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名詞規范
㈠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以來,我國的科技名詞規范化事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科技名詞的出現也源遠流長。中華傳統文化十分重視概念的命名,在《論衡》、《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浩繁的科學著作中,均記載著大量的科學名詞術語。當今,科學
技術飛速發展,每日每時都在產生新的科學概念,大量的科技信息需要傳播和交流,全球化科技和經濟已經成為時代特徵。因此,科技名詞的審定和規范化工作更為重要和迫切。
全國科技名詞委的審定工作是按照學科體系開展的,迄今共組建了61個學科名詞審定委員會,聚集了我國各學科領域2000多位著名的專家學者開展工作,其中包括200多名兩院院士,他們代表著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最前沿水平。全國科技名詞委的審定工作是按照術語學理論和嚴格的工作程序進行的,在審定工作中,堅持「三審制」,並廣泛徵求國內同行業專家意見,審定工作始終體現著科學民主、嚴謹規范的治學精神。很多專家以「一名之立,旬月踟躕」的審慎態度對待每一個名詞的命名。對一些重要的名詞,還要召開數次會議,邀請數十位專家共同研商確定,可見工作之嚴謹和艱辛。全國科技名詞委的審定工作是以學科概念為基礎進行的,不僅要針對科技概念准確定名,而且還要對概念本身擬定出准確恰當的定義,這對於釐清學科體系,開展科學研究,並將科學和知識在全社會廣泛傳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很多專家學者都將科技名詞審定工作看成是重要的科研活動,積極地為科技名詞規范化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目前全國科技名詞委已公布了天文學、物理學、醫學、航天科學技術等67種規范名詞,這些規范名詞的陸續公布出版,對我國的科技發展與進步,對各學科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正產生著很大影響,並發揮著重要的支撐和促進作用。
為了更好開展我國的科技名詞規范化事業,全國科技名詞委還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地開展術語學研究工作。術語學是一門幾乎涉及人類知識各個部門的獨特學科,當前形勢和工作任務都迫切需要深入研究術語學理論,以期更好開展科技名詞工作。為此,全國科技名詞委與聯合國有關機構、國際術語學組織和專家均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與合作,積極組織力量研究國內外術語學理論,為逐步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術語學理論而努力。
全國科技名詞委是我國科技名詞規范化事業的主要承擔者和推動者。這一事業正在蓬勃發展,正在為促進科技與社會進步、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和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自己歷史性的貢獻。
給你個參考
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格式要求
第一部分:扉頁
論文題目(黑體二號,居中);其他填寫內容在橫線上居中(指導教師不需填寫職稱),使用宋體三號字。
第二部分:中、英(外)文內容摘要
中、英(外)文內容摘要在第二頁書寫,如在一頁之內不能書寫完畢,連續書寫在次頁。
「內容摘要」四個字居中書寫(宋體三號加粗),前後兩個字之間空一個中文字元。
書寫「內容摘要」四字之後,空一行(宋體小四號),再書寫中文內容摘要(宋體小四號)。
書寫中文內容摘要之後,在下一行書寫中文關鍵詞。書寫「關鍵詞」三字時,左縮兩格添加冒號;「關鍵詞」三個字使用宋體小四號加粗;關鍵詞具體內容使用宋體小四號字;在前後兩個中文關鍵詞之間,空兩個中文字元。
書寫中文關鍵詞之後,空一行(宋體小四號),再書寫英(外)文內容摘要(ABSTRACT)和關鍵詞(KEY WORDS)。書寫英(外)文內容摘要和關鍵詞的格式等要求,與中文內容摘要和關鍵詞對應,但是,字體為Time New Roman ,小四號,關鍵詞的內容全部用小寫。
第三部分:目錄
在書寫第二部分即「中、英(外)文內容摘要」完畢的下一頁,開始書寫目錄。
「目錄」兩字之間空兩個中文字元,居中書寫,使用宋體三號字加粗。
書寫「目錄」二字之後,空一行(宋體小四號),再書寫目錄的具體內容(即標題)及對應正文的起始頁碼。
