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志科學
Ⅰ 有中文版的《科學》、《自然》嗎
都沒有中文譯本,不過部分文章有時會譯過來,散見於一些刊物。版
通常真正會看《權Science》與《Nature》的人都是有足夠英語基礎的,全譯意義不大。
可參看
http://www.natureasia.com/ch/
與
http://china.sciencemag.org/
Ⅱ 《科學》和《自然》雜志是怎麼回事
《科學》是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一份學術期刊,為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科學》是發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論文、以及綜述和分析當前研究和科學政策的同行評議的期刊之一。該雜志於1880年由愛迪生投資1萬美元創辦,於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為周刊,全球發行量超過150萬份。
《自然》:《Nature》雜志1869年創刊於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涵蓋生命科學、自然科學、臨床醫學、物理化學等領域。自成立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響因子40.137(17年數據)。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
《Nature》網站涵蓋的內容相當豐富,不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雜志的全部內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團(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種研究月刊,6種評論雜志,2種工具書。
(2)自然志科學擴展閱讀:
《科學》資金來源
多數科技期刊都要向讀者收取審稿、評論、發表的相關費用。但《科學》雜志發表來稿是免費的。其雜志的資金來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會員費、印刷版和在線版的訂閱費、廣告費。
《科學》競爭對手
在全球,《科學》雜志的主要對手為英國倫敦的《自然》雜志,該雜志創辦於1869年,曾發表了大量的達爾文、赫胥黎等大師的文章。21世紀的 前4年中,二者為率先發表人類基因排列的圖譜而激烈競爭。
Ⅲ 自然科學家有誰
對世界史文明有影響: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是第一個把大自然分門別類成若干科目的人.
文藝復興時代:達芬奇、哥白尼、布魯諾和笛卡爾,把自然科學的一些精神注入了時代的人文思想裡面的.他們的宇宙觀和方法論的文章對後世認識大宇宙起了很大的發展.
伽利略的實驗原理與牛頓的經典力學和微積分,讓人類第一次領略:人類是可以預測和改變世界的信心.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讓人類認識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
麥克斯韋的經典電磁理論:讓信息的傳輸和交流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甚至影響到我們目前的生活.
普郎克的量子力學以及玻爾原子結構能量、薛定諤波動力學和海森堡的測不準定理:為人類認識微觀世界打開一個新窗戶.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改變我們的宇宙觀和時間觀的自治.
哥德爾的形式數論(即算術邏輯)系統的「不完全性定理」:為人類創新展開一個新的局面.
Ⅳ 有哪些著名的科學或自然的雜志
英國的NATURE雜志和他的名字一樣,以報道科學世界中的重大發現、重要突破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穎,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驚),而且該項研究看來在該領域之外具有廣泛的意義,無論是報道一項突出的發現,還是某一重要問題的實質性進展的第一手報告,均應使其他領域的科學家感興趣。從1869年創刊到如今130年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之一,在ISI評價指標SCI影響因子近30,多年來亦是綜合性學科被引率的老大。
1999年,NATURE出版集團成立,與麥克米蘭出版公司(Macmilillan Publishers Ltd)聯合出版NATURE電子版。這一方式得到了極大的成功,也將NATURE推上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NATURE出版集團努力服務於科學、技術和醫學領域,尋求為科學家提供信息的新方法,出版經同行嚴格評議的創新性原始研究工作成果、權威評論、篩選和調查過的材料綜述、科學參考材料以及職業信息。目前,NPG(NATURE出版集團)出版許多在各自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國際刊物。主要包括NATURE雜志、自然研究雜志、自然評論專業雜志和NPG參考等,覆蓋生物、醫學、物理等學科。近年來尤其突出醫學與生物,如2001-02年期間,增設了三種關於癌症、免疫學、葯物學的評論期刊。2002年又增設材料科學子刊nature materials,該刊可是材料學方向眾多專家指定必看的刊物之一哦。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集團化後的NATURE辦刊之靈活,對新學科發展之敏銳感觸。
該雜志於1880年由愛迪生投資1萬美元創辦,於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為周刊,全球發行量超過150萬份。 該雜志連同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最頂級雜志,代表了人類自然科學研究的最高水平。
