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安全管理科學

安全管理科學

發布時間: 2021-03-20 07:58:28

『壹』 現代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論有哪些

第二章 安全管理原理第一節 安全管理的理論與原則 一、安全科學管理的組織原則1. 計劃性原則 2. 效果原則效應,3. 反饋原則4. 階梯原則5. 系統性原則6. 不得混放並存原則7. 單項解決原則8. 同等原則9. 責任制原則10. 精神鼓勵和物質鼓勵相結合的原則11. 幹部選擇原則勞動保護幹部應具有非常廣泛的專業技能,勞動保護工程師應當掌握生產組織、經濟學、教育學、心理學、人機工程和系統工程學。 二、安全生產五規律1. 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的安全規律 這條規律的實質是,承認生產中的潛在危險,並對制訂安全條例及其實施創造了原則上的可能性。這一規律的作用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制約,它將在勞動保護有組織有系統的機構中,在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付諸實現。2. 勞動條件適應人的特點的規律 人適應環境的可能性具有一定限度。這一規律則要求構思新技術或設計新工藝過程,以及解決其他任務時,必須建立以人為中心的觀點,必須首先設計操作者的活動,然後才是操作者使用的技術。要重點研究以人為主體的能量系統中的危險及其消除措施。 3. 不斷地有計劃地改善勞動條件的規律這一規律是指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生產方式的完善,堅定不移地改革勞動安全管理,減少生產中的有害後果。這一規律可視為社會主義條件下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國民經濟總規律的局部體現。 4. 物質技術基礎與勞動條件相適應的規律科學技術的進步從根本上改善著勞動條件,但不排除新的重要的危險因素的出現,或者有擴大其有害影響的可能性。破壞這一規律,將導致新技術的效果的下降。這一規律的實質是勞動條件的改善在時間上要與物質技術基礎的發展階段相適應。 5. 安全管理科學化的規律事故防止科學是一門經驗科學。它是以經驗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經驗是掌握客觀事物所必須,將個別已經證明行之有效的經驗加以科學整理,明確經驗諸事實的相互關系而形成了一門知識體系。這一科學體系是以人的能量系統為主體,結合外部能量作為附帶方面的人的行為科學。與防止事故科學相關的事物相當廣泛。首先是行動著的人的生理與心理的深入探討;其次是應用數學的概率論來研究發生事故的幾率;第三是作為勞動手段的體系,有機械、電機、化學等工程技術以及設備環境安全化的「系統安全工程」。此外,還必須開拓人機工程,這也是深入研究安全管理的門徑。安全的科學管理,其目的是以個人或集體作為一個系統,科學地探討人的行為(Behavior);排除妨礙完成安全生產任務的不安全因素,使之達到按計劃進行生產的安全概率為最高。 安全管理的實現,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有計劃、綱領明確的、方法論正確的基礎之上。 這一規律認為,形成勞動安全計劃指標是可能的。指標(目標)必須滿足現實,對象明確,定量清楚,與客觀條件相符,經濟而有效,可以整體檢查,並能顯示以確保安全為目的作用的整體性。 總之,上述五規律表明: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勞動保護都具有計劃性質,而且有確切表述的既定目標。在科學研究、試驗設計、正式設計、投入生產、企業改造和生產改革等各階段上,要真正保證安全生產,只有在認清和運用安全原則的基礎上才是可能的。 三、防止事故五原則(一)可能預防的原則 人災的特點和天災不同,要想防止發生人災,應立足於防患於未然。原則上講人災都是能夠預防的。因而,對人災不要只考慮發生後的對策,必須進一步考慮發生之前的對策。 安全工程學中把預防災害於未然作為重點,正是基於災害是可能預防的這一基點上的。 但是,實際上要預防全部人災是困難的。為此,不僅必須對物的方面的原因,而且還必須對人的方面的原因進行探討。歸根結底,要貫徹人災可能預防的原則,就必須把防患於未然作為目標。 在事故原因的調查報告中,常常見到記載事故原因是不可抗拒的。所謂不可抗拒,也許是認為對於受害者本人來說不能避免的意思,而不是從被害者的立場考慮的。如果站在防止這個事故再次發生的立場考慮,則應該存在另外的原因,而且那絕不是不可抗拒的,而是通過實施有效的對策,可以防患於未然。 因而從可能預防的原則來看,人災的原因調查可以不使用「不可抗拒」這個字眼的。 過去的事故對策中多傾向於採取事後對策。例如作為火災、爆炸的對策有:建築物的防火結構,限制危險物貯存數量、安全距離、防爆牆、防油堤等,以便減少事故發生時的損害;設置火災報警器、滅火器、滅火設備籌,以便早期發現、撲滅火災;設立避難設施、急救設施等,以便在災害已經擴大之後作緊急處理。 即使這些事後對策完全實施,也不一定能夠使火災和爆炸防患於未然。為了防止火災和爆炸,妥善管理發生源和危險物質是必需的,而且通過這些妥善管理是可能預防火災、爆炸的發生的。當然為防備萬一,採取充分的事後對策也是必要的。但是,防止災害只著眼於事後對策的作法,可以說是從事故的發生不可避免的觀點出發的。而這些則是基於把可能預防的人災和天災一視同仁來考慮的。 總之,作為人為災害的對策是防患於未然的對策,比事故後處置更為重要。安全工程學的重點應放在事故前的對策上。 (二)偶然損失的原則 分析災害這個詞的概念,包含著意外事故及由此而產生的損失這兩層意思,現分別論述如下。 如前所述,所謂事故就是在正常流程圖上所沒有記載的事件。例如,內裝物質從管道內漏出或噴出,高壓裝置破裂,可燃性氣體爆炸,易燃氣體發生火災,鍋爐過熱,電氣設備漏電,鋼絲繩斷裂,堆積的貨物倒塌,物體從高處落下,貨車脫軌等種種事件,都列為事故。 這些事故的結果將造成損失。所謂損失包括人的死亡、受傷、有損健康、精神痛苦等,除此以外,還包括原材料、產品的燒毀或者污損,設備破壞,生產減退,賠償金的支付及市場的喪失等物質損失。 可以把造成人的損失的事故稱之為人的事故,造成物的損失的事故稱之為物的事故。 人的事故可分為如下幾類: (1)由於人的動作所引起的事故:例如,絆倒、高空墜落、人和物相撞、人體扭轉等。 (2)由於物的運動引起的事故:例如,人受飛來物體打擊、重物壓迫、旋轉物夾持、車輛撞壓等。 (3)由於接觸或吸收引起的事故:例如,接觸帶電導線而觸電,受到放射線輻射,接觸高溫或低溫物體,吸入或接觸有害物質等。 這些人的事故的結果,在人體的局部或全身引起骨折、脫臼、創傷、電擊傷害、燒傷、凍傷、化學傷害、中毒、窒息、放射性傷害等疾病或傷害,有時造成死亡。 對於人的事故,有海因里希(Heinrich)法則,例如跌倒這樣的事故,如反復發生,將會遵守這樣的比率:無傷害300次,輕傷29次,重傷1次。這就是眾所周知的「1:29:300的法則」。 這個比率是學者海因里希從很多次傷害事故統計數字中總結出來的。實際上,這個比率隨事故種類不同而不同,例如墜落、觸電等事故的重傷比例非常高。因此,這個法則並不只是數學比率的意義,而是意味著事故與傷害程度之間存在著偶然性的概率原則。 因而,事故和損失之間有下列關系:「一個事故的後果產生的損失大小或損失種類由偶然性決定」。反復發生的同種事故常常並不一定產生相同的損失。 發生瓦斯爆炸事故時,被破壞設備的種類,有無負傷者或人數多少,負傷部位或程度,爆炸後有無並發火災等以及所有的爆炸事故當時發生的地點、人員配置、周圍可燃物數量等都是由偶然性決定的,一律不能預測。 也有在事故發生時完全不伴有損失的情況,這種事故被稱為險肇事故(near accident)。即便是像這種避免了損失的危險事

