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課題答辯 » 銅仁微型課題申報表

銅仁微型課題申報表

發布時間: 2021-03-16 20:45:19

① 怎樣填寫課題研究申報表

一、課題申報表的填寫:1.確定研究課題的名稱、課題負責人;2.課題組成員的組成: 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確定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一般由學科骨幹及有關專業教師組成,盡量發揮課題組成員的研究專長。3.課題設計的論證(2500字左右):可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證:選題、內容、價值、研究基礎。 ⑴負責人和主要成員的研究水平、組織能力和時間保證; ⑶科研成果的社會評價; ⑷資料、設備、科研手段; ⑸課題組人員分工; ⑹工作進度計劃。5.預期研究成果: 分為主要階段性成果和最終研究成果。 ⑴預期主要階段性成果是指在某個研究階段預期取得的成果(論文、研究報告、電腦軟體、其他等)。 ⑵預期最終成果是指預期取得的最終成果形式(專著、譯著、論文、研究報告、工具書、電腦軟體、其他等)。6.經費預算:根據實際,經費預算的金額不要太大。7.課題負責人須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否則,須有兩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同行書面推薦。8.課題須經課題負責人所在單位領導審核,簽署明確意見,承擔信譽保證並加蓋公章方可上報。 (教科室提供)

② 小課題研究課題申報表怎麼寫

小課題研究課題申報表,找我吧

③ 如何處理家長提出不合理要求微型課題申報表

問題描述

開學至今快一個月了,但是從幼兒這一月在園的表現發現了很多問題,如:1.我家孩子在學校里不喜歡吃的東西,麻煩你們老師就不要給她吃了。2.每天在幼兒園學的新內容,老師發簡訊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復習,但是很多家長也是無所謂,有的甚至說學不學隨孩子。3.每次讓孩子帶什麼東西來幼兒園,有小部分家長就會有不情願的表現出來,如最近讓孩子寫字讓家長自己帶鉛筆、本子,有的家長就會說學校里沒有嗎等現象。每位老師都希望孩子的成長能有家長的配合,更希望家長能提出合理的要求與老師一起改正幼兒的不良表現。

課題界定

家長對老師或者是幼兒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研究思路(研究對象與方法、步驟、時間安排等)

研究對象:大班個別家長對老師以及幼兒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研究方法:通過搜集、整理,總結研究成果;通過個案分析的敘事研究,尋找個性化解決問題的方法等。
實施步驟:
1.實施研究階段(2011.9.27-2011.10):確定研究內容,開展調查研究。
2.深入研究階段(2011.11—2011.12):收集、整理、分析典型個案,並對個案分析的事進行研究,尋找個性化的對策進行指導
3.總結成果階段(2012.1):總結研究成果,並形成個案集,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撰寫結題論文。

預期成果

我將達到的預期成果:幼兒的變化、教師與家長間的變化,我們會通過一些家長會的方式以及一些研究過程中所呈現的文字心得、論文以及影音資料等方式進行分析。

援助要求

同行、校領導的指導幫助。

學校審核意見

蓋章
2011年 9 月30 日

④ 研究性學習課題申報表

潘旭紅研究性學習課題申報表 (1)
課題名稱: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導師:潘旭紅
課題組成員:高二(6)班全體學生 組長:沈洋 班級:高二(6)班
主導課程:英語,語文 相關課程:
1、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通過學生的小組合作、收集資料、獨立鑽研,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及探究精神。
知識目標:掌握有關飲食方面的詞彙和句型。
能力目標:擴展學生的詞彙,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語言知識,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渠道獲取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標:讓學生了解中西方飲食習慣的異同,培養學生文化包容意識。
2、 研究的主要內容:
中西方飲食文化
3、研究的步驟:
(1)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獨自收集相關資料和圖片,並准備用英語表達。
(2)在課堂上分男女兩大組或者全班分左右兩大組,分別代表中、西兩方,讓學生進行集體討論。
(3)全班匯總中西方各自不同的飲食習慣,並編寫中西方飲食文化異同一覽表。

研究方式
上網或到閱覽室收集相關資料和圖片(小組合作與獨立鑽研相結合)
所需條件
開放微機室、閱覽室
導師意見

審批意見
附:相關資料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這里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分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燉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在品嘗菜餚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協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得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了。尤其是在經歷了非典以後。還有,人們因為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方便等。這樣一來在飲食上差異也就不太分明了。

