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今天讓科學做什麼

今天讓科學做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19 12:38:40

① 什麼是科學

科學(詞源為拉丁文「scientia」,意為「知識」)[1]是一種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它積累和組織並可檢驗有關於宇宙的解釋和預測[2][a]。科學強調預測結果的具體性和可證偽性,這有別於空泛的哲學。科學也不等同於尋求絕對無誤的真理,而是在現有基礎上,摸索式地不斷接近真理。故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偏差的糾正史。
科學的源頭最早可追溯到約公元前3500年至前3000年的古埃及和兩河流域[3][4]。這兩個文明在數學、天文、醫學方面的成就傳入並塑造了古典時代的希臘自然哲學,後者正式嘗試以自然原因來解釋物質世界中的事件[3][4]。西羅馬帝國傾覆後,在中世紀的頭幾個世紀(約公元400年至1000年)中,有關古希臘人的世界觀念的知識在西歐漸漸被遺忘[5],但卻在伊斯蘭黃金時代的穆斯林世界中得以保存下來[6]。10世紀到13世紀,西歐找回了古希臘的著作並吸收了伊斯蘭學者的研究,自然哲學就此復活[5][7],並且接下來在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8]中轉型,其間的新觀念和新發現脫離了古希臘觀念和傳統之窠臼[9][10][11][12]。科學方法迅速在獲取知識方面起到更大作用,不過科學的制度化和職業化還是要等到19世紀才開始成型

② 科學是什麼

聲明:詞條人人可編輯,創建、修改和認證均免費

詳情

科學有重復性危機嗎15.9萬 1'56"

做【美麗科學】的初衷1.7萬 5'23"

5分鍾速讀霍金《大設計》61萬 5'32"

100秒的時間,帶你認識不一樣的墨子!12.7萬 2'15"

宇宙系列:誕生與湮滅11.2萬 6'4"



 

 

 

 

科學 [kē xué]

認識世界的實踐方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展開

科學,指的就是分科而學,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在一個舊的,密切相關的意思,「科學」還指可合理解釋,並可靠地應用型知識的主體本身。科學的專業從業者習慣上被稱為科學家。[1][2][3][4]

自古典時代,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已緊密聯系在一起。科學的方法奠定了基礎,強調實驗數據及其結果的重現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話:「科學」和「自然哲學「有時可以互換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紀,自然哲學(後變成自然科學)被認為是哲學的一個獨立的科學分支,與唯物同源。[5][6]

在現代用法中,「科學」經常指的是追求知識,不但對知識本身的一種方式,它也經常受限於研究這些分支尋求解釋物質世界的現象。在17世紀和18世紀的科學家越來越多地尋求在自然法則,如牛頓運動定律方面制定知識。而在19世紀的過程中,「科學」一詞變得越來越與科學方法本身相關聯,以研究自然世界有紀律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學、地質學和生物學。它是在19世紀也使科學家一詞是由博物學家區分自然知識和知識創造。[7]

我們通常提到的科學是指自然科學,即通常將自然科學簡稱科學,並不包括社會學和思維學的內容。包括我們平時所說的科學技術(簡稱科技)中的科學也指的是自然科學(僅包括自然科學)。[1][8]

③ 什麼是科學

什麼才是真科學?

科學告訴我們:這么大的宇宙、這么完整的宇宙,不可能僅一個小小的地球上有「生命」;不可能僅僅只有一種脆弱的「人」是惟一的生靈。太陽掛在天上、水火放在地下,人雖擁有140多億神經元卻無力製造、連修理都不可能,這是事實。一幢小小的住宅都會有它的主人,何況這么大的宇宙? 那麼宇宙的主人又在哪裡呢? 人類真正的科學又是什麼呢?

2010年6月15日《參考消息》第7版文章,【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6月13日】報道:英國最權威科學機構領導人、劍橋大學宇宙學教授、英國皇家協會主席馬丁·里斯說:「宇宙謎團或許永遠無法破解,因為它們超出了人們的理解范圍。」

里斯表示,由於人類的智慧有限,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破解諸如平行宇宙是否存在、宇宙大爆炸的成因、人類意識的本質等難題。

他甚至說人類就像魚一樣,雖然整天在海里游來游去,卻對自己所生活的海水屬性一無所知。

里斯指出,愛因斯坦利用19世紀早期的數學理論在1915年提出了廣義相對論,認為是引力在控制行星和恆星的活動。而迪拉克等20世紀早期的物理學家則利用「現成」的數學方法提出了量子理論,從亞原子層面上解釋了宇宙的運作方式。

