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科學小新聞

科學小新聞

發布時間: 2021-03-19 20:32:00

❶ 科技新聞資料摘抄

第一台分子機器誕生 法國與德國科學家合作,首次成功研製出可旋轉的「分子輪」,並組裝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台分子機器——生物納米機器。這個非常奇特的有機分子包括2個直徑為0.7納米、由三苯甲基分子組成的「車輪」,所有分子機器的化學結構均被固定在銅基上。二、一個原子厚的最薄材料問世3月1日,英德兩國科學家宣布聯手研製出世界最薄材料,厚度只有一根頭發的二十萬分之一,它的問世有望在電子計算機和醫學等領域掀起新的革命。這種膜片由碳原子六邊形連接而成,狀如蜂巢,但只有一個原子厚。這種膜片將主要應用於大幅提高計算機運算速度和研製新葯物,成為更加有效的晶體管。 三、首次合成人造染色體最具爭議的美國「科學怪人」克雷格·文特爾10月6日透露,由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合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造染色體,並有可能創造出首個永久性生命形式。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組移植,成功地使一種細菌變成另外一種細菌,且新植入的基因組開始取代原基因組運作。這是人類首次在一個活有機體中一次性移植入其他物種的完整基因組。四、中國發射首顆探月衛星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於10月24日18時05分成功飛天,11月5日進入環月軌道,並陸續發回多幅探月照片和大量探測數據,繞月探測圓滿成功。這是繼人造地球衛星和載人航天衛星之後,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又一新的里程碑。五、發現4個誇克組成的復合粒子一國際聯合研究小組利用大型正負電子對撞加速器,發現了一種新的帶電荷粒子。它與已知的由一個誇克和一個反誇克組成的介子不同,極有可能是由4個誇克結合形成的新的復合粒子。這一發現對進一步加深量子色動力學現象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六、成功克隆靈長類動物胚胎美國科學家利用細胞核轉移技術,用靈長類成年成纖維細胞成功克隆出獼猴胚胎,並提取出2個幹細胞系。這是科學家首次成功克隆靈長類動物胚胎,並從來自14隻獼猴的304個卵母細胞中培育出2個胚胎幹細胞系。 七、皮膚幹細胞成功問世美日科研小組11月20日同時發布各自的幹細胞研究新成果:成功地利用人體皮膚細胞「仿製」出具備胚胎幹細胞功能的幹細胞,從而有望避開胚胎幹細胞研究面臨的倫理爭議,並大大推動與幹細胞有關的疾病療法研究。對數以百萬計寄希望於幹細胞療法的患者來說,該項突破是一個重大的科學里程碑。八、培育出能抗癌的實驗鼠美國肯塔基大學通過植入能殺滅多種癌細胞且不會傷害正常細胞的「Par-4」腫瘤抑制基因,成功培育出能抗癌的實驗鼠,對人類抗癌研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如果能通過骨髓移植讓「Par-4」作用於人體抗癌,就可以使癌症患者免除化療放療的侵害。 九、克隆出轉基因熒光貓韓國科學技術部12月12日宣布,韓國國立慶尚大學通過對母貓的皮膚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用轉熒光蛋白基因技術克隆出其皮膚能在黑暗中發出紅光的貓,標志著全球首次克隆出帶紅色熒光蛋白基因的貓。該成果可利用它培育出與人類有同樣疾病的其它克隆動物,幫助更好地研究治療遺傳性疾病。 十、「巴厘島路線圖」最終簽訂12月16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在比原定閉幕時間推遲了一天之後,終於最後簽訂了「巴厘島路線圖」,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新安排舉行談判,以保證《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在2012年到期後,人類減排溫室氣體的努力不會中斷

❷ 關於科學的新聞

謎團1 治癒癌症?