潘旭紅研究性學習課題申報表 (2)
課題名稱:家鄉的污染 導師:潘旭紅
課題組成員:高二(6)班全體學生 組長:沈洋 班級:高二(6)班
主導課程:英語, 語文 相關課程:
1、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通過這次研究性學習活動(讓學生拍攝和收集大量關於家鄉被污染的圖片),引起學生對家鄉環境的關注,了解環境污染的嚴重性,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從而激發他們去思索,尋找解決家鄉污染問題的辦法,為改善家鄉環境盡一份努力。
2、 研究的主要內容:
家鄉的污染
3、研究的步驟:
1. 提出課題: 先讓學生了解世界某些地區的污染情況,然後由教師提出主課題「家鄉的污染」。
2. 選擇子課題: 學生可選其中的任一子課題(1)家鄉的河流污染(2)家鄉的大氣污染(3)家鄉的噪音污染(4)家鄉的土地資源破壞。
3. 調查研究: 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從污染狀況、污染原因等方面去進行社會調查,運用攝影、攝像、檢測、采訪、網上查閱等手段,採集家鄉環境污染問題的資料,並就解決方法提出設想,用英語把它們寫成書面形式。
4. 表達和交流: 在課堂上,學生把自己的調研成果用英語表達出來,展示所收集到的圖片和相關資料,也可通過多媒體把製作的Powerpoint向同學們作展示。
5. 總結: 對這次英語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態度與成果進行評價和總結,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潛力和成功,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研究方式
個人獨立研究、小組合作研究、師生互相協作等形式相結合。
所需條件
開放微機室、閱覽室
導師意見

審批意見
潘旭紅研究性學習課題申報表 (3)
課題名稱:如何提高英語詞彙記憶效益
課題研究活動計劃:
組長:錢洋 成員:高二(6)班全體學生
活動步驟 階段 時間(周) 主要任務 階段目標
一 第1周 選題准備 確定課題
二 第2-3周 資料收集 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
三 第4-5周 課題論證 篩選、分析和研究相關資料,形成初步成果
四 第6周 研究評價 開展個人自評和小組互評
五 第7-8周 結題展示 展示研究成果,提出建設性意見
活動形式 問卷調查、開題報告、查閱資料、專家訪談、結題報告撰寫、網頁整理和製作、成果展示板報製作。
訪問的單位或對象 英語教學專家、英語教師、高二同學。
活動所需條件 網路與電腦、自行車、公共汽車、照相機、攝像機、錄音機、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教室
預期成果 圖片、讀書筆記、文獻摘要、開題報告、結題論文、課題網頁
小組成員分工 (1) 制定工作計劃並安排、督促計劃的落實,記錄文字資料(組長)
(2)查找資料,問卷調查;(全組成員)
(3)共同進行網頁製作;(全組成員)
(4)多媒體製作;(沈洋)
(5)心得體會和總結材料的撰寫。(全組成員)

英語研究性學習問卷調查表
課題:如何提高英語詞彙記憶效益
調查時間: 年 月 日

被訪人姓名
性別 年齡
地址
電話

訪談要點

訪談體會
專家簽字

調查者(簽名):
被調查者(簽名):

