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科學導論
① 求助北大計算機系統導論課程的視頻或者課程網站,在學這個,但是國內好像就北大開這個,求課程網站
去優酷視頻里教育里找
今天聽了劉老師的講課,決定回來之後再將自然科學發展史好好做個回顧、總結.而通過歷史的學習,我們心裡真正積淀的不只是一件件嘆為觀止的創造,更應該感受到我們身上肩負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自然科學發展史是研究自然科學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它依據歷史事實,通過對科學發展歷史過程的分析來總結科學發展的歷史經驗並揭示其規律.在漫長的自然科學發展史上,近代曾出現了三次嚴重的危機,並由此也帶來了三次重大的突破,從而推動自然科學向前進一步發展.
近代自然科學是以天文學領域的革命為開端的.天文學是一門最古老的科學.在西方,通過畢達哥拉斯、柏拉圖、 喜帕恰斯、托勒密等人的研究,已經提出了幾種不同的理論體系,成為一門最具理論色彩,又是提出理論模型最多的一門學科.同時,天文學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人們種田靠天、畜牧靠天、航海靠天、觀測時間也靠天,這就必然會有力推動天文學的發展.然而,天文學在當時又是一門十分敏感的學科.在天文學領域,兩種宇宙觀,新舊思想的斗爭十分激烈.特別是到了中世紀後期,天主教會還別有用心地為托勒密的地心說披上了一層神密的面紗.然而,地心說基礎上產生的儒略歷在325年被確定為基督教的歷法後,它的微小誤差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同觀測資料大相徑庭.托勒密體系的錯誤日益暴露,人們急需建立新的理論體系.當時,文藝復興正蓬勃開展,它不僅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同時也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適應時代要求,他從1506年開始,在弗洛恩堡一所教堂的閣樓上對天象仔細觀察了30年,從而創立了一種天文學的新理論--日心說.1543年,哥白尼公開發表《天體運行論》,這是近代自然科學誕生的主要標志.日心說的提出恢復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來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學界和思想界,動搖了封建神學的理論基礎,是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這一時期,自然科學的發展成就輝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從宏觀上看,科學發展是落在生產技術的後面.例如,鍾表在實踐中已廣泛應用,但人們並不懂得由哪些因素決定著鍾表運動的周期;在戰爭發射了無數的子彈和炮彈,卻搞不清怎樣才能把彈道計算出來,命中率如何提高.從微觀上看,古典力學的發展比較完善.在天體力學中,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橢圓定律、面積定律、周期定律);1632年,伽利略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系統論述了牛頓力學三定律(慣性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這些定律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體運動概括在一個理論之中.這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的概括和綜合.但這一時期其他學科還很落後,主要是在收集材料,積累經驗,進行分門別類的初步整理.例如,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林耐就曾致力於對植物的分類,他寫了《自然系統》一書,使雜亂無章的關於植物方面的知識形成了完整的系統.在化學領域,英國科學家波義耳把嚴密的實驗方法引入化學,他被稱為近代化學的創始人.德國科學家斯塔爾提提出燃素說來解釋化學反應,燃素說作為化學的理論成果統治了化學界近100年.
科學的發展必須以已有的科學成果為發展的起點.當時已有的天文學數學知識為力學的發展創造了前提,而力學發展較完善的狀況又促成了哲學史上機械自然觀的形成.在科學認識第一階段,暫時把事物看成彼此無關的固定不變的東西進行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一旦科學家們把一切高級復雜運動都簡單類比為機械運動,並且把力學中的外力照搬過來,就變成了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機械外因論.他們認為,自然界絕對不變,自然界只是在空間上擴張,展現其多樣性,而在時間上沒有變化,沒有發展的歷史.不變的行星一定始終不變地繞著不變的太陽運行,由於它不承認物質的發展,不能回答自然界的一切從何而來,最後只能搬用神的創造力來解釋,自然科學又回到了神學之中.
