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的研究對象是指
A. 課題類別怎麼填
課題申報表在填寫中必須註明課題類別。課題類別指的是按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的課題類型。一般性的課題按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如下幾種分類:
1、按照研究的深度可分為描述性課題、因果性課題和預測性課題。
(1)描述性課題是指對社會現象的真實情況進行具體詳細地描述,這是最基本的課題,難度小,層次低。
(2)因果性課題指揭示兩種或兩種以上社會現象之間因果關系,主要回答"為什麼"、"怎麼辦",層次較高,難度較大。
(3)預測性課題指在弄清了社會現象的因果關系的基礎上,對事物未來發展趨勢和狀況進行預測,研究層次最高,對實際工作和理論研究都有著重要意義。
2、按照課題的大小可分為宏觀課題、中觀課題和微觀課題。
(1)宏觀課題涉及的是某一時期較大范圍需要解決的標本性問題,如素質教育。
(2)中觀課題以階段性問題、局部問題對研究對象,研究涉及的范圍要小一些。
(3)微觀課題指研究對象非常具體、涉及面不太廣的課題。
3、按研究的層次可分為面上課題、重大課題和重點課題。
(1)面上課題面向大多數科研人員,它也稱為自由申請課題。
(2)重大課題少而精,目標明確,有重大科研意義,對課題組織者和呈擔者要求非常高。
(3)重點課題有針對學科發展和布局中最急需、最重要的問題和新學科新領域的增長點,開展深入研究而設立。
4、按照研究目的可分為理論性課題和應用性課題。前者是以揭示社會現象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為主要目的;後者以提出解決社會實踐問題的具體方案或對策為主要目的。當某一課題兩個目的兼而有之時,就可看作是綜合性課題或理論應用性課題。
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大致有以下四類:
(1)知識探究型。這是研究課題中的最低層次。學生學到某一方面知識,在教師指定下拓寬學習范圍,獲得學習體驗,甚至形成學習報告。這種學習研究,盡管只是初步,但對於在更大范圍和程度上激發學生研究學習無疑是全新的起點。
(2)學術研究型。學生在文理各科學習中,對某一教學內容發生濃厚興趣,從而確定課題,尋找導師給予指點,化上數周、數月甚至年余時間研究探索,寫出學術論文。
(3)社會調查型。走向社會,走向生活,這是學校開設"研究性學習"課之後十分可喜的現象.學生通過對社會進行研究調查,然後撰寫出調查報告。
(4)創造發明型。在學生"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最高的研究層次應當屬科技的創新發明。學生通過自已的努力,以科技創造為目標,進行認真的科技發明嘗試,並取得了成果。然後應用於社會並為社會創造出一定的社會效益。
B. 什麼是課題研究
1.問題即課題所謂課題,就是指我們要研究、解決的問題。【現代漢語詞典】對課題的解釋為:研究或討論的主要問題。一切科學研究始於問題——問題即課題。我們認為課題的確立首先要著力於解決問題,只有通過研究解決教師的困惑或疑難問題這樣的課題才會受到教師的歡迎和認可,才會使教師努力進行實施和研究;課題的確立其次要著眼於熱點問題,關注熱點,能及時有效地提高教師的認識水平,使他們正確看待這些問題,同時能集思廣益,藉助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產生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見解,給老師們創設成功的機遇,滿足其求成心理需求,進而激起其更強的科研熱情;課題的確立最後要著手於教學服務,為幫助青年教師迅速提高教育教學經驗和班級管理的能力,要加強個案分析研究,使科研與教育教學密切結合起來。要求教師對某一教育教學活動從背景、教育方式、效果等方面進行分析,再進行分類,把成功的經驗反饋給老師們。2.教學即研究所謂研究,就是對問題(課題)的鑽研和探求、考慮或商討。對教師而言,研究貫穿於教學的始終——教學即研究。教學活動是教師最經常、最普遍的行為。抓住教師教學,使每一節教學都能成為教師研究的案例,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了,研究能力也隨之提高了。教師在課前要制定計劃,對自己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將常規備課轉化為問題解決式的教研活動;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共同探討存在的問題,解決的辦法,使教研活動盡可能貼近實際工作;教師在課後要進行教學反思,把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在自我記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並在反思中回過頭來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3.成長即成果。科研工作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促進教師的成長——成長即成果。教師的科研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途徑,因為教師校本科研不但可以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同時也可以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由於在科研中教師是主體,以教育教學中的具體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學校的發展為根本目的,因此,它能更好地調動起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更能發揮教師的主人翁精神,更能使教師正視學校的問題,關注學校的問題,解決學校的問題,從而為學校的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最終使教師走專業化發展的道路,成就了教師,促進了教師的成長教育課題研究是以教育教學的實施者和研究者為研究的主體,通過觀察、調研、實驗、文獻分析、理論探索等方式,探討或解決教育教學領域中各種有價值的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
C. 課題類別是什麼
其為課題研究的不同類型。
課題研究方法的使用與選擇,不同類型(內容、條件)的研究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選擇研究方法。
以研究過程的階段為標准,按階段研究任務確定方法;以研究對象的性質為標准,按研究對象確定方法;以課題研究的延續性為標准,按延續方向確定方法;以研究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劃分,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
(3)課題的研究對象是指擴展閱讀:
課題研究要求規定:
1、任何假設都是對於外界各種現象的猜測,尚未達到確切可靠的認識,因而有待於進一步通過科學研究來檢驗或證實。
2、假設不是隨意的幻想和毫無根據的空想,而是人們根據已經認識並掌握了的有關科學知識或經驗知識,以一定的確實可靠的關於研究對象的事實材料為基礎,並按照科學邏輯的方法推理而成。
