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活動記錄表
A. 大班科學觀察記錄怎樣使蛋浮起來
活動目標:
1、知道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讓有些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2、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活動准備:
1、前期幼兒經驗:知道有些物品會浮於水面,有些物品會沉在水底
2、雞蛋、水杯、糖、鹽、味精、水、抹布
活動過程:
一、師幼一起回顧已有沉浮經驗:
教師:小朋友,星期天大家都在家和爸爸媽媽做了有關沉浮的實驗,那麼誰能來說一說你的實驗結果呢?
二、變魔術「雞蛋浮起來」:
1、提問:有沒有小朋友把雞蛋放在水裡?那麼雞蛋放在水裡是沉還是浮起來呢?
2、請幼兒做實驗——雞蛋沉入水底
3、教師假裝變魔術,出示一杯放了鹽的水,放入雞蛋,雞蛋浮出水面。
4、提問:為什麼小朋友放的雞蛋沉在水底,老師放的雞蛋浮在水面上?
5、教師:我在水裡加了一樣神秘的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教師出示鹽、糖、味精
提問: 我就是往水裡加了這三個好朋友中的一個,你們猜猜是誰呀?今天我不告訴你們,讓你們自己去發現!
三、幼兒嘗試實驗
教師將幼兒分為9組,每組四個雞蛋、四個杯子、一個攪拌棒,四杯水,進行實驗,每桌放置三種調味料。
實驗結果:雞蛋在鹽水裡可以浮起。
1、幼兒按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添加東西進行實驗
實驗後講述「你在水裡加了什麼,你的雞蛋怎麼樣了?」
實驗得出結論:在水中放入鹽可以使雞蛋浮起來,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2、換水後共同在水中放入鹽,進行攪拌,再放入雞蛋,觀察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
實驗後得出結論,放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雞蛋浮起來。
四、延伸活動:
教師:「放了鹽的水能讓雞蛋浮起來,那人可不可以浮起來呢?」
請幼兒回家和父母上網查資料,將自己查到的結果帶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B. 大班科學活動內容
(一)目標
1. 有好奇心,能發現周圍環境中有趣的事情;
2. 喜歡觀察、動手操作和實驗,積極尋求答案;
3. 初步理解事物的數量關系,能用比較、分類、測量等簡單方法探究事物;
4. 願意與同伴共同探究、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發現;
5. 喜愛動植物,親近大自然,關心周圍的生活環境。
(二)教育要求
1. 引導幼兒接觸自然環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與奧妙,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認識興趣;
2. 結合和利用生活經驗,幫助幼兒認識自然環境,初步了解自然與自己生活的關系;
3. 引導幼兒注意身邊常見的科學現象,感受科學技術給生活帶來的便利,萌發對科學的興趣;
4. 為幼兒提供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支持、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
5. 幫助幼兒認識和理解事物的形狀和數量關系,形成初步的數概念;
6. 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和材料開展活動,發現物品和材料的多種特性和功能。
7. 鼓勵幼兒用語言和非語言等多種方式來反映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表達發現的愉快並與他人交流、分享。
(三)指導要點
1.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探究慾望,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推論等方法進行探索活動。
2. 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要讓幼兒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之間的合作,並積極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
3. 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C. 小,中,大班科學活動的內容都有哪些
小,中,大班科學活動的內容都有哪些