目錄的具體內容(即標題)要求標注到二級標題,即:(一)、(二)、(三)…。書寫目錄的具體內容時,一級標題使用宋體四號字加粗;二級標題使用宋體四號字。行距為「固定行間距22pt」。
第四部分:正文及參考文獻
在書寫第三部分即「目錄」完畢的下一頁,開始書寫正文及參考文獻。
一、書寫格式
1.論文的結構
論文題目
論文的引言部分(書寫論文題目之後,空一行<宋體小四號>,不需寫「引言」字樣)
一、(正文)
二、(正文)
三、(正文)
…………
論文的結語部分(接上文另起段落,不需空行,不需寫「結語」字樣)
參考文獻
2.字體字型大小
大標題(論文題目),宋體小三號加粗;一級標題,宋體四號加粗;二級標題,宋體小四號加粗;三級標題,宋體小四號;正文及參考文獻,宋體小四號;注釋內容,宋體五號。
3.標點符號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1995)。
4.科學技術名詞術語採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規范詞或國家標准、部標准中規定的名稱,尚未統一規定或叫法有爭議的名詞術語,可採用慣用的名稱。
5.量和單位採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GB3100-GB3102-93。非物理量的單位可用漢字與符號構成組合形式的單位。
6.文中的數字,除部分結構層次序數、片語、慣用語、縮略語、具有修辭色彩語句中作為詞素的數字必須使用漢字外,應使用阿拉伯數字。論文中數字表示方法應前後一致。
二、標題
1.標題的層次要清楚,大標題(論文題目)和第一級標題應居中書寫,第二、三級標題左縮兩格書寫且單獨占行,第四級標題後連續書寫內容,不再另起一行;大標題(論文題目)與其下面的內容間空一行(宋體小四號),第一級標題與其上下面的內容之間均空一行(宋體小四號),其他級別標題與其上下面的內容之間均不空行。
2.正文中第一、二、三級標題末尾不書寫任何標點符號
3.標題的層次
一、……
(一)……
1.……
(1)……
①……
三、篇眉和頁碼
1.篇眉從正文開始,採用宋體五號字居中書寫(內容為論文的題目)。
2.頁碼。封面不加頁碼;中英文摘要合在一起排頁碼,從「1」開始;目錄單獨排頁碼,從「1」開始;正文需要單獨編排頁碼,從「1」開始。頁碼在頁面底端(頁腳)居中書寫,頁碼與正文之間只空一行字的距離。頁碼使用宋體五號字。
四、圖、表和公式
1.圖、表與正文之間要(上、下各)有一行(宋體小四號)的距離。圖序及圖名居中置於圖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於表的上方,字體均為宋體五號。圖序和表序分別在全文中進行統一編號。如表1、表2,圖1、圖2等。圖、表中的內容採用宋體五號字。
2.下文需要引用的公式,空一行(宋體小四號)居中書寫,並在同一行右端用圓括弧即「()」中間加阿拉伯數字來統一編號,公式與下面的內容間空一行;不需在下文引用的公式,不用另起一行單獨書寫。
五、注釋
1.注釋是對論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必要補充說明,注釋一律採用腳注,不用章節附註;當論文正文某處需要予以注釋時,採用圓圈內加阿拉伯數字並書寫在相應文字的右上角,以示需要予以注釋,如:…列維納斯甚至相信第一哲學只能是倫理學①…。
2.注釋內容書寫在標明有對應注釋的正文的同一頁下端(正文與頁碼之間);在有注釋的每一頁,須在當頁的正文與注釋內容之間加劃一條橫線(自左往右),其長度約為頁面寬度1/4。注釋要每頁重新編號。注釋為宋體五號字。
3.注釋格式
引用著作時,注文的樣式為:作者.專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頁碼.
例如:李松慶.第三方物流的實證分析[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5:20-30,40.
引用雜志文章時,注文的樣式為:作者.題(篇)名[J].刊名,出版年 (期號):起止頁碼。
例如:祁之傑.我國物流資源優化配置問題探討[J].管理現代化,2004(1):20-25.
六、參考文獻
1.在正文書寫完畢後,空兩行(宋體小四號),再書寫「參考文獻」四個字(居中);「參考文獻」使用宋體四號加粗,前後兩個字之間不空格。「參考文獻」書寫完畢後空一行(宋體小四號)再書寫參考文獻的具體內容。參考文獻的序號左頂格書寫,並用數字加方括弧表示,如〔1〕,〔2〕,…,每一參考文獻條目的最後均以「.」結束。
2.參考文獻只列出作者已直接閱讀、在撰寫論文過程中主要參考過的文獻資料,所列參考文獻應按論文參考的先後順序排列。參考文獻一律書寫在論文正文結束後,不得放在各章(節)之後;參考文獻與正文連續編排頁碼。參考文獻不少於6篇。
3.參考文獻格式
(1)專著:〔序號]作者.專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2)期刊中析出的文獻:〔序號]作者.題(篇)名[J].刊名,出版年 (期號).
