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科學專著

科學專著

發布時間: 2021-03-18 17:19:21

Ⅰ 求有關於科學的好書

科學的好書有很多,以下列舉部分:

1、《世界上最有趣的科學書》

2、《一本稀奇古怪的科學書》

3、《一本有趣又有料的科學書》

4、《科學的故事》

5、《我超喜歡的趣味科學書》

6、《科學大網路全書(套裝共4冊)》

7、《超級科學書》

8、《趣味科學系列叢書(套裝全14冊)》

9、《「三體」中的物理學》《數學簡史》

10、《玩轉科學的「藝術家」》

11、《我的探險筆記》

12、《保冬妮繪本珍獸館》

13、《中國兒童地圖網路全書·世界遺產·中國篇》

14、《數字博物館從零到無窮的故事》

15、《日益寂靜的大自然》

16、《DK機械運轉的秘密》

17、《123!冠軍動物》

18、《生命的重逢》

19、《物理的妙趣》

20、《數學簡史》

(1)科學專著擴展閱讀:

1、《世界上最有趣的科學書》,是由2010年7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修·摩根。內容簡介,外太空的起源是什麼,怎樣駕駛直升飛機,如何像海盜一樣說話,拯救地球的途徑有哪些,關於恐龍滅絕的理論有哪些?一頭被變人會巫術的牛的下場是什麼?怎樣用一隻手機來保護你免受吸血鬼的侵害。在這些或聰明、或奇特的書里找尋答案吧!

2、《123!冠軍動物》,作者是法國著名童書作家帕斯卡·艾德蘭,法國米蘭出版社出版,書中帶領孩子們一同領略動物界「奧運會」的風采。繪者是艾米麗•法麗埃,這位法國勃艮第地區的年輕兒童插畫師曾在巴黎專門研究過視覺傳播藝術,她的插畫作品色彩豐富,風格活潑,動物在她的畫筆下也顯得動感十足。

3、《數字博物館從零到無窮的故事》,本書通過講述數字背後的故事,來為大眾讀者介紹數學的魅力。本書把數字趣味地融入到生活中去,眾多數字中最具代表性的50個數字,通過名畫、習俗、歷史、童話故事、建築、天文、音律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識,來講述與數字相關的有趣故事,將數字與文化結合,真正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魅力。

4、《數學簡史》,美是數學的一個重要特徵,這一特徵體現在了數學發展的整個歷史進程中,在閱讀本書時體會其無處不在的詩韻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是數學自身固有的美和作者優雅的藝術品位的巧妙融合。《數學簡史》讓任何人都會有興趣讀下去,且會有所收獲。

5、《一本稀奇古怪的科學書》是文化發展出版社出版的一本科普圖書,一網打盡各種稀奇古怪、腦洞大開的問題,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日常生活,文化常識、人體科學等,無不囊括,超新鮮、超好玩、超豐富的怪異知識網路全書。

Ⅱ 科學著作有哪些

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西周:商高講過「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特例,載於《周髀算經》。

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唐朝: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撰寫的《緝古算經》,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決工程建設中上下寬狹不一的計算問題,是對古代數學理論的卓越貢獻,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編著《演算法統宗》,奠定了後世珠演算法基礎。

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推出「割圓九術」,將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圓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幾何方法把三角函數和圓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是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夢溪筆談》:北宋沈括著,是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農政全書》:明末徐光啟著,論述了農學理論,並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國古代優秀的農學著作。

《天工開物》:明末清初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被後人譽為「17世紀中國工藝網路全書」。