多數科技期刊都要向讀者收取審稿、評論、發表的相關費用。但《science》雜志發表來稿是免費的。其雜志的資金來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會員費、印刷版和在線版的訂閱費、廣告費。
《science》雜志屬於綜合性科學雜志,它的科學新聞報道、綜述、分析、書評等部分,都是權威的科普資料,該雜志也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發展科學,服務社會」是AAAS也是《science》雜志的宗旨。
在全球,《science》雜志的主要對手為英國倫敦的《nature》雜志,該雜志創辦於1869年,曾發表了大量的達爾文、赫胥黎等大師的文章。21世紀的 前4年中,二者為率先發表人類基因排列的圖譜而激烈競爭。
《science》雜志的主編唐納德·科尼迪畢業於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為斯坦福大學第八任校長,著名的環境科學教授。
該企業品牌在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四十五。
《Cell》(細胞)(ISSN:0092—8674)雜志(半月刊)是與《Science》、《Nature》等齊名的世界權威雜志,是舉世公認的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頂尖雜志,2004年的影響因子為28.389,主要刊登全世界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最重要的原創性成果。能夠在《Cell》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是生命科學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評選諾貝爾獎、競選院士、展示大學和科研機構研究實力的重要依據。
Ⅳ 《自然》與《科學》
兩者的區別是不同國家的刊物,相似的是都是世界上一流頂尖級別的刊物,影響因子很高。
1、美國的《Science》雜志為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在世界學術界享有盛譽,反映其被引文量的影響因子始終高居《SCI》收錄的5700種科學期刊的前十位。據2001年最新統計,《Science》雜志年發表論文數901篇,被引用次數282431,影響因子為23.329,排名所有科學期刊的第8位。由於其獨特的學術地位,國內許多科研院所為鼓勵學術人員在該刊發表文章,都制定了優厚的獎勵措施。
《Science》雜志創刊於1880年,目霸諶
Ⅵ 美國雜志《科學》和《自然》是月刊還是期刊
都是周刊。
1、美國《科學》雜志為周刊 ,一年51期,全球發行量超過150萬份。《科學》(英語:Science)是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一份學術期刊,為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
《科學》是發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論文、以及綜述和分析當前研究和科學政策的同行評議的期刊之一。該雜志於1880年由愛迪生投資1萬美元創辦,於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
2、《英國自然雜志》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
《自然》雜志也是一份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國際綜合性科學周刊。雜志以報道科學世界中的重大發現、重要突破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穎。
(6)自然志科學擴展閱讀:
《科學》主編:
《科學》雜志的現任主編唐納德·科尼迪畢業於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為斯坦福大學第八任校長,著名的環境科學教授。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4年1月13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美國《科學》雜志主編麥納特,就科學技術、航天、教育、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問題回答了提問。
李克強表示,尊重科學、尊重知識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當今時代,科學技術不僅關乎經濟社會發展,而且事關民生改善。希望《科學》雜志繼續支持中國科技事業進步,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向國際社會積極傳播中國科學界的聲音,擴大中外科研成果交流互鑒。
《自然》雜志的使命:
首先,通過迅速發表各科學領域的重大進展為科學家服務,並提供一個報告和討論科學新聞和科學問題的論壇。其次,確保科學成果快速傳播到世界各地以使它們在學術研究、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方面產生重要影響。
Ⅶ 誰能告訴我一些「世界著名自然科學雜志」啊感激不盡!!
《Science》雜志[英文] 美國自然科學權威雜志。
《Nature Asia》 Gateway to Nature's world of science。
中華醫學網 中國生物醫學資訊的門戶網站。
《金卡工程》 具有權威、全面、真實等特點,可瀏覽過往雜志內容。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英文] 介紹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科技進展。
Science Daily[英文] 科學技術在線雜志.
