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科學是塞
Ⅰ 尼采對科學的看法
尼采對現代科學的評價
作者:戴暉
一、情緒的符號語言
傳統理性是自在並且在萬物中的清明的注意力,在古希臘成就了理論洞見,在中世紀體現於信仰學說(神學),在近代則採取了科學體系的形式。同樣是在近代,理性被設定為自然的人的本性,也就是所謂人的理性能力。而現代的世界理性在它的核心省思(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爾)那裡接受了人性的自我剝奪的經驗,海德格爾把這種缺失經驗作為現代的基本經驗。從這種基本經驗出發,現代不容忍純粹理性的真理認識。和海德格爾一樣,尼采把在技術理性統領下的現代科學看作是"形而上學"傳統的繼續,他說:"科學,就像今天所從事的樣子,它在這個意義上竟成可能,這證明生命的所有基本直覺、防衛和保護直覺不再起作用了。我們不再積攢,我們揮霍祖先的財產,甚至還在我們的認識方式上--"(13, 398-21)
尼采對現代科學的評價屬於他的一切價值轉換的工作。他把認識放到了生命體驗的基礎上,確立了在人的生活世界的視角性的認識。現代的真理是權力意志的行動,在贊成與反對中確立自己的視角,在與其他視角性認識的較量中創造出真理。尼采把這種較量放到對人性的歷史性省思的維度上,以權力意志收服真理意志,在提出"上帝死了"的同時宣告自我超越的新真理。
然而在權力意志的尺度下,沒有一切真理,只有某種真理。"某種"所傳達的特殊性,尼采也稱之為世界性的趣味。它仍然與普遍性和個別性一道形成合理性關系嗎?就像康德在衡量感性世界的自由的界限時涉及的是把特殊作為特殊的判斷力1,但是,為了贏得這種判斷力,作為世界本質存在的人需要理性和知性的教養,在理性忘記自身的尺度的地方,美和趣味也到了盡頭。
特殊性,挑剔,尼采把這種世界性的趣味上升到生命斗爭的普遍性上。不過普遍性不是科學認識的邏輯必然性,而是生活世界的可能性。"生命本身就是--評價!評價是品味。......一切生命都是品味和趣味以及為了趣味和品味而進行的斗爭!"(10, 401-22)在這場斗爭中科學認識是提升生命的輔助手段,服務於生命的"統治性的情感"--權力意志。
尼采認為科學認識從一開始就與情緒和直覺不可分。它在起源上就與道德這種更為本源的價值評價處在沖突之中2,而哲學被理解為與基督教教會一脈相承的道德意識形態。尼采說,哲人懷疑科學是因為道德的緣故;他們為道德進行辯護的手段是理論,而理論作為闡釋藝術則近乎詭辯術3,這種為美德和正義辯護的手段是非道德的。和其他有勇氣承認自身的惡的人一樣,哲人是完美的偽君子,於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在尼采口中變成了猶太人,甚至辯證法也是隱恨的復仇形式。4哲學的希臘開端,所謂理論的人的文化,就已經是基督教心理學的先兆。
二、苦行僧理想
在討論科學的認識時,尼采雖然也像追溯價值評價活動的起源那樣回到原始的生命世界--所謂"自然"。但是科學就像道德一樣,在尼采眼裡已經進入了現代性,因而認識和認識形式是對生活的理解和理解方式。理解和自我體驗不可分,這一點以後在狄爾泰的解釋學中成為人的歷史理性的當下所在。不同的是,狄爾泰在他的精神科學及其世界觀類型說中找出人類靈魂狀態的結構和公式,滿足於解釋學的歷史意識的一流社會服務功能,而作為先行者的尼采,他的意趣正好相反,尼採的闡釋藝術取消了歷史中的理性,不是把理解所闡釋的歷史世界觀念化,形成世界觀的理解學說,而是把歷史世界的價值秩序放到先行的生命斗爭中去,用生命原始的闡釋性--距離的激情5--來懷疑人的觀念體系,揭露科學或者認識理論和道德學說的反生命特徵,從而使迄今的歷史世界降而為人性的前史,而歷史意識從屬於懷疑精神,它以重估一切價值的行動服務於將來的現代靈魂的世界。
《道德譜系》是尼採的闡釋藝術的範例。他從虛無主義的歷史危機這種獨特的現代人的親身經歷出發來評價基督教的道德歷史,以"好與壞"和"善與惡"兩種價值體系的斗爭揭示歷史世界的整體關聯,這場由愛與恨所掀起的生命斗爭結束於復仇精神的全面勝利;道德歷史是記憶中的前史,其現實意義在現代人病態的良心中獲得當下,在這樣一種虛弱的靈魂狀態中,生命沒有理解,理性倒轉成瘋狂;最後,尼采以苦行僧理想的效應切入現代科學世界,虛構出人的自我理解的歷史連續性,其中一以貫之的真理意志決定了歷史世界在虛無主義危機中的結束。
恰是在苦行僧理想的主題下,尼采深入剖析了他所理解的科學認識的現代特徵--理性的自虐。它是現代人的自我蔑視在認識上的表現,偽造認識上的英雄,精神的懺悔者。在《道德譜系》第一章第14節里,尼采就問:"人是怎樣在大地上製造理想的?"理想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地下製造出來的。在地下的秘密是什麼?在第二章第18節和第22節那裡我們獲悉,理想的隱秘的源泉是內化了的自由直覺--權力意志的"壞良心"。如同精神和靈魂在人性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就是否定性的惡的精神和病態的靈魂,理想是負疚的意識和自虐的意志施予"喪我"、"自我否定"和"自我犧牲"等消極狀態的道德美化和宗教神化,其否定性在宗教聖人那裡達到極致。
可是,道德和宗教在現代社會不僅已經喪失建構生活的力量,墮落成意識狀態,而且虛幻的意識狀態也已經穿上皇帝的新裝,變成"新偶像"6。尤其是苦行牧師,現代人對他們幾乎沒有任何印象。就何而言苦行僧理想仍然規定著現代科學?它又是怎樣發揮出創造性的作用的呢?苦行僧理想在尼采思想中呈現為某種歷史規定的謎語。
三、猜謎高於推理
謎首先表現在繁復多樣的現象上。既然已經確定謎的內容是對生命的否定,尼採在揭示這種思維方式的歷史規定時,不是從"苦行理想是什麼?"入手,而是追問:它究竟是什麼人的理想?藝術家,哲人和學者,女人,殘疾人,牧師和聖人。其中藝術家和聖人構成意志的兩極:藝術家或者要虛無,或者要雜亂無章;而聖人要虛無中的"神",他的意志抵達虛無主義的零點:寧願要虛無,也不願不要。尼採在這里看到生命的基本事實:它需要一個目標。這個人的意志的基本事實出現在《道德譜系》第三章的開始。尼采這里問讀者有沒有理解這個話題,並讓虛構的聲音回答"根本沒有!"。謎是一個矛盾。有言道:日常觀念總是在思考矛盾之前就已經結束了它。
