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學研究
⑴ 科學研究在高等學校中的作用有哪些
現代科學技術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專術和能源屬技術為主的新技術革命同高等教育和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聯系更加緊密。新技術革命是主要的特徵是知識的綜合化和信息化,要適應這種新形勢和特點,重視發展高等教育和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科學的發展和技術革命都必須要有第一流的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同樣也需要大批科技人才,而高等學校既是許多科技人才集聚的重要基地,又承擔培養科學技術發展所需要的大批科技人才的重要任務。一、高等學校在我國科學研究中的地位 1、我國高等學校擁有一支強大的學術較高的科研力量。
⑵ 將來想向錢學森一樣高科學研究應報什麼專業
不錯,志向很偉大啊,可以報考物理學、力學、航空航天什麼的。祝你成功,呵呵!
⑶ 為什麼國內高科研人才大部分都在國企
說了國企科研部門萬般的不好,但現在離開不是最好的選擇。特別是像搞火箭發動機、核技術等專業的,民營在這些行業上畢竟力量薄弱,難以提供一個平台去讓你施展。
⑷ 搞科學研究需要很高的智商么
哪個說的 科學研究一定要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但是現在的科學家大都不報這樣的態度.............做什麼事都不需要高智商 只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終究會有所成
⑸ 科研是高大上的這句話怎麼理解
不要說怎麼理解,應該是怎麼欣賞,溪水的流,帶著芳香,伴著月光,芳香和月光因此而富動感,這三個意象又都融合成一個整體,就是美好的夜晚
⑹ 新中國設立的最高科學研究機構是什麼
中科院啊。有看到幾個老院士。確實很厲害很有思想。
⑺ 高由禧的科學研究
在高由禧50多年的科學生涯中,國家的需要就是他的研究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因抗美援朝等戰事活動的需要他就研究台風活動及其預報問題,除了做預報,他發表了多篇論文,並與曾佑恩1957年整編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台風路徑圖集《台風的路徑圖及其一些統計》,與顧震潮出版了《台風研究》;為了沖破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經濟封鎖,解決中國橡膠緊缺問題,1954年他與徐淑英、許孟英編寫出版了《海南島氣候》一書,從氣候的觀點來討論海南島的植膠產膠問題,對海南島的氣候情況做了詳細的描述和比較,指出了植膠產膠問題所在,提出利用不同地區的小氣候揚長避短種膠的建議;1956年為了根治黃河和三門峽水庫設計需要了解黃河的水情,他就研究黃河流域的降水問題,他與葉篤正、楊鑒初整編出版了《黃河流域的降水》專著和幾本黃河流域降水、暴雨圖集和資料;在進行黃河流域降水工作的同時,他考慮到東亞、南亞是聞名世界的季風區,季風的強弱、來去的遲早一定會影響這個地區的降水量的變化分布,應該從季風形成、變化規律來做降水的長期預報,因此開展了季風研究並做出了顯著成績。
為了改變西北乾旱的面貌,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甘肅省委的支持下,高由禧於是1958年5月帶領他的兩個學生赴蘭州,從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借一張桌子起家,舉步維艱地先後經歷了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蘭州地球物理研究室、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蘭州分所、中國科學院雲霧物理和冰川凍土所、中國科學院蘭州地球物理所,以及國家地震局蘭州地震大隊氣象連等早期創業、組建和調整階段,最後於1974年4月組建了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在這期間高由禧是大氣科學部分的總學術帶頭人,在所、室機構組建和調整、研究隊伍建設和學科方向確定等方面,運籌帷幄,嘔心瀝血。他珍惜人才,通過送出去培養(包括出國進修)和在本所培養等形式,培養了一批學術骨幹。他自己就先後培養或合作培養了近30名博士及碩士生。在中國科學院的領導下,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和中國氣象局系統等的大力支持下,使原蘭州高原大氣物理所逐步形成了由高原天氣動力、人工防雹、高原氣候、輻射氣候、邊界層物理、大氣電學及大氣環境等多分支學科組成的研究隊伍,其中大氣電學還是全國唯一的特色學科,雷電物理及引雷研究已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原蘭州高原大氣物理所已能成功地執行像「1979 年青藏高原氣象科學實驗」及中日合作的中國科學院及國家基金委重大項目「黑河地區地氣相互作用觀測試驗」等那樣一些多兵種大兵團聯合作戰的大型項目研究任務,先後取得了國家和中國科學院等各類重要成果近20項,成為中國大氣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擁有大氣物理專業博士點和氣象學及大氣物理兩專業碩士點。不斷為全國各相關單位輸送大量人才,其中有不少將帥之才。高由禧在乾旱氣候領域也有一系列力作,只因他晚年忙於組織領導工作,身體又多病,未能發表相關專著。
⑻ "什麼是高等教育科學研究"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歷史可追溯到近代。清末張之洞、盛宣懷、康有為、梁啟超等學者都曾提出過有關高等教育目標、學制、留學教育的主張。民國時期,隨著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蔡元培、胡適、梅貽琦、張伯苓等更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高等教育問題,發表了不少有一定學術水平的高等教育文章。新中國建立後,高等教育研究的重點轉移到對探索建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方面。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才真正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 一、高等教育科學的起步(1978—1984) (一)高等教育研究的機構和組織的建立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在會上明確提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這為我國科學和教育工作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全國科學大會精神的鼓舞下,各地高校加快了教學和科研工作改革的步伐。受政治運動影響中斷多年的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悄然復甦。潘懋元、劉佛年、朱九思等教育家開始大力倡導高等教育研究工作。1978年,潘懋元發表《必須開展高等教育理論的研究》、《開展高等教育理論的研究》等文章,不失時機地發出開展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呼籲。他在闡述高等教育理論研究重要意義的同時,提出要建立一門高等教育學 。這兩篇文章的發表在當時引起了強烈反響,對中國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 1983年5月27日,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期待已久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終於宣告成立。蔣南翔任會長,何東昌、曾德林、季羨林、唐敖慶、李國豪、錢令希等任副會長,於北辰任秘書長,潘懋元、朱九思等38位高等教育界領導和專家任常務理事。大會通過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章程(討論稿)》,確定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的基本任務是:協調各省、市、自治區高等教育的研究規劃,組織有關單位進行高等教育重大問題的協作研究;組織有關高等教育學術會議,交流科研成果和經驗;編輯出版有關高等教育的情報資料和學術書刊;開展國際高等教育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 。