(3)論文集:〔序號]作者. 題(篇)名[C].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4)學位論文:〔序號]作者.題(篇)名[D].授學位地:授學位單位,授學位年.
(5)專利文獻:〔序號]專利申請者.專利題名[P].專利國別:專利號,出版日期.
(6)報紙文章:〔序號]作者.題(篇)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
(7)電子文檔:〔序號]作者.題(篇)名〔文獻類型/載體類型〕.網址,發表日期.
關於參考文獻的未盡事項可參見國家標准《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7714-2005)。
4.常用參考文獻範例
[1]李松慶,王煒.第三方物流的實證分析[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5.
[2]李文.中國「三農」問題〔EB/OL〕. http://www.e521.com/ztjj/16.htm,2004-07-19.
[3]祁之傑.我國物流資源優化配置問題探討[J].管理現代化,2004(1).
第五部分:列印要求
一、行間距:一律取「固定行間距22pt」。
二、必須A4紙單面列印;上、下邊距一律為2.54;左、右邊距一律為2.50。
㈢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主要作用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的任務是負責制定我國科技名詞工作的方針、政策、原則和規劃;負責組織科學技術各學科的名詞審定、公布及協調、推廣應用工作;開展海峽兩岸及華語地區科技名詞的交流、協調和統一工作;組織科學技術名詞術語的研究和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
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院士、著名化學家盧嘉錫院士先後擔任全國科技名詞委主任。現任主任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院士。著名科學家和學者吳階平、錢偉長、朱光亞、許嘉璐任全國科技名詞委特邀顧問。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教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部門的有關負責人及若干位科學家組成常委會。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任為程津培、江藍生、於永湛、趙沁平、朱作言、劉青(專職);常委為陳運泰、賀化、金德龍、李濟生、李宇明、陸汝鈐、馬陽、汪繼祥、王永炎、宣湘、張煥喬、張禮和、張先恩、張曉林。科學技術部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聘請了我國各學科著名學者、專家、教授108人擔任全國委員。
全國科技名詞委的辦事機構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其主要職責是執行全國科技名詞委各項決議;組織實施和落實全國科技名詞委的名詞審定任務;組織與協調各學科分委員會的工作;編輯出版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公布的科技名詞;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處理全國科技名詞委日常事務。
審定科技名詞,實現科技名詞的規范化,對支撐科技發展,保障語言健康,傳承中華文化,促進社會進步,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因此,全國科技名詞委成立以來,一直受到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李鵬、萬里、方毅、張勁夫、嚴濟慈、吳階平、盧嘉錫、周光召、許嘉璐、路甬祥、錢學森、錢偉長、宋健、朱光亞等國家領導人與各學術領域泰斗多次給予全國科技名詞委指示、賀信、題詞和蒞會指示,嚴濟慈、盧嘉錫、路甬祥等還親自主持全國科技名詞委的工作,極大地鼓舞和激勵了廣大名詞工作者。為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科技名詞統一工作的指示精神,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一九九零年六月二十三日發出聯合通知,提出三項明確要求:一、各新聞單位要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宣傳名詞統一的重要意義,並帶頭使用已公布的名詞;二、各編輯出版單位今後出版的有關書刊、文獻、資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詞。特別是各種工具書,應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規范名詞作為衡量該書質量的標准之一;三、凡已公布的各學科名詞, 迄今,全國科技名詞委共組建科學技術各學科名詞審定委員會61個,兩千多位一流的科學家參加了名詞審定工作。現代已公布了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化學、電子學、農學、醫學等66種規范名詞,出版了5種海峽兩岸科技名詞對照本和八個學科的繁體字本,這些規范名詞的陸續公布出版,對科研、教學和學術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為我國科技名詞統一工作奠定了基礎。
全國科技名詞委十分重視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同國內外主要的術語學組織和專家建立了密切聯系,積極參加有關科技術語的活動,學習和借鑒各術語學派的理論及術語工作經驗,培養、充實和增強自身的名詞審定隊伍,提高我國科技名詞統一與規范化工作的水平,並致力於向國際化方向發展。積極組織力量研究國內外術語學理論,結合漢語特點,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為逐步建立起我國特色的術語學理論而努力。
