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科學教案服戰

科學教案服戰

發布時間: 2021-03-20 04:53:50

❶ 如何指導幼兒科學教學活動

如何指導幼兒科學教學活動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幼兒身心發展的必然需要,它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充分體現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幼兒來說,科學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動詞。
科學教育既包括自然與人類世界的知識,又包括發現該知識的技巧,還是包括認知態度和價值觀。 「科學是一種思考,一種獲取新知識的方法,一種正確的對待周圍世界的態度」。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究竟應該教些什麼,又該怎樣教呢?現代科學教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有哪些變化?又有哪些方法和策略?
一、幼兒科學教育的任務
1.釋放兒童內在的探究力量。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應立足於幼兒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其首要目標是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慾,挖掘幼兒的潛在能力,培養幼兒關心周圍環境,關注自然、關注社會,幫助幼兒理解自然現象,初步理解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形成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例如:帶領幼兒認識小動物,並不只是讓幼兒記住動物的外型特徵、習性等客觀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與喂養觀察動物的過程中,讓他們懂得世界生物相伴聲相伴的關系,樹立關愛生命,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2.拓展幼兒的探究空間。科學教育帶領幼兒走進科學的殿堂,在教師的精心培育下感受科學知識的神奇,體驗科學的創造的快樂。它是幫幼兒造一條漫遊世界的飛機,而不是造一間嚴格控制的實驗室。
幼兒園是航空母艦,真正的駕駛員不是教師,而是幼兒自己。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源於幼兒的生活經驗,科學教育要體現趣味性、啟蒙性,融合性。提供幼兒一些淺顯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知識,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索慾望。
開展科學教育活動能使幼兒對科學現象感興趣,敢於探索,形成初步的科學概念,學會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分享經驗。
3.培養幼兒的完美人格。科學教育強調對幼兒完美人格的培養,在活動中形成幼兒實事求是、尊重他人、關注周圍環境、熱愛生活的良好品格。兒童對世界的認知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科學教育應結合幼兒年齡特點,選擇幼兒能夠接受和理解的內容,不破壞幼兒對於客觀世界的美好嚮往。
科學教育強調兒童是生活的主人,參與可能的生活事件策劃與操作實施。某幼兒園改造戶外場地鋪設石頭俑路,把鋪設石頭路面的任務交給中班小朋友。於是,小朋友們精心挑選石頭,設計花紋,每天派出一個小組小心地排序擺放,大家出現了從未有過的認真與專注。
經過幾天(每天40分鍾)的努力,路面終於鋪好了了,成功的喜悅包圍了每一個人,在蛹路盡頭,小朋友擺上了「中二班」三個大字,說等自己當了爸爸媽媽後要帶自己的孩子來看自己鋪的路。
整個活動培養了幼兒關注環境的積極性,發展了幼兒設計能力、排序能力、合作能力,培養了幼兒自信與集體觀念,給幼兒創造了良好的鍛煉機會,對幼兒一生都有深遠的影響。
二、科學教育的目標與內容
科學教育教什麼?科學教育的主題從哪裡來,目標如何制定,內容又該如何選擇?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一)明確科學教育對象——科學教育主題如何確定
1.幼兒的興趣與經驗是主題確定的前提條件。幼兒教育的對象是幼兒,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反映幼兒周圍生活的現象,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遇物而思,遇思而誨,在選擇科學活動的主題時,要注意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
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新奇的,但又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新穎,脫離幼兒的年齡特點。
2.選擇常見的幼兒能理解的科學經驗。幼兒的興趣愛好更是多種多樣,因而科學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但是,其主題必須是最基本的,有多種探索可能的,有代表性的。如:「生活中有彈性的物體」,「怎樣讓物體轉起來」,「生活中的工具」,「陽光下的影子」等。
3.選擇適宜幼兒群體探究的學習內容。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科學活動,我們要選擇適合教師組織開展,絕大多數幼兒感興趣的,且適宜集體或小組幼兒共同探索的,有經驗共享價值的活動。
而對於那些內容雖然很有價值,但不適宜集體探究的,則可以建議家長在家進行。如:幼兒喜歡每天晚上觀察星空,即使是寄宿幼兒園也不能每天做到。但可以讓這名幼兒將他畫的「春、夏、秋、冬」星空的變化貼在班裡,和大家分享。
(二)明確科學教育實質——科學教育目標怎樣定。活動目標是科學教育總目標的具體化。目標的確定既要考慮學前教育大綱要對幼兒發展的總要求,又要兼顧幼兒的興趣愛好;既要考慮幼兒相關經驗的調動,又要能夠發展幼兒的認識與思維水平,提升幼兒的能力;既要考慮幼兒的能力技能發展,又要兼顧幼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科學探索慾望、科學操作能力為出發點。
1.具體明確,能體現學習後達到的效果。指向一次預成性活動的目標要能夠體現學習後達到的效果,能夠通過幼兒的外在行為表現對目標達成度加以測量。
如:認識沙漠動物的主題,淺層目標是「認識常見沙漠動物的明顯外型特徵」;中層目標是「認識了解沙漠動物的外型特徵與生活習性,培養幼兒對沙漠動物的興趣」,而深層目標則「培養幼兒對其它沙漠動物的探究興趣,認識沙漠動物的特有特點與環境的之間的關系。」
2.根據的教育內容的特點,有所側重。幼兒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滿足幼兒的探索興趣和願望,每一次的科學教育目標要結合具體內容而有不同能力發展的側重點。如:「常青樹與落葉樹的不同」側重點在於觀察與分析能力的培養,培養幼兒對大自然的興趣,而「辨別生熟雞蛋」的則在於操作探索的培養,培養幼兒日常生活中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3.體現科學教育的長遠性。科學教育的總目標是開發幼兒的科學潛能,使幼兒能夠主動建構知識,促進幼兒認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每一個科學教育活動的目標都既要有的認知操作技能的目標,又要體現科學教育在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長遠價值。
4.目標要根據活動過程需要體現靈活性。科學教育目標是為幼兒科學活動過程服務的,因此科學活動要結合幼兒的學習興趣靈活調整,以適應幼兒發展水平與興趣愛好。有時是局部調整,有時是完全推翻原有目標,重新設立新目標。
三、幼兒園科學教育的指導策略
(一)不同環節的指導重點
幼兒的科學教育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面向全體幼兒,給幼兒充分的主動學習機會的活動。既要強調幼兒的主題地位,又要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為幼兒的主動學習提供了機會與條件。那麼,在科學活動的不同階段,教師的指導重點有什麼變化呢?
1.初始階段:提出挑戰任務,引起幼兒的探索動機。明確提出任務。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首先要引起幼兒探索動機。可以以任務形式提出問題,如:「我們前些天製作了風車,那麼現在有什麼辦法能夠不動風車又能使風車轉起來呢?」 游戲操作活動中引出任務。可以讓幼兒操作玩具或游戲材料,在操作過程中引出任務。
如:先讓幼兒玩各種電動玩具,但電動玩具中不裝電池,從而引出怎樣使電動玩具動起來,電池的作用的主題。在已有發現中提出新任務。對於個別幼兒的新發現,教師可以向全班幼兒介紹他們的發現並提出新的任務。
2.活動過程中——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素養活動的首要任務是使幼兒學會探索的思路和方法,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習他人的經驗,學會總結交流經驗。
幫助幼兒提出假設;活動的任務確定以後,教師應帶領幼兒設想自己的假設,共同討論、交流探索計劃,通過別人的計劃完善自己的計劃,聽取別人的意見。引導幼兒大膽嘗試: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教師要選擇時機,提出發散性問題與聚合性問題幫助幼兒理清思路,明確探究方向。3.活動結束——引導幼兒總結經驗。在活動結束後,教師應引導幼兒總結活動中的做法,思考成功的經驗與失敗的教訓,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從別人的做法中得到啟示。
語言描述法:集體或小組交流自己的做法,教師引導幼兒自我評價。
過程演示法:幼兒演示說明探索過程,與大家分享經驗。
作品展示法:幼兒可以隨時展示自己在幼兒園、家中的實驗結果記錄,繪畫作品,照片等,可以放在展示欄中,也可以裝訂成冊和大家分享。
經驗提升法:教師根據幼兒的成果交流,拓展幼兒的認識,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引起幼兒更深入的思考,更廣泛的探究。
科學活動計劃沒有統一的模式,計劃的指定是為了提高活動效率。幼兒園在改革初期,總在是先寫計劃還是後寫計劃;祥寫還是略寫;是寫計劃還是寫反思;是提前備一周的還是一天壓著一天寫等問題上爭論不休。
其實,計劃是為實踐服務的,預成計劃的優劣關鍵要看計劃能不能指導實踐。反思調整計劃的能力應引起重視,它是伴隨教育過程始終的隱性教育能力,存在與教師對幼兒的興趣點的觀察、把握中;對幼兒討論與爭辯的引導中……
這種隱性教育能力在活動前無法准確預料,但卻是教師高水平教育能力的體現,且在促進幼兒的發展方面具有價值。
(二)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
1.提供直接經驗——引發探索興趣。幼兒天生好奇,愛用各種感官去探索周圍世界。因此,可以通過提供大量直接經驗,滿足其好奇心,親身去體驗、挖掘答案。
隨機性活動:直接觀察平台上的出氣孔;下雨前小動物的變化;立交橋是怎樣長長的;下水道的水哪裡去了……
生成性活動:盡量在現象發生的現場進行。如:某幼兒園的幼兒發現教室里有一個光環,教師和幼兒一起找光環從哪裡來的,原來是教師手錶的反光,從而引出一個系列活動「光與影兒」。
預成性活動:根據幼兒生活經驗刻意計劃的活動。如:種子發芽、磁鐵的吸引力、水中的沉浮、我們的小腳丫等。
2.善用隨機經驗——形成探索助力。科學是幼兒每日經驗的一部分,每天發生的隨機經驗對幼兒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義、最具體、最容易了解的,也是最不容易忘懷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導,也容易成為過眼煙雲,不會產生任何學習效果。
如:春天來了,幼兒發現空中飛著許多柳絮,於是教師和大家一起玩捉柳絮的游戲,游戲過後引導幼兒思考:柳絮從那裡來的?它到底是什麼東西?有那些好處?有什麼不好?怎樣避免讓它破壞環境,你能給政府出個主意嗎?
3.製作游戲玩具——滿足探索需要。物質材料指的是由教師設計和提供給兒童的操作材料和製作材料,它也是兒童學科學的環境要素之一。
學前兒童學科學是通過物質材料的輔助,在操作中進行的。無論是集體的正規性科學活動,還是兒童自由選擇的非正規性科學活動;無論是科學探索和發現活動,還是科技製作活動,都離不開物質材料的提供。
兒童科學經驗的獲得,有賴於物質材料的提供。如果沒有可供兒童直接操作的物質材料,只是單純地聽教師的講解或演示,兒童就不可能獲取相關的科學經驗,僅在頭腦中留下一些模糊的記憶。兒童對操作物質材料的興趣,若引導得當,就能轉化為學科學的興趣。因為在操作物質材料的活動中,兒童不僅滿足了動手的慾望,還能夠有所發現,或者得到一個成功的結果,這些更強化了他們對於科學活動的興趣,成為激發他們學科學的動力。
4.強化程序能力——培養學習方法。培養幼兒的程序能力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包括觀察、推理、預測、實驗、溝通五方面。
觀察是用感官獲取信息的直接方法,是最基本的科學程序能力,觀察的過程可能會涉及分類、排序、比較、測量、空間關系等問題。
教師要盡量讓幼兒運用這些能力,鼓勵幼兒對將要發生的事情進行預測,對目前現象提出形成之原因,預想未來的狀態,根據觀察的現象試著提出合理的解釋,將幼兒的科學經驗整合起來,幫助幼兒超越從「發生了什麼事」到「這是怎麼來的」這一思維進展過程。
在幼兒探索過程中的溝通是最容易被忽視、也是最為重要的科學能力,科學家就是用口頭、書面、肢體、文字、圖表、公式來溝通他們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師要鼓勵幼兒用各種方法溝通。
(河北省涿州市西城坊中心東城坊小學)