中國期刊網CERNET網站 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之一。
復雜性研究文摘(中英文) 聖菲研究所「復雜性研究文摘」,全世界分美、德、中三處發布。
電鍍與塗飾 (雙月刊)1982年創刊
Academic press electronic journal library
[英文] 學術出版社電子期刊圖書館
軟體學報 報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的研究項目,代表我國軟體研究水平。
Ⅷ 關於英國的自然雜志和美國的科學雜志
自然雜志
分為中國的自然雜志和英國的nature
分述如下:
《自然雜志》是一本內容涵蓋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學術性和知識性、動態性相結合的綜合刊物 , 是北京大學圖書館等機構審定的自然科學總論類國家中文核心期刊 , 也是我國多種檢索和光碟版的全文收錄源刊物。
《自然雜志》的辦刊宗旨是:介紹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和工程技術方面的最新成就和發展 , 傳播自然科學知識,支持有創見的新思想與新學說,開展學術交流與爭鳴,以幫助讀者拓寬知識面,提高科學素養。
根據本刊顧問錢偉長院士的建議 , 把刊物辦成「溝通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橋梁」,要求來稿既要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又要有較強的可讀性,做到深入淺出,盡量避免非必要的專業術語,少用數學式和化學結構式,以便使其他專業的讀者也能理解,並引起他們的興趣。
本刊設有:特約專稿、科學時評、專題綜述、科技進展、科學人物、科學技術史、探索與假說等欄目。
《自然雜志》的讀者對象是 : 廣大科技工作者、大專院校師生、中學教師及自然科學愛好者。
英國Nature,英國著名雜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道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影響因子26(04年數據)。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盡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Nature》網站涵蓋的內容相當豐富,不僅提供1997年6月到最新出版的《Nature》雜志的全部內容,其姊妹刊物《Nature》出版集團(The Nature Publishing Group)出版的8種研究月刊,6種評論雜志,2種工具書。
期刊列表:
研究月刊:
《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
《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
《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
《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
《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自然結構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Biology)
評論周刊:
《癌症自然評論》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1)
《葯物發現自然評論》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2002)
《遺傳學自然評論》Nature Reviews Genetics
《免疫學自然評論》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1)
《分子和細胞生物學自然評論》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神經系統科學自然評論》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科學>雜志是由著名科學家拖馬斯·愛迪生於1880年創辦的,是迄今世界上發行量最多的綜合性科學周刊.它從前一直由美國科學促進會負責管理,後來為了保證刊物的獨立發展又獨立出來.促進會對雜志社進行宏觀監控,該刊主要報導科學新聞、研究成果和科研發展趨勢,其辦刊宗旨是讓科學家掌握科學前沿發展動態,緊跟科技發展趨勢.
