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病魔科學家

病魔科學家

發布時間: 2021-03-18 00:07:11

『壹』 霍金克服重重困難,戰勝病魔,成為偉大的科學家,這真------------------。(填諺語)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貳』 霍金克服病魔的例子

霍金從小就擁有對自然科學的強烈興趣,在大學時代(當時還沒患病),他就意識到,肯定會有一套能夠解釋宇宙的萬物理論,並陶醉於對其的思索之中,把之當做了自己的信仰,並具有極強的使命感。

在他21歲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後他也消沉過一段時間,極度失望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努力去幫助一些人們。醫生當時預測他最多隻能活2年,但2年過後情況並不是非常糟糕。後來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個病房的男孩,那個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

他似乎明白了什麼,他覺得自己還不算倒霉,不應該就這樣放棄,自己17歲就考上劍橋大學,擁有異乎常人的頭腦(之前他就和珍認識,後來他們很快墜入愛河,不久他們結婚了)。

患病後,霍金為了家庭,為了自己的理想,果斷的「站了起來」,繼續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個人傳記中談到,他並不認為疾病對他有多大影響,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

同時,他又努力證明自己能夠象常人那樣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他很憎恨別人把自己當做殘疾人,他說:一個人身體殘疾了,決不能讓精神也殘疾。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堅強的,同時他又是一個對生活很有主見的人。

他對生活永遠充滿了樂觀和幽默的態度。在他患病後,曾有6次非常近距離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頑強的活了下來。

一次霍金演講結束後,一位女記者沖到演講台前問到:「病魔已將您永遠固定在輪椅上,你不認為命運讓你失去太多了嗎?」

大師的臉上充滿了笑意,用他還能活動的3根手指,艱難地叩擊鍵盤後,顯示屏上出現了四段文字:「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和朋友」。

在回答完那個記者的提問後,他又艱難的打出了第五句話:「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現場頓時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的確用霍金自己的話來說,活著就有希望,人永遠不能絕望!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即使病魔把霍金關在果殼中,他也是無限空間之王!

霍金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都應該對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見,擁有自己的夢想,並全力以赴為之奮斗!

(2)病魔科學家擴展閱讀: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4日),男,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

英國當地時間2018年3月14日凌晨3時46分,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2018年3月31日,史蒂芬·霍金的葬禮在劍橋大學的教堂舉行,霍金的骨灰將被安葬在另一位傳奇科學家牛頓的墓旁。

英國《衛報》在訃聞中寫道:「科學蒼穹上一顆最閃耀的明星隕落了」。

英國廣播公司在訃聞中評價說,霍金畢生都致力於科學知識的普及,他已經成為普通人眼中理論物理的代言人。

劍橋大學官方推特賬號在紀念推文中引用了霍金的一句話:「記得仰望星空,不要只看腳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位物理學家帶給人們最大的啟發或許就是,提醒人們偶爾從生活的細小和瑣碎中抬起頭,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心。

『叄』 為了人類發展和生存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科學家有哪些

卡爾·施密特
「胃劇痛。」

「燥渴、耳鳴,睜開眼時,眼皮很痛……」

「四小時了,我的傷口、鼻、嘴開始出血……」

「我看不見體溫表了,情況非常嚴重……」

這是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員、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博士臨終的日記。那天,他下班後一個人在實驗室里觀察一條南美洲毒蛇。驀地驚醒過來的毒蛇在他手指上咬了一口,他忙把毒蛇扔回網籠里,趕緊從傷口往外擠血,可是已經遲了,他開始感到頭暈和嘔心,想打電話求救,偏偏屋裡電話壞了,別的辦公室又都鎖上了門。時間很快地過去……

這位67歲的老科學家知道自己性命不保,就坐在桌子旁,記錄起自己垂死時的感覺和徵兆,作為他最後的「實驗報告」遺 f05 留給後世。這位科學的勇士在被蛇咬了5小時後,終因腦溢血與世長辭了。