『貳』 安全管理屬於什麼了科類

安全生產管理既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企業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既是管理科學范疇的一個重要分支,又是安全科學范疇的一個重要分支。安全生產管理就是管理者對安全生產工作進行的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的一系列活動,目的是保證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人身安全與健康,以及機器設備與財產安全,達到安全生產的目標,實現生產過程中人與機器設備、物料、環境的和諧,促進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穩定。安全生產管理一般又稱為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

『叄』 安全管理該如何理解

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是管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為實現安全目標而進行的有關決策、計劃、組織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動;主要運用現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種不安全因素,從技術上、組織上和管理上採取有力的措施,解決和消除各種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發生。
安全管理是企業生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綜合性的系統科學。安全管理的對象是生產中一切人、物、環境的狀態管理與控制,安全管理是一種動態管理。安全管理,主要是組織實施企業安全管理規劃、指導、檢查和決策,同時,又是保證生產處於最佳安全狀態的根本環節。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的內容,大體可歸納為安全組織管理,場地與設施管理,行為控制和安全技術管理四個方面,分別對生產中的人、物、環境的行為與狀態,進行具體的管理與控制。為有效的將生產因素的狀態控制好,實施安全管理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五種關系,堅持六項基本管理原則。

安全管理的五種關系:1.安全與危險並存;2.安全與生產的統一;3.安全與質量的包涵;4.安全與速度互保;5.安全與效益的兼顧.
安全管理的六項原則 :1.管生產同時管安全;2.堅持安全管理的目的性;3.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4.堅持"四全"動態管理;5.安全管理重在控制;6.在管理中發展、提高.

『肆』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哪幾個基本要素

一、安全科學管理的組織原則
1. 計劃性原則
2. 效果原則效應
3. 反饋原則
4. 階梯原則
5. 系統性原則
6. 不得混放並存原則
7. 單項解決原則
8. 同等原則
9. 責任制原則
10. 精神鼓勵和物質鼓勵相結合的原則
11. 幹部選擇原則勞動保護幹部應具有非常廣泛的專業技能,勞動保護工程師應當掌握生產組織、經濟學、教育學、心理學、人機工程和系統工程學。
二、安全生產五規律
1. 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的安全規律
這條規律的實質是,承認生產中的潛在危險,並對制訂安全條例及其實施創造了原則上的可能性。這一規律的作用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制約,它將在勞動保護有組織有系統的機構中,在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付諸實現。
2. 勞動條件適應人的特點的規律
人適應環境的可能性具有一定限度。這一規律則要求構思新技術或設計新工藝過程,以及解決其他任務時,必須建立以人為中心的觀點,必須首先設計操作者的活動,然後才是操作者使用的技術。要重點研究以人為主體的能量系統中的危險及其消除措施。
3. 不斷地有計劃地改善勞動條件的規律這一規律是指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生產方式的完善,堅定不移地改革勞動安全管理,減少生產中的有害後果。這一規律可視為社會主義條件下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國民經濟總規律的局部體現。
4. 物質技術基礎與勞動條件相適應的規律科學技術的進步從根本上改善著勞動條件,但不排除新的重要的危險因素的出現,或者有擴大其有害影響的可能性。破壞這一規律,將導致新技術的效果的下降。這一規律的實質是勞動條件的改善在時間上要與物質技術基礎的發展階段相適應。
5. 安全管理科學化的規律事故防止科學是一門經驗科學。它是以經驗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經驗是掌握客觀事物所必須,將個別已經證明行之有效的經驗加以科學整理,明確經驗諸事實的相互關系而形成了一門知識體系。這一科學體系是以人的能量系統為主體,結合外部能量作為附帶方面的人的行為科學。與防止事故科學相關的事物相當廣泛。首先是行動著的人的生理與心理的深入探討;其次是應用數學的概率論來研究發生事故的幾率;第三是作為勞動手段的體系,有機械、電機、化學等工程技術以及設備環境安全化的「系統安全工程」。此外,還必須開拓人機工程,這也是深入研究安全管理的門徑。安全的科學管理,其目的是以個人或集體作為一個系統,科學地探討人的行為(Behavior);排除妨礙完成安全生產任務的不安全因素,使之達到按計劃進行生產的安全概率為最高。
安全管理的實現,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有計劃、綱領明確的、方法論正確的基礎之上。
這一規律認為,形成勞動安全計劃指標是可能的。指標(目標)必須滿足現實,對象明確,定量清楚,與客觀條件相符,經濟而有效,可以整體檢查,並能顯示以確保安全為目的作用的整體性。 總之,上述五規律表明: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勞動保護都具有計劃性質,而且有確切表述的既定目標。在科學研究、試驗設計、正式設計、投入生產、企業改造和生產改革等各階段上,要真正保證安全生產,只有在認清和運用安全原則的基礎上才是可能的。