研究性學習過程自我評價表
課題:如何提高英語詞彙記憶效益
評價時間: 年 月 日

項 目 自我評價描述
①參與探究學習的態度

②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體驗

③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狀況
⑤與其他同學協作情況

⑥學習的結果

⑤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微研究課題申報表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課堂教學是一個由許多種因素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復雜系統。勿庸置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課堂教學的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追求。隨著課改的深入,我們的數學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多位目標、生活化、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課堂生成……成為熱門詞語和熱門話題。我們的課堂日益呈現新變化、新氣象。然而,我們還是在許多的課例中發現,不少教師僅僅模仿了新課改的「形」,許多課堂表面上熱鬧、生動,試圖體現新課改的種種新理念。但靜心反思時總覺得有許多缺憾。究其原因,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效率意識的缺失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在教學活動中,以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它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也是全面關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樂園。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1、目前,小學數學課堂的現狀: 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 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為主。課堂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效率低下,課內損失課外補,仍然靠死記硬背、題海戰術來強化學生的記憶。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系在數學學習中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於以上考慮,提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的課題實驗。 三、研究的目標、子課題設計與重點 研究目標: 1、通過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概念、法則、公式、性質、數量關系和由其內容反映出來的數學方法。 2、通過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敏銳的感知力,獨特的想像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獲取新知識作為自己的內部需要,培養學生認真、嚴格、刻苦鑽研的學習態度。 子課題設計: 1、學習目標定位的准確性、可行性。 2、增強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包括教學情境的有效性、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課堂生成的有效性、媒體運用的有效性…… 3、確保學習方法的有效性。保證自主學習的有效性、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保證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4、注重課堂教學的細節。包括板書設計、習慣養成、位置移動、引導點撥、課堂總結…… 5、開展多元化的數學學習評價。 研究重點:增強教學方法的有效性、確保學習方法的有效性。 四、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1、 研究思路: 通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著眼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教學的觀念: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來增強學生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會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2、研究過程 實驗時間為三年,主要分三個階段: (1)准備階段:(2009.2—2009.3) 認真組織參加研究的教師學習《數學課程標准》、《主體教育論》及有關信息、資料,吸取廣大教師的有關經驗和體會,提高認識,明確指導思想,形成較為實用、科學的研究方案。 (2)實踐探究階段:(2009.3—2009.11) 依據研究方案,開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理念、方法、實施等方面的研究,加強日常溝通,不定期的組織參加研究的教師研討、分析實驗情況,完善方案。並將研究資料及時匯總使用,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交流推進。 (3)實驗的總結階段: (2009.11—2010.12) ①進行課題實驗總結,形成實驗報告。 ②整理實驗資料,總結出具有特色的經驗、成果。 ③舉行課題實驗的結題和鑒定活動。 3、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運用行動研究法來研究教師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中的作用,研究學生對具體措施的反應,努力做到「行動—反思—再行動—再反思」。 (2)觀察法:對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的相關要素進行第一時間的記錄和描述。 (3)比較法:一例多堂,一例多師,平行班對比等,分析相關要素的關系。 (4)調查法: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學後調查,把握當事者的感受和課堂教學實效獲取「定性」與「定量」的雙重資料。 (5)個案法: 對部分研究對象盡可能搜集更多的資料加以分析、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探討對採取提高效率後的成果。 五、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 1、主要觀點: (1) 部分教師理念異化為目標,在隱藏目標的泛化、擴大化與多維目標的整合中迷失方向。 (2) 熱鬧的「多言堂」、頻繁的合作與討論,使得不少課堂「形」聚「神」 卻散。 (3) 部分課堂過分地拉長學生親歷數學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課堂學習的整體效率下降。 (4) 過度地依賴學具操作、數學知識泛生活化的現象,造成學生數學化思考缺乏,阻礙著課堂數學學習效率的提高。 (5) 不少課堂過分地強調了學生的自主與課堂的生成,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有畏首畏腳的現象和被弱化的趨勢。 2、創新之處: 我們作為農村的一線教師,與新課程密切接觸幾年下來,最大的感受就是「題目變活了,錯誤變多了,分數變低了」。面對轟轟烈烈的新課改,我們從農村小學的視角出發思考著。新的課程標准強調數學學習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要求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用數學的眼光捕捉信息、分析生活現象、自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新教材中的很多知識如果學生沒有生活經驗作為基礎,學起來是很困難的。新課程注重學生學習的親歷性和實踐體驗性,很多家庭作業形式也由原來的書面作業轉變成操作實踐性作業,有的則需要在家長的幫助和支持下才能完成。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由於種種原因而大打折扣,很難實施見效。農村小學教學條件及硬體設施相對較差,數學學習中的動手操作或實踐活動往往由於學具量的不足而只能靠老師或個別學生的演示驗證一下,大多數學生無法親歷實踐的過程,無法在操作中觀察、分析和體驗。動手能力弱在農村小學生身上表現尤為突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農村的孩子缺乏自主探索、有效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某些老師仍然迷信於題海戰術,高耗低效,讓學生練技巧出成績,把學生當作盛載知識的容器,當作彰顯自己教學業績的籌碼。

⑥ 如何開展小學品社課堂體驗性學習的有效性》微課題申報表

正"體驗性學習"是一種體現了21世紀人文理念、教學理念的新的學生學習方式。體驗性教學法主張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體驗,而不是簡單地用耳朵聽、動手做,更要動腦想,用心去體會。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會動手、會觀察、會傾聽、會表達、會批評、會創造。經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課堂開展"體驗性學習"

⑦ 高一上學期研究性學習課題申報表如何填寫

拜託,你總要告訴我已經定好的主題,我才能幫你想意義和內容啊……
就以「一次性餐具使用的調查與思考」為例好了~

該課題研究目的意義(大致內容):
一、先敘述一下如今的狀況,比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范圍廣泛、消耗量大等等。
二、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的危害
三、綜上所述,我們要有節約的意識,盡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如果減少使用,將會如何如何。同時,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增強自身和周圍的人的節約意識,如果可以,希望可以發現較可行且環保的替代品。

該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大致內容):
一、先查閱資料,了解現狀
二、針對這一課題,主要可以採取發放問卷和采訪的方式。
我們首先採取(某)方式了解現在的情況
再詢問是否有好的解決方法
三、最後根據研究數據或資料得出結論

課題實施步驟:
一、查資料
二、寫開題報告(就是這文章)
三、設計問卷
四、發放問卷,並進行調查
五、數據統計,得出結論
六、製作成果展示的相關ppt(或研究報告或兩樣都有)
七、結題報告(就是研究性學習最後的論文)

參與人員分工:
這個,根據「課題實施步驟」制定

大概就是這樣了,但還是要根據主題而定。我們的研究性學習的主題可是要自己想的……

熱點內容
塗鴉論文 發布:2021-03-31 13:04:48 瀏覽:698
手機資料庫應用 發布:2021-03-31 13:04:28 瀏覽:353
版面217 發布:2021-03-31 13:04:18 瀏覽:587
知網不查的資源 發布:2021-03-31 13:03:43 瀏覽:713
基金贖回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2:08 瀏覽:489
懸疑故事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2:07 瀏覽:87
做簡單的自我介紹範文 發布:2021-03-31 13:01:48 瀏覽:537
戰略地圖參考 發布:2021-03-31 13:01:09 瀏覽:463
收支模板 發布:2021-03-31 13:00:43 瀏覽:17
電氣學術會議 發布:2021-03-31 13:00:32 瀏覽: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