1755年,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出版了《宇宙發展史概論》,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星雲假說.康德的星雲假說能較好解釋太陽系的某些現象.他認為,太陽系以及一切恆星都是由原始星雲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下逐漸聚集而成的.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有生有死,而發展是永無止境的.康德的星雲假說有力沖擊了形而上學的機械自然觀,是繼哥白尼天文學革命後的又一次科學革命.
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這也是近代以來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不過,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許多技術發明大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在18世紀中葉以前,自然科學研究主要是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經驗方法達到記錄、分類,積累現象知識的目的.在18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啟蒙運動的發展,「自然科學便走進了理論的領域而在這里經驗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這里只有理性思維才能有所幫助.」19世紀道爾頓的原子論,阿佛加德羅的分子學說,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及康德的星雲假說開始都是以假說形式出現的.不過,康德的星雲假說一開始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19世紀,由於自然科學不斷揭示出自然過程的辨證性質,才最終在哲學領域敲響了形而上學的喪鍾.
19世紀是科學時代的開始.在天文學領域,科學家們開始論及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在地質學領域,英國的地質學家賴爾提出地質漸變理論.在生物學領域,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孟德爾的遺傳規律相繼被發現.在化學領域,原子-分子論被科學肯定;拉瓦錫推翻了燃素說,並成為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的第一人;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表了元素周期律的圖表和《元素屬性和原子量的關系》的論文.在文中,門捷列夫預言了十一種未知元素的存在,並在以後被一一證實.十九世紀最重大的科學成就是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在19世紀之前,人們基本上認為電與磁是兩種不同現象,但人們也發現兩者之間可能會存在某種聯系,因為水手們不止一次看到,打雷時羅盤上的磁針會發生偏轉.1820年7月,丹麥教授奧斯特通過實驗證實了電與磁的相互作用,他指出磁針的指向同電流的方向有關.這說明自然界除了沿物體中心線起作用的力以外,還存在著旋轉力,而這種旋轉力是牛頓力學所無法解釋的,這樣,一門新學科?電磁學誕生了.
奧斯特的發現震動了物理學界,科學家們紛紛做各種實驗,力求搞清電與磁的關系.法國的安培提出了電動力學理論.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 ɡ苡?831年總結出電磁感應定律,1845年他還發現了「磁光效應」,播下了電、磁、光統一理論的種子.但法拉弟的學說都是用直觀的形式表達的,缺少精確的數學語言.後來,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克服了這一缺點,他於1865年根據庫侖定律、安培力公式、電磁感應定律等經驗規律,運用矢量分析的數學手段,提出了真空中的電磁場方程.以後,麥克斯韋又推導出電磁場的波動方程,還從波動方程中推論出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剛好等於光速,並預言光也是一種電磁波.這就把電、磁、光統一起來了,這是繼牛頓力學以後又一次對自然規律的理論性概括和綜合.
1888年,德國科學家赫茲證實了麥克斯韋電磁波的存在.利用赫茲的發現,義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俄國的波波夫先後分別實現了無線電的傳播和接受,使有線電報逐漸發展成為無線電通訊.所有這些電器設備都需要大量的電,這遠遠不是微弱的電池所能提供的.1866年,第一台自激式發電機問世使電流強度大大提高.70年代,歐洲開始進入電力時代.80年代還建成了中心發電站,並解決了遠距離輸電問題.電力的廣泛應用是繼蒸汽機之後近代史上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電磁學的發展為這次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准備.由於自然科學的新發現被迅速應用於生產,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歐美國家蓬勃興起.
19世紀,自然科學在多個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物理學中一切基本問題在牛頓力學的基礎上都已基本上得到解決,科學家們給牛頓力學本來解釋不了的電磁現象虛構了一個物質承擔者--以太.把電磁現象歸結為以太的機械運動,他們認為整個物理世界都可以歸結為絕對不可分的原子和絕對禁止的以太這兩種物質始原.