『伍』 「安全生產中,管理科學更重要」。

一、完善安全生產制度建設,推進安全科學化管理
安全重在管理,管理重在現場,現場重在落實。生產活動是一個變化的動態的過程,作為生產活動主體的各類人員,由於受各類環境因素和自身條件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有各類不安全行為的發生,這就要各級管理人員要多督促、多檢查,發現隱患及時處理,認真落實好安全生產責任制。各類檢查人員要深入現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在辦公室聽匯報。同時,加大對各級管理人員的考核力度,一級管一級,下級對上級負責,層層落實好崗位職責,使生產現場處於有序、平穩、安全、可控的狀態中。
一是發揮好理念先導作用。安全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就是安全的價值觀、信念、理想、最高目標、傳統、風氣、行為准則的復合體。安全文化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安全物質文化,是指安全設施、裝備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的價值。二是安全制度文化,是指安全的各種規章制度及條例等。三是安全精神文化,這是安全文化最高層次、最具有活力的核心部分。安全管理隊伍的意識、觀念、道德、目標、精神風貌等構成了安全文化的主要內涵。通過加強安全文化建設,確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把「沒有安全就沒有效益」的經營理念貫穿於整個企業經營活動之中,樹立正確的安全生產觀,是搞好安全生產管理的前提。以安全價值觀為核心的安全理念是安全文化建設的靈魂。追求健康是人皆有之的基本需求,可是為什麼在一些單位「三違」現象屢禁不止?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觀念問題,就是沒有樹立正確的安全理念。在實踐中,有些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放鬆對安全生產的監管,加之安全生產投入不足,安全生產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培訓工作與安全防範措施不到位,甚至發生違章指揮、違章作業等不良現象,致使安全生產處於被動狀態。比如說,一些單位盲目追求效益,迫使或誘發本單位職工拼設備、拼體力,違章冒險蠻干;又比如,上級組織安全大檢查是幫助下級查出隱患,預防事故,這本是好事,可下級往往百般應付,恐怕查出什麼問題,查出問題便想方設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比如,「我要安全」本來應是職工本能的內在需要,可現在卻變成了管理者強迫職工必須完成的一項硬性指標。如果上述錯誤觀念不破除,正確的安全理念不樹立,那麼,安全生產就永遠是一句空話。正確認識安全文化作為一種新型管理理論的價值,使安全生產管理與安全文化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滲透到企業所追求的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精神等深層內涵中,重視安全培訓,加強宣傳教育,從而發掘出蘊藏在員工中推動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強大力量,才能促進安全生產管理持續健康地發展。
二是發揮好宣傳教育作用。安全管理的落腳點在班組,防範事故工作的終端是每一位員工,目的就是要努力保證他們的人身安全。因此,如何認真地確立起每一位員工的安全意識,使之實現「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轉變,是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中心任務。堅持以人為本的安全方針,營造「人人關注安全」良好氛圍,必須拓寬宣傳教育形式,建立起整體性的、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的安全環境。通過電視、報刊、板報、標語、讀本等和安全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歌詠文藝演出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安全生產宣傳攻勢,做到寓教於樂,使安全生產意識深入人心,安全知識廣為傳播,潛移默化地規范人的安全行為,培養人的安全心態。 必須增強以下幾方面的安全防範意識的培養:
1、 超前意識:搞好安全生產,要具有超前的安全防範意識,提前做好預防准備並付諸實際行動,防範於未然,將事故消滅在萌芽之中。
2、 長遠意識:搞好安全生產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警鍾長鳴,常抓不懈。要根據安全發展的需要,認真研究安全管理方面的問題,制定長遠的安全管理規劃,認真組織實施,強化安全生產基礎管理工作,建立安全生產管理長效機制。
3、全局意識:安全生產直接關繫到社會、國家、企業與員工的切身利益,必須樹立全局觀,從整體利益出發,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發生的矛盾,要以個體服從整體、局部服從全局利益的原則來處理與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
4、創新意識: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滿足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需要,就必須大膽地對現有的安全生產技術與管理進行改革和創新,創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全生產管理模式,促進安全生產管理全面健康地發展。
5、 人本意識:人是安全生產管理中最關鍵最活躍的因素,要搞好安全生產,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加強安全生產的宣傳教育,讓廣大員工參與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制定,安全目標、安全計劃的制訂與實施,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6、效率意識:搞好安全生產,必須從源頭抓起,加大安全生產的投入,避免隨意減少安全生產投入,削減安全成本的短期行為,才能預防安全隱患的產生,提高安全生產管理的效率。
三是落實制度「嚴」字當頭。安全生產管理實質上是一種經營文化、競爭文化、組織文化。不同的信仰、價值觀,會干擾環境和資源對組織的影響作用。因此,健全組織機構,強化組織管理,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依靠人、尊重人,充分發揮職工的聰明才智,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職工投身於企業安全生產活動之中,是安全生產管理的精髓所在。提高安全生產管理的組織效率,要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1、成立安全管理委員會和安全生產領導小組,明確安全生產管理的組織分工與職責,實行分區分段定點包干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狀,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
2、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實處,把安全防範責任落實到每個部門、每個崗位、每個人;
3、建立健全獎罰制度,把安全生產與員工的業績考評、晉職(級)掛鉤,增強全體員工安全生產的責任感、緊迫感;
4、強化預防安全管理功能,堵塞安全管理漏洞,特別是要杜絕由於組織不健全、責任不明確、管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所造成的安全隱患和責任事故。
人即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出事故的受害者,搞好安全生產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從我們每個人成長的艱難性,可以看到父母之心難違;從失去親人悲痛的難忍性,可以看到親緣之情亦難違;從黨對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高度負責性,我們深知黨心民心更不可違。因此,抓好安全生產工作是每一個管理人員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個企業搞好安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抓好安全生產工作必須從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作為基本出發點,看待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企業的各級管理人員要抓好制度的教育和落實,使廣大員工懂得安全生產管理規章制度是用多少人的鮮血和生命及沉痛教訓寫成的,按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運作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的養育之恩,珍惜家人和兒女的情感。教育員工自覺用規章制度規范自己的行為,把自覺執行規章制度變成大家的自覺行為。落實安全生產規章制度,規范人的行為要狠抓一個「嚴」字,要「嚴」字當頭,要嚴制度、嚴標准、嚴明勞動紀律。特別是對那些日常違章人員,在對其做到教育的基礎上,利用教育、經濟重罰、更換崗位等措施,督促本人增強安全意識和抓好安全生產的自覺性。
二、加強安全教育培訓
加強安全教育培訓,是確保企業生產安全的重要舉措,也是培育安全生產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發生,除了員工安全意識淡薄是其根源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員工的自覺安全行為規范缺失、自我防範能力不強。應加強安全教育培訓,堅持重安全意識、重安全規程、重安全行為規范、重細節養成;應以安全意識教育為先,以提高安全技能為重,以養成安全生產行為規范為目的;培養員工的安全行為規范,全面提升安全防範技能,確保安全生產。生產一線是企業安全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一是要源頭參與,對於企業涉及到保障職工安全與健康內容的制度、規定,要依法規范、強化責任,加大監督檢查力度。二是要立足班組,提高職工自保互控能力。班組是企業的「細胞」,是安全生產最直接的承擔者和參與者。要夯實班組安全基礎,一方面要加強職工的安全知識培訓,提高職工應變能力和安全技能,以適應崗位工作要求。另一方面要建立班組自保互控體系,以自保為主,互控為輔,不斷增強職工保安全、反違章的內在驅動力。三是要突出重點,強化安全生產專項檢查。圍繞安全重點開展專項監督檢查。採取定期檢查、突擊檢查、巡迴檢查和跟蹤追查等方法,增強監督檢查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重大危險源和重大事故隱患,及時下達通知書,建立安全檔案,追蹤整改。嚴格按照「四不放過」的原則處理事故。
三、實施預防型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安全生產管理長效機制
安全投資不是現時的消費,而是一種有效的長期投資。它能促使企業實現管理資源優化與整合,達到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效率和增創經濟效益的目的。預防型安全管理作為安全管理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現代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發展需要,只有將預防工作做好,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才能有效地預防各種安全問題的發生,而不是等到安全事故發生,造成損失後,再做事後分析和善後處理。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始終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指導思想,從戰略管理的高度,進行科學的安全管理規劃,確立安全目標,制訂安全計劃,並認真組織實施;二是要對安全問題時刻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和警惕性,密切注意各種安全動態,採取預先防範的有效措施,對可能發生的危險進行預測和評估,以確定危險的級別,進行分級管理,及時發現和消除安全隱患,預防和遏制可能發生的安全問題,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三是要加強安全生產管理隊伍的建設,提高實施預防型安全管理的組織協調與實務操作的能力;
注重和講求制度「硬管理」和文化「軟管理」的有機結合,既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需要,更是建立長效安全管理機制的需要。一方面是制度「硬管理」。通過健全與完善有關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責任制度》、《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安全設備與設施管理制度》、《防範檢查制度》、《突發事件處理程序》、《缺陷管理制度》等,從制度上規范安全生產管理,明確與落實安全管理工作職責,實現安全生產制度化與規范化。另一方面是文化「軟管理」。我們知道,企業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必須依靠嚴格的規章制度。但是,管理制度再嚴密也不可能包羅萬象,制度管理的強制性往往使得員工在形式上服從,而不能贏得員工的心,這也是不少安全制度流於形式,難以貫徹落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過文化「軟管理」,促使員工認同企業使命、企業精神、價值觀,從而理解和執行各級管理者的決策和指令,自覺地按企業的整體戰略目標和制度要求來調節和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達到統一思想,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建立安全生產管理長效機制。
總之,安全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真正做到領導重視,措施落實、考核到位,嚴格獎懲兌現,不斷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才能確保安全生產。從而形成安全工作上下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促進安全生產工作的穩步健康發展。

