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興國課題
A. 李正風的參加課題
國家軟科學課題:我國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戰略研究,15萬,主要承擔者之一。
國家軟科學課題:我國基礎研究評價問題與對策研究,10萬,執行負責人之一。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賽博空間的若干哲學和文化問題研究,3.5萬,主要承擔者之一。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託課題:科學基金促進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的機制與對策研究,10萬,主要承擔者之一。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鄧小平科技與教育思想和「科教興國」戰略研究,20萬,主要成員。
國家軟科學課題:加速發展我國大學科技園戰略研究,15萬,主要成員。
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合作課題:學術國際化與自主性關系研究,10萬,主要承擔者。
清華大學「985」重大軟科學項目:高等學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研究及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作用研究,15萬,主要承擔者。
B. 做了一個鄉村教育發展現狀的調研課題,是以一個一點為對象的,寫了論文,該發什麼期刊呢
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俗話說得好:「再窮不能窮教育」「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發達國家特別重視教育,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也不例外。他們執意要扭曲歷史事實,不承認二戰中犯下的滔天罪行,還要受到國際輿論的譴責,他們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笨,這樣做自有他們的道理,而目的的實現主要就是通過教育。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也需要重視教育。為此,政府提出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8。8億人,相應的農村教育更應加強。為更好地了解和改變農村教育現狀,現做調查研究如下。 這里說得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我調查的對象包括了家長、學生、老師、校領導、基層領導、政府工作人員,涉及到不同的階層、職業、年齡、學歷、性別。總的來說,問題主要有:家長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問題、對教育子女的態度問題;學生學習態度問題、學習方法問題、學習效率問題、學以致考問題;教師教學態度問題、教學質量問題;學校硬體和軟體配備問題、亂收費問題;基層領導工作難落實問題;社會對農村教育的重視度問題、政府教育投入問題;由於家庭經濟困難難以承受巨額費用問題、留守兒童問題。如果把家長對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來做對比的話,可謂大相徑庭。有人認為教育非常重要,不重視子女教育的話會害孩子一輩子,尤其是做人方面的教育,換句話說就是到了離不開教育的地步;而有些家長認為教育無關緊要,有些東西孩子長大了自然知道,至於性格培養和人格教育聽天由命,天生成才的自然會好,不成才的教育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介於兩種觀點中間的佔大多數。現在舉幾個典型事例作參考。王先生:高中學歷,私企老闆,35歲。我自己還是認為教育很有必要,孩子上學前班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這個時期家庭氛圍對孩子性格的塑造相當重要,這時我們就應該有意識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意識和習慣,讓孩子做到一絲不苟、全力以赴、敢於承擔、敢於認錯、富有愛心,盡管他們還不懂什麼是做人的道理,「做事之前先學會做人,做大事之前先學會做小事」,首先要學會做人,如果沒有學會做人的話,將來知道的越多對社會的危害越大。這一時期還應該引導孩子的好奇心,我覺得這些對孩子而言都會受益終生,有了這些原則,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就有了指導。我覺得家庭教育到位的話,做人到位的話,這一生就不會碌碌無為,虛度光陰,遺憾終生。至於學校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完全有必要,尤其是將來社會的發展,沒有知識肯定不行。常女士:初中學歷,個體老闆,45歲。我自己讀書也不多,學歷也不高,可是家庭經濟條件在當地還可以,好多大學畢業的生活的還沒有我好呢,整天埋頭苦幹,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幹得比牛累、活得比豬差,何必呢?我也不準備讓我的子女讀太多的書,現在社會知道怎樣賺錢就可以了,有錢就會擁有一切,在學校念的到社會上沒有用,書本上的都太理想化了,還浪費時間、金錢和精力。至於家庭教育,不能沒有,這是很關鍵的,我就教育我的子女活潑、性格開朗,搞好人際關系,多交朋友,我一直信奉「多一個朋友多條路」,尤其在我們國家,人們都把人情看得很重。有些知識分子自命不凡,不注重人際交往,最後想發展很難,必定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李同學:男,小學四年級。家長有時候也講我的職業是學生,就應該好好學習,長大才可以活得很好,但是我覺得我還小,還應該多多的玩,要不然長大沒有機會了,現在就是想學就多學點,不想學就不學。學習方法?我還沒有太多的聽過呢,不就是老師講的背過考試就可以得高分了嗎?說話間小男孩留露出迷茫的眼神。我也不知道啥是效率,會的想做了就快些,不會的不想做的就慢些。
C. 高中社團暑假社會實踐課題
可以組織去風景區或者旅遊區攝影,並確定此次攝影活動主題,讓社員專隨意發揮攝影,在回來後提供屬此次活動的作品進行評選。設置社團內部獎項。
或者聯系一些內地照相機生產廠家進行照相機生產線的參觀,照相機知識的強化。
D. 請你列舉近年來我國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措施。
助人為快樂之本,第列舉近年來我國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一時間來幫TA
E.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理論形態分別回答了什麼歷史課題
一、鄧小平理論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回答: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三、科學發展觀回答: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
