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學論文
網上沒有的,不值得啊,就這樣扣掉了80分。。。
② 誰知道 醫用電子學 論文 怎麼寫啊急救啊!重賞哦 有範文最好啊
醫用電子學論文 醫用物理論文 醫用氣體管道論文 醫學護理論文
支原體肺炎是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小兒常見的呼吸道感染,據中國醫科大學的材料統計7~10歲年齡組肺炎支原體感染率高達75%,文獻報道支原體肺炎占所有肺炎總數的10%~33%。本病發病季節多為秋冬季,據本組資料統計情況,發病年齡6歲之前佔大多數,另據報道本病多見於5~18歲,但近年發病年齡有變小趨勢,有報道最小年齡37天,且發病有增高趨勢。
呼吸道感染是小兒時期最常見的疾病,肺炎支原體感染又佔有相當高的比例,文獻報道,肺炎支原體感染占兒童社區獲得性肺炎(CAP)病原的10%~30%以上,國外文獻報道為50%,故支原體肺炎(MPP)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病潛伏期較長,約2~3周,起病大多較緩,症狀輕重不一。咳嗽是本病最主要、最常見的表現,疾病初期主要表現為陣發性乾咳,疾病的極期、後期多咳白色或黃色黏痰,極少數患兒痰中帶有血絲;肺部體征大多無陽性表現,少數出現不同程度干濕性啰音;
大多有發熱表現,熱型不定,一般出現在疾病早期,少數持續時間較長。輔助檢查是確診本病的重要依據:如胸片、肺炎支原體抗體的檢測,X線表現往往最典型,體現了支原體肺炎的特點:胸片表現最突出,其次是咳嗽症狀,再次為肺部體征,而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要排除假陰性、假陽性的干擾。
肺炎支原體不但是引起原發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之一,而且可引起各種肺外表現,導致機體多器官的損害,國外報道MP感染後肺外臟器受累率可高達50%。以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損害多見,另外還可累及血液系統、皮膚及神經系統等[3]。
病例資料顯示: 40.74%病例出現肺外損害表現,以消化系統受累為主,另外還有其他臟器損害的表現。肺炎支原體是一種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無細胞壁結構,故常用的β-內醯胺類抗生素對其無效,因肺炎支原體富含蛋白質,故有干擾蛋白質合成作用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對其有效。臨床常用阿奇黴素治療,鑒於紅黴素靜滴時液體濃度的要求,少數病兒選用紅黴素治療,治療過程中兩者較易出現惡心、嘔吐、食慾差、腹痛、腹瀉等胃腸道反應,輸注過快易出現輸注部位的脹、痛等不適,故輸注速度一般較慢,停葯後上述不適可很快消失。
由於肺炎支原體為一特殊病原體,潛伏期較長,故療程要足,一般2~3周,否則治療不徹底,易導致疾病遷延或復發。治療同時要兼顧肺外損害的治療,肺外並發症往往是導致支原體肺炎病情遷延不愈或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直接影響本病的預後。一旦「支原體肺炎」診斷成立,就要結合臨床,及時完善必要的輔助檢查,查找出肺外損害的存在,給予必要治療。但以肺外並發症為首發症狀時,容易造成誤診,應引起臨床醫師重視。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本科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病兒中,發病1周後,經家長同意行靜脈血檢測肺炎支原體MP-IgM抗體,使用被動凝集法檢測(試劑為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 ),抗體滴度>1:80為陽性,作為臨床診斷肺炎支原體肺炎的標准,以上病例均符合《實用兒科學》第7版臨床診斷標准[2]。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齡5個月~1歲7例(佔12.96%),1~3歲13例(佔24.07%),3~6歲18例(佔33.33%),6歲以上16例(佔29.63%)。
1.2 臨床表現
1.2.1 發熱:共41例(75.92%),熱型不定,大多為不規則熱或弛張熱。
1.2.2 咳嗽:所有病例均有咳嗽,程度不同,大多為陣發性連聲咳,痰不多,少數病例8例(14.81%)伴有喘息。
1.2.3 肺部聽診
無干、濕性啰音39例(72.22%),聞及細濕啰音8例(14.81%),聞及干啰音12例(佔22.22%)。
1.2.4 肺外並發症:共22例(40.74%),其中消化系統受累11例;皮膚損害2例,表現為不典型皮疹;心肌損害5例;高熱驚厥2例;滲出性胸膜炎1例,泌尿系統損害1例。
1.2.5 X線胸片所見:大葉性肺炎8例(14.81%),呈斑片狀陰影33例(61.11%),呈間質性肺炎改變7例(12.96%),其他改變6例(11.11%)。
1.3 治療方法:包括一般治療、抗生素使用、對症治療及肺外並發症治療等方面。所有患兒均給予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紅黴素或阿奇黴素,紅黴素劑量:25~30mg/(kg·d),依據病情予口服或靜滴,療程2~3周;阿奇黴素10mg/(kg·d),連用4天,停3天,7天為1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同時注意一般治療及對症治療。僅供參考
③ 我想在國家級醫學論文期刊發表一篇兒科論文,哪家網站可以幫忙
建議你到醫學好網去看看,這家網站提供醫學論文、葯學論文、護理論文、泌尿科論迴文 內科論文、答外科論文、兒科論文等等論文的發表服務,保證在國家級、省級和核心級醫學期刊發表,我剛在他們的幫助下發表了一篇論文。
④ 大學臨床醫學兒科學前景怎樣
不好。首先,現在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而且兒科本身因為檢查少、開葯少而 效益差!醫生累死累活收入低。兒科不像腦外科一類論文好些, 以後想發展都難。別的科醫生都可以干兒科,而學兒科的只能當兒科醫生。
⑤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是什麼級別的期刊啊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創刊於1986年,當時刊名為《實用兒科雜志》,雙月刊;1993年更名為《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9年由雙月刊改為月刊,規格為國際通用的大16開本;2006年由64頁增至80頁。