中國的科學技術在騰飛,中國的科技名詞規范統一事業在發展,全國科技名詞委在前進。全國科技名詞委將與全國千千萬萬的科技工作者一道,對這項與科技發展配套的奠基性工作,作出更大的貢獻。
㈣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歷史沿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的科學事業蓬勃發展。國家非常重視科技名詞在發展科學技術中的重要的基礎和支撐作用,1950年中國科學院編譯局接管了國立編譯館擬訂的各科名詞草案,1950年5月,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簡稱文委),成立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任命郭沫若為主任委員,下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葯衛生、文學藝術與時事五個組,並再按學科分成小組和分組,中國科學院受文委之託負責自然科學組,其工作范圍包括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地理學、古生物學、考古學、心理學、語言學、地球物理學、工程和農學等。
並在有關規定中指出:「統一工作委員會均由有關自然科學學會及研究機構分別提名,科學院遴選後,由文委審核後聘定」。當時聘任的科學家達150人,在當時編譯局之下設立名詞室,負責組織名詞編訂和其他具體工作,其中著名科學家有:嚴濟慈、華羅庚、錢三強、馮德培、茅以升、呂叔湘等。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集中力量審定、公布了各學科名詞幾十種,對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和國內外學術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和促進作用。
60年代中期,由於「文革」,科技名詞審定工作基本中斷。 1978年3月中國科學大會勝利召開,中華大地迎來了科學的春天。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和名詞工作者紛紛呼籲,請求恢復和建立科技名詞的審定機構,以推動我國科技名詞的規范化和統一。國家科委、中科院順應民意和科技發展的歷史潮流,決定以中國科學院牽頭,成立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嚴濟慈院士出任該委員會主任委員,並聯名上報國務院,請求批准。
1978年12月,國務院批准了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聯合上報的《關於成立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報告》。
中國科學院根據國務院對「兩科」聯合報告批示精神,確定委員會常委會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與國家科委共同組建,並邀請中國科協、國家標准局、教育部參與,及時選定人選。
1984年8月6日,中國科學院在院長辦公會議上確認了上述五單位推薦的人選。由錢三強同志任委員會主任,中科院葉篤正和吳鳳鳴、國家科委胡兆森、中國科協王壽仁、教育部吳衍慶、國家標准局戴荷生同志任副主任。
在即將召開成立大會前夕,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委於1984年11月29日又聯名向國務院呈報了《關於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工作的請示報告》。該報告明確了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的任務是:確定工作方針,擬定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與統一工作規劃、實施方案和步驟,負責審定包括理、工、農、醫及技術科學和交叉學科的名詞術語的規范和統一,並予以公布施行。報告還建議國務院「授權委員會採用公布的形式,對經過審定的名詞,教學、科研、生產部門應遵照使用。對跨學科而爭議紛紜的名詞,經多方討論後,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該報告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批准。這是委員會成立大會前夕的一份十分重要的文件。
1985年4月25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勝利召開。國務委員方毅為大會發來賀信,著名核物理學家、委員會主任錢三強院士致開幕詞,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孫鴻烈院士宣讀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的賀信和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員名單,國家科委副主任曾慶林同志代表兩科向全國委員頒發聘書;著名物理學家馬大猷院士代表領受,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委員會副主任葉篤正院士主持開幕式並作了《委員會籌備經過及今後工作展望》的報告。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濟慈院士在開幕式上做了重要講話,這位科技名詞工作的元老從上個世紀20年代的名詞工作開始,一直講到這次成立大會。最後嚴老警示我們,委員會是一個權威機構,但權威不是自封的,要通過我們的工作自然地體現出來。這句話一直提醒著我們保持高質量的工作。