10年前,《大眾機械》網站曾認為,預防應該是避免癌症的解決方案之一。10年來,盡管由各種惡性疾病引起的死亡率下降了幾個百分點,但某些癌症,如惡性黑素瘤、白血病、胰腺癌以及腎癌等發病率卻呈上升趨勢。同時,化學治療、放射性治療以及手術治療等手段治療效果仍不樂觀。

目前,阻擊癌症發病的最新策略是找到病毒感染機制。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進化生物學家保羅·埃瓦爾德認為,到2050年有95%的癌症患者都將被證明是由感染引起的,而現在這一數字僅為15%至20%。科學家已經知道肝炎病毒與肝癌有關,人類乳頭瘤病毒可能導致宮頸癌、直腸癌、陰莖癌、腦癌、頸椎癌等多種癌症,而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會引起胃癌。埃瓦爾德表示,如果能夠繪制出完整的病原體圖譜,則有助於人類最終克服癌症。病毒本身也許並不是引起突變的必要因素,但是卻能夠使得細胞更加脆弱,從而更容易發生突變。病毒就是這樣為癌症的發病打開了大門。

根據這種說法,更多地使用疫苗,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提高衛生標准,或許可以顯著地降低癌症發病率。埃瓦爾德表示:「安全治癒和預防癌症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識別和鎖定它們的感染誘因。如果在醫學上能夠做到這一點,那就是控制感染。」

新進展:如果繪制出完整的病原體圖譜,將有助於最終克服癌症

謎團2 長生不老?

塞內克斯生物科技公司2000年時在研製某種可實現抑製作用的葯物。研究人員還繼續深入分析端粒。端粒是一種DNA序列,會在細胞分裂過程中逐步變短直到細胞最終變異或死亡。

近期的研究發現也驗證了端粒的功能。《自然》雜志於2010年11月公開的一項研究中,老鼠被抽取端粒後再被植入,這一過程發生了奇跡般的返老還童現象。從技術上講,數年前人們就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提高體內端粒的水平,但這種技術至今未得到臨床評估。

同時,兩種在人類身上試驗的合成催化劑SIRT1和STACs今年已投入使用,它們可以模擬熱量限制效應。在酵母、靈長類動物身上的試驗表明,這種效應可以放慢新陳代謝速度,緩解老化進程。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教授傑伊·奧爾沙恩斯基則認為,百歲以上老人的基因具有可限制老化進程的特別功能。「新英格蘭百歲老人研究」是全球最大型的專門研究高齡老人的計劃,該項目正對約1600名百歲老人及數百名他們的子女進行跟蹤研究」。

新進展:發現端粒功效;發現新的催化劑

謎團3 創造生命?

人類至今仍未解開地球的生命之謎,如何創造生命,人類認識仍然很模糊。

由零開始創造生命,這一領域的研究最大進展是由著名遺傳學家克雷格·溫特爾於2010年5月取得的。溫特爾和他的研究團隊創造了首個合成有機體。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利用化學物質製造了一整個基因組,然後將這個合成基因組植入到一個空細胞中。接下來,這個細胞根據植入的基因指令開始自我復制和修正。這個人造的生命形式,被稱為「綜合體」。

但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倫理學家亞瑟·卡普蘭認為:「溫特爾並沒有真正創造出生命。但他的研究表明,一個人造基因組可以為細胞提供動力,從而向真正的人造生命邁進了關鍵的一步。」

新進展:出現首個人造生命形式「綜合體」

謎團4 存在靈魂?

10年前,《神經理論學原理》的作者、神經學家紐博格和他的研究團隊就已開始對130人的大腦進行研究,研究人員將繼續對那些涉及宗教和精神狀態的大腦結構網路進行更廣泛的研究。目前,他們正在對中國西藏的僧侶、佛教的尼姑和基督教徒的大腦進行掃描研究,而這些人都是從事冥想等精神方面的事業。紐博格認為,通過發現大腦如何從事宗教方面的活動,神經理論學或許可以解答大腦和身體功能與靈魂活動之間的聯絡。

此外,還有一些科學家試圖從量子力學角度分析意識和靈魂的產生,而傳統的意識結構是基於典型的物理學,即我們的思維源自由數十億個神經元組成的網路。哈梅洛夫和合作者朋羅斯提出了一種量子意識理論,即Orch OR理論。這種量子意識理論為微型的細胞結構增加了一個重要功能,即「微管」。這種所謂的「微管」組成了我們細胞內部的「骨架」。該理論認為,意識也依賴於大腦神經元內部微管的量子計算。

新進展:將量子力學引入研究
謎團5 外星生命?

