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中的科學家
Ⅰ 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有哪些
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有袁隆平、竺可楨、錢偉長、侯德榜、童第周等。
1、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
2、竺可楨(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3、錢偉長(1912.10.9—2010.7.30),江蘇無錫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兼長應用數學、力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4、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
5、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1)科學家中的科學家擴展閱讀
成為科學家的一個標志是首先是一個獨立的研究者,也就是說一個科學家必需有參與科學研究,發表,交流等活動的自主性。這種自主性是和成果掛鉤的,說白了所謂的成果無非就是發表文章或獲得專利權。
這對於一位以科學研究為職業的科學家是至關重要的。在過去我們總強調科學家應該首先具備科學精神,也就是你如果想以科學發現為職業,就必須從精神上有一種獻身,求實,嚴謹和持之以恆的內質,這就是所謂的科學精神
。隨著科學研究成了一種社會建制,特別是當現代科學活動出現了政府主導的特徵之後,科學就一下子從」小科學「變成了「大科學」,科學也隨之變成了一種職業。
Ⅱ 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有哪些人
1、愛因斯坦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或譯亞伯特·愛因斯坦(德語: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
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愛迪生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英語: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美國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擁有眾多重要的發明專利;
他被傳媒授予「門洛帕克的奇才」稱號,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大量生產原則和其工業研究實驗室來進行發明創造的人。
3、法拉第
邁克爾·法拉第(英語:Michael Faraday,1791年9月22日-1867年8月25日),英國物理學家,在電磁學及電化學領域做出許多重要貢獻,其中主要的貢獻為電磁感應、抗磁性、電解。
雖然法拉第沒有得到足夠的正式教育,卻成為歷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
4、孟德爾
孟德爾(格雷戈爾·約翰·門德爾,德語: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一位奧地利遺傳學家,天主教聖職人員,遺傳學的奠基人。
孟德爾在1856年至1863年間進行了著名的豌豆實驗並建立了許多遺傳法則,並提出孟德爾定律。
5、楊振寧(英語:Chen-Ning Franklin Yang,1922年10月1日–),中國理論物理學家,在統計力學和粒子物理學等領域貢獻卓著,在物理學界影響力很大。
他曾在抗日戰爭時的西南聯合大學念本科、碩士,後赴美念博士。他與李政道於1956年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的華人諾獎得主。
Ⅲ 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都有誰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竺可楨(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推動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化石新分類標準的提出、中國南方震旦紀與北方石炭紀地層系統的建立、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發現與研究是他對地質科學的重大貢獻。)
5、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6、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7、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8、茅以升(著名橋梁專家、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
9、鄧稼先(物理學家,在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童第周(生物學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創始人)
11、錢偉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12、嚴濟慈(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吳有訓(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教育家)
14、張鈺哲(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
15、湯飛凡(微生物學家,世界上第一個分離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稱為「湯氏病毒」)
16、丁穎(著名的農業科學家、教育家、水稻專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
17、梁希(林學家)
18、林巧稚(著名婦產科專家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19、張孝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等職。他長期從事內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中國胃腸病學的奠基人,一生確珍和治療了許多疑難病症。)
20、吳階平(醫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泌尿外科開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計劃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貢獻。)
Ⅳ 中國有哪些最著名的科學家
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茅以升、於敏等。
1、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2、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3、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4、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蘇鎮江人。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主持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工作30餘年,為鐵道科學技術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積極倡導土力學學科在工程中應用的開拓者。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國人自己設計並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型橋梁——錢塘江大橋,成為中國鐵路橋梁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新中國成立後,他又參與設計了武漢長江大橋。晚年,他編寫了《中國橋梁史》、《中國的古橋和新橋》等。1989年11月12日病逝於北京,享年93歲。
5、於敏
於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今天津市寧河區)蘆台鎮,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
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錢學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鄧稼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茅以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於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華羅庚
Ⅳ 中國現代有哪些科學家
科學家 有很多,說幾個知名的。
科學家
1.錢學森(1911.12.11~今)
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
,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也有一說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
3.鄧稼先
,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4.錢三強(1913~1992)
:原名錢秉穹,浙江湖州人.導師是居里夫人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並於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並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製核武器的隊伍中。
Ⅵ 中國的科學家有誰
地質學家李四光、氣象學家竺可楨、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吳有訓、醫學家專林巧稚、天文學家張鈺哲、屬化工學家侯德榜、農學家丁穎、數學家熊慶來、微生物學家湯飛凡、內科專家張孝騫、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學家梁希、橋梁學家茅以升、物理學家嚴濟慈和物理學家周培源等。
袁隆平,李振聲,錢學森,鄧稼先,楊嘉墀,王淦昌,王大珩,陳芳允,
李四光
,
華羅庚,
葉篤正,吳孟超,竺可楨,陳景潤,茅以升,童第周,錢偉長,周培源,錢學森,楊樂,朱光亞,雷潔瓊,嚴濟慈,陳醒身,林巧稚,朱憲彝
Ⅶ 高中的物理學里的科學家有哪些
物理是一種理科課程.初中物理呢,是應用物理的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當中的許多現象的學科.比較貼近於生活.也來自生活.要是想學好物理呢,就必須有合適的方法.如果沒有合適的方式方法的話.你根本就學不會物理的,因為物理是有邏輯性的.那麼怎麼學好初中物理這門學科呢?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學好物理呢?