令人驚訝的是,虛無主義的零點並沒有中斷虛無主義的意志,這個"零"甚至是聖人的一即一切。神人這里顯現出的世界的深淵不禁叫人想起弗雷格關於"0"的定義,它是"一切與自身不相等同的事物的類"。弗雷格,現代數理邏輯之父,正是他把對數的理解與數的日常觀念嚴格區別開來,打破了數字與對象的直接聯系,也打破了把某一特殊學科的數字概念與其他學科中的相提並論的習慣,讓現代技術之思嶄露頭角。7我們不妨再用弗雷格給"1"的定義來理解虛無主義的"神",它是符合"等於0"的數,是"一切與0相等同的類所組成的類"。這樣,虛無主義的"神"經過概念理解的中介成為現代技術世界的組成部分。我們不妨稱"寧願要虛無,也不願不要"為"虛無的函式",與虛無主義的"神"所表達的內容雖不是世界的統一性,但卻是在現代世界成長起來的外在關涉性。就像"函式"一詞的另一個意思是功能,虛無主義的"神"在現代社會具有強大的攏集力量。8
瓦格納歌頌虛無之"神"的音樂劇至今仍然為西方人崇奉。9不過藝術家才是苦行理想的邊緣現象,這是因為他沒有自己的意志,藉助於哲人才擺脫達官顯貴的僕人和大眾偶像的地位,進入苦行理想的核心。服務於苦行理想的藝術講究的是效果,造出"否定性的事實",虛擬生命的現實性,製造再體驗和再認識。尼采沒有重提女人和落魄者所代表的兩種苦行,他們是多數人,雖然也想顯得對這個世界來說太好了,但是他們自身並沒有統治性的意志。
哲人守節是為了創造工作的有利條件,"他們想著自己,--何關''神聖''?"10苦行使人既不受追隨者的打擾,也不受敵人的打擾,在孤獨中享受得道者的愉悅。這是哪一種哲人?和前面兩章一樣,尼采談的似乎是法和良心尚未出現的世界史之前的狀況,目的卻是通過重新激活原始的生命體驗,在世界的當下挑起重估一切價值的斗爭。他懷疑、否定、伺機守候、分析、研究、尋找、冒險、比較和權衡,他的口號是:"我們追求禁忌"11。面臨這樣一種危險的褻瀆神聖的工作,哲人需要披上牧師的外衣,掩飾追求禁忌的人已經沒有禁忌。以哲人的面目偽裝虔信者,這是現代反宗教立場的頂峰。
尼采自己控訴了現代對自然、上帝和人自身的褻瀆。現代的生存方式在強暴自然、否認上帝的同時,也強暴自身,把人變成實驗對象,為了滿足好奇心不惜拿靈魂來做活體解剖。12傳統理性喪失了作為顯現者整體的理論對象,萬象的起因和道德的根據更不復存在,而人自身,他不認得任何法度,這是現代懷疑精神所處的位置。以懷疑為特徵的認識首先懷疑身體,在權力直覺無條件地肯定生命的地方尋找謬誤,身是苦,苦是幻,以道德的方式蔑視它;進而懷疑理性自身,設想出一個超越理性的真理王國,又把自身永遠排斥在這個王國之外;其結論不僅是身體為虛幻,理性也成為虛幻。尼采雖然援引古印度婆羅門教為例證,稱之為"最老的哲人",可他卻把視線投向這種古老的厭世意志的最新翻版--叔本華。
這種苦行僧的自我蔑視的理性並非傳統哲學的自我規定的理性,它也許更適合權力意志的自我保存和自我超越的兩面性。尼采也以叔本華為例,分析這種權力意志在現象上的偽裝。13然而,尼采關心的只是反生命的理想所造成的價值轉換的徹底性,視角的認識賦予了他贊成和反對的自由。在現代對人性的省思這里,沒有真理的約束性,只有統治性
Ⅱ 尼采批科學這個科學指的是什麼意思
尼采批科學這抄個科學指的是襲自然科學。
科學是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科學包含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
Ⅲ 尼采是誰
滿意答案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國近代詩人,哲學家。他宣告:上帝死了,徹底動搖了西方思想體系的基石,他高蹈的「超人哲學與酒神精神產生了巨大影響。主要著作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道德的譜系》,《快樂的科學》,《曙光》,《善惡的彼岸》,《偶像的黃昏》等。尼采既有哲學家的深邃洞見,又有詩人的澎湃激情。深受他影響的思想文化巨人,有里克爾,蕭伯納,弗洛伊德,加繆,薩特,海德格爾,魯迅等。尼采和馬克思,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等同時獲得了前年十大思想家。
Ⅳ 我們從科學中發現的事物都是預先塞進去的
答案C
該題旨在考察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從「個別的、具體的事實開始」到科學理論的形成,從「理論的產生」到「對生產技術的作用」過程,是一個由個別到一般,從一般再到個別的兩個過程.前者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的道理;後者則反映了「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研究矛盾特殊性」的要求.所以,正確的選項應當是C項.其它各項不合題意.較易出現的錯誤,是誤選B項.誤選的原因是對「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含義及其關系缺乏深刻的理解.
Ⅳ 尼采簡介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著名德國哲學家。他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是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反應,直到下一個世紀—— 20 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尼採的哲學思想。
【生平】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著波蘭貴族血統並為此而感到自豪。1865年,尼采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古典語言學,並開始接觸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這些思想後來成為尼采哲學思考的起點。1869年,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了十年的漫遊生涯,同時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1889年,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1900年,尼采與世長辭,享年55歲。
