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課題
A. 思修題:簡述傳統孝文化的基本內涵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孝不僅是你贍養著父母,你們家的馬和狗你都養著它們,能說「孝」嗎?若不尊敬父母那和養牲口有什麼區別?即「孝子之至,莫大於尊親」——《孟子·萬章上》。
真正意義上漢傳統文化裡面的孝是以「敬」為前提的,對內心的「敬」最好的表達就是「順」,「順」就是趨向同一個方向,即「孝順」、「孝敬」,所以孝的本質是「順從」。「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也就是終身按照父親的價值取向行事。
B. 以"孝,從心開始(孝文化)"為題的作文
孝,從心開始
有人說,做到孝敬容易,但做到孝順很難。何謂之「孝順」?
孝順是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我們在成長的路上漸漸長大,眼界開闊了,知識淵博了,對世
界上的各種事物有了獨到的見解,而且正值青春期,孩子們渴望獨
立卻對父母老師產生依賴的心理,容易與父母發生分歧。孝親敬長
是我們的天職,但是我們不應該一味的順從父母而失去原則。如果
父母有做的不對的地方,我們應該委婉的提出來。有時,父母會說
「你應該這樣做」「這樣做才對」,我們不要產生厭倦的情緒。父
母一路走來,經歷過不少事情,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他們的勸告都
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即使我們覺得父母的話是錯誤的,也應該認真
地聽一聽,有不同的想法,與父母交流一下,尊重對方的意見。時
間會證明這是不是正確的。
孝敬父母不是非要等到你有了很多很多錢才能實現,生活中的
一點一滴都能體現你對爸媽的愛,快行動吧!因為你在一天天長大
,你的父母在一天天老去。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重現。
C. 文化探究:如何看待中國的孝文化
雖然這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明之一,但這些都是「孔孟之道」的封建主義糟粕早已被打倒、拋棄。還怎麼看待?怎麼看待都是非主流思想、反正統思想。
現在時興的叫做「尊老愛幼」,意思就是把老人像菩薩那樣供著。至於贍養照顧這些實質性內容那就再說了(自己都要65歲退休),沒人贍養照顧怎麼辦?「老年人保護條例」就卓顯了法治的威嚴,反正老百姓怎麼著都沒理!
就這么過吧。
(忠、孝、禮、智、信、仁、義 ----- 封建主義社會作為一個人的立身、立業之本。把這些陳穀子爛芝麻翻出來想多培養些傻子啊?現在時興的是坑蒙拐騙大忽悠,把錢扒拉到口袋裡是硬道理,不用文化)
D. 中國孝文化研究的第一篇 孝之起源與演變
引論
一、孝之含義與起源(兼論春秋戰國孝之演變)
二、從孔子到《考經》;儒家孝道理論創造的完成
三、「漢以孝治天下」
四、崇尚與變異:魏晉隋唐的孝文化
五、登峰造極與愚孝:宋元明清的孝文化
六、懷疑批判與徘徊復古:孝之近代演變
七、激烈批判與弘揚重建:孝之現代命運
E. 我國傳統孝文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從秦漢開始,我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建成它並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第一條,要保證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一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業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禦外患,救災防災。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 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家庭是中國古代一家一戶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 「國」與「家」的關系協調的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則是「孝」。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准則。後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體系。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一社會現象和行為,出於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說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聖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道德倫理,體恤天下為人父母之心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孝道貫穿始終,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後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為子女做榜樣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後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進入現代社會,我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新型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著安全港灣的作用。 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礎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需要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系社會長治久安,更關繫到民族興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 孝文化根據地 孝感動蒼穹——荊楚「孝文化」 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國惟一一個以孝命名,又以孝傳名的城市。 在古代中國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漢代「賣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溫衾」 的黃香,三國時「哭竹生筍」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謂「孝子之淵藪也」。 「孝」字源於中國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其原義為「奉先思孝」。儒家道統認為「孝」是百行之首,《論語》載:「孝梯也者,其為仁之本輿!」 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學童,問到「孝感」地名由來,都能娓娓道來,「因為古代這里出了幾個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 孝感在1500年前建縣時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後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這是《二十四孝》中董永一節的記述,也是千百年來流傳不息的神話傳說的古文記載之一,只是後世在原故事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世俗的情愛纏綿,使得故事的主題由原來的「孝感動天」變成了現在的「情愛纏綿」。 董永墓,黃香墓,孟宗哭竹處……光陰流轉,以上歷史遺跡多不復存。1984年,孝感人在相傳董永賣身的付員外家址,修起一座仿古式建築——董永公園。瑤池仙境、槐蔭古樹、理絲橋、升仙台、孝子祠等景觀,再現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勞朴實的精神風貌。 1996年,為進一步挖掘、弘揚孝文化,在董永公園「孝子祠」里,又塑立了「二十四孝」蠟像。沐浴淳樸的孝德古風,孝感孝文化歷久彌新。 古風新貌:移小孝為大孝 孝感以孝傳名。僅據明、清《孝感縣志》記載,孝感史冊留名的孝子就有493人,孝德古風盛行不衰。 傳承古代孝文化,必須「揚棄」。古代孝文化中包含的「父慈子孝」、「敬老愛幼」、「明禮誠信」、「與人為善」等,具有永恆的價值。曾當選孝感「十大孝子」的劉青枝,一人「撐四家、養八老」;傾情孝親敬老的余漢江,7年來共計捐款達500萬元,今年元月8日被評為「全國孝親敬老十大楷模」,蜚聲華夏。 中華孝文化是歷史對孝感的饋贈。近年來,孝感社會各界孝文化研究如火如荼,2003年10月,《孝感——孝子之鄉》畫冊編印發行;《孝感文化研究》、《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三部99萬字的孝文化系列文集,去年10月全部出版;去年7月開始,孝感學院在校報開辟《中華孝文化研究》專欄,使孝感成為繼濟南之後,我國第二個中華孝文化研究基地…… 目前,孝感市有關部門正著手准備,將「董永」品牌申報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芭蕾舞形式重排《天仙配》的工作,也在緊密籌備中。 孝感人給「孝」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小孝為父母,大孝為人民;移小孝為大孝,替天下兒女盡孝心!
