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實施方案和開題報告的區別
A. 課題研究計劃 實施方案 開題報告的區別是什麼
暈,咋沒有人曉得么?我也急切的想要知道啊。
B. 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和結題報告有什麼區別
簡單的說開題報告就是作論文之前先提交的一個東西。開題報告基本上涵蓋了你要研究的相關領域的一些成果,而你的研究正是基於這些前人研究成果之上繼續進行的。因為畢竟任何人看到的事物都不會特別的全面,所以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閱讀,既可以更准確的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可以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借鑒甚或是補充。開題報告中對前人成果的概述稱之為文獻綜述。文獻綜述可以幫助論文寫作者掌握該領域研究成果的來龍去脈,從而導入自己的研究。除此之外就是要在開題報告中列出你要做論文的大綱或梗概,以便專家或你自己的導師來判斷這篇論文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具有創新性,是否有意義,從而可以幫助學生進行修改或調整。接下來的一部分就是你做研究時所需的參考書目,這一部分也非常重要。因為在做開題報告的時候就已經要開始在網上或圖書館里搜羅材料了,以便日後做論文時可以有的放矢,有選擇性的對相關書目進行閱讀。最後就是做論文的一個時間上的安排,要有選題,找材料,初稿,二稿,和定稿的時間。這部分當然要和自己的導師進行商量。總而言之,開題報告就是對前人成果的回顧,對自己論文的簡介以及完成進度的預測。結題報告就是在論文做完後對整個過程的一個簡單的總結。當然,結題報告也會包括論文的意義,可行性的論述。只要開題報告通過了,論文完成了,結題報告會很自然的寫出的。
C. 微型課題研究開題報告和申報有什麼區別
微型課題研究開題報告,不著急,姐姐就有.
D. 課題的開題報告和研究方案是一回事嗎
不一樣,開題報告就是把你設計或是題目所用的材料內容進行總結整理。
研究方案是你所做的課題或案例的解決方法及實施步驟。
E. 課題開題報告書與課題研究方案有何不同
開題報告里邊應該包括研究方案
F. 課題立項申請書和開題報告的區別
一、性質不同
立項申請書:立項申請書是一種具體項目的建議文件。
開題報專告:開題報告是一種文字說明材料屬。
二、內容不同
立項申請書:立項申請書的內容包括總論、項目發起背景和建設必要性、項目市場分析及前景預測、建設條件與廠址選擇、工廠技術方案、環境保護與勞動安全、企業組織和勞動定員、項目實施進度安排、項目財務測算、財務效益、經濟和社會效益評價和可行性研究結論與建議等。
開題報告:開題報告的內容包括題目、理論依據、研究方案、條件分析、課題負責人、起止時間、報告提綱等。
三、應用不同
立項申請書:立項申請書主要應用於項目的國家立項審批工作。
開題報告:開題報告主要作為畢業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
G. 課題開題報告和課題實施方案的區別
開題報告時對你課題的綜述,是給領導老師看的,課題實施方案是給自己和指導老師看的。前面的假一些,有很多套話
H.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是先寫開題報告還是實施方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後,全球經濟一體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數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變化對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時代發展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國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熱潮。這次新課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學生為本,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為了每一位兒童的全面發展。課堂是落實課程改革的場所,學生的生命活動主要是在課堂度過的,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的形成,影響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了教學的生命。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有效性」問題。當前人們對課程改革的「關注點」由轉變教學方式轉移、聚焦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反映了課程改革正經歷著一個由外及內、由表及裡的深化過程,但是由於課程改革的復雜性,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的經驗,課堂教學改革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預設與生成沖突等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目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已開始重視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工作,並進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嘗試,但對於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准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為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的歷史意義。
二、教育教學基本原理與重要研究成果的啟示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家斯皮羅在1991年提出學習分為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高級學習要求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法創設情境,從不同角度多次認識同樣的材料,教師的學習是基於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師研究是以案例為載體的實踐研究。
2、行動學習理論:英國人雷格·列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理論。教師的行動學習,可以理解為:為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案例與反思的教學,首先要教師學習有問題意識,不斷反思自己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維果茨基教育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斯基提出,人類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進行,是一種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個人與自已的對話,個人與別人的對話,個人與理論的對話,個人與實踐的對話。
4、關於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於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並高效率地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增長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科學習活動。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課堂教學活動應有利於學生獲得教學目標預設的知識、技能,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長能力、獲得發展是高一級的學習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礎上的高要求,強調教學要講效率和效益。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發展就其層次,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教學促進發展,就是把最近發展區不斷轉化為現有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有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外在發展是一種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為標志的發展,新課程強調著重追求以知識的鑒賞、判斷力與批判力為標志的內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新課程在注重從已知推出未知,從已有的經驗推出未來發展的預設性發展的同時,強調不可預知的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著眼於可持續和發展後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
5、關於有效學習條件
(1)已有知識經驗的價值研究。貯存於學生記憶中的原有知識、技能是學生新的學習的重要的內部條件,新內容的學習,是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增長和改造,因此,學習活動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新知識之前,首先必須激活學生長時記憶中相關的原有知識。有效學習,必須聯系、憑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2)動機和情境。即非認知方面的有效學習條件。動機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核動力,情境是學習動機產生的保證。把所學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掛起鉤來,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解決情境性的問題,在真實(或擬真)、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主動積極地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3)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或任務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的自主定向;小組同學之間的分工、合作和互助問題解決學習;問題解決本身的探究學習;學生聽講、讀書、實踐操作、觀察、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三、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課題研究從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發掘、預設並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引領教師積極應用,構建以「有效學習」為主導的教學體系。內容包括:
1、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以行為反思行為」的教學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領會、理解、實踐、充實、升華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課程理念下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途徑與策略;透視數學課堂,從自己或別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出發,以解決教學難題為歸宿,通過對自身或他人實踐的反思,或主動地設計與嘗試,來檢驗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檢驗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以自身教學行為的改善和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最終目的。
2、立足於科學性、可行性、靈活性和有創意性,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行為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的科學評價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完善小學數學課程評價體系,豐富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要點與基本策略。
3、根據學校的實際,選擇如下子課題開展研究: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策略研究
(2)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類型學生學習策略的有效性指導研究
(4)小學數學不同學習領域中有效課堂教學案例研究
四、課題研究目的
1、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的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3、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動」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持,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推動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軌道。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個案研究法。從本學科出發,針對某一課例、某一教學片斷或者學生某一發展時期等進行個案研究,最終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2.行動研究法。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探索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方法,積累豐富的有效課堂教學的實踐經驗。這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3.調查研究法。將實驗班課題研究之初課堂有效教學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與研究過程中、研究結束後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4、文獻研究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關注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將省內外的研究成果借鑒到本課題的研究中。
5、觀察法。對課堂現象進行觀察、分析,為課題研究提供材料。
六、課題的實施保證
1、本課題在湖北省教研室和有關專家、學者的指導下,通過市教科院領導,研究中心指導教師為主體的課題組,承擔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理論和應用研究,科研成果的整理、完善等任務。
2、開題會後,各子課題組進一步明確選題,明確研究內容和目標,在課題組的統一指導下,認真完成課題組分配的各項任務。
I. 課題開題報告與實施方案一樣嗎
不一樣,課題開題報告包含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