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攀比課題調查

攀比課題調查

發布時間: 2021-03-18 01:21:39

1. 一篇比較簡短的社會調查報告

學生消費狀況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 消費結構仍有片面性

首先,部分中學生的消費內容過於集中。其次,追求品牌的中學生也佔一定的比例,這些學生的消費觀念顯然進入了誤區,這也反映了中學生消費中不合理的一面。當一個中學生滿身名牌、穿戴時髦的時候,所顯示的並不是那個中學生的個人價值,卻是虛榮和不合適宜。作為一個中學生,其個人價值在於勇敢向上、勤奮、智慧、活躍的思想以及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在於他的獨立性。這樣的中學生充滿自信,無論是否穿戴名牌,都不影響他們的個人魅力。相反,如果一個中學生只能靠外表在名牌來支撐自己的「價值」和「地位」的話,說明這個中學生毫無自信,已經「一無所有」了。

2、 攀比現象嚴重

據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之間的攀比心理是十分嚴重的。這種不好的現象會使中學生的消費走向歧路,不利於中學生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另外,要注意的是94.4%的中學生的經濟來源是父母,過攀比會使中學生的家庭背上沉重的經濟包袱,為了滿足這些中學生的虛榮心,過度溺愛孩子的父母只得一再盡力提供經濟上的支持。而對於這些中學生來說,真正需要的不是這些,真正需要的是正確的引導和自省,若這種情況繼續發展下去,中學生的消費觀念變得歪曲,消費很難再正常化,會影響他們將來的生存和發展。

3、 家長對於中學生的理財教育不夠到位

據調查結果顯示,約38.9%的中學生家長不經常甚至從不對其進行理財教育,這也是中學生的消費有片面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第九題的調查結果顯示,86.1%的中學生認為需要對自己進行理財教育,這體現了對中學生對理財教育的渴望。

(三) 對於培養中學生合理消費習慣的幾點建議

1、 作為當代中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攀比,不過分追求名牌,提倡艱苦奮斗精神。

由於中學生正處於消費前沿,能輕而易舉地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各種消費信息,所以,對於社會上的新興事物要學會辨別好壞是非,增強消費意識,提高自主消費能力。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得到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說得少了,浪費現象由此滋生。還有一些家長認為現在生活好了,不能虧著孩子,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滿足孩子們的要求,對孩子過分寵愛,使他們過者「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在學生中攀比、浪費的現象十分嚴重。艱苦奮斗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優良傳統,當小康生活向我們招手之際,當太平盛世向我們走來之時,我們更須永葆艱苦奮斗的本色。惟有如此,方可民族興盛,大業有成。為此,希望學校和家長加強教育引導,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教育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經常抓,這樣中學生才能形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尊重和珍惜大人們的勞動成果、不追求奢侈、不貪圖享樂的正確消費觀和正確的人生觀。

2、 中學生的家長應該對中學生進行適當的理財教育,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

不要過度溺愛,嚴防中學生攀比心理嚴重化,要經常作適當的引導,做好中學生合理消費的第一任老師。引導學生把零花錢存起來,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家庭理財。

3、 對於培養當代中學生的合理消費習慣,中學生所在學校也應該積極對中學生進行理財教育。

一些發達國家在中小學和家庭教育中,理財教育是熱門的話題。他們根據孩子年齡不同的特點,學校和家長按不同的階段,由淺入深地確定不同的教育目標和內容,進行理財教育。面向新世紀,我國卻加入世貿組織,外國人可不會等我們准備好了才和我們賽跑。如果還意識不到理財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後果不難想像。所以只有通過教育才能使中學生從思想上重視合理消費習慣的養成,才能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