『陸』 安全科學與工程和管理科學與工程

管理科學抄與工程是綜合運用襲系統科學、管理科學、數學、經濟和行為科學及工程方法,結合信息技術研究解決社會、經濟、工程等方面的管理問題的一門學科。這一學科是我國管理學門類中唯一按一級學科招生的學科,覆蓋面廣,包含了資源優化管理、公共工程組織與管理、不確定性決策研究和項目管理等眾多研究領域,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可以網上搜一下打個電話問問

『柒』 一般安全管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有什麼

事故致因理論、軌跡交叉論、海因里希法則;
方法就是預防為主,可開展安全生產標准化,裡面對企業安全管理提出了具體可行的量化標准。

『捌』 科學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最好境界

科學管理 (Scientific Management),由F .W .泰羅提出,又名古典管理理論、傳統管理理論。科學管理概括為:科學,而不是單憑經驗辦事;和諧 ,而不是合作;合作,而不是個人主義;以最大限度的產出 ,取代有限的產出,每人都發揮最大的工作效率,獲得最大的成功,就是用高效率的生產方式代替低成本的生產方式,以加強勞動力成本控制。

1目標編輯
提高勞動生產率

2基本原則編輯

科學管理原理
①對人的勞動的每種要素規定一種科學的方法;用以代替陳舊的憑經驗管理的方法。
②科學地挑選工人,然後進行訓練、教育,發展他們的技能。
③與工人合作,保證所有工作都能按已發展起來的科學原則來進行。
④在管理和工人之間,工作的分配和責任的分擔幾乎是均等的,管理者當局把自己比工人更勝任的各種工作都承攬下來。