正當古典物理學達到頂峰,卻出人意料發生了一系列震驚整個物理學界的重大事件.首先是邁克耳遜和莫雷為了尋找地球相對於絕對靜止的以太運動進行了著名的以太漂移實驗,但實驗結果卻同古典理論的預測相反;在對比熱和熱輻射的研究中又出現了「紫外災難」等古典理論不可克服的矛盾.古典物理學再次受到嚴重的挑戰,第三次面臨重大的危機.
十九世紀未,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能穿透金屬板使底片感光的X射線.不久,貝克勒爾發現了放射性現象.居里夫婦受貝克勒爾啟發,發現了釙、鐳的放射性,並在艱苦的條件下提煉出輻射強度比鈾強200萬倍的鐳元素.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電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傳統觀念,電子和元素放射性的發現,打開了原子的大門,使人們的認識得以深入到原子的內部,這就為量子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量子論是反映微觀粒子結構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與此同時,在對電磁效應和時空關系的研究中相對論產生了.相對論將力學和電磁學理論以及時間、空間和物質的運動聯系了起來.這是繼牛頓力學、麥克斯韋電磁學以後的又一次物理學史上的大綜合.量子論和相對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是促成20世紀科學技術飛躍發展的理論基礎.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是科技發展史上一項劃時代的成就.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的技術發明大都是延長人的四肢與感官功能,解放人的體力,而電子計算機卻是延長了人的腦的功能.它開始替代人的部分腦力勞動,在一定程度上物化並放大了人類的智力,極大地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現在更是廣泛滲透和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③ 跪求資料庫系統導論(第八版·影印版)——國外經典計算機科學教材PDF
④ 計算機科學導論和計算機導論有什麼區別啊
都是計算機入門基礎,自己讀過前一本書還可以
⑤ 系統工程導論的塞奇著《系統工程導論》
作者:(美)塞奇,(美)阿姆斯特朗 著,胡保生,彭勤科 譯
ISBN:10位[7560522351] 13位[9787560522357]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9-1
定價:¥57.00 元 譯序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1章 系統工程引論
1.1 引言
1.2 系統工程師
1.3 系統觀點
1.4 系統工程的定義
1.5 技術發展的歷史
1.6 系統工程的知識
1.7 系統工程中的挑戰和困難
1.8 系統工程教育
1.9 其它系統工程和相關系統理論的研究
1.10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2章 方法論框架和系統工程過程
2.1 引言
2.2 系統獲取或生產的方法論框架
2.3 系統獲取、生產或采購的其他特定生命周期方法
2.4 仿照瀑布模型後的生命期
2.5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3章 問題的表達
3.1 引言
3.2 情況評估
3.3 情況評估的方法
3.4 問題或議題辨識
3.5 價值系統設計
3.6 問題實例的表達
3.7 問題表達、設計和開發工作間的各種關系
3.8 系統工程要求的陳述
3.9 方案的產生或系統綜合
3.10 可行性研究
3.11 小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4章 方案分析
4.1 引言
4.2 具有不確定和不完全信息的系統分析
4.3 結構建模:樹、因果迴路和影響圖
4.4 系統動力學模型及其擴展
……
第5章 行動進程方案的解釋和決策
第6章 系統工程和系統工程管理
⑥ 計算機系統導論題