《河防一覽》:明朝潘繼馴所著,總結了我國古代治理黃河水患的經驗

Ⅲ 科學專著里可以包含他人研究成果嗎

專著:對某一學科或某一專門課題進行全面系統論述的著作.一般是對特定問題進行詳細、系統考察或研究的結果.專著通常是作者闡述其「一家之言」,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認識,而較少單純陳述眾家之說;專著的篇幅一般比較長,因此能圍繞較大的復雜性問題作深入細致地探討和全面論述,具有內容廣博、論述系統、觀點成熟等特點,一般是重要科學研究成果的體現,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專著出版前,作者的研究成果往往先以論文的形式出現,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並闡述,從而形成專著.專著通常都附有參考文獻和引文注釋,包含豐富的書目信息.學術專著:根據學術論文的長短,又可以分為單篇學術論文、系列學術論文和學術專著三種.一般而言,超過4—5萬字的,可以稱為學術專著.當然,照我們現在的理解,學術專著的字數可能還要些.學術通常是指專深而系統的學問,而論文則是指研究、討論問題的文章.因此,所謂學術論文就是在科學領域內表達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從這一意義上理解,學術論文一般也可以稱為科學論文.在理解學術論文的時候,我們還必須把握下面兩層含義:其一,學術論文的范圍限制在科學研究領域,非此領域的文章,不能算學術論文,如新聞報道、報告文李、散文和雜文等就不能算學術論文.其二,我們說學術論文限制在學術領域,但並非說,科學領域的所有的文章都是學術論文,而只有表達科學研究新成果的文章才是學術論文.照這樣理解,科幻和科普作品就應被排除於學術論文之外了.從上述兩點來看,我們可以說,科學論文的靈魂必須是科學研究的成果.科學領域通常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前者包括理、工專業,有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等學科;後者則包括文、史、哲、經等.我們美術教育屬於社會科學的范疇.二、學術論文的分類依據撰寫者的不同情況、不同要求或社會需要,學術論文可以分為:1.投稿論文——研究人員寫給學術期刊雜志或學術出版社要求發表的文章.2.命題論文——上級領導部門根據社會的.需要提交給科研人員的研究項目文章,或者由指導教師提交給研究生、大學生的研究課題文章.3.畢業論文——是由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撰寫的.4.學位論文——是由要求授予學位的人所撰寫的.後兩類可以說主要是不同層次的高等院校的學生所撰寫的論文.出版社在出版一部書時,在作者姓名後一般寫有「著」「編」「編著」「主編」等.它們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什麼叫學術專著?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委員會在《國家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基金資助項目申請指南(2008年度)》中明確指出:學術專著是指「作者在某一學科領域內從事多年系統深入的研究,撰寫的在理論上有重要意義或實驗上有重大發現的學術著作.」所謂「專著」,指「國內外科學專家所撰寫的學術著作.」從內容來說,專著是對某一知識領域所做的探索,是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它是屬於一(學)派一家之言,並以本專業的研究人員及專家學者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所謂「編著」,指把現成的文字材料經過選擇加工而寫的著作.編著與專著相比,不強調創造性.「主編」是主持編輯的簡稱,即在他的主持下,完全將他人的作品按照他的思路進行排列、修改和編輯,使書籍形成一定的主題思想.通俗地說,「主編」的書,主編者僅僅是編輯人.個人的專著有幾個基本特點:第一,一定要本人親自撰寫;第二,是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是在理論上有重要意義或實驗上有重大發現的學術著作.如果不滿足這兩條,就不能說成是某個個人的專著.嚴肅的出版社在出版一部書時,對作者姓名後寫「著」「編」「編著」「主編」,不是隨便亂寫的,是有嚴格標準的.在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成果獎勵條例(試行)中對獎勵的論著,只限於著,對於編、譯、編著、編譯等方式均不予考慮.

Ⅳ 牛頓最經典的科學著作有哪些

1686年7月5日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牛頓最重要的科學著作,也是經典力學的第一部劃時代著作。它給出了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第一個完整的宇宙論和科學理論體系。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是牛頓經過20年的思考、實驗、大量的天文觀測和無數次演算的結晶,它從最基本的定義和公理出發,是一種標準的公理化體系。在序言中,牛頓制定了一個用力學解釋所有物理現象的綱領。《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由一個序言和兩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包括定義、注釋和運動的基本定理和定律,定義有質量、動量、外力等;在注釋中,牛頓賦予了時間、空間、運動以絕對意義。第二部分共分三篇,第一篇運用前面確立的基本定律研究引力定律。第二篇討論物體在介質中的運動力。第三篇冠以總題目「論宇宙體系」,是牛頓力學在天文中的具體應用,其中討論了海潮、歲差和宇宙系統等問題,同時給出了「哲學中的推理規則」。

該書出版後,震動了整個英國和歐洲學界。哈雷彗星的如期出現,歲差現象的合理解釋,G值的測定,無可辯駁地驗證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確性。

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討論的問題及其處理問題的方法,至今仍是大學數理專業中講授的內容。其影響所及遍布自然科學的所有領域,無論從科學史還是從整個人類文明史上來看,迄今為止,還沒有第二個重要的科學或其他學術理論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和影響。

Ⅳ 中國古代八大科學名著是什麼

中國科學八大名著:《水經注》、《農政全書》、《九章算術》、《齊民要術》、《夢溪筆談》、《徐霞客游記》、《本草綱目》、《天工開物》。

1、《水經注》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余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由於書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獻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經注》保存了許多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地理有很多的參考價值。