3思想精要編輯
泰勒對科學管理作了這樣的定義,他說:「諸種要素——不是個別要素的結合,構成了科學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學,不是單憑經驗的方法。協調,不是不和別人合作,不是個人主義。最高的產量,取代有限的產量。發揮每個人最高的效率,實現最大的富裕。」這個定義,既闡明了科學管理的真正內涵,又綜合反映了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
標准化原理
泰勒認為,科學管理是過去曾存在的多種要素的結合。他把老的知識收集起來加以分析組合並歸類成規律和條例,於是構成了一種科學。工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潛力是非常大的,人的潛力不會自動跑出來,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這種潛力呢?方法就是把工人多年積累的經驗知識和傳統的技巧歸納整理並結合起來,然後進行分析比較,從中找出其具有共性和規律性的東西,然後利用上述原理將其標准化,這樣就形成了科學的方法。用這一方法對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勞動和休息的時間進行合理搭配,同時對機器安排、環境因素等進行改進,消除種種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結合起來,這就形成一種最好的方法。
泰勒還進一步指出,管理人員的首要責任就是把過去工人自己通過長期實踐積累的大量的傳統知識、技能和訣竅集中起來,並主動把這些傳統的經驗收集起來、記錄下來、編成表格,然後將它們概括為規律和守則,有些甚至概括為數學公式,然後將這些規律、守則、公式在全廠實行。在經驗管理的情況下,對工人在勞動中使用什麼樣的工具、怎樣操作機器,缺乏科學研究,沒有統一標准,而只是憑師傅教徒弟的傳授或個人在實際中摸索。泰勒認為,在科學管理的情況下,要想用科學知識代替個人經驗,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實行工具標准化、操作標准化、勞動動作標准化、勞動環境標准化等標准化管理。這是因為,只有實行標准化,才能使工人使用更有效的工具,採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只有實現標准化,才能使工人在標准設備、標准條件下工作,才能對其工作成績進行公正合理的衡量。
要讓每個人都用正確的方法作業,對工人操作的每一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代替傳統的經驗方法。為此應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許多動作,並繼而把動作細分為動素,即動作是由哪幾個動作要素所組成的,然後再研究每項動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去掉那些不合理的動作要素,並對保留下來的必要成分,依據經濟合理的原則,加以改進和合並,以形成標準的作業方法。在動作分解與作業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觀察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項動作所需要的時間,考慮到滿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時間和不可避免的情況而耽誤的時間,為標准作業的方法制定標準的作業時間,以便確定工人的勞動定額,即一天合理的工作量。
泰勒不僅提出了實行標准化的主張,而且也為標准化的制定進行了積極的試驗。在搬運生鐵的試驗中,泰勒得出一個適合做搬運工作的工人,在正常情況下,一天至少可搬47.5噸鐵塊的結論;在鏟具試驗中,他得出鐵鍬每次鏟物在重21磅時,勞動效率最高的結論;在長達26年的金屬切削試驗中,他得出影響切割速度的12個變數及其反映它們之間相關關系的數學公式等,為工作標准化、工具標准化和操作標准化的制定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所以,泰勒認為標准化對勞資雙方都是有利的,不僅每個工人的產量大大增加,工作質量大為提高,得到更高的工資,而且使工人建立一種用科學的工作方法,使公司獲得更多的利潤。
工作定額原理
在當時美國的企業中,由於普遍實行經驗管理,由此造成一個突出的矛盾,就是資本家不知道工人一天到底能幹多少活,但總嫌工人幹活少,拿工資多,於是就往往通過延長勞動時間、增加勞動強度來加重對工人的剝削。而工人,也不確切知道自己一天到底能幹多少活,但總認為自己幹活多,拿工資少。當資本家加重對工人的剝削,工人就用「磨洋工」消極對抗,這樣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當然不會高。
泰勒認為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為了改善工作表現,他提出:
(1)企業要設立一個專門制定定額的部門或機構,這樣的機構不但在管理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經濟上也是合算的。
(2)要制定出有科學依據的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就必須通過各種試驗和測量,進行勞動動作研究和工作研究。其方法是選擇合適且技術熟練的工人;研究這些人在工作中使用的基本操作或動作的精確序列,以及每個人所使用的工具;用秒錶記錄每一基本動作所需時間,加上必要的休息時間和延誤時間,找出做每一步工作的最快方法;消除所有錯誤動作、緩慢動作和無效動作;將最快最好的動作和最佳工具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序列,從而確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勞動定額。
(3)根據定額完成情況,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使工人的貢獻大小與工資高低緊密掛鉤。
在制定工作定額時,泰勒是以「第一流的工人在不損害其健康的情況下,維護較長年限的速度」為標准,這種速度不是以突擊活動或持續緊張為基礎,而是以工人能長期維持的正常速度為基礎。通過對個人作業的詳細檢查,在確定做某件事的每一步操作和行動之後,泰勒能夠確定出完成某項工作的最佳時間。有了這種信息,管理者就可以判斷出工人是否幹得很出色。
挑選頭等工人
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為工作挑選頭等工人,既是泰勒在《科學管理原理》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他為企業的人事管理提出的一條重要原則。
泰勒指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則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適應,企業管理當局的責任在於為雇員找到最合適的工作,培訓他們成為第一流的工人,激勵他們盡最大的力量來工作。為了挖掘人的最大潛力,還必須做到人盡其才。因為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才能,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於做任何一項工作的,這和人的性格特點、個人特長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率,對某一項工作,必須找出最適宜干這項工作的人,同時還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最適宜於這項工作的人的最大潛力,才有可能達到最高效率。因此對任何一項工作必須要挑選出「第一流的工人」即頭等工人。然後再對第一流的人利用作業原理和時間原理進行動作優化,以使其達到最高效率。