立克次與立克次氏體- -

1528年,當法國軍隊圍攻那不勒斯城接近勝利的時候,斑疹傷寒襲擊了三千名士兵,剩下的人只得撤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塞爾維亞戰役,斑疹傷寒流行決定了整個戰局的進行。斑診傷寒曾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危害,僅次於瘧疾和鼠疫。人類征服這種病魔的功臣是美國病理學家立克次。1871年2月9日,立克次出生於俄亥俄州,父親是糖果商人。二十世紀初,由於長期從事於微生物的研究他過度勞累,身體每況愈下,便到密蘇里作短暫的休養。在此期間,他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病——落磯山斑點熱,該病患者渾身發黑,皮膚出現紅色的斑點,眼膜充血,持續高熱,10天左右便停止呼吸。立克次於是放棄休養,全力投入到此病的研究工作中。

他掌握著一個重要線索:落磯山熱死者都曾被當地一個峽谷里的木壁虱叮咬過,立克次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親自到那些風景秀麗卻凶險可怖的峽谷里。為了尋找自然界中可能受到感染的壁虱,他替馬、牛、兔和灌木叢梳理,然後把收集到的壁虱小心地貼在受實驗的的豚鼠裸露皮膚上,豚鼠一個個患上了落磯山熱,並全部死去。他找到了傳染性壁虱。1906年,他證明落磯山斑診傷寒是由壁虱傳染的。並分離出致病因子——一種極不尋常的微生物,它不能在配製的營養物質上生長,只能在活細胞內寄生,呈桿狀,比細菌小,比病毒大,似乎是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一種微生物。

立克次接著研究由這種生物引起的另一種疾病——斑疹傷寒。他證明了這種生物通過體虱在人群中傳播而引起斑疹傷寒。1911年,正當他對這種生物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時,在墨西哥城不幸染上斑疹傷寒而死去。他的不幸去世震動了科學界,人們深深地被他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所感動,墨西哥城為他舉行了三天的悼念活動。

在立克次逝世五周年的紀念日,即1916年,人們把引起斑疹傷寒和落磯山斑點熱的微生物命名為立克次氏體,以緬懷他為研究斑疹傷寒所作的貢獻。

『肆』 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科學家有哪些

卡爾·施密特
「胃劇痛。」
「燥渴、耳鳴,睜開眼時,眼皮很痛……」
「四小時了,我的傷口、鼻、嘴開始出血……」
「我看不見體溫表了,情況非常嚴重……」
這是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員、動物學家卡爾·施密特博士臨終的日記。那天,他下班後一個人在實驗室里觀察一條南美洲毒蛇。驀地驚醒過來的毒蛇在他手指上咬了一口,他忙把毒蛇扔回網籠里,趕緊從傷口往外擠血,可是已經遲了,他開始感到頭暈和嘔心,想打電話求救,偏偏屋裡電話壞了,別的辦公室又都鎖上了門。時間很快地過去……
這位67歲的老科學家知道自己性命不保,就坐在桌子旁,記錄起自己垂死時的感覺和徵兆,作為他最後的「實驗報告」遺 f05 留給後世。這位科學的勇士在被蛇咬了5小時後,終因腦溢血與世長辭了。

立克次與立克次氏體- -
1528年,當法國軍隊圍攻那不勒斯城接近勝利的時候,斑疹傷寒襲擊了三千名士兵,剩下的人只得撤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塞爾維亞戰役,斑疹傷寒流行決定了整個戰局的進行。斑診傷寒曾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危害,僅次於瘧疾和鼠疫。人類征服這種病魔的功臣是美國病理學家立克次。1871年2月9日,立克次出生於俄亥俄州,父親是糖果商人。二十世紀初,由於長期從事於微生物的研究他過度勞累,身體每況愈下,便到密蘇里作短暫的休養。在此期間,他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病——落磯山斑點熱,該病患者渾身發黑,皮膚出現紅色的斑點,眼膜充血,持續高熱,10天左右便停止呼吸。立克次於是放棄休養,全力投入到此病的研究工作中。
他掌握著一個重要線索:落磯山熱死者都曾被當地一個峽谷里的木壁虱叮咬過,立克次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親自到那些風景秀麗卻凶險可怖的峽谷里。為了尋找自然界中可能受到感染的壁虱,他替馬、牛、兔和灌木叢梳理,然後把收集到的壁虱小心地貼在受實驗的的豚鼠裸露皮膚上,豚鼠一個個患上了落磯山熱,並全部死去。他找到了傳染性壁虱。1906年,他證明落磯山斑診傷寒是由壁虱傳染的。並分離出致病因子——一種極不尋常的微生物,它不能在配製的營養物質上生長,只能在活細胞內寄生,呈桿狀,比細菌小,比病毒大,似乎是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一種微生物。
立克次接著研究由這種生物引起的另一種疾病——斑疹傷寒。他證明了這種生物通過體虱在人群中傳播而引起斑疹傷寒。1911年,正當他對這種生物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時,在墨西哥城不幸染上斑疹傷寒而死去。他的不幸去世震動了科學界,人們深深地被他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所感動,墨西哥城為他舉行了三天的悼念活動。
在立克次逝世五周年的紀念日,即1916年,人們把引起斑疹傷寒和落磯山斑點熱的微生物命名為立克次氏體,以緬懷他為研究斑疹傷寒所作的貢獻。