問白老師吧
⑦ 系統工程導論的袁旭梅著《系統工程導論》
本書系統、全面地介紹了系統科學與工程的基本原理、系統工程活動的總體組織管理框架與系統工程技術方法。具體包括系統工程學的發展簡史、系統工程學的基礎理論、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工程管理、企業系統管理、系統結構模型技術、控制理論與方法、系統模擬技術、人工神經網路技術、系統動力學方法、系統評價與檢驗、系統工程案例等內容。
本書是作者在多年從事本科和研究生層次教學的基礎上,根據學科的新發展編寫的一本以本科生為主要教學對象的教材,主要適用於管理科學、工業工程、工程管理和工商管理等專業,也適用於初次接觸本學科的其他理工科專業的研究生。
⑧ 有沒有自然科學導論的論文呀,3000多字
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它不僅是巨大的生產力,推動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人類思想文明的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成為提高人類認識世界能力的源泉、建立科學世界觀的重要基礎、加強道德建設的重要條件,培養人們勇於為科學真理獻身的精神。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技術科學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並通過這種交叉和滲透形成一批邊緣學科或綜合學科,如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論、技術經濟論、技術美學、數理語言學、行為科學等。它們的相互結合與滲透形成的重大課題,具有高度綜合和跨學科的性質,這些課題的解決所產生的社會經濟效益在日益顯著提高。這種跨學科的研究,不但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而且可以保證研究成果具有廣泛的應用性。沒有自然科學的知識,就不能適應交叉學科發展的要求,更不能學好人文社會科學。
18世紀以前自然科學與哲學幾乎不可分開。古希臘的哲學家也同時是自然科學家。勒奈·笛卡爾、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約翰·洛克等等著名的自然科學也同時是哲學家。一些人認為亞里士多德是自然科學的創始人,伽利略·伽利萊被認可為將實驗引入自然科學的第一人。
自然科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尋找自然現象的來因。自然科學認為超自然的、隨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實驗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推理。由對自然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自然科學可以引導出大自然中的規律。假如觀察的現象與規律的預言不同,那麼要麼是因為觀察中有錯誤,要麼是因為至此為止被認為是正確的規律是錯誤的。一個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自然科學作為人類征服自然的科學技術存在,由於它同時具有這樣兩個屬性:第一,具有同社會科學、人類藝術一樣的推動社會進步的功效;第二,在社會現實中的「等級結構」、「統治」、「階級」、「利益分配」、「人權」等等現實中不具備利益集團之間的沖突性,它的獨特的特徵決定著它始終保持「中立」,沒有同社會思想、社會意識和社會利益的交鋒,與任何社會體制、任何社會形態可以固定不變地保持一種默契――至少毫不相乾的關系,所以,它往往被專制和獨裁的統治者所利用――統治者為了保持學術、思想的所謂「大一統」,為了實現愚民,把民眾奴化,杜絕先進的社會科學和藝術開啟民智,有意把自然科學的作用誇大、神聖化,用以排斥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社會科學和藝術。在專制和獨裁的社會里,往往只有自然科學,和專制獨裁者 「一家之言」的社會科學和藝術。