❷ 小班科學教案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起源編輯
其一

重陽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民俗活動:
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發展至今,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每年九月九也開始進入曬秋旺季,並舉辦隆重的曬秋節。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婺源賞秋拍攝。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2]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❸ 科學教育活動設計的什麼要求而設計的

教學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但基本要素有三:文本、學生和教學環節。文本是教與學的基本對象,必須扎扎實實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學習狀態、學習心理以及原有經驗都對學習產生影響;教學環節是將教育理念變為可以觸摸的教學現象和可以操作的教學行為的中介橋梁。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於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
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這樣一個描繪性公式: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激發學生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的導火索。設置懸念,激發興趣,這確實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秘方。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教師要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向知識奧秘探索的活動,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動,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有位老師講授《五彩池》,在解題之後問道:"五彩池在哪裡?誰能說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誰能說說為什麼池水是五彩的呢?"學生急於到文中尋找答案。這樣的學習活動就使學生學得自覺、主動。這個引言為這堂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學得輕松自如,學得興趣盎然。開端引趣的方式"設疑"以外,還有"謎語引趣"、"懸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們為什麼會"迷"呢?因為這里有競爭。如果直接參與競爭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興趣"之意。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如果你仔細觀察,學生在競爭中是非常活躍的,連後進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在朗讀課文時,讓學生比一比,誰讀得有感情,誰領會地深刻;在總結課文時,比一比誰的發言有創意。比賽的形式可以是以學生個體為競爭對手,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成為競爭對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語文課每次是作者介紹、時代背景、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總結寫作特點等等。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個新詞彙。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方式方法要盡量多一些,活一些。講述、讀書、討論交替進行,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才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開的花園到處能夠聞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嘗了醇香的美酒,充滿了醉意。學習的這種境界能使學習者產生無窮樂趣。教師要想方設法使每一堂課都有"新意"。講戲劇未嘗不可以演一演;講詩歌不妨舉行個朗誦會;范讀時不妨放一段錄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激趣的效果也是相當明顯的。有一次,我剛要講課,外面忽然雷聲大作,大雨夾著冰雹從天而降,學生都往外看。我看到大家無心聽課,靈機一動,就乾脆請同學們站起來,趴在窗戶上看雨景,隨即我說:"同學們,誰能一邊看雨景,一邊說出一些貼切的描寫雨景的詞句?"學生們高興極了,看看說說,邊看便說,課堂上妙語連珠,什麼電閃雷鳴、烏雲壓頂、傾盆大雨、雷聲隆隆……幾分鍾上了一堂精彩的口頭作文課。這樣即使學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滿足,又激起了他的表達慾望,口頭能力的培養水到渠成。
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於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並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二、教學策略的選擇要有利於幫助個體學習。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引導學生自我發展的教育是中國教育轉型時期對教育模式的一種探索,它以引導學生主體逐步按照社會方向學會自已教育自已、自己發展自已為核心。它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自我發展成為馬克思所說的具有人的類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它將建立起把服務祖國人民與實現自身價值相統一的教育機制。二是當前教學的主流是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主動發展"的內涵是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主體意識,有較高的成就動機;熱愛學習,求知慾強,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學會學習,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主動地規劃自己的學習任務和發展方向。三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是能思考、能活動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學生學得好壞取決於他們的主觀努力和能動作用。教育者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使受教育者知道應該怎麼學,都是為了使學生願意學、喜歡學、主動學。怎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第一,教師親和學生,學生爭做主人。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起始,教師首先必須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設情景,激發喚起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麼,讓學生一起訂一個所要達到的目標。當學生認識到自己既是學習活動中的一員,更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時,他就會把自己的學習行為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聯系起來,把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自己應積極參與的活動。學生主人意識越強,他的學習參與意識也就越強,越能克服種種障礙和阻力,去實現確定的目標,變"要我這樣學"為"我要這樣學",學生由被動變成主動,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師解放學生,學生勇於實踐。要讓學生成為主體,就要真正地解放學生,而不要用考試、作業壓學生,逼得學生在教師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來。課堂內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有時看起來很亂,但那是在討論問題,而不是打鬧。有時很安靜,那是在聽講,是在做題。教師管理井井有條,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該活的時候活得起來,該靜的時候控製得住。我們都知道,學習是一種由外在活動到內部吸收的過程。學習中的外化過程,是學生動口的過程,更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經過頭腦的加工,然後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演出來、做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學生通過實踐,藉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觀見之於客觀物質世界,使之在實踐中完成學習過程。有的教師總結出"五讓教學法":書本讓學生讀,見解讓學生講,"三點"(重點、難點、疑點)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找,總結讓學生寫。這是值得可取的。

第三,教師妙用非智,學生激活課堂。非智力因素是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徵的總稱。如果說,智力因素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工作系統,那麼非智力因素就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動力系統。在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對於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智力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把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放在首位,重點培養學生較高的學習動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頑強的學習意志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妙用肯定和獎勵的評價方法,能使課堂"活"起來。因為獎勵具有促進的力量,促進學生努力向前,讓學生發現自己學習上的進步,不斷獲得學習預期的滿足。其次,妙用競爭方法,也能使課堂教學"活"起來。因為適度的競爭有助於激發學習熱情。競賽可以採取自己和自己競賽的方法,即爭取今天的學習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別人比,只求自己的進步;也可以暗中選某一同學為目標,在學習上同他比賽;還可以採取集體競爭的方法,組成班與班、組與組的競爭,在競爭中激發互幫互學的團結協作精神,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競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樣能使課堂"活"起來。我們應該建立互尊互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校是滿足學生需要的最主要場所,學生到學校里學習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歸屬。(見裴姊娜:《發展性教學論》)。因此,教師要真誠地愛每一個學生,更不能歧視差生,班級要形成關心理解的親密和諧的關系,讓學生在班集體彼此尊重、共享快樂,從而真正滿足主體的最大需要。

第四,教師運用策略,學生實現目標。活動性策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也是常用的策略。所謂活動性策略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教學中的活動因素,創設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參與的課堂環境,開放的課外發展環境,使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主動參與、主動思考、積極探索。它是促使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目標的統一協調、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其核心是努力創設一種有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具體實施的方法有: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交流、辯論、競賽等,達成教學目標;組織學生通過實驗、製作、動手操作活動,嘗試錯誤和成功,進而完成學習任務;指導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認知活動,創新活動,各種內容的實踐活動,培養並發展個性特長。

