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設計答辯
❶ 我現在做畢業設計即竹編的傢具設計,想交流下如何做出創新點,比如課題的創新點,謝謝
你可以把眼光放高點:
是想賣什麼?是賣竹子還是賣家居?還是賣概念?
環保?復古?實用?
說來說去都離不開定位。
❷ 浙江德清竹編藝人暖心堅守六十載雕琢精巧匠人心是怎麼回事
3月24日,夕陽的余暉透過細密的竹葉斜斜地灑下一地斑駁,家住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筏頭鄉東沈村的73歲老人宣國維走進自家後院的竹林,不時駐足拍拍竹枝,如同拍著老伙計的肩膀。身為一個竹編匠人,這方竹林之於宣國維,是賴以生存的「綠色寶藏」,更是伴他一生的「靈魂密友」。60多年的從藝歲月從布滿老繭的指尖流過,當竹編藝人的身影漸漸消失在村莊的街角巷尾,這個老人的堅持,顯得如此可愛又珍貴。
作為湖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技藝項目的傳承人之一,宣國維牽掛著這門古老技藝的未來,「過去每個村莊都有竹編藝人的身影,如今用的人少了,願意學的人也少了,眼看手藝就要慢慢荒廢,我們生長在竹林里,有責任傳承好這一行。」
❸ 宜興紫砂壺工藝美術師錢菊萍的紫砂竹編花瓶多少錢
宜興紫砂壺工藝美術師錢菊萍的紫砂竹編花瓶價格無參考價。
錢菊萍
高級工藝美術師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錢菊萍出生於紫砂世家,自幼聰慧,喜歡陶藝,經諸多名師指點,已技藝精湛。
她畢業於江蘇經貿學院工藝美術專業,南師大本科工藝美術專業在讀。93年—95年在丁蜀紫砂工藝廠任技術輔導,96年參加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造型設計》專業培訓, 2011年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深造。
二十多年的制壺生涯,打下了扎實的全手工技術,她不僅繼承了一代宗師及唐氏家族所特有的傳統制壺手法,且大膽創新,把竹編手法引用到制壺工藝上,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聞名於中外陶藝界,受到了各界名人的關注並為她題詞。從2000年至今其作品被無錫市、宜興市政府列入外事活動禮品范疇,她的創作成就被列入2004年《中國紀錄年鑒》。
❹ 竹編傢具設計手繪誰有,
樓主是要自學手繪的教程的嗎,陳婭薇的手繪教程比較全面,應該有 有關傢具設計的教程!
如有幫助,請及時採納!
❺ 竹編工藝作文
漆器 漆器是古代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的物品;由於漆有耐酸、耐鹼、耐熱、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們利用。我國為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國家,《韓非子 十過》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原始社會晚期遺址中發現了漆制實物。在古代種植漆樹相當普遍,戰國大哲學家莊子就曾擔任過管理漆園的官職。早期漆器一般在簡單木、竹胎上髹塗,既可防腐,也可用於裝飾。隨著漆工藝的發展,逐步出現在各種器物上彩繪、描金、戧金、填漆等,或在器胎上髹漆至一定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圖案的作法,還有的在漆器上鑲嵌金、銀、銅、螺鈿、玉牙及寶石,以組成華麗的花紋,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唐代的金銀平脫,宋代的一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寶嵌,清代的脫胎漆器等,都是各代有代表性的特色名品。 陶器藝術 造型藝術之一。陶瓷系由粘土或以粘土、長石、石英等為主的混合物,經成型、乾燥、燒制而成的製品的總稱。陶瓷藝術即指陶瓷日用品、陳設品的燒制工藝及造型、釉色和裝飾等所呈現的藝術特點。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風格粗獷、朴實的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品性質的硬釉陶。彩陶便是我國最古老的工藝美術品。而真正瓷器是創制於東漢時期。唐代陶瓷的製作技術和藝術創造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涌現。