2、《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基本上囊括了中國明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其中又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即徐光啟的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貫徹這一思想正是《農政全書》不同於其他大型農書的特色之所在。

由於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積累了數千年的耕作經驗,留下了豐富的農學著作。先秦諸書中多含有農學篇章,其他的大型農書,無論是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還是元代王禎的《農書》,雖然是以農本觀念為中心思想,但重點在生產技術和知識,可以說是純技術性的農書。

3、《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數學專著,是《算經十書》中最重要的一種,成於公元一世紀左右。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認為它是經歷代各家的增補修訂,而逐漸成為現今定本的,西漢的張蒼、耿壽昌曾經做過增補和整理,其時大體已成定本。

最後成書最遲在東漢前期,現今流傳的大多是在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劉徽為《九章》所作的注本。

該書內容十分豐富,全書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同時,《九章算術》在數學上還有其獨到的成就,不僅最早提到分數問題,也首先記錄了盈不足等問題,《方程》章還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演算法則。

它是一本綜合性的歷史著作,是當時世界上最簡練有效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4、《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大約成書於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南朝宋至梁時期,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全書10卷92篇,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系,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網路全書」。

5、《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據現可見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一共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

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為詳實的記載。

6、《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部散文游記,在原稿的基礎之上,王忠紉手校、季夢良續成稿本,成書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記》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做了詳細記錄。

《徐霞客游記》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此外優美的文字也使之成為文學佳作,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7、《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東璧)撰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序例(卷1、2)相當於總論,述本草要籍與葯性理論。

卷1「歷代諸家本草」,介紹明以前主要本草41種。次輯錄明代以前有關葯物氣味陰陽、五味宜忌、標本陰陽、升降浮沉、補瀉、引經報使、各種用葯禁忌等論述,其中又以金元諸家之論居多。

卷3~4為「百病主治葯」,沿用《證類本草》「諸病通用葯」舊例,以病原為綱羅列主治葯名及主要功效,相當於一部臨證用葯手冊。卷5~52為各論,收葯1892種,附圖1109種。其總例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類從,目隨綱舉。」

其中以部為「綱」,以類為「目」,計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60類。各部按「從微至巨」、「從賤至貴」,既便檢索,又體現出生物進化發展思想。部之下為60類,各類中常將許多同科屬生物排列在一起。

各葯「標名為綱,列事為目」,即一葯名下列8個項目(即「事」)。其中「釋名」列舉別名,解釋命名意義;「集解」,介紹葯物出產、形態、採收等;「辨疑」(或「正誤」),類集諸家之說,辨析糾正葯物疑誤。

「修治」,述炮炙方法;「氣味」、「主治」、「發明」,闡述葯性理論,提示用葯要點,其下每多作者個人見解;「附方」,以病為題,附列相關方劑。

8、《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葯、紡織、染色、制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於手工業,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Ⅵ 世界自然科學名著都有哪些

世界自然科學名著:
彭加勒 《科學與假設》 《科學與方法》
維 納 《控制論》
李約瑟 《中國科學技術史》
諾依曼 《計算機和人腦》
貝塔朗菲 《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應用》
申 農 《通信的數學理論》
普利高津 《結構、耗散和生命》
數 學
歐幾里得 《幾何原本》
阿基米德 《論螺線》 《論浮體》 《論球和圓柱》
劉 徽 《九章算術注》
祖沖之 《大明歷》
笛卡爾 《幾何學》
費 馬 《平面與立體軌跡引論》
萊布尼茨 《一種求極大、極小值與切線的新方法》
歐 拉 《無窮分析引論》 《分析力學》
拉格朗日 《分析力學》 《解析函數論》
高 斯 《算術研究》 《關於曲面的一般研究》
黎 曼 《單復變函數的一般理論基礎》 《關於幾何基礎的假設》
康托爾 《超窮數理論基礎》
希爾伯特 《幾何基礎》
華羅庚 《統籌方法平話及補充》 《優選法平話及其補充》
陳省身 《陳省身文集》
陳景潤 《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丘成桐 《微分幾何》
物理學
吉爾伯特 《論磁》
惠更斯 《擺動的時鍾》 《論光》
牛 頓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光學》
法拉第 《電學實驗研究》
焦 耳 《論熱功當量》 《關於伏打電產生的熱》
亥姆霍茲 《論力的守恆》 《聲學》
開爾文 《涉及空氣彈性及其效果的新物理——力學實驗》 《論熱的動力學理論》
麥克斯韋 《電磁學通論》 《論法拉第的力線》
倫 琴 《論一種新的射線》
赫 茲 《論電動力學理論》 《論電動力學作用的傳播速度》
普朗克 《關於正常光譜中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論》
盧瑟福 《放射學》 《新煉金術》
玻 爾 《論原子和分子的組成》
薛定諤 《生命是什麼?》 《作為本徵值問題的量子化》
德布羅意 《量子理論的研究》
愛因斯坦 《狹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的基礎》
泡 利 《原子內的電子群與光譜的復雜結構》
費 米 《關於β衰變的理論》
邁耶夫人 《核殼層結構基本理論》
湯川秀樹 《論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
吳健雄 《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實驗報告》
楊振寧 《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 《基本粒子發展簡史》
李政道 《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問題》 《對稱與不對稱》
丁肇中 《關於發現J粒子的報告》
朱棣文 《朱棣文論文集》