在成立大會上還設有許多學術報告,會議開得十分熱烈而緊湊,學術氣氛濃郁。中科院院長盧嘉錫院士特地從外地回京參加了閉幕式,並作重要講話。其中提到增補港澳委員,保留台灣名額問題,最後表態說,受國務院委託,讓科學院牽頭,我們一定要大力支持委員會的工作,同國家科委共同負起責任,逐步實現委員會的各項任務,在四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這次大會的成功召開,在我國科技發展史和名詞工作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它顯示了我國科學技術的事業蓬勃興起,也預示著我國科技名詞規范化事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一經成立,就開始了組建名詞審定分委員會,按照科技體系分學科進行名詞審定,遵循「先基礎後應用、先單科後綜合、先主科後副科」等原則開展審定工作。各項工作進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在成立後短短的兩年時間中,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各學會的支持下,即建立起數學、物理學等27個分委員會。天文學是試點學科,經過兩年多的工作即完成了天文學名詞的審定任務。
為此,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於1987年7月12日給國務院呈報了《關於公布天文學名詞的請示》。對此,國務院在國函[1987]142號文件中明確指出:「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是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審定、公布各學科名詞是該委員會的職權范圍,經其審定的自然科學名詞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全國各科研、教學、生產、經營、新聞出版等單位應遵照使用。」國務院的文件是我國科技名詞發展史上最重要的歷史文獻,體現了我們國家對科技名詞規范化事業的高度重視和關懷,並給予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以很高的工作定位,使我國廣大科技名詞工作者受到極大的鼓舞,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科技名詞規范化事業的發展。
1987年9月,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和工作會議,向社會各界公布了國務院《關於公布天文學名詞問題的批復》,並就這一批復精神以及科技名詞審定工作各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在這次會議期間,國務院副總理李鵬向大會發來賀信,國務委員宋健、中國科協主席錢學森、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出席大會並在會議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本次會議總結了委員會成立以來的成功經驗,確定了委員會的正確工作方向和其具體做法,推動科技名詞審定工作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第一屆委員會5年的工作形成了科技名詞審定工作的基本模式,為這項事業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1990年1月8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京召開了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組成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由核物理學家錢三強擔任主任一職,章綜、馬俊如、王冀生、林振申、胡兆森、魯紹曾、劉杲、蘇世生、黃昭厚任副主任。王大珩等71人任全國委員會委員。
在科技名詞規范化事業發展的進程中,這一工作一直得到政府各部門強有力的支持。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1987年國務院文件《關於公布天文學名詞問題的批復》的精神,1990年6月23日,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聯合下發《關於使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的通知》,明確提出三項要求:
①各新聞單位要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宣傳名詞統一的重要意義,並帶頭使用已公布的名詞;
②各編輯出版單位今後出版的有關書刊、文獻、資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詞。特別是各種工具書,應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規范詞作為衡量該書質量的標准之一;
③凡已公布的各學科名詞,今後編寫出版的各類教材都應遵照使用。
這一通知精神,極其有力地促進了規范名詞的推廣和應用工作。在名詞委成立20年歷程中,國務院和四部委的文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推動著科技名詞審定工作向前發展並取得越來越輝煌的成就。
1992年,委員會主任錢三強院士因病逝世,我國著名化學家盧嘉錫院士接任主任委員,領導著全國委員會繼續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期間,兩岸科技名詞對照統一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1993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的「汪辜會談」把探討兩岸科技名詞統一的工作列入了共同協議之中。委員會非常敏銳地抓住這一具有重大政治、文化、經濟意義的工作,並迅速開展起來。1994年5月13日,委員會在北京召開了「促進海峽兩岸科技名詞交流與統一工作座談會」,這次會議標志著委員會正式啟動了這項非常重要的具有深遠意義的工作。