尼採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採的父親是威廉四世的宮廷教師,他曾執教過四位公主,深得國王的信任,於是他獲得恩准以國王的名字為兒子命名。後來,國王指派尼採的父親到勒肯鎮擔任牧師,那個影響世界的天才尼采也就在這里出生。尼採回憶:「無論如何,我選在這一天出生,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在整個童年時期,我的生日就是舉國歡慶的日子。」尼采學話很慢,他老是用嚴肅的目光注視著一切,老牧師非常喜歡他,經常帶著他一起散步。尼采5歲時,父親不幸墜車震傷,患腦軟化症,不久就去世了。
不久他隨全家搬到了南堡(Naumburg),但是尼采並沒有忘記父親,父親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記憶當中,他希望以父親為榜樣成為一名牧師,因此他時常給夥伴們朗誦聖經里的某些章節,為此,他獲得了小牧師的稱號。由於父親過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們(他的母親、妹妹、祖母和兩個姑姑)團團圍住,她們把他嬌慣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無常,因而變得孤僻,尼采曾經這樣講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屬於其他孩子童年的陽光並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經過早地學會成熟地思考。」在尼採的成長過程中,虔誠的清教徒母親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他後來終生保持著清教徒的本色,猶如石雕一般純朴。
10歲時他就讀於南堡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極感興趣。14歲時,進入普夫達中學,這個學校課程都是古典的,訓練很嚴格,出了很多偉人,如詩人和劇作家Novalis,語言學家和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Schlegel,以及康德的繼承者、偉大的先驗主義和道德哲學的代表費希特。可是尼采卻難以接受這種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願意接近陌生人。這時的他除了理智的發展並有著驚人的進步外,音樂和詩歌已經成為他感情生活的寄託。尼采幼年曾受教於普魯士當時最好的女鋼琴家,當他的母親為他聘請這位老師時,尼采就深感日後的生活離不開這樣的精神支持了。
1864年,尼采和他的朋友杜森(Paul Deussen)進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第一學期結束,便不再學習神學了。他常聽同學們交談,有些人毫無信念和激情地重復黑格爾、費希物、謝林的各種公式,那些偉大的體系已經喪失了激發人的力量;還有一批人喜歡實證科學,閱讀福格特和比希納的唯物主義論文。這些都沒能吸引尼采,他是一名詩人,需要激情、超常和具有神秘性的東西,他不再滿足於科學世界的清晰與冷靜。尼採在修養和氣質上更是一名貴族,所以他對平民政治不感興趣,而且他從沒想過要過一種安寧舒適的生活,所以他不會對有節制的歡樂和痛苦這樣一種可憐的生活理想感興趣。尼采有自己的喜好,他熱愛希臘詩人,崇尚希臘神話中各種具有鮮明特點的人物,並把他們巧妙地同德意志的民族精神結合起來。尼采還在校學習時就深深體會到精通和弘揚本國、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這充分地體現在他對古文字、文學,古典主義藝術的熱愛。他熱愛巴赫、貝多芬,以及後來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熱情褒揚的那位歌劇巨人——瓦格納。
1865年,他敬愛的古典語言學老師李謝爾思(F. W. Ritschls)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也隨之到了那裡。當時的尼采雖然年紀不大,但已經開始哲學沉思了。那時,尼采非常困惑:為何像叔本華那樣的天才會被現世所拋棄,其偉大的著作為何只在書架的偏僻角落才找得到?叔本華是這個青年心中的偶像,他在以後也被認為是叔本華唯意志論的繼承者。這時的他,此外還從朗格、施皮爾、泰希米勒、杜林、哈特曼那裡汲取了傳統的抽象概念。
1867年,23歲的尼采應征入伍。他是近視眼,又是寡婦的獨子,本來可以倖免,但在薩多瓦和色當的神聖日子裡即便是哲學家也要去當兵。後來他在行軍中從馬上摔下來扭傷了胸肌並因此而退役。
1868年,他的導師李謝爾思向巴塞爾大學推薦他:「39年來,我親眼目睹了這么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但我還從未見到有一個年輕人像這位尼采一樣如此早熟,而且這樣年輕就已經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長壽,我可預言他將來會成為第一流的德國語言學家。他今年24歲,體格健壯,精力充沛,身體健康,身心都很頑強……他是萊比錫這里整個青年語言學家圈子裡的寵兒……您會說,我這是在描述某種奇跡,是的,他也就是個奇跡,同時既可愛又謙虛。」李謝爾思第一個向世間預言尼采是位天才。
1869年2月,尼采被聘為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系副教授。此後的十年是尼采一生中相對愉快的時期。在巴塞爾,他結識了許多年長和年輕的朋友,例如瑞士著名文化藝術史學家雅可布•波克哈特(Jakob Burckharat)。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盧塞恩城郊的特利普拜訪了華格納。同月28日,他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說,題為《荷馬和古典語言學》。當時,巴塞爾城裡所有貴族家的大門都對他敞開,他成為巴塞爾學術界的精英和當地上流社會的新寵。1870年,尼采被聘為正教授。不久傳來了德法開戰的消息,尼采主動要求上前線。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看到一隊軍容整齊的騎兵雄赳赳氣昂昂地穿城而過。突然間尼採的靈感如潮水般湧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斗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斗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
