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科學h
⑴ 科學家的h因子一般多少
H因子又稱H指數是美國物理學家Hirsch於2005年提出用於「評價科學家的科研績效」。雖然 其原始論文的題目及Hirsch對H因子的含義描述值得討論,但H因子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就全球風靡,很快被擴展用於期刊、研究團隊、大學、科研院所、學科、國家、基金和研究熱點等不同領域。下面以科學家個人H因子進行介紹,其它對象的H因子可以此類推。
H因子的物理含義可簡單的表述為:「有h篇論文被引用了不少於h次」。不少學者認為H因子綜合衡量了論文的數量和影響力。有趣的是,原本人為規定的h指數居然被一些學者數學推導得出:H因子與原有的評價指標之間存在著微妙的聯系。而且數據也一定程度上證實了這些聯系。
H因子主要是一個影響力判定參數,其特點是關注科學家發表了多少有影響力的論文。因此,若你的研究沒有一定的質量,沒有引起學界的關注和交流,無論你發表了多少論文,都無法獲得一個較高的H因子。H因子的測度有利於那些出精品的科學家,也可以發現哪些人是「灌水」者。H因子面前,你可以有一些文章成了「睡美人」,但要避免一輩子都懷才不遇。
H因子的計算
科學家H因子的計算方法可描述為:將科學家某個時段(也可是全部)的論文,按被引次數從高往低排,然後每篇論文得到一個序號,將每篇論文的序號和被引次數進行比較,找到序號h,使得這一篇論文的序號h小於或等於它的被引次數,而下一篇論文(序號為h+1)的序號大於它的被引次數。也許這樣的描述還是讓你頭暈,那麼看一個例子,你就明白了。首先將某一學者的論文按被引次數從高往低排,得到表1,然後計算過程如表1所示。
序號 論文 引用次數 判定
1 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A 18 1〈18
2 被引用次數第2的論文B 8 2〈8
3 被引用次數第3的論文C 7 3〈7
4 被引用次數第4的論文D 6 4〈6
5 被引用次數第5的論文E 5 5=5, h=5
6 被引用次數第6的論文F 4 6>4
論文的被引次數獲取現在常採用的資料庫有Web of Science,Scopus和Google學術等,中文論文常採用的有CNKI引文資料庫, CSCD和人文社科的CSSCI等。需指出的是,CNKI引文資料庫的首頁數據問題很大,建議進入舊版手工檢索。
當然,任一單一參數的評價都有局限性,H因子的問題也很多。
當然,任一單一參數的評價都有局限性,h指數的問題也很多
⑵ (3口口6泰安模擬)下列關於家鴿骨骼和肌肉h說法中,不科學h是()A.有的骨很薄,有的骨癒合在一起
多數鳥類營飛行生活,其結構特徵總是與其生活相適應的,如前肢變成翼,適於飛行;身體呈流線型,可以減v飛行時的阻力;體內有氣囊,輔助肺完成雙重呼吸,可以供給充足的氧氣;有的骨中空,薄而輕,減輕體重,有的骨癒合,胸骨發達,有龍骨突,附著肌肉,胸肌發達,利於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而選項D兩翼的肌肉最發達與飛行生活沒有直接關系.
故選:D
⑶ 教育科學出版社的網址怎麼打不開啊hhttp://www.esph.com.cn
你好!