當今,大部分中學生的消費都很偏激,所以,希望中學生能調整一下自己在各方面的消費比例,比如說把不應用的錢,用到學習方面,盡量少吃零食,不要再有攀比現象,買音像製品、送禮要有個適度,要注意家庭條件來支配你的消費情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首先提倡適度消費,反對鋪張浪費,不有盲目攀比、超前消費、崇洋消費,其次,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要協調發展。物質消費,用以保持人的生理健康,精神消費可以增進人的精神健康,購買各類書籍開發人的智力,經常參加鍛煉,進行健康的娛樂活動等,都是精神消費的表現。第二,要提高消費的科學性,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必須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國家和民族精神的象徵,古人說:「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奢侈華麗,人之大患。勞動是幸福的左手,節儉是幸福的右手。」因此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反之,沒有正確的消費觀,熱衷於吃喝玩樂,在生活上揮霍浪費的人是不會有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我們要時刻記住我國的國情和奮斗目標,作一個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有為青年。

2. 如何改善大班幼兒不良攀比行為

引導為主
多表揚
每天多講
好的發小紅花帶著

3. 關於攀比心理問卷

通過調查,發現同學們在物質享受、家庭條件、外表長相、學習成績、個人榮譽等方面存有不同見解。61.5%的同學看到同學過豪華生日、送昂貴賀卡、穿名貴服裝,表示特別羨慕,29%的學生認為這是一種浪費。48%的同學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長相的看法,98.7%的同學則希望自己的學習成績能超過別人。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有52%的學生家長曾針對同學中存在的攀比現象對孩子進行過教育,另有33%的學生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刻苦、學業優秀,就應該滿足孩子的要求。

調查表明,小學生的攀比心理主要表現在:一是比物質生活水平,諸如誰的學慣用品檔次高、誰的穿著品牌響、誰的口袋零花錢多等等;二是比家庭條件,小學生眼中的住房、父母的地位等也常成為他們相互攀比的內容;三是比在班級或老師心目中的地位:誰是小頭目、誰的模樣帥、誰的學習好、誰深受老師的信任等等也常是他們談論的話題。

分析小學生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比附之風盛行的社會環境為小學生攀比心理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見賢思齊」,這是一種社會思潮,其本身並無甚麼醜行劣跡可供人置喙,但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並未能相應地增進人們的思想修養,相反,它更助長了腐敗奢侈之風的流傳。社會上比吃穿、比享受、比豪華、比職位、比收入等等方面的事例俯首皆是,它們對孩子幼小的心靈予以侵蝕、污染,讓孩子自睜眼看世界的那天起,便在心靈深處萌生了攀比心理的芽苞。

二是嚴重缺位的家庭教育為孩子攀比心理的形成創設了廣闊的空間。由於一些家長對子女過份溺愛,尤其是對獨生子女嬌生慣養,不讓孩子參加勞動,不為孩子參加有益活動創造條件,不對孩子的錯誤行徑下猛葯,因而養成了孩子好逸惡勞、好高鶩遠、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比吃玩、圖享受的不良習慣,因其不思「一茶一飯來之不易」、不珍惜父輩的勞動成果,自然也就「視千金如糞土」,不計代價、不顧後果,為求一己之虛榮的滿足,與同學進行盲目攀比。

三是不加節制的虛榮心為孩子攀比心理的形成提供了內在的動力。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小學生心理發育尚不完全,普遍爭強好勝,喜歡表現自己,喜歡引人注目,不願比別人差。由於年齡太小,他們往往不能正確、全面地評價自己、認識自己,不能分辨好惡優劣,常常缺少自信,他們認為,自己只有在某一方面高出於其他同學,才能在同學之中找到尊嚴、受到尊崇。於是,追求學業成績佼佼於人者有之,追求物質享受唯我獨秀者有之,如此一來,攀比現象自然也就風行起來。

4. 針對攀比心裡的看法,及其帶來的後果評析

正常的攀比心理是必要的,所謂正常的攀比,就是說把周圍自己應該學習的,需要模仿的,作為自己的一個目標,形成為自己的一個新的動力,如果我們的周圍到處都能夠看到比奉獻,攀科學,爭做勞動模範,爭當致富能手,我們的國家的發展就會呈現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國富民強就會成為社會現實.反之,如果攀比的是誰比我富了,怎麼能夠制約他一下,或敲一下竹杠,或雁過拔毛.誰當上勞模了怎麼限制他一下,讓他知道離了我不行等等等等.象這樣的行為一旦形成了氣候,對我國發展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