明清時代陶瓷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我國陶瓷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釉色、飾紋、造型均具高度的藝術價值,宜興的紫砂壺,石灣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絳色陶,銅官的綠釉陶,崇寧的雕鏤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鎮的柳葉瓶、鳳尾瓶等,均聞名於世。 瓷器 指以粘土配適量長石、石英(或瓷石)為原料制坯體施釉,經1200℃—1300℃窯溫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器皿。具有胎質緻密堅硬,斷面有光,薄層透光,胎色白或淺灰白,吸水率微弱或不吸水,釉層較厚達0.1毫米以上,青釉純正,釉面光潤,敲擊聲音清脆等特點。創制於東漢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發明之一。浙江上虞「小仙壇」發現東漢瓷窯遺址,對其青瓷殘件測試的結果表明,胎色灰白,胎質堅實細致,燒成溫度達1300℃,吸水率低於0.15%(已達到現代細瓷吸水率標准),胎的薄層微透光,燒結良好,釉的玻化良好,胎釉結合牢固,釉層厚度為0.1—0.2毫米,淡青色釉,純正美觀,釉面光亮,達到瓷器標准要求。至唐已達成熟,南方越窯青瓷、北方邢窯白瓷最著名。宋代制瓷業蓬勃以展,瓷窯林立,名窯涌現,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所燒的白瓷、青瓷、青白瓷,都各具特色。元以後景德鎮窯成為瓷業中心有重大發展。瓷器品種豐富,有青白黑紫黃綠紅藍等高、低溫色釉瓷以及青花、釉里紅、鬥彩、五彩、粉彩、琺琅彩等裝飾的彩瓷。瓷器品類通常分為日用瓷、陳設瓷、藝術瓷等。 民間工藝 勞動人民為適應生活需要和審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以手工生產為主的一種工藝美術品。品種繁多,如竹編、草編、藍印花布、蠟染、木雕、泥塑、剪紙、民間玩具等。由於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歷史、風俗習尚、地理環境、審美觀點的不同,各有不同的風格特色。 裝飾繪畫 廣義指凡屬於器物裝飾方面的繪畫。狹義指裝飾壁畫、商業美術中的廣告畫等。裝飾繪畫偏重於表現形式的裝飾性,和一般寫實的繪畫不同。 商業美術 向客商推薦商品的一種設計美術。運用不同的形式與方法,介紹商品的性能、特點、用途,包括各種商品造型、裝潢、廣告,櫥窗陳列,及其他有關宣傳品的設計製作等項目。 紋樣 器物上的裝飾花紋的總稱。一般分為˙單獨紋樣、˙適合紋樣、隅飾紋樣(即角隅紋樣)、˙邊飾紋樣、散點紋樣、連續紋樣(包括˙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 印經 印染工藝之一。將織物經線按照設色要求,把不要染色的區段用包裹物包紮,然後進行染色,使經線呈現出一段一段的異色色彩。用它製作的織物,形成一種直向的參差自然的斑紋,別具風格。新疆和田生產的絲綢(又稱「愛德力斯」綢),即採用此法織造。 蠟染 古稱「蠟纈」。傳統民間印染工藝之一。今在布依、苗、瑤、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單等多喜用蠟染作裝飾。主要方法是用蠟刀蘸蠟液,在白布上描繪幾何圖案或花、鳥、蟲、魚等紋樣,然後浸入靛缸(以藍色為主),用水煮脫蠟即現花紋。結構嚴謹,線條流暢,裝飾趣味很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中國用漆的歷史 中國用漆的歷史,可上溯至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所出漆碗內外髹以硃色,是已知最
❻ 竹編運用到室內設計中需要注意哪些要素
公共空間實用一些,過一段時間就換風格了。家中竹編材質不太適用,容易老化,不好清理,容易沾灰。
❼ 嵊州竹編的藝術特色
嵊州竹編通常取料於當地盛產的各種堅韌挺拔的翠竹,如水竹、早竹、毛竹等。劈成的篾絲細如發,篾片薄如紙,可以編成各種各樣的造型。
嵊州竹編以編織精巧、工藝繁多、花色豐富著稱。嵊州竹編有籃、盤、罐、盒、瓶、屏風、動物、人物、建築物、傢具、燈具、器具等12個大類,6000多個花色品種。
其製作工藝較為復雜,一般要經過設計、造型、制模、估料、加工竹絲篾片、防蛀防霉、染色、編織、雕花配件、裝配、油漆等工序,僅竹絲篾片工藝就有剖青、鋸竹、卷竹、剖竹、開間、烤色、劈篾、劈絲、抽篾、刮絲、刮篾等眾多步驟,編織技法更有龜背、插筋、彈花、穿絲等一百多種。
嵊州竹編有竹編模擬動物、漂白、花筋、藍胎漆四個特色品種,代表作有《六和塔》、《岳飛》、《蘇武牧羊》、《昭陵六駿》等。竹編《九獅舞綉球》陳列在人民大會堂浙江廳,深受好評;竹編《滄海還珠》作為浙江省人民政府贈給澳門特區新政府的禮品,引來一片贊譽之聲。
