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人性科學

人性科學

發布時間: 2021-03-18 20:30:37

⑴ 為什麼說「科學越發展越沒有人性」

2005年3月14日,重慶開縣45歲的農民金有樹,因為沒錢治療肺炎而死。他是在跳進冰冷刺骨的內水中,救起傾容覆汽車中的19個「階級弟兄」後因感冒發燒得肺炎的。當他無力支付醫院昂貴的醫葯費,被迫出院而回家呼救的時候,各路「為人民服務」的大軍——包括開縣的縣長和那19個「階級弟兄」,都「沉默不語」了……一個見義勇為的大英雄,就從「陽光明媚」的「天堂」,悲慘地走向「暗無天日」的「地獄」……

把金有樹的悲劇完全歸咎於科技的高度發展,和發展之後的物質豐裕,是失之偏頗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從總體上說,這種發展和豐裕使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更加「認錢不認人」,從而在事實上的確導致或加劇了道德的淪喪——這也是一個怪圈。對此,愛因斯坦曾驚呼:「科學越發展越沒有人性。」

⑵ 科學與人性之間有界限嗎

談到自我界限,也許首先我們要明確的問題就是什麼是自我界限。界限,這個詞最表面的含義是指事物之間的分界。所以,自我界限就是指劃定一個范圍清晰出來什麼是「我」。在這個范圍之內,是屬於「我」的私人空間,是他人不可隨意侵入的。比如身體,就是我們的一個最明顯的界限的外在表現。你的身體,顯然不是他人可隨意侵犯的。同樣,比如你的住所。這些外在的界限劃分會相對比較明顯,也容易讓人接受。然而心理層面的自我界限,卻並不像這些這么明顯和容易區分了。但明確自我的心理界限,對我們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幾乎大多數的人際關系問題,都與界限的不清晰或者界限的交叉產生的問題有關。

⑶ 研究人心,人性的學科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的心理現象、精神功能和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
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同時它也與神經科學、醫學、生物學等科學有關,因為這些科學所探討的生理作用會影響個體的心智。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⑷ 科學管理對人性的假設是什麼

管理學對人的定位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人性假設理論:"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復雜人"的假設 。
"經濟人"假設的基本觀點 :此假設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的私利 。 X理論概括地說明了"經濟人"假設的基本觀點 。
泰羅是"經濟人"觀點的典型代表。
"社會人"的假設的基本觀點: 此假認為,人們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質利益,對於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只有次要意義,人們最重視在工作中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 。
"社會人"假設是由霍桑實驗的主持者梅奧提出的 "自我實現人"假設的基本觀點: 自我實現指的是人都需要發揮自己的潛力,表現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人的才能才充分表現出來,人才會感到最大的滿意。
"自我實現人"的概念是馬斯洛提出來的 。麥格雷戈提出了Y理論,Y理論與X理論根本對立 。
"復雜人"假設的基本觀點 根據"復雜人"的假設提出了一種新的管理理論,即:應變理論,也有人把他稱為超Y理論 。http://..com/question/6955754.html?si=4

⑸ 花了一輩子研究人性的科學家是誰

劉銀河

⑹ 什麼是人性、什麼是科學的人性觀在文藝批評中要堅持怎樣的人性觀

人性的定義 對人性和人的本質的討論文章,大都發表於1979年到1981年。主要是圍繞著這樣幾個問題:1、什麼是人性;2、人性和人的本質的關系;3、有沒有共同人性;4、人性與階級性的關系。其中分歧最大的是人性與階級性的關系問題。 在人性的界說上,有的論者把人性解釋為人的本質,或稱人的本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屬性。有的則把人性解釋為由人的本質所決定的、區別於動物的一些根本屬性。這樣,人性就是人的本質的表現,就不用人性概念。從實際討論來看,多數文章還是從一般哲學意義上談論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即把人性和人的本質當作同義詞使用的。人性的定義大致有以下幾種:(1)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2)人性即人的社會性;(3)人性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4)人性就是人的階級性;(5)人性是共同人性和階級性的統一;(6)人性就是人的本質。關於人的本質的具體說法有三種:a、人的本質即自由自覺的活動;b、人的本質是勞動;c、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雖說都來自馬克思的原著,但在理解和釋義上卻有出入,不盡一致,互見軒輊。 持人性即人的自然本性和人性就是階級性的觀念的人很少,多數是從人的社會性著手,這是有道理的。人的自然本性是有的,人始終不能脫離開這一點,但是把人從動物界提升為人的,使之區別於動物的,則絕不是人所具有的動物的、生理的特徵,而是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性。人性也不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簡單統一,歸根到底,社會性是最本質的,起決定作用的。人的生物、生理特性的表現無不打上社會的印記。據搞遺傳學研究的人說,人的生物屬性是通過基因來遺傳的,而社會屬性則不能記載在基因上,它是通過人類的經驗來遺傳的。在社會條件下,自然選擇失去了顯著作用,因而人類進化中的社會因素排除了生物因素。人的精神世界是在社會關系的發展進程中建立和完成的。這就從遺傳類型的角度說明了人的社會屬性對於人類進化的決定作用。①這種考察是比較有說服力的。有的論者從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出發,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觀是一個系統的整體觀。它把人性看作是由各種社會關系從多方面規定的多層次的、豐富的、完整的系統整體,而不是某個單一的要素;社會關系是變化的,所以人性也是在發生變化的,不是永恆不變的。

⑺ 從人文科學的角度談談人性是什麼

人文:中國關於「人文」最早的說法見於《易·賁卦》:「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bì),還可以讀賁(bēn)。自然界的各種復雜現象,這是天象,社會制度、風俗教化是人們生活的基礎,是社會人文現象。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就能知道時序的變化,觀察社會人文現象,就可以用教化改造成就天下的人。
在西方,「人文」一詞來自拉丁語「humanitas」,這個詞有「文化」、「教化」、「教養」、「文雅」的意思,又有「人性」、「人格」、「人情」、「仁愛」的意思。後來一直用這個詞指代一種特殊的教育——人文教育。
辭海上對人文的解釋是:泛指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可是仔細想來,平常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人文好像並不完全是這種意思。比如我們常說的人文關懷,肯定不會是說對各種文化現象的關懷。
「人文」主要是指一種教育、文化,以及個人通過這種教化所達到的一種自我實現和完善。簡而言之,就是人對自身命運的理解和把握。
「人道」、「人文」和「人性」:
「人道」是指關心別人、關心弱者。「人文」則是一種自我實現和完善。
「人道」和「人文」這兩個方面都要符合「人性」,符合既不同於「動物性」、又不同於「神性」的「人性」,它們恰好展示了人性的兩個基本方面:一是發展自己、一是關懷別人。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