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爾大學講壇。他結識了神學家弗蘭茨•奧弗爾貝克(Franz Overbeck),兩人很快成為摯友並共居一所住宅。1872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專著《悲劇的誕生》(Die Geburt der Tragodie)。這是一部傑出的藝術著作,充滿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像力;這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學作品,充滿了反潮流的氣息。尼采並不就此止步,他毅然攻擊最受尊敬的典範—大衛•斯特勞斯,以此抨擊德國人的粗俗的傲慢和愚笨的自得:「司湯達曾發出忠告:我一來到世上,就是戰斗。」《悲劇的誕生》和《不合時宜的思考》(Unzeitgemabe Betrachtungen)的第一部發表之後,引來了一片狂熱的喝彩聲,同時也遭到了維拉莫維茨領導的語言學家圈子的排斥。
1873年,尼采寫了《希臘悲劇哲學》的片斷(後以未完成的手稿出版)。1874年,尼采又完成了《不合時宜的思考》的第二部分《論歷史對生命的損益》、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華》。在這部作品中,他猛烈抨擊各沙文主義大學:「經驗告訴我們:國立大學慣於支持低劣哲學家,這是偉大哲學家發展的最大障礙……永遠也不會有一個國家會庇護柏拉圖和叔本華這樣的人……國家總是懼怕他們。」1875年10月,尼采結識了音樂家彼德•加斯特(P. Gast)。1876年,尼采完成了《不合時宜的思考》的第四部分《理查•華格納在拜羅伊特》。在這部作品中,他稱華格納為齊格弗里德,「他從不知道害怕為何物」,甚至把華格納稱為惟一真正藝術的奠基人。到了1876年8月,情況急轉直下。尼采出席了華格納主持的首屆拜羅依特音樂節。當時華格納創作的歌劇一夜一部地全部被搬上舞台
1883年,他完成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了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了最後一部分。尼採在這部著作中闡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恆輪回」的思想。這是他的兩個主要思想體系中的一個。而另一個「趨向權力的意志」的構思,由於他的身心崩潰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末人」形象就是在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尼采評價自己這部著作:「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佔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我給予人類的前所未有的最偉大的饋贈。這部著作發出的聲音將響徹千年,因此它不僅是書中的至尊,真正散發高山氣息的書—人的全部事實都處在它之下,離它無限遙遠—而且也是最深刻的書,它來自真理核心財富的深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個吊桶無不滿載金銀珠寶而歸。這里,沒有任何『先知』的預言,沒有任何被稱之為可怕的疾病與強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謂教主在佈道,從不要無故傷害自身智慧的角度著眼,人們一定會首先聆聽出自查拉圖斯特拉之口的這種平靜的聲音的。『最平靜的話語乃是狂飆的先聲;悄然而至的思想會左右世界。』」
1886到1887年,尼采把他浪跡天涯時寫下的箴言、警句、辭條匯集起來,組成了兩個集子:《善惡的彼岸》( 1886年)和《道德的系譜》(1887年)。在這兩個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毀陳舊的道德,為超人鋪平道路,但是他陳述的一些理由卻難以成立。此外,這兩個集子中所闡述的倫理學的體系還給人留下一種印象—充滿刺激性的誇張。以下五部著作—《華格納事件》、《偶像的黃昏》、《反基督徒》、《看那這人》、《尼采反駁華格納》都是以極快的速度一氣呵成的。它們寫得標新立異,很有深度。但同時這些書也具有聞所未聞的攻擊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噓。
1889年,圖林的災難降臨了。尼采進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1897年4月,因母親去世,尼采遷居到位於魏瑪的妹妹伊麗莎白•福爾斯特-尼採的家中居住。在尼採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終是他的溫暖的避風港,作為這個家庭中惟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員始終圍著他轉,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精心呵護他,盡量滿足他的一切願望。但尼采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棄了這一切,像個苦行僧一樣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飄泊游盪,忍飢挨餓,沉思冥想。1900年8月25日,這位生不逢時的思想大師與世長辭了。「銀白的,輕捷地,像一條魚,我的小舟駛向遠方。」
【主要哲學思想】