許多天文學家都聲稱,地球之外肯定存在外星生命。近期的一些發現亦讓人看到了尋找外星生命的希望。

紅矮星Gliese 581的發現令天文學家興奮不已。去年4月,天文學家聲稱在這顆近鄰星球周圍發現了第6顆系外行星Gliese 581g,被認為是第一顆位於宜居帶的行星。該行星的質量可能是地球的3到4倍,半徑大概相當於地球的1倍到1.5倍。如果能夠證實該行星是岩質的,則很有可能成為一處宜居住所。

不久前,美國太空總署發布了一項爭議性的發現,即一種細菌可以用砷來代替磷作為自己的DNA組成物質,而砷則對於大多數生命都是有毒的。這一發現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因為此前難以想像生命竟然如此多樣化。「搜尋外星智慧」計劃資深天文學家什斯塔克表示:「無論身處何地,生命總能找到東西吃。」

數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致力於尋找類地行星。最近,天文學家聲稱他們發現了首顆岩質系外行星,這顆行星大小大約是地球的1.4倍。預計於2015年發射升空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將為天文學家提供更清晰的外星世界視角。

新進展:新發現層出

謎團6 超越光速?

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致力於超光速的研究。

近年來,科學家實施了許多相關的實驗,比如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王利軍2000年進行的實驗和德國科學家2007年進行的實驗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最初,科學家堅信沒有任何物質或信息能夠突破光速,但光脈沖卻能夠做到。在真空狀態下,在不同位置測到的光脈沖似乎以一種難以置信的速度在傳播。不過,這一速度仍然無法對我們太空旅行提供太大的幫助。2007年的實驗仍然存在爭議。

貝勒大學物理學教授克利弗爾認為,在「量子糾纏」現象中,信息的傳播速度似乎比光速快。2007年和2008年的兩次實驗表明,「量子糾纏」的速度至少是光速的1萬倍。未來實現超光速的方法可能是跳躍到多維空間中,不過這種方法目前我們還無法理解。美國太空總署突破推進物理學計劃前負責人馬克·米利斯現致力於研究星際旅行,他表示,「肯定還有我們沒發現的物理學領域」,並指暗物質和暗能量或許能夠為我們帶來曙光。

新進展:仍存爭議

謎團7 時光穿梭?

由於突破光速極限至今未能得到真正實現,穿越時光旅行似乎更加難以想像。美國國家標准和技術局去年兩次實驗都證實了這種理論。因此,我們的大腦比心臟要老化得更快,不過在人的一生中大腦的年齡僅比心臟年齡大900億分之一秒。

科學家研究發現,一個物體越接近光速,時間對它來說就會越慢。因此,一部時光機器就可以簡化為一台巨大的離心機,這部離心機可以讓一個人以接近光速旋轉。不過,美國查普曼大學量子研究中心主任托拉卡森認為,這種方式有可能讓離心機內的那個人四分五裂。

新進展:時光機或為一台巨大的離心機

謎團8 其他宇宙?

有科學家根據物理學定律的特徵,提出了對等宇宙的說法。這種多元宇宙的理論也是量子力學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科學家認為,這些其他並存的宇宙或我們之前的宇宙或許會在深空中留下證據。

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朋羅斯和美國耶里萬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古爾扎戴安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發現了他們所說的巨型同心圓,這些同心圓可能就是宇宙多次大爆炸並重生留下的證據。不過,這些中心圓區域的溫度要低於平均溫度。在這十年中,還有一些科學家通過對宇宙微波背景的探測發現了相似的證據。因此,他們認為,可能有其他的宇宙撞擊過我們的宇宙,從而留下了這些「疤痕」。

歐洲航天局「普朗克」太空望遠鏡將繪制出更詳細的宇宙微波背景圖,或許能為這個謎團給出最終的答案。

❸ 20字左右的十大科學新聞.

氣候變化聲明、埃博拉、首登彗星、首探原初引力波、小保方晴子造假、人工鹼基首插天然細胞、類腦晶元、私人航天失事、天河二號最強、室溫超導現實化

❹ 小學生關心的科學新聞是什麼

玩具之類的吧

❺ 科學新聞有哪些

1、5G技術

5G技術帶來的不僅是通信速度上的飛躍,更是應用內容的擴大,是6G、7G的起點。5G網構建理念的變化,給通信技術創新帶來的巨大沖擊,未來通信技術的難題已經不能僅僅依靠自身技術進步加以解決,而必須依靠人工智慧等新的技術方法,滿足人類新的通信技術變革的需要。