各位朋友三年級下冊為什麼沒有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⑷ 萬有引力不科學
1 任何地方都會受到地球的萬有引力,萬有引力公式為GMm/R^2(G是萬有引力常量,M和m分別兩物體質量,R是兩物體距離,如果是球體(比如地球)就是到球心間距離),由公式看出,只要兩物體有質量,那麼,無論多遠(無論R多大),都會有萬有引力,只不過是力的大小的問題。
為什麼在大氣層之內引力還是一樣?實際上不一樣。比如一個物體的質量是m,地球半徑是r,地球質量M,物體離地高度為h,那麼物體與地球的萬有引力為GMm/(r+h)^2,所以物體離地高度h不一樣,萬有引力不一樣。但是,由於地球半徑r很大,因此h變化個幾千米對引力影響不大。所以我們才說,大氣層之內引力一樣。不信你可以算算,差別小得可憐,G=6.67×10^-11 N·m^2/kg^2,地球半徑和質量自己去網路一下。(記得都化為國際單位)
2 那個小地球當然有引力了,只要兩物體有質量就會產生萬有引力。
3 這個引力不需要從哪兒來,只要兩物體有質量就會產生萬有引力,所以我們也可以說,質量能製造萬有引力。
4,的確有那麼大。其實水的質量很少的。因為只有在表面才會有一點點海洋,地球裡面沒有水。地球質量那麼大,吸住這點水是沒問題的。70%是水,是指海洋占的表面積,並不是指水的質量佔地球的70%。
5 打個隧道穿過地球,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假如可以,那麼一個物體掉進去,開始時會向下掉,就像一個石頭從井口掉到井裡一樣,會下落。可是,當物體接近地球的中心時,地球的各個部分都會吸引物體,物體在地心,因此它的各個方向的地球的質量分布均勻。所以,在地心時,引力反而被抵消,物體受到引力的合力為0,相當於沒有有引力(這里不能認為物體在地心R為0,F=GMm/R^2就無窮大,因為F=GMm/R^2這里不適用)。物體由於慣性繼續向下運動,當他接近地球的另一端時,對物體來說,地球質量分布又不均勻,引力不能抵消,地球又會將他拖回去。
通俗一點,在這樣的隧道中,物體將從一端到另一端,再回到這一端,又到另一端,周而復始,直到有外力改變這種狀態為止。(這好比彈簧拴一物體振動時,一直不停的來回運動)
6 因為地球有速度,別的星球的由於相距太遠,而不能夠對的球產生明顯影響。這好比一隻螞蟻擋住汽車不讓汽車前進,可是螞蟻的這點力根本不能對汽車產生任何影響。
7 任何物體自轉都是有分離力的,沒錯。但是地的確確是萬有引力使我們不飛出去的。如果沒有萬有引力,為什麼大氣不飛出去能?沒有萬有引力,氣體早就跑光了。大氣層都保不住,就更別說大氣層包圍我們才使我們不甩出去的。我們不會甩出去,是因為萬有引力比那個分離力大。
補充問題:
地球在這個軌道上,是因為地球的速度既能夠保證不被太陽拉到一塊而撞到太陽,又能保證不被甩出。為什麼地球會有這樣恰到好處的速度?因為如果地球的速度不恰到好處,那麼,地球上就不會有生命。現在已知的是地球有生命,所以,地球必須有恰到好處的速度。一句話,如果的球的速度不恰到好處,那麼就不會有人問這個問題了。很多星球就是因為沒有恰到好處的速度而被毀滅,或者無法孕育生命。所以,至今沒有發現外星生命(至少官方是這樣說的)。
地球為什麼會自轉,這個問題很復雜,我不是很清楚。
另外,有問題就問,這是好事。國外的教育就很提倡問這種問題(所以,國外才有那麼多的諾貝爾獎得主)。一個好的理論是不應該怕別人提這樣的問題的。沒有幼稚的問題,只有動不動就說別人幼稚的人。
⑸ 討論下手游Galgame,大部分紳士是沒h不玩么
這要求太不科學了。現在的11區是紳士泛濫。敢出無H的游戲,要麼是製作公司腰板夠硬,要麼就是純粹的煞筆。你看秋之回憶公司KID早就倒閉了,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連出了好多代游戲的KID都倒閉了,你覺得11區還有人敢賣無H的游戲嗎?(11區平均每年都有幾十部GAL游戲,但無H的游戲能有2部就不得了了。這就是殘酷的比例。我記得近幾年就一部魔法師之夜是全年齡游戲)KEY公司的確前幾年的作品都沒H,但你看看KEY的littlebusters就有18禁和全年齡兩個版本。連KEY這樣大牌的公司在市場面前都不得不妥協。我覺得有沒有H都無所謂,不喜歡H的大可直接C過。劇情夠好就滿足了。介紹幾部妹作,都有H。