尼采哲學在當時曾經被當作一種「行動哲學」,一種聲稱要使個人的要求和慾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的哲學。他的哲學具有傲視一切,批判一切的氣勢。這正是他的哲學被後現代主義欣賞的重要原因。
後現代主義對傳統哲學和現代哲學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對尼采哲學卻情有獨鍾,後現代主義者從尼采哲學中吸納了他們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學的基本思想觀點,甚至尼採的哲學風格。尼采哲學中的消解傾向成為後現代主義的精神支柱,尼采絕沒有想到,他成了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先驅。
對他來說,哲學思索家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學思索。他創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態迥異的奇特哲學,展示自己的哲學思想。他的哲學無須推理論證,沒有體系框架,根本不是什麼理論體系,是他對人生痛苦與歡樂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就已開始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盡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是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文化的沖動,現代文化顯得如此頹廢,這是現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尼采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他從叔本華那裡受到啟示,也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在認識論上,尼采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最徹底的批判。他認為,歐洲人兩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一切都寄託於上帝。雖然自啟蒙運動以來,上帝存在的基礎已開始瓦解,但是由於沒有新的信仰,人們還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採的一句名言「一聲斷喝——上帝死了」——是對上帝的無情無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說,自己是殺死上帝的兇手,指出上帝是該殺的。基督教倫理約束人的心靈,使人的本能受到壓抑,要是人獲得自由,必須殺死上帝。尼采認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歷史必然性,它從被壓迫者的宗教,轉化為統治者壓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
殺死了作為神的上帝,又迎來了資本的上帝,資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被資本奴役,不會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斷喝的啟蒙價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認為,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人們獲得了空前的機會,必須建立新的價值觀,以人的意志為中心的價值觀。為此,要對傳統道德價值進行清算,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上帝的最後掩體,他深深的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蝕人們的心靈。尼采自稱是非道德主義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對現代理性也持批判態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學家開刀,他指出哲學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歷史感,幾千年來,凡是經哲學家處理的一切都變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無非是把流動的歷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恆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現實。結果是扼殺了事物的生滅變化過程,扼殺了生命。他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了偶然性的,動盪不定的,從而無法捉摸的世界。他說,實況是沒有的,一切都是流動的,抓不住的,躲閃的。哲學家的第二個特性是「拒絕感官的證據」,顛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證據是真實的,可信的,只是對它們加工時才塞進了謊言。哲學家的第三個特性是混淆始末,他們否認生長過程,進化過程。哲學家的第四個特性是運用語言中的「理性」強制人們犯錯誤。「是」與「存在」混為一談,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騙無知的人們。他認為,從蘇格拉底到現代人都狂熱的訴諸理性,是很荒謬的。人類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給人帶來自由和幸福;然而結果恰恰相反,理性處處與人的本能為敵,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帶來的謬誤是正確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類進步的標志,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碩果。