後人面臨的問題是,這兩種理論在很多方面是對立的,沒人能夠找到使二者結合為「統一理論」的數學方法。

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在這個問題上花了數十年時間,仍然一籌莫展。

里斯認為,「人類可能已經到達了理解的極限。」

不管是與不是,人類一般都不會去思考、還能聽到算是表現身份最偉大的開口詞:「我只相信科學」,當然這是好的。一般會講這話的人都還自認是「有知識」的,殊不知這「科學」只不過是在奧秘的現成宇宙中進行探索,發現一點點蛛絲馬跡的一門學科;講得簡單點,「科學」就是孩子用舌舔水果糖;這顆是香蕉糖,哪顆是巧克力,而且還常常是錯誤的。誰能讓人看見真實、引人走進糖果廠呢? 特別是「弱肉強食」的「進化論」作為生物學混入科學隊列後,人類已經暈頭轉向,是非難分。

北京猿人生活年代在教科書上教授人類這么多代,現今發現教科書傳教人的年代誤差20多萬年;

構成生命的蛋白質分子必須有水分才能保持三維結構的固有觀念,現今發現是錯的;

歷史以來人們普遍接受的觀點:雄孔雀漂亮的羽毛是為了吸引異性;變色龍變色是為了與環境融為一體,達到隱藏自己、蒙蔽敵人的目的。然而,現今發現這兩個觀點似乎都不準確……等等。

2006年8月15日《都市快報》23版文章說:說起來不相信,天門學家不清楚什麼是行星。……太陽系行星可能有8個,也可能有50個,現有教科書都將全部改寫……。

教科書上的許多有關科學論述根據現今的科學發現,換句話說很多都是假的,但是,又無力改寫。許多方面連大文學家也無法圓滿解釋,也不去解釋,因為一解釋就會推翻所有已知的知識。還有以人類現有科學水平和手段尚還無法解釋和證明的許多難題,但又確實存在。天下也沒有一位真正的科學家敢說:宇宙中的一切我都能回答;也沒有一本稱「科學」的書敢寫上「絕對正確」。

在這天外來客「智能活體」頻頻出現的今天,誰會說:我只相信科學,就不相信有「天外來客」呢?

在這天外來客「智能活體」頻頻出現的今天,誰能解釋:世界上從古到今,人類所有文字信息中,有哪一本的經典明白解釋過宇宙的「天外來客」呢?

若是細心地去研究人間的天門學、地理學、中外歷史學、生物科學、宗教信仰、歷史以來在世上的所有文字元號中,你會驚奇地發現,真的還有一本書與被人類科學所發現的宇宙事實竟然如此地一致;

「瑪雅人」、「諸世紀」……等等預言的准確性轟動了全球,引起了各界人氏的佩服。但人類真正的預言卻就在人們眼皮底下、被人們歸類到「宗教信仰」的、而且早就交給人類,從起初到未了的這本書:那就是遠超「宗教信仰」和「科學」、也沒有任何「科學」可與之相提並論的《聖經》。

頂尖物理學家杜林白在《一個科學家的故事》結論道:「作為一個科學家,我已將《聖經》在生活中做了多次試驗。現在我完全相信:它是名符其實的正確無誤的神的話語。對任何想了解這本書的人,這本書向他們揭露了宇宙所有奧秘。」

大科學家牛頓說:「我們看上帝的《聖經》是最崇高的哲學。我從《聖經》中所找到的真理事實多過任何屬世的史書。」

④ 科學是什麼

活在僅45億年的宇宙4%的唯物世界二維平面看三度空間的地球上,為什麼不能進入科學認識早就寫在科學源頭《聖經》里的137億年發展史的宇宙,是靠著肉眼看不見的超高智慧的真生命96%暗物質暗能量推動下有規律地運行?