『伍』 哪些名人與病魔做斗爭,抓緊最後的時間學習

斯蒂芬·威廉·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後期,開始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運動神經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殘疾的種種困難,於1965年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這個時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問題上,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理論。1969年起任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科學傑出成就研究員。1972-1975年先後在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部進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學高級講師,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盧卡斯講座數學教授。其間,1974年當選為皇家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4-1975年為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費爾柴爾德講座功勛學者。1978年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愛因斯坦獎。霍金的成名始於對黑洞的研究成果。在愛因斯坦之後融合了20世紀另一個偉大理論——量子理論,他認為,宇宙是有限的,但無法找到邊際,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無法找到邊際一樣;時間也是有開始的,大約始於150億到200億年前。1988年獲沃爾夫物理學獎。

1985年霍金喪失語言能力,表達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電腦聲音合成器。他用僅能活動的幾個手指操縱一個特製的滑鼠器在電腦屏幕上選擇字母、單詞來造句,然後通過電腦播放聲音,通常製造一個句子要5、6分鍾,為了合成一個小時的錄音演講要准備10天。1988年寫成科普著作《時間簡史》,至1995年10月該書發行量已超過2500萬冊,譯成幾十種語言,中譯本也已出版
1990年與結婚25年之久的妻子簡·懷爾德離婚。1995年9月16日,與他的護士伊萊恩·梅森結婚。
史蒂芬·霍金教授是當代享有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今的愛因斯坦。他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他是英國皇家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霍金1942年1月8號出生於英國牛津,這一天正好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著迷。他十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游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大學畢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1963年,21歲的霍金被診斷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1965年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1974年3月1日,他在《自然》上發表論文,闡述了自己的新發現—黑洞是有輻射的(所指的輻射被稱為霍金輻射)。他的新發現,被認為是多年來理論物理學最重要的進展。該論文被稱為「物理學史上最深刻的論文之一」。同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75—1976年間,獲得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勛章、霍普金斯獎、美國丹尼歐海涅曼獎、馬克斯韋獎和英國皇家學會的休斯勛章6項大獎中。1978年他獲得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1979年,被任命為著名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既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1979年出版了《廣義相對論評述:紀念愛因斯坦百年誕辰》。1988年,霍金的驚世之著《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發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解答了人類有史以來一直探索的問題: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這是人類科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該書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了1000餘萬冊,至今已經銷售2500萬冊。霍金教授的通俗演講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他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書籍和通俗演講,將自己的思想與整個世界交流。1993年出版了《黑洞與嬰兒宇宙及其它論文》。2000年初,霍金在美國白宮做了演講,這是世界之夜(Millenium Evenings)活動的一部分,柯林頓總統親切會見他並向他表示祝賀。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出版發行。該書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在該書中,霍金揭示了自《時間簡史》發表以來,理論物理學的偉大突破。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陸』 科學家被迫害的故事