歷史上一些傑出的哲學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理性本身沒有錯,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沒有理性,人類就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認識真理。沒有理性,人類將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學,將生命意志置於理性之上的哲學,非理性的哲學。作為對理性提出了挑戰,他提出了強力意志說。用強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傳統形而上學的地位。強力意志說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強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權勢,它是一種本能的,自發的,非理性的力量。它決定生命的本質,決定著人生的意義。 尼采比較了強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靜,精確,邏輯,生硬,節欲;強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慾望,狂放,活躍,爭斗。尼采認為,強力意志源於生命,歸於生命,它就是現實的人生。人生雖然短暫,只要具有強力意志,創造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就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強力意志作為最高的價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為人世間的不平等作了辯護。在尼采看來,人類與自然的生命一樣,都有強弱之分,強者總是少數,弱者是多數。歷史與文化是少數強者創造的,他們理所當然的統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級制度,卻肯定了人的等級制度,換湯沒換葯。
尼采還提出他的超人哲學,關於建構理想人生的哲學。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徵,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標和人生境界。尼采對現代人,現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夢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體的人,是一個虛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閃電那樣的氣勢和風格。尼采認為,超人還沒有現實的存在,它是未來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給現實的人生提出了價值目標;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尼採的唯意志論哲學價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尼采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肯定,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對工具理性和工業文明的否定性批判,開啟了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另一方面,對理性的批判,對傳統的否定也存在著片面性,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欣賞的一面。
【影響】
尼採的著作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種無比強大的沖擊力,它顛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傳統的價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後人類所必須面臨的精神危機。雅斯貝爾斯說尼采和克爾凱郭爾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栗,而此顫栗的最後意義尚未被估價出來。20世紀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藝術家都在尼採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發了他們富於創造性的作品的觀念和意象。雅斯貝爾斯、薩特、海德格爾、福柯和德里達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響的哲學家,而直接受他影響的文學家同樣數不勝數:茨威格、托馬斯·曼、肖伯納、黑塞、里爾克、紀德、還有離我們熟悉的魯迅。
【評價】
如果我們從世俗的角度來看,尼採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結局是悲慘的。他是一個典型的失敗者:他的思想的發展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夠理解他的人寥寥無幾,可怕的孤寂始終包圍著他;最後,病魔緩緩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過來,人們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他的患病與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與著作都是無法想像的。