天文學家《星空研究指南》:發現太陽系行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帶,木星、土星、天王星距離,其前後排列眾數的數值差十分強調數字『6』;其中三個正『6』,三個負『6』,相互交錯中的666中還暗藏了二個『3』,同時出現了一個特殊數字明的『3』,十分有規律成為天文學中的一大奇事;

太陽系顯示一個特殊數字明的『3』,就是造物主拯救人類默示在地上靈界的《聖經》「聖父、聖子、聖靈(馬太福音28:19)」三位一體的三一神的『3』,這正是顯示世界屬神的神州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完全神。

三個正『6』,就是生命之「道」《聖經》六六卷的二個『6』;加上第六天親自「道」成肉身的死救贖罪惡人類降臨世界的主耶穌天「道」的一個『6』,正是「三」個正『6』。

「三」個負『6』就是被判了死刑給它掌死權的魔鬼,進入「獸的數目;因為這是人的數目」的「六百六十六(啟13:18)」。

一個明的「3」、三個正「6」,三個負「6」的二個暗的「3」與《聖經》不謀而合顯示給世人,為的是要人認識科學找到神。

只要喪失科學源頭《聖經》真理,就是人造的「錢」科學;一旦普及到下連種田人都掛著激素的吊瓶「科學」出瓜果菜蔬掙錢的時候,除了追權和錢就再也找不到道德二個字了。

所以科學發達的文明國家都屬基督教國家;即使最落後的佛教印度1981年普查也有1616萬督教徒。

2009年12月10日《杭州日報》A5版文章說:170年前吃掉英國傳教士威廉姆斯的埃羅芒阿島食人族土著人,日前食人族後裔排著隊,舉行庄嚴地特別儀式,向威廉姆斯的曾孫查爾斯和居住在世界各地他的17名親人逐一鞠躬道歉。食人族後裔還在儀式上將一個7歲的女孩「贈送」給查爾斯,作為對他們的曾祖父威廉姆斯被該島食人族祖先吃掉的象徵性「賠償」。

世界人類的發展又都是往人人平等的道德文明的路上前進的;連吃人的土著民族都悔改信耶穌了;還有那個更落後的國家不願意走神人合一的民主平等「愛」的道路? 阻擋「道可道,非常道」的神州天道,世界上只降臨過一次,為罪惡人類道成肉身而死,三天復活救贖人類重新回到下屆再沒有死的基督永恆生命的伊甸園呢?

⑤ 科學家能做什麼

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客觀數字內化重現與認識、容探索、實踐。

科學家,因為具有專門的知識,更有條件提前獲悉科學發現帶來的危險和潛能。因此,他們對於我們時代最緊迫的問題,具有專門的本領,也肩負特別的責任。

科學家通過啟發成年群體或者通過教育正在到來的後代,而為此不懈努力。特別是教育應當強調改進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並且在教育中應當消除任何形式的對戰爭和暴力的誇耀。

(5)今天讓科學做什麼擴展閱讀

科學是人造的,因此與人的素質有關,爭論和激勵能使人的素質迅速提高,因此科學需要討論的環境和維護人們對科學的熱情。

成為科學家的一個標志是首先是一個獨立的研究者,也就是說一個科學家必需有參與科學研究,發表,交流等活動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是和成果掛鉤的,說白了所謂的成果無非就是發表文章或獲得專利權。這對於一位以科學研究為職業的科學家是至關重要的。

從意義上講,並不是所有從事科學研究活動的人員都可以被稱為「科學家」。只有那些獲得了「自主性」、「獨立性」,並且可以參與科學研究和交流等活動的科學研究人員才能稱為實質意義上的科學家。

⑥ 科學是什麼

顧名思義: 科學就是----分科的學問.

講倒科學, 許多人都會產生一種畏懼心理, 認為太復雜, 這是一種誤解. 其實科學本身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

一句話; 科學的意義就是建立一個完美無缺的知識體系, 為人類文明進程服務.

具體地說: 科學就是對世界龐大的知識體系進行廣泛而盡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分類--再完整--再分類--發現盲區--對未知區域進行專題驗證--去偽存真.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 請點擊"科學". 相信在這里你能得到所有回答. 如果在這個范圍內, 你還能提出問題(真正的問題), 你就是科學貢獻者之一.

