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院改革
㈠ 中國社會科學院為什麼沒有實行院士制度
社科院實行學部委員制,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這個現實的原因,就是國內一直以來存在著「重理工輕人文」的體制思維。1949年以後,部分人文社會學科被取締、相關研究進程被中斷的老黃歷不提,直至今天,人文社會科學仍未獲得應有重視,乃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僅舉一例,中科院、工程院兩院院士加起來有1545人(不含外籍院士),而社科院學部委員僅有57名,加上離退休的榮譽學部委員也僅有190人,這一數字後面還應加括弧備注「含已故」。要知道,1955年中科院公布首批學部委員中,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就有61人。如果有耐心去梳理這份名單的人員年齡、專業,當可看到這支隊伍的更多實情,總之就兩個字:寒磣。
作為人文社科領域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也該採取院士制度。唯如此,才能彰顯對人文社科領域的重視,以及對該領域專家學者的尊重。當然,這也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發揮其積極作用。
這些年來,也有不少人注意到這個問題,並有所爭論。贊成的理由自不必多說,反對者所持理由卻頗有些讓人哭笑不得。比如有人覺得,人文學科的科學含量很低,其學術成果難以衡量;還有人認為,國內人文社科學者水平差,基本沒有什麼學術創新,不評也罷。前一種說法是出於對人文社科的無知;後一種說辭涉及應然和實然的層面。對此,我認為社科院設立院士制是一種必要,至於國內人文社科現狀堪憂,那是另外的問題。何況,正如上述,社科院至今未設立院士制,也限制了國內人文社科領域的正常發展。
目前,可以說是對社科院學部委員制進行改革的較好時機。一是國內社會對人文社科領域越來越重視,人們普遍意識到,國家強大不僅需要發展科技,還應有人文精神的提升;二是,建設文化強國,重視人文社科乃題中應有之義;三是,針對學術機構改革,應減少行政干預,突出學術導向,已成為社會共識。就此可以說,啟動對社科院的機制改革,正當其時。
具有中國特色的學部委員制,不僅容易被誤讀,而且不利於與國際學術界進行交流對話。社科院實行院士制,與中科院、工程院一起形成「三院」鼎立格局,這將成為國內最高學術機構建制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
㈡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的機構改革
根據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省委、省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實施意見》(皖發[2002]21號)精神,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為省政府直屬事業單位,是我省農業科學綜合研究機構,正廳級建制。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簡稱省農科院,下同)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方案如下: 根據新時期農業科學院工作的任務和要求,對省農科院職責作適當調整。
(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工作,為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服務。
(二)突出各研究所獨立事業單位法人地位,強化其對事業發展的責任和權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農業科技事業發展的需要。
(三)推進後勤社會化改革過程,將院機關後勤服務職能交給院機關服務中心承擔。 根據上述職能調整,省農科院的主要職責是:
(一)組織院屬各單位,開展農業科學的基礎實驗研究和開發運用研究。
(二)圍繞安徽農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研究,農業環境資源保護研究,綠色食品的開發研究,農業技術開發研究和新品種中間試驗及推廣工作。
(三)組織承擔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重大問題的課題研究,為省政府和有關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四)組織開展農業學術交流、技術合作和科研人才培養工作。
(五)指導市、縣農業科學的研究工作。
(六)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科研成果推廣、科技扶貧、科技下鄉和技術培咨詢、服務等工作。
(七)承擔國家科技部、農業部和中國農科院下達的課題研究任務;承辦省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根據上述職責,省農科院內設6個處室和機關黨委。
(一)辦公室
協助院領導處理日常工作,協調機關各處室的工作關系;負責制訂院中長期工作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負責會議組織、文電處理、檔信訪、保密、保衛等機關行政事務管理工作;負責編發科技快報工作;承擔院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二)科研管理處
負責擬定院中、長期科研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負責向國家和省、部、院等申報有關科研項目,開展課題計劃執行情況的檢查,承擔科研統計和科研年報工作;負責科研成果預測、中試、示範和推廣工作;負責科技扶貧、科技下鄉有關工作;負責管理院科研、開發基金;承擔院學術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三)科技產業處
負責宣傳貫徹國家和省農業科技產業法律法規、政策;負責擬定院科技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並組織實施和督促檢查;負責管理和指導院科技產業開發經營活動。