此外,5G技術的應用還給社會管理帶來較大沖擊,各國有必要更新法律法規,應對和解決因5G網普及帶來的網路安全等新的社會問題。

2、3D列印

3D列印在精密儀器領域的應用更快、更現實,如目前已經可以列印出航空發動機噴嘴等。而列印人體器官,前提是必須徹底搞清細胞和組織的機理,這需要在生物學上取得較大突破之後。

3、新型發動機

未來的風力發電、電動汽車、電動飛機和高速火車,均需要更加先進的電機和驅動。使用鐵、銅和永磁稀土材料製造出來的發動機,會為這些新的技術產品得以更新換代奠定基礎。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趙華也指出,汽車動力系統正由內燃機向著48伏混合動力、插電混合動力和純電動快速發展。由於內燃機具備經濟、高效和壽命長等特點,因此仍將是移動動力系統的主要動力來源。為應對環保要求,科研人員加快了零排放內燃機研製進程。

4、抗癌細胞

每個人的機體里均有抗癌細胞,癌症之所以發生,是這種抗癌T細胞怠工或能力薄弱造成的。如果最終找到激活這種抗癌細胞能力的方法,癌症完全可以自愈。目前她的團隊對抗癌細胞的研究已經取得重大進展。

5、能源存儲

當前能源領域急需解決的問題不是尋找或增加能源,而是攻克節能和儲能的難題。目前能源存儲的主要形態是核燃料和油氣,儲電的成本仍然很高。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正在取代化石能源,將成為人類主要能量來源。

❻ 科學新聞或科學知識

《環球科學》雜志是《科學美國人》中文版,該雜志最新一期評出了2007十大科學新聞,「人造生命誕生」位列榜首。

NO.1 人造生命誕生

2007年6月21日,美國生物學家克雷格·文特爾(Craig Venter)在《科學》雜志上介紹說,他的科學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不同物種間完整基因組的移植,向從零開始構建簡單的基因組邁出了關鍵一步。10月初,文特爾再次宣布,他的團隊化學合成了人工染色體,並成功移植到了另一個沒有染色體的細胞中,創造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人造生命」(Artificial Life)。研究人員可以定製人工染色體,讓這些人造微生物具有各種用途,比如製造生物燃料、清理有毒廢物,清除二氧化碳等。人造微生物的出現,是生物工程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NO.2 用人體皮膚細胞製造出「類胚胎幹細胞」

2007年11月20日,日本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詹姆斯·湯姆森(James Thomson)分別在《細胞》和《科學》雜志網路版上撰文,宣布他們各自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地把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類似胚胎幹細胞的「萬能細胞」。兩個研究小組利用相同的基因重組技術,向皮膚細胞插入4個基因,將它們改造成了所謂的「iPS細胞」。這些細胞的功能與胚胎幹細胞十分相似,能夠培育成各類人體組織器官。這種技術不僅能避免因利用人類胚胎進行幹細胞研究引發倫理爭議,它的高效、便利也為進一步醫學應用打開了大門。科學界評價這一突破為生物科學的里程碑,同時意味著風靡一時的胚胎幹細胞克隆技術可能退出舞台。

NO.3 嫦娥一號升空,亞洲向月球進軍

2007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11月26日,「嫦娥一號」在繞月軌道上拍攝的首張月球圖像公布,表明衛星各項科學設備工作正常。「嫦娥一號」將在繞月軌道上進行為期一年的科學探測,對月面地形地貌、月球物質分布、月球土壤厚度及地月空間環境展開觀測研究。在此之前,日本「月亮女神」探測器也於9月14日成功發射,並順利進入繞月軌道。這兩項月球探測任務的開展實施標志著,亞洲開始向月球進軍,參與到全球探月熱潮之中。

NO.4 太陽系外發現「第二地球」

2007年4月24日,歐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在距離地球20.5光年的紅矮星Gliese581周圍,發現了迄今與地球最為相似的太陽系外行星。這顆行星的質量約為地球的5倍,表面溫度可能介於0℃~40℃之間,恰好允許液態水存在於它的表面。這是科學家在太陽系外首次發現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

7月12日,歐洲航天局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在距離地球60多光年的另一顆行星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的蹤跡,不過這顆行星向陽面的表面溫度高達2,000℃以上,不適合人類生存。這是天文學家首次確認太陽系外行星上有水存在。這些發現讓致力於尋找外星生命的科學家們看到了希望。