三、教學策略的選擇要有利於幫助個體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首先,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學以思為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牛頓說:"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的話,那不是由於別的,而只是由於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學生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問是讀書的鑰匙,是思考的起點,是深鑽的體現。宋代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明人陳獻章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凡是學生都善於提問題,而學習差的同學往往提不出什麼問題,他們對學習不精心,囫圇吞棗,即使發問也不願深入的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當然好問也應有一定方法,也是需要培養的,好問不等於胡問瞎問。好問首先要問自己,要多給自己提幾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盲從,別人的答案究竟對不對,還要經過自己思考、鑒別。將別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對比一下,想一想自己與別人的差別,從而發現自己思維的毛病,學習人家思維的方法。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與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力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其次,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時機是很多的,可以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不少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後,大部分能解決問題,只要讓學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師稍加點撥即可,節約大量時間,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發展。對於實踐性較強的內容,要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而且要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進行,使學生互相幫助、促進、檢查。教師要投入到小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現,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也可以在練習的過程中展開"合作學習"。小學生的思維比較單一,題目形式稍有變化往往會影響解決問題方法的選擇,甚至失誤。設計一題多想,同一問題多種解決等,在學生獨立解決的基礎上,然後組織小組討論、辨別、交流,有利於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第三、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作為教師就是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大組的交互影響中使自己的個性的優勢得到充分發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用優勢去克服劣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現在列舉幾種例子:例一,發現別人,互相學習。一次做完課堂練習,我有意識地讓同學們互相學習,發現別人的優勢。我讓同學們下位子互相參觀試卷,然後寫出你認為練習做得最好的同學的名字。由於優勢原則被同學們理解了,發生了可喜的現象:學習差的學生寫了優生的名字;學習優的學生竟寫了差生的名字。他們都在找別人的閃光點。這樣的學習形式有利於同學之間的互相學習。例二,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在組織學生小組學習的基礎上,提倡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效果明顯優於單純的競爭。因為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的任務,同時要與其他組員密切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超過別的組。比如同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先解決,解決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決辦法,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例三,互改作業,重新認識。作業批改過去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的參與性不夠。其實我們應重視動員學生之間作業批改,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小組中的批改往往特別認真負責,要求特別嚴格,對於分歧的地方還會爭論得面紅耳赤,這樣,學生對所學知識作了再一次的認識,並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提高了認識水平,使課堂學習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當然,組織學生批改,內容要選擇,如果是開放性題目,會更有價值。當然教師要加強批改指導,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師的因素,學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課堂環境的因素等等,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❹ 教育科學出版社六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第一單元 機械和工具
第一課 使用工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機械指的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杠桿、滑輪、斜面等都是機械。簡單機械又被人們習慣地稱為工具。
過程與方法:常識在實踐中解決指定的科學問題(如拔圖釘、鐵釘和木螺釘),發現做同樣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並從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工具和機械可以幫助我們做一些事情,恰當地選用工具和機械可以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
【教學重點】選用不同工具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選擇不同工具解決問題的原因討論。
【教學准備】記錄表(學生);常用工具,剪刀、螺絲刀、開瓶器、羊角錘、小刀、鑷子、
老虎鉗(教師);釘有三個圖釘、2個鐵釘、兩個木螺絲釘的木板一塊。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個漂亮的窗花剪紙是用什麼工具製作出來的?(出示窗花剪紙)。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還能做些什麼事?(剪繩、剪指甲……)那麼錘子能幫助我們做哪些事情?(出示錘子)
二、我們用過什麼工具
1、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事情,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我們常用的工具(板書課題:使用工具)
2、你還知道哪些工具?他們能幫助我們做什麼事?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後把工具名稱和能做的事情填在書本P2表格內。比一比,哪些同學想地更多。
3、小組討論填表
工具名稱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稱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組匯報:請一個小組上台來介紹,並且可以使用老師講台上的工具做示範(提供工具)。
5、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工具的使用已經比較熟悉,並且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了。那麼下面就請大家來幫我解決一個問題。
三、選用什麼工具好
1、老師這里有釘有一些釘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釘子沖木板中取出來,請問我該選擇什麼樣的工具比較合適?
2)請小組內的同學先觀察一下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說說你選擇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組長領材料,組織小組成員開展實驗
3、全班交流:說說你們剛才選擇的工具是最合適的嗎?分組發言共同評論。
四、完成三項任務的工具選擇
1、請大家觀察P3的三幅圖,請你在右邊選擇最恰當的工具來完成這3項工作。
並且說說你選擇的理由。
2、油桶通過斜面推上車,比較省力;大石頭用撬棍當趕感去撬動比較省力;利用繩子和滑輪組成定滑輪可以很方面地將國旗掛到旗桿頂上。
3、教師小結:有一些很費力、很難做的事情,如果我們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讓我們做的更好。
4、 請大家看P3工具的定義,深入理解。
五、全課總結:對於簡單機械,我們還有什麼問題想研究?

第二課 杠桿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並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並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難點】對數據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准備】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台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台)哎,講台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麼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範用杠桿撬講台。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阻力點、用力點、支點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麼位置
5、在展台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並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學生自己體驗杠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讓我們用杠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麼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請同學上台來試一試,並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4、還有其他方法嗎 ?
5、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麼掛?那麼右邊又應該在什麼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並且把數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後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在什麼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麼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麼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第三課 杠桿類工具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杠桿。
【教學重點】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難點】找出不同杠桿的三個點和是否省力情況。
【教學准備】長竹筷、螺絲帽或其他重物、棉線或釣魚線、塑料盤(學生)。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畫有螺絲刀撬油漆桶、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教師)。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後在裡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合適)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並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找出三個點,然後進行比較)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准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後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麼 ?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並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麼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麼樣的工具是費力的?(請同學找出其中規律)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後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台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杠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麼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麼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請學生從杠桿的三點之間的關系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製作過程指導。(祥見教參P17~18)
3、指導學生用逐個放砝碼的方法在桿上畫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稱盤內放一個50克砝碼,然後使桿秤平衡,在桿上刻下刻度,放2個……)
4、玩一玩自己製作的桿秤。(稱一稱自己的鉛筆盒、書本等物體的重量)
五、課後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範,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生什麼變化?

第四課 輪軸的秘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夠省力,輪越大越省力;在軸上用力費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在大小差別更大的輪軸上掛重物的實驗分析,認識輪越大越省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了解輪軸在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研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輪軸作用和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難點】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教學准備】大螺絲刀1把、閥門式水龍頭一個;每組鉤碼1盒、2段棉線、1個鐵架台、1個大輪、1個小輪、一個軸(簡易機械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水龍頭是我們每家每戶都有的一種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請一位同學來擰開這個水龍頭;(出示閥門式水龍頭)出示水龍頭圖片,並指出軸、輪所在位置;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可以轉動的機械,叫做輪軸。
二、輪軸作用的研究
1、設計家在設計水龍頭的時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麼水龍頭上的輪有什麼作用呢?(學生嘗試回答)
2、請學生嘗試擰開去掉輪的水龍頭,然後說一說輪的作用。
3、用一個輪軸裝置來研究輪軸的作用。
實驗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輪和軸分別固定在一起,安裝在支架上,在輪和軸的凹槽內裝上棉線,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試試看,能發現什麼?
2)學生分組實驗並做好實驗記錄(書本P10),這里主要培養學生的協同分工能力。
4、小組成員匯報數據,並進行交流和思考,發現了什麼規律?(掛在輪上的鉤碼更少,證明在輪上用力能省力)
5、輪軸作用的運用(小游戲):猜猜勝者是誰?請幾對同學上台來進行游戲。
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柄,一個同學握住螺絲刀軸,2人按不同方向轉。
三、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剛才我們通過實驗和游戲了解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是比較省力,那麼如果軸固定不變,把輪換大些會怎麼樣呢?(請學生進行大膽推測)
2、示範操作實驗:把更大的輪和軸(不變)固定在一起,先在軸的棉線上掛3~5個鉤碼,然後請學生嘗試在輪上加鉤碼,使輪上的鉤碼剛好能拉起軸上的重物。
3、在小組內開展實驗活動,用不同大小的輪和軸進行實驗,並請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填入書本(P11)的表格內。
4、交流討論數據表,說說你是按什麼順序進行收集數據的?你發現了什麼規律?(按輪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實驗,然後進行對比;發現輪越大,越省力,輪越小,越費力的規律)
四、鞏固與應用
1、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說說它們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那些方便。
2、這些輪軸的作用是什麼?他們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方向盤、軲轆、門把手、扳手、牛頓盤)其中牛頓盤在旋轉時是擰軸,屬於費力的輪軸。

第五課 定滑輪和動滑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准備】鐵架台、滑輪、鉤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並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麼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旗桿頂部有一個輪子)
2、概念引入: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桿頂部的滑輪
1、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並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麼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有什麼作用?
2、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要研究的問題 定滑輪是否能省力
預測 是( )否(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可附圖)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並記錄下研究的數據。
左邊鉤碼個數 右邊鉤碼個數 定滑輪的狀態 我們的發現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出示塔吊的滑輪圖,並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並思考:「動滑輪有什麼作用?」
4、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麼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並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範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示範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1~5個)的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並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並比較表內數據,發現了什麼?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有這么大的不同,那麼我們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麼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第六課 滑輪組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構成滑輪組,滑輪組能夠改變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過程與方法:結合對滑輪組的研究,解釋起重機的工作原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積極參與科學實驗和游戲活動並與同學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學重點】用實驗研究探究定、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難點】認識起省力的大小關系和規律。
【教學准備】鐵架台、線、滑輪、鉤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家村,都有許許多多的建築工地,參觀這些忙碌的建築工地,我們會有很多的發現。(學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見的,並說說自己有些什麼問題)起重機是怎樣把那麼重的物體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1、滑輪組的定義引入
原來,起重機內發揮作用的是滑輪組,那麼什麼是滑輪組呢?(把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構成了滑輪組。)觀察結構圖P14,理解滑輪組的構造。
2、實驗探討簡單滑輪組的作用。
1)小組合作組裝一個最簡單的滑輪組。
2)試用這個最簡單滑輪組吊起一個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請學生猜想
3)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用這個滑輪組吊起不同重量(學生自己定)的重物,並和直接吊起該重物的力比較,能發現什麼?(實驗要求:1、明確分工。2、擬定實驗計劃草案後實行。3、進行實驗並作好實驗記錄。)
4)匯報交流,說說有一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在這里可能會出現重物比較輕的時候省力效果不明顯,但隨著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顯,越趨向於省一半的力)
3、實驗探討有2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
1)提出疑問:如果增加滑輪組的數量,(例如用2個動滑輪和2個定滑輪),用力大小會怎麼變化?
2)用與前面實驗相同的方法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情況,並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三、游戲體驗
小個子戰勝大力士:游戲規則見教材P15
1、出示游戲器材,找2個大個子學生和一個小個子學生參加游戲。
2、要求沒有直接參加游戲的同學對數據進行記錄,尋找其中的規律。
3、說出自己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發現並從這個游戲中明白了什麼?
從我們的研究中明白為什麼起重機能夠吊起那麼重的物體。

第七課 斜面的作用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認識像搭在汽車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過程與方法:制訂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並用實驗的數據來說明斜面的省力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參與科學實驗,願意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
【教學重點】認識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學難點】如何把學到的知識運用生活中去。
【教學准備】1塊搭斜面的平木板,4個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鉤碼、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結合影視導入新課
播放學生喜愛的《頭文字D》動畫片的賽車過盤山公路的錄象。提問:雖然動畫片很精彩,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要這樣修建?」(學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並當眾發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麼作用
1、提出一個簡單任務:老師要把這個大木桶搬到講台上來,有什麼好方法?(學生拓展思維:滑輪組吊、杠桿撬……)今天老師就介紹一個更簡單的機械叫斜面。(示範用木板把木桶滾上講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這樣搭在高台邊緣上的木板那樣的簡單機械,叫做斜面。
3、跟據老師提出的情境得出的問題:斜面能省力嗎?我們能設計一個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嗎?
4、分組研究斜面是否能夠省力。
實驗要求:
1)指導如何用測力計測斜面上的拉力。(拉動中,當測力計處於勻速運動時,讀出其讀數)
2)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反饋交流實驗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體(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員操作的時候,其他同學注意觀察,並取其正確的值,做好記錄。
斜面的狀況 提升不同的物體 我們的發現
A B C D
直接提升物體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體的力
5、對研究結果作出分析,發現其中的規律。(發現同一物體從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於直接把物體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問:剛才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和其他組的數據相比較,你還發現了什麼?(發現每個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這是因為有的小組坡度高,有的小組坡度低)。
那麼坡度不同對於沿斜面拉物體所用的力也不同嗎?我們能不能設計實驗來證明一下?
2、分組設計實驗,並分工合作完成實驗和記錄分析工作
1)制定實驗計劃表(教師准備)
實驗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預測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
2)交流計劃中的要點,並進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操作。(提醒:每個坡度做3次實驗,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4)觀察數據表格,討論發現數據規律,進行總結。
三、鞏固與拓展
1、現在結合我們的生活說一說:如我們的盤山公路為什麼會修成「S」型。)
2、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到了斜面工具?(螺絲、大橋……)
用紙片演示螺絲的斜面。