對於第一流工人,泰勒是這樣說明的:「我認為那些能夠工作而不想工作的人不能成為我所說的『第一流的工人』。我曾試圖闡明每一種類型的工人都能找到某些工作,使他成為第一流的工人,除了那些完全能做這些工作而不願做的人。」所以泰勒指出,人具有不同的天賦和才能,只要工作合適,都能成為第一流的工人。而所謂「非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認為只是指那些體力或智力不適合他們工作的人,或那些雖然工作合適但不願努力工作的人。總之,泰勒所說的第一流的工人,就是指那些最適合又最願意干某種工作的人。所謂挑選第一流工人,就是指在企業人事管理中,要把合適的人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才能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樣,重活、體力活,讓力氣大的人干,而精細的活只有找細心的人來做。
對於如何使工人成為第一流工人,泰勒不同意傳統的由工人挑選工作,並根據各自的可能進行自我培訓的方法,而是提出管理人員要主動承擔這一責任,科學選擇並不斷地培訓工人。泰勒指出:「管理人員的責任是細致地研究每一個工人的性格、脾氣和工作表現,找出他們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發現每一個工人向前發展的可能性,並且逐步地系統地訓練,幫助和指導每個工人,為他們提供上進的機會。這樣,使工人在僱傭他的公司里,能擔任最高、最有興趣、最有利、最適合他們能力的工作。這種科學地選擇與培訓工人並不是一次性的行動,而是每年要進行的,是管理人員要不斷加以探討的課題。」在進行搬運生鐵的試驗後,泰勒指出:如今可以清楚的是,甚至在已知的最原始的工種上,也有一種科學。如果仔細挑選了最適宜於干這類活計的工人,而又發現了幹活的科學規律,仔細選出來的工人已培訓得能按照這種科學去幹活,那麼所得的結果必然會比那些在「積極性加刺激性」的計劃下工作的結果豐碩得多。可見,挑選第一流工人的原則,是對任何管理都普遍適用的原則。
計件工資制
在差別計件工資制提出之前,泰勒詳細研究了當時資本主義企業中所推行的工資制度,例如日工資制和一般計件工資制等,其中也包括對在他之前由美國管理學家亨利·湯提出的勞資雙方收益共享制度和弗雷德里克·哈爾西提出的工資加超產獎金的制度。經過分析,泰勒對這些工資方案的管理方式都不滿意。泰勒認為,現行工資制度所存在的共同缺陷,就是不能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不能滿足效率最高的原則。例如,實行日工資制,工資實際是按職務或崗位發放,這樣在同一職務和崗位上的人不免產生平均主義。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最有進取心的工人,不久也會發現努力工作對他沒有好處,最好的辦法是盡量減少做工而仍能保持他的地位」。這就不可避免地將大家的工作拖到中等以下的水平。又如在傳統的計件工資制中,雖然工人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多干多得,但超過一定范圍,資本家為了分享迅速生產帶來的利益,就要降低工資率。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工人努力工作,也只能獲得比原來計日工資略多一點的收入。這就容易導致這種情況:盡管管理者想千方百計地使工人增加產量,而工人則會控制工作速度,使他們的收入不超過某一個工資率。因為工人知道,一旦他們的工作速度超過了這個數量,計件工資遲早會降低。
於是,泰勒在1895年提出了一種具有很大刺激性的報酬制度——「差別工資制」方案。其主要內容是:
(1)設立專門的制定定額部門。這個部門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計件和工時的研究,進行科學的測量和計算,制定出一個標准制度,以確定合理的勞動定額和恰當的工資率,從而改變過去那種以估計和經驗為依據的方法。
(2)制定差別工資率。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額而採用不同的工資率。如果工人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定額,就按高的工資率付酬,以資鼓勵;如果工人的生產沒有達到定額就將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資率付給,並給以警告,如不改進,就要被解僱。例如,某項工作定額是10件,每件完成給0.1元。又規定該項工作完成定額工資率為125%,未完成定額率為80%,那麼,如果完成定額,就可得工資為10×0.1×125%=1.25(元);如未完成定額,例如哪怕完成了9件,也只能得工資為9×0.1×80%=0.72(元)。
(3)工資支付的對象是工人,而不是根據職位和工種,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工資盡可能地按他的技能和工作所付出的勞動來計算,而不是按他的職位來計算。其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現象,同時也是為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要對每個人在准時上班、出勤率、誠實、快捷、技能及准確程度方面做出系統和細微的記錄,然後根據這些記錄不斷調整他的工資。
泰勒為他所提出的差別計件工資制,總結了許多優點,其中最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有利於充分發揮個人積極性,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能夠真正實現「高工資和低勞動成本」。
第二,由於制定計件工資制與日工資率是經過正確觀察和科學測定的,又能真正做到多勞多得,因此這種制度就能更加公平地對待工人。
第三,能夠迅速地清除所有低能的工人,吸收適合的工人來工作。因為只有真正好的工人,才能做到又快又准確,可以取得高工資率。泰勒認為這是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最大的優點。
為此,泰勒在總結差別計件工資制實施情況時說:「制度(差別計件工資制)對工人士氣影響的效果是顯著的。當工人們感覺受到公正的待遇時,就會更加英勇、更加坦率和更加誠實,他們會更加愉快地工作,在工人之間和工人與僱主之間建立互相幫助的關系。」
勞資合作
泰勒在《科學管理原理》一書中指出:「資方和工人的緊密、組織和個人之間的合作,是現代科學或責任管理的精髓。」他認為,沒有勞資雙方的密切合作,任何科學管理的制度和方法都難以實施,難以發揮作用。
那麼,怎樣才能實現勞資雙方的密切合作呢?泰勒指出,必須使勞資雙方實行「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和「觀念上的偉大轉變」。泰勒在《在美國國會的證詞》中指出:「科學管理不是任何一種效率措施,不是一種取得效率的措施;也不是一批或一組取得效率的措施;它不是一種新的成本核算制度;它不是一種新的工資制度;它不是一種計件工資制度;它不是一種分紅制度;它不是一種獎金制度;它不是一種報酬職工的方式;它不是時間研究;它不是動作研究……我相信它們,但我強調指出這些措施都不是科學管理,它們是科學管理的有用附件,因而也是其他管理的有用附件。」