:科學活動包括五大領域內容 1、語言領域(包括談話,散文欣賞,詩歌學習,故事教學等)、 2、健康領域(健康,生活,體育等)、 3、科學領域(科學實驗探索,數學等)、 4、社會領域、藝術領域(音樂、繪畫,泥工,手工等) 5、戶外活動集體教育活動
D. 幼兒科學活動中的記錄方式有哪些
一、對不同年齡幼兒確定不同的記錄內容
小班幼兒在觀察事物時,僅能關注事物的表面現象。中班幼兒則能逐漸認識和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簡單關系。而大班幼兒已能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發現事物變化的較本質的原因。基於此,教師在引導幼兒認識科學內容和表達科學經驗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幼兒的年齡差異。
例如同樣是「自然角中的種植」,教師要求小班幼兒記錄的內容是「種子生長過程中主要的生長變化」及「植物在每個生長階段典型的外形特徵」,這些內容要求明確,易於小班幼兒操作。幼兒發現「今天,黃豆的種子發芽了,它的芽是綠顏色的」「黃豆長出葉子來了,葉子像桃心」等。到了中班,我們根據「在對比觀察中感受植物各部分的不同,初步了解植物生長中的多樣性」的目標,指導幼兒對不同植物的葉子、莖、花、果實等進行對比記錄。為了引導中班幼兒發現植物生長中的不同狀況,我們選取差異明顯的植物來種植,並引導幼兒觀察和記錄。如玉米和草莓,孩子們通過對比觀察,找到了十幾點差異。光葉子的不同就有不少:玉米葉子淺綠,草莓葉子深綠;玉米葉子是長形的,草莓葉子是桃心形的;玉米葉子邊緣是光滑的,草莓葉子邊緣是齒輪狀的;玉米葉子摸起來光滑,草莓葉子粗糙。孩子們對這些特徵一一加以記錄,從中不僅發現了玉米和草莓葉子在顏色、形狀、光滑度等方面的不同,也感受了植物的多樣性。大班幼兒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有所增強,能認識到事物之間簡單的邏輯關系,因此,大班「自然角中的種植」活動的目標是「能關注到植物生長的外部條件,如植物生長需要適宜的水、土壤、溫度、陽光等」,記錄也相應地側重於這方面內容,如「種在土裡和泡在水裡的植物有什麼不同」「種在室內和室外的植物有什麼不同」,等等。為了讓幼兒了解冬天植物生長需要適宜的溫度,教師指導孩子們進行了「種在戶外和放在暖氣片上的植物有什麼不同」的觀察記錄,幼兒發現室外的溫度在零下,植物根本不發芽,而室內的溫度在15度左右,植物就能發芽、長葉、開花。通過對比觀察和記錄,幼兒獲得了「植物生長需要適宜的溫度」這一科學經驗。
又如在「小蝌蚪變青蛙」的活動中,根據不同年齡班幼兒的思維水平與表現能力,教師指導小班幼兒記錄的主要內容是「小蝌蚪長腿了」「尾巴沒有了」 「變成青蛙」。而中班幼兒記錄的主要內容是蝌蚪變成青蛙的正確順序和階段,即「先長後腿,再長前腿,尾巴消失,變成青蛙」。大班幼兒主要記錄「蝌蚪到青蛙的細微變化以及各變化階段需要的天數」。
實踐證明,適合幼兒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能力的記錄內容,不僅能鞏固幼兒的科學經驗,還能發展幼兒的科學觀察能力和記錄能力,促進幼兒的自我學習。
二、為不同年齡幼兒提不同的記錄工具、材料與方法
幼兒思維的發展具有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的特點,這決定了教師要為不同年齡班幼兒提供不同特點與結構的實驗工具、材料及方法,以支持各年齡段幼兒的學習與探究。
如在「植物長多高了」的活動中,教師為小班幼兒製作了形象直觀的長頸鹿直尺,刻度用具體形象的水果圖案表示。在製作直尺時,教師和孩子們討論 「什麼水果放在長頸鹿直尺的下面,什麼水果放在長頸鹿直尺的上面」。孩子們說「長在地上的水果如西瓜放在最下面」「長在藤上的水果如西紅柿、黃瓜放在中間」「長在樹上的水果如蘋果放在最上面」。結果,孩子們在表達「植物長高了」時出現了這樣的記錄,「黃豆苗從西瓜長到西紅柿又長到蘋果了」,非常直觀形象。對於中班幼兒,教師則提供了卡通直尺,每隔10厘米一個卡通圖案,每個圖案之間被分為10等份。中班幼兒在記錄中說「植物的高度超過三個小動物,30 多厘米了」,他們對植物生長情況的表達既直觀形象又逐漸趨於准確。大班幼兒具有簡單的計數和計算能力,於是教師提供了數字直尺。「黃豆苗長到25厘米了」 「黃豆苗長到32厘米了」,他們准確地用數字記錄和表達植物的生長情況。同時,我們還根據不同年齡班幼兒的思維及各方面能力發展的差異,指導他們運用不同方法進行記錄。小班幼兒思維直觀形象,記錄能力較弱,我們指導他們更多地採用實物黏貼、照片圖片黏貼以及簡單的繪畫等記錄方法,這些方法直觀形象,簡便易行,適合小班幼兒操作。而中班幼兒的思維雖然仍以具體形象為主,但已能理解一些簡單的符號,所以我們指導幼兒除了運用小班幼兒常用的記錄方法外,還加入了 √、×、等一些幼兒易於理解的符號,來記錄具體的實驗過程。大班幼兒的思維表現出了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因此我們指導他們更加客觀、准確地記錄,表現出抽象、概括的特點。常用的有數字統計、表格等方法。另外,教師還經常指導大班幼兒運用圖表與文字說明相結合的方法,使他們的記錄趨於准確。