其實,對於社會的發展而言,自然科學技術存在並非很多人理解的那樣特別重要。與社會科學和藝術相比,自然科學技術存在的作用顯然要次一些。判斷一個社會好懷的尺度,就是民主和經濟(促進經濟是科學的重要功能),但首先是民主。一個社會,如果沒有或比較缺乏革命性的社會科學和藝術,那麼,這個社會只能是難以敲動的「鐵板一塊」,整個社會必然沒有活力,更談不上有什麼民主和自由的進展。在這樣的社會中,連自然科學自身的發展也必然受到體制限制――不是不準發展,而是沒有發展的良好的外在條件――就是發展了,也難以得到運用。所以,社會的發展,絕對不是用自然科學的發展來帶動社會科學和藝術的發展,恰恰相反,只有先鋒的、具有活力的社會科學和藝術的發展,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社會各個領域的進步。
自然科學同人文學科、藝術一樣,具有使語言的隱蔽性開啟的功能,即具有把事物或現象實在明朗化、可利用化、規律化、形象化,使其由實在轉變為存在的功能。科學的深奧、難以理解和藝術的隔膜、歧意就是因為這種開啟性在受眾中造成了語言傳統意義的生疏化而引起。
自然科學技術的作用,並非一定就是良性的、符合人性本真的。談論存在,談論存在的作用和意義,必須從人類,從人類的絕大多數的角度來談。這是一個最基本、最根本的前提。離開了這一前提,任何存在不會有什麼積極的意義。我們看到,自然科學有時違背人類的意志,擠壓、破壞人類的生存空間,盡管它不能象反動、頹廢的社會科學和藝術一樣奴化大眾的心靈,使大眾淪為某種制度、某個群體的奴隸,但是,它可以使大眾成為機器的奴隸。人類需要的自然科學存在,絕不是這樣的東西。
自然科學家中,很少有人有著人文學者、藝術家那樣的關注人類生存,關注人類情感、心靈和精神的東西。這是自然科學天然的局限。不過,自然科學家至少應當有著一定的對人類、對未來負責的的精神,應當具備一定的人類前途的憂患意識。這也是自然科學家應當承擔的天然責任。遺憾的是,不少自然科學家只是淪為政治、統治的科研工具。他們不僅不會為社會弱勢群體說話,不研究或不稍多一點地研究有利於整個人類發展、改善地位低下而不堪重負的勞動者勞動強度的自然性原理和方法,而且,還利用他們的智力弄出一些塗炭生靈、消滅人的意志甚至生命的、幫助權力鎮壓人民的武器、工具、裝備,比如核導彈、催淚瓦斯及其它所謂軍事產品。眾所周知,希特勒時代,很多科技人員就成為了他和他的統治集團迫害世界人民的工具。其實,放眼古今中外,這樣的科學家,這樣的政治統治的科技工具,有過消停的時候嗎?人們往往認為社會科學家、文學藝術家容易與政權勾結在一起,卻對自然科學家抱著錯誤的認識,輕易地就將崇敬加到他們的身上。真正說來,有良知的、有目的的對整個人類發展抱有偉大理想的自然科學家,不過鳳毛麟角,肯定比社會科學家、藝術家少得多。更多的自然科學家,不是站在人類對立面成為反動科學家,就是不關心社會的書獃子科學家、明哲保身缺乏情感的沒有靈性和性情的機器科學家。
自然科技與文化的作用無非是對事物語言形態的詮釋。科技與文化的迷誤使其對事物語言形態造成了本質性的偽語言破壞,使事物語言形態成為了偽語言臆度系統中的「它物形態」。所謂自然科技和文化構成的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被異化成為「它物形態」的文化科技存在。人在以自然科技為支撐的社會化大生產的「機器話語」中淪為物慾的「單面人」,人由自由的語言本真現實偏移為對物的無限需求欲,人的精神退化,以致喪失。人成為一種與自身對抗的物化機器。
回答人的補充 2010-11-29 21:22 納米材料的發展與應用 [2009-03-16 15:46] 摘要: 納米塗料對甲醛、氨氣等有害氣體有吸收和消除的功能,使室內空氣更加清新。對各種黴菌的殺抑率達99%以上,有長期的防霉防藻效果。納米改性內牆塗料,實際上是高級的衛生型塗料,適合於家庭、醫院、賓館和學校的塗裝。納米改性外牆塗料,利用納米二元協同的荷葉雙疏機理,較低的表面張力,具有高強的附著力,由於目前應用納米材料對塗料進行改性尚處在初級階段,技術、工藝還不太成熟,需要探索和改進。但塗料的各種性能得到某些改進的試驗結果足以證明,納米改性塗料的前景是非常好的。
關鍵詞: 納米 材料 應用
納米發展小史
1959年,著名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預言,人類可以用小的機器製作更小的機器,最後實現根據人類意願逐個排列原子、製造產品,這是關於納米科技最早的夢想。
1991年,美國科學家成功地合成了碳納米管,並發現其質量僅為同體積鋼的1/6,強度卻是鋼的10倍,因此稱之為超級纖維.這一納米材料的發現標志人類對材料性能的發掘達到了新的高度。1999年,納米產品的年營業額達到500億美元。