泰勒進一步宣稱,「科學管理在實質上包含著要求在任何一個具體機構或工業中工作的工人進行一場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們在對待工作、同伴和僱主的義務上進行一種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學管理也要求管理部門的人——工長、監工、企業所有人,董事會——進行一場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們在對管理部門的同事、對他們的工人和所有日常問題的責任上進行一場全面的心理革命。沒有雙方的這種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學管理就不能存在」;「在科學管理中,勞資雙方在思想上要發生的大革命就是:雙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餘分配上,不再把盈餘分配看做最重要的事情。他們將注意力轉向增加盈餘的數量上,使盈餘增加到使如何分配盈餘的爭論成為不必要。他們將會明白,當他們停止互相對抗,轉為向一個方面並肩前進時,他們的共同努力所創造出來的盈利會大得驚人。他們會懂得,當他們用友誼合作、互相幫助來代替敵對情緒時,通過共同努力,就能創造出比過去大得多的盈餘。」
也就是說,要使勞資雙方進行密切合作,關鍵不在於制定什麼制度和方法,而是要實行勞資雙方在思想和觀念上的根本轉變。如果勞資雙方都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上。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不僅工人可以多拿工資,而且資本家也可以多拿利潤,從而可以實現雙方「最大限度的富裕」。
例如,在鐵鍬試驗中,每個工人每天的平均搬運量從原來的16噸提高到59噸;工人每日的工資從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而每噸的搬運費從7.5美分降到3.3美分,對僱主來說,關心的是成本的降低;而工人關心的則是工資的提高,所以泰勒認為這就是勞資雙方進行「精神革命」,從事合作的基礎。
建立專門計劃層
泰勒指出:「在老體制下,所有工作程序都由工人憑他個人或師傅的經驗去干,工作效率由工人自己決定;」由於這與工人的熟練程度和個人的心態有關,即使工人能十分適應科學數據的使用,但要他同時在機器和寫字台上工作,實際是不可能的。泰勒深信這不是最高效率,必須用科學的方法來改變。為此,泰勒主張:「由資方按科學規律去辦事,要均分資方和工人之間的工作和職責」,要把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並在企業設立專門的計劃機構。泰勒在《工廠管理》一書中為專門設立的計劃部門規定了17項主要負責的工作,包括企業生產管理、設備管理、庫存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技術管理、勞動管理、營銷管理等各個方面。所以,泰勒所謂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實際是把管理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所謂設置專門的計劃部門,實際是設置專門的管理部門;所謂「均分資方和工人之間的工作和職責」,實際是說讓資方承擔管理職責,讓工人承擔執行職責。這也就進一步明確廠資方與工人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
泰勒把計劃的職能和執行的職能分開,改變了憑經驗工作的方法,而代之以科學的工作方法,即找出標准,制定標准,然後按標准辦事。要確保管理任務的完成,應由專門的計劃部門來承擔找出和制定標準的工作。
具體說來,計劃部門要從事全部的計劃工作並對工人發布命令,其主要任務是:(1)進行調查研究並以此作為確定定額和操作方法的依據。(2)制定有科學依據的定額和標准化的操作方法和工具。(3)擬訂計劃並發布指令和命令。(4)把標准和實際情況進行比較,以便進行有效的控制等工作。在現場,工人或工頭則從事執行的職能,按照計劃部門制定的操作方法的指示,使用規定的標准工具,從事實際操作,不能自作主張、自行其是。泰勒的這種管理方法使得管理思想的發展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將分工理論進一步拓展到管理領域。
職能工長制
泰勒不但提出將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而且還提出必須廢除當時企業中軍隊式的組織而代之以「職能式」的組織,實行「職能式的管理」。
泰勒認為在軍隊式組織的企業里,工業機構的指令是從經理經過廠長、車間主任、工段長、班組長而傳達到工人。在這種企業里,工段長和班組長的責任是復雜的,需要相當的專門知識和各種天賦的才能,所以只有本來就具有非常素質並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勝任。泰勒列舉了在傳統組織下作為一個工段長應具有的幾種素質,即教育、專門知識或技術知識、機智、充沛的精力、毅力、誠實、判斷力或常識、良好的健康情況等。但是每一個工長不可能同時具備這9種素質。但為了事先規定好工人的全部作業過程,必須使指導工人幹活的工長具有特殊的素質。因此,為了使工長職能有效地發揮,就要進行更進一步細分,使每個工長只承擔一種管理的職能,為此,泰勒設計出8種職能工長,來代替原來的一個工長。這8個工長4個在車間、4個在計劃部門,在其職責范圍內,每個工長可以直接向工人發布命令。在這種情況下,工人不再聽一個工長的指揮,而是每天從8個不同頭頭那裡接受指示和幫助。
泰勒的職能工長制是根據工人的具體操作過程進一步對分工進行細化而形成的。他認為這種職能工長制度有三個優點:(1)每個職能工長只承擔某項職能,職責單一,對管理者培訓花費的時間較少,有利於發揮每個人的專長。(2)管理人員的職能明確,容易提高效率。(3)由於作業計劃由計劃部門擬訂,工具和作業方法標准化,車間現場工長只負責現場指揮與監督,因此非熟練技術的工人也可以從事較復雜的工作,從而降低了整個企業的生產費用。
盡管泰勒認為職能工長制有許多優點,但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這種單純「職能型」的組織結構容易形成多頭領導,造成管理混亂。所以,泰勒的這一設想雖然對以後職能部門的建立和管理職能的專業化有較大的影響,但並未真正實行。
例外原則
所謂例外原則,就是指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把一般日常事務授權給下屬管理人員,而自己保留對例外的事項一般也是重要事項的決策權和控制權,這種例外的原則至今仍然是管理中極為重要的原則之一。
泰勒認為,規模較大的企業不能只依據職能原則來組織和管理,而必須應用例外原則。所謂例外原則,是指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把一般的日常事務授權給下級管理人員去負責處理,而自己只保留對例外事項、重要事項的決策和監督權,如重大的企業戰略問題和重要的人員更替問題等。泰勒在《工廠管理》一書中曾指出:「經理只接受有關超常規或標準的所有例外情況的、特別好和特別壞的例外情況、概括性的、壓縮的及比較的報告,以便使他得以有時間考慮大政方針並研究他手下的重要人員的性格和合適性。」
泰勒提出的這種以例外原則為依據的管理控制方式,後來發展為管理上授權原則、分權化原則和實行事業部制等管理體制。