(四)計劃財務管理處
負責編制院年度財務計劃和預決算,並組織實施;負責全院預算內、外各項經費管理;負責全院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
(五)人事處(離退休工作處)
負責院機關和直屬機構編制和人事管理工作;負責全院幹部職工專業技術職務評定、勞資管理、教育培訓工作;負責院機關離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
(六)紀檢組(監察室)
負責院機關及直屬單位黨的紀律檢查和行政監察工作。
(七)機關黨委
負責院機關及直屬單位黨群和政治思想工作。
㈢ 關於科學課改革
如果有緣,就不會離開
㈣ 日本科研機構是怎麼改革的
日本人創新能力強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強調「科技創新立國「並積級開展尖端科技的研究開發。
日本提高創新能力主要從五個方面著手:
一,進一步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從「科技模仿立國」走向「科技創新立國」。
1,從80年代以來,日本的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躋身於世界科技大國之列。但日本的基礎科學研究薄弱,遠不及美歐等科技發達國家,為此,日本政府決定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特別是提高基礎科研經費的比例。
2,1995年11月,日本頒布了《科學技術基本法》,明確提出將「科技創新立國」做為基本國策。
二,調整科研領導體制,加強對科研工作的統一領導。
1,原日本的科研政策的制定和管理由日本科學技術廳、文部省、通產省等按各自的分管領域分別負責。
2,科技廳和文部省主要負責基礎科學和大型研究項目,通產省主要負責應用技術的開發。由於這幾家科研主管部門各自為政,不能通盤考慮日本的整體科研戰略,影響了科研工作的有效展開。
3,日本眾議院立法通過國家行政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將科學技術廳和文部省合並,組建教育科學省,並將現屬通產省的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其他部門負責基礎科研的機構劃歸教育科學省,建立起一體化的科研領導體制。
第三,確保優秀的科研人才。日本政府決定實施研究人員任期制度,不搞研究終生制,促進科研人才流動。在任期內達不到預期目標者將被淘汰出局,使國立科研機構成為最優秀科研人員匯集之地;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果斷提拔年輕人負責研究項目,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
第四,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的銜接,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進程。為了縮短科研成果走進工廠的時間,日本設立了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委託開發」和「開發斡旋」制度,由國家出錢委託企業開發,實行成果共享。
第五,改革教育體系,加速科技人才培養。日本政府要求把理工科大學、特別要把國立大學的研究生院建設成科研人才的基地,造就大批科研人才,並調整大學的學科設置和教育研究體系,增加新學科和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充實和完善教育基礎設施。日本政府還要求中小學教育應重視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及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㈤ 如何看待中科院啟動實施計劃,進行研究所分類改革
今天,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的具體內容(以下簡稱《「率先行動」計劃》),宣布正式啟動實施「率先行動」計劃。
在《「率先行動」計劃》中,中科院著眼於國家「兩個一百年」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兩步走」發展戰略,並系統設計了今後15年左右中科院改革發展的總體目標、戰略步驟和主要舉措。第一步是到2020年左右,高質量完成「創新2020」各項任務,基本實現「四個率先」目標;第二步是到2030年左右,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目標。
《「率先行動」計劃》提出了5個方面25項重大改革發展舉措:以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為突破口,構建適應國家發展要求、有利於重大成果產出的現代科研院所治理體系;以調整優化科研布局為著力點,進一步把重點科研力量集中到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建設國家創新人才高地;探索科技智庫建設的新體制,強化產出導向,建設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深入實施開放興院戰略,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合作,提升科技服務和支撐能力。
在研究所分類改革方面,將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組建若干科研任務與國家戰略緊密結合、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的創新研究院。計劃到2020年前組建5至10個創新研究院;到2030年前再組建10至20個創新研究院。
將面向基礎科學前沿,建設一批國內領先、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卓越創新中心。計劃到2020年前,建設20個左右卓越創新中心;2030年前,在動態調整的基礎上,建成30個左右卓越創新中心。
