人是自然界最高立法者」,「主體成為衡量一切的尺度」。他聲稱只有理性的才應受到道德關懷,就動物而言,因不具有自我意識而僅僅是實現外在目的的工具,這個目的就是人。至此,人類中心主義思想被確立下來。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觸角延伸到世界的每個角落,甚至整個宇宙。正如卡捷爾所言:「科學上每一個新的突破都進一步證明了人類能夠征服自然,能夠控制廣闊無垠的自然環境。」人類中心主義使得人類越來越加深對科學技術的依賴,在一定程度上,科學取代了上帝成為一種萬能的、無往不勝的神話。培根曾說:「在所有能為人類造福的財富中,我發覺沒什麼比改善人類生活的新技術、新貢獻和新發現更偉大。」前蘇聯謝苗洛夫說:「科學為人類提供一種偉大的認識工具,它使人類可能達到史無前例的富裕和絕無僅有的平等。」貝特洛把未來科學看作是「人類具有最大幸福和崇高道德的保證。」因此,人類開始沉醉於科學技術已發生異化,科技決定論就形成了。
在科技決定論科技觀與人類中心論自然觀聯姻情況下,反映在人與自然關繫上就是不顧自然界的自身局限性,也不考慮倫理約束,片面強調「人是自然的主人」和「人類利用技術征服自然、統治自然。」洛克甚至聲稱:「對自然界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科學技術已淪為人類統治自然的工具。
傳統的人類中心論和科技決定論對工業發展和運用起著錯誤導向的作用,是造成威脅人類生存和世界環境惡化的深層次哲學根源,也正是在這兩種觀念支配下,人類正在演繹一場科技與自然關系的悲劇。
三、樹立新的科技發展下的生態文明觀
20世紀六十年代末從羅馬俱樂部的一系列報告為標志,人們開始從工業文明及經濟增長的陶醉中驚醒,認識到工業文明在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把人類推入「生態困境」,對工業文明的傳統道路走下來,人類文明將全面崩潰,人類將會面臨滅頂之災。
經過二十年的探索,人們提出了生態文明觀。生態文明觀是對傳統工業文明觀的揚棄,它繼承和發揚了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長處,拋棄傳統的人類中心論,代之以現代的弱式人類中心論。美國哲學家諾頓提出的弱式人類中心論是一種現代的人類中心論,它區別於僅從人的感性偏好、感性意願出發,滿足人的眼前利益和需要出發的強式人類中心論。後現代主義者E•溫格勒說:「人類就其本質來說優於其他物種。這一觀點是毫無根據的,這只不過是人類為自己謀利益的一種荒謬的偏見」。同時拋棄的還有科技觀上的科技決定論,對科技施以生態關懷,因為科技決定論盛行的直接和間接結果是給環境到來沉重災難。科技發展應當體現和滿足生態關懷的要求越來越被人類所認識。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每一文明方式必須有一定技術實踐方式做支撐。工業文明的技術方式只是技術的一種特定的歷史類型,因為我們不能將其絕對化、永恆化。新的生態文明需要以嶄新的「生態技術」做基礎。所謂「生態技術」是指建立在現代生物學基礎之上,非暴力的,能與生物圈進化過程相協調的和諧性。生態技術的文明不僅遵循科學規律,也尊重自然秩序和自然規律;技術發明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對自然肆意巧取豪奪的「技術統治」手段,而是體現生態與人道價值的藝術創造。如果說,追求單一技術的低消耗,低排放還只是生態技術的較低層次的話,那麼「技術生態」則是生態技術較高層次的追求。所謂「技術生態」不僅關注單一技術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生態和諧,更強調技術之間的一種生態和諧。在技術生態中,某一技術的廢料成為另一種技術的原料,廢物在技術生態系統內消化,而不是排放到自然環境之中,實現整個技術系統的低能耗、低排放,它更為經濟合理,實效更好。
總而言之,人類只有在觀念上牢固樹立科學技術的生態思想,在實踐上發展生態科技、綠色科技,實現生態文明,才能徹底解決生態與環境問題。■

追問:
短一點好嗎?

回答:
人類科技,環境和人類本身三者的關系和影響,是個一直很熱議的論述性課題。樓主可以概括其中的幾點。伸入展開便能完成你的話題作文。

4. 科學規律是什麼

科學規律是指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並經實踐檢驗已經證明的科學理論,它不存在可錯性

5. 怎樣發現科學規律

發現科學規律也就是要在現象中找到規律性的東西,找到事物變化的原因,這里是沒有一定之規的,有時需要做很多的實驗才能找到事物的規律。有敏銳的眼光,艱苦的實驗,這些都是發現規律所必須的。

6. 當前客觀的科學規律的概念是什麼

「規律」字面意思是:客觀的「規定」和「戒律」。
亦稱法則。客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規律和本質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深藏於現象背後並決定或支配現象的方面。然而本質是指事物的內部聯系,由事物的內部矛盾所構成,而規律則是就事物的發展過程而言,指同一類現象的本質關系或本質之間的穩定聯系,它是千變萬化的現象世界的相對靜止的內容。規律是反復起作用的,只要具備必要的條件,合乎規律的現象就必然重復出現。
世界上的事物、現象千差萬別,它們都有各自的互不相同的規律,但就其根本內容來說可分為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和思維規律。
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都是客觀的物質世界的規律,但它們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
自然規律是在自然界各種不自覺的、盲目的動力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來的;社會規律則必須通過人們的自覺活動表現出來。思維規律是人的主觀的思維形式對物質世界的客觀規律的反映。
規律是客觀的,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不管人們承認不承認,規律總是以其鐵的必然性起著作用。唯心主義或者否認規律的存在,或者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把規律說成是「絕對精神」、個人的主觀意志等意識現象的產物。他們甚至認為規律是人強加給自然界的。否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客觀規律性,是唯心史觀的根本特徵之一,也是馬克思主義產生前的一切思想體系共有的根本缺陷。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並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才第一次使人們真正認識到,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一樣,也是按照自己固有的客觀規律運動和發展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規律都是對客觀事物發展過程的客觀規律的反映。
規律客觀性的表現:
規律是客觀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規律是客觀的,還指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客觀的,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規律是客觀的,不等於說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就無能為力。人們能認識規律並能利用規律。
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是思想和實際相符合,是主觀和客觀相符合。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同實事求是是統一的。
其實,規律,說得通俗一點,就是那種適用范圍在兩處或兩處以上的結論或曰判斷或曰命題。以上供參考

7. 3、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是什麼

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是什麼?一般規律就是一般的。

8. 什麼是自然科學規律啊

自然規律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現象,它先於人的產生而存在。我們不能改變規律,但可以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這是我理解滴可能不太好湊活看吧)

9. 自然界中的科學規律是否有絕對正確答案

理論上是可以,不過自然界是一個大系統,你要用數學公式進行表達必須將所有的變數全部進行考慮,並納入公式,但這基本就只能說是遙不可及的夢,所以只能說是理想

10. 科學規律是怎麼被發現的

大多數是受到日常現象啟發而發現的,例如: 牛頓 蘋果落地 萬有引力 伽利略教堂燈的晃動 單擺擺鍾 麥克斯韋水面波紋 電磁波 麥克斯韋方程組 瓦特 燒開水 蒸汽機等等。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