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的發起、籌備和成立,正如中國教育學會給第一次籌備會議的賀電所稱:「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創舉」。這一歷時三年多的艱苦工作,實際上是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史上涉及面廣泛、參加人數眾多的一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宣傳、啟蒙和普及運動。這場運動促進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的廣泛建立,培養了一大批熱心高等教育研究的積極分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發展。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後,全國已經設立的地方性高等教育學會和各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聯成一個系統,初步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高等教育研究網,使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開始向有組織的方向發展,為此後中國高等教育研究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1年2月,潘懋元擬定的《高等教育學大綱》(討論稿)經過研究室內部的多次討論修改後鉛印600份,寄發全國有關單位和專家,廣泛徵求意見。《大綱》發出之後,得到許多單位和學者的熱情鼓勵和支持。經過幾年的艱苦工作,1984年7月,由潘懋元主編的中國第一部《高等教育學》上冊終於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下冊於次年問世。潘懋元主編的《高等教育學》是中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研究史上第一部具有相對完整體系的高等教育學專著,它的出版標志著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正式建立。 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編寫第一部《高等教育學》、進行高等教育基本理論研究的同時,高等教育科學部分分支學科的研究也逐步開展起來。 (三)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教育的初步開展 研究隊伍的建設是影響高等教育研究發展的關鍵因素。除了積極吸納高校幹部教師加入到高等教育研究隊伍外,通過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培養一批專門的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人才,是壯大高等教育研究隊伍、促進高等教育研究深入和持續發展的根本性措施。中國第一個高等教育研究專門機構——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室在這個方面進行了重要的探索。 繼廈門大學率先招收了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之後,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中工學院等院校也在其後幾年陸續開展了高等教育學科的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逐漸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研究隊伍中一支重要力量。 (四)這一時期高等教育研究的特點 ——高等教育研究成為專門的研究領域。 ——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開始起步。 ——「普通教育學科範式」開始成為高等教育研究的範式。 ——科學的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中開始受到重視和運用。 二、高等教育研究的拓展(1985—1998) (一)「高等教育研究大國」的形成 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建立,為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事業的持續、健康、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組織機構、研究人員、刊物、論文、專著等數量都迅速攀升至世界前列,中國從此成為「高等教育研究大國」 。 1.遍布全國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和組織 2.日益壯大的高等教育研究隊伍 3.數量眾多的高等教育研究刊物 4.層出不窮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 (二)高等教育學科群的形成 ——高等教育學科建設:高等教育學及其分支學科的建立、改造、發展以及有關的理論研究。 ——高等教育問題研究: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論研究、應用理論研究以及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教學工作研究、德育工作研究、管理工作研究等高等教育實踐研究。 (三)這一時期高等教育研究的特點 ——高等教育研究事業的規模得到迅速擴充。 ——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重點轉向分支學科建設。 ——對高等教育學學科若干理論問題的研究受到重視。 三、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進展(1999年以來) (一)高等教育研究事業的鞏固與發展 1.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的調整和充實 據了解,近年來全國不同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的發展狀況差異很大。大體又分為三類:第一類在研究力量和研究條件上得到充實和提高,有的還成為高等教育學科碩士點或博士點;第二類基本維持原狀;第三類在機構改革中被裁員,甚至被撤銷或被合並到其他部門。 2.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教育的發展 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教育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但直到90年代中期,發展速度一直比較緩慢。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我國學位授權審核制度的重大改革,學位點的建設步伐大大加快,直接推動了高等教育學科研究生教育的大發展。 (二)高等教育學科建設的新進展 近年來,我國新出版的高等教育學著作有十多部。作者既有老一代的高等教育研究專家,也有中青年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者。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出版的高等教育學著作相比,近年來出版的一些高等教育學著作在高等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建構上做出了有價值的探索。 (三)近年來高等教育研究的特點 ——高等教育研究的質量和專業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高等教育學科建設進一步受到重視, ——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更加密切。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突破。
⑼ 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是個什麼單位
比利牛斯山是法國與西班牙的分界線,葡萄牙與西班牙之間沒有任何明顯的天然分界線。
比利牛斯山:
位於歐洲西南部,山脈東起於地中海,西止於大西洋,分隔歐洲大陸與伊比利亞半島,也是法國與西班牙的天然國界,山中有小國安道爾。在比利牛斯山中有比利牛斯山國家公園。這國家公園成立於1967年,沿著法國和西班牙國界延伸1百多公里。此地景緻壯觀,包括了大量蝴蝶飛翔的草地和終年積雪的高山峰頂。海拔的高度和氣候的變化頗大,因而區內擁有多樣化的動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