⑦ 科學的價值是什麼

時常,人們對我提出科學家應該多多關心社會問題,特別是要考慮科學對於社會的影響 。人們似乎相當普遍地認為,只要科學家們對於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加以關注,而不是成天 鑽在枝尾末節的科學研究之中,那麼巨大的成功就會自然到來。
我以為,我們科學家是很關注這些社會問題的,只不過我們不是把它們當作自己的全職 而已。其原因是對於這些比科學研究復雜千百倍的社會問題,我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絕無 靈丹妙葯。
我認為當科學家思考非科學問題時,他和所有的人一樣無知;當他要對非科學問題發表 見解時,他和所有的門外漢一樣幼稚。今天我的講演「科學的價值」所針對的並不是一個科 學課,而是價值評判;這樣看來,我下面將要講的大概也是粗淺不堪的了。
科學的價值的第一點是眾所周知的。科學知識使人們能製造許多產品、做許多事業。當然, 當人們運用科學做了善事的時候,功勞不僅歸於科學本身,而且也歸於指導著我們的道德選 擇。科學知識給予人們能力去行善,也可以作惡,它本身可並沒有附帶著使用說明。這種能 力顯然是有價值的,盡管好壞決定於如何使用它。
在一次去夏威夷的路途中,我學會了一種方法來表達上述問題--一個佛祠的主持向游 客們談及佛學,最後他說他的臨別贈言將使遊客們永不忘卻(我是真的從未忘卻)。這贈言 是佛經中的一句箴語:「每個人都掌握著一把開啟天堂之門的鑰匙,這把鑰匙也同樣能打開 地獄之門。」
如此說來,開啟天堂之門的鑰匙又有什麼價值呢?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分辨一扇門是通向天堂還是地獄,那麼手中的鑰匙可是個危險的玩藝兒。
可是這鑰匙又確實有它的價值--沒有它,我們無法開啟天堂之門;沒有它,我們即使 明辨了天堂與地獄,也還是束手無策。這樣推論下來,盡管科學知識可能被誤用以導致災難,它的這種產生巨大影響的能力本身是一種價值。
科學的別一個價值是提供智慧與思辨的享受。這種享受在一些人可以從閱讀、學習、思 考中得到,而在另一些人則要從真正的深入研究中方能滿足。這種智慧思辨享受的重要性往 往被人們忽視,特別是那些喋喋不休地教導我們科學家要承擔社會責任的先生們。
我當然不是說個人在智慧思辨中的享受是科學的全部價值所在。不過,如果我們社會進 步的最終目標正是為了讓各種人能享受他想做的事,那麼科學家們思辨求知的享受也就和其 他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了。
另外一個不容低估的科學的價值是它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概念。由於科學的發展,我們 今天可以想像無窮奇妙的東西,比詩人和夢想者的想像在豐富離奇千萬倍。自然的想像和多 姿比人類要高明得多。比如吧,詩人想像巨大的海龜馱著大象到海里旅行;而科學給了我們 一幅圖畫--天宇中一個巨大的球在旋轉;在它的表面,人們被神奇的引力吸住,並附著它 在旋轉。
我常常想這些奇妙的東西,這些從前人們根本不可想像,而如今科學使我們可以想像的東西。
曾經,我站在海邊的沙灘上,陷入了這樣的深思:
潮起潮落
無法計數的分子
各自孤獨地運行
相距遙遠卻又息息相關
泛起和諧的白浪
曠代久遠
在尚無生物的上古
眼睛還未出現
年復一年
驚濤拍岸如今
為了誰,為了什麼?
在一個死寂的星球
沒有為之欣悅的生命
永無休止
驕陽彌散著能量
射向無垠的宇宙
掀動著大海的波浪
大洋深處
分子重復不變
忽然,萌生新的組合
它們會復制自身
由此演出了全新的一幕
愈變愈大
愈變愈復雜
生物,DNA,蛋白質
它們的舞蹈愈加神奇
躍出海洋
走向陸地
站立著
具有認知力的原子
具有好奇心的物質
憑海向洋
一個好奇者在好奇
我――
一個原子的宇宙
一個宇宙中的原子
這樣的激動、驚嘆和神秘,在我們研究問題時一次又一次地出現。知識的進步總是帶來 更深、更美妙的神秘,吸引著我們去更深一層地探索。有時探索的結果令人失望,可這又有 什麼關系。我們總是興致勃勃而自信地深鑽下去,發現無法想像的奇妙和隨之而來的更深更 美妙的神秘。這難道不是最激動人心的探索么!
誠然,沒有過科學研究經歷的人大概不會有這種近似宗教的感受。詩人不會寫它,藝術 家也無法描述這種奇妙的感受。我很是不解――難道他們都不為我們所發現的宇宙所激動嗎 ?歌唱家現在還不會歌唱科學帶來的神奇美妙。科學對於人們來說還是在講課中接受的,而 不是在詩與歌之中。這說明我們還沒有進入一個科學的時代。 這種沉默無歌的原因之一,大概是人們必須懂得如何讀這種音樂的樂譜才能歌唱。比如 ,一篇科學論文說:「鼠的腦中放射標記的磷在兩周中減了一半。」這是什麼意思呢?
它的意思是鼠腦中(你、我的腦子也沒什麼差別)的磷有一半已經不是兩周前的原子了 ,它們已被替換了。那麼我要問:「究竟什麼是載有意識的分子呢?子虛烏有么?這些全新 的分子能承載一年前在我腦中的記憶,可當時發生記憶的分子卻早已被置換了!這個發現就 像是說我這個體僅僅是一個舞蹈的編排。分子們進入我的大腦,跳了一場舞就離開了;新的 分子又進,還是跳和昨天一模一樣的舞蹈--它們能記住!