辦刊宗旨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學科特點及優勢:以「面向臨床、突出實用、提高兒科臨床醫生診治水平」為辦刊宗旨。
報道內容
刊登兒科學相關臨床研究稿件,重點報道兒科醫學領域的新成果、新技術、新進展,交流成熟的臨床經驗,注重臨床研究,以促進我國兒科醫學事業的發展。
讀者對象
主要讀者群為從事臨床一線工作的廣大醫師。
發行情況
創刊至今25年,國內影響廣泛,訂戶眾多,發行量位居國內同類雜志首位。
收錄情況
為全國兒科學核心期刊、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並進入中國期刊方陣。為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波蘭《哥白尼索引》、《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CABI)來源期刊。
獲獎情況
1999年被列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在中宣部、國家科委、新聞出版總署組織的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評比中被選為優秀科技期刊(兒科學類唯一獲獎期刊)。
影響引子
2001年被新聞出版總署評為雙效期刊。2009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影響因子:0.729,被引頻次:1952次,位居同類刊物第三位;擴刊版影響因子1.363,位居同類刊物第二位。
主要欄目
辟有述評、專題筆談、專家經驗談、指南論壇、論著、短篇論著、臨床經驗、綜述與講座、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專欄、文獻研究、臨床病理(例)討論、病例報告、教訓分析、專家答疑、短篇報道等欄目。
⑥ 江蘇醫學論文發表,評中級職稱用的,小兒科的,請問如何投稿
就是聯系編輯進行投稿的,你要是不會操作,可以搜索 仲景醫學職稱論文網,包寫包發表的
⑦ 兒科學專業北大核心期刊有哪些
兒科學專業北大核心期刊有以下:
1.中華實用兒科臨床
是由新鄉醫學院主管、主辦的兒科學類高級學術期刊,為兒科學類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河南省一級期刊,美國《化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志》、波蘭《哥...
主管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新鄉醫學院
快捷分類:醫學兒科學醫葯衛生科技
出版發行:河南半月刊A4
期刊刊號:2095-428X, 10-1070/R
創刊時間:1986影響因子 0.716
審稿時間:1-3個月
期刊級別: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
2.中國實用兒科
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錄,是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兒科學類核心期刊;遼寧省一級期刊、新聞出版總署所評雙效期刊、在中宣部、國家科委、新聞出版總署組織的第二屆全國優秀期刊評比中獲優秀期刊獎。
主管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醫師協會;中國實用醫學雜志社
快捷分類:醫學兒科學醫葯衛生科技
出版發行:遼寧月刊A4
期刊刊號:1005-2224, 21-1333/R
創刊時間:1986影響因子 0.617
審稿時間:1-3個月
期刊級別: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
3.中國循證兒科
載體現循證醫學理念和方法進行兒科學研究的成果為主的學術技術類期刊,同時也適當地介紹循證醫學方法學。 《中國循證兒科雜志》獲得2006、2008、2010年上海科技期刊審讀、質量優秀獎;2009年獲華東地區優秀期刊獎。
主管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復旦大學
快捷分類:醫學兒科學醫葯衛生科技
出版發行:上海雙月刊A4
期刊刊號:1673-5501, 31-1969/R
創刊時間:2006影響因子 1.134
審稿時間:1-3個月
期刊級別:CSCD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
4.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被中國醫學文摘(基礎醫學、外科學、內科學、兒科學、皮膚科學、腫瘤學、放射診斷、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口腔醫學、檢驗與臨床、護理學、中醫、老年學等)、中國葯學文摘(CPA)、中國生物學文摘、中文科技資料...
主管主辦:安徽省教育廳安徽醫科大學
快捷分類:醫學醫葯衛生綜合醫葯衛生科技
出版發行:安徽月刊A4
期刊刊號:1000-1492, 34-1065/R
創刊時間:1955影響因子 0.513
審稿時間:1-3個月
期刊級別:北大核心期刊統計源期刊
⑧ 我是學醫的,想寫醫學論文~看了好多不知道在哪寫好~有木有推薦的
醫學可分為現代醫學(即通常說的西醫學)和傳統醫學(包括中醫學、藏醫學、蒙醫專學等)多種醫學屬體系。不同地區和民族都有相應的一些醫學體系,宗旨和目的不相同。印度傳統醫學系統也被認為很發達。
研究領域大方向包括
1 基礎醫學
2臨床醫學
3檢驗醫學
4預防醫學
5保健醫學
6康復醫學等。
基礎醫學包括:醫學生物數學,醫學生物化學,醫學生物物理學,人體解剖學,醫學細胞生物學,人體生理學,人體組織學,人體胚胎學,醫學遺傳學,人體免疫學,醫學寄生蟲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病毒學,人體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葯理學,醫學實驗動物學,醫學心理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醫學信息學,急救學,護病學,新中心法則。
臨床醫學包括:臨床診斷學實驗診斷學.影像診斷學+ 放射診斷學+ 超聲診斷學+ 核醫診斷學* 臨床治療學 職能治療學 化學治療學 生物治療學 血液治療學 組織器官治療學 飲食治療學 物理治療學語言治療學 心理治療學 內科學外科學泌尿科學 婦產科學兒科學老年醫學 眼科學耳鼻喉科學口腔醫學 傳染病學皮膚醫學 神經醫學 精神病學 腫瘤醫學 急診醫學 麻醉學護理學家庭醫學 性醫學臨終關懷學康復醫學 保健醫學 聽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