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科學論女解說
1. 講講看如何評價《柔軟的宇宙》這本科普書
因為科學家霍金的不幸離世, 最近關於宇宙的話題又被重新提起來,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柔軟的宇宙》是一本科普讀物,講了近兩百年間物理學和天文學的歷史,對這些知識進行了科普。書中把一些很難理解的名詞用了淺顯易懂的語言描述出來,比方說黑洞,蟲洞、引力波、彎曲時空等。對於不是很了解宇宙學的人來說,讀起來很輕松,是很適合的入門級讀物。作者不僅進行了科普,還穿插著講了科學家的生平,比較詼諧有趣,讓我們看到了偉大的科學家同時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著普通人的七情六慾。
2. 現在有宇宙學論,到底是哪個科學家說的
早在1929年,埃德溫·哈勃作出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即不管你往哪個方向看,遠處的星系正急速地遠離我們而去。換言之,宇宙正在不斷膨脹。這意味著,在早先星體相互之間更加靠近。事實上,似乎在大約100億至200億年之前的某一時刻,它們剛好在同一地方,所以哈勃的發現暗示存在一個叫做大爆炸的時刻,當時宇宙無限緊密。 1950年前後,伽莫夫第一個建立了熱大爆炸的觀念。這個創生宇宙的大爆炸不是習見於地球上發生在一個確定的點,然後向四周的空氣傳播開去的那種爆炸,而是一種在各處同時發生,從一開時就充滿整個空間的那種爆炸,爆炸中每一個粒子都離開其它每一個粒子飛奔。事實上應該理解為空間的急劇膨脹。"整個空間"可以指的是整個無限的宇宙,或者指的是一個就象球面一樣能彎曲地回到原來位置的有限宇宙。 根據大爆炸宇宙論,甚早期的宇宙是一大片由微觀粒子構成的均勻氣體,溫度極高,密度極大,且以很大的速率膨脹著。這些氣體在熱平衡下有均勻的溫度。這統一的溫度是當時宇宙狀態的重要標志,因而稱宇宙溫度。氣體的絕熱膨脹將使溫度降低,使得原子核、原子乃至恆星系統得以相繼出現。 從1948年伽莫夫建立熱大爆炸的觀念以來,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宇宙學家們為我們勾畫出這樣一部宇宙歷史: 大爆炸開始時 150-200億年前,極小體積,極高密度,極高溫度。 大爆炸後10-43秒 宇宙從量子背景出現。 大爆炸後10-35秒 同一場分解為強力、電弱力和引力。 大爆炸後10-5秒 10萬億度,質子和中子形成。 大爆炸後0.01秒 1000億度,光子、電子、中微子為主,質子中子僅佔10億分之一,熱平衡態,體系急劇膨脹,溫度和密度不斷下降。 大爆炸後0.1秒後 300億度,中子質子比從1.0下降到0.61。 大爆炸後1秒後 100億度,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負電子湮沒反應出現,核力尚不足束縛中子和質子。 大爆炸後13.8秒後 30億度,氘、氦類穩定原子核(化學元素)形成。 大爆炸後35分鍾後 3億度,核過程停止,尚不能形成中性原子。 大爆炸後30萬年後 3000度,化學結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為氣態物質,並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較高的氣體雲塊,直至恆星和恆星系統
3. 宇宙秘密 阿西莫夫談科學怎麼樣
第一次看阿西莫夫的書,乍一看到書名,還以為是單講浩瀚無垠的宇宙魅力的,從哥白尼的天體運動理論講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學說,從中國的火葯發明說到今天的飛船造訪目標,通篇闡述人類對宇宙的探索。細細翻開,還真不是,這是一本隨筆集,來自作者給《奇幻和科幻雜志》從58年~89年的大概31篇專欄文章,書名取自全書的最後一篇--《宇宙秘密》。 一篇篇讀下去,很喜歡這樣的科普文章。阿西莫夫的字里行間流露出強烈的科學普及責任感,以平實風趣的語言,深入淺出,用我們熟知的說明文手法,舉例子,打比方,將深奧的科學知識與復雜的社會話題解釋得透徹明白。阿西莫夫說:「科學太重要了,不能單由科學家來操勞。」宇宙是全人類的,科學是大眾的,因此科學家需要承擔起普及科學的責任,普通人也需要保持對科學的好奇和對科學發展的關注。 阿西莫夫在書中談到熱愛寫作,他寫作的原因就如同呼吸一樣,如果不這樣做,他就會死去;他甚至「一直夢想著自己能在工作中死去,臉埋在鍵盤上,鼻子夾在打字鍵中」,他認為,詩一樣的作品很美麗、很容易打動人,但清晰簡單的作品自有好處,「閱讀這種作品甚至不覺得是閱讀,理念和事件似乎只是從作者的心頭流淌到讀者的心田,中間全無遮攔。」 全書最喜歡的文章有兩篇:《敲打塑料》和《聖詩人》,特別是《聖詩人》,是全書唯一一篇非科學隨筆,令人回想自己生活中激動人心的時刻。詩人的詩歌不是為寫詩而寫詩,而是來自細胞的不斷激活,來自身體內千軍萬馬的詞語的蘇醒。詩人可以借用萬物,用生命的力量,寫生活、寫死亡、寫愛、寫生命;寫麥苗黃了、寫落英繽紛、寫古老的城牆,寫清涼的月亮。他們調動內心中波浪壯闊的情感,記錄生活中激動人心的時刻,讓讀者收斂心神,美好的回憶隨之徐徐吐納。 讀完全書,不禁掩卷沉思。畢業之後,人長大了,知識似乎退步了。小時候也曾夢想當一枚科學家,上學的時候做過洋蔥表皮實驗,知道小孔成像,能用弱酸制強酸,而現在似乎離科學越來越遠。同學曾經說過「覺得遠了,就主動靠近」古人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宇宙的浩瀚,星空之廣袤,這個藍色的星球潛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都等待我們去了解和探索。 在這個浮躁功利,閱讀成為一種速成需求,書籍成為低價傾銷品的時代,讀讀阿西莫夫,我們可以向科學靠近,收獲知識與智慧,引發思考和啟迪,理性思考的樂趣就這么悠悠的浮現出來。