4管理工具編輯
①在自然科學的方法協助下優化勞動執行
②完全徹底的勞動分工(勞動過程原子化)
③嚴格區分領導和執行職能活動
④通過古典組織理論進行補充,首先是強調給與任務的一致性原則
⑤發展和升級員工的特別的、特定職能活動的才能資格
⑥引入業績相關的薪酬
⑦業績來自才能資格和勞動條件

5主要內容編輯
①通過科學的觀察、記錄和分析,致力於「時間動作研究」,探討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最佳方法,制定出合理的日工作量。
②挑選和培訓一流的工人。所謂一流的工人,是指適合某種工作並且願意努力工作的工人。
③要使工人掌握標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標准化的工具、機器和材料,在標准化的工作環境中操作。
④採用刺激性的工資報酬制度激勵工人努力工作。這主要通過制定合理的工作定額,實行差別計件制:完成任務正常報酬,未達到標准低酬,超標准高酬,根據工作表現衡量等基本措施實現。
⑤工人和僱主兩方面都應當來一次「精神革命」。雙方合作,共同致力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把「蛋糕」做大,即使不改變分配的比例也同時有利於雙方。勞資雙方應變對立為合作,共同為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努力。
⑥把計劃職能和執行職能分開,以科學工作方法取代經驗工作方法。
⑦實行職能工長制。一個工長負責一方面的職能管理工作,細化生產過程管理。
⑧管理控制中實行例外原則。即日常事務授權部下負責,管理人員只對例外事項或重大事項保留處置權。[1]

6貢獻編輯
① 在歷史上第一次使管理從經驗上升為科學。泰勒科學管理的最大貢獻在於泰勒所提倡的在管理中運用科學方法和他本人的科學實踐精神。泰勒科學管理的精髓是用精確的調查研究和科學知識來代替個人的判斷、意見和經驗。
泰勒在進行科學管理的研究時以及在推行他的科學管理的過程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有來自工人階層的,也有來自於僱主們的。但泰勒沒有屈服,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為科學管理獻出了自己的畢生精力。
② 講求效率的優化思想和調查研究的科學方法。泰勒理論的核心是尋求最佳工作方法,追求最高生產效率。泰勒和他的同事創造和發展了一系列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的技術和方法。如時間與動作研究技術和差別計件工資制等。這些技術和方法不僅是過去,而且也是近代合理組織生產的基礎。
科學管理與傳統管理相比,一個靠科學地制定操作規程和改進管理,另一個靠拼體力和時間;一個靠金錢刺激,另一個靠飢餓政策。從這幾點看,科學管理有了很大的進步。

7局限編輯
①泰勒對工人的看法是錯誤的。他認為工人的主要動機是經濟的,工人最關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錢收入,即堅持「經濟人」的假設。他還認為工人只有單獨勞動才能好好乾,集體的鼓勵通常是無效的。
② 「泰勒制」僅解決了個別具體工作的作業效率問題,而沒有解決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如何經營和管理的問題。

8其他貢獻編輯
①吉爾布雷斯夫婦在動作研究與工作簡化方面有重大突破,設計出動作分類體系;
②H.L.甘特發明了線條圖,用來編製作業計劃和控制生產進度;
③埃默森提倡效率原則,還制訂了標准成本;
④法約爾提出了管理五職能等14條原則;
⑤亨利福特於1914-1920創立了汽車工業的流水生產線;
⑥路易斯布蘭代斯提出了「科學管理」的名稱;
⑦莫里斯庫科把科學管理原理應用於大學管理和市政管理,並主張管理要「人情化」。

9批評評論編輯
①把人分開的「兩類模型」,把人分為「決策者或決定因素」和其他的「執行的可操縱的物件」,把後者放在與生產手段和原材料同一個層面上。
②人的社會特性和他的需求與期望可能有利於最高可能的勞動生產率,但是被忽略了。
③中心前提「工作任務的相似性和重復性」在新的生產和服務概念中不再符合了。
④ 沒有根本的認清工人與僱主的被剝削與剝削的關系。

10經典案例編輯
福特汽車公司之所以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與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推行科學管理是分不開的。1910年,福特開始在高地公園新廠進行工廠自動化實驗。他率領一群高效率的專家,檢討裝配線上的每一個環節,試驗各種方法,以求提高生產力。而他最重要的突破就是利用甘特圖表進行計劃控制.創造了世界第一條汽車裝配流水線,實現了機械化的大工業,大幅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出現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資和高利潤的局面。1914年,福特宣布8小時日工資為5美元(取代了9小時2.34美元的工資標准),這個報酬是當時技術工人正常工資的兩倍。福特想:這樣,製造汽車的工人就能夠成為汽車的擁有者了。5美元一個工作日的消息一公布,大約有數萬人不顧冰冷刺骨的天氣,涌到福特的海蘭公園製造廠申請工作。亨利·福特開創了一個新時代,他獨特的汽車生產線和為大眾服務的經營理念一方面給自己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另一方面也改變了美國人的消費觀念,從此,美國成了汽車的王國。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