科學雜志
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科學》是發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論文、以及綜述和分析當前研究和科學政策的同行評議的期刊。
該雜志於1880年由愛迪生投資1萬美元創辦,於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為周刊,全球發行量超過150萬份。
多數科技期刊都要向讀者收取審稿、評論、發表的相關費用。但《科學》雜志發表來稿是免費的。其雜志的資金來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會員費;印刷版和在線版的訂閱費;廣告費。
《科學》雜志屬於綜合性科學雜志,它的科學新聞報道、綜述、分析、書評等部分,都是權威的科普資料,該雜志也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發展科學,服務社會」是AAAS也是《科學》雜志的宗旨。
在全球,《科學》雜志的主要對手為英國倫敦的《自然》雜志,該雜志創辦於1869年,曾發表了大量的達爾文、赫胥黎等大師的文章。21世紀的 前4年中,二者為率先發表人類基因排列的圖譜而激烈競爭。
《科學》雜志的主編唐納德·科尼迪畢業於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為斯坦福大學第八任校長,著名的環境科學教授。
Ⅸ 什麼是自然科學 什麼是人體科學
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機或無機的事物和現象的科學。自然科學包括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等等。
關於數學是否是自然科學存在著爭議。有人認為數學是一門人文科學,也有人認為數學是哲學的分支,是邏輯學的一部分。但數學與自然科學之間息息相關的關系是無可爭辯的。
與自然科學不同的還有人文學、社會科學和工程學。
一些人認為亞里士多德是自然科學的創始人,伽利略·伽利萊被認可為將實驗引入自然科學的首倡人。
18世紀以前自然科學與哲學幾乎不可分開。古希臘的哲學家也同時是自然科學家。勒奈·笛卡爾、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約翰·洛克等等著名的自然科學家也同時是哲學家。
自然科學的工作原理
自然科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尋找自然現象的來因。自然科學認為超自然的、隨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實驗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推理。由對自然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自然科學可以引導出大自然中的規律。假如觀察的現象與規律的預言不同,那麼要麼是因為觀察中有錯誤,要麼是因為至此為止被認為是正確的規律是錯誤的。一個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人體科學象樓上說的,也是一門自然科學,本是一門研究人類身體的科學,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現在已經發展為多層次多方向的一門研究科學。
Ⅹ 自然雜志 中國十大科學家
1、李四光(1889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世界著名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 1949年李四光被邀請任政協委員。12月和夫人秘密回國。先後任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科聯主席、政協副主席。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最大貢獻是創立地質力學,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在很短時間里,發現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滾滾石油冒了出來。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最有力的證明。
2、鄧稼先(1924.6.25—1986.7.29)中國核武器研究奠基人。中國原子彈氫彈之父 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10月到中國科學院。曾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員,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3、錢學森 1911.12.11出生,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人,杭州,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中將軍銜。 1935年作為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學習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0年後,發表了「時速為一萬公里的火箭已成為可能」的驚人火箭理論而譽滿全球,成為當時一流火箭專家,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後,錢學森和夫人蔣英按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美國海軍高級將領金布爾說:「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
4、錢三強(1913.10.16——1992.6.28)。1940年取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繼續跟隨第二代居里夫婦當助手。1946年與同一學科的才女何澤慧結婚。夫妻二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導師約里奧向世界科學界推薦。不少西方國家的報紙刊物刊登了此事,並稱贊「中國的居里夫婦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國科學院向錢三強頒發物理學獎。他與夫人何澤慧被譽為「原子世界的科學伴侶,中國的居里夫婦」。 1948年夏,回國。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投入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1960年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後,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任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
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錢三強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5、周光召(1929.5----)中科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協主席,人大副委員長 他主要從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論等方面的科學研究並取得多面重要成果,在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和戰略核武器的研究設計方面進行了大量工作,為中國物理學研究、國防科技和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參加並領導了爆炸理論、內爆動力學、輻射流體力學、高溫高壓物理、計算機學和中子物理等領域與核武器有關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項有實際應用價值的重要成果。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他首先推導出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對弱相互作用理論起了重大推進作用,對其後流代數和涉及π介子的理論發展有重要影響。他是首先提出利用丟失能量來尋找新共振粒子的學者之一。他首先建議利用原子核吸收探測弱相互作用中的致磁效應。在凝聚態物理研究方面,他在閉路格林函數、量子場論的整體拓撲性質等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1958年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態振幅,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是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參加領導了爆炸物理、輻射流力學、高溫高壓物理、計算力學等研究工作。