❺ 中班科學飛行員說教才

根據《指南》科學領域水平目標中提出:「嘗試運用基本的科學方法探究問題,能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以及本班幼兒探索慾望強,喜歡動手操作,能較好地運用語言與同伴進行溝通和交流,會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來看,本次活動《認識客機》著重讓幼兒在玩中體驗、感知、發現客機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識於輕松、愉快的游戲活動中,這與新的課程標准指出:「孩子的學習要來源於游戲,來源於生活。」的情況相吻合的。

內容選擇:1、課件激趣法: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活動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我以看課件「認識客機」引起幼兒的興趣。
2、記錄比較法
《指南》中指出:「通過探索操作,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刺激、動覺的經驗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處於半意識狀態東西,通過思考和適當的方式表達(如繪畫、記錄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採用了記錄比較法,它可讓幼兒把在探索中的發現及時地記錄下來,並通過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秘密。
3、多感官觀察發現法:
《指南》的科學領域中提出「學習運用各種感官觀察、探索周圍的事物和現象」且大班幼兒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中幼兒能主動參與,積極性高,能有效的發揮主體作用;因此我們在整個活動中注意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來觀察、探索、實踐,如這樣幼兒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因自己的成功發現而增強自信心,也激發了幼兒參與下一個活動環節的積極性,從而為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打下鋪墊。
活動目標:1、認識客機,了解客機的的內部構造,知道客機是天空中的交通工具。
2、認識了解世界上主流的先進客機。
3、激發幼兒從小愛科技的。

活動准備:1、PPT<認識客機>
1、幼兒在家中查閱了解世界上先進的客機型號或名稱。
2、各種先進客機的圖片(自備) 飛機模型(自備)

活動方法與過程: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猜謎語:似鳥不是鳥,能在天空飛,載人又載物,來往全世界。(飛機)
教師追問:你是從哪猜出來的?
教師:專門用於運送旅客的飛機叫客機。
二、認識常見的客機,了解客機的的外形特點與功能。
1、出示客機、戰斗機等模型,讓幼兒從中找出客機。
A、師:請幼兒分組討論,並每組請一名代表說一說客機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幼兒觀察並說出客機是由哪幾部分組成:機頭---機身-機翼-尾翼—-起落架---發動機
B、師:那小朋友們說一說客機能用來干什麼?
教師小結:客機主要有機身、機翼、尾翼、起落架、發動機五部分組成。它是一種空中交通工具,也是目前交通工具中速度最快的。它能運送客人到他想去的地方,能運送客人隨身攜帶的箱子、包裹等。
2、看圖片,認識客機的內部構造
A、師:飛機的裡面都有些什麼呢?請小朋友說一說。
B、教師帶領幼兒邊看圖片邊了解飛機的內部構造。
認識飛機內部的構造可以按照從機頭——機尾,從前到後的順序認識。
(從小型飛機——中型飛機——大型寬體飛機依次向幼兒介紹。小型飛機主要讓幼兒認識國產的西飛公司製造的飛機;中、大型飛機讓幼兒了解世界上主流的先進客機)
我們看一看在客機的機頭里都有什麼?(駕駛室、頭等艙)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
C、師:在客機的機艙里都有什麼?(一排排的座椅、座椅中間是通道。座椅上方是放乘客隨身小包的行李架、座椅的下面有救生衣,乘客的頭上方還有用於緊急事件時使用的氧氣面罩,在機艙的後方還有衛生間、空乘人員工作的操作台等)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圖片。
D、認識了解世界上主流的先進客機
E、師:那我們乘坐飛機時應該遵守什麼規定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按照乘務員的要求繫上安全帶、不隨意在通道里走動、喝熱飲時要將杯子放在固定的架子上等等)
教師小結:客機是一種空中交通工具,它的裡面主要有駕駛艙、頭等艙、經濟艙、行李架、衛生間、配餐間還有一些急救設備。它能運送客人到他想去的地方,能運送客人隨身攜帶的箱子、包裹等。
世界上先進的客機可真不少,但是我們國家現在使用的大多數的客機都是由美國、法國等科技發達的國家製造的。所以現在我們國家也加大了客機的研發力度,比如我們西飛生廠的新舟60系列飛機就屬於支線客機。小朋友們將來長大了,也可以製造出更加先進的客機,為祖國增光。
三、結束部分
游戲:乘飛機
幼兒自主選擇角色:2名飛行員,1名空乘服務員,讓幼兒把座位擺成飛機座椅的樣子。
幼兒邊唱歌《乘著飛機去旅行》邊游戲,歌曲結束去旅行。
活動延伸:
美工區域:教師在美工區提供材料,幼兒可根據自己對客機的了解畫出客機的內部構造圖。
親子活動:
家長協助幼兒搜集客機的各種機型。
活動建議
將幼兒畫的客機做成一個展板,大家相互欣賞,增加幼兒的自信心。

自我反思:為配合此教學活動,我和幼兒共同收集各種飛機的圖片,把照片和玩具,投放到區域,讓幼兒自由觀察和玩耍。事先了解班上有哪些幼兒乘坐過飛機,並與這些幼兒交流坐飛機的過程與體驗,預約他們向全班小朋友介紹乘坐飛機的過程與感受。教育掛圖《領域活動 科學 飛機》的准備活動。活動開始,我以「如果我們要去北京和廈門玩,有哪些交通工具可以送我們到哪兒。去廈門和北京哪種交通工具更便捷,為什麼?你見過或乘坐過飛機嗎,飛機是什麼樣的?」引導幼兒交流與討論。出示飛機的掛圖,引導幼兒有序觀察民航飛機的外形特徵,並將飛機外形與鳥的外形進行比較,找出相同之處,了解民航飛機的基本結構。交流與分享:請乘坐過飛機的幼兒向同伴介紹和分享乘坐飛機的過程和感受,引發幼兒對乘坐飛機的嚮往。離我們最近的機場在哪裡?福建省有哪些機場?你見過其他形狀和用途的飛機嗎,他們分別是什麼樣的,有什麼用途?結合幼兒交流的信息,展示教育掛圖直升機戰斗機運輸機等機型的圖片,引導幼兒從飛機的結構特點,體積大小,款式上來判斷其不同用途,激發幼兒研究各種飛機的興趣。活動延伸:讓幼兒了解自己家裡的親人誰乘坐過飛機,請他們說說乘坐飛機的體驗和在飛機上所看到的景象。
活動後,我直觀地讓幼兒觀察了解到空中交通工具飛機的外形特徵、基本結構和用途,對飛機和飛行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慾。

❻ 尋找小學科學教案,有關於環保教育的

4、電路出故障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利用電來點亮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通道)。
2、電路出故障了,電流就會中斷。
過程與方法:
1、製作一個電路檢測器。
2、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並排除電路中的故障。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的精神。
【教學重點】
用一種新的方法來檢測電路——做一個「電路檢測器」,體驗科學的檢測手段將使我們更為迅速地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並排除電路中的故障。
【教學准備】
每組2-3個小燈泡、導線若干、電池、電池盒、小燈座、壞的小燈泡、沒有剝皮的導線、廢電池、形成斷路的電池盒、一套做電路檢測器的材料、一張電路檢測器的掛圖。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導入:
1、出示一個能使小燈泡發光的串聯電路,讓學生畫出簡單的電路圖,並說一說電流是怎樣流動的。
2、說明:小燈泡發光是因為在這個電路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迴路。(板書:迴路)
3、提供一個出了故障的電路,並提出問題:小燈泡為什麼不亮了?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動。(建議:教師可准備多個好的和壞了的小燈泡,有電的和沒電的電池等材料。)
二、什麼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可以引導學生檢查連接的方法,結合前面的學習,排除連接方法上的問題。
2、引出新的問題:為什麼連接方法正確而小燈泡卻不亮呢?引導學生來整理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各種原因。
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原因
1. 小燈泡壞了;
2. 燈座鬆了,沒有連上;
3、
4、
(說明:這是發掘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過程。要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盡可能多地分析電路出故障的可能,並做好記錄。)
三、做個電路檢測器:
1、討論,用什麼辦法來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一般有下面幾種方法:
①檢查法:檢查電路中的連接是否完好。(電池盒兩端彈簧夾上的導線有沒有夾緊;電池是否放好了;小燈泡擰緊了嗎……)
②替換法:用另外的燈泡、電池、導線等來替換電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燈泡是否能亮。
2、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按教科書中的提示做一個電路檢測器。(電路檢測器做法:把上節課連接過的簡單電路中的小燈座上的一根導線頭拆下來,另外再連上一根導線,這就是我們的電路檢測器。)
3、做好電路檢測器後,試試靈不靈。
4、根據教材10面的插圖講解檢測電路和檢測電路中各個部分(小燈泡、導線)的方法。(把故障電路的某一部分電路或某一個元件連到電路檢測器的兩個導線頭之間,如果小燈泡亮了,就說明這部分電路或這個元件是暢通的、沒有故障的,否則就證明這部分電路或這個元件不暢通、有故障。)
5、檢測器檢測電路故障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在檢測電路時,應先把故障電路中的電池從電池盒中取出;
(2)檢測故障電路中的電池是否有電,應採用取出電路檢測器的電池盒中的電池,將故障電路中的電池放在電路檢測器的電池盒裡,看看小燈泡會不會亮。
6、制定檢測計劃。提醒學生用電路檢測器查找故障產生的原因,要邊檢查邊做記錄;最後數一數電路中一共有幾個地方出故障了。
7、利用排除法進行測試,找出故障的原因,要讓學生再試一次,使小燈泡重新亮起來。分組匯報。
8、強調安全事項。
電路檢測器只能在實驗室里檢測簡單電路,不能用來檢測220V的電路。
9、拓展:還有其他方法查找電路中的故障嗎?
板書設計:
4、電路出故障了
迴路
故障 電流中斷
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原因
1. 小燈泡壞了;
2. 燈座鬆了,沒有連上;
3、
4、
電路檢測器
教學後記:

5、導體與絕緣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有的物質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導體;有的物質不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絕緣體
2、導電性是材料的基本屬性之一。
過程與方法:
1、根據任務要求制定一個小組的研究計劃,並完成設想的計劃。
2、實施有關檢測的必要步驟,並整理實驗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會與人合作。
2、培養尊重事實的實證精神。
3、認識到井然有序的實驗操作習慣和形成安全用電的意識是很重要的。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准備】
為每組學生准備:木片、塑料片、陶瓷、紙板、橡皮、布、絲綢、皮毛、鋼管、玻璃、鉛筆、銅絲、鉛絲、鋁絲(易拉罐)、鐵絲、卷筆刀、硬幣、導線、插座、20種待檢測的物體,一個電路檢測器。一份科學檢測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導入:
1、觀察簡單的電路連接,說說電流在電路中是怎麼流的。
2、討論將電路中的導線剪斷,會出現什麼情況,為什麼?
3、想辦法重新接亮小燈泡,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電路檢測器的兩個金屬頭接在一起,小燈泡會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觸在一起或把金屬頭和塑料皮接觸在一起,小燈泡就不會亮。
4、討論:為什麼電路檢測器的兩個金屬頭接在一起,小燈泡會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觸在一起或把金屬頭和塑料皮接觸在一起,小燈泡就不會亮。
5、講授:像銅絲那樣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質叫做導體;像塑料那樣不容易讓電流通過的物質,叫做絕緣體。(板書:導體、絕緣體)
二、檢測橡皮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1、提問:怎樣檢測一塊橡皮是導體還是絕緣體呢?
2、預測橡皮能否通過電流使小燈泡發光,並做好記錄。
3、使「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相互接觸,檢驗小燈泡是否發光。
4、用兩個檢測頭接觸橡皮的兩端,觀察小燈泡是否發光。
5、重復檢測一次,並將檢測時小燈泡「亮」或「不亮」的情況記錄下來。
6、得出結論:橡皮是絕緣體。
三、檢測20種物體的導電性:
1、在材料盤中為學生提供20種供檢測的材料,一張「我們的檢測記錄」表。
2、在檢測前,要求學生對每一種物體是否可以使小燈泡發亮做出預測,然後進行嘗試實驗,並做好檢測記錄。(活動中,要關注每組學生活動的參與性、興趣的持久性,鼓勵他們學會合作。)
3、待所有的檢測都完成後,各組整理分析檢測的結果。
4、表達與交流:哪些物體能使小燈泡發亮,哪些物體不能使小燈泡發亮。
5、在觀察的基礎上對20種物體進行分類,並從分類中發現一定的規律,由學生對導體和絕緣體做出自己的描述。(說明:對插頭、卷筆刀等復雜物體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識別,知道許多物體構成復雜,有的部分能使小燈泡發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燈泡發光。我們常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需要的地方。)
四、討論教室電器設備的絕緣措施和進行安全用電教育。
1、引導學生觀察教室里哪些設施是絕緣體做的,哪些是導體做的。
2、描述絕緣材料的用處,理解各種材料的作用。提醒學生要好好保護電器設備上的絕緣體部分,注意安全用電。
3、概括:我們利用導體把電送到人們需要的地方。我們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需要的地方。
板書設計:
5、導體與絕緣體
導體 導電性
絕緣體
安全用電
教學後記:

6、做個小開關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開關可以用來連接或斷開電路,控制電路中電器元件的工作狀態。
2、開關有的地方需要用導體來做,而有的地方必須用絕緣體來做。
過程與方法:
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並製作一個簡單的開關,並用它來控制電路。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手電筒的開關
【教學難點】設計並製作一個簡單的開關,並用它來控制電路。
【教學准備】
為每個小組准備:一隻手電筒和相應的干電池,軟木塊(橡皮)一塊、圖釘兩個、曲別針一個,小燈泡一個,小燈座一個、電池盒一個、電池一節,導線若干,紅燈、綠燈和黃燈各1個。
【教學過程】
一、觀察手電筒:
1、觀察組成手電筒的各種材料。
討論:在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為什麼有些地方要用導體,有些地方要用絕緣體?
2、觀察手電筒的構造。
思考:電池和小燈泡是怎樣安裝的?電路中電流的路徑是怎樣的?試著標出電流的路徑。
3、觀察手電筒的開關。
觀察並操作手電筒的開關,體驗開關是怎樣控制小燈泡的亮和滅的。(教科書提供了一張手電筒內部構造的電路圖,圖中表示的是電路斷開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手電筒的電路是通的,圖上的開關該怎樣表示?畫一畫電流是如何從電池的一端通過開關和小燈泡回到電池另一端的。)
二、做個小開關:
1、給每一組一個斷開的電路,討論怎樣設計一個開關。
重點討論:用什麼材料來做,怎樣控制小燈泡的亮和滅。
2、利用身邊的材料,討論並設計製作一個小開關,然後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組准備好的材料,小組合作製作一個能交叉控制紅綠燈的電路。推測一下,什麼時候紅燈亮,什麼時候綠燈亮。(活動目的:用一個開關來控制紅綠燈的亮與滅。)
4、如果要在紅燈變綠燈、綠燈變紅燈的中間亮起一盞黃燈的話,應該怎麼辦?(方法:在一個開關控制兩個電路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電路,用一個開關控制三個電路。)
5、交流匯報:
(1)在小組活動中發現了哪些問題?
(2)解決了哪些問題?
(3)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
(4)一共運用了幾種小開關的製作方法?
(5)自己設計的紅綠燈是怎樣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紅綠燈有什麼區別?
三、延伸與拓展:
1、介紹幾種不同的開關,如遙控開關、拉線開關、閘式開關、活動開關等。
2、布置學生課後調查家裡用電器的開關是什麼樣的,這些開關是怎樣控制電路的。
板書設計:
6 、做個小開關
開關 連接或斷開電路
導體 絕緣體
做個小開關
控制紅綠燈
遙控開關、拉線開關、閘式開關、活動開關等
教學後記:

7、 不一樣的電路連接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如果電能從一點流到另一點,兩點之間一定有導體連接,這兩點之間就構成一個電的通路,否則就是斷路。
2、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是兩種用不同連接方法組成的電路。
過程與方法:
1、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2、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連接電路,並在反復觀察和實驗中發現不同連接方式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勇於挑戰、繽密推斷的態度。
2、樂於交流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用電路檢測器檢驗接線盒內電路的連接情況
【教學難點】能運用串聯和並聯兩種用不同連接方法組成電路
【教學准備】
為小組准備:一個電路檢測器、兩個四個接線頭的盒子(其中一個只有一組通路,另一個有三組通路)、實驗記錄單;一節電池(配電池盒)、一個小燈泡(帶燈座)、導線幾根。
【教學過程】
一、裡面是怎樣連接的:
活動一:關於第一個接線盒的研究
1、發給每組一個接線盒,觀察接線盒外面的四個接線頭及對應的數字標號
2、打開盒蓋,看到1號和3號接線頭在盒子的裡面是用導線連接在一起的。
3、蓋上盒蓋,討論:如何用電路檢測器檢驗出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通路?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斷路?
4、用電路檢測器實際檢測,看看檢測結果是不是和前面觀察到的一樣。
活動二:檢測、推測第二個接線盒內導線的連接情況
1、發給每組另外一個接線盒,說明盒子上面的四個接線頭在盒子裡面是有導線連接的。不打開盒子,直接用電路檢測器來檢驗,能知道哪兩個接線頭之間是通路嗎?
2、學生先討論檢測順序,然後再開始檢驗,並把檢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1-2 1-3 1-4 2-3 2-4 3-4
通 路
斷 路
3、檢驗完後,根據檢驗結果推測接線盒內的連接情況,把推測結果畫在記錄紙上(教材17面)。
4、各小組匯報推測結果,並討論哪種推測是合理的。
5、打開接線盒,讓學生看看裡面到底是怎樣連接的。
二、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
活動一:電池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1、發給每組兩節電池、兩個電池盒、一個小燈泡、一個燈座和四根導線,要求學生用這些材料組裝不同的電路,讓小燈泡亮起來,看看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2、啟發思考:在不同的兩種方法中,你有什麼發現。
3、學生匯報後,教師作適當講解。(串聯和並聯:一節電池的電壓是1.5V,兩節電池串聯起來的電壓是3V,所以小燈泡會特別亮。兩節電池並聯起來,電壓還是1.5V,所以小燈泡不太亮。)
活動二:小燈泡的兩種不同連接方法
1、發給學生兩個小燈泡、兩個小燈座、一節電池、一個電池盒和四根導線,要求學生用這些材料組裝不同的電路,讓小燈泡都亮起來。看看能有幾種方法。
2、啟發思考:在不同的連接方法中,你有什麼發現?
3、學生匯報後,教師作適當講解。
(說明:「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這一活動,在教學中還可以採用讓學生直接用教師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書上的電路連接方式連接電路,重點放在讓學生觀察兩種連接方法有什麼不同,觀察小燈泡的亮度有什麼不同上。這樣做更有利於讓學生發現並聯電路和串聯電路的本質不同。)
三、拓展活動:看誰的設計最有特色
提供學生若乾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自由設計電路,比一比誰的設計最有特色、最實用。
板書設計:
7、 不一樣的電路連接
通路 斷路
裡面是怎樣連接的 (電路檢測器)
比較兩種不同的電路連接 串聯電路 並聯電路
教學後記:

第二單元 新的生命﹙附:單元學習指導﹚
一、單元教學意義
本單元是在三上《植物》、《動物》單元對一些動植物外部特徵進行觀察,並初步掌握了一定觀察方法,又在三下經歷了《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周期》對動植物的生命周期進行觀察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本單元主要是圍繞植物的「新生命」誕生來指導學生認識新生命產生的相應器官及相對較長的、微細的新生命誕生的變化過程,從中知道新生命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徵,繁殖是本單元的核心概念。
本單元包括兩部分:第1—5課是第一部分,是幫助學生認識開花植物的繁殖方式。這部分的學習是從引導學生觀察一棵油菜到一朵油菜花再到一棵油菜花開始,即《油菜花開了》,從對一種花的觀察,發展到對《各種各樣的花》的觀察,在觀察中也許學生會產生一個問題:顏色、形狀、大小、構造千差萬別,人們是根據什麼把它們統稱為花的呢?於是就產生《花、果實和種子》一課,隨著活動的展開,探究重點便轉移到了果實和種子上了。如果種子都落在旁邊會出現怎樣的情況呢?活動自然推進到《把種子散播到遠處》,那麼一粒種子在自然環境下又是怎樣生長的呢?學生勢必進入《萌發的種子》的研究課題,植物是這樣,動物呢?第6—7課是第二部分,是幫助學生認識動物的繁殖方式。通過認識動物的卵、卵的孵化過程及哺乳動物的繁殖方式,幫助學生建立「繁殖也是動物的共同特徵,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科學概念。
二、單元教學目標:
A、科學概念: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徵。動物和植物都需要通過繁殖延續物種。
2、許多動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動物的卵都要經過受精後才能產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構造使它能夠承擔生產種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務。
4、植物種子和動物卵的構造是與它們發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適應的。
5、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與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的結構是有聯系的。
B、過程與方法:
1、用解剖的方法觀察花和種子的內部構造。
2、用適當的形式記錄花的變化過程和果實的生長過程。
3、按一定順序對雄蕊、雌蕊這樣細小的結構進行觀察。
4、持續觀察種子發芽的變化過程。
5、經歷觀察卵的構造和動物卵的孵化的過程。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探究新生命產生的奧秘的好奇心。
2、養成認真細致、堅持觀察的科學態度。
3、認識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對於每個物種的延續都至關重要。
三、教學准備
器材:鑷子、放大鏡、剪刀、燒杯、培養皿、小刀
材料:開花的油菜植株、南瓜的雄花和雌花、油菜果實、栗子果實、蒲公英果實、蠶豆種子、黃豆種子、各種動物的卵、棉花、棉簽、白紙、膠帶

1、油菜花開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綠色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構成。它們能夠幫助植物滿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實的過程中要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
1、解剖油菜花並觀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徵;
2、觀察一株油菜上花的變化過程並用畫圖的方式記錄油菜花變成油菜莢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獲得親近自然的情感體驗,產生探究各種各樣的花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學習使用解剖的方法觀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徵。
【教學難點】花到形成果實的變化過程。
【教學准備】
演示:油菜花變化過程的圖片,課件。
分組:開花的油菜植株,鑷子、放大鏡、膠帶、剪刀,白紙、觀察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單元概述:從今天開始,我們進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單元。本單元共有7課,我們要一起來研究植物和動物是怎樣繁殖後代的。請一位同學朗讀單元導語:「春天……」
出示開花的油菜植株。這是什麼植物?同學們平時認真地觀察過花嗎?讓我們一起進入花的世界吧!板書課題:油菜花開了
二、探究過程
1、觀察一棵油菜。
(1)請同學們說說油菜長得怎麼樣?區分油菜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
(2)油菜和鳳仙花都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這樣的植物叫綠色開花植物﹙板書﹚,它們都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構成。
(3)請同學再說出幾種綠色開花植物。
2、觀察一朵油菜花。
(1) 觀察:
從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鏡觀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組里描述所觀察到的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讀音。
(2)解剖:
學習使用鑷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範:鑷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順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將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膠帶貼在觀察記錄表上。
觀察解剖後的油菜花的各個部分。
填寫「油菜花的觀察記錄表」。
(3)交流。
(4)小結: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個部分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觀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時開放的嗎?
(2) 數數一棵油菜上有幾朵花?幾個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謝了以後留下的部分是什麼?
(4)觀察一個花蕾;推測這個花蕾未來的變化。
畫油菜花變成油菜莢的變化順序圖。
三、小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實的過程中要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四、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採集各種各樣的花,下節課帶來。
五、板書設計
油菜花開了
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教學後記:

❼ 幼兒園教案小班開心小樂園科學

活動目標: 1.能夠動腦筋想出各種跳和爬的方法. 2.克服困難、勇於挑戰,體驗成功和集體運動的快樂. 環境創設:運動區域:跑跳區 活動器材:輪胎 圈 梅花樁 竹梯 大滾桶 海洋球 休息區域:長凳 生活用具:毛巾 衣筐(把生活用具作為標志,放在休息區域提示孩子自主保育) 活動流程:熱身運動→幼兒自主活動→分享交流→再次探索→游戲→整理場地 活動過程: 一.熱身運動 「今天,羅老師帶我們小朋友到游樂園去玩,游樂園里有輪胎、 圈、 竹梯、梅花樁、大滾桶搭成的路,一會我們小朋友可以到這幾條路上去玩一玩,跳一跳、爬一爬,看看誰的本領大。」 「你們覺得我們在游樂場玩的時候,應該怎麼樣才不會傷到自己和別人?」 「當兩個小朋友撞在一起怎麼辦?」(引導幼兒從一個方向開始,不可以插隊的。」 「要是玩累了就在長凳上休息一下,擦擦汗。」 思考:在活動前向幼兒講清活動要求,因為在前幾次的活動中發現他們走竹梯、輪胎時沒有秩序,插隊的幼兒很多,這樣幼兒就會影響幼兒活動的質量。 二.幼兒分散活動,教師觀察指導。 1.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投入程度。 2.材料的選擇情況、擺放情況、合適性如何? (作適當的調整) 3.個別幼兒的活動情況並以玩伴的身份參與游戲。 4.提示運動量強、易出汗的幼兒檫汗休息,用語言鼓勵內向、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的幼兒。 思考:我班幼兒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的幼兒比較多,所以在活動進行中教師必須要關注這些幼兒,給他們以鼓勵和表揚,讓他們盡快加入到集體活動中來,體驗集體活動的快樂。 三.集中交流。 「剛才,老師發現我們太陽寶寶的本領都很大的,誰願意告訴羅老師你剛才是怎麼玩的。」 「做給小朋友和老師看看,好不好。」 觀察中發現得比較有新意、有挑戰性的玩法的幼兒做示範。 思考:通過交流,讓幼兒分享不一樣的玩法,把一個 幼兒的或教師的運動經驗教給其他幼兒,以此來豐富全體幼兒的運動經驗。 四.幼兒再次分散活動。 交代要求 「現在,我們小朋友可以去試一試,你沒有玩過的地方,記住是還是練習爬和跳的本領。」 思考:在再次的分散活動前,教師要向幼兒講清活動要求,在觀察中指導幼兒。 五.游戲 :給彩蛋寶寶找朋友 「羅老師這里有很多的彩蛋寶寶,小朋友們可以看一看這些蛋寶寶都是什麼顏色的?」 「這些彩蛋寶寶想找和自己一樣顏色的大滾桶去玩,我們小朋友帶著彩蛋寶寶去找一找,好不好?」 「小朋友自己想辦法,你在爬和跳的過程中,怎樣讓彩蛋寶寶不掉下來。如果掉下來,彩蛋寶寶就會摔痛的。」 思考:通過這個游戲,讓幼兒明白做游戲也要有規則的,同時,要幼兒自己動腦筋想辦法來解決活動中所遇到的困難,體驗成功的喜悅。 六.整理場地 1.「玩具寶寶要休息了,我們把他們送回家。」 2.整隊散步,回教室。 思考:幼兒分組收拾活動器材,使幼兒明白自己玩過的玩具要送回家,做事情有始有終。

❽ 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

為深化新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貫徹、落實《山東省中小學教學常規》,提高教學效率,打造龍家圈鄉小學教育精品、實現高位運行;為矯正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重形式輕內容、重數量輕質量、重教法輕學法、重訓練輕反饋、重進度輕效度等偏差和不足,真正實施「高效課堂」,特製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關於在全縣小學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構建高效課堂的實施意見》文件為指導,結合我鄉工作實際,全面落實新課程理念,積極探索自主、高效、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真正實施「高效課堂」,從而切實提高教學准備、教學過程、訓練檢測、課後輔導、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二、實施內容和策略

1.提高教學准備的高效性。

高效的課堂教學,必須有高效的教學准備環節,否則,談不上有效的課堂教學,更談不上高效的課堂教學。

教學准備指的是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教學目標的設定、教材的處理、方法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的確定、教學環節的設計以及教學方案的形成等。

(1)備內容

要把教材看作是一個範本,努力做到入乎其內,吃透教材,把握重點、難點,同時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個例子,不唯教材,力圖出乎其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要與課本對話,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內在意蘊。要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提煉出簡練而有效的教學主線,層層推進。

(2)備學生

教師在課前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根據「學情」有的放矢地進行備課。

(3)備訓練

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選擇和設計課堂練習,下發訓練教材,教師必須先做,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要做到講練結合、精講精練、當堂訓練、快速反饋,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

具體策略:

抓實集體備課。首先做到「四到位」:時間到位,地點到位,內容到位,備課主講人到位。其次完善集體備課常規:一人主備、教研組內討論、集體修改,真正將集備制度落到實處。

2.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課堂是教師實現「高效課堂」活動的主陣地,也是關鍵環節。學生的成長依賴的是每一堂課的積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當務之急。

(1)提高教學內容的高效性。

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依據教學目標,確立重點,優化選擇。在強調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同時,不能忽視知識教學,應切實保證知識教學的有效性。

(2)提高教學活動的高效性。

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就是按照有效學習的目標,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從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上考慮,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科學安排。新課導入、情境創設、遷移過渡、操作安排、練習設計、活動組織等都應精心准備,周密布置,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背景,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和信心,使創設的情境達到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解題探索化、交流互動化、思維多樣化、體驗高效化,從多個層面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3)提高教學方法的高效性。

優化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必須致力於「導」,服務於「學」,要依據特定教學目標的實現來選擇特定的教學方法。要從教學內容出發,揚長避短地選用各種方法。要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致力於把外在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內在的學習需求,把啟發思想貫穿於教學方法選用的整個過程,不能脫離學生原有基礎,堅持教學方法選用的求實思想,充分反映學生主體性的要求。
(4)提高教學交流的高效性。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積極創設和諧、激情的課堂氛圍,增強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要改變教師與學生之間單向的教學互動,尋求建立一種有效的雙向或多向的師生教學互動,通過師生、生生之間多層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動、交流,讓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師生間的互動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熱鬧,而應追求實實在在的質量和效果。

(5)提高教學手段的高效性。

多媒體和學科教學整合是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多媒體和教具等教學手段的運用,要用在該用之處,使其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要堅決杜絕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裝點門面、華而不實、嘩眾取寵的做法,講求使用效益。