根據形勢發展和工作的需要,1995年9月,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中編委)又批准成立了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中編委的這一決定,對於加強委員會的工作地位,更好地開展科技名詞規范化事業提供了體制、經費和組織機構方面的有力保證。
1995年12月6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本次會議產生第三屆委員會,由盧嘉錫任主任,路甬祥、章綜、林泉、左鐵鏞、馬陽、孫樞、許嘉璐、於永湛、丁其東、汪繼祥、潘書祥為副主任。陳芳允等79人任全國委員。
第三屆委員會成立不久,即向國務院申報將「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更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使委員會的名稱符合國務院批準的審定工作范圍,更好地完成國務院授權的科技名詞審定任務,更加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也能夠更完整、准確地表達委員會的工作性質。這一意見很快得到國務院領導的批准,並於1996年12月13日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下發文件,正式更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
第三屆委員會工作期間,及時根據國家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形勢,開展了科技新詞工作。1996年9月10日,全國科技名詞委召開了由各學科分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參加的科技新詞工作會議,研究和探討科技新詞發布試用工作。此後幾年的工作中,全國科技名詞委陸續發布了信息科技、生命科學、天文學以及其他一些學科中出現的科技新詞,還正式公布了101~109號元素的標准漢語定名。
同時,各學科分委員會在審定科技名詞時,也加強了增補新詞的工作。科技新詞工作使得全國科技名詞委在系統開展名詞審定的同時,也能緊跟科技和社會發展的步伐,對於引導社會、引導傳媒使用規范名詞,發揮了很好的作用。與此同時,委員會又逐步地、較大范圍地開展了為公布名詞加註定義的工作,准確、精練地表述科技名詞的內涵,使科技名詞審定工作更加充實和完善。
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部、新聞出版署的大力支持下,全國科技名詞委於1998年底正式創辦了《科技術語研究》期刊。這份刊物是在內部刊物《自然科學術語研究》基礎上創辦的公開發行刊物。此刊的創立,使我國有了一個適應科技發展形勢,研究名詞工作,宣傳名詞規范化的園地。
2000年6月15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本次會議組成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會主任仍由盧嘉錫擔任,副主任為路甬祥、章綜、邵立勤、張堯學、馬陽、朱作言、於永湛、李春武、王景川、葉柏林、傅永和、汪繼祥和潘書祥。陳太一等91位專家任全國委員會委員。
在盧嘉錫主任2001年6月不幸謝世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接任全國科技名詞委第四屆委員會主任。
全國科技名詞委第四屆委員會根據國家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大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適時增加了社會科學領域的名詞審定工作。社會科學名詞審定以語言學名詞審定為試點,逐步展開。社會科學名詞審定工作的開展,標志著我國科學技術名詞體系將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全國科技名詞委十分注重科技名詞工作形式與方式上的開拓與創新,在加強術語資料庫和網路建設,完善資料庫和網站功能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並取得成效。2002年初建成術語資料庫,提高了審定工作的效率。2003年,全國科技名詞委網站正式運行。網站提供已公布科技名詞的免費查詢,成為全國科技名詞委在網際網路上的宣傳和服務平台。
全國科技名詞委一直十分重視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在國內,同國家有關部門共同開展有關語言文字、科技名詞規范化的工作,探討相互配合、共同推廣規范名詞的措施,同時還與國內有關大專院校及研究院所共同開展學術交流合作。在國際上,全國科技名詞委一直同國際術語學界保持著良好的交流與合作關系。同聯合國翻譯署,以及美國、奧地利、加拿大、日本、德國、俄羅斯、馬來西亞、西班牙等國術語學組織與術語學專家保持了長期的交往與合作。2000年7月,全國科技名詞委成為國際術語信息中心聯合會員。2002年10月,全國科技名詞委組織中國科技名詞代表團,對歐洲幾家有代表性的術語學機構和組織進行了訪問,增強了對術語規范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吸收了國際上成功的術語工作經驗,同時也增進了我國與國際術語學界的相互了解與積極合作。
全國科技名詞委始終將兩岸科技名詞對照統一工作作為責無旁貸的歷史性任務,遵照「積極推進,增進了解;擇優選用,統一為上;求同存異,逐步一致」以及「先急後緩、先易後難」的工作原則,積極、慎重、務實地開展這一迫切而重要的工作,先後進行了天文、信息科學技術等20多個學科的名詞交流和對照工作。大氣、昆蟲、航海、葯學、船舶工程等5個學科已正式出版了兩岸名詞對照本。這項工作促進了兩岸科技、文化交流,為民族團結、祖國和平統一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20年來,全國科技名詞委在審定工作中不斷探索科技名詞審定工作規律,逐漸確定了「全面規劃,依靠專家,統一協調,科學審定,正式發布」的工作方針。在調研和實踐中制定並逐步完善了漢語科技名詞審定的原則與方法,這些原則與方法一直指導著並十分適用於我國的科技名詞審定工作。