3、研究者按一定的規則從總體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樣本,根據對樣本進行研究的結果來獲得有關總體認識的研究。
D. 2015國家社科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總體框架 怎麼寫
先讀幾遍申報說明和課題指南,再看看往年的立項,這幾步做了再談別的。不知道有用否
E. 什麼是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指的是在某項課題上,前期做的工作或者具備的條件。包括但不限於研究結果、研究人員、課題經費預算、硬體條件等。
1、研究結果指的是在該課題上曾經做過的類似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發表的文章、專利等。
2、研究人員是指從事研究該課題的試驗人員,試驗人員從事該課題研究時間越長,說明研究越深入,人員穩定,研究延續性好。從人員年齡結構和學歷結構上也能說明一定問題。
(5)課題的研究對象是指擴展閱讀
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包括:准確表述研究問題和分解研究問題、將研究問題轉換成假設、確定採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計劃及人員分工、課題研究的組織和協調等。
(一)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
1.確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題、總體目標。研究目標可分平行目標、層次目標和綜合目標等。
2.選定研究切入點:一是從基礎性的、容易的、關鍵性的問題中選定;二是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中去尋找;三是從學校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四是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中去尋找;五是從教育科學理論中去尋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課題研究程序
F.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研究個體和群體在社會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為發生及變化規律。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會心理學側重於研究大型群體和群眾的心理現象,如拉察魯斯、斯坦塔爾、馮特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研究。
塔爾德、西格爾和勒邦關於群眾心理的研究。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還有影響,如塔爾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體極端化和個性消失的思想等。
研究心理學的意義
理論意義:科學地解釋心理現象,對破除迷信、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重要的意義。
實踐意義:有助於促進人的畢生發展,維護心理健康,減輕職業壓力,增進人際交流,進而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6)課題的研究對象是指擴展閱讀
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
根據心理學現象的本來面目來研究心理的本性、規律、機制和事實。
2、系統性原則
從系統、全面、整體的觀點出發,對人的心理活動進行多層次、多水平、多方位的研究,系統分析研究。
3、發展性原則
以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切忌靜止看待心理活動。
4、倫理性原則
研究心理學問題時,不能違反社會的倫理道德,要公平地對待被試,研究者應具備職業素養和科學精神。
G. 課題性質是什麼
包括工程設計、理論研究類、軟體工程、實驗研究類、文獻型綜述、藝術設計類、案例研究類、應用研究類、其他。
H. 課題界定是什麼意思
課題界定簡單地說就是課題題目的解釋:
1.課題的涵義(要簡潔版明了);
2.課題的內容(要簡潔明了)
3.課題研究權的范圍(要把握好度);
4.課題研究的對象(要明確,不能泛指。如「中學生」就不能泛稱為「學生」);
5.課題研究的方法;
6.課題題目的名詞解釋必須規范、正確
I. 課題是什麼意思
所謂課題,指要研究、解決的問題。
題要反映現有的理論和實踐的廣度與深度,也要反映科研前景的廣度與深度,需要創造力與想像力。比較多的是從上至下,下達課題,或者從自己身邊選題,從教育教學、實踐的困惑中選題更加生動有力。
課題研究基本程序主要包括制訂課題研究方案、研究課題開題、實施課題研究和課題總結。主要介紹怎樣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和怎樣實施課題研究。
其中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包括:准確表述研究問題和分解研究問題、將研究問題轉換成假設、確定採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計劃及人員分工、課題研究的組織和協調等。
(9)課題的研究對象是指擴展閱讀:
不同類型的課題設計介紹:
1、應用性研究課題的設計。
這類課題,重點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學知識同實際教育教學銜接起來,達到某種預定的實際目標。
課題特點:應用性、時代性、效益性和靈活性。
2、經驗研究性課題的設計。
經驗研究性總結分為一般性經驗總結和科學性經驗總結兩個層次。
課題特點:在教育實踐中進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預先提出的、十分明確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與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識地運用教育科研的有關方法;依據科研思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採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識、有目的地搜集資料,搜集的資料全面、完整等等。
課題設計:要突出通過經驗總結得出理性認識和揭示規律的主題。
3、實驗性課題設計。
實驗性課題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或假設指導下,通過實驗探究變數關系揭示教育規律的活動。
課題要求:研究者必須有一個關於解決該問題的設想或初步的特徵理論;用比較嚴密的研究程序組織研究,便於重復驗證;預設實驗條件,把變數明確區分,加以控制;對測量的事物規定操作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