1,布魯諾:這位勤奮好學、大膽而勇敢的青年人,一接觸到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立刻激起了他火一般的熱情。從此,他便擯棄宗教思想,只承認科學真理,並為之奮斗終身。
布魯諾信奉哥白尼學說,所以成了宗教的叛逆,被指控為異教徒並被革除了教籍。公元1576年,年僅28歲的布魯諾不得不逃出修道院,並且出國長期漂流在瑞士、法國、英國和德國等國家,他四海為家,在日內瓦、圖盧茲、巴黎、倫敦、維登堡和其他許多城市都居住過。盡管如此,布魯諾仍然始終不渝地宣傳科學真理。他到處作報告、寫文章,還時常地出席一些大學的辯論會,用他的筆和舌毫無畏懼地積極頌揚哥白尼學說,無情地抨擊官方經院哲學的陳腐教條。
布魯諾的專業不是天文學也不是數學,但他卻以超人的預見大大豐富和發展了哥白尼學說。他在《論無限、宇宙及世界》這本書當中,提出了宇宙無限的思想,他認為宇宙是統一的、物質的、無限的和永恆的。在太陽系以外還有無以數計的天體世界。人類所看到的只是無限宇宙中極為渺小的一部分,地球只不過是無限宇宙中一粒小小的塵埃。
布魯諾進而指出,千千萬萬顆恆星都是如同太陽那樣巨大而熾熱的星辰,這些星辰都以巨大的速度向四面八方疾馳不息。它們的周圍也有許多像我們地球這樣的行星,行星周圍又有許多衛星。生命不僅在我們的地球上有,也可能存在於那些人們看不到的遙遠的行星上……
布魯諾以勇敢的一擊,將束縛人們思想達幾千年之久的「球殼」搗得粉碎。布魯諾的卓越思想使與他同時代的人感到茫然,為之驚愕!一般人認為布魯諾的思想簡直是「駭人聽聞」。甚至連那個時代被尊為「天空立法者」的天文學家開普勒也無法接受,開普勒在閱讀布魯諾的著作時感到一陣陣頭目眩暈!
布魯諾在天主教會的眼裡,是極端有害的「異端」和十惡不赦的敵人。他們施展狡詐的陰謀詭計,以收買布魯諾的朋友,將布魯諾誘騙回國,並於公元1592年5月23日逮捕了他,把他囚禁在宗教裁判所的監獄里,接連不斷地審訊和折磨竟達8年之久!
由於布魯諾是一位聲望很高的學者,所以天主教企圖迫使他當眾悔悟,以使他聲名狼藉,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切的恐嚇威脅利誘都絲毫沒有動搖布魯諾相信真理的信念。一些神甫找布魯諾交談,說依他的天資,倘若重新回歸宗教,苦心鑽研教條,肯定會高升羅馬的教廷。他坦然地說:」我的思想難以跟<<聖經>>調和.」
天主教會的人們絕望了,他們兇相畢露,建議當局將布魯諾活活燒死。布魯諾似乎早已料到,當他聽完宣判後,面不改色地對這伙兇殘的劊子手輕蔑地說:「你們宣讀判決時的恐懼心理,比我走向火堆還要大得多。」公元1600年2月17日,布魯諾在羅馬的百花廣場上英勇就義了,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就這樣被燒死了。
由於布魯諾不遺餘力的大力宣傳,哥白尼學說傳遍了整個歐洲。天主教會深深知道這種科學對他們是莫大的威脅,於是公元1619年羅馬天主教會議決定將《天體運行論》列為禁書,不準宣傳哥白尼的學說。
布魯諾不畏火刑,堅定不屈地同教會、神學作斗爭,為科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的科學精神永存!1889年,人們在布魯諾殉難的鮮花廣場上豎起了他的銅像,永遠紀念這位為科學獻身的勇士。 布魯諾後被人們稱為「繼哥白尼之後的天文學家」。不僅如此,布魯諾越發受人尊敬,教會也為當時的行為感到可悲……
2,伽利略
1615年冬季的一天,天氣寒冷異常,天空籠罩著陰沉的烏雲,伽利略孤身一人來到羅馬。5年前的1610年,伽利略告別了帕多瓦大學,回到佛羅倫薩,擔任了托斯坎尼公國的宮廷數學家和哲學家,兼任比薩大學的數學教授。也就在這年,他曾經訪問過羅馬,受到熱情的接待和規格很高的禮遇。他在天文學上一系列新發現和望遠鏡的發明,受到羅馬教皇保羅五世的重視,羅馬的貴族和科學家也以結識他而感到榮耀。可是,僅僅事隔5年,羅馬的臉孔完全變了,沒有鮮花和笑臉,到處是冷漠的沒有表情的面孔,連熟悉的人也像躲避瘟疫似地離他遠遠的。
發生了什麼事情?原來這一次,伽利略的名字上了羅馬宗教裁判所的黑名單,他是被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傳訊到羅馬來接受對他的審訊的。
伽利略犯了什麼罪呢?這話要從頭說起。
15、16世紀的歐洲,正是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長期以來,為了鞏固封建統治的秩序,神權統治的歐洲,用神學代替了科學,用野蠻代替了自由。神學家們荒誕地宣稱,宇宙是一個充滿「各種等級的天使和一個套著一個的水晶球」,而靜止不動的地球就居於這些水晶球的中心。他們推崇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玫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學說,因為在神學家看來,太陽是圍繞地球運轉的,因為上帝創造太陽的目的,就是要照亮地球,施恩於人類。這是永恆不變、顛撲不破的真理。
為了維護這個荒謬的理論,天主教會的宗教裁判所不惜用恐怖的暴力對付一切敢於提出異議的人們。132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采科·達斯科里活活被燒死,他的罪名只不過說了地球是球狀,在另一個半球上也有人類居住,卻因違背聖經的教義慘遭迫害。1600年2月17日,義大利哲學家布魯諾,在羅馬百花廣場被活活燒死,也是因為他到處宣傳了哥白尼的學說,動搖了地球中心說。