但是,任何一個沒有偏見的人拿起尼採的著作,都會發覺它們才氣橫溢、光彩奪目、豪氣沖天。當然,這裡面也夾雜了誇張和神經質式的自我陶醉。在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氣和驚人的洞察力輕而易舉地顛倒了各種公認的觀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贊揚了所有的邪惡。尼采並沒有建立一個封閉而龐大的哲學體系,他只寫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里行間並不證明什麼,只是預告和啟示;但恰恰不是憑借邏輯推理而是憑借神奇的想像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獻給人類的不只是一種新的哲學,也不僅僅是一首詩或一段警句,而且還是一種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採的生命歷程太短暫,閱歷太簡單,還沒有來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發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長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勵,也許他會把自己那粗糙混亂的觀念梳理成和諧優美的哲學。
無論如何,尼采思想是現代思想的一座巍然聳立的里程碑。在尼採去世後的一個世紀中,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如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里爾克、赫塞、托瑪斯•曼、斯蒂芬•喬治、蕭伯納、紀德、薩特和馬爾盧這樣一些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著作不僅在德、法語區域聞名遐邇,而且還流傳於遙遠的北美、南美、亞洲、大洋洲、非洲。
尼采大無畏地反對哲學形而上學及其在認識論方面的絕對優勢;反對千百年來哲學以純理性觀察宇宙、運用邏輯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為中心的龐大思辯體系;他熱愛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奮發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間的價值,並且視自然界為惟一的真實世界,給歐洲古典哲學注入新鮮血液並開辟了古典語言學的嶄新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他開創了人類思想史的新紀元,哲學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後來劃分。在尼采之後,傳統的哲學體系解體了,哲學由非存在轉變為存在,從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測、玄而又玄轉變為引起億萬人心靈的無限共鳴。
Ⅵ 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尼采
科學是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回公式化了的知識。答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科技是指人們利用現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變現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技術應具備明確的使用范圍和被其它人認知的形式和載體,如原材料(輸入)、產成品(輸出)、工藝、工具、設備、設施、標准、規范、指標、計量方法等。科學的發展為技術提供理論基礎,技術的發展為科學提供保障。
Ⅶ 尼採的貢獻是什麼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著名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文獻。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尼采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 《悲劇的誕生》《不合時宜的考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道德的譜系》等。
尼採的著作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種無比強大的沖擊力,它顛覆了西方的道德思想和傳統的價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後人類所必須面臨的精神危機。雅斯貝爾斯說尼采和克爾凱郭爾給西方哲學帶來顫栗,而此顫栗的最後意義尚未被估價出來。
20世紀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藝術家都在尼採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發了他們富於創造性的作品的觀念和意象。雅斯貝爾斯、薩特、海德格爾、傑克·倫敦、福柯和德里達、弗洛伊德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響的哲學家,而直接受他影響的文學家同樣數不勝數:茨威格、托馬斯·曼、肖伯納、黑塞、里爾克、紀德、魯迅。
中國現代知識界近半個世紀的接受尼採的歷程可以分為4個階段:(一)萌芽期,即晚清十年(1902一1911);(二)高潮期,即北洋軍閥與國民黨南北分治時期(1912一1926),也可稱為第一高潮期;(三)回落期,即國民黨統治前期(1927一1936);(四)轉向期,即國民黨統治後期(1937一1949),也可稱為第二高潮期。
在萌芽期,提及並研究過尼采學說的中國學者只有4位,他們分別是梁啟超、王國維、章太炎和魯迅。
在高潮期,思想界、教育界的元老梁啟超、蔡元培等,新文化運動的將帥陳獨秀、胡適、李大釗、傅斯年、魯迅、朱執信、謝無量、茅盾、郭沫若、徐志摩等,以及哲學家、學者李石岑、朱侶雲、范壽康、朱枕眉、包壽眉等,都參與了介紹與解讀尼采學說的行列"。