F. 教育十一五規劃課題
第一部分: 重大課題
重大課題為全省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的研究而設置,屬重大決策咨詢研究。這些研究課題,既反映我省教育發展的歷史積淀,又體現對全省教育現實狀況的把握,同時,是對未來發展的前瞻構想。
重大課題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在加快教育強省建設、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引領下設置的。要從這一背景和高度,把握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目的和要點。
重點課題名稱即為具體的研究課題名稱,申報時不得更改。
1.江蘇國民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優化研究
國民教育體系的性質、內涵、層次及地位、功能;江蘇國民教育體系構建的現狀分析及兄弟省市的比較;江蘇國民教育體系構建所面臨的新背景、新要求、新問題;江蘇國民教育體系優化的基本理念與核心要素;江蘇國民教育體系的構建目標、任務及實現方式等。
2.長三角教育共同體中江蘇戰略地位和發展的研究
江、浙、滬教育的共性與差異、各自的優勢與特點分析;長三角教育共同體構建可行性分析;教育共同體的特質、內涵;江蘇教育在長三角地區的戰略地位、戰略構想及發展對策等。
3.江蘇義務教育後普及與高位均衡發展研究
義務教育後普及的內涵、特徵;後普及與高位均衡發展的關系;高位均衡發展的目標、層次;江蘇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與規模的規約;地區教育和學校的個性化和特色化的形成;滿足群眾不同教育需求的制度設計與安排;蘇南、蘇中、蘇北義務教育及基礎教育的優勢比較等。
4.社會和諧進程中的素質教育新發展研究
素質教育的歷史、現狀分析與評價;和諧社會對素質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務;社會和諧中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核心問題、關鍵對策;區域推進素質教育的政策與制度保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等。
5.多元文化背景下學生生活方式及價值觀教育研究
生活方式、多元文化、價值觀教育的關系;生活方式的內涵及變革的意義;多元文化背景下學生生活方式面臨的挑戰;多元文化背景下學生價值觀的變化;多元文化背景下學校德育工作的創新與突破,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等。
6.江蘇中小學教育優秀傳統及教育流派的發展研究
教育流派的本質特徵及核心內涵;教育流派形成的環境、機制、條件及內在規律;江蘇中小學教育優秀傳統的分析與教育流派的歷史回顧;江蘇當代中小學教育流派的時代審視;江蘇著名中小學的個案研究等。
7.江蘇民辦教育產權制度的研究
江蘇民辦教育產權歸屬的實證分析;中外民辦教育產權制度的比較;江蘇民辦教育的產權制度與管理體制;江蘇民辦教育產權制度完善的對策與建議等。
8.江蘇高等教育教學制度改革與質量提高的研究
中外高等教育教學制度改革與質量保障體系的比較研究;江蘇高等教育教學制度與教學改革的演變;江蘇各級各類高等院校教學質量評價與提高的實證研究;大學教學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研究;加強高等院校教學管理與制度建設的研究等。
9.江蘇高等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模式的研究
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與江蘇高等職業教育供給變化的實證分析;推進江蘇高等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的思路和政策;江蘇高等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的體制;資源共享、整合、開發機制以及模式構建等。
10.江蘇教師教育新體系的構建及教育質量的保障研究
江蘇教師教育體系的現狀分析;教師教育新體系的框架;教師教育生源質量的提高;教師教育的教學制度及教育質量的監控;教師培訓的有效性與創新性等。
第二部分: 研究方向與范圍
研究方向與范圍是「十一五」期間教育科學研究的有關方向和內容,基本上包涵教育理論、教育實踐和教育政策研究中需要研究的問題,覆蓋了基礎教育、中等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整個國民教育體系。
研究方向與范圍不是具體的課題名稱,研究課題的名稱應根據研究者的具體情況確定,尤其要結合本地區和本單位的特點進行選項,明確界定,注重實效,有針對性。
研究方向與范圍供重點課題、立項課題和青年專項課題使用。
1.教育基本理論研究
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文化學等學科的基本概念、范疇、原理、規律等的研究;中外教育思想、理論、思潮的研究;教育學體系的建構與完善;教育、教學理論與方法的創新與發展等。
2. 教育發展戰略研究
江蘇建設教育強省的研究;科學發展觀視野下各級各類教育的內涵、特徵、功能、定位、關系及發展的研究;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兩個率先」過程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教育國際化的研究;江蘇產業結構調整與教育體系完善的研究;區域教育發展戰略的研究;長江三角洲教育共同體的發展體制、機制的研究;學校定位與發展戰略研究;江蘇大學城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等。
3.教育體制、機制與政策研究
教育投資與收費的政策、法規、制度保障的研究;教育投資的途徑、方法、效益的研究;學校辦學體制多元化的研究;現代學校制度的研究;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研究;教學制度改革與創新的研究;教育法制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12年義務教育的研究;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研究;大學生就業與創業體制與政策的研究等。
4.教育現代化研究
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理論的研究;教育現代化制度和體系建設的研究;江蘇教育現代化特徵與內涵的研究;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的方法、途徑與策略的研究;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蘇南、蘇中、蘇北教育現代化的比較研究;各級各類教育現代化的研究等。
5.終身教育研究