NO.5 IPCC確認是人類導致氣候變化,各國制定應對方案

2007年2月2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法國巴黎發布第四份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稱氣候變暖已經是「毫無爭議」的事實。科學家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確信,是人類影響了氣候,而且人類導致的氣候變化正在進一步發展。不過,人類的未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變化的程度取決於人類如何對待溫室氣體的排放。
12月1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決議,制定了「巴厘島路線圖」,決定在2009年前就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新安排舉行談判。「路線圖」還為談判確立了明確議程,具體議題包括:適應氣候變化消極後果的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廣泛使用氣候友好型技術的方法,以及對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措施進行資助。

NO.6 發現構成DNA的第六元素

2007年8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代謝重點實驗室宣布,他們發現DNA中存在第六種元素——硫。DNA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科學界以往認為,它是由五種元素——碳、氫、氧、氮和磷構成的。該實驗室的科學家發現,許多微生物合成DNA後,還會進行一種叫「硫修飾」的工作,它們依靠基因組中的硫元素,改變遺傳特性。這一發現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的新領域——DNA硫修飾的研究,引起了國際上的高度重視。如果能夠干擾這種「硫修飾」,就可能改造病菌,化解它們對人體的危害。葯物的研發也可借鑒大自然中硫修飾的過程,通過基因葯物,對癌症、艾滋病患者的DNA進行人工修飾,治療疾病。

NO.7 人類癌症基因組計劃啟動

2007年3月8日,英國威康信託基金會桑格中心(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的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撰文表示,他們啟動了一項大規模的癌症基因破譯計劃,目標鎖定在致死率最高的腫瘤身上。就過去的研究來看,腫瘤的發生絕大多數和基因的變化有關,不過影響蛋白質活動的基因太多,不進行深入的序列分析,很難找到這些影響頗大卻又很微小的變化。此次計劃中,科學家將首先分析與200個特定腫瘤相關的500個目標基因。

科學家認為,測定腫瘤基因的序列並不困難,不過要找出真正引發癌症的關鍵基因變化,卻是一個難度很高的工作。他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測序計劃,可以對未來找到關鍵的起始基因變化提供更多可用的線索。

NO.8 個人基因組時代來臨

2007年5月31日,美國454生命科學公司向「DNA之父」沃森贈送了一張DVD光碟,其中記錄了沃森本人基因組的所有信息,使他成為世界上首位獲得自己基因組圖譜的人。沃森的基因圖譜繪制採用了新的測序技術,不但極大地提高了效率,而且只花費了不到200萬美元。隨著測序價格的進一步下降,個人基因組時代將全面來臨。
10月11日,我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他們成功繪制出第一幅完整的中國人基因組圖譜(又稱「炎黃一號」),這是第一個亞洲人全基因序列圖譜。科學家認為,這項基因組科學領域里程碑式的科學成果,對於中國乃至亞洲人的DNA、隱形疾病基因、流行病預測等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NO.9 在土衛六泰坦上發現液態湖泊

2007年1月4日,《自然》雜志封面文章公布可信的證據,表明土衛六泰坦上存在液態甲烷海洋或湖泊。科學家在20多年前就預測,甲烷能夠以液態形式存在於泰坦的表面。2006年7月22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卡西尼」探測器飛掠泰坦,獲得的雷達成像數據為泰坦上大量液體的存在提供了可信證據。這些液體在泰坦表面聚集成湖泊和海洋,使泰坦成為地球以外迄今發現的唯一一顆仍存在活躍液體循環的天體。這一發現將人類研究氣候和液體循環的視線延伸到地球之外,有助於揭示早期地球演化過程,甚至揭開生命起源之謎。

NO.10 世界第一台分子機器誕生

2007年1月21日,法國圖盧茲材料設計和結構研究中心研究院與德國柏林大學的科學家在《自然-納米技術》上撰文宣布,他們成功地組裝出了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分子機器。分子機器的主要構件是蛋白質等生物分子,能夠行使某種加工功能,是近年來納米研究領域的重點。它們的用途極為廣泛,可以在人體細胞內清除病灶,充當葯物運輸的人造載體,構成分子閥門等。研究人員確信,他們發明的「分子輪」將在復雜的納米機器上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分子卡車和分子納米機器人等。

