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七七四十九有科學依據

七七四十九有科學依據

發布時間: 2021-03-18 01:04:32

⑴ 七七四十九推算生男生女有科學依據嗎

有點准吧!我爸就用這算了幾個都是準的

⑵ 為什麼要說「七七四十九天」

因為四十九在佛法中是圓滿的意思.佛經上講:人命終或突然喪命,有中陰身出體(造極惡業之人及念佛往生預知時至的人沒有中陰身),此為之中陰期,為四十九日.中陰身就像五六歲兒童那般大的透明體,非常聰明,記憶力超過常人九倍,他能穿透牆壁及高山,但不能穿過金剛座及動物的字宮.
在第一個七天中,前五日每天有一尊佛接引亡者;第六及第七日,又分別有五方佛界與其眷屬及[持明]諸尊分踞東南西北中五方前來接引亡者.他們均以慈祥的面孔,胸中分別放出極為強烈,明亮,閃耀,清凈,恐怖的蘭色強光或是白色強光,黃色強光,紅色強光綠色強光以及蘭,白,黃,紅,綠的五色強烈的光照耀攝受亡者.這時亡者千萬不要驚駭躲避,應振作精神,立即勇敢地投入.同時要一心一意,毫不間斷地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亡者親屬應該在四十九日內為亡者以真誠心誦經,念佛做功德,為其救拔苦難,超度亡魂,使他們能離苦得樂,往生凈土
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生前又做了很多善事的,四十九日後即可轉世為人,而造諸惡業及殺生害命的,就要墮大地獄,千劫萬劫,受盡痛苦之後方可再世為人.
眾生切記:孝親尊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⑶ 七七四十九生男生女法科學嗎

研究資料表明,欲生男孩,男方應使體液維持弱鹼性,方法是停止激烈運動,減少能量消耗,益生堿,就這來說吧,其中的大量高鹼值物質,促使XY染體合成,高幾率男孩的 同時,日常應多攝入一些鹼性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等。若欲生女孩,男方應略微使體液酸化,辦法是增加運動量和經常做室內體力勞動,日常多進食酸性食物,如大米、魚、肉、禽蛋等。 這個觀點得到了不少專家的部分認可。 日本《科學》雜志曾經刊登過研究,指出如果男性精液呈弱鹼性,由於含Y染色體的精子在鹼性環境中活力較強,生男幾率大

⑷ 佛法中為什麼要七七四十九

凈空法師---六道輪回,你這身舍掉了,那麼在一般講法,四十九天你又得一個新的身體了,絕大多數,四十九天他就投胎了。

問:中陰身有多長?一定有中陰身嗎?什麼時候會去投胎?

凈空法師答:眾生跟佛菩薩差別在哪裡呢?佛菩薩知道,知道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凡夫不知道,不曉得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所以對於死亡恐懼。佛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地方死了,哪裡是死!身舍掉了。身不是我,身就像一件衣服一樣,衣服穿破、穿臟了、穿壞了,把它脫掉,這個衣服就死掉了,不要了,再換一件新的,所以沒有死!

那麼諸位都曉得,六道輪回,你這身舍掉了,那麼在一般講法,四十九天你又得一個新的身體了,絕大多數,四十九天他就投胎了。那麼這四十九天是中陰身,也有心地善良的,大善、大惡,他不要經過四十九天,大善、大惡的人沒有中陰。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他這里一斷氣,馬上大善的人生天了,沒有中陰;大惡的人墮地獄,無間地獄,立刻就去了;小善、小惡,那還要跟閻羅王、跟這些判官見見面。投胎,佛家講往生,時間長短不一定,但是一般最長四十九天,七個七大概都是去投胎了,又換一個身體。心行善的人,身體愈換愈好;心行不善的人、造惡的人,那他換的身體就愈換愈差,換畜生身、換餓鬼身,比人身還要差。絕大多數,四十九天之內都轉世了,又不曉得到哪一道去輪回了,大多數。也有少數,七七日內沒投胎的,有少數,甚至於好幾年、好幾十年都還不投胎的,都在中陰的狀況,有。這是哪一類人呢?是特別執著的人,他沒有去投胎。特別執著身體的人,我們常講守屍鬼,他沒去投胎,他捨不得離開他的身體,那麼這一類鬼多半怎樣?就住在墳墓里頭。還有的,比如對他的房子捨不得,往往他也不去投胎,那個房子就變成鬼屋。

⑸ 七七四十九的演算法有科學依據嗎

沒有。
什麼死人必須過「七七四十九天」啊、熬草葯需「七七四十九個『開兒』」啊、修煉需「七七四十九日」啊,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⑹ 為什麼服喪要七七四十九天要做七

做 七

做七,亦稱燒七、齋七、理七、七七齋等,是民間常見的祭奠習俗。其大致內容是:人死後,親屬每七天設齋會奠祭(或稱追薦)一次,前後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間俗信對此尚有種種講究,如第一個「七」稱頭七,例由兒子為亡父(母)設木主焚紙錢,延請和尚誦經;二七則請道士還受生經;三七、四七俗稱「散七」,可由外甥、侄輩來做;五七倍受重視,另有「回煞」儀式;六七由女兒備酒飯,無女則由侄女;七七稱「斷七」,由喪家供奉酒菜祭奠,並誦經除靈等。事實上,做七習俗並不是儒家所倡導的傳統喪葬禮俗的內容。有關做七習俗的來源及其信仰內涵等問題,至今聚論紛紜,尚無定論。