伽利略是布魯諾的同時代人,早在帕多瓦大學執教時,他就讀過哥白尼的著作《試論天體運行的假說》(又名<<天體運行論>>)。這位傑出的波蘭天文學家在這本書中大膽地提出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圍繞著太陽運轉的理論,即太陽中心說,一開始就引起伽利略的極大興趣。但是伽利略是個科學態度十分嚴肅的學者,他想,過去都說是太陽圍著地球運轉,哥白尼卻提出相反的看法,到底哪一個正確呢?伽利略沒有輕率地下結論,他決定用自己的望遠鏡來證實誰是誰非。
當伽利略的著作《星際使者》出版時,他已是一個哥白尼學說堅定的支持者了。伽利略通過自己的觀測和研究,逐漸認識到哥白尼的學說是正確的,而托勒玫的地球中心說是錯誤的,亞里斯多德的許多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伽利略不僅發表了批駁亞里斯多德的論文,還通過書信毫不掩飾地支持哥白尼的學說,甚至把信件的副本直接寄給羅馬教會。在伽利略看來,科學家的良心就是追隨真理。
但是,羅馬教廷是決不會放過伽利略的,他們先是對伽利略發出措辭嚴厲的警告,繼而把他召到羅馬進行審訊。1616年2月,宗教裁判所宣布,不許伽利略再宣傳哥白尼的學說,無論是講課或寫作,都不得再把哥白尼學說說成是真理。
伽利略不會忘記,16年前布魯諾就是被這些披著黑色道袍、道貌岸然的上帝的衛道士活活燒死的。他如果敢於反抗,下場絕不會比布魯諾更好。
在教會的威脅下,伽利略被迫作了放棄哥白尼學說的聲明。他懷著極其痛苦的心情回到佛羅倫薩,在沉默中度過了好些年。
但是伽利略的內心深處並沒有放棄哥白尼學說,相反,繼續不斷的觀測和深入研究,使他更加堅信哥白尼學說是完全正確的科學理論。在佛羅倫薩郊外的錫尼別墅里,伽利略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的身體大不如前,病魔在殘酷地折磨他,但是他依然念念不忘宣傳哥白尼的學說。經過長久的醞釀構思,用了差不多5年時間,一部偉大的著作《關於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終於誕生了。
《關於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表面上是以三個人對話的形式,客觀地討論托勒玫的地心說與哥白尼的日心說,對誰是誰非進行沒有偏見的探討。但是當這本書好不容易在1632年2月出版時,細心的讀者不難看出,這本書以充分的論據和大量無可爭辯的事實,有力地批判了亞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錯誤理論,科學地論證哥白尼的地動說,宣告了宗教神學的徹底破產。
很快,嗅覺比獵狗還靈的教會嗅出了這本書包含的可怕思想,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大膽結論使神學家們感到極大恐慌。那些早就對伽利略心懷不滿的學術騙子立即和教會勾結,羅織罪名,陰謀策劃,為迫害伽利略大造輿論。
科學和神學不可調和的斗爭爆發了。1632年8月,羅馬宗教裁判所下令禁止這本書出售,並且由羅馬教皇指名組織一個專門委員會對這本書進行審查。伽利略預感到大禍臨頭,果然,到了10月,他接到了宗教裁判所要他去羅馬接受審訊的一紙公文。
這時候的伽利略已是69歲的老人,病魔纏身,行動不便,許多關心他的人到處為他說情,但是羅馬教皇惱怒地說:「除非證明他不能行動,否則在必要時就給他帶上手銬押來羅馬!」
就這樣,1633年初,伽利略抱病來到羅馬。他一到羅馬便失去自由,關進了宗教裁判所的牢獄,並且不準任何人和他接觸。
人類歷史上一次駭人聽聞的迫害就這樣開始了。在羅馬宗教裁判所充滿血腥和恐怖的法庭上,真理遭到謬誤的否決,科學受到神權的審判。那些滿臉殺機的教會法官們,用火刑威脅伽利略放棄自己的信仰,否則他們就要對他處以極刑。
年邁多病的伽利略絕望了,他知道,真理是不可能用暴力撲滅的。盡管他可以聲明放棄哥白尼學說,但是宇宙天體之間的秩序是誰也無法更改的。
在審訊和刑法的折磨下,伽利略被迫在法庭上當眾表示懺悔,同意放棄哥白尼學說,並且在判決書上簽了字。
「為了處分你這樣嚴重而有害的錯誤與罪過,以及為了你今後更加審慎和給他人做個榜樣和警告,」穿著黑袍的主審法官當眾宣讀了對伽利略的判決書,「我們宣布用公開的命令禁止伽利略的《關於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判處暫時正式把你關入監獄內,根據我們的意見,以及使你得救的懺悔,在三年內每周讀七個懺悔的聖歌……」
伽利略的晚年是非常悲慘的。這位開拓了人類的眼界,揭開了宇宙秘密的科學家,1637年雙目完全失明,陷入無邊的黑暗之中。他唯一的親人——小女兒瑪俐亞先他離開人間,這給他的打擊是很大的。但是,即使這樣,伽利略仍舊沒有失去探索真理的勇氣。1638年,他的一部《關於兩門新科學的討論》在朋友幫助下得以在荷蘭出版,這本書是伽利略長期對物理學研究的系統總結,也是現代物理的第一部偉大著作。後來,宗教裁判所對他的監視有所放寬,他的幾個學生,其中包括著名物理學家、大氣壓力的發現者托里拆利來到老人身邊,照料他,同時也是向他請教。他們又可以愉快地在一起討論科學發明了。
1642年1月8日,78歲的伽利略停止了呼吸。但是他畢生捍衛的真理卻與世長存。具有諷刺意味的是,300多年後的今天,1979年11月,在世界主教會議上,羅馬教皇提出重新審理「伽利略案件」。為此,世界著名科學家組成了一個審查委員會,負責重新審理這一冤案。其實,哪裡還用得著審理什麼呢?宇宙飛船在太空飛行,人類的足印深深地留在月球的表面,人造衛星的上天,宇宙測探器飛出太陽系發回的電波……所有這些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早已宣告了宗教神學的徹底破產,人類將永遠記住伽利略這個光輝奪目的名字。

