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科學獎
A. 世界科學大獎都有什麼獎
科學獎項有: 01 諾貝爾獎 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物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五項、後增經紀學獎 02 玻爾國際金質獎 每三年發一次 03 德勒夫—達母里—博拉爾博士獎 是比利時國家研究基金會設立的兩項獎金,每五年發一次 04 菲爾茨獎 這是國際數學界的最高獎,1936年首次頒獎,每四年一次 05 安東尼奧·費爾特里內利獎 1950年首次頒獎 06 費米獎 美國政府於1954年為紀念著名的美籍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設立的國際獎 07 蓋爾德納基金國際獎 用於獎勵在醫學領域有重要實用價值的成就 08 格蒂野生動植物保護獎 用於獎勵在保護野生動植物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體 09 海涅曼獎 1962年,由德國設立授予在自然科學領域有傑出貢獻的科學者 10 洪堡獎 只接受第一流的德國科學家和國家研究機構的推薦 11 極地獎 屬於英國的皇家獎,獎勵在探險、考察方面作出卓越貢獻的個人和探險者 12 科普利獎章 是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最古老的科學獎之一 13 萊特兄弟獎 由美國自動車工程師學會航空工程分會設立,紀念萊特兄弟,促進航空科學的發展 1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 1968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體大會設立 15 列寧獎前蘇聯授予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建築等方面取得傑出成就的蘇聯公民的最高獎 16 馬可尼國際獎 1974年首次頒獎,(馬可尼是義大利人,電報發明家) 17 美國科學獎 是美國為了表彰傑出的科研成就設立的最高獎 18 納蒂維埃獎 旨在引起人們對心血管疾病的基礎臨床或治療學研究的重視。 19 帕內蒂獎 是國際聲望最高的力學獎,通常被認為力學最的諾貝爾獎 20 普朗克獎章 1929年由德國物理學會設立,對世界各國科學家開放 21 齊格勒獎 1975年由德國法蘭克福和美國的赫希斯特化學學會設立,對世界各國科學家開放 22 日本獎 是由日本獎基金會於1983年設立的世界大獎,獎勵發明家 23 日本學士獎 日本學士院於1911年設立的一種學術成就獎 24 前蘇聯國家獎 1966年9月9日由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發部命令設立 25 索爾維科學獎 由比利時科學研究基金會設立,分別授予法語和荷蘭語科學家 26 泰勒生態獎 用於獎勵在生態學和環境保護領域作出最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和研究小組 27 威爾訂豪斯獎章 用於獎勵在機械工程的動力學領域中的卓越工作者
B. 世界科學十大獎是什麼
(1) 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學、化學、生理和醫學、文學、和平事業和經濟學六種版獎。
(權2) 費爾茲獎:獎勵在數學領域內有貢獻的人。
(3) 堆維茨獎:獎勵在醫學領域內有貢獻的人。
(4) 基泰獎:獎勵在精神病學領域有貢獻的人。
(5) 巴爾賽獎:獎勵在和平、藝術、科學方面有貢獻的人。
(6) 維特勒森獎:獎勵地學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
(7) 格蒂獎:獎勵對野生生物保護有貢獻的人。
(8) 聯合國人口獎:獎勵對人口工作做出傑出貢獻的人、集體和機構。
(9) 國際環境保護獎:獎勵在環境方面有貢獻的人。
(10) 泰勒獎:獎勵在生態學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
C. 中國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是哪些人
2000年
吳文俊,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1年
王選,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昆,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 ,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劉東生,地球環境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永志,航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4年
空缺
2005年
葉篤正,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孟超,肝膽外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6年
李振聲,遺傳學家,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
閔恩澤,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征鎰,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8年
王忠誠,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光憲,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9年
谷超豪,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孫家棟,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0年
師昌緒,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振義,內科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1年
吳良鏞,建築與城市規劃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謝家麟,加速器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2年
鄭哲敏,著名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小謨,雷達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3年
張存浩,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程開甲,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
2014年
於敏,核物理學家,氫彈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5年
空缺
2016年
屠呦呦,女,葯學家。
趙忠賢,物理學家。
D. 有沒有諾貝爾傑出科技創新獎這個獎項
顯然沒有。
據查,諾貝爾獎主要設置的獎項為化學獎、物理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及經濟學獎。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卡羅林斯卡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經濟學獎(2012年至今)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
E. 21世紀傑出的科技獎是
被媒體譽為「21世紀東方諾貝爾獎」 每項獎金100萬美元 吳文俊成為首位獲得此項國際性大獎的國內學者。
邵逸夫獎評審會主席楊振寧6月21日在中國香港宣布了2006年度(第三屆)邵逸夫獎獲得者名單。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吳文俊院士由於「對數學機械化這一新興交叉學科的貢獻」榮獲2006年度邵逸夫數學獎。與吳文俊院士同時獲得數學獎的還有美國布朗大學教授、1974年菲爾茨獎獲得者大衛·曼福德教授。這是中國國內學者首次獲得此項國際性大獎。
F. 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等同於什麼獎項
2009至2013年,動物研究所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計發表SCI論文1197篇,其中在SCI TOP15%期刊發表論文419篇,在IF≧5期刊發表論文182篇。
2009至2013年,動物研究所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1項。
G. 07年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獲得者是誰
個人:3名
潘建偉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主要科技貢獻: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制備了三光子、四光子、五光子糾纏態,並由此首次完成了三光子和四光子GHZ定理的實驗驗證。在連續變數的Bell定理、兩粒子GHZ定理的證明以及多粒子糾纏分類等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首次成功地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輸以及糾纏交換;在發現線性光學糾纏態純化理論方案的基礎上,首次成功地實現了高精度的糾纏態純化;首次實驗實現五光子糾纏和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這是迄今為止量子糾纏的世界記錄。首次實驗實現了未來長程量子通訊的關鍵器件——量子中繼器;實驗實現了13公里自由空間糾纏光子分發,這是目前國際上自由空間糾纏光子分發的最遠距離,也是目前國際上沒有竊聽漏洞量子密鑰分發的最大距離。
李 燦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在光譜上鑒別了表面超氧和過氧等分子離子氧物種以及在低溫下觀察到甲烷在催化劑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態;在國際上最早將紫外拉曼光譜應用於催化研究,籌建了國內第一台用於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譜儀;在表面上和納米孔中合成手性催化材料;發展了用於超深度脫硫的乳液催化技術。發表正式論文260餘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30餘件(12件已授權)。獲得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國家發明二等獎,2004年獲得「International Catalysis Award」。李燦現任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催化委員會主任、國際催化學會理事會副主席,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常文瑞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主持完成了「菠菜主要捕光復合物(LHC-II)的晶體結構」測定,研究結果於2004年作為Article論文並以封面形式在《NATURE》雜志發表。成果的主要內容是:1)在2.72?解析度測定了重要光合膜蛋白LHC-II的晶體結構,發現了膜蛋白結晶的第三種類型;2)建立了包括膜蛋白、色素分子和脂分子在內的蛋白脂質體的完整的LHC-II結構模型,提供了近三萬個(29038)獨立的精確的原子坐標;3)首次基於精確的結構數據對高等植物的光能吸收、傳遞和光保護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討。《NATURE》評審專家認為「這些研究成果代表了一大突破」,是「光合作用研究的一大跨躍」。這是我國科學家獨立自主完成的第一個膜蛋白的晶體結構,填補了我國在膜蛋白三維結構研究領域的空白。該成果被兩院院士評為2004年度中國科技進展十大新聞。