有時我們會從報紙上念到這樣的話:「科學家認為這項發現對於治療腫瘤是十分重要的……」。看,這報道只注重那項發現有什麼可利用之處,而完全丟開了它本身的意義。而實 際上它是多麼奇妙啊!偶爾,小孩子反倒會意識到那些意義;此時,一個科學家的苗子出現 了。如果當他們上大學時我們才教他們這些,那就太晚了。我們必須從孩童教起。
現在,我來談談科學的第三個價值――它稍稍有些間接,不過並不牽強。科學家們成天 經歷的就是無知、疑惑、不確定,這種經歷是及其重要的。當科學家不知道答案時,他昌無 知的;當他心中大概有了猜測時,他是不確定的;即便他滿有把握時,他也會永遠留下質疑 的餘地。承認自己的無知,留下質疑的餘地,這兩者對於任何發展都必不可少。科學知識本
身是一個具有不同層次可信度的集合體:有的根本不確定,有的比較確定,但沒有什麼是完
全確定的。
科學家們對上述情形習以為常,他們自然地由於不確定而質疑,而且承認自己無知。倡 我認為大多數人並不明白這一點。在歷史上科學與專制權威進行了反復的斗爭才漸漸贏得了 我們質疑的自由。那是一場多麼艱辛、曠日持久的戰斗啊!它終於使我們可以提問、可以質 疑、可以不確定。我們絕不應該忘記歷史,以致丟失千辛萬苦爭來的自由。這,是我們科學 家對社會的責任。
人類的潛能之大、成就之小,令人想起來未免神傷,總覺得人類可以更好。先人在惡魘 中夢想未來;我們(正是他們的未來)則看到他們的夢想有些已經成真,大多卻仍然是夢想,一如往日。
有人說教育的不普及是人類不能前行的原因。可是難道教育普及了,所有的人就都能成 為伏爾泰嗎?壞的和好的是同樣可以被傳授的;教育同樣擁有趨善或趨惡的巨大能力。
另一個夢想是國與國之間的充分交流一定會增加互相理解。可是交流的工具是可以被操 縱的。如此說來所交流的既可以是真實,也可以是謊言。交流也具有趨善和趨惡雙重可能。應用科學可以解決人們的物資需求,醫葯可以控制疾病--看上去總算盡善盡美了吧?
可偏偏有不少人在專心致志地製造可怖的毒物、細菌,為化學生物戰爭做准備。
幾乎誰都不喜歡戰爭,和平是人類的夢想--人們盡可能地發揮潛能。可沒准兒未來的人們 發現和平也可好可壞。沒准兒和平時代的人因沒有挑戰而厭倦不堪,於是終日痛飲不止,而 醉熏熏的人並不能發揮潛能、成就大業。
和平顯然是一個很大的力量,如同嚴謹、物資發展、交流、教育、誠實和先人的夢想。 與先人相比,我們確實進步了,有更多的能力了。可與我們能夠成就的相比,所達到就相形 見絀。
原因何在?為什麼我們就無法戰勝自己?
因為我們發現,巨大的潛能和力量並沒有帶著如何使用它們的說明書。譬如,對物質世 界認識愈多,人們就愈覺得世界真是毫無目的意義可言。科學並無法指導行善或行惡。
有史以來,人們一直都在探究生命的意義。他們想:如果有某種意義和方向來指導,人 的偉大潛能定會充分發揮。於是有了許多種對生命意義的闡述和教義。這些各自不同的教義 有著自己的信徒,而某一種教義的信徒總是懷著恐懼的心情看待其餘教義的信徒。這種恐懼 來自於信念的互不相容,致使原本良好的出發點都匯入了一條死胡同。事實上,正是從這些 歷史上錯誤信仰所製造的巨大謬誤中,哲學思考者們慢慢發現了人類美妙無限的能力。人們 夢想能發現一條通途。
那麼,這些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如何來解開存在之謎呢?
如果把所有的加以考量----不僅是先人所知,而且他們不知而我們今天所知的--那麼 我認為我們必須坦率地承認,我們還是知之甚微。
不過,正當我們如此承認的時候,我們便開始找到了通途。
這並非一個新觀念,它是理性時代的觀念,也正是它指導著先賢們締造了我們今日享用 的民主制度。正因為相信沒有一個人絕對懂得如何管理政府,我們才有這樣一個制度來保證 新的想法可以產生發展、被嘗試運用、並在必要的時候被拋棄;更新的想法又可以如此地輪 回運行。這是一種嘗試――糾偏的系統方法。這種系統方法的建立,正是因為在18世紀末, 科學已經成功地證明了它的可行性。在那裡,關注社會的人們已經意味到,對各種可能性持 開明態度便帶來機會;質疑和討論是探索未知的關鍵。如果我們想解決以前未能解決的問題 ,那我們就必須這樣地把通向未知的門開啟。
人類還處在初始階段,因此我們遇上各種問題是毫不奇怪的。好在未來還有千千萬萬年 。我們的責任是學所能學、為所可為、探索更好的辦法,並傳給下一代。我們的責任是給未
來的人們一雙沒有束縛自由的雙手。在人類魯莽沖動的青年期,人們常會製造巨大的錯誤而
導致長久的停滯。倘若我們一定會犯這樣的錯誤。如果我們壓制批評,不許討論,大聲宣稱
「看哪,同胞們,這便是正確的答案,人類得救啦1我們必然會把人類限制在權威的桎梏 和現有想像力之中。這種錯誤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作為科學家,我們知道偉大的進展都源於承認無知,源於思想的自由。那麼這是我們的 責任--宣揚思想自由的價值,教育人們不要懼怕質疑而應該歡迎它、討論它,而且毫不妥
協地堅持擁有這種自由--這是我們對未來千秋萬代所負有的責任