將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面向國內外開放的大科學研究中心。計劃到2020年前,建設5至10個大科學研究中心;2030年前建成15個左右大科學研究中心,並將依託大科學裝置集群,建成若干國家科學中心。
將依託具有鮮明特色的優勢學科,建設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研究所。對特色優勢和成果產出不明顯、長期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研究所,進行撤並重組和結構調整。同時,依據四類科研機構的不同定位,建立分類管理的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
㈥ 科協將來怎麼改革是改成事業編還是行政編呢
科協工作還是不錯的,貼近民生,容易出政績,編制也不是說所有人都是事業編,科協班子組成比較復雜,一般前面幾個老大都是行政編制,比如省科協一二把手都是從衛生廳原廳長(或書記)、著名大學校長(原校長或書記)、科技廳(副廳長)、等有一技之長的兩院院士或學術專家擔任。其次各部門部長比如學會部、科普部、國際交流部,都是正科以上副處左右的級別。在省科協要換出去比較難,但是升遷相對其他部門平穩的多。
如果是市縣級升遷就較容易了,畢竟科協系統一般都是是學術型、技術型、管理型人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是中國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群眾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推動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國家科教工作領導小組、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和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成員單位。
(6)科學院改革擴展閱讀: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由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地方科學技術協會及基層組織組成;地方科學技術協會由同級學會和下一級科學技術協會及基層組織組成。
據2018年3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顯示,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210個;地方科協總計3141個,其中省級科協32個,副省級、省會城市科協32個,地市級科協381個,縣級科協2696個;鄉鎮科協(科普協會)3.1萬多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9.4萬多個、企業科協1.3萬多個、街道科協近8400多個、高校科協550個。
㈦ 如何評價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改革創舉
終於有人敢說出來了,多少科研人員敢怒不敢言!物質院院領導不是想著法子服務科研人員,而是制定各種匪夷所思的措施阻礙科學發展,比如扣項目經費20%,比如所長只有10萬元的項目經費支出審批權!還美其名曰扁平化管理!什麼都能耽誤,唯獨科研不能耽誤!物質院很多科研都是圍繞國家戰略需求,「不作為,不會為,亂作為」危害巨大,老朽在此預言,物質院良好勢頭危矣,合肥創新高地危矣,希望上級部門好好管管!!!
2號樓現在雖然被anguang所佔領了,各種重要崗位都是劉的親信,宋院長不要怕我們人多心齊,而且人員素質普遍比anguang所的能力強,我們支持您。為了我們的核心利益,我與他戰到底。但注意要死磕不要硬碰硬,小心劉玩陰的給你扣帽子。原則一定要堅持,等離子體所是白手起家幾代人排除萬難積累的家底。可不能毀在這我們手上。宋院長放心,萬院士和李院士還有萬准院士已出手,八大金剛十八羅漢七十二勇士也已與敵人接上火。奪回二號樓控制權勝利在望。
㈧ 事業單位改革了,以後還有沒有編制不編制區別
事業單位改革是為了加強編制管理,而非取消編制;那麼編制不編制的區別仍然存在。
一個事業單位進行改革,單位的編制還是存在的,即定人定崗。崗位實行聘用制,不再套用行政級別;編制以外的用工,只能是臨時性用工,工資待遇等比編制內的,還是會有所差別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
1、涉及機構編制調整的,不得突破政府機構限額和編制總額,主要通過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中調劑出來的空額逐步解決。
2、對部分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要認真梳理職能,將屬於政府的職能劃歸相關行政機構;職能調整後,要重新明確事業單位職責、劃定類別,工作任務不足的予以撤銷或並入其他事業單位。
3、對完全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可調整為相關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確需單獨設置行政機構的,要按照精簡效能原則設置。
4、已認定為承擔行政職能、但尚未調整到位的事業單位,在過渡期內繼續按照現行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履行職責,使用事業編制且只減不增,人事、財務、社會保險等依照國家現行政策規定實施管理。
(8)科學院改革擴展閱讀:
根據文件進度,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會在2020年完成;屆時,事業單位編制將會有以下變化:
1、極少數轉為行政,人員經過考試等轉為行政編制,待遇等同公務員,以後會越來越穩定;
2、完全可以由市場配置資源的轉為企業,其實是各憑本事吃飯了。 優秀人才再也不用受編制束縛。
3、工資調整,最明顯的變化是養老金並軌,和企業一樣交養老金了,年金等制度也會隨之建立。同時,建立相應的增長機制,績效工資分配會越來越普及,以能力論輸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