Ⅶ 科學書籍

大設計、宇宙簡史、物理的趣味、果殼中的宇宙都不錯,再推薦你一部電影叫《星際旅行》。

Ⅷ 科學著作有哪些

《時間簡史》霍金
《相對論》愛因斯坦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牛頓
《物種起源》

Ⅸ 科學史的經典著作有哪些

11、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或:1861—1863經濟學手稿)

1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於光遠譯,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3、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14、丹皮爾:《科學史》,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

15、波珀:《科學發現的邏輯》,查汝強、邱仁宗譯,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

16、波普爾:《猜想與反駁》,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

17、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金吾倫 胡新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8、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

19、巴伯:《科學與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0、默頓:《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1、林德宏:《科學思想史》,江蘇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

22、吳國盛編:《科學思想指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3、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24、利科:《解釋學與人文科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5、福柯:《知識考古學》,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版。

26、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27、巴里·巴恩斯:《科學知識與社會學理論》,魯旭東譯,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

28、巴里·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學》,魯旭東譯,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

29、大衛·布魯爾:《知識和社會意象》,艾彥譯,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

30、卡林·諾爾-塞蒂納:《製造知識:建構主義與科學的與境性》,王善博等譯,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

31、邁克爾·馬爾凱:《科學與知識社會學》,林聚任等譯,東方出版社2001年版。

32、拉瓦雷等:《具體化的心靈:認知科學和人類經驗》,1991 年英文版。

33、布魯諾·拉圖爾、史蒂夫·伍爾加:《實驗室生活:科學事實的社會建構》,張伯霖、刁小英譯,東方出版社2004年版。

34、史蒂芬·科爾:《科學的製造》,林建成、王毅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美]默頓:《科學社會學――理論與經驗研究》,商務出版社2003年版。

36、[英] 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商務版1986。

37、約瑟夫·本·戴維:《科學家在社會中的角色》,四川人民1988年版 。

38、[美] 科爾:《科學界的社會分層》,華夏1989年版。

39、[美] 克蘭:《無形學院》, 華夏1988年版。

40、[美] 加斯頓:《科學的社會運行》,光明日報1988年版。

41、巴伯:《科學與社會秩序》,三聯1991年版。

42、[美] D·普賴斯:《小科學與大科學》世界科學社。

43、[美]朱克曼:《科學界的精英》,商務1979年版。

44、[美]丹尼爾·貝爾《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商務1984年版。

45、[法]拉圖爾著:《科學在行動:怎樣在社會中跟隨科學家和工程師》東方出版社2005年版。

46、馬來平:《哲學與文化視野中的科學》,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7、A.F.查爾默斯:《科學究竟是什麼?》,商務1982年版。

48、馬來平:《科技與社會引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9、E.F.舒馬赫:《小的是美好的》,商務1985年版。

50.約翰·齊曼:《技術創新進化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1.約翰·齊曼:《真科學:它是什麼,它指什麼》,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2.巴里·康芒納:《封閉的循環——自然、人和技術》,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3.安德魯·芬伯格:《技術批判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54.斯蒂芬·貝斯特:《後現代轉向》,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55.帕特里克·貝爾特:《二十世紀的社會理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

56.黃順基:《科技革命影響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57.黃順基:《新科技革命與中國現代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8.殷登祥: 《科學、技術與社會概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9.東北大學技術哲學博士文庫系列著作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