終身教育的基本理論研究;終身教育理念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內涵、特徵、功能、定位及關系的研究;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關系的研究;構建江蘇終身教育體系的政策、法規與制度保障研究;江蘇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社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城鄉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研究等。
6.農村教育研究
中外農村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比較研究;農村教育評價與督導的研究;農村教育資源整合的研究;城鄉教育互動協作的研究;農村學校布局結構的研究;農村學校教師生存狀況的研究;有效控制農村初中學生輟學的研究;農村學校現代教育技術使用情況的研究;鄉鎮中心小學地位與作用的研究等。
7.民辦教育研究
中外民辦教育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民辦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與制度保障的研究;民辦教育的產權、投資、運行、收費等問題的研究;民辦教育發展面臨的困難與對策研究;民辦學校發展模式的研究;民辦學校的師資、課程、教學、評價、就業等問題的研究;江蘇公有民辦二級學院及獨立學院改革與發展的研究等。
8.素質教育研究
素質教育基本理論的研究;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的政策、法規與制度保障的研究;創新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學校體育、衛生、藝術教育、勞技教育的研究;特長生學習狀況的調查研究;江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調查研究等。
9.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論研究;學校德育模式創新的研究;提高學校德育的針對性、有效性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網路時代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江蘇青少年道德與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班級、團隊工作的研究;學校社會實踐教育的研究;學生心理障礙的歸因與對策的研究等。
10.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
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理論研究;學科課程與教學法的研究;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新課程理念下的師生關系的研究;教學模式創新與學習方式轉變的研究;教學質量保障(評價標准、監控體系等)的研究;主流教材使用情況及改革的研究;精品課程共建共享的研究;課程改革與課程銜接的研究;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課程的研究;學歷、學位與職業資格證書銜接的研究等。
11.教育信息技術研究
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變革的研究;學習科學與信息技術的研究;現代遠程教育的研究;網路課程開發的研究;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研究等。
12.學校管理研究
現代學校管理思想、管理制度與管理模式的研究;現代學校分層次、分類型管理的研究;教育行政權力制衡的策略研究;學校行政管理、教學管理、人事管理和財務管理的研究;學校管理隊伍專業化建設的研究;選修制、學分制、學分互認制的研究;寄宿制學校管理的研究等。
13.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教師教育體系的研究;教師培養模式的研究;教師道德水平與心理狀況的研究;教師權利的研究;教師專業發展與創新能力培養研究;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研究;名、特、優教師學術思想、教學藝術和成長規律的研究等。
14.教育評價與督導研究
教育評價與督導理論的研究;教育評價與督導體系的研究;區域教育發展水平評價的研究;學校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研究;教師評價的研究;學生評價的研究;教育督導隊伍專業化建設的研究等。
15.幼兒教育與特殊教育研究
幼兒教育的基本理論研究;「家園共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幼兒教育特有問題的研究等;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論研究;差異教學和全納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超常兒童教育的研究;特殊教育特有問題的研究等。
16.職業教育與社會教育研究
職業教育的基本理論研究;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基地的研究;職業教育特有問題的研究;社會教育的基本理論研究;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互動、協作的研究;社會教育特有問題的研究等。
17.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論研究;江蘇人才分布、結構、特點及其成長規律的研究;教育市場(家教市場、勞動力培訓市場、人才就業市場、科技成果市場等)的研究;產學研結合體制的研究;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研究;留學生教育的研究;高等教育特有問題的研究等。
18.教育的開放與合作研究
教育開放與合作的內涵、目標、途徑及運作機制的研究;教育區域合作與交流的研究;中外聯合辦學的研究;江蘇海外教育培訓基地建設的研究等。
19.教育歷史與人物研究
江蘇教育通史、斷代史研究;江蘇百年老校辦學經驗和特色的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家學術思想及教育實踐的研究;江蘇籍院士成長規律的研究;區域教育史編撰工作的研究等。
20.教研科研的研究
現代學校教研科研的研究;區域教研科研的研究;教研科研地區、校際協作互動的研究;教研科研學術規范與評估體系的研究;優秀教研科研成果推廣的研究;「校本研究」的研究;科研型、學術型教師成長規律的研究等。
第三部分:自選課題
凡不在上述「重大課題」和「研究方向與范圍」內明確表述的研究選題,即為自選課題。研究者可根據教育改革與發展不斷變化的形勢和需要,根據自身研究基礎和研究力量,提出具有研究價值和意義、具有特色和優勢、創新程度較高的選題,並在申報評審書的「所屬領域」中填寫「自選課題」。在評審過程中,各類課題將提供15%-30%的指標,作為自選課題的通過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