(6)提高問題設計的高效性。

要圍繞教學重點,設計富有啟發性、探究性的課堂提問,通過有效的提問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推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當然,高效課堂教學環節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除以上六條外,教師的專業素養問題、高效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問題、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問題、重難點的突破問題、教師的主體地位發揮與學生主導地位的實現問題、面向全體學生的問題、教師的示範作用與課堂教學細節問題等等,都值得去認真研究。

具體策略:

(1)創新教研課。本學期一人至少一節優質課,以「高效課堂」為主題,拉開過程,展示成果,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2)落實教學反思。本學期要求老師將進行「高效課堂研究」的案例與反思寫在教師筆記上,每學期10篇,每篇字數不少於800字,鄉、校組織展覽、交流、評比。

3.提高訓練檢測的高效性。

在強化課內當堂訓練、提高反饋矯正實效性的同時,要注重課後作業訓練的高效性。既要切實杜絕布置大量的重復性作業的現象,防止學生淹沒在題海之中,也不能讓學生只是簡單的抄寫,進行書本知識的搬家。要充分了解學情,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讓學生在作業訓練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科學安排學生的練習時間,做到適時、適量、適度。高效訓練要做到「六有六必」,即有練教師必先做、有練必選、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錯必糾。堅持做到精選精練,把握難度,刪除繁、難、偏、舊的題目,提高訓練效度;必須做到,及時批改,精批細改;講評之前必須先做統計歸納,切實提高講評的針對性。

具體策略:

抓實「教學六認真」(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布置作業和批改作業、認真開展課外輔導活動、認真考核、認真教研)的查評工作,將教導處抽查和組內自查結合起來,搞好學生作業負擔調研。

4.提高課後輔導的高效性。

課後輔導要突出一個「勤」字,堅持「抓兩頭促中間」的輔導策略,實現培優補差的落實到位。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堅持教輔結合的思想,不斷強化教學輔導。在注重學生知識輔導的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心理輔導,補「差」先補「心」,消除心理障礙,矯正不良習慣,增強學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具體策略:

重視培優補差工作,在校內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科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各方面的能力。針對學困生的薄弱點,加強輔導,促其不斷進步。

挖掘苗子,培養尖子,以好帶差。

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

5.提高教學評價的高效性。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適度、多元地評價學生,鼓勵引導學生自評和互評。評價既要注重過程又要注重結果。

具體策略:

學校在管理過程中,要實施高效的手段,建立有效的教學評價制度,充分體現發展性。充分利用學生「成長記錄袋」的導向作用。

教研室建立各學科全面調研和重點學科調研相結合的常規調研製度,真正切實、全面地評價學生,評價老師。

採用多種形式加強對教師本人的評價,如通過聽課、考評、問卷或學生家長參與評價等多元評價體系,促進教師工作有效性的提高。

實施建議

1、各年級組和教師根據本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強有效教學專題研究,廣泛學習,統一思想,加深對實施高效教學重要性的認識。

2、教導處、備課組及時制訂與高效教學相適應的各項管理制度,重點是常規管理制度和評價激勵制度,高效運行,確保有效教學順利推進。

3、加強教學常規考核的力度。根據縣局下發的《關於在全縣小學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構建高效課堂的實施意見》文件中的重點內容,大力加強常規管理考核,堅持月檢查考核制度,嚴格考核,與獎勵掛鉤,認真向教師反饋考核情況,促進整改提高。

4、備課組要密切聯系,及時反饋「高效課堂」的實施情況,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整工作思路及活動方案,進一步優化高效課堂教學管理的的水準。

來源:江西教師網

一個優秀的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案的形式,總是伴隨著教師潛心的推敲、研究、修訂而逐步臻於完善的。高效課堂的教學設計應從以下幾步進行:

一、把握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就是「教什麼」的問題。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做出的安排。因此,把握教學內容就成為教學設計首要做的工作。

1、學情分析

教學內容包括教師所教的學生和教材。教學設計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解決要以「學習需要分析」作為起點,所以就要對學情分析。學情分析主要是了解學生學習狀態、一般特點、學習風格、學習態度等方面的情況,重點是了解學生起點能力以及原有知識經驗。可以採用自然觀察法、書面材料分析法、談話法、調查研究法、測試法等方法以及交錯運用上述方法來掌握學生的學情,在此過程中一定要講究實效性。

2、研究教材

教材是學生藉以獲得知識的中介和手段。為了讓學生有效的掌握教材中最重要的信息,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步來研究:

⑴學習課程標准

學習課程標準的目的是弄清自己教學所教學科應秉持的教學理念,清楚它的目標與要求;了解本學科的編排體系和內容安排,明白學科特點和教學建議以及對課程開發和資源利用的要求。

⑵認真鑽研教材

鑽研教材要達到「懂,透,化」。

一是懂。就是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內容以及每字每句都弄清楚。

二是透。就是對教材不僅要懂得而且要很熟悉,能夠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三是化。就是教師的思想感情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化在一起,如同蜜蜂釀蜜一樣,是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

⑶獲得其他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的范圍很廣,教師能獲得教學指導書、參考書、配套練習冊、相關的關盤、課件、軟體包以及網上其他人開發的有關材料,都可以輔助教師把握教材內容。

⑷抓住教材內容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

找出教材中最基本而最主要的具有統攝性、概括性、能舉一反三、廣泛遷移的知識,即重點。學生難於理解、掌握和運用的知識和復雜技能,即難點。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後繼學習最有影響的知識,即關鍵點。

⑸對教材精細加工

教材的精細加工涉及對教材的靈活處理,合理安排與進一步創造性使用。教材內容的靈活處理主要是從內容質量、內容深度、內容廣度方面對教材進行取捨;給教材增添一些背景性、經驗性、活動性、練習性、擴展性的材料;從順序、時間、素材等方面對教材進行調整;從教材的知識性、情趣性、操作性進行加工。

3、確定三維目標

教學設計必須根據教學學科內容的特點來確立「三維目標」將它具體化並落實於教學活動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是一個完整的人在學習活動中實現素質建構的三個方面。

二、制定教學策略

可以從以下四步進行:

1、安排教學程序

在安排教學程序時,應按認識活動規律展開教學過程;按「課」的類型是單一課還是綜合課來確定教學的步驟;按教學模式是講授式、討論式、發現式、範例式和自學式等模式來安排教學的程序。

2、組合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種類較多,無論選擇和運用何種方法,都要根據教學的目的和任務,本學科內容特點,教學活動的規律以及教與學的情況,重視教學方法的整體功能,綜合運用和優勢互補,堅持啟發式的指導思想,注意靈活機智地運用教學方法,處理好細節的變化。

3、選擇組織形式

教學的組織形式就是用什麼形式或較為穩定的關系將學生組織起來進行教與學。教師以課堂教學為基本組織形式,藉助相關的輔助教學設備,科學合理地確定教學的組織形式。這樣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有助於促進學生個性充分、自由和全面發展。

4、設計練習作業

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談到教學最優化和減輕學生負擔時,告誡人們「不要取消作業」,而是要「從一道練習作業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這就是要求教師根據學科特點,精心設計具有目的性、針對性、系統性、層次性、全體性、適度性、啟發性、多樣性、診斷性和補救性的作業。

三、撰寫教案

作為一種創造性很強的工作,教學設計,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個優秀的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案的形式,總是伴隨著教師潛心的推敲、研究、修訂而逐步臻於完善的。完善之後,教學設計最終要形成實踐性的教學文本----教案。

教案撰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把握、學情調研、教法改進、實踐反思上。

來源:江西教師網

課堂教學設計不僅是教師備好課寫好教案的基礎,更是反映教師教學能力、體現教師自身教學特色和風格的重要途徑。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須要優化課堂教學設計,下面就如何優化課堂教學設計談幾點看法,與老師們共同切磋。
1.依據課程標准和學情——設計教學目標
確定教學目標是進行教學設計的起點,這一目標將自始至終貫穿並體現於教學設計全過程,起著靈魂作用。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如下幾點:一是一定要根據課標和學情,既要依據課標,又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立足於學生實際;二是教學目標一定要細化,具體可行,不提那些籠統的一節課無法達到的要求;三是要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要求;四是教學目標要有整體性、層次性、延續性和針對性。
2.依據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突出重點、難點
在確立教學目標後,首先要思考的是具體的教學內容。一方面,要用好教材,做好對教材內容的分析,明確重點難點;另一方面,要結合校情學情,對教材內容進行校本課程的整合,增加一些具有時代氣息的,反映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內容。在這里,要避免兩種傾向:一是脫離教材,另起爐灶;二是一本為本,照本宣科。
3.依據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環節——教學過程
要按照我們制定的各課型教學模式去制定教學環節,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我們制定的各課型教學模式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學習環節附和新課程的理念。主要表現在學習環節上注重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上。二是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的比較突出;三是各學習環節循序漸進,附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四是各學習環節簡便易學,操作性較強。
進行教學設計的一個特色之舉就是環節備課,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將一節課學習過程分解為幾個具體的學習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應注意:一是從整體上設計教學環節,環節之間應強調邏輯性、遞進性,做到環環相扣;二是一節課的教學環節不應太多,一般做到五個左右為宜,多了不利於每個教學環節的深入進行,容易流於形式;三是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在進行環節預設時,要留有一定空間,給學生留出思考、消化、吸收及生成的機會。
4.為每個教學環節設計恰當的學習情境和探討活動
只有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和探究活動才能讓學生有所體驗,進而在交流及老師的指導下有所感悟,達到學習目標,因而這一環節是備課過程中最細化的一個環節,也是使課堂教學生動豐富、獨具個性的一個關鍵環節。在情境和活動的創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如下因素:一是注重活動的內涵,活動要有針對性、深刻性,不切合學習內容的活動,再新穎巧妙也不能使用;二是活動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個體獨特的體驗留有空間,為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留有空間,為學生的實踐留有空間;三是活動的設置要精細化,要充分考慮到活動的具體步驟、活動中學生可以做什麼、教師可以做什麼,活動如何步步深入,達到實效;四是活動過程中的總結反思,一方面要對學生在活動過程的表現及時點評,不斷提高學生開展活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將學習內容滲透到活動中去,通過活動要有所提高。
5.對照教學目標,反思教學環節及其活動的教學價值
這一步驟,是對自己課堂教學設計的一個再反思的過程。這一過程,一方面能確保教學設計比較科學、精緻並緊扣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又能不斷提高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能力。