同時,工作中努力貫徹我國政府提出的「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的方針,努力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緊跟社會前進步伐,積極開拓科技名詞規范化事業,促進國家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經過20年的努力,全國科技名詞委已建立了61個分委員會,公布出版了66個學科的科技名詞,獲得了豐碩的成果。20年來形成的科技名詞工作隊伍規模之大,審定工作水平之高,前所未有,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學技術事業迅猛發展的一個縮影。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科學的春天裡誕生,在我國經濟騰飛中成長。我國科技名詞規范和統一事業正在持續發展,正在走向輝煌。
㈤ 論文的標准格式是
文章題目不超過20個字,不用不常見的英文縮寫
(三號、黑體、加粗,居中)
摘 要(黑體、小四、加粗,左對齊):中文摘要要求200字左右。中文摘要用第三人稱編寫,簡短精煉,明確具體。摘要格式要規范,不能出現本文、論文等類似字樣,不能出現數學公式、插圖、表格、參考文獻序號等。摘要中應用黑體明確列述該文的創新點(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新工藝等等),以便於創新性知識的發現,提取和評價,。英文摘要同中文一致,創新點用斜體標出。(宋體、小四)
關鍵詞(黑體、小四、加粗,左對齊):詞1;詞2;詞3(宋體,小四,要求3-8個,用分號隔開)
Title
(三號、Times New Roman體、加粗、居中)
Abstract(小四、Times New Roman體、加粗):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abstract (小四、Times New Roman體)
Key words(小四、Times New Roman體、加粗):word1; word2; word3(小四、Times New Roman體,一律小寫,英文縮寫除外)
(以上單獨成1-2頁)
目 錄
(三號、黑體、加粗、居中、字間空兩字元)
1 一級標題(緒論、前言或引言)(小四、黑體、加粗、左對齊)……….………………1
1.1 二級標題1(小四、宋體、首行縮進2字元)…………………………………….1
1.1.1三級標題1(小四、宋體、首行縮進2字元)……………….…………………..1
1.2 二級標題2…………………………………..…………………………….25
2 一級標題(實驗)……………………………….………………………………30
2.1二級標題1 …………………………………..…………………………….30
2.1.1三級標題1………………………………….……………………………..40
3 一級標題(結論、結束語)……………………………………………………..100
參考文獻(不加標題編號)…………………………………………………………102
附錄(不加標題編號)…………………………………………………………………104
附錄1………………………………………………………………………………110
附錄2………………………………………………………………………………115
附錄3 …………………………………………………………………………….120
致謝(不加標題編號) ………………………………………………………………130
(以上單獨成頁)
1 一級標題(四號、黑體、加粗、左對齊)(三級標題,不得出現四級)
1.1 二級標題式樣(小四、黑體、加粗、左對齊)
1.1.1 三級標題式樣(小四、宋體、加粗、左對齊)
正文內容。(小四,宋體,1.5倍行距,字元不縮放,字元間距為「標准」;參考文獻標識符號[1],方括弧加數字,小四,Times New Roman,上標表示;所有數字和英文全部為Times New Roman字;除目錄可適當調整行距外,其他部分全部為1.5倍行距。頁面上下邊距為2.54cm,左右邊距為3.17cm;中英文題目、摘要和關鍵詞頁面用羅馬數字注頁碼,其他部分用阿拉伯數字注頁碼,頁碼為頁腳標識,六號、宋體、居中。)
表(一律用三線表)
表1.1 表的名稱(表序分兩級,小四、宋體、加粗、居中)
表內文字:小四號、宋體、上下左右居中
注(五號、宋體、加黑):內容(五號、宋體),有多條注釋,用「①、②……」分列。
2 一級標題(四號、黑體、加粗、左對齊)
2.1 二級標題式樣(小四、黑體、加粗、左對齊)
2.1.1 三級標題式樣(小四、宋體、加粗、左對齊)
正文內容。(小四,宋體,1.5倍行距,字元不縮放,字元間距為「標准」;參考文獻標識符號[1],方括弧加數字,小四,Times New Roman,上標表示;所有數字和英文全部為Times New Roman字;除目錄可適當調整行距外,其他部分全部為1.5倍行距。頁面上下邊距為2.54cm,左右邊距為3.17cm;中英文題目、摘要和關鍵詞頁面用阿拉伯數字注頁碼,其他部分用羅馬數字注頁碼,頁碼為頁腳標識,六號、宋體、居中。)
圖(圖序一級,依次標識,小四號、宋體、加黑、居中)
圖1 圖片名稱
3 一級標題(四號、黑體、加粗、左對齊)
3.1 二級標題式樣(小四、黑體、加粗、左對齊)
3.1.1 三級標題式樣(小四、宋體、加粗、左對齊)
正文內容。(小四,宋體,1.5倍行距,字元不縮放,字元間距為「標准」;參考文獻標識符號[1],方括弧加數字,小四,Times New Roman,上標表示;所有數字和英文全部為Times New Roman字;除目錄可適當調整行距外,其他部分全部為1.5倍行距。頁面上下邊距為2.54cm,左右邊距為3.17cm;中英文題目、摘要和關鍵詞頁面用羅馬數字注頁碼,其他部分用阿拉伯數字注頁碼,頁碼為頁腳標識,六號、宋體、居中。)
公式(公式格式:公式居中,公式編號右對齊,英文字母和數字為Times New Roman體,小四號字)
≤Q≤ 1-1
(以上單獨成頁)
[參考文獻]
(五號、黑體、加粗、居中):
1) 期刊文獻的著錄格式
[序號] 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刊名,年,卷(期):起止頁碼. (五號、宋體、下同)
2)普通圖書(專著)的著錄格式
[序號] 主要責任者.書名[文獻類型標識]. 其他責任者(選擇項).版本(第1版不標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選擇項).