1緣之空(妹控神作,太有名就不多扯淡了。)2隙間櫻花與謊言都市(游戲里風景很漂亮,最起碼我剛玩時被震撼了。我不控妹,所以楞是沒玩懂劇情。妹控究極作)3夕陽染紅的街道(挺老的一部游戲了,也有動漫。有興趣可以先去看看動漫)4純白交響曲(人設我還是很喜歡的。劇情太甜蜜)5夏之雨(姐控GAL。劇情相當的不錯,我之所以介紹這游戲是因為我是姐控,我會把這個秘密告訴你嗎?)6G弦上的魔王(第一女主的劇情太精彩,完全壓死其他女主角了。所以妹妹線給我的感覺很普通。另外游戲內的妹妹也僅僅只是義理妹妹)7夏空的英仙座(純粹的拔作,劇情相當的短,作為一部拔作畫面好過了頭。游戲內也有捉姦黑化柴刀等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元素。即使如此它也逃不掉拔作的標簽)8黃昏的禁忌之葯(老實說沒怎麼仔細玩,我光是看到那分歧線就被嚇尿了,選擇太多了。)9星空的記憶(游戲內的妹妹說話很有趣的,說話就跟機關槍開火一樣,非常的有個性讓我印象深刻。)10妹選拔總選舉(這游戲沒玩過,男主角有幾百個妹妹。老實說我更想知道他父親的故事)11初戀1/1(有內測95%漢化補丁,基本可以暢通到結局,只是游戲內的簡訊沒漢化。有妹妹屬性角色,但不是親妹妹。)12不要踐踏天使的羽毛(是部偽娘GAL。當時我是直奔後宮結局,所以壓根就沒玩過妹妹結局。)13少女愛上姐姐(有表妹,也是部偽娘GAL。太有名就不多扯了)14未來鄉愁(兩個親妹妹均可推。不過妹妹線我倒是沒玩過,所以也不多說什麼。)
⑹ 科學有10分 H+N= H+P= 化學式
孩子 不是這樣的吧.
3H2+N2=2NH3吧
⑺ H 情節是什麼意思,鄙人不才,知道滴說下
H:來自日文「變態(HENTAI)」羅馬拼音的第一個字母,通常指18禁的東東,與make love同義。
⑻ 評價科學家影響力的新參數-「h-指數」是什麼
簡單的演算法是把一個科學家的所有發表的文章列出來,然後標明每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數,再按照被引用次數從高到低排隊,當被引用次數大於或等於文章總數的時候,這篇文章在這個總序列里的序號就是這個科學家的h-指數。
舉個例子,如果一位科學家發表了20篇文章,被引用次數多少不等,從多到少排隊,到第10篇文章的時候,被引用次數正好也是10次,那麼這個科學家的h-指數就是10。
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如果按照發表的文章總數量來評價科學家的影響力,只能說明「產量」,無法判斷「質量」,如果按照總引用次數評價,可能因為幾篇高引用文章而掩蓋了總體的質量。這個h-指數,表明科學家發表文章不僅要注重數量,也一定要重視質量。
作者在計算了2005年度被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35位科學家的h-指數後發現,最高的是135,最低的是18,中位數是57。很多諾貝爾獎得主的h-指數都大於100。
這個h-指數概念發表以後,引起很大的反響,有人建議,在大學里拿助理教授的人,h-指數不能低於8,教授則不能低於12,進入科學院當院士不能低於45等等。
在考慮中國科學家距離諾貝爾獎有多遠的時候,這就是一個具體的數字,國內的索引機構可以計算一下中國科學家的h-指數,當出現很多個100以上的人的時候,諾貝爾科學獎就快要光臨中國科學家了。
⑼ 社會科學h指數 多少算是比較高
h指數是美國物理學家Hirsch於2005年提出用於「評價科學家的科研績效」。
h指數的物理含義可簡單的表述為:「有h篇論文被引用了不少於h次」。
h指數主要是一個影響力判定參數,其特點是關注科學家發表了多少有影響力的論文。
科學家h指數的計算方法可描述為:將科學家某個時段(也可是全部)的論文,按被引次數從高往低排,然後每篇論文得到一個序號,將每篇論文的序號和被引次數進行比較,找到序號h,使得這一篇論文的序號h小於或等於它的被引次數,而下一篇論文(序號為h+1)的序號大於它的被引次數。
⑽ 一個主人公叫小智,爺爺是科學家,有個字母H(是什麼動畫片)沒記錯
神奇寶貝(也稱作寵物小精靈),字母H是火箭隊,爺爺是大木博士(不過大木博士我記得好像並不是小智的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