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的科學
1. 爬山的八大好處
經常參加爬山鍛煉,對關節、骨骼和肌肉都有良好作用。爬山可以使骨骼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骨骼的物質代謝增強,使鈣、磷在骨骼內的沉積增多,骨骼的彈性、韌性增加,並有利於預防骨質疏鬆,延緩骨骼的衰老過程,還能提高骨髓的造血機能。
科學家們的實驗發現,在高山地區進行爬山鍛煉後,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紅細胞數量增加到500—600萬,下山後一兩周紅細胞增加到817萬/立方毫米。由
於增加了運輸氧氣的工具,所以大大提高了人體有氧工作能力;經常參加爬山鍛煉,可促進肌肉的蛋白質合成,使肌肉堅韌有力。 爬山能提高呼吸肌的力量,有利於保持肺組織的彈性,改善肺臟的通氣和換氣功能,增加吸氧能力,並提高全身各器官的新陳代謝水平;另外爬山大多依山傍水,植被豐富,空氣清新,絕少污染,且空氣中含有較多的負氧離子。
負氧離子能改善肺的換氣功能、調節神經、振奮精神、改善睡眠、降低血壓、刺激造血機能,有安神、鎮靜、降壓及消除疲勞的作用。 別總往高處看:登山時不要總往高處看,尤其是登山之初,因為你的雙腿還沒有習慣攀登動作,往上看往往使人產生一種疲憊感。一般說,向上攀登時,目光保留在自己前方三五米處最好。如果山路比較陡峭,則可作「Z」字形攀登,這樣比較省力。
轉移注意力:登山時千萬不要總是想著山有多高,爬上去還需多少時間之類的事情。不慌不忙,走走停停才能體會到爬山的樂趣,不會錯過美麗的風景。在疲憊時,可以多觀賞一下周圍的景色,也可唱唱歌,轉移注意力,倦意會有所消減。下山要放鬆:下山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腳步,切不可沖得太快,這樣很容易受傷。同時,注意放鬆膝蓋部位的肌肉,綳得太緊會對腿部關節產生較大的壓力,使肌肉疲勞。
2. 馬克思曾用登山來比喻科學探索的過程,他說:「」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3. 爬山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登山的好處:
1、 腳力鍛煉--令雙腳靈活有力,爬山是進行腳力鍛煉的最佳方式之一。
2、 爬山可促進毛細血管功能--感覺全身舒爽通暢。
3、 爬山可以強筋健骨。
4、 "森林浴"--綠色健康法。進入森林,跋山涉水,靜思養神,全身沐浴森林的精氣和香氣,洗凈城市塵囂,心曠神怡。
5、爬山可以明顯提高腰、腿部的力量,行進的速度、耐力,身體的協調平衡能力等身體素質,加強心、肺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不適宜登山的人:
▲運動障礙慢性疾病:關節病,皮肌炎,風濕炎等;
▲呼吸系統慢性疾病:肺心病,慢性氣管炎;
▲循環系統慢性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特別是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人;
▲慢性腎炎;
▲血液病;
▲糖尿病伴有合並症;
▲痛風;
▲紅斑狼瘡;
▲肝硬化。
以上患者如果執意要爬山,請記住一定要慢爬,而且不必強求登到山頂。
登山的壞處:
登山是一個很重負荷的運動,一個人心臟功能在平時能夠承受一些活動,在爬山的過程中就容易發生負荷過大的情況,而導致心臟血管一些疾病的突發。這對老年人來說,或者對爬山的人來說,都不是所說的科學鍛煉。
4. 登山運動有哪些科學方法
首先,應注意掌握運動量。登山的人,一面需大量消耗體力和能量,一面又面臨氧氣壓降低,氧氣不足的情況,因此,一定要有節奏地掌握好活動量。可以運用登一段,休息一會,再前進的方法,使自己的身體逐步適應。中年人參加登山活動,應該是「游山」,走一走、看一看,絕不能和青年人比高低,要量力而行。開始時,登的高度要低些,速度要慢些,距離要短些,中間休息的次數要多些。
第二,要注意安全。登山最好穿合腳的軟底,並有防滑紋理的膠鞋。山上懸崖峭壁巨岩突出之處最好避開。中年人登山,最好空手拄杖而行,以節省體力,同時最好結伴而行,一路互相幫助,談笑風生,有助於活躍情緒,互相鼓舞,減輕或忘卻勞累。
第三,應注意氣溫的變化。據測定,山的高度每升高150米,氣溫就下降1℃。在一座高1500米的山頂上,溫度要比山下低10℃。因此登高山前應多帶一兩件衣服和雨衣,以備需要時用。
第四,應適當注意飲食。登山時體力消耗較大,營養必須跟上。登山前應吃飽,並比平時吃得稍好些。登山時出汗多,應適當喝些淡鹽水,以補充必要的水分和鹽分。有條件的可備些巧克力或奶糖,以快速補充熱能。
5. 中午烈日下爬山後科學嗎
我覺得不是最科學,但比清晨太陽沒出來前爬山要好一點。我覺得最好是太陽下山時,就是下午3點以後再去爬山比較好。因為山上的植被經光合作用後,空氣富氧,而且那時的空氣凈度較高(沒有大風和風沙的前提下)。而且我覺得那時去爬山做運動後就是晚餐,體力消耗後,食慾應該比較好吧。
不知道這樣講對不對,僅供參考吧:)
6. 爬山路 z字形 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有啊.