初中物理思維導圖
第五、不懂就問
發現自己有不會的地方,一定要及時的問同學或者是老師.不懂就問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這樣就把所有的知識點都放在你的腦子里邊了.成為你自己的東西了,而不是別人的東西.
關於怎麼學好初中物理的方法技巧已經告訴給大家了,希望同學們能夠按照上面的方式方法進行學習,對於你們提高成績是很有幫助的.
Ⅷ 著名的科學家有哪些人
1、約翰內斯·開普勒
約翰內斯·開普勒(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德國天文學家、數學家。開普勒是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關鍵人物。
他最為人知的成就為開普勒定律,這是稍後天文學家根據他的著作《新天文學》、《世界的和諧》、《哥白尼天文學概要》萃取而成的三條定律。這些傑作對艾薩克·牛頓影響極大,啟發牛頓後來想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2、伽利略·伽利萊
伽利略·伽利萊(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及哲學家,科學革命中的重要人物。其成就包括改進望遠鏡和其所帶來的天文觀測,以及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
3、弗朗索瓦·韋達
弗朗索瓦·韋達(法語:François Viète;拉丁語:Franciscus Vieta;1540年-1603年12月13日),16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
他的研究工作為近代數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也是名律師,是皇家顧問,曾為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效力。
4、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荷蘭語:Christiaan Huygens,1629年4月14日-1695年7月8日),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土衛六的發現者。他還發現了獵戶座大星雲和土星光環。
5、安德烈-馬里·安培
安德烈-馬里·安培(法語:André-Marie Ampère,FRS,1775年1月20日-1836年6月10日)是法國物理學家、數學家,經典電磁學的創始人之一。為了紀念他的貢獻,國際單位制中電流的單位「安培」以他的姓氏命名。
Ⅸ 古今中外的著名科學家有哪些
外國著名科學家有:
1、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網路式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力學家,靜態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
2、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於華沙,世稱「居里夫人」,全名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3、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4日),男,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4、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於德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市,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猶太裔物理學家。
5、達·芬奇是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義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公—1519年5月2日),義大利著名畫家、科學家,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並稱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
(9)科學家中的科學家擴展閱讀:
1、科學,指的就是分科而學,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
2、成為科學家的一個標志是首先是一個獨立的研究者,也就是說一個科學家必需有參與科學研究,發表,交流等活動的自主性。
3、科學家應該首先具備科學精神,嚴謹和持之以恆的內質,這就是所謂的科學精神。獲得了「自主性」、「獨立性」,並且可以參與科學研究和交流等活動的科學研究人員才能稱為實質意義上的科學家。
Ⅹ 中國的科學家和他們的主要事跡
1、鄧稼先
鄧稼先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後來被譽為"兩彈一星"。
2、華羅庚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
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
新中國成立後,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並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
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他滿腔熱忱地呼籲:「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
3、錢學森
被譽為「中國現代火箭之父」的錢學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氣動力專家。他早年留學美國,在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剛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
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錢學森那裡,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為了報效新生而落後的祖國,錢學森從1950年起在美國向其當局正式提出回國申請。但是,美國當局卻百般阻撓並加以迫害,沒收了錢學森的各種資料和書籍,並誣蔑陷害他為「間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禁,將他關押在一個孤島上,僅半個月,就使他的體重減輕了14公斤。
當時美國當局聲稱,只要錢學森放棄了回國念頭,就照常給他提供實驗室和儀器設備。可是,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
通過五年的艱苦鬥爭,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錢學森於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歸國的路程。回國後,錢學森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4、丁肇中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祖籍中國山東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執安州安阿伯,中學時代是在台灣度過的。1956年丁肇中入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博士學位。
1963-1964年在歐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67年起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從事高能實驗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γ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傑出的貢獻是在1974年,與里希特各自獨立地發現了J/ψ粒子。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2年夏,丁肇中實驗小組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質子加速器尋找質量1.5×109eV~5.5×109eV之間的長壽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們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倍(能量為3.1×109eV)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在公開發表這個發現時,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取名為J粒子,"J"和漢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國人發現的粒子。
與此同時,美國人里希特也發現了這種粒子,並取名為ψ粒子。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粒子稱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質,其壽命值比預料值大5000倍。
這表明它有新的內部結構,不能用當時已知的3種味誇克來解釋,而需要引進第四種誇克即粲誇克來解釋。J/ψ粒子的發現大大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
此外,通過高能正負電子對撞的物理實驗,丁肇中在1979年夏發現了三噴注現象,為膠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動力學提供了實驗依據。他進行的高能下電磁作用與弱作用干涉效應的實驗,為弱電統一理論提供了實驗依據。
1981年起,他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國際小組──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3個國家近400名物理學家參加的L3組。在歐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尋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現象。
丁肇中熱心培養中國高能物理學人才,經常選拔中國青年科學工作者去他所領導的小組工作。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5、袁隆平
袁隆平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
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採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