民間相傳,做七習俗始於唐初,大致情節是:唐太宗李世民臨終前曾囑咐太子:死後每隔七天須由親人為其擺一次薦宴,燒一回紙錢,前後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靈魂得以順利超度。其中「五七」的置辦,尤應豐盛,等等。太宗死後,太子遵旨一一照辦。其後公卿百姓紛紛仿效,由此形成做七習俗。這種故事當然於史無征。有人指出,做七習俗雖然自唐初起盛行,但早在南北朝時已見有關記載,《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北齊書·孫靈暉傳》:「從(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

根據上述記載和其他若干資料,學者多認為做七習俗來源於生緣說,大約在佛教傳至東漢後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從唐初起突破信眾范圍,走向世俗化。為何要規定「七」為忌日?謂人生有六道流轉,在一個人死此生彼之間,有一個「中陰身」階段,如童子形,在陰間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見《瑜珈論》)。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須逢七舉行超度、祭奠。這種由佛教「生緣說」催生的做七習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時形成,自然應視作當時佛教盛行的產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齋說》,對做七習俗及其理論依據予以駁斥,其根據之一便是「傷禮」,不合儒家對人情哀戚的講求,這也能反證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相反,也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本於道教。從該俗的實踐看,做七既請僧眾誦經,也請道士誦經,而民間關於做七由來的種種解釋,多與道教的地獄結構及功能的宣傳相吻合。清趙翼在《陔余叢考》卷三十二還結合做七習俗起於元魏、北齊的歷史背景來對此論證:「按元魏時,道士寇謙之教盛行,而道家煉丹拜斗,率以七七四十九日為斷,遂推其法於送終,而有此七七之制耳。」他還引證《韓琦君臣相遇傳》:宋仁宗駕崩,英宗初即位。光獻太後對宰臣韓琦說:「當初立他(指英宗)為皇太子時,臣僚多有言不當立者。恐他見後心裡不好,昨因齋七,並焚於錢爐矣。」這個引證別有深意——眾所周知,宋朝自太宗以後,道教一直備受尊崇,到真宗時更受到無與倫比的偏愛,還出現一個所謂「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趙玄朗,成為趙宋皇家的祖宗,從而使道教躍居「國教」地位。如果做七是佛教所創,很難想像會替已故皇帝行此奠儀的。

還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源自先秦時代的「魂魄聚散說」:人之初生,以七日為臘,一臘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義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陰陽二氣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萬物,謂「七政」,人得陰陽、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氣亦惟七;以及《易·系·復》曰「七日來復」,《禮記·檀弓上》日「水漿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來,也都是後世做七習俗的信仰內涵所在。不過這些觀念和舊禮又是怎麼具體變成做七習俗的呢?仍是一個迄今無人作出說明的疑問。

還有人推測,做七習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時「國人」於父母葬後迎其魂靈於殯宮的祭祀儀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靈得到安息。按禮制規定,舉行虞祭的時間和次數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區別,士之喪三虞,大夫之喪五虞,諸侯之喪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為期。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諸侯的七虞之禮。再往後,秦並六國,改朝換代,只要有條件誰舉辦七虞都行,最終流變成了通行民間的做七習俗。

上述諸見以及相互間的駁難,各有一定的根據和理由,可見做七的起源與涵義之謎,仍有待繼續剖析。
http://..com/question/14299970.html

⑺ 七七四十九,求解釋。

七七四十九天源於我國祭祀,從頭七到七七,代表圓滿的意思。
人死的第一個七天就是頭七,最後一個七天就是尾七。這是農村的說法。
做七:死後每隔七日,做七一次,稱「做七」。
做七應備牲醴菜餚奠祭。
倘遇農歷初七、十七、二十七,稱「撞七」,提前一日半夜做七。
死後第七日稱第七日稱「頭七」,俗以死者此日始知己死,亡靈將歸宅哀哭, 故於午夜後即哀哭致祭至中午,前延請道僧誦經,開魂路,舉行法懺。
「頭七」由兒子辦理,「二七」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兒負責, 「四七」也是小七,「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
現代人由於工商業發達工作忙碌,有將七七四十九天縮短的情形, 以縮為二十四天為例,其方式為「頭七」與「七七」各七天, 中間每隔二天為「七」即為二十四天,在居喪期間未出殯前不過節,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做七除上壽者照七七四十九日為尾七外,未上壽者即俗所謂「死人快過日」, 一般多自二七起短為六日,因此實則做尾七為第四十三日。

⑻ 七七四十九演算法准嗎 為什麼好多人都講好准啊

信則靈。

⑼ 七七四十九天有什麼意義

「七七四十九天」亦稱為「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主要的意義是用於漢族喪葬風俗和道家煉丹、七七之數。

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9)七七四十九有科學依據擴展閱讀:

根據上述記載和其他若干資料,學者多認為做七習俗來源於生緣說,大約在佛教傳至東漢後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從唐初起突破信眾范圍,走向世俗化。為何要規定「七」為忌日?謂人生有六道流轉,在一個人死此生彼之間,有一個「中陰身」階段,如童子形。

相反,也有人認為做七習俗本於道教。從該俗的實踐看,做七既請僧眾誦經,也請道士誦經,而民間關於做七由來的種種解釋,多與道教的地獄結構及功能的宣傳相吻合。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