盤山公路
大橋的
引橋
......
都是一樣的道理.
這樣坡爬起來比較緩
會比較省力
但是路程會加廠.
但是相比直接爬
體力會比較省.
7. 爬山是什麼意思好像是關於ML的……
爬山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項目。 爬山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鞋要合腳(膠鞋和旅遊鞋為好),不能穿高跟鞋,衣服要寬松(運動服和休閑服為好)。 2、隨身要帶一些水或飲料,以免山上沒有水。 3、天氣不好時最好不要去爬山,以免發生危險。 4、下山時不要跑著下山,以免收不住腳發生危險。 5、爬山時身體前傾,但腰、背要挺直,避免形成駝背、彎腰姿勢。
編輯本段爬山的好處:
1、 腳力鍛煉--令雙腳靈活有力,爬山是進行腳力鍛煉的最佳方式之一。 2、 爬山可促進毛細血管功能--感覺全身舒爽通暢。 3、 爬山可以強筋健骨。 4、 "森林浴"--綠色健康法。進入森林,跋山涉水,靜思養神,全身沐浴森林的精氣和香氣,洗凈城市塵囂,心曠神怡。 5、爬山可以明顯提高腰、腿部的力量,行進的速度、耐力,身體的協調平衡能力等身體素質,加強心、肺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編輯本段爬山要領:
(1)登向山坡時,上體前上傾,彎腰屈腹,穩步踏地前進。攀越岩石區要踏穩平整的岩塊,攀爬陡坡岩石要抓穩有稜角支點的起伏處。學會兩手攀握,一腳踏地和兩腳撐地,一手攀登向上攀進的組合動作。 (2)下山時,上體微微凸腹屈膝,重心稍向後移,步速宜緩慢,步幅小而穩妥。 (3)登山途中遇到路障的排除方法:①通過雜草地區採用高草撥分,低草踏壓,藤草邁跨的方法前進。②穿過灌木叢區時,兩眼環視,謹防頭部被樹枝鉤扎。③越過山澗、水溪時,涉水步速緩慢,身體重心宜偏低。
編輯本段爬山的注意事項:
(1)體質孱弱或病後初愈,以及患有心血管病(如血壓較高,冠狀動脈有供血障礙而代償功能較差)、頭暈、胸悶、心悸的老年人均不宜參加登山活動。 (2)登山活動前,需勘察(或查詢)地形、地貌,了解山地結構和高度,探明險要地段,山岩和草木叢生地區。 (3)山地如夾雜沙土、碎石、浮石和生長灌木等野藤植物,攀登時不可亂抓不牢固的草根或樹枝。攀爬如不慎摔倒,宜面向草坡趴下作自我保護。 (4)登山途中出現氣喘、缺氧時,不可勉強登進,可在原地停歇,並作10~12次深呼吸,直至呼吸恢復均勻後,再慢速前進。
編輯本段什麼人不宜爬山?