4. 一檔黑人主持人主持的宇宙節目,中年人,好像是科學家,
凡可以稱之為科學家的都是一些實乾的人,中國科學家有:竺可楨(氣象學家)、李四光(地質學家)、鄧稼先(兩彈元勛)、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王選(當代畢升)、周光召(物理學家)、趙忠堯(物理學家)。
科學家(Scientist):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客觀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定義的專業類別貢獻者。
5. 一部美國科幻片。講的是女主角是一個科學家,意外得到一個來自外太空的製作圖。按照製作圖做出來設備後...
這是電影《超時空接觸》
超時空接觸的劇情簡介 · · · · · ·
艾莉·愛羅維(茱迪·福斯特飾)自幼就對無線電通訊情有獨鍾。長大後,她成為一名天文學家,其項目內容為接收外太空信號。她希望能藉此找到宇宙其他文明的存在。天才的理想得到的卻是投資者的冷眼相看,幸好有神秘人幫助艾莉繼續工作。
一次偶然的機會,艾莉收到了來自織女星的頻率信號,似乎證明了艾莉一直以來的工作是正確的。但這帶來的不是她個人事業的成功,而是政治、社會、宗教、國家各個角度的矛盾與討論。深陷這一切暴風中心的艾莉,更要面對與神職人士帕爾默·喬絲(馬修·麥康納飾)的感情糾葛。
奶奶的,提問機器人
6. 宇宙全息論只是一種猜測,說宇宙只是一種幻象,客觀事實並不存在,卻有科學家選擇相信,真心搞不懂。
你必須建立一種觀點:信息傳遞是需要時間的,人眼所觀測的宇宙是由光所反應的,光錐之內即命運,至少4維時空觀或者更高緯度,。當你了解上訴所說時你就會明白,你所看到的宇宙並不是實時的,你所看到的宇宙只是一個轉換了的宇宙不是真正的原貌《從光考慮》,當從緯度考慮時,不同緯度生物的眼中宇宙並不一樣。那麼全息論不是很有可能?
7. 宇宙科學論視頻中女解說員是那位這個視頻是那裡製作的
早在1929年,埃德來溫·哈源勃作出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即不管你往哪個方向看,遠處的星系正急速地遠離我們而去。換言之,宇宙正在不斷膨脹。這意味著,在早先星體相互之間更加靠近。事實上,似乎在大約100億至200億年之前的某一時刻,它們剛好在同一地方,所以哈勃的發現暗示存在一個叫做大爆炸的時刻,當時宇宙無限緊密。 1950年前後,伽莫夫第一個建立了熱大爆炸的觀念。這個創生宇宙的大爆炸不是習見於地球上發生在一個確定的點,然後向四周的空氣傳播開去的那種爆炸,而是一種在各處同時發
8. 《宇宙生命之謎》解說詞
課文介紹了科學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艱難歷程,說明到目前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個未解的謎。
課文從古代神話講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這個問題;接著概括地說明,從理論上猜測,地球絕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體,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顆有生命的星球;然後具體地介紹了科學家探索的歷程(先研究了生命存在必須具備的條件;再根據這些條件對太陽系除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太陽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然後利用宇宙飛船對火星作近距離的觀測,又讓宇宙飛船在火星登陸,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測試);最後說明,人們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學家仍然相信那裡存在著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個謎。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是通過閱讀理解,學習科學家追求真知、不斷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領悟作者採用分析、比較、排除的方法說明問題的表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