⑧ 生活與科學是什麼

有人說,生活是需求為斷的過程,而非享樂的過程;有人說,生活像果盤中盛著的收獲與失落;有人說,生活就像洋蔥,你一片一片將其剝開,終有一片會讓你落淚;還有人說,生活是由無數煩惱組成的念珠,但得微筆著數完它……不同的人對生活有不同看法,不同的人生觀,對生活的感悟也不同。 舉座皆驚!而他卻來了一句妙侃:「愁眉苦臉的看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爽朗樂觀地看生活,生活肯定陽光燦爛!」 一、科學一詞的來源 科學一詞,英文為science,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又演變為scientin,最後成了今天的寫法,其本意是「知識」、「學問」。日本著名科學啟蒙大師福澤瑜吉把「science」譯為「科學」。到了1893年,康有為引進並使用「科學」二字。嚴復在翻譯《天演論》等科學著作時,也用「科學」二字。此後,「科學」二字便在中國廣泛運用。 為什麼這么稱呼呢?science的本來含義是系統知識,我想也許這樣,科學在十九世紀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了,它已分得非常細了,即分成許多許多專業,而這些專業知識又不象其它知識那樣是互不聯系的。除了專業概念外,基礎概念是一致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樣的,「科」的意思是分類或層次條理的意思,所以我自認為science 對應「科學」還是比較合適的。 二、科學的嚴格定義 實際上,由於科學一詞從來就沒有嚴格定義過,所以會引起一系列的混亂和無謂的爭論。比如: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中醫是否是科學?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別是什麼?科學與宗教的區別是什麼?等等。而這些問題又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問題。所以時代要求我們盡早地給出恰當的定義以解決這些爭議。下面先看看我根據現有教科書以及有些權威性論著上的定義改進的自認為非常嚴格的定義,然後再來討論一下其確切的含義,爭取學術界有個一致的認同。 定義——科學是一種最逼近真理的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系,且是一項社會事業 「知識體系」是人們對科學的最初認識。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就是有很高的條理性和結構。這一點,任何一本經典著作都多少具有這種特色,古代最著名的要數《幾何原本》了。中國的古典著作中最有條理的,也許是我不學無術,自認為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橘中秘》(一本棋書)。不過科學這種知識體系已不象某些知識體系那樣規模那麼小,討論范圍那麼窄了,而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其野心甚至企圖包羅萬象無所不及。這么大的體系仍要保持很強的條理和結構,這就顯得與眾不同了。但知識體系並不只有科學一種,所以必需明確科學是怎樣的知識體系。定義中前面部分給出了限定,跳過一段再討論。 很早有人就認識到了科學是一項社會事業,但其意義是隨時代發展進一步深化的。而這也是缺少教育的人們不易理解的。知識表現在書本里怎麼又是一種社會活動呢?不能被別人理解,不能被別人重復驗證,這本身就不叫知識,為什麼還要強調其社會性呢?這是因為科學對知識的認識要遠遠比其它對其的認識嚴格。不管對巫師、宗教徒、平民還是科學家來說,知識都是指正確的陳述,正確的預見,即知識就是人認為的「真理」。但只有科學家才非常嚴格地審視「真理」。不光要看它的初始語句(常稱為公理)是否來源於直覺、實驗或有充分理由,而且嚴密地審查推導過程中的任何細節,並考查其任一導出結論是否與實驗或生活經驗相沖突。而這一系列工作都不是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能做的,因此需要教育,需要許多的科學家的共同勞動,也需要廣大民眾的理解和各方面的支持。隨著科學的越來越發達,科學的復雜程度越高,其社會性也就越強。 「最逼近真理」是強調科學的特質,與其它相比,科學最強調懷疑,因為科學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覺為前提的。