3)析出文獻的著錄格式
[序號] 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 // 編者.原文獻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獻起止頁碼.
4)學位論文的著錄格式
[序號] 作者.題名:[文獻類型標識].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5)報紙文章的著錄格式
[序號] 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6)電子文獻的著錄格式
[序號] 主要責任者.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7)專利文獻的著錄格式
[序號] 專利申請者.專利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專利國別,專利號,出版日期.
8)技術標准(規范)的著錄格式
[序號] 起草責任者.標准代號 標准順序號—發布年 標准名稱[文獻類型標識].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也可略去起草責任者、出版地、出版者和出版年).
9)各種未定義類型文獻的著錄格式
[序號] 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0)外文文獻的引用格式
各類外文文獻的文後參考文獻格式與中文格式相同,其中題名的首字母及各個實詞的首字母應大寫,為了減少外文刊名引用不規范所造成的引文統計及鏈接誤差,用(SXXXX-XXXX)格式在刊名後加ISSN號
例如[1] KANAMORI H. Shaking without Quaking [J]. Science (S0036-8075), 1998, 279: 2063.
附: 參考文獻類型及標識代碼
文獻類型 標識代碼 文獻類型 標識代碼 文獻載體類型 標識代碼
普通圖書 M 報告 R 磁帶 MT
會議錄 C 標准 S 磁碟 DK
匯編(論文集) G 專利 P 光碟 CD
報紙 N 資料庫 DB 聯機網路 OL
期刊 J 計算機程序 CP
學位論文 D 電子公告 EB
(以上單獨成頁)
附 錄
附錄1:
附錄2:
附錄3:
(以上單獨成頁)
致 謝
感謝院系領導
感謝指導老師
感謝父母
(以上單獨成頁)
㈥ 規章、規程、規定、規范的區別
1:含義的區別
規章是行政性法律規範文件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設區市的人民政府,在它們的職權范圍內,為執行法律、法規,需要制定的事項或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規程指是「規則+流程」。所謂流程即為實現特定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前後相繼的行動組合,也即多個活動組成的工作程序。
規定是指對某一事物做出關於方式、方法或數量、質量的決定。強調預先(即在行為發生之前)和法律效力,用於法律條文中的決定。規定作動詞指對事物的數量,質量或方式,方法等做出具有約束力的決定,比如說:~產品的質量標准 | 不得超過~的日期等。
規范意指符合邏輯,客觀、真實、全面、完整、准確、及時,達標。
2:使用對象的區別
規章:規章是各級領導機關及其職能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為實施管理,規范工作、活動和有關人員行為,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並發布實施的、具有行政約束力和道德行為准則的規范性文書的總稱。規章分為行政規章,組織規章,業務規章,一般規章。
規程:作程序貫穿一定的標准、要求和規定,如安全操作規程,工作規程,技術管理規程。
規定:法律用詞,預先制定規則,以作為行為的標准。或者權威性地確定為一種指導、指示或行動規則。泛指定出具體要求。
規范:榜樣,標准,典範,示例;標準的例子;如坐姿規范。習俗或法規;約定俗成或明文規定的標准
3:詞語特性的區別
規章:作名詞
規程:作名詞
規定:作名詞,動詞等詞性
規范:作名詞,動詞等詞性
(6)科學技術名詞規范擴展閱讀:
例句:
規章制度的制定程序關鍵是要保證制定出來的規章制度內容具有民主性和科學性。
《煤礦安全規程》是2011年2月煤炭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編寫。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二:「我們對於這項工作是規定了這樣的步驟的。」
老一輩的人說,這個人真本分,做事說話全憑良心,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說話誠實,現在的年輕人,露大腿。不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