❾ 簡述幼兒園集體科學活動中常見的結束策略

幼兒園集體科學活動是培養幼兒科學意識和科學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開展幼兒園集體科學活動,是衡量一名幼兒教師基本功的重要指標。但在實踐過程中,幼兒教師在設計與組織幼兒園集體科學活動時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本文擬對這些問題作一分析,並尋找解決的對策,以提高幼兒園科學教育的質量。
一、選題問題及解決對策
幼兒教師在選擇集體科學活動的內容時容易出現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選題太大,定位模糊。一些教師由於對幼兒園各年齡段孩子的發展缺乏了解,加之對所選內容沒有深入細致的分析與研究,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在一個大主題下,各種內容都被「蜻蜓點水」式地涉及到了,可又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探究。例如在中班「我們怎樣過冬」的科學活動中,教師不僅引導幼兒探討了不同動物的過冬習性,而且討論了人類怎樣過冬的問題。如此多的內容交織在一起,不僅組織者自己概念模糊,幼兒在活動過後也是一片茫然。 二是存在畏難思想,只圖簡便。操作與探索是幼兒學習科學的主要方法,因此教師需要為幼兒准備大量的材料。這使一些幼兒教師產生了畏難情緒,只想選取一些不需准備材料或只用很少材料的主題,結果使科學活動像語言談話活動。如一位教師在組織「動物怎樣運動」的科學活動時,整節課就是讓幼兒談自己認識什麼動物及這些動物是怎樣運動的,然後做模仿動物運動的游戲。整個活動因沒有材料的支持而顯得十分沉悶,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三是所選主題因很難收集材料而無法開展。教師一般都知道材料對幼兒科學學習的重要性,也試圖通過引導幼兒操作材料來學習科學,但因所選主題不易收集材料,而造成材料單一、數量有限的後果,嚴重影響了活動的效果。如在中班「好玩的石頭」的科學活動中,每個孩子都只有一個鵝卵石可供操作,又怎能感受到石頭好玩呢?
四是選題不符合幼兒年齡水平,不具挑戰性。只有所選內容是幼兒感興趣的、符合幼兒需要,並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才能吸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探索和學習。一些教師因對幼兒年齡特點與興趣需要欠了解,使所選主題太淺或太難,導致幼兒對活動毫無興趣。如在大班科學活動「調制泡泡水」中,教師准備了洗手液、洗衣粉、肥皂片和洗潔精四種材料,讓幼兒嘗試自己調制泡泡水。因准備的材料都很容易調出泡泡水,而且操作方法非常簡便,對大班孩子不具挑戰性,所以孩子們幾分鍾就完成了任務,然後就到處追跑,干別的事去了。 針對幼兒教師在選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以採取如下解決對策:一是分管教學的園長、教研組長與教師共同分析主題。通過共同分析,可以使教師深入了解所選主題蘊含的教育內容,明確重點與難點,知道需要准備哪些材料等。二是讓教師進行比較性嘗試,即讓教師比較使用操作材料與不使用操作材料兩種情況下幼兒的學習效果,從中體會材料對幼兒科學學習的重要意義,幫助教師克服畏難情緒。三是提示教師選題時應充分考慮現有的條件,以能否收集到相應的充足材料為重要的活動取捨標准。四是倡導教師多與幼兒接觸,以使教師充分了解幼兒,能夠根據幼兒的一般年齡特徵與個別差異施教。
二、目標問題及解決對策
幼兒園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目標是教育要達到的要求,也是開展教育活動的依據。選好了活動主題,怎樣分析、挖掘這一主題的教育價值,並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與發展需要,准確定位並合理表述教育目標,對幼兒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目前,在具體設計與表述活動目標時,幼兒教師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定位模糊、表述空泛、針對性不強。如在中班科學活動「我們怎樣過冬」中,教師將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材料種類不豐富,不能支持幼兒通過操作達成活動目標。如在小班「好吃的糖果」這一科學活動中,教師第一次試教時給幼兒准備的糖果只有兩種,即軟的和硬的紙包糖,而且數量有限,每位幼兒不到兩粒。由於材料的種類很有限,無法讓幼兒通過多種感官去感知糖果,其活動效果必 然大打折扣。
二是材料數量不夠,不能滿足幼兒的探索需要。如在小班「傳聲筒」的科學活動中,每個孩子只有一個傳聲紙筒。由於小班幼兒缺乏主動交換、比較探索的意識,活動也就無法達到通過幼兒探索,發現紙筒傳聲條件的目的。 三是材料擺放不當,影響幼兒操作與教師指導。如在大班「神奇的紙杯」這一科學活動中,教師第一次試教時,將水、教師自己折的紙杯、塗了蠟的紙杯、毛筆等材料全放在桌上,而桌子就放在幼兒面前。孩子自然會被材料所吸引,結果是不僅孩子難以專心聽教師講解,而且孩子們你玩這個,他拿那樣,弄濕了衣服,打翻了紙杯,整個活動亂成一團。
四是材料呈現不當,分散幼兒的注意力。科學活動講究「以材料說話,讓材料引領幼兒學習」,因此對材料的呈現方式很有講究。一般來說,材料呈現應根據活動環節需要,採用
逐步呈現的方式。在小班「好吃的糖果」這一科學活動中,教師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本是讓幼兒猜測「老師帶來了什麼禮物?」然而,由於教師一開始就將糖果呈現在桌上,對於教師提出的這一猜測問題,孩子們自然就沒有了想像的必要。同時,在活動過程中呈現材料時,還要注意不能幹擾幼兒的注意。如在大班「神奇的紙杯」這一科學活動中,教師在組織幼兒一起討論「為什麼一種紙杯裝水漏水,而同樣是紙杯的另一種紙杯卻不漏水」這一問題時,配班教師在每個孩子的座位後放了一個未塗蠟的紙杯,以為他們下一步操作「給紙杯塗蠟」做准備。然而,配班教師突然在孩子後面這樣神秘地走一圈,還是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他們紛紛轉頭看發生了什麼事,結果孩子們的注意力就從當前討論的問題轉移開了,從而影響了討論這一環節的實施效果。
五是材料的衛生與安全未受到高度重視。幼兒操作的材料應盡量注意安全與衛生,這是幼兒園開展科學教育的大前提,但一些教師在設計組織科學活動時會有考慮不周的現象。如在大班「神奇的紙杯」這一科學活動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幼兒給紙杯塗蠟,以發現蠟可以保護紙杯不漏水。教師事先未做任何示範與要求,就讓孩子自己去用燒融的蠟給紙杯塗蠟,是有很大的安全隱患的,可能導致幼兒被燒傷或燙傷,需要引起教師的高度注意。
針對在材料選擇和利用中出現的問題,可以採取以下解決對策:一是針對問題,組織教師討論。如在小班「好吃的糖果」這一科學活動結束後,讓執教教師與觀摩教師圍繞「活動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展開充分的討論,讓教師認識到自己在材料准備上的問題,並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中,提出更好的教學實施策略,如有老師提出可以引導幼兒感知糖果的包裝紙顏色、外形、種類、軟硬、大小、氣味、口味、數量、剝開方法等。如此深入挖掘材料的探究價值後,再次試教時,教師就懂得為幼兒准備各種顏色、質地與不同包裝外形、大小、軟硬、顏色、氣味、口味的糖果了,活動也由此生動起來。二是讓教師多次試教,比較體驗。如在大班「神奇的紙杯」活動中,教師第一次試教失敗後,經集體討論,發現問題的關鍵是材料擺放太集中,沒有合理利用空間。再次試教時,教師將孩子聽課的座位與操作區相對分開,從而保證了孩子在聽教師講解和進行問題討論時不受干擾。當然這樣的調整隻有經過多次嘗試後才能完善。三是要樹立安全第一的意識。對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教師事先應當盡量排除;確實需要幼兒操作的,教師必須先講解示範,並強調注意事項,以避免安全事故發生。
四、設計與組織問題及解決對策
活動過程是為實現活動目標和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而對活動內容的具體展開和教育方法的具體運用。當前教師在設計與組織科學活動時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活動形式單一,環節設計缺乏趣味。如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紙杯」中,教師開始將環節設計為:「讓幼兒用兩個紙杯(一個塗了蠟,一個未塗蠟)分別裝水,發現一個漏水、一個不漏水的現象,然後引導幼兒摳一摳、刮一刮,發現不漏水的杯上塗了蠟,接著讓幼兒在兩張紙(一張有蠟、一張未塗蠟)上做滴水實驗,發現塗了蠟的紙不透水,最後小結結束。」從這一設計可以看出,整個活動全是教師提出一個又一個操作任務,幼兒被動操作,毫無趣味可言。
二是未注重各領域內容的整合,內涵單一。在小班科學活動「好吃的糖果」中,教師第一次設計時,只知圍繞糖果的外形、口味這些單一的維度進行,致使活動內容不飽滿,孩子感知不充分。
三是設計提問不精練,不能激活幼兒思維。在集體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主要依靠提問來引導幼兒探索,因此提問的設計非常重要。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教師設計的提問通常十分空洞,指向性和引導性不強,或者多為封閉性問題,只有惟一的答案,不能激活幼兒
思維,或者不符合幼兒的年齡水平,幼兒不理解或不好回答。
四是教師缺乏激情,也未注意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快樂。因科學概念要求嚴謹與准確,使部分教師在組織科學活動時不苟言笑,語言呆板生硬,過分嚴肅,在活動過程中只注重怎樣清楚地向幼兒解釋概念,而忽視了引導幼兒輕松、快樂地學習與探索。
五是語言不精練,概念表述欠清晰。對科學概念,教師有時自己也把握不清,導致在組織活動時環節展開不充分或各環節只是走過場,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未能落實到位,組織語言羅嗦,表述繁雜,一句話反反復復,越說幼兒越糊塗。
六是教案表述欠規范,層次不清。教師的教案要麼過簡,只有對主要環節的表述,對各環節引導的關鍵語和提問未作設計,使他人無法知道她將怎樣指導活動,或者是過繁,將教師課堂中可能要說的每一句話都表述出來,又未理出層次,他人也很難明白其設計的各環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解決上述設計與組織中出現的問題,最好的對策就是與教師一起反思,分析問題,調整方案,並通過多次試教,尋找最佳的設計方案與指導策略。如針對小班科學活動「好吃的糖果」過程設計太簡,提問不精煉等問題,針對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紙杯」過程設計太繁,環節過多,缺乏趣味性等問題,教師經過課後反思與多次試教,最後找到了較優的方案。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