認為所有知識都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雖然科學追求的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但畢竟主觀世界與客觀存在並不是一回事,知識再正確,也只是逼近對世界的描述,而不就是客觀世界。比如說:理想氣體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溫常壓下的氧氣、氮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是因為這些氣體分子的線度遠小於它們之間的距離。而范德瓦爾斯對理想氣體模型的修正也只是近似的描述象水蒸氣那樣的真實氣體。科學家們懂得他們的理論一開始就是近似,所以他們從未指望從其理論導出的結論與真實世界無絲毫誤差。所有的知識是人造的,是主觀世界的產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只可能是比地球人更進化而已,他們也會有錯。自然界的秘密存在於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樣特點表現自己,但不會以文字形式借上帝之口明白地表達出來。可見用「最逼近真理」這一詞項既強調科學的嚴密性,又強調了科學對世界的認識意義。 「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該定語反映了科學對完美的追求,強調了科學也有個成長過程。普通人犯錯誤是經常的,偉人也會犯錯誤,象牛頓、愛因斯坦和馬克思這樣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錯誤的理論。羅素的著作中,經常描寫偉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節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馬爾薩斯四年內添三個孩子;提倡無為的叔本華對晚來的榮譽欣喜若狂;被稱為實驗科學的始祖的培根則不知道為他治病的哈維發明血液大循環理論。偉人尚且如此,那麼集所有偉人智慧的科學內容要想沒有一點自相矛盾的暇點則十分困難,而且體系越大越難以沒有錯誤,特別是新學科,需要時間的檢驗。任何科學都有個成熟的過程。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科學也許是某種情境下的近似,在無限推廣時就可能出現矛盾,而科學決不會裝作沒有看見,必定要去解決這一矛盾,使科學向前邁進。由邁克爾遜實驗引起的相對論、由黑體輻射實驗引起的量子力學以及理發師悖論引起的數學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後發展起來的。我想,科學的如上定義用了最少的文字既把經典的科學含義表達了出來,又突出了科學的特點,明確了科學與其它的分界,概括了庫恩的科學範式理論和波普爾的證偽理論,強調了科學的進化特徵

⑨ 什麼是科學

什麼是科學?

一、科學一詞的來源

科學一詞,英文為science,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又演變為scientin,最後成了今天的寫法,其本意是「知識」、「學問」。日本著名科學啟蒙大師福澤瑜吉把「science」譯為「科學」。到了1893年,康有為引進並使用「科學」二字。嚴復在翻譯《天演論》等科學著作時,也用「科學」二字。此後,「科學」二字便在中國廣泛運用。

為什麼這么稱呼呢?science的本來含義是系統知識,我想也許這樣,科學在十九世紀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了,它已分得非常細了,即分成許多許多專業,而這些專業知識又不象其它知識那樣是互不聯系的。除了專業概念外,基礎概念是一致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樣的,「科」的意思是分類或層次條理的意思,所以我自認為science 對應「科學」還是比較合適的。

二、科學的嚴格定義

實際上,由於科學一詞從來就沒有嚴格定義過,所以會引起一系列的混亂和無謂的爭論。比如: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中醫是否是科學?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別是什麼?科學與宗教的區別是什麼?等等。而這些問題又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問題。所以時代要求我們盡早地給出恰當的定義以解決這些爭議。下面先看看我根據現有教科書以及有些權威性論著上的定義改進的自認為非常嚴格的定義,然後再來討論一下其確切的含義,爭取學術界有個一致的認同。