嵊州竹編的編織方法粗細並存。細者能在一寸長度內編進150根竹絲,精巧細膩,薄如羽翼;粗者能充分利用竹材的彈性,巧插靈編,粗獷豪放,工緻質朴。
在長期的創作生涯中,嵊州竹編藝人們創新了漂白、花筋、藍胎漆、防蛀、脫脂、模擬動物等六項工藝,首創並形成了四大工藝特徵:竹編模擬動物、竹絲篾片的漂白、篾片燙印花筋和藍胎漆器。所謂花筋工藝,是把印有各種圖案的篾片,插在器物的中間和兩端,印花一般有單層、雙層和多層套色之分,頗具裝飾效果。
❽ 竹編算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手藝,有哪些竹編的代表作
相信生在農村的人都使用過或者是看過使用竹編製作的背篼或者是其它農用工具。竹編是將竹片編製成所要設計的造型的一件工藝品。它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據說在大池鎮合甲村有一位竹編的老藝人傅盛濤,他雖然已經很老了,但他還是堅持竹編這一傳統工藝。
竹子搜集時間不當容易造成竹子生蟲或者發霉,竹齡選擇決定了竹子的柔韌性,從而決定了竹器的編織難度和美觀程度,而竹編藝人的水平則決定了一件竹編的價值。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有些厚度僅為一兩根頭發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發絲寬,有的厚度兩三毫米,寬度也不足一厘米。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
❾ 今天的竹編會不會成為明天的文物
作為諸暨傳統手工藝產品,大家對竹編應該都不陌生。以前,哪戶人家裡沒有幾件竹編用品呢?竹籃、竹籮、托籃、香籃、鞋籃、被籠、篾席、簈簟、佃籮、米篩……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塑料日用品的大量出現,代替了很多竹編用具,現在,特別是城裡人家,用到竹編的已經很少了。曾經的竹編手工藝人,也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意清淡,難以為繼,便漸漸淡出了江湖。
今天的竹編,會不會成為明天的文物?這絕非危言聳聽。在諸暨,據文化部門初步調查,熟練掌握竹編技藝的手工藝人已經可用個位數來計算,能做出精美竹編工藝品的更是廖廖無幾。而這些手工藝人,年齡也大多在60歲以上。隨著他們這一輩的逝去,可能就再也沒人會這門手藝了,因為,年輕人已經不願再學。諸暨竹編,正面臨斷層危機。
做一個手藝人也很幸福
■何珠華
一方面,是每年大量的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傳統意義上的「百工百匠」,大多處於斷層局面,後繼無人。
一朋友在微信上發感嘆,她的父親是個老木匠,最近「重出江湖」,修復村裡的古建築,日工資兩百元,於是女兒揶揄她,說她上班還不如外公賺得多呢。確實,現在,像磚匠、木匠、油漆匠等手藝人的工資收入,逐漸上漲,大有超過普通工人工資水平的趨勢。從某種意義上說,稀缺就是財富。等到有一天,當手工藝人都成了「稀缺動物」,供小於求,那麼薪酬上漲,也是正常之事。
與其千軍萬馬去擠一些行業的「獨木橋」,有時可能還不如認認真真地學一門手藝。有一門手藝傍身,走到哪裡、無論身處在哪個時代,都會有一碗飯吃。手藝,很多時候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本錢。
在機器大規模批量生產商品的當下,當很多手工藝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我們集體懷念某樣消逝的手藝,當我們開始喜歡那些帶有溫度的手工藝品……留住手藝,已經不再是現實意義上的問題,而更多一份美學意味。這是物質生活豐裕之後,人們所追求的,那種更貼近生命本質的需求。
當然,學一門手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興趣,有天賦,有恆心,還有毅力。但就像那個我們熟知的「賣油翁」的故事,「吾亦無他,唯手熟爾」,一般來說,手藝也不是很神秘很深奧的,鐵棒磨成針,付出總會有所回報。而當你真的喜歡一門手藝,並能體會到手工帶來的寧靜、溫暖和踏實,那樣的幸福,我想,不言而喻。
[尋訪]
重拾竹編手藝的老孟
應店街鎮幸福村,66歲的孟立土幾乎每天都會在家裡,製作一些蒸籠之類的竹編,獲取一些收入。毛算算,2014年全年,光是編蒸籠的收入,也有近2萬元了。
「蒸籠編編還是省力的,像這只香籃就費時間了,總共花了我18天時間。」孟立土介紹。這只編織精緻的香籃,現代人用它在清明冬至上墳時裝祭品,「是個老闆訂的,我收2500元錢。」
從16歲那年開始學竹編,一直到現在。方圓幾十里,像孟立土這樣的竹編藝人,已經很少。前些年,孟立土也曾在生意場上打滾過幾次。最近幾年,他又重拾老手藝,並以此謀生。不遠處的諸暨秋吉竹業有限公司,是孟立土經常去的地方。作為公司的技術顧問,如果接到一些比較難做的竹編活,孟立土會出馬指導。