F. 關於孝文化的內容
1、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
2、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3、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 「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經.開宗明義章》)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中庸》)。
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為父母、為家庭取得榮譽,延續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6)孝文化課題擴展閱讀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良心意願,使他們不至於行差踏錯,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表現。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已有「孝」字。
《說文解字》解釋篆體孝字雲:「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字寫的就是老人與子女的關系。《詩經》中有這么一段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了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G. 什麼是孝文化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說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孝』二十四孝故事講完,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
孝文化的長久性:它起始於上古社會堯帝以前,因為堯帝選舜帝時,「孝」已經做為選擇接班人的主要標准。《虞舜聖君,大孝感天》講的就是最早的一個孝故事。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孝經》的傳播,孝文化在我國逐漸成熟,漢朝更將孝文化推向頂峰。清朝編寫的《百孝圖說》更將孝的榜樣具體化。無論朝代如何更替,社會如何變化,孝文化在人類歷史都留下了深深地印記。這證明孝文化是一個永恆的課題。
孝文化具有普遍性:從二十四孝人物看,孝無年齡大小之分,陸績六歲懷橘孝母,老萊七十戲綵娛親;孝無貧富之別,黃庭堅家有良田千頃,仍為母親洗便器;蔡順家無糧,拾葚養母,兩人孝心一樣;孝無社會地位高低之分,文帝嘗葯,董永賣身,一個是皇帝,一個是長工;孝無男女之別,唐氏乳母,郭巨埋兒;孝無生死之分,王裒純孝聞雷泣墓,丁蘭刻木視死如生。孝無慈惡之別,老母慈,兒子孝,曾參至孝母子連心,後母惡,兒子也孝,閔子蘆衣感化後娘;孝無遠近之分,子路事親百里負米,黃香九歲扇枕溫衾;孝無形式之別,壽昌尋母棄官不仕,黔婁嘗糞,孟宗哭竹。孝無能力大小之分,楊香十四打虎救父,吳猛愛親以身喂蚊。
H. 關於孝文化的文章
古往今來,我國代代都有新的人才出現。這些人才無非就是有良好的品格、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這些優點都可以稱之為「美德」。
我國傳統美德已傳承了近五千年之久。距現在十分遙遠的古代就有「忠」「孝」「仁」
「義」「信」等傳統美德。「忠」指對國家忠心;「孝」指對父母長輩的孝心;「仁」指對任何人或事情存仁慈之心;「信」指對朋友的信任與做生意的誠信。
其中「孝」數小黃香的故事較為有名。話說在古時候有一個名叫黃香的小女孩,她十分孝順。夏天天氣熱,她便拿扇子把席子扇涼了等她父親來睡;冬天天氣冷,她便躲在父親的棉被窩里,為父親把席子弄暖。這充分體現了她真摯的孝心。
這只是我國傳統美德中的一個小故事。
孝,這種情感是無法用多麼精美的文字來褒獎的。它就是那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我把孝視做兒女們對父母親的愛所做出的回報行動。它可以是兩代人之間沒有隔膜,能心心相印。我認為兒女們對父母的孝心是父母對兒女的關愛的回報。如:常替父母親做些家務、幫他們捶捶背、送他們一些小禮物・・・・・・讓他們知道我們長大了、懂事了。讓他們明白自己所付出的那份愛已有回報了。畢竟我們從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沒少操心過。成績好時,父母便會提醒我別太驕傲;成績壞時,父母就會鼓勵我們別氣餒。這一切難道不表示我們付出的孝心亦是有價值的嗎?
人們啊!為什麼不用孝心去裝飾生活呢?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這樣的一個畫面:一位老農與她的老伴生下了一個小孩,並千辛萬苦地把這個小孩撫養成人。給他吃好的,穿好的。直到這個孩子出社會工作。但是「好景不長」。這個人在工作途中迷上了賭博,接著便沉迷在當中。撫養他的父母不斷的責罵,勸誡他不要再沉迷下去了。他卻大聲說:「老傢伙,現在我鬆手,以前輸的錢要向誰要。況且這些錢是我自己賺的,你憑什麼干涉我?」老人家生氣地說:「就憑我是你老爸,憑我把你生出來。」・・・・・・
看到這里我便不想看下去了。我想這種不孝的人應受盡世人們的唾棄、鄙視。老人家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為的就是想要他好好做人,等自己年老體衰後有所依靠。不料,他卻誤入歧途,踏上了一條不歸路。我想這對於老人家來說應該是個無比沉重的打擊吧――多年來的心血付之東流。叫老人家情何以堪啊!
唉,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讓我們細細品味「孝」的真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