定義——科學是一種最逼近真理的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系,且是一項社會事業

該定義中「最逼近真理的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該定語是自己加進去的,原因是為了明確科學的涵義,即明確科學是一個怎樣的知識體系(我至今為止不明白為什麼很多書上為什麼不敢明確地加上它)。其中「矛盾」當然是指邏輯矛盾。

「知識體系」是人們對科學的最初認識。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就是有很高的條理性和結構。這一點,任何一本經典著作都多少具有這種特色,古代最著名的要數《幾何原本》了。中國的古典著作中最有條理的,也許是我不學無術,自認為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橘中秘》(一本棋書)。不過科學這種知識體系已不象某些知識體系那樣規模那麼小,討論范圍那麼窄了,而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其野心甚至企圖包羅萬象無所不及。這么大的體系仍要保持很強的條理和結構,這就顯得與眾不同了。但知識體系並不只有科學一種,所以必需明確科學是怎樣的知識體系。定義中前面部分給出了限定,跳過一段再討論。

很早有人就認識到了科學是一項社會事業,但其意義是隨時代發展進一步深化的。而這也是缺少教育的人們不易理解的。知識表現在書本里怎麼又是一種社會活動呢?不能被別人理解,不能被別人重復驗證,這本身就不叫知識,為什麼還要強調其社會性呢?這是因為科學對知識的認識要遠遠比其它對其的認識嚴格。不管對巫師、宗教徒、平民還是科學家來說,知識都是指正確的陳述,正確的預見,即知識就是人認為的「真理」。但只有科學家才非常嚴格地審視「真理」。不光要看它的初始語句(常稱為公理)是否來源於直覺、實驗或有充分理由,而且嚴密地審查推導過程中的任何細節,並考查其任一導出結論是否與實驗或生活經驗相沖突。而這一系列工作都不是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能做的,因此需要教育,需要許多的科學家的共同勞動,也需要廣大民眾的理解和各方面的支持。隨著科學的越來越發達,科學的復雜程度越高,其社會性也就越強。

「最逼近真理」是強調科學的特質,與其它相比,科學最強調懷疑,因為科學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覺為前提的。認為所有知識都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雖然科學追求的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但畢竟主觀世界與客觀存在並不是一回事,知識再正確,也只是逼近對世界的描述,而不就是客觀世界。比如說:理想氣體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溫常壓下的氧氣、氮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是因為這些氣體分子的線度遠小於它們之間的距離。而范德瓦爾斯對理想氣體模型的修正也只是近似的描述象水蒸氣那樣的真實氣體。科學家們懂得他們的理論一開始就是近似,所以他們從未指望從其理論導出的結論與真實世界無絲毫誤差。所有的知識是人造的,是主觀世界的產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只可能是比地球人更進化而已,他們也會有錯。自然界的秘密存在於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樣特點表現自己,但不會以文字形式借上帝之口明白地表達出來。可見用「最逼近真理」這一詞項既強調科學的嚴密性,又強調了科學對世界的認識意義。

「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該定語反映了科學對完美的追求,強調了科學也有個成長過程。普通人犯錯誤是經常的,偉人也會犯錯誤,象牛頓、愛因斯坦和馬克思這樣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錯誤的理論。羅素的著作中,經常描寫偉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節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馬爾薩斯四年內添三個孩子;提倡無為的叔本華對晚來的榮譽欣喜若狂;被稱為實驗科學的始祖的培根則不知道為他治病的哈維發明血液大循環理論。偉人尚且如此,那麼集所有偉人智慧的科學內容要想沒有一點自相矛盾的暇點則十分困難,而且體系越大越難以沒有錯誤,特別是新學科,需要時間的檢驗。任何科學都有個成熟的過程。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科學也許是某種情境下的近似,在無限推廣時就可能出現矛盾,而科學決不會裝作沒有看見,必定要去解決這一矛盾,使科學向前邁進。由邁克爾遜實驗引起的相對論、由黑體輻射實驗引起的量子力學以及理發師悖論引起的數學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後發展起來的。

我想,科學的如上定義用了最少的文字既把經典的科學含義表達了出來,又突出了科學的特點,明確了科學與其它的分界,概括了庫恩的科學範式理論和波普爾的證偽理論,強調了科學的進化特徵。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