『柒』 有那些人是向病魔挑戰取得輝煌成就

張海迪
是個中國人都該知道吧

貝多芬
克服失聰,用牙齒咬著木棒作曲

愛迪生
克服一個耳朵失聰,在艱苦的條件下創造發明

霍金
小兒麻痹症,克服身體殘疾,成為偉大的物理學家

『捌』 請問,德國有一個科學家保爾,他的生平事跡,還有他有沒有跟病魔抗爭的歷史

保爾 (W.Paul) 德國科學家
個人履歷
他和德國物理學家德默爾特合得1989年諾貝爾物理獎的一半。保爾因開發保爾阱--一種俘獲帶電原子的電磁學設備,使帶電原子在其中停留足夠長時間,以便准確測量它們的性質而得獎。
人物生平
20世紀50年代,他開發了保爾阱,利用射頻電流維持交變電場,將帶電的粒子和原子孤立並限制在一小時內。保爾阱幫助物理學家研究原子性質並以高精確度檢驗物理學理論,它還是現代光譜學的重要工具。保爾還發明了分離不同質量的離子並將它們儲存在保爾阱中的方法,所用原理後被廣泛地用於現代分光計中。

只找到這些,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玖』 有沒有很出名的人與病魔做斗爭的故事

張海迪,海倫凱勒。還有科學家霍金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