如在「種子發芽了」活動中,為了激發幼兒觀察的興趣,我們選擇了一些發芽期較短的植物。種子種下以後,孩子們都盼望種子快快發芽。於是我們讓幼兒觀察記錄,「不同的種子發芽各需要多少天」,將數學知識的學習滲透其中。針對不同年齡班的特點,我們讓幼兒採用不同的記錄方法。小班幼兒用每天貼一粒種子圖片的記錄方法表示種子還沒有發芽,而到發芽的那天就貼一個直觀形象的芽,最後統計種子的粒數來得出種子發芽需要的天數。中班幼兒則每天貼一個小紅心,小紅心的個數就是種子發芽需要的天數。而大班幼兒則每天在日歷上作一個記號,最後統計天數,記錄種子發芽期的長短。
在以上實例中,我們指導小班幼兒用實物圖片、中班幼兒用符號、大班幼兒用數字統計的方法記錄種子發芽的天數,正是考慮到了幼兒的思維從具體形象逐漸到抽象概括的發展特點。
三、對不同年齡幼兒,教師介入的程度和組織形式不同
不同年齡班幼兒有關觀察記錄的經驗與能力不同,決定了教師指導的程度要有差異。
小班幼兒細致和持續觀察事物的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夠,他們離開教師的直接引導,就難以進行長久的觀察和自覺的記錄。所以,對小班幼兒的科學觀察和記錄,教師要採用系統的、直接參與式的引導方式,帶動、啟發、鼓勵幼兒參與觀察並記錄科學發現。中班幼兒有了一些記錄的經驗和技能,自主性也有一定的發展,有獨立探索、自我學習的需求與願望,教師可適當放手,根據幼兒探究和記錄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鼓勵幼兒獨立探究和記錄。教師還可以組織和引導幼兒就記錄問題進行交流和討論。如在觀察蝌蚪時,教師提出「猜猜看小蝌蚪喜歡吃什麼,並把它記錄下來」,這一要求大大激發了幼兒主動觀察、記錄的興趣。大班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強,在記錄方法上表現出較強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教師應給予充分的信任與表現的機會,讓幼兒按小組或獨立完成實驗觀察和記錄,教師可階段性參與幼兒的經驗分享活動,幫助幼兒整理、提升經驗,以引領幼兒進一步觀察與記錄。如大班「裝米豆」活動,在「你想用什麼方法將三種不同的米豆裝進一個瓶子里」的問題探究中,有12名幼兒就「要搖晃瓶子才能裝得更多」這一具體的做法創造了五種不同的、個性化的記錄方法。教師就這一現象組織幼兒進行交流、討論,幼兒十分自信地介紹自己的方法,並對同伴的記錄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這一過程較好地促進了幼兒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獨創性、個性化的科學記錄能力。
E. 科學領域 大班 身體的變化教案記錄
科學領域 大班 身體的變化教案記錄
首先寫教學目標,現在是課改階段上課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 然後分析教材:重點和難點 三 教具 四 教學方法 五 教學過程,可分詳案和簡案,詳案要設想每句話怎麼講比較麻煩,簡案只要寫一下時間安排,和每部分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 六 板書提綱 七 教學反饋 這樣的教案就比較完整,也能及時地總結問題。 我認為寫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確立教學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萬不能小看了這部分,否則上課就會漫無目的,效果比較差。
F. 幼兒園大班科學發現室記錄表怎麼填
真不好填 你能不能能翻出來以前怎麼填的 對比著填
G. 幼兒園教研活動記錄《如何上好科學課》
世界品牌iSa*ndB*ox A*R沙盒教育課程首次在中國參展 南京國展中心11月8號~10號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是有目地、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幼兒園的教學是幼兒教育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實施幼兒園保教目標的重要手段。面對知識經濟的到來,新世紀的人才素質必然有新的標准,受教育者不但要有健壯得體魄、良好的行為品德、社會生存能力以及學習的興趣、習慣和智能,而且要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是讓幼兒學習粗淺的科學知識,培養初步活動能力,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動機。一堂課教師准備的再好,如果不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這樣的課就不會有好的效果。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組織有很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