Ⅷ 快樂的科學是尼采哪個階段的作品
不清楚 把他的經歷 弄下來 你自己看看有木有~
時間 年齡 事件
1844年 10月15日誕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Sachsen)的洛肯鎮(Lutzen)。好幾代的祖父與父親皆為路德教派的牧師。
1849年 5歲 7月30日,父親得腦軟化症病逝。
1850年 6歲 舉家遷往塞爾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
1858年 14歲 10月起,在南姆堡近郊帕弗達預科學校讀書。
1864年 20歲 10月,進波恩大學,修習神學與古典語言學。
1865年 21歲 10月,轉入萊比錫大學。在一家舊書店中偶然讀到叔本華的著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1866年 22歲 開始與李契門下厄爾溫·羅德(ErvinRohde)交往。
1867年 23歲 10月,被徵召入南姆堡炮兵聯隊。從馬上摔下,胸骨受重傷。
1868年 24歲 4月,因傷退伍。11月8日初識瓦格納。
1869年 25歲 2月,受聘巴塞爾大學,擔任古典文獻學的額外教授。4月,脫難普魯士國籍,成為瑞士人。5月17日初次訪問琉森(Luzern)近效托里普森的瓦格納家。5月28日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任講演,講題為「荷馬與古典文學」。與一生的摯友良師布克哈特(Jacob Buckchardt)締交。
1870年 26歲 3月,升為正教授。8月,普法戰爭爆發,志願從軍擔任衛生兵。罹赤痢與白喉。10月退伍,返巴塞爾大學。與神學家奧瓦貝克(Franz Overbeck)開始交往。
1871年 27歲 執筆《悲劇的誕生》。
1872年 28歲 1月,出版《悲劇的誕生》。2月——3月,在巴塞爾大學演講,發表《德國教育設施之前瞻》(歿後作為遺著初次出版)。
1873年 29歲 《不合時宜的考察》第一篇出版。發表《希臘人悲劇時代的哲學》中之部分文字(歿後作為遺稿初次出版)。
1873年 30歲 發表《不合時宜的考察》第二篇、第三篇。初讀法國作家斯湯達爾的小說《紅與黑》,如受電擊。
1875年 31歲 10月,初識音樂家彼德·卡斯特(ReterGast,本名HeinrichKoselitz)。
1876年 32歲 7月,《不合時宜的考察》第四篇出版。八月,貝魯特劇場演出第一次祝祭劇。9月,與心理學家保羅·李(PaulRee)締交,病況惡化。因病,巴塞爾大學課程請假休講。冬,與保羅·李及梅森伯格同任於索特林。10月11月在索特林與華格納作最後的晤談。撰寫了《人性,太人性的》最初的備忘錄。
1877年 33歲 9月,回巴塞爾,復於大學授課。
1877年 34歲 與瓦格納的友誼關系終結。1月3日瓦格納贈送《帕西法爾》(Rarsifal)一書。5月《人性,太人性的》第一篇出版;給瓦格納最後一封信,附《人性,太人性的》贈書一冊並扉頁致辭。
1879年 35歲 重病。辭去巴塞爾大學教席。《人性,太人性的》第二篇上半部出版。
1880年 36歲 發表《漂泊者及其影子》,後來作為《人性,太人性的》第二篇下半部分出版。春天,初抵日內瓦,10月,在日內瓦過乘冬。
1881年 37歲 1月完成《曙光》,6月出版,7月在西爾斯·馬莉亞過夏,8月,孕育了「永恆之流」的思想。11月27日,在日內瓦初次聆賞比才的《卡門》。
1881年-1882年 37-38歲 執筆《快樂的知識》並於同年出版。
1882年-1888年 38-44歲 對一切的價值作價值轉換的嘗試。
1882年 38歲 3月,至西西里旅行。四月開始與羅·落樂美交際。5月,完成《快樂的知識》(Diefroliche Wissenschaft),並出版。11月以後,在拉伯羅過冬。
1883年 39歲 2月,瓦格納病逝。執筆撰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部,6月,出版。7月,執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二部。12月,在威尼斯過冬。
1884年 40歲 1月,在威尼斯,執筆撰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三部。8月斯泰因訪尼采。11月起執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四部(1885年私家出版),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罪與罰》,深深感動。
1885年 41歲 執筆《善與惡的超越》。
1886年 42歲 5-6月,在萊比錫與厄爾溫·羅德最後一次之晤面。7月,《善與惡的超越》出版。續寫《快樂的知識》第五部。
1886年 43歲 7月,完成《道德的譜系》,11月,私家出版。11月11日,致厄爾溫·羅德最後一封信。
1888年 44歲 1月,因丹麥文藝史家布蘭斯的介紹始知有齊克果其人。4月,第一次往在托里諾(Torio)。布蘭德斯在哥本哈根大學開「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講座」。5月-8日執筆《瓦格納事件》,9月出版,《狄奧尼索斯之頌》脫稿。8月-9月撰寫《偶像的黃昏》(1889年出版)。9月,撰寫完《反基督》,10月-11日撰寫《瞧!這個人》,12月撰寫《尼采對華格納》《心理學家的公文書》,死後收入全集中出版。
1889年 45歲 1月初旬,在托里諾遭到最後的打擊,患了嚴重的中風。出現精神分裂現象,被送進耶拿大學醫院精神科,母親趕來照顧。
1897年 53歲 復活節,母親病逝。與妹妹福爾斯塔-尼采移居魏瑪(Weimar),由其妹朝夕看護。
1900年 56歲 8月25日在魏瑪咽下最後一口氣息,8月28日葬於故鄉洛肯鎮。死後與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斯賓諾莎、康德、叔本華、黑格爾並列為世界哲學史上不朽的思想家。
Ⅸ 為什麼稱民族和科學為「德先生」和「塞先生」
英文名翻譯,民主是Democracy,科學是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