❼ 收集10篇科學類新聞,字數 100字,

  1. 南極泰山站實現白日視寧度測量:由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科研人員自主研製的南極視寧度測量儀DIMM在南極泰山站一直連續正常觀測,獲得了寶貴的泰山站視寧度數據。結束南極泰山站的觀測任務之後,該設備將被運往我國南極中山站繼續進行視寧度監測。其觀測時間為極夜,從而可以對中山站的視寧度進行持續監測。


2.「機遇」號新發現補充「好奇」號不足:美國宇航局所報告的新的「機遇」號的發現,在奮進隕石坑形成之前,沖刷該區域的水是近乎中性的(略帶酸性),而它會比該撞擊之後流至那裡的水對微生物的生命更為適宜。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富含礦物質岩石中的球粒、岩脈及破裂,這些結果提示,在奮進隕石坑形成之前與之後,具有不同pH值的水曾經在這一區域流動。


3.美科學家捕捉到老鼠大腦記憶形成過程:美國研究人員最新視頻拍攝到製造記憶的重要分子穿行於老鼠大腦組織,這些分子進行了熒游標記,便於進行觀察。這項研究對於理解大腦如何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美國葉史瓦大學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使用先進成像技術拍攝到老鼠大腦如何形成記憶,他們描述這項研究是「前所未有的動物實驗技術傑作」。


4.我國首個高鐵動車WiFi系統將投入使用:我國首個面向鐵路乘客提供無線區域網服務的「高鐵動車WiFi系統」已經研製成功,預計將於近期在部分線路的列車上投入使用。該系統主要克服了三個方面的技術難點。首先要滿足「車載」要求,在列車高速行進中能良好運行。二是滿足信號要求,同時接入移動、電信、聯通三家電信運營商的3G/4G無線通信網路。三是滿足網速需要。


5.美科學家開發手機充電風車: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研究人員已經研製出微小的「迷你發電風車」,它的直徑只有1.8毫米,它能把風能轉化成電流。每個風車均由柔性鎳合金製成,即使是強風也不會導致扇葉折斷。由於它們非常小,一粒米上甚至可以插10個這種風車。這種風車的工作原理與風輪機相同。扇葉隨風旋轉,促使與發動機相連的轉動軸轉動。


6.「糖電池」問世 耐用度將為鋰電池10倍: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款全新的「糖電池」。這種新的電池以糖為能源提供電力,能量密度超越過去水平,並且還能重復使用,不用擔心會爆炸或燃燒,利用完後便可生物降解。繼續發展有望替代傳統電池成為一種廉價且可充電的環保電池。


7.科幻照進現實:波蘭公司開發全息影像電話 :一家名為Leia Display Systems的波蘭公司開發出了一種全息影像電話,效果與電影《星球大戰》中描述的技術類似。要撥打電話,用戶需要坐在一個高科技攝像機前,該攝像機有兩個鏡頭和一個麥克風。之後,系統會將把兩個圖像合成起來,然後通過互聯網傳輸到線路的另外一端。當另外一端的全息設備收到圖像後,會將其投影到一個由水蒸氣構成的屏幕上。


8.美製造出「納米電子有限狀態機」處理器: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28日(北京時間)報道,最近,由麻省理工大學研究會公司和哈佛大學科學家與工程師組成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小組合作,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將極微細的納米線晶體管進行復雜的組裝,製造出一種超小、超低能耗的控制處理器,在製造超小電子計算機系統上邁出了關鍵一步,同時也將逼近的「摩爾法則」的大限遠遠推開。


9.美中科學家成功驗證硼墨烯的可行性:布朗大學王來生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利用光電子能譜技術研究硼原子團簇的性能。布朗大學和清華大學合作,利用超級計算機搜索硼36的結構並計算其電子結合能譜,發現計算得到的具有六邊形缺孔的結構最穩定,其理論模擬的光譜與實驗發現非常吻合。它驗證了猜想,為發展新材料推開了一扇門.


10.歐核中心首次成功製造出反氫原子束:研究人員開發出一個創新的粒子陷阱裝置——「卡斯波」陷阱,可利用多個磁場的綜合作用將反質子和正電子集合到一起,形成反氫原子。然後這些反氫原子轉移到遠離強磁場的區域,導入真空管狀通道中呈現飛行狀態,由此測量反氫原子由基態開始的超精微躍遷。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