若患有以下慢性病,不宜爬山: ▲運動障礙慢性疾病:關節病,皮肌炎,風濕炎等 ▲呼吸系統慢性疾病:肺心病,慢性氣管炎 ▲循環系統慢性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特別是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人 ▲慢性腎炎 ▲血液病 ▲糖尿病伴有合並症 ▲痛風 ▲紅斑狼瘡 ▲肝硬化 以上患者如果執意要爬山,請記住一定要慢爬,而且不必強求登到山頂。 我們在這里不僅要講老年人爬山應該注意什麼,而是所有人在爬山都要注意的。首先是爬山前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特別是心血管功能和關節功能,還有膝關節的功能。由於老年人關節功能的退化,他在走平地的時候可能沒有什麼感覺,但是在爬山的時候就會導致過重的負荷,加重關節的退化,甚至有些平時沒有表現出來的關節的症狀在爬山的時候表現出來。其次是爬山的時間。我們不是很提倡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裡,在早晨非常早的時候進行爬山鍛煉,因為在那個時候空氣質量不是很好,對一些老年人或者呼吸功能不是很好的人,這種爬山本身對他並沒有太大的益處。另外,爬山是一個很重負荷的運動,一個人心臟功能在平時能夠承受一些活動,在爬山的過程中就容易發生負荷過大的情況,而導致心臟血管一些疾病的突發。這對老年人來說,或者對爬山的人來說,都不是我們所說的科學鍛煉。E崴傷的踝關節在運動時需要用護具進行保護,否則由於踝關節的不穩,會引起症狀的加重
編輯本段爬樓梯其實不能代替爬山
一些沒時間去爬山的人認為,爬樓梯和爬山都是一步步登台階,運動效果可以互相替代。但是專家提醒,由於運動負荷和適合人群的不同,當沒條件爬山時,也不能用爬樓梯替代。 專家解釋,樓梯的垂直角度大,爬樓梯時上升、下降的速度快,運動負荷較大;而山地是逐漸向上,運動負荷比爬樓梯小。因此,患有心腦血管、高血壓等病的人不要選擇爬樓梯鍛煉。爬樓梯靠單腿支撐整個身體,對膝關節造成較大的壓力。因此,有骨質疏鬆、膝蓋有損傷以及身體過於肥胖的人,盡可能選擇對膝關節損傷較小的爬山運動。年輕人能夠承受比較大的運動負荷,爬樓梯和爬山都可。中老年人則較適合爬山。專家建議,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中年人一周爬兩次山、一次樓梯,就能達到正常的運動量
編輯本段爬山先要選雙好鞋
專家建議,對於天天上山鍛煉的人來說,一雙普通的圓口老頭鞋並不是最合適的。從防止運動損傷的角度來看,建議大家選擇一些鞋身輕便、彈性較好、減震功能較強的鞋子。 鞋子輕便,就能使腳踝活動靈便,出現險情時便於控制身體;彈性好、減震好,是為了增加舒適感。建議有條件的讀者可以購買防水透氣能力好的運動鞋,因為這種材料一般都分量較輕,彈性有保證,即使在寒冷的環境中也能穿系自如。
8. 爬山撿石頭做研究的中國科學家叫啥名(不一定是科學家,好像是研究地震的吧,我忘了)
只要是搞地質的 ,在爬山的過程中都會去撿岩石樣本 .
如果你說的是中學課本里的 ,那最有可能是李四光 .
9. 登山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家母近日加入了驢友團,沒事就去爬山,聽說爬山對膝蓋傷害很大,這是真的嗎?
確實如此,如果可以還是建議您的母親降低爬山的頻率或者乾脆選擇別的運動吧。膝關節是全身最大最復雜的關節,是人體的承重關節,也是最易損傷的關節之一。
爬山、爬樓梯屬於負重運動,腰部以下的關節都要承受自己身體的重量,尤以膝關節受力最多。關節的骨骼之間靠軟骨進行緩沖,長期登山運動極易造成膝關節軟骨的磨損,人體在下山的時候,關節軟骨面之間的受力強度可達自身體重的3倍多,而這種磨損是不可逆的,如果磨損嚴重到影響行走,大概率只能通A手術置換關節來治療。
家母一時間也不願意放棄爬山,那應該如何保護膝蓋呢?
其實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爬山、爬樓等會造成膝關節磨損的運動,如果只是偶爾爬山,且本身腿腳比較好,並不會造成大的影響,但如果頻繁爬山,還是建議好好勸阻您的母親。
爬山過程中,下山過程對膝蓋傷害更大,可以在登高後坐纜車、擺渡車下山,減少膝關節損傷,另外可以使用登山杖並穿上一雙好的登山鞋,這樣也能減少登山對膝關節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