什麼是納米材料
納米(nm)是長度單位,1納米是10-9米(十億分之一米),對宏觀物質來說,納米是一個很小的單位,不如,人的頭發絲的直徑一般為7000-8000nm,人體紅細胞的直徑一般為3000-5000nm,一般病毒的直徑也在幾十至幾百納米大小,金屬的晶粒尺寸一般在微米量級;對於微觀物質如原子、分子等以前用埃來表示,1埃相當於1個氫原子的直徑,1納米是10埃。
一般認為納米材料應該包括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材料的特徵尺寸在1-100nm之間,二是材料此時具有區別常規尺寸材料的一些特殊物理化學特性。
1、納米技術在防腐中的應用
由加拿大萬達科技(無錫)有限公司與全國塗料信息中心聯合舉辦的無毒高效防銹顏料及其在防腐蝕塗料中的應用研討會近日在無錫召開。
中國工程院院士、裝甲兵工程學院徐濱士教授,上海大學李國萊教授,中化建常州塗料化工研究院錢伯榮總工等業內知名人士分別在會上作了報告,與會者共同探討了納米技術在防銹顏料中及塗料中的應用、無毒高效防銹顏料在防腐蝕塗料中的應用以及新型防銹塗料和防銹試驗方法發展等課題。
徐院士就當前納米技術的發展情況作了簡單介紹,他指出:納米技術的研究對人類的發展、世界的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誰掌握了納米技術,誰就站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國納米技術的研究因起步較早,現基本能與世界保持同步,在某些領域甚至超過世界同行業。
作為國內表面處理這一課題的領頭人,徐院士重點談了納米技術對防銹顏料及塗料發展的促進作用。他說,此前我國防銹顏料的開發整體水平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仍然以紅丹、鉻酸鹽、鐵系顏料、磷酸鋅等傳統防銹顏料為主。紅丹因其污染嚴重,對人體的傷害很大,目前已被許多國家相繼淘汰和禁止使用;磷酸鋅防銹顏料雖然無毒,但由於改性技術原因,性能並不理想,加上價格太貴,難以推廣;而三聚磷酸鋁也因價格原因未能大量應用。國外公司如美國的Halox、Sherwin-williams、Mineralpigments、德國的Hrubach、法國的SNCZ、英國的BritishPetroleum、日本的帝國化工公司均推出了一系列無毒防銹顏料,有的性能不錯,甚至已可與鉻酸鹽相比,但均因價格太高,國內尚未引進。我國防銹塗料業亟待一種無毒無害、性能優異而又價格低廉的防銹顏料來提升防銹塗料產品的整體水平,增強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化建常州塗料化工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瀋海鷹代表常州塗料院,在題為《無毒高效防銹顏料在防腐蝕塗料中的應用》報告中,詳細介紹了復合鐵鈦醇酸防銹漆及復合鐵鈦環氧防銹漆的生產工藝、生產或使用注意事項、防銹漆技術指標及其與鐵紅、紅丹同類防銹漆主要性能的比較。
在紅丹價格一路攀升的今天,這一信息無疑給各塗料生產廠商提供了巨大的參考價值,會場氣氛十分熱烈,與會者紛紛提出各種問題。萬達科技(無錫)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李家權先生就復合鐵鈦防銹顏料的防銹機理、生產工藝、載體粉的選擇、產品各項性能指標及納米材料的預處理方法等一一做了詳細介紹。
目前產品已通過國家塗料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鐵道部產品質量監督中心車輛檢驗站、科學院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等國內多家權威機構的分析和檢測,同時還經過加拿大國家塗料信息中心等國外權威機構的技術分析,結果表明其具有目前國內外同類產品無可比擬的防銹性能和環保優勢,是防銹塗料領域劃時代產品,為此獲得了中國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獎.復合鐵鈦粉及其防銹漆通過國家權威機構的鑒定後已在多個工業領域得到應用,並已由解放軍總裝備部作為重點項目在全軍部分裝備上全面推廣使用。
本次會議的成功召開,標志著我國防銹塗料產業新一輪的變革即將開始,它掀開了我國防銹塗料朝高品質、高技術含量、高效益及全環保型發展的嶄新一頁。其帶來的效益、效益不可估量。這是新型防銹顏料向傳統防銹顏料宣戰的開始,也吹響了我國防銹塗料業向高端防銹塗料市場發起沖擊的號角。