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設計中作出貢獻。1996年3月,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觀測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62號小行星,被命名為「周光召星」。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6、錢偉長(1912.10.9-),中國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力學、應用數學的奠基人之一。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大學校長 1940年1月考取中英庚款會的公費留學生,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習,跟隨導師辛吉研究,用50天時間完成論文《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發表於世界導彈之父馮·卡門的60歲祝壽文集內,並受到愛因斯坦的稱贊,奠定了其在美國科學界的地位。1942年獲博士學位。 1942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噴射推進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與錢學森等一起,在馮·卡門教授指導下從事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工作,參加火箭和導彈實驗,並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關於奇異攝動的理論。 1946年5月,錢偉長以探親為名隻身返國,應聘為清華大學教授,兼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教授。錢偉長的成名之作是薄板薄殼的統一內稟理論。在1941年錢偉長和他的導師辛格合作發表的彈性板殼內稟理論一文中,作者成功地用張量符號建立了薄板薄殼內力素張量所應滿足的6個靜力宏觀平衡方程,並把微元體的平衡及變形協調方程寫成適當的形式,避免了對板殼變形的先驗假設。從這一精確理論出發,可以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做不同的近似處理,發展出系統的理論方法,成為中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7、華羅庚(1910.11.12—1985.6.12)世界著名數學家,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王方法」等。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被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盛贊為「人民科學家華羅庚」。
8、茅以升(1896.1.9---1989.11.12),中國橋梁學家、土木工程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現代橋梁之父 1916年畢業於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土木系。次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專業碩士學位。1921年獲美國卡內基·梅隴大學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橋梁桁架的次應力》的科學創見,被稱為「茅氏定律」。 1933以茅以升為首的我國現代橋梁工程先驅在錢塘江上建成了中國人自己設計和施工的第一座現代鋼鐵鐵路公路兩用大橋,他採用「射水法」、「沉箱法」、「浮遠法」等,解決了建橋中的一個個技術難題。在中國橋梁工程史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他參加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5任由中外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解決了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中的14個難題。茅以升成為中國現代橋梁工程學的重要奠基人,為我國和世界橋梁建築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從此,茅以升一輩子愛橋、建橋,他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橋一起留在祖國各地。
9、朱光亞(1924.12----)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院長;中國核科學技術的主要開拓者之一,是中國原子彈、氫彈科技攻關組織領導者之一 1946年赴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院從事核物理實驗研究工作,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春回國。曾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在原子彈研製的關鍵時刻,朱光亞出任4個技術委員會之一的中子點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持起草的《原子彈裝置國家試驗項目與准備工作的初步建議與原子彈裝置塔上爆炸試驗大綱》提出了將核爆炸試驗分兩步走,第一個裝置先以地面塔爆方式,然後以空投航彈方式進行的方案,不但提前了我國第一次原子彈爆炸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能安排較多的測試項目,用來監視原子彈動作的正常與否,檢驗設計的正確性。這個大綱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究及試驗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60年代中期,朱光亞就認識到將核試驗轉入地下,無論從減少放射性污染的角度,還是從更深入地研究核武器爆炸過程規律的角度,都是很有必要的。地下核試驗可以貼近核裝置進行精確的物理診斷,這對於研究核爆炸過程,用試驗數據驗證理論設計、校正數值模擬的方法和參數都是十分有利的。在他的大力支持下,1969年9月23日,我國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試驗。他還非常重視貫徹「一次試驗,多方收效」的方針,主張在一次試驗中盡可能多安排一些診斷項目,多解決幾個科學技術問題。正是這些做法,使我國能依靠較少次核試驗,取得更多的核爆過程的規律性認識,對加快核武器的發展步伐起了關鍵作用。 在我國核武器發展的歷史中,他始終處於高層科技決策的中心,為發展我國的核武器事業和國防科學技術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現在他還兼任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8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0、袁隆平(1930.9.1-)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 「雜交水稻之父 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2007年4月29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出席了有世界數百名頂級科學家參加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袁隆平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的惟一當選者。 世界著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在新當選院士就職典禮上介紹袁隆平院士的當選理由時說: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傑出貢獻,增產的糧食每年為世界解決了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 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表彰袁隆平在基層潛心研究,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現在我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從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以來,已累計增產稻穀3500億公斤,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17)被命名為「袁隆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