在去年11月12日諸暨市傳統手工技藝培訓班上,孟立土和秋吉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孟智達合作的一套竹編工藝品,博得高級工藝美術師、浙江省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都一兵和浙江省文聯原黨總書記、浙江省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高而頤兩位專家的一致好評,認為其工藝水平堪與一些大師媲美。
但為生計所困,孟立土也一直靜不下心來,編織一些可以傳世的作品。「接下來,我想編一套微型的、完整的竹編用具,將所有的竹編用品都做一個縮小版,以後也可以拿去展覽什麼的。」孟立土有這樣一個心願。
[現狀]
諸暨竹編後繼乏人
2014—2016年,我市實施「百工百匠」傳承保護工程。竹編作為其中一項,經文化部門初步調查,正面臨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現狀。
「我們在全市范圍內啟動調查,發現做傳統竹編的民間藝人已經很少了,目前了解到的僅四五人,而且大多是老年人,年輕人很少。年輕人不願意學竹編,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傳統竹編學藝時間長,技藝要求高,而且經濟效益也不是很吸引人。照這樣下去,過不了10年,諸暨竹編真的有可能走向滅絕。以後大家要用竹編,可能就要從外地『進口』了。」諸暨市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主任卓秋萍說。
記者從市工商局了解到,目前我市登記在冊的竹、藤傢具企業還有十多家,但大多是生產一些工藝技術水平不高的日用竹編用品。真正能傳承竹編手藝的人,很少。
應店街鎮秋吉竹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中日合資企業,創辦於1995年,主要經營竹串、竹編、竹炭、鍍銀炭、木炭等系列竹木製品。它的前身是應店街竹編廠,創辦於1986年,曾是諸暨企業中的佼佼者。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孟智達,自己本身也是一個竹編藝人,手藝精湛。
「竹木製品綠色環保,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品。目前我們做的大多數是大路貨,技術含量不高。要有突破,需要做精品,通過提高文化內涵來提升價值。」關於竹編行業的發展,孟智達認為,還是要在產品的設計上下工夫。
他舉了個例子:6年前,可口可樂公司成立50周年,需要定製500套紀念禮盒,裡面裝有4個分別由竹編、木雕、水晶和陶瓷製成的可口可樂瓶子。秋吉竹業口碑不錯,可口可樂方慕名而來,向他們定製了500個竹編可樂瓶。當時孟智達和孟立土兩人著實動了番腦筋,試驗了好多次,終於製作成功。現在,這個竹編可樂瓶就擺在公司的展示廳里,顯示著它獨特的美。
因為一直從事竹編行業,孟智達也結識了紹興地區的一些竹編大師,比如新昌竹編大師劉國才。同時,孟智達也在努力與諸暨本土的竹編藝人開展交流,「今年紹興地區可能會成立一個竹編協會。我們大家都有這樣一個心願,希望政府能夠出台一些扶持政策,讓這門手藝能夠傳承下去。」
[歷史]
諸暨可能是竹編工藝的發祥地
在諸暨,工匠藝人們用本地盛產的各種竹子,以巧手妙法編織出各種竹編日用品和工藝品,具有簡朴大方、造型美觀、編織精巧、牢固實用等優點。來看看《諸暨民間藝術大觀》中,那些關於諸暨竹編的記載:
「竹編工藝品的編織技藝要求高、難度大,一般需要經過剖絲、切絲、刮削、磨光、編結等過程。全部工序,都要求不出現竹絲接頭,不出現絞絲、疊絲等技術差錯,始終保持篾緯絲比例勻稱,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在編織技藝上,除了保持傳統的細密編之外,竹編藝人經過反復琢磨,又創造了特細編、疏編、疏密結合編、圓心起花以及條花、格花、穿花、貼花、漏花等多種新工藝。」
2005年,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對諸暨陳宅鎮沙塔村尖山灣遺址的挖掘中,發現了大量完整、清晰的竹編,共20多件,種類繁多,有竹席、竹籃、竹簍、竹筐等。也就是說,現在我們能接觸到的竹編用具,其實數千年前的古人已經在用了,而且其編織的手法與目前的民間手工編織並無多大差別。
在同一遺址出土如此大量的編織物,在國內尚屬首次,此次發現對研究我國的竹編工藝史產生了重大的意義。我國關於竹編的最早記載是在商朝,所以有專家據此推斷,竹編工藝應發端於兩三千年前。但諸暨出土的這批竹編,使得竹編工藝因此可能提前2000年左右。考古專家由此分析,諸暨很可能是竹編工藝的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