2、納米材料在塗料中應用展前景預測
據估算,全球納米技術的年產值已達到500億美元。目前,發達國家政府和大的企業紛紛啟動了發展納米技術和納米計劃的研究計劃。美國將納米技術視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2001年年初把納米技術列為國家戰略目標,在納米科技基礎研究方面的,從1997年的1億多美元增加到2001年近5億美元,准備像微技術那樣在這一領域獨佔領先地位。日本也設立了納米材料中心,把納米技術列入新五年科技基本計劃的研究開發重點,將以納米技術為代表的新材料技術與生命科學、信息、保護等並列為四大重點發展領域。德國也把納米材料列入21世紀科研的戰略領域,全國有19家機構專門建立了納米技術研究網。在人類進入21世紀之際,納米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的發展和生存環境改善及人體健康的保障都將做出更大的貢獻。從某種意義上說,21世紀將是一個納米世紀。
由於表面納米技術運用面廣、產業化周期短、附加值高,所形成的高新技術和高技術產品、以及對傳統產業和產品的改造升級,產業化市場前景極好。 在納米功能和結構材料方面,將充分利用納米材料的異常光學特性、電學特性、磁學特性、力學特性、敏感特性、催化與化學特性等開發高技術新產品,以及對傳統材料改性;將重點突破各類納米功能和結構材料的產業化關鍵技術、檢測技術和表徵技術。多功能的納米復合材料、高性能的納米硬質合金等為化工、建材、輕工、冶金等行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廣泛的機遇。預期十五期間,各類納米材料的產業化可能形成一批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將對國民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納米技術的應用逐漸滲透到涉及國計民生的各個領域,將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納米技術在塗料行業的應用和發展,促使塗料更新換代,為塗料成為真正的綠色環保產品開創了突破性的新紀元。
我國每年房屋竣工面積約為18億平方米,年增長速度大約為3%。18億平方米的若全部採用建築塗料裝飾則總共需建築塗料近300萬噸,約200~300億元的市場。目前,我國建築塗料年產量僅60多萬噸,世界現在塗料年總產量為2500萬噸,每人每年消耗4千克,為發達國家的1/10,中國人年均塗料消費只有1.5千克。因而,建築塗料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納米塗料已被認定為北京奧運村建築工程的專用產品,展示出該塗料在建築領域里的應用價值。它利用獨特的光催化技術對空氣中有毒氣體有強烈的分解,消除作用。對甲醛、氨氣等有害氣體有吸收和消除的功能,使室內空氣更加清新。經測試,對各種黴菌的殺抑率達99%以上,有長期的防霉防藻效果。納米改性內牆塗料,實際上是高級的衛生型塗料,適合於家庭、醫院、賓館和學校的塗裝。納米改性外牆塗料,利用納米材料二元協同的荷葉雙疏機理,較低的表面張力,具有高強的附著力,漆膜硬度高且有韌性,優良的自潔功能,強勁的抗粉塵和抗臟物的粘附能力,疏水性極佳,容易清洗污物的性能。耐洗性大於15000次,具有良好的保光保色性能,抗紫外線能力極強。使用壽命達15年以上。顆粒徑細小,能深入牆體,與牆面的硅酸鹽類物質配位反應,使其牢牢結合成一體,附著力強,不起皮,不剝落,抗老化。其納米抗凍性功能塗料,除具備納米型塗料各種優良性之外,可在-10℃到-25℃之內正常施工。突破了建築塗料要求牆體濕度在10%以下的規定,使建築行業施工縮短了工期,提高了功效,又創造出高質量,一舉三得,所以備受建築施工單位的歡迎。
由於目前應用納米材料對塗料進行改性尚處在初級階段,技術、工藝還不太成熟,需要探索和改進。但塗料的各種性能得到某些改進的試驗結果足以證明,納米改性塗料的市場前景是非常好的。
⑨ 胡凱教授的《分布式計算系統導論》怎麼樣
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權